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文化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3 23:47:2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戏曲文化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我国戏曲音乐文化研究论文
[摘要]戏曲音乐作为中国最具特色传统艺术瑰宝之一,其生存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本文首先分析了戏曲音乐的文化内涵,其次探讨了戏曲音乐的发展现状和意义,然后立足于戏曲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来谈戏曲音乐的创新手段。
[关键词]中国戏曲戏曲音乐戏曲音乐文化发展
一、戏曲音乐发展
中国戏曲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的、有机的戏剧艺术。而戏曲音乐是戏曲重要的元素,可以集中地表现戏剧的内容。戏曲音乐包括声乐部分的唱腔、韵白和器乐部分的伴奏、开场及过场音乐。中国戏曲音乐是以群体风格、地方风格、民族风格为特征的。其发展历史悠久,民歌、百戏音乐、唐代的歌舞音乐和宋代说唱艺术音乐是其发展的基础。
在现当代,戏曲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典型品种,对戏曲音乐旧瓶装新酒、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以及对传统戏曲音乐的抢救、改善、发展、创新措施是音乐文化行为的重要方面。
二、戏曲音乐文化内涵
艺术学校校庆考察汇报
200*年*月*-*日,应*艺术学校邀请,受学校委派,我与张乐华老师一道,到浙江*参加*艺校建校25周年校庆。这次*之行个人感觉收获颇丰,整个校庆活动历时一天半,通过参加校庆活动的切身感受和体会,我有不少感想,现将此行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接待工作细致,活动安排紧凑
飞机上午*点到达**机场,我和张老师出了检票口,就有人举着“*艺术学校”的横幅接待,因为焦作艺校孙校长乘坐的班机公务员之家比我们晚一小时左右到,接待方就安排我们在机场里面的茶座休息等待,并叫了茶。孙校长到后,我们就一同乘车到达下榻酒店,就看到酒店里悬挂的“热烈祝贺*艺术学校25周年校庆”的横幅,酒店入口处立有一块“校庆活动日程安排的告示牌”,有专人负责签到、安排房间,并安排了午餐,午餐后回房休息。
第二天参加校庆典礼,学校设有两个签到处:贵宾签到处和校友签到处,签到时我们拿到了日程安排表、校庆画册、礼品和晚上演出票;来宾被安排到休息室用茶和水果,休息室设有两个:来宾休息室和校友休息室,感觉主办方考虑得比较细致。操场上左右两排分别立有学校宣传展板共*张,将学校教学管理成果、艺术实践活动向来宾展示。
上午*点左右,学生先入场,操场从左至右划分了5个方阵,分别为:学生、校友、来宾(邀请领导在来宾方阵前排)、教职工、学生;校庆典礼活动整个议程为:1、介绍来宾,宣读贺电;2、校长吴樟化介绍学校情况(时间大约2分钟);3学生代表发言;4、教职工代表发言;5、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致词;6、*市政府副市长讲话;7、举行顾问聘任仪式,聘请上海著名昆曲家梁谷音、上海昆剧团原团长王济生等二人为学校特约顾问。整个典礼历时约30分钟。 典礼结束,学校随即安排上车回酒店就餐。因有考察任务,我与张乐华老师找到学校一位年轻老师,并在其陪同下,参观了他们的美术展、文化课教室、舞蹈排练厅、戏曲排练厅等,并拍摄了一些资料照片。
中午聚餐是人数最多的一次,大约有近20桌,是自助餐,晚上人数稍少,也为自助餐。
艺术学校校庆考察汇报
艺术学校校庆考察汇报
年月-日,应艺术学校邀请,受学校委派,我与张乐华老师一道,到浙江参加艺校建校周年校庆。这次之行个人感觉收获颇丰,整个校庆活动历时一天半,通过参加校庆活动的切身感受和体会,我有不少感想,现将此行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接待工作细致,活动安排紧凑
飞机上午点到达××机场,我和张老师出了检票口,就有人举着“艺术学校”的横幅接待,因为焦作艺校孙校长乘坐的班机此文章原创网站为网比我们晚一小时左右到,接待方就安排我们在机场里面的茶座休息等待,并叫了茶。孙校长到后,我们就一同乘车到达下榻酒店,就看到酒店里悬挂的“热烈祝贺艺术学校周年校庆”的横幅,酒店入口处立有一块“校庆活动日程安排的告示牌”,原创:有专人负责签到、安排房间,并安排了午餐,午餐后回房休息。
第二天参加校庆典礼,学校设有两个签到处:贵宾签到处和校友签到处,签到时我们拿到了日程安排表、校庆画册、礼品和晚上演出票;来宾被安排到休息室用茶和水果,休息室设有两个:来宾休息室和校友休息室,感觉主办方考虑得比较细致。操场上左右两排分别立有学校宣传展板共张,将学校教学管理成果、艺术实践活动向来宾展示。
上午点左右,学生先入场,操场从左至右划分了个方阵,分别为:学生、校友、来宾(邀请领导在来宾方阵前排)、教职工、学生;校庆典礼活动整个议程为:⒈介绍来宾,宣读贺电;⒉校长吴樟化介绍学校情况(时间大约分钟);学生代表发言;⒋教职工代表发言;⒌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致词;⒍市政府副市长讲话;⒎举行顾问聘任仪式,聘请上海著名昆曲家梁谷音、上海昆剧团原团长王济生等二人为学校特约顾问。整个典礼历时约分钟。
戏曲动画对豫剧的传承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豫剧形式娱乐性戏曲动画
论文摘要用豫剧动画的形式传录中原文化,是对戏曲的一种延展。这种现代化的传媒技术应成为对传统民间艺术进行宣传推广的创新手段。戏曲动画最大限度地扩展了动画艺术在21世纪数字时代的实践,其交互性、文化性和娱乐性的特点,创造着人与传统文化、人与戏曲艺术的新关系与新环境,也带来了新的创作方式和艺术语言。
“每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必然会经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劳动为前提的发展过程,这似乎是每一种艺术形式的必由之路。”随着戏曲动画的发展普及,在这个新的艺术平台之上,其特有的艺术形式与表现语言也将会丰满成熟。现在,如何进一步分析这种表现形式的艺术性,争取在设计创作中得以理性的认识,亦成为一个需要关注与研究的问题。
而戏曲本身就是一门比较深奥的艺术,有很多的程式,戏曲动画能够把戏曲本身的艺术性表现出来已经很难,要在动作、唱腔上表现出原本的风格和特色,进而溶入动画的影视元素。
1、豫尉形式戏曲动画对中原文化的传承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悠远灿烂的历史文化不仅造就了众多的物质文化遗迹,同样也孕育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美术、音乐、舞蹈、戏曲、杂技、文学、社火等民间文化艺术,都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明代音乐研究期刊论文探讨
明代自开国就是以恢复唐宋政治和文化为己任的朝代,故而,从音乐思想、礼乐实施以及民间音乐传播,都是以尽可能彰显中原文化千年延续的音乐传统为主。纵观2019年国内重要期刊发表的31篇研究明代音乐的论文,可以看出,无论是研究琴学、曲学,还是礼乐仪式和音乐制度,都能从明代音乐的成果中追溯出千年传承的痕迹。
一、关于琴学研究
《溪山琴况》是明代徐上瀛创作的一本音乐演奏美学专著,成书于崇祯十四年,分别解读“和”、“圆”“雅”等二十四况,对古琴表演和审美具有指导意义。2019年度关于《溪山琴况》的研究仍然是一个热点,共有论文12篇。刘承华的《<溪山琴况>的演奏论主旨》一文,通过二十四况论的解读分析,探讨了古琴演奏中的三个问题:1.声音“张力”。2.“气候说”的把握。3.达到“希声”之境。①“张力”需要演奏者用心体会察觉,是演奏中用情、用意后声音所达到的状态。“气侯”是音乐声响中的节奏和规律。“希音”需要演奏者沉浸演奏,达到琴我相融的状态,达到以琴修身,以身修琴的境界。何飞龙的《浅论<溪山琴况>之“静”对生命的关照》,认为琴声中求“静”,终能够调养人的心性,净化和洗涤心灵,回归人类生命的本原。钟小茵的《<溪山琴况>之“洁”况》,为习琴者提供手指练习的方法,指明训练手指需静心,才能避“邪滓”和“杂乱”,琴音方能传达出更深的意蕴。乌兰托雅的《论<溪山琴况>中“和”的美学思想在扬琴演奏艺术中的运用》,弦、指、音、意的理念对扬琴表演艺术中竹、音、意达到“和”之美具有指导意义。针对审美方面有张萌的《明代琴歌之审美论争研究》,解析明代音乐发展更趋于俗化,更民间化的内在因素。2019年度罗诗嫄还发表两篇关于《溪山琴况》的文章,分别是《指运迟速,意韵可见——解读<溪山琴况>之“迟”“速”二况》和《宏远之音,细眇之意——解读<溪山琴况>之“宏”“细”二况》。前者,指明“迟”“速”变化所带来的节律感,是演奏者内心生命状态的律动。后者,阐明了“宏”和“细”两况在指法、情感、意旨方面的关系。琴学方面除了《溪山琴况》外,还有4篇文章涉及琴谱、琴人方面的研究。唐继凯、唐子雯的《一款能谱录汉字语音的减字谱——[明]葛中选<泰律>谱式解读》,对《泰律》的创作过程、组构要素、创新特点、后世评价方面进行了解读和分析,认为《泰律》是一本同时涵盖声韵学理论和乐律理论的记谱,是适用于指法,也适用于汉字语言的记谱,是减字谱创新型发展后的产物。张子盛的《古琴单谱本集体打谱的实证探讨——写在明<松弦馆琴谱><西麓堂琴统>打谱集出版之后》,通过对《松弦馆琴谱》和《西麓堂琴统》谱本的“打谱”活动考究,阐明了集体打谱的具体操作流程及成果。唐姝娴的《明代琴人杨表正研究》,阐明杨表正琴歌的价值。认为,“正文对音”的创作方式虽推动了明代音乐的发展,但注重琴歌的文辞性,忽略古琴的艺术性,也导致形成了琴歌辅助文辞的格局。马君毅的《试论明代的宦官琴人》,通过分析古文献和出土墓志,揭示明代宦官琴人的具体存在状况和发展历程。
二、关于曲学研究
曲学方面的研究是2019年度第二大热点,以古籍整理研究学刊及学位论文为中心,以研究词曲、腔词、俗曲为主要对象,共有论文7篇。李碧的《明代戏曲中词的变体与词曲的互动》,通过对明代戏曲中词作的统计与梳理,以及《鹧鸪天》、《西江月》两曲牌体进行变体类型集来源的分析,认为明代戏曲中词的变体不是作曲家无意识的错填,而是曲家有意识的创作。王园园的《吕天成<曲品>研究》一文,阐明了《曲品》中的审美特点。鲁勇本发表了两篇有关曲学的文章,分别是《明清唱论中的腔词理论研究》和《元明清曲论对入声腔化的探讨》。前者,阐明了明清唱论中腔词系统的一般规律,认为明清唱论继承了诗歌为一体的诗歌传统,具有雅音向方言发展的倾向,形成了雅俗共赏的审美格局。后者阐明了元代“入派三声”理论在明代的发展变化。文章借用王骥德对入声进行了形容,“入声就像中药里的甘草一样,在平上去三声平仄难以调停安排时,入声就可以起到通融、调和、过渡、化解矛盾的作用。②”展现了明代曲论家对于“入声”思想观念的转变和进步。此外,尹蓉的《明代江西籍作家散曲嫄集版本考略》、王静雅的《王骥德著述考论》、于峰的《明代戏曲选集中的俗曲》三篇文章针对不同作品的编者、内容、版本、现存状况加以归总,为研究明代音乐提供宝贵的资料。
三、关于明代音乐风格研究
我国秦腔艺术节综述论文
由中国戏剧家协会、甘肃省文化厅、甘肃省文联主办的第二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于2002年11月25日在甘肃省兰州市隆重开幕,历时12天,于2002年12月6日降下帷幕。这是异彩纷呈、群芳争艳的12天,这是热闹非凡、艺术繁荣的12天,也是共商秦腔艺术发展大计的12天。在这12天里,秦腔艺术带着历史的风尘、和着时代的鼓点、踏着坚实的脚步向陇原走来,于是甘肃兰州,风里飘着秦声,雪里裹着秦韵,处处披着盛装,人人心暖如春。
第二届中国秦腔艺术节是秦腔艺术的盛会,是首届秦腔艺术节的继续和发展,是全国瞩目的高规格、高水平、大规模的国家级区域性盛会。它以党的十六大为契机,以“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为指导,以“创新、繁荣、协作、发展”为宗旨,以“精品荟萃,奖掖新人”为主题,集中展现了近几年来西北五省(区)戏剧事业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取得的优秀成果,热情歌颂了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展现了中华民族,特别是西北人民团结奋进、不屈不挠、勇攀高峰的民族精神。这次秦腔艺术节共演出剧目31台,其中参赛剧目25台,祝贺演出3台,晚会3台。在25台参赛剧目中,有13台大戏,12台折子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及新疆建设兵团的艺术家们,用他们的聪明才智、精彩表演、优美唱腔,充分展示出了秦腔和西北地方剧种的无穷魅力和戏曲艺术广阔的发展前景,涌现出一大批优秀艺术人才,呈现出精品荟萃、新人辈出的良好态势。
纵观此次秦腔艺术节,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把握时代脉搏,突出地域特色
第二届秦腔艺术节期间,演出的大型剧目13台,除2台新编历史戏《敦煌魂》(甘肃省陇剧院)、《茸宝记》(兰州市秦剧团),一台改编剧目《王宝钏》(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团)、一台移植剧目《金龙与蜉游》(新疆建设兵团猛进秦剧团)、一台传统剧目《穆桂英大破洪洲》(兰州市秦剧团)外,其余均为现代戏。这些现代戏的剧作家们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握时代脉搏,深入生活,沉入生命,认真思索,密切关注和反映当代现实生活,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塑造出一批当代生活的典型人物。《思源》、《黄花情》、《大棚情缘》、《郭秀明》、《湟水情》、《天山民警赵新民》、《无声的祁连》、《塞上南国人》等剧目,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表现出在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声中,大西北人民的情感、气质,体现出西北地区的地域和民族特色,表达出西北人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对时代的理解,对观众审美需求的理解。《思源》(甘肃省秦剧团),真实感人地反映了一个时代的风貌,它紧紧抓住人物命运和情感,揭示人物之间感情矛盾的冲撞,塑造了田玉洁这样一个当代生活中的代表人物,使她成为一个从追求幸福到“富而思源”具有崇高思想境界的人物。《大棚情缘》(宁夏青铜峡市文工团)是一幅明快的宁夏回族田园风俗画,极富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一切情感的发展和纠葛都从戏剧化情节中表现出来。风格庄重而不失机趣,伤情处,催人泪下;戏谑处,令人开怀,极具艺术魅力。《郭秀明》(西安易俗社)以陕西农村为背景,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塑造了一个一心为群众、一心改变贫困山区面貌的优秀共产党人形象。情节真实生动,催人泪下。《湟水情》(青海省西宁市秦剧团)以家乡情、西部情为主线,贯穿以母子情、夫妻情、父母情、公德情,跌宕起伏,催人泪下,它鲜明的青海地域特征,给人以强烈的视角冲击和情感震撼。《天山民警赵新民》(乌鲁木齐秦剧团)则刻画了天山脚下优秀民警赵新民的不凡形象。
值得提出的是,《郭秀明》和《天山民警赵新民》,两台剧目都是以真人实事为原型创作的,但剧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对事件的提炼、对情节的处理,都是按戏剧本体要求处理,真实而感人、生动而可信、达到了思想和艺术的统一。
我国秦腔艺术节分析论文
由中国戏剧家协会、甘肃省文化厅、甘肃省文联主办的第二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于2002年11月25日在甘肃省兰州市隆重开幕,历时12天,于2002年12月6日降下帷幕。这是异彩纷呈、群芳争艳的12天,这是热闹非凡、艺术繁荣的12天,也是共商秦腔艺术发展大计的12天。在这12天里,秦腔艺术带着历史的风尘、和着时代的鼓点、踏着坚实的脚步向陇原走来,于是甘肃兰州,风里飘着秦声,雪里裹着秦韵,处处披着盛装,人人心暖如春。
第二届中国秦腔艺术节是秦腔艺术的盛会,是首届秦腔艺术节的继续和发展,是全国瞩目的高规格、高水平、大规模的国家级区域性盛会。它以党的十六大为契机,以“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为指导,以“创新、繁荣、协作、发展”为宗旨,以“精品荟萃,奖掖新人”为主题,集中展现了近几年来西北五省(区)戏剧事业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取得的优秀成果,热情歌颂了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展现了中华民族,特别是西北人民团结奋进、不屈不挠、勇攀高峰的民族精神。这次秦腔艺术节共演出剧目31台,其中参赛剧目25台,祝贺演出3台,晚会3台。在25台参赛剧目中,有13台大戏,12台折子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及新疆建设兵团的艺术家们,用他们的聪明才智、精彩表演、优美唱腔,充分展示出了秦腔和西北地方剧种的无穷魅力和戏曲艺术广阔的发展前景,涌现出一大批优秀艺术人才,呈现出精品荟萃、新人辈出的良好态势。
纵观此次秦腔艺术节,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把握时代脉搏,突出地域特色
第二届秦腔艺术节期间,演出的大型剧目13台,除2台新编历史戏《敦煌魂》(甘肃省陇剧院)、《茸宝记》(兰州市秦剧团),一台改编剧目《王宝钏》(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团)、一台移植剧目《金龙与蜉游》(新疆建设兵团猛进秦剧团)、一台传统剧目《穆桂英大破洪洲》(兰州市秦剧团)外,其余均为现代戏。这些现代戏的剧作家们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握时代脉搏,深入生活,沉入生命,认真思索,密切关注和反映当代现实生活,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塑造出一批当代生活的典型人物。《思源》、《黄花情》、《大棚情缘》、《郭秀明》、《湟水情》、《天山民警赵新民》、《无声的祁连》、《塞上南国人》等剧目,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表现出在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声中,大西北人民的情感、气质,体现出西北地区的地域和民族特色,表达出西北人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对时代的理解,对观众审美需求的理解。《思源》(甘肃省秦剧团),真实感人地反映了一个时代的风貌,它紧紧抓住人物命运和情感,揭示人物之间感情矛盾的冲撞,塑造了田玉洁这样一个当代生活中的代表人物,使她成为一个从追求幸福到“富而思源”具有崇高思想境界的人物。《大棚情缘》(宁夏青铜峡市文工团)是一幅明快的宁夏回族田园风俗画,极富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一切情感的发展和纠葛都从戏剧化情节中表现出来。风格庄重而不失机趣,伤情处,催人泪下;戏谑处,令人开怀,极具艺术魅力。《郭秀明》(西安易俗社)以陕西农村为背景,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塑造了一个一心为群众、一心改变贫困山区面貌的优秀共产党人形象。情节真实生动,催人泪下。《湟水情》(青海省西宁市秦剧团)以家乡情、西部情为主线,贯穿以母子情、夫妻情、父母情、公德情,跌宕起伏,催人泪下,它鲜明的青海地域特征,给人以强烈的视角冲击和情感震撼。《天山民警赵新民》(乌鲁木齐秦剧团)则刻画了天山脚下优秀民警赵新民的不凡形象。
值得提出的是,《郭秀明》和《天山民警赵新民》,两台剧目都是以真人实事为原型创作的,但剧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对事件的提炼、对情节的处理,都是按戏剧本体要求处理,真实而感人、生动而可信、达到了思想和艺术的统一。
教育局艺术教育指导方案
根据市教育局《关于举办2012年市学校体育艺术节的通知》文件精神和工作安排,现将《市2012年学校艺术教育活动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组织开展各项活动。
一、参加对象
全市各级各类中小学幼儿园(含社会力量办学机构)在校学生及音乐、美术教师。
二、活动内容
1.组织参加全省第五届中小学生、幼儿艺术展演活动。
2.开展全市中小学学生艺术作品评选活动。
秦声秦韵歌盛世 群芳争艳竞风流——第二届中国秦腔艺术节综述
由中国戏剧家协会、甘肃省文化厅、甘肃省文联主办的第二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于2002年11月25日在甘肃省兰州市隆重开幕,历时12天,于2002年12月6日降下帷幕。这是异彩纷呈、群芳争艳的12天,这是热闹非凡、艺术繁荣的12天,也是共商秦腔艺术发展大计的12天。在这12天里,秦腔艺术带着历史的风尘、和着时代的鼓点、踏着坚实的脚步向陇原走来,于是甘肃兰州,风里飘着秦声,雪里裹着秦韵,处处披着盛装,人人心暖如春。
第二届中国秦腔艺术节是秦腔艺术的盛会,是首届秦腔艺术节的继续和发展,是全国瞩目的高规格、高水平、大规模的国家级区域性盛会。它以党的十六大为契机,以“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为指导,以“创新、繁荣、协作、发展”为宗旨,以“精品荟萃,奖掖新人”为主题,集中展现了近几年来西北五省(区)戏剧事业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取得的优秀成果,热情歌颂了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展现了中华民族,特别是西北人民团结奋进、不屈不挠、勇攀高峰的民族精神。这次秦腔艺术节共演出剧目31台,其中参赛剧目25台,祝贺演出3台,晚会3台。在25台参赛剧目中,有13台大戏,12台折子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及新疆建设兵团的艺术家们,用他们的聪明才智、精彩表演、优美唱腔,充分展示出了秦腔和西北地方剧种的无穷魅力和戏曲艺术广阔的发展前景,涌现出一大批优秀艺术人才,呈现出精品荟萃、新人辈出的良好态势。
纵观此次秦腔艺术节,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把握时代脉搏,突出地域特色
第二届秦腔艺术节期间,演出的大型剧目13台,除2台新编历史戏《敦煌魂》(甘肃省陇剧院)、《茸宝记》(兰州市秦剧团),一台改编剧目《王宝钏》(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团)、一台移植剧目《金龙与蜉游》(新疆建设兵团猛进秦剧团)、一台传统剧目《穆桂英大破洪洲》(兰州市秦剧团)外,其余均为现代戏。这些现代戏的剧作家们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握时代脉搏,深入生活,沉入生命,认真思索,密切关注和反映当代现实生活,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塑造出一批当代生活的典型人物。《思源》、《黄花情》、《大棚情缘》、《郭秀明》、《湟水情》、《天山民警赵新民》、《无声的祁连》、《塞上南国人》等剧目,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表现出在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声中,大西北人民的情感、气质,体现出西北地区的地域和民族特色,表达出西北人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对时代的理解,对观众审美需求的理解。《思源》(甘肃省秦剧团),真实感人地反映了一个时代的风貌,它紧紧抓住人物命运和情感,揭示人物之间感情矛盾的冲撞,塑造了田玉洁这样一个当代生活中的代表人物,使她成为一个从追求幸福到“富而思源”具有崇高思想境界的人物。《大棚情缘》(宁夏青铜峡市文工团)是一幅明快的宁夏回族田园风俗画,极富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一切情感的发展和纠葛都从戏剧化情节中表现出来。风格庄重而不失机趣,伤情处,催人泪下;戏谑处,令人开怀,极具艺术魅力。《郭秀明》(西安易俗社)以陕西农村为背景,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塑造了一个一心为群众、一心改变贫困山区面貌的优秀共产党人形象。情节真实生动,催人泪下。《湟水情》(青海省西宁市秦剧团)以家乡情、西部情为主线,贯穿以母子情、夫妻情、父母情、公德情,跌宕起伏,催人泪下,它鲜明的青海地域特征,给人以强烈的视角冲击和情感震撼。《天山民警赵新民》(乌鲁木齐秦剧团)则刻画了天山脚下优秀民警赵新民的不凡形象。
值得提出的是,《郭秀明》和《天山民警赵新民》,两台剧目都是以真人实事为原型创作的,但剧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对事件的提炼、对情节的处理,都是按戏剧本体要求处理,真实而感人、生动而可信、达到了思想和艺术的统一。
秦声秦韵歌盛世 群芳争艳竞风流——第二届中国秦腔艺术节综述
由中国戏剧家协会、甘肃省文化厅、甘肃省文联主办的第二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于2002年11月25日在甘肃省兰州市隆重开幕,历时12天,于2002年12月6日降下帷幕。这是异彩纷呈、群芳争艳的12天,这是热闹非凡、艺术繁荣的12天,也是共商秦腔艺术发展大计的12天。在这12天里,秦腔艺术带着历史的风尘、和着时代的鼓点、踏着坚实的脚步向陇原走来,于是甘肃兰州,风里飘着秦声,雪里裹着秦韵,处处披着盛装,人人心暖如春。
第二届中国秦腔艺术节是秦腔艺术的盛会,是首届秦腔艺术节的继续和发展,是全国瞩目的高规格、高水平、大规模的国家级区域性盛会。它以党的十六大为契机,以“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为指导,以“创新、繁荣、协作、发展”为宗旨,以“精品荟萃,奖掖新人”为主题,集中展现了近几年来西北五省(区)戏剧事业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取得的优秀成果,热情歌颂了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展现了中华民族,特别是西北人民团结奋进、不屈不挠、勇攀高峰的民族精神。这次秦腔艺术节共演出剧目31台,其中参赛剧目25台,祝贺演出3台,晚会3台。在25台参赛剧目中,有13台大戏,12台折子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及新疆建设兵团的艺术家们,用他们的聪明才智、精彩表演、优美唱腔,充分展示出了秦腔和西北地方剧种的无穷魅力和戏曲艺术广阔的发展前景,涌现出一大批优秀艺术人才,呈现出精品荟萃、新人辈出的良好态势。
纵观此次秦腔艺术节,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把握时代脉搏,突出地域特色
第二届秦腔艺术节期间,演出的大型剧目13台,除2台新编历史戏《敦煌魂》(甘肃省陇剧院)、《茸宝记》(兰州市秦剧团),一台改编剧目《王宝钏》(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团)、一台移植剧目《金龙与蜉游》(新疆建设兵团猛进秦剧团)、一台传统剧目《穆桂英大破洪洲》(兰州市秦剧团)外,其余均为现代戏。这些现代戏的剧作家们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握时代脉搏,深入生活,沉入生命,认真思索,密切关注和反映当代现实生活,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塑造出一批当代生活的典型人物。《思源》、《黄花情》、《大棚情缘》、《郭秀明》、《湟水情》、《天山民警赵新民》、《无声的祁连》、《塞上南国人》等剧目,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表现出在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声中,大西北人民的情感、气质,体现出西北地区的地域和民族特色,表达出西北人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对时代的理解,对观众审美需求的理解。《思源》(甘肃省秦剧团),真实感人地反映了一个时代的风貌,它紧紧抓住人物命运和情感,揭示人物之间感情矛盾的冲撞,塑造了田玉洁这样一个当代生活中的代表人物,使她成为一个从追求幸福到“富而思源”具有崇高思想境界的人物。《大棚情缘》(宁夏青铜峡市文工团)是一幅明快的宁夏回族田园风俗画,极富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一切情感的发展和纠葛都从戏剧化情节中表现出来。风格庄重而不失机趣,伤情处,催人泪下;戏谑处,令人开怀,极具艺术魅力。《郭秀明》(西安易俗社)以陕西农村为背景,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塑造了一个一心为群众、一心改变贫困山区面貌的优秀共产党人形象。情节真实生动,催人泪下。《湟水情》(青海省西宁市秦剧团)以家乡情、西部情为主线,贯穿以母子情、夫妻情、父母情、公德情,跌宕起伏,催人泪下,它鲜明的青海地域特征,给人以强烈的视角冲击和情感震撼。《天山民警赵新民》(乌鲁木齐秦剧团)则刻画了天山脚下优秀民警赵新民的不凡形象。
值得提出的是,《郭秀明》和《天山民警赵新民》,两台剧目都是以真人实事为原型创作的,但剧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对事件的提炼、对情节的处理,都是按戏剧本体要求处理,真实而感人、生动而可信、达到了思想和艺术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