学生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2 18:43:5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学生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中学生感恩教育思考
一、中学生感恩教育思想的明确
感恩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这需要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引导与培养。但现如今的中学生正处在叛逆思想的拐点上,那么就需要首先从情感方面作为切入点,注重培养中学生的道德情操,然后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方面循序渐进的开展教育工作,使得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成为有机的统一体,让学生慢慢的做到感恩于行。
二、中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1.学校教育重智轻德,忽视感恩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和父母往往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而忽视了德育的培养,感恩教育更是流于形式,不能深入学生心中,致使自私自利、缺乏修养、情感冷漠的现象存在。
2.家庭教育方式不健康,阻碍感恩意识的萌生。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容易受家庭的影响。家庭教育比社会教育有着更直接的功效。现在许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过得好,竭尽全力为其创造优越条件,满足子女的各种物质要求,而忽视了精神需求。在如此的环境下,成长中的孩子接受的更多是利益关怀。如此的教育方式使得孩子不懂得生活的艰辛,认为家长宠爱似乎是理所当然,逐渐的就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他人,甚至脱离于社会。
三、中学生感恩教育方式的探求
学生完善财商教育思考
[摘要]财商教育是中职公共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根据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做好学生的财商观培养和教育,使他们形成正确的财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是政治课老师的重点工作内容。本文从财商教育重要性、学生财商现状及其原因、做好财商教育的策略和方法三个大的方面着手,做了一次细致梳理。
[关键词]财商财商水平财商教育
在全社会提倡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如何实现学生的科学发展摆在了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面前,为实现学生素质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必须对每个学生的财商教育加以强化落实。
一、财商教育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财商,通俗地说就是一个人赚钱、理财的潜力和能力。财商教育一般包括四个方面,即理财观念、理财能力、创富欲望、事业潜能。与智商、情商等并列,财商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之一。财商教育的具体内容可分为四个方面。①财会知识。②投资理念、策略和技巧。③初步了解有关营销的知识,了解市场基本规律,了解供给与需求的关系。④涉猎一些经济法律知识。
我国古代传统教育侧重人文教育,对经济的教育是回避的,学生缺乏“经济”观念,缺少财商意识。建国后的教育突出成绩要求,财商教育也普遍较少。改革开放后,对青少年的理财教育也是少之又少。
中学生消费教育调查
1消费教育的现状调查
在142名调查对象中,主动关注电子传媒(电脑、手机、电视)消费类广告的约占30%,从消费购物渠道看,网购成为中学生消费的时尚。从调查的情况看,中学生消费带有很强的年龄心理特征,存在一定程度的价值偏差。
1.1社会消费教育的责任意识淡薄
据统计,我国现行的广告类法律、法规共计300余部,但基本没有涉及未成年人的。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规定广告不得损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广告基本准则》规定广告不得损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的身心健康,《电视广告播放审查》规定中小学生节目应避免播出不适宜中小学生的广告,但《广告管理条例》《广告管理条例施行细则》《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中针对中小学生的均为空白[2]。笔者所调查的该市更没有针对中小学生消费的相关实施条例或细则。可见,我国广告行业的自律意识、责任意识并不强[3]。
1.2学校消费教育零星存在
通过走访和调查发现,学校消费教育零星存在,但有偏差,也失之简单。通过翻阅所调查学校近3年的工作计划,特别是主管德育的副校长和班主任的工作日志,没有发现相关专门的主题活动记录。可见,学校和班级层面没有将消费教育纳入常规教育。学校对学生消费比较重视的是对学习资料购买问题的管制,学校统一购置学习用品和学习资料。不过,与学校的要求相比,学生的认识有很大差异。如“你对学校订的学习资料和校服怎么看”,学生们认为“符合学生要求”的只占14%左右,认为“基本符合学生要求”的占46%,认为“不符合学生要求”的占19%,认为“很不符合学生要求”占20%。虽然学生的某些认识或许有其角度和立场偏差,但仍可看出,学生对学校的消费教育及措施的认同度不高。
聋哑学生赏识教育研究
在小学教育阶段,新课改明确指出课堂教学的责任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要引导学生会赏识。在人群中,存在着一些特殊的人物,他们的世界里没有声音,他们不能够像正常人一样说话、永远处于无声的世界,这些人被称为弱势群体,他们虽然在生活上有着一定的困难,但是他们有权利享受教育。我国也逐渐地开始注重对弱势群体的教育教学。美术作为艺术学科范畴,一方面能够熏陶学生的文化素养,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强化弱势群体的心理素质,引导他们学会赏识,并通过赏识不断的全面发展自我。新课改指出:教育的使命和教师的人物是让学生从小有良好的心态,学会自信,学会欣赏自己。尤其社会上的一些弱势群体,他们不同常人,在生理上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他们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我国也越来越注重对这些人群的教育。美术作为艺术学科范畴,适当的开展美术教学,能够让这些人感受到美的事物,学会欣赏美,进而懂得赏识,以赏识激励自我发展。在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下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聋哑学生的赏识教育。
一、开启交流平台,鼓励学生表达自我
聋哑学生不同于正常的小学生,他们由于自身的缺陷性,往往缺乏自信,不善于交流。美术作为美的事物,很容易震撼人的内心,同时,事物的多元角度展示,使得美术成为开启人与人交流的一个途径或者说是一把钥匙。在小学美术中,每个单元都有欣赏课,即:让学生欣赏一些名家作品,开启学生欣赏美的心灵。对此,笔者在教学中,运用美术欣赏课,开启交流平台,鼓励学生对于美术作品敢于表达自我,引导学生去欣赏美,理解美的内涵,从而为赏识教育奠定基础。如:在学习人物美术教学内容时,笔者让学生欣赏世界名画家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作品。让学生根据自己所看到的,畅所欲言的表达,力争“我口说我想”。每个人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事物特点不同,从而自我表达的也不相同,诸如:有的学生感觉这个人物作品的核心内容在于图画人物微笑的永恒;有的学生则感觉这幅画在于人物的神秘性;还有的学生认为蒙娜丽莎是作者对某种理想世界的一种期望等等,在审美理解上各有各的看法,这样表达出来,相互之间能够进行交流,进而拓宽自我的思维。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属于是一种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能够刺激学生增强学习美术的信心,强化学生的欣赏能力等等。
二、给予个性化平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指出:个体差异是正常的,因此应使学习过程适合每个儿童的需要,而不是将儿童套入预先规定的有关学习速度和学习特点的假说之中。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聋哑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相对来说较大,这样一来就决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因材施教。结合学生个体的特点来打造教学计划,针对学生的差异性来构思教学计划,选择教学方法等等,尽可能地保证全体学生的个体逐步发展。我们知道,赏识教育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懂得欣赏、学会欣赏,而欣赏自我、强化学生的自信心无疑是支持这一些实现的核心内容。对此,笔者在教学中,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给予个性化的平台,采取放养式的教学手段来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学习美术的成就感,从而提升自我的自信心。如:在学习《蜻蜓飞飞飞》教学内容时,笔者放飞学生的思想,鼓励学生抛开思想和行为的束缚,大胆的想象如何制作蜻蜓,不拘于形式,给予每位学生发展的平台,就学生个体开启他们的思维,进学生个体的一切技能去实践美术作品。如:有的学生用折纸、树叶、剪纸、线、布条、橡皮泥等等制作各个样式的蜻蜓。为了更好地激励学生深入学习美术,增强自信,笔者还举办了相对应的画展,展示学生的每幅美术作品,创设展示学生技能的平台,让学生相互欣赏、相互促进,在赏识中增强自信,在自信中推进赏识。
三、打造多元化的平台,深化学生的赏识能力
小议学生艺术教育中的修养
艺术,是微妙的意蕴。它所带来的表现方法优越于通常的说与写的表现方式,能够表现心灵深处的思想与感情,能够调动想象力、培养灵活的思维方式。由于时代的变迁,我们越来越发现,学生的生命中除了上课、作业、考试,还应该有尽情地歌唱、翩然的舞蹈和自由的创作。在艺术活动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由个性应得以尽情发挥。学校艺术教育赋予学生的,不仅是一笔艺术财富,更是现代社会人们追求完满人生和终身幸福的精神力量。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艺术素养应该成为全体学生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也需要向前推进与发展,以更宽广的视野和更先进的理念来诊释艺术对人的价值。因此,我校的艺术课程改革应运而生。
一、艺术教育及艺术课程现状越完美,世界就会变得越完美。
艺术教育正是要为人的完整、完善、完美奠基,发展全面思维,丰富感情世界,完善心理结构,健全智力系统,培养审美能力,拓展文化视野。
学生通过艺术课程的学习,可以开启心智,引发灵感,特别是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形成。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发明家、科学家、画家达·芬奇曾说:“艺术给了我创造的灵感。”艺术不仅给了我们一个创造物,更重要的是给予了我们一种创造的思维方式,在传统多于现代、继承多于发扬、共性多于个性的我国高中教育中,更需要富于创造性的艺术课程的阳光雨露。
目前,高中艺术课程虽然是国家必修必选课程,但其在学校的处境是相当尴尬的,从“学”的角度来说,学生能拿到学分就可以,其原因是对升学起不到作用。
小学生感恩教育探讨
学生在小学阶段除了要接受知识、技能、品德教育以外,还应该接受感恩教育。通过感恩教育能够使得小学生心智健康的发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但是目前,小学生感恩教育进行得不甚理想,作为班主任要看到当前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举措对小学生开展有效的感恩教育。
一、播放视频,进行感恩教育
进行感恩教育最直观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观看感恩类的视频,因为小学生对于这个世界还处于比较陌生的阶段,正处于对一切新奇事物都想进行模仿学习的阶段,所以他们都具有比较强的模仿能力。班主任可以设置专门的感恩教育课程,寻找感恩教育短片,播放给学生观看,学生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能够形成自己的理解,并且会尝试模仿感恩行为。比如,班主任可以在网上下载央视的公益广告,播放给学生观看,在播放完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这样就能深化感恩教育。除了公益短片,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影响力比较大的“感动中国”人物视频。因为“感动中国”视频中集中了社会中各行各业的具有感恩精神的人物,小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能够受到精神的洗礼,从而学会感恩父母、感恩教师、感恩社会、感恩默默做着奉献的社会工作者。因此,班主任要有意识地搜集有关感恩的音视频资料,定期给学生播放,然后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感想。如此一来,学生在观看视频和撰写感想的过程中,能够在心中种下感恩的种子,从而达到感恩教育的目的。
二、搜集温情照片,设置感恩图墙
班主任在对小学生开展感恩教育时,除了播放视频以外,还可以在教室内设置感恩图片墙。因为观看感恩视频虽然直观,但是毕竟隔着大屏幕,会让学生觉得没有真实感,为了让学生切实的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感恩教育,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在教室内建立一个照片墙。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寻找自己觉得最温情的照片,然后贴在感恩墙上,可以是感恩父母的,也可以是感恩友情的,也可以是无意间在社会中遇到的温情的照片。学生在寻找感恩照片的过程中,事实上就是在将视频中的感恩行为映射到现实中的一个过程。在小学生将自己认为最温情的照片粘贴在感恩墙上以后,班主任可以让学生逐个地介绍自己为什么选择这张照片,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温情照片背后的故事。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班主任就能了解学生对于感恩的理解情况以及理解深度、广度。此外,感恩图墙的设置可以作为班级文化的一部分,不仅可以美化班级环境,而且可以时时刻刻提醒着小学生要有感恩之心。
三、组织感恩活动,进行感恩实践
当代学生品德教育探究
当代德育的重点正逐渐由“道德教育”转向“道德学习”,即由“培养论”转向“学习论”,强调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自主的道德学习,引导学生自己认识、自己体验、自己践行。而一次或几次考试,试题的内容、质量、答案的限定性,都有可能导致不是翔实的反映、体现学生真实的道德判断、思想观点、价值取向,就有可能使知行脱节,表里不一。所以基于“学习论”的德育观,就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重视学生的参与、体验、践行、思考,那么就应该重视道德学习方式,指导学生道德行为实践,促进学生道德自我完善。为此,一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二要加强对学生日常道德生活和行为实践的具体指导。
一、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重视采用活动教学法
活动教学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达到教育目的的一种课堂教学方式,如自我表现欲等。当学生在活动中不是作为一名被动的旁观者、接受者,而是以一个参与者、体验者的身份主动参与投入时,不仅能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作用,更能激励他们在自主学习中主动思考,从而促进学生在德性方面以自主建构的方式学习知识、自主成长。具体做法如下:
1.巧用教材的留白
新教材的特点之一,就是有适当的留白,它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想象、自由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去探索、去选择、去解决。比如,七年级“珍爱生活”一课的一个内容:与其他物种比,人的生命独特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书上列举了四个方面,然后让学生续写。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一个比一个回答精彩、有创意,从而也深深地让人体会到了人类是最有智慧的生命,也会激励学生努力去做一个有智慧的人。
2.角色扮演
学生思想教育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献身祖国的志向应该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和主要内容。鉴于三元里地区有关先辈抗英的业绩,早已是家喻户晓,代代相传,所以抗英这一人文史料理所当然地成为我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开篇教材”。我们以这个开端带出“两史一情”的教育,带出“爱我中华,爱我家乡”系列活动,带出“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的专题教育,带出“弘扬民族文化”的书画学习,带出“从我做起”的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使德育工作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近几年来,每年一年级新生入学和六年级毕业生离校前必到三元里古庙参观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学校组织编写了通俗易懂的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解说词;每年清明时节,全校师生必到三元里人民抗英纪念碑扫墓,瞻仰革命先辈;每年五月,我们都举办纪念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系列活动:如“忆先烈英史,做未来主人”、“三星旗的神威”、“金色的童年”、“让精神世界更美好”、“祖国,我的母亲”和诗书画大赛。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了解前辈抗英反帝的英雄事迹,加深对鸦片战争中那段中国人民屈辱和反抗斗争历史的理解。
为了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学校专门开辟了一个“爱国主义教育课堂”,每个学期,每个年级,每个班都围绕着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进行专题教育,让学生了解我们伟大祖国的今昔,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培养他们初步的民族意识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志向,使学生懂得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童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道理。我们还结合语文教学,组织以爱家乡爱祖国为题的专题写作。魏丽文、冯锦全两位同学的作文被收入到全国少儿爱祖国爱家乡征文选里,姚欣莉同学的作文获白云区爱家乡颂改革开放征文一等奖,李敏妍同学获纪念奖。我们还把这类的文章装订成册互相交流。
重视思品课的教学,保证每周每节的教育时间,专时专用,还成立思品课教研组,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在区教研室的指导下,我们自编了乡上教材《三元里前声若雷》。思德课文《三星旗的神威》是我校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教育的传统教材。还规定凡星期一,全校师生举行庄重的升旗仪式,提倡必要的礼仪,增强爱国感情。此外,我们还发挥少先队组织的自我教育作用,抓好少先队鼓号仪仗队训练,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刻苦锻炼的精神,举办少先队成果展览,增强队员的爱队爱国意识。
聋哑学生品德教育研究
1确定品德教育体验式教学目标
根据调查我们发现,尊重、诚实、责任是某些聋生所欠缺的品德,故将此三项作为学校对聋生品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其中尊重的定义为:不以自我为中心,尊重他人,将心比心,互相尊重。操作性定义为:(1)尊重老师、家长、同学及朋友;(2)尊重自己,欣赏自己;(3)不嘲笑别人;(4)不轻易生气。诚实的定义为:对自己和他人都要诚实,做错事敢于承认,并能原谅他人的过错。操作性定义为:(1)说实话,不骗人;(2)勇敢改正错误;(3)能够原谅他人。责任的定义为:尽全力去完成自己应该承担的事情,或者是答应他人的事情尽力完成。操作性定义为:(1)完成老师和同学交代的任务;(2)做完、做好自己在学校、家里应做的事情。根据聋生身心特点、成长规律和学习生活实际,我们将各年级段聋生分别命名为自理组(聋1年级,主题目标: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律组(聋2-3年级,主题目标:文明自律我最棒)、自信组(聋4-6年级,主题目标:除了听,我什么都会)、自尊组(初中段,主题目标:做一个值得别人尊重的有价值的人)、自强组(高中段,主题目标:学好本领,做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各年级段老师结合上述三项核心品德,围绕主题目标,选择适合本年级段聋生的体验式教育活动内容,以社会服务活动、设计制作活动、职业体验活动等形式进行体验式教学。
2营造品德教育体验式教学大环境
2.1创设“普特融合”体验环境。让聋生融入社会,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成为有尊严活着的人是特殊教育的终极目标。为此,我们创设了体验式教学的大环境———普特融合,让聋生体验在健全人群体中如何有尊严的共同相处。一是招收健听生进特教班,为聋生创造了融入健全人群体的校园体验环境。首先学校进行了教材改革,全面使用普校教材。接着,招收了百余名农村留守健听学生到我校各年级就读,开展逆向普特融合教育。这种形式使残健两类学生在品德、学习、行为、语言、自理、社会交往等方面都有巨大的进步。二是普特共育。我们积极构建社会支持体系,为聋生融入社会做好准备。先后与驻市各高校志愿者、市文化馆、市残联、艺术学校等多家单位合作,与驻市普通中学、小学、幼儿园缔结了友好合作学校,定期联合开展教育教学等活动,为聋生创造更广阔的融合环境和条件。我们根据高校志愿者们的专业特长建立了常态化的专项志愿服务课程或项目、市文化馆每年定期进校园送文艺、市残联定期进校园和学生开展活动,艺术学校的课程纳入特校课程。普特共育拓宽了聋生品德体验的广度和深度,为聋生全面发展,融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2创建“心理健康”体验馆。特殊教育学校应该是一个生命的空间,这个空间要时时处处充满对生命的尊重,对差异的尊重和人性的关怀。心理健康体验馆的关键词在于“体验”,不是心理咨询,也不是心理辅导,而是一种体验。它规避了传统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的字样,在我校校内各区域创设相关的活动环境,让学生在各种环境中进行体验与感悟。把特殊教育学校创建为心理健康体验馆,充分地发挥了体验者的主观能动性,让体验者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自我体验与学习。在体验过程中,体验者始终处于主导的地位,自主掌控着体验的过程。通过学生亲身的体验与感悟,达到认识心理、了解心理,进而调节心理状态,最终实现身心健康成长的目的。2.3创立“法制教育”体验基地。学校与检察院联合成立了“梧桐树”法制教育校园联络站,联络站的检察官们在老师配合下,带领聋生走进戒毒所、法庭、看守所,通过实地参观体验、游戏互动、情景模拟、观摩庭审等形式护航每一个聋生健康成长。2.4创行“1+1”亲情体验家庭。特殊教育学校是全日寄宿制学校,有的聋生从小学入学一直到高中毕业,整整12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中度过,他们缺少家庭关爱,各种心理问题突出。为了弥补聋生缺失的亲情,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学校创行了“1+1”亲情体验家庭,即每个寝室安排一个老师作为亲情家长,组建一个亲情家庭。每个家庭8个孩子,每天一起跑步、学习、吃饭、睡觉、参加活动;周末和节假日,亲情家长带着家庭成员一起外出爬山、逛公园、看电影、包饺子、采购……聋生都把老师亲切叫做“XX爸爸、XX妈妈、XX哥哥、XX姐姐”,“家庭”和睦,矛盾减少,聋生自然变得活泼、开朗、阳光了。
3运用品德教育“四步”体验式教学方法
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K.Kelmen)认为,品德形成过程主要经过服从、同化、内化三个阶段。鉴于此,我们在《沟通与交往》《品德》《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品德教育课程中,要求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围绕各年级段学生品德教育阶段目标,坚持能通过学生体验活动代替老师说教的内容坚决不用老师教,运用“感、动、说、做”四步体验式教学方法设计体验活动。操作要领:第一步“感”,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正在进行着的现实生活,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引发体验。第二步“动”,通过游戏、表演、角色互换、观看影片等直观体验,感悟品德。第三步“说”,教师在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品德基础上,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展现现实生活中的大量实例,通过讨论、判断、评价、反思等获得体验,强化品德认识。第四步“做”,课后实践活动,到家庭、学校、社区深入体验,内化品德,形成品德行为。
学生守信教育演讲
十六大报告指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要“思想道德建设”,“要与市场经济相、与法律规范相、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思想道德体系”。在经济全球化健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思想道德体系的内容,搞好诚信教育有着非常的意义。
诚信——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品质和成才的必备素质
诚信是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史中,了的洗礼和升华,诚信教育已在神州大地上扎下深厚的根基,悠长的历史渊源,培养了一大批倡导诚信的仁人志士,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话,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儿女为和做着。民族乃礼仪之邦,从来重信守诺,是最讲“诚信”的民族。关于“诚信”问题,孔子曾讲“民无信不立”,孟子曾说“朋而有信,人无信而不交”。
诚信是公民道德规范的要求。在的伦理道德观念中,“诚信”的核心是强调忠诚,主要包涵朋友的信义、爱人的忠贞、君臣的忠实等。孔子把教育的定位于培养“士”,亦即君子,且以毕生精力致力于此。孔子君子的标准有“信”和“守信”,他曾郑重地说:“君子博学而孱守之,微信而笃行之。行必先人,言必后人。”可见,君子的道德标准,欲成君子不可“无信”。
诚信是对他人和社会的承诺、,诚信一诺千金。信用是人内在气质的反映,是衡量人综合素质的指标,是个人发展的必备品德。场经济条件下,信用指的是人的资信记录,是指人的任的能力,简单的道德人品问题。人时时、处处、事事讲信用,那么他的事业将会走向,人生将会亮丽多姿。反之,处处背离信用的人,经常食言,久而久之他定会失去周围人的支持和信任,会抑郁、志,其人生必将黯淡无光。当代大学生应当把诚信看成与生命一样,视诚信为自身道德品质的生命,注重自身诚信意识的培养。否则,在社会上将难有之地,更谈不上的人生价值,建设现代化的宏伟事业。
诚信民族和的精神要求,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石和标志。民族是不讲信用的民族,那么民族只能是可怜的生物群落。主席“以德治国”,提倡“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在十六大报告中着重“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是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人们在遵守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可见讲诚信,是个人的事,关乎民族进步、生存与发展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