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3 16:55:4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西医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中西医结合治疗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中西医结合
[论文摘要]目的:观察调神汤联合黛力新对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治疗效果。方法:对自主神经功能紊乱128例患者,采用调神汤联合黛力新治疗。结果:显效118例,占92.2%;有效8例,占6.3%;无效2例,占1.6%。总有效率98.0%。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互相取长补短,方法独特,疗效显著,有推广价值。
2006年3月~2007年1月,在我院门诊收治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患者128例,经过调神汤联合黛力新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28例患者,男性48例,女性80例;男、女比例为3:5。年龄25~50周岁,平均36.6周岁。职业: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之比2.1∶1.0。病程1个月~5年。所有病例均进行实验室、心电图、B超、X线及其他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
乳腺增生西医治疗效果论文
【摘要】目的观察乳癖消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效果。方法将我院近年收治的乳腺增生病患者100例,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50例患者,治疗组用乳癖消,对照组用乳增宁。结果两组总有效率为89.4%和84.1%。结论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癖消治疗乳腺增生病疗效与乳增宁相当。
【关键词】乳癖消疗效乳增宁疗效
乳腺增生病是育龄妇女乳腺中最常见的疾病。其特点是病程长,易复发,并有癌变的危险性。近年来对其发病机制、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广泛的研究和探讨。临床上缺乏特效药物和理想手段,引起中西医同道的重视。目前西医仍以保守方法和手术为主要措施。我院于2006年1月-2008年10月采用乳癖消及乳增宁治疗本病,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00例乳腺增生患者均来自我院2007年-2009年门诊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年龄22-52岁。其中22-30岁4例,31-40岁34例,41-52岁12例。月经正常30例,月经失调20例,双侧乳腺增生29例,单侧乳腺增生21例。对照组50例,年龄22-52岁。其中20-30岁2例,31-40岁24例,41-52岁14例。月经正常27例,月经失调23例。双侧乳腺增生35例,单侧乳腺增生15例,资料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卵巢早衰中西医研究论文
【关键词】卵巢早衰;病因
卵巢早衰(prematureovarianfailure,POF)是指月经初潮后到40岁之前发生的低雌激素和高促性腺激素状态,为妇科常见的内分泌疾病。近年发病率有逐年上升之趋势,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其发生率为1%[1]。目前研究认为POF的发生主要与遗传、免疫、代谢和环境等因素有关。
1遗传性因素
有关家谱调查发现POF发病率在女性亲属中,有家族史的达100%,而散发性的仅为1%;由特定基因序列单元大量重复构成,长度在人类高度遗传的端粒的缺失同衰老密切相关,且多出现POF,说明POF具有较高的家族遗传倾向。
两条结构正常的X染色体对维持卵泡正常的储备至关重要,X染色体上的任何缺失都会引起卵巢功能衰竭[2]。目前研究发现,POF是一种由常染色体传递或X连锁显性限制性遗传病,常伴有染色体重组、移位或单体性改变,X染色体和常染色体间的移位[3],以及X染色体和常染色体数量和结构异常等。由于X染色体上各区段载有不同的基因,因此缺失或重组的部位不同决定着产生不同的症状,如X染色体Xp11和Xq13末端缺失常表现为完全性卵巢功能衰竭;Xp21和Xq24末端缺失常可导致严重的卵巢功能紊乱,病人多表现为POF[4]。
Marozzi等[5]提出导致POF的特定基因区段可能位于Xq的末端,即限定Xq26~q28之间,它们对卵巢发育和卵泡生成具有重要意义。Schlessinger等[6]研究发现,POF患者X常染色体第3位点上一转录因子FOXL2的缺失,可导致单倍体缺失而引起卵泡数量的减少。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小儿支气管哮喘;中西医结合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支气管哮喘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中药协定方口服,方剂组成:炙麻黄、杏仁、白果、半夏、地龙、甘草各3g,黄芪10g,茶叶1g,葱白半支。发热者炙麻黄改为生麻黄,每日1剂,水煎服代茶频服。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22例占84.6%,复发12例占66.7%,两组比较P<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采用本中药协定方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确切,减少复发率,增强患儿的免疫功能,是小儿支气管哮喘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小儿支气管哮喘是儿科常见病之一,为提高本病的治疗效果,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所有病例为1998年1月~2001年5月在我院儿科门诊及住院的支气管哮喘患儿。诊断依据为1993年全国儿科哮喘协作组制订的《儿童哮喘诊断标准》确诊,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6例,男10例,女16例;年龄5~11岁,平均9.2岁;病程1~5年,平均2.4年;病情程序:中度39例,重度6例。对照组18例,男4例,女14例;年龄5~11岁,平均9.1岁;病程1~4年,平均3.1年;病情程度,中度37例,重度8例,所有患儿入选时无急性哮喘发作。
中西医结合治疗卵巢早衰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卵巢早衰的疗效。方法对42例卵巢功能早衰(POF)病人进行临床治疗并进行追踪观察。结果34例患者症状明显改善,31例月经基本正常,3例恢复正常月经并排卵妊娠,3例不满意。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卵巢早衰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可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卵巢功能早衰
卵巢功能早衰(prematureovarianfailure,POF)是一种治疗相对困难,疗程长且影响正常生育,给患者及家庭造成痛苦的妇科内分泌疾病。其发病率在妇女中占1%~3%,占继发性闭经原因的2%~10%[1]。特点为40岁以前的妇女出现持续闭经、雌激素水平低下、促性腺激素水平升高,且由于体内低雌激素水平而出现一系列症状,如面部潮红、阵热多汗、骨质疏松等。近年来POF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门诊患者多以闭经、不孕、更年期症状就诊,现对200010~200610在我院妇科门诊诊断为POF患者42例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42例患者中年龄最小18岁,最大39岁,平均36岁;其中25岁以下9例,26~30岁21例,30岁以上12例;月经初潮年龄范围13~17岁,平均14岁;继发闭经的妇女在停经以前平均行经8.4年,闭经期限平均为3.2年(最少为6个月,最长为10年);40例继发闭经患者中,36例为月经稀少渐至闭经,4例为突发闭经。42例患者中未婚3例,已婚39例。其中9例有分娩史,30例为不孕症占71.4%,大多以不孕来我院就诊,诊断为POF。
中西医治疗孕妇上呼吸道感染论文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孕妇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方法通过对本院门诊来就诊的120例孕妇上呼吸道感染者分别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和单纯西药治疗。结果经中西医结合治疗者显效52例,占86.7%;有效8例,占13.3%,总有效率100%。结论经中西医结合治疗的60例孕妇上呼吸道感染者无一例胎儿畸形发生,相比非中西医结合治疗者疗效明显增加,由此证明中西医结合是简便,疗程短,治愈率高,对胎儿损害小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上呼吸道感染;孕妇;中西医结合
上呼吸道感染(上感)是对孕妇危害较大的常见病之一,使流产率和早产率升高,多数是由病毒感染引起,部分由细菌引起,但该病单纯用西药治疗疗效不显著。笔者于2006年10月~2008年1月采用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法对门诊部分孕妇上感病例进行治疗,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20例上感孕妇,妊娠6~38周之间不等,其中6~12周48例,12~28周38例,28~38周34例,病程最短8h,最长72h。
1.2临床表现孕妇均有发热,体温在37.6℃~39.8℃之间,并有流涕、咳嗽、咽痛,全身不适等症状。体格检查:精神一般,稍有气促,咽部充血、潮红,部分有扁桃体肿大和浅表淋巴结肿大,听诊有呼吸音粗,心率稍快,有苔黄、脉数征象,但无腹痛等其他症状。
西医疾病中医药治疗方法论文
摘要:针对西医疾病的中医药治疗,应在传统理论认识的基础上制定出新的标准与指南,中医界应就一些西医疾病的中医药治疗达成一些共识意见,促进中医药的发展,更好地指导中医药临床。
关键词:中医学;西医学;中西医结合
中医学在发展中,就一直不断融合其他的医学实践,至今仍是如此,中医临床直接面对大量的西方医学的数理检查及疾病诊断,在工作中已不能回避,甚至已紧密联系。为此,对传统中医学的一些工作准则及工作的程序,应结合西方医学的认识,重新加以思考,现举例之,以抛砖引玉。
一、中医药治疗西医疾病时的靶点如何认识
重症急性胰腺炎表现为中医的阳明腑实证,痞满燥实,此时患者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大便秘结、腹中切痛甚至拒按。中医药采用通腑导滞的方法进行治疗,代表方如大承气汤、大陷胸汤,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指出对这种情况中病即止、得快利即止,即在临床症状缓解后,停止通腑导滞,以免伤正气。这种指导思想如是针对单纯性肠梗阻,还是合适,但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就未必恰当。重症急性胰腺炎临床分三期,即急性炎症反应期、继发全身感染期、残余感染期,提示患者在急性炎症反应期痞满燥实的症状缓解后,有可能进入感染期,使病情反复,重入凶险。出现这种变化,与重症急性胰腺炎时肠黏膜屏障受损、肠道细菌移位、造成对靶器官的“二次打击”是密切相关的。已有的研究已提示通腑导滞法能保护受损的肠黏膜、促进肠蠕动、拮抗肠道细菌移位,因此,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在急性炎症反应期的痞满燥实症状缓解后,不仅不能停止通腑导滞,反而要继续给予通腑导滞,那么这种通腑导滞的靶点在哪呢,应该结合胰腺CT、血CRP、血Ca2+、血气分析等,进行综合评估,比如胰腺CT的分级应该恢复在C级以上等,通过这种靶点设立,进行相应的治疗评估,来决定通腑导滞中病即止的时刻,是符合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病理生理过程的,才能降低感染期的出现,降低死亡率,对此已有多项报道,开展中医通腑导滞治疗重症胰腺炎能明显降低死亡率。因此,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靶点的设立不能仅局限于急性炎症反应期,而是要放眼于防止可能出现的感染期,不能局限痞满燥实的临床外在症状的改善,还应关注内在的实验数据的改变,只有这样,才能较完善地处理好重症急性胰腺炎。
二、对一些西医疾病的中医药治疗,应结合西医的研究认识
中西医结合抗肿瘤研究论文
【摘要】从非特异性免疫及特异性免疫两个方面对中西医结合抗肿瘤机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抗肿瘤免疫学
在众多的对肿瘤治疗方法的探索中,各种治疗方式的结果大多不如预期有效[1],而传统的化疗药具有明显的毒副作用及耐药性,从天然产物中提取可以用于临床的有效成分激发机体免疫系统的活性一直是多年来学术界感兴趣的重要研究课题。我国传统医学不但具有独特的优势,而且与西医相比,中医更重视整体认识疾病发生的条件,强调“治未病”。中医认识到正虚是疾病的重要内因,即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虚学说已被现代医学认识和承认。西医比较能融合现代科学成就,认识病症具体、深入。越来越多的意向认为中西医应当互相补充,但如何互相补充又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我们认为,这种结合或补充,不但在于临床实践中的摸索,而且还应同时解决理论上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被国际医学界认可。现将中西医结合抗肿瘤的免疫学机制研究综述如下。
1对非特异性免疫抗肿瘤的影响
机体免疫机能状态的异常及肿瘤免疫逃逸是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同时肿瘤细胞及其产生的肿瘤性免疫抑制因子往往导致荷瘤机体免疫机能低下,由于肿瘤细胞抗原性较弱或抗原调变等因素导致肿瘤特异性免疫往往难以奏效,因此非特异性免疫在机体抗肿瘤免疫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包括单核巨噬细胞及NK细胞所构成的机体肿瘤免疫监视中的第一道防线。
1.1中西医联合对巨噬细胞抗肿瘤的影响榄香烯是从姜科植物温郁金中提取的抗癌有效成分。将其用专利方法制备出Hca-F榄香烯复合瘤苗HSP70(HSP70HTCV),分析其对小鼠腹腔或脾脏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及抗免疫作用的机制,发现HSP70HTCV免疫小鼠脾脏巨噬细胞分泌TNF的能力高于HSP70BCG免疫小鼠的脾脏巨噬细胞,且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的能力亦明显增强,由此得出结论[2],HSP70HTCV免疫诱导的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有更强的杀伤活性。
脂肪肝中西医治效果研究论文
【摘要】目的通过中药疏肝健脾方和西药常规药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的疗效分析,了解中西医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的效果。方法171例酒精性脂肪肝患者,92例采用疏肝健脾法治疗的为治疗组,79例采用西药常规治疗的为对照组,利用常见病疗效评定标准和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评定两组治疗前后的水平。结果治疗组的有效为95.65%,对照组为74.68%。治疗组治疗前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酯蛋白有显著差异(P<0.05,P<0.01,P<0.05),两组治疗后三项指标对比,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疏肝健脾方法能使肝脏对脂质的消化、吸收、转运及分泌保持动态平衡,使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恢复正常,从根源上对酒精性脂肪肝进行了治疗,效果比较理想。
【关键词】酒精性脂肪肝;疏肝健脾;西医治疗
酒精性脂肪肝(AFL)是指因摄入酒精所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质蓄积超过肝湿重5%的肝损害性疾病,是临床最常见、最早期的酒精性肝病(ALD)之一。其危害已引起全球性的高度关注。国外资料显示,欧美国家在嗜酒人群中酒精性肝病患病率高达84%,又主要以AFL为主,且患ALD的20%~30%可发展为肝硬化,为排前死因之一[1,2]。在我国,AFL的发病率已与居民饮酒率的上升呈现正相关。据2006-01-10公布的我国首部《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之行为和生活方式调查报告》,我国居民现在饮酒率为21%,与1991年同比增长了17.3%,而临床所见AFL约为酒精性肝病患者的11%~22%[3]。
由于酒精性脂肪肝对人体危害极大,我们采用中西、西医治疗,并分析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2005~2006年,南昌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共收治171例脂肪肝病人。男118例,女53例。年龄43~65岁,平均年龄(54±11)岁。全部病例符合以下6项诊断指标中的3项以上:①肥胖,肝区不适或胀满、疼痛;②B超提示肝的大小、管道回声、光点疏密;CT提示肝密度降低,CT值<40Hu,肝脾CT比值<0.85。③血脂增高;④肝功能轻微异常或异常;⑤全血黏度增高;⑥肝活检诊断为脂肪肝。
中西医衰老学说研究论文
【摘要】通过查阅国内古今文献,结合现代医学研究,以临床比较为依据,将脾胃虚衰、肾气虚衰、气虚血瘀与现代衰老学说进行比较探讨。现代研究表明,蛋白质的缺乏与变化等对寿命产生影响,肾气衰与内分泌失调,免疫功能降低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微循环障碍可导致机体功能减退,证实是导致衰老的重要原因。故应把中医衰老理论与现代的衰老学说加以比较和验证,让古老的中医加入到现代医学大合唱中,发展和完善自己,为人类的健康长寿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衰老脾胃虚衰肾气虚衰气虚血淤蛋白质内分泌免疫功能微循环
从古到今,人们对衰老的原因有不同的理解,提出了许多的假说和设想。现代医学的衰老学说通常可归纳为两大类:遗传论和环境论。近代诸多衰老学说如生物钟学说、体细胞突变学说、免疫学说、脑的衰老中心学说等都可以概括在这两大类之中。
从哲学的角度看,事物的发展变化无外乎内外两个因素所决定。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两者在一定条件下也会互相转化。中医关于衰老的认识,一开始就站在哲学的高度,有着精辟独到的见解和科学的结论。有的甚至是天才的预言和命题。如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说:“夫人生器质既禀于有生之初,则具一定之数,似不可以人力强者。第禀得其全而养能合道,必将更寿;禀失其全而养复违和,能无更大。”徐灵胎也指出:“当其受生之时,已有定分焉。所谓定分焉,元气也,其形成之时,已有定数。”中医文献在肯定“天年”“定分”“定数”之类客观规律的同时,也指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如张景岳对《灵枢》“天年有定数”的解释时说:“所谓天定则能胜人,人定则能胜天也。”
中医关于衰老的理论。截至目前,计有五种学说:脾胃虚衰学说,肾气虚衰学说,其他脏腑虚损学说,阴阳失调学说,气滞血瘀学说。近年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中医衰老理论的研究日趋活跃。笔者纵观中医衰老学说的研究进展与现代医学衰老学说的理论,发现有交织趋同,互相验证的态势。但中医的衰老学说理论有鲜明的特色并具有整体观的优势,同时受时代的限制囿于宏观上的推理和定性分析而缺乏微观方面的探求和定量分析。本文就中医的衰老学说和现代医学对衰老的认识从宏观立论到微观分析,从天才的预言到实验室研究进行综合比较对照。
1脾胃虚衰理论和现代医学认识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