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智能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9 14:47:4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新智能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地理教育中创新素质的培养
【摘要】创新素质是民族素质的灵魂。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已成为各学科教学的中心任务。因此,作者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通过提高教师素质,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途径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地理教育创新素质
当今世界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将越来越体现在国民素质的高低和创新人才的数量与质量上,越来越体现在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上。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地理学是研究地表物质的区域变化规律的科学。它综合、动态演化及多科学交叉等特点,决定了它将成为培养各类创新素质人才的良好载体之一。1992年第27届国际地理大会上通过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指出:“深信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的公民所必需”。地理教育也只有围绕培养创新人才,提高民族素质,推动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这一主导方向,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充分利用地理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应是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1、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
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教师的参与与水平的提高是前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向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指出:没有教师的协助及积极参与任何改革都不能成功。从教师的本质特点看,这是一个在现代社会中极富挑战意义、极富创新精神的职业门类。教师每天面对的是各具个性特点,各有不同志趣的活泼青少年;教师传播的思想道德观念和科学文化知识,又伴随着社会前进的步伐不断发生着深刻而又丰富的变化。这些特点的本身,就要求教师成为一名富有创见、不断创新的人。同时,要点燃别人,首先自己身上要有火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教师更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1转变教育观念
智慧城市到新型智慧城市规划建设研究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人民对于经济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为改善提高中国城市治理水平和服务功能,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刻不容缓。本文在梳理智慧城市基本概念和总体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进程、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对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进行了总结,并对我国新型智慧城市的规划建设进行了思考和探索,针对我国智能城市发展的特点和实践,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新型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城市建设;规划设计
一、我国智慧城市发展概述
(一)智慧城市与新型智慧城市。什么是智慧城市?基于纽约市2009年智慧城市项目和IBM2010年智能区和智慧城市愿景,该概念通过创建类似于欧盟生活实验室的创新模式强调了对知识社会的依赖。智能城市是一种先进的发展形式,增加了资源利用,优化服务管理,提高人民生活质量,通过功能设施和服务,将城市与科技和创造力相结合,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它从数字城市演变而来,内涵不断增加,表明人类文明发展到了先进形态。在初始阶段,单一系统的智能化是可以做到的,中级试验阶段被设定为多个智能化的协同作用,高级形式被设定为融合了科技人类多维属性匹配的应用场景。新智能城市中的“新”在哪里?它是中国“和谐共处”的经典智慧与西方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结合,它将深刻把握生态适应,健康安全和科学发展等关键意识形态的工作逻辑。技术是创新的,可以在实践中应用。(二)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现状和面临问题。经过“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和“新智慧城市”三个阶段,目前我国正处于智慧城市向新型智慧城市的结构转型时期。在这个过渡时期,智能城市的数量持续增长,自建设开始以来已经建立了数百个智能项目。大多数城市都已在网络化进程中,大多试点城市中公共平台数据库试验进度良好。同时,少数城市已经开始向智慧化水平过渡。发展必将伴随着各种问题和矛盾。在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过程中,首先是市民的沟通和参与度不高,对智慧服务和只会应用的体验度和获得度不高;其次是一些地区对于智慧城市建设的边界划分不够明确;再一个就是单体智慧较多,跨界融合的创新力不足,智慧应用的适应性有待改善;最后,部分城市会存有模式多样性不强、“小智慧”、“假智慧”等问题。
二、我国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探究
(一)传统智慧城市与新型智慧城市对比研究。新型智慧城市是在传统智慧城市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更深层次地将智慧城市建设与城市发展、社会治理以及人类未来发展等更好地结合起来。笔者将对传统型和新型智慧城市的四个层面进行对比,从而进一步完善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规划。1.基础设施层面:网络信息传输及感知度。由于大多都是忽略了物联感知网和智能化设施只考虑到了通信网络,导致呈现出工作方向的重点都向网络无处不在并快速传输一边倒的状态;而新型智慧城市则是要建设安全可控、高效便捷且智能的信息基础库和感知体系。为实现该建设需要较大的投资努力实现全面覆盖或者重点覆盖。2.数据层面:数据共享和节约程度。传统智慧城市的建设上,存在着技术标准不统一、缺乏全国层面的规范要求、体制机制和实际性的创新改革相对技术严重滞后等问题,导致“资源割裂”“大数据使用效率低”等现象、部分政府部门仍将数据作为利益来源不愿提供。新型智慧城市的政府上下力求信息化并做到云数据开放,但由于政府信息数据的特殊性,电子政府云数据信息一体化缺乏良性环境。尤其针对这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分配规范并没有达成一致。因此,想要实现数据共享,就需要尽快找到数据安全开放可见度的平衡点,并且有效解决在要求数据共享的呼声如此高涨的当下依旧存在的数据割裂的现状。3.平台层面。由于早期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中没有信息数据整合意识,底层的数据支撑严重匮乏,城市级平台的基础保障并不牢靠,传统智慧城市提出了城市运营中心的理念,但在实施上效果并不理想,多数运营中心只注重展示,依旧忽视数据整合共享。只有少数因行业特殊拥有资金保障的行业级平台做出了一些实质性成果;新型智能城市是建设市级城市的通用平台,如“城市大脑”之类。4.应用层面。:(压缩)扁平化当前,智慧城市的建设工作主要是以上一阶段完成的城市信息化作为基础展开来的,涉及制造、传播、发展等方面。大多数系统是独立单一化的垂直管理,再者就是行业或部门内部专用,造价高,实施周期长,各系统间实行的途径有很大差别,低效并且缺乏迭代创新考虑;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应向城市治理转化,将数据开放作为建设发展重点,同时融合应用,打造智能共享的信息基础,特别是在城市包容性应用中,治理能力、管理模式可以不断创新。(二)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四个推手。1.国家的发展战略。建设新的智慧城市是国家新时展战略任务的重中之重。进入新时代,全球宏观经济增速下行,中国若能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采用正确的政策体系并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未来30年中国经济每年还有平均8%持续增长的潜力。中国政府的制度优势在于政府决策的理性。面对各种现实制约,首先选择确保稳定发展,进而解决城市规划发展中因产业结构调整而产生的协调问题和外部成本问题。2.城乡规划机制。规划教育迭代,规划和协调以及城市治理创新正助力一个新的智慧城市规划机制的建设。智慧城市规划措施的科学性取决于城乡规划系统的科学性。想要从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过度,免不了技术创新和改革体制作为主力。同时,城乡规划支持系统由于技术手段创新得以从原来的数据驱动升级为创新驱动。城市规划研究更加科学,管理向治理更加精细化。3.科技创新企业。新智慧城市的创新生态,即技术创新企业和智慧城市可以共存,技术创新企业之间应该有良好的竞争。城市市场环境建设需要“以人为本”并且更加开放平等。未来将以智慧城市为中心,受到大型企业辐射,刺激大城市的新兴产业创新。体验式公共服务,感知型基础设施,创新型数字经济等刺激中小型企业改革创新。华为自身拥有高安全高性能的通信技术,成熟稳定的应用平台,以及随时更新的大数据库,在教育、医疗、交通、娱乐甚至政务等方面都有探索和实践。华为的发展方案使其在当下进行的智慧城市建设进程中,成为与智慧城市生态系统有高融合度的科技创新企业先行者,激发后期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4.构筑智慧家庭。建立一个智慧家庭亦需要做到“以人为本”,除了家庭成员的生活基本需求,面对生活上不可避免的实际问题也能够利用智能手段解决,平时使用智能家居且每一位智慧家庭成员能够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媒介和传递者而存在。将医疗,教育,交通,办公,文化和创意内容整合到家庭系统中,以创造健康,舒适和关怀的家庭生活方式。将智能家庭划入服务产业,在将成为促进智慧城市进一步发展的一大新兴产业。
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摘要: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由管理者的创新意识性潜能、创新智力化潜能和创新实践性潜能等构成。管理人才培养要将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核心地位,形成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各具特色、针对性较强的管理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模式方法,遵循教学内容开放性、教学主体互动性和教学情境现实性原则,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培养措施,培养和提高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管理人才;创新能力;成人教育;普通教育
一、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目标
鉴于人们通常把创新能力理解为通过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获取知识创造新成果的幻想力,我们将管理人才创新能力界定为在对现有知识经验与认知运用能力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综合运用现有知识技能与工具方法对管理事务的外在现象和内在本质进行深入、系统、科学地分析推理、综合想象,从而激发出全新的创造性灵感,对现有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进行更加科学合理地改进与应用的能力,以及对管理新思想、新技术、新设施进行更高层次的探索性创新研究的能力。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具有独特揭示性、结构优化性和综合运用性等特征,具体体现为一定的洞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以管理创新理论与改革措施,解决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应由管理者的创新意识性潜能、创新智力化潜能和创新实践性潜能等构成。[6]
1.创新意识性潜能
创新意识性潜能是指管理人才应当具有的创新心理素质,它通常由创新主动性、敏锐性、变通性等因素决定,具体体现为主观形态的创新意识、创新理念、创新品格等特质,这是管理人才创新能力的主观内核和内在潜能。创新意识是一种积极探索、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和思想状态,是对创新重要价值的认知、立场和心态,主要由创造动机、创造兴趣、创造情感和创造意志四部分组成,它是管理人才的重要品格,是管理人才根据实际需要开展创新、突破传统、解决管理新问题的思想基础与动力来源。
多元智能的学校教学论文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观点
作为一个具有认知功能的理论,与“类型理论”不同,多元智能不是确定某个人所属的智能类型的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所有的人在全部的智能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潜力,只要经过适当的教育和学习,所有的人均可将八种智能提升到较高的水平,实现智能的全面发展。在智能发展的过程中,虽然八种智能对每个人的作用方式各不相同,但是,任何人都不可否认,在生命的最初,所有的智能就已经开始相互铺垫、相互作用、协调发展了。在多元智能理论中,智能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不存在标准化的模式。不同的智能具有各不尽相同的表现方式,即使是同一种智能,不同的人其表现形式也不完全相同。
二、在幼儿教学中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
(1)优化多元智能教育,发挥教师智能强项。
在幼儿园的教学过程中,取消为教师强制分配课题的制度,应当鼓励教师根据自身所具有的智能强项选择合适课题。这样在教学实践中,所出现的问题就可以被教师有效地加以解决,由此真正创造出一批教育方式灵活、注重能力、目标远大且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新型教师队伍。在幼儿园实施考核,其目的不仅仅是对教师的能力予以评定,更重要的是促进每一位教师不断提高其自身素质。在原则上,幼儿园应为在职教师建立个性化档案,认真记录教师在教学中的优势及不足,为教师的纵向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所以,幼儿园考核应以教师为起点,在充分了解每位教师的基础上,针对其不足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帮助教师在不同程度和不同层次上实现能力提高,使教师的智能得以综合发展,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能力。
(2)探索和创新多元教学方法。
智慧物流下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摘要:随着物流与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深入融合,自动化、智能化已成为物流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物流企业已进入“万物互联、万物可控”的智慧物流阶段。智慧物流时代企业对物流人才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应积极应对物流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匹配问题,进行物流课程体系改革。本文探索智慧物流发展对物流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分析传统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策略。
关键词:智慧物流;高职院校;物流管理
1智慧物流发展对物流人才职业能力要求
近年来,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5G移动网络等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现代物流企业呈现出自动化、智能化、系统化、网络化等新特点。无人机、无人车、自动立体化仓库、AGV、搬运机器人、自动分拣等技术广泛应用于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重复性重体力劳动被机械化、智能化设备取代,物流基础岗位减少,企业对物流智能设备操作及维护人才需求增加。同时对传统仓管员、运输调度员、配送员、拣货员和客服等岗位需求、人才素质与能力也在转型升级,越来越多的企业要求员工具备信息化应用能力、智能化操作能力、大数据分析能力、供应链管理能力,能够应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解决物流专业问题。
2高校物流管理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2.1课程体系缺乏智能化
智慧教育促进民族地区教育均衡
近年来,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其中既有培育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内生动力作出的努力,也是教育助推人们思想观念更新,加速物质、精神生活双富裕的必然结果。然而,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普遍存在。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智慧教育具有跨时空教育资源整合和共享的特性,对破解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问题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找准智慧教育助推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均衡的“发力点”
锚定智慧教育的基础理论问题。智慧教育促进教育均衡的理论体系,需要在智慧教育背景下,对教育均衡的内涵、价值及特征进行探讨,并对智慧教育促进教育均衡的制度、发展战略、前瞻性与全局性等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比如,探索智能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师在线智力资源流转与服务机制;实施基于AI+5G视域,适应学习平台的智能化学习环境构建研究;进行基于绩效视角的智慧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机制创新研究;等等。通过全方位、多视角创新发展智慧教育的基础理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智慧教育基础理论体系和研究框架,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彰显时代性的创新性理论成果,为智慧教育发展提供理论支撑。聚焦智慧教育育人范式转变问题。在智慧教育的大背景下,边疆民族地区教育领域的学校布局、管理模式、课程资源、组织形式、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等都将受到巨大挑战,尤其是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在智慧教育影响下,更需要创新与转型。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边疆民族地区教学范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范式(从“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探究式学习”)、管理范式(从“科层制管理”走向“网络式治理”)等的转变,成为智慧教育重点探讨的理论性问题。深化智慧教育的应用模式问题。智慧教育促进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均衡问题的解决路径与应用模式创新,应关注边疆民族地区的民族多样性及受教育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基于人本主义的理论与方法,探寻智慧教育促进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的最佳路径。应剖析内因,尊重边疆民族地区历史与文化差异,实现不同地区智慧教育促进教育均衡的模式、方法、路径的特色化。除此以外,还需要根据地域内智慧教育促进教育均衡的不同发展阶段,在教育信息化2.0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应用模式及实施策略。
提升智慧教育助推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均衡的“精准性”
以“素养提升工程”精准解决教育主体能力素养问题。按照“省级统筹、分级负责,以县为主、学校为本”的总体思路,因地制宜地进行各地师生的智慧教育意识培养和智能信息技术能力训练,增强师生利用大数据、互联网开展智慧教育的意识,创新智慧教育应用能力测评机制。突出“素养提升工程”的边疆民族地区特色和智慧教育的目标,整合国培、省培及市、县级相关培训项目,驱动校长智慧化领导意识与能力、教师智慧化教学意识与能力、培训团队智慧化指导意识与能力、学生智慧化素养意识与能力的显著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的“四提升一全面”总体发展目标实现。系统构建边疆民族地区人才引进和培养体制机制,可在现有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基础上用10年时间培养1万名智慧教育名师、1000名智慧教育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引进100名智慧教育研究领域高层次人才,建立10个智慧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着力打造具有边疆民族地区特点和区域竞争力的智慧教育创新人才体系。以“资源培育工程”精准解决教育资源开发利用问题。地方各级政府应牵头构建智慧教育资源系统共建共享的主体(由政府职能部门、高校及科研机构、区域教育管理部门、企业、教师、学生、科研工作者等组成)、技术环境(由计算机、存储器、网络、数据库、应用软件技术等构成)和动力机制(智慧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动力机制),使其能够整合和发挥边疆民族地区独特教育资源优势,推动智慧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提升资源应用效率,进而推动区域均衡发展的价值取向。创建“以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为引导、以学校信息化应用为主体、以社会各方共建共享为支撑”的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体系,逐步与其他区域教育资源平台和企业资源服务平台互联互通,探索形成“企业竞争提供、政府评估准入、学校自主选择”的智慧资源建设机制。以“智慧校园工程”精准解决发展的同步同频问题。通过信息化和智慧化手段,对学校日常管理、课程教学、学习资源管理、考试考核、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教师发展、科学研究、学生管理、实习实训、技能发展、招生就业、合作交流、后勤服务、卫生保健、安全保卫等一系列工作进行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升学校的教学科研质量、管理效率和社会服务能力。建立基于教育大数据的个性化学习层次塔,实现对学习效果所达到的能力层次进行评判,方便教师对学生互动交流情况、考试与学习作业情况以及课外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形成持续性和终身性的智慧评价体系。以“教育示范工程”精准解决发展的区域协同问题。以“智慧终端”“智慧教室”“智慧校园”“智慧实验室”“创客空间”“智慧教育云”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联合边疆民族地区现有的“智慧教学试点项目”单位,开展“智慧课程”项目学校建设试点工作,以优质中小学为领衔单位,建设一批“智慧课堂”试点项目学校,合力突破智慧教育示范工程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围绕教育部关于“智慧教育示范区”的建设重点任务,进行边疆民族地区“智慧教育应用示范区”建设与实践探索。创新区域教育发展机制,打造纵向衔接、横向贯通,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智慧教育新格局,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智慧教育体系,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打造民族地区智慧教育的特色和示范工程。
作者:甘健侯 段从宇 杨超
金融学专业教学与培养研究
【摘要】近年来,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并在金融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金融行业的人才需求结构,也向高等教育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文章从人工智能对金融行业人才培养的冲击与影响出发,建议高校转变金融学教学培养方式,修订培养方案、改善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评价等,扩展学生知识体系,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和市场需求的高等人才。
【关键词】人工智能;金融学;人才培养
2016年谷歌公司研发的人工智能AlphaGo战胜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在这个被普遍认为除了计算还需要思考力、想象力之外,甚至创造力的领域超过人类,打开了人工智能研究与应用的新篇章,对医疗、物流、金融、法律等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金融学专业来说,当下的教学培养仍然基于传统模式,既没有跟上“互联网+”的人才培养需要,也没有根据科技发展和社会需要进行调整。因此,思考人工智能时代金融学专业在应用层面面临的冲击和挑战,及时调整教学培养方案变得迫在眉睫。
1人工智能发展对金融学应用的冲击与挑战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计算机深蓝战胜国际象棋的世界冠军为标志,该阶段技术以计算机海量快速计算为主,原理是基于决策树的数据分析,在应用方面的专家系统本质上是确定既有的规则和方法后通过大量快速运算得出问题的最优解。第二阶段以AlphaGo战胜世界围棋冠军为标志,该阶段技术以深度学习为主,本质是利用大量的数据样本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改进,其工作原理类似普通人类的学习,通过大量数据样本的分析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因而在应用上可以适用更复杂、更具创造力和思考力的领域[1]。就金融领域而言,在理财投资方面,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大数据绘制客户画像,获取客户收入水平、风险偏好、风险管理水平等,进而设计个性化的投资方案和投资产品。在授信方面,可以对客户的资产负债水平、收入和现金流状况、消费习惯、信用状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合理确定授信额度、控制贷后风险。在保险行业,可以通过赔偿事件发生概率、投保人群个体情况等制订保险服务方案,也可以通过分析过往的赔偿案例对当前事故或状况进行判断,从而实现快速理赔。在金融服务方面,可以通过网点智能设备、客户端网络服务、智能客服等取代普通的重复性劳动,实现人工智能的劳动力替代。根据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来看,我国还将在未来几年加快推进产业智能化升级,在金融领域大力发展智能金融:“建立金融大数据系统,提升金融多媒体数据处理与理解能力。创新智能金融产品和服务,发展金融新业态。”从人工智能对金融行业的影响来看,一方面大大减少了普通的重复性劳动岗位,另一方面强化了数据分析、风险管控、产品设计等岗位工作人员对金融知识在特定场景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相结合的能力需求。对金融学专业的教学培养来说,除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探讨之外,更多的毕业生是面向社会、走向岗位的,这就要求高校学生在人工智能发展的背景下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水平和综合能力,能应对专业领域内工作岗位减少、竞争增加的冲击,能应对实践过程中金融知识需要与计算机软件、信息工程、大数据分析等结合运用的挑战。
2人工智能时代金融学专业教学与培养的转变建议
智能时代艺术教育观研究
摘要:智能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走向“万物皆媒”的智能时代,对教育而言,实现了从技术服务教育到技术赋能教育的转变。智能时代的艺术教育不仅体现在教育信息化上,更重要的是技术融合推动艺术学科建立起新的艺术教育观:融通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重塑艺术教育的理念;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实现艺术教育的社会化转向。
关键词:智能时代;艺术教育观;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公共艺术教育
2021年9月24日,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在专业特色发展、专业考试方式、招生录取机制等方面提出多项任务和举措,旨在对艺考招生工作进行系统性改革,构建全面、科学的艺术人才选拔评价体系。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与革新正在全面加速社会发展进程,不断提升人们对艺术作品的审美需求和消费需求,而我国的艺术教育从人才选拔阶段就已出现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艺术教育应当如何调整步调才能在保持艺术独特性的同时不落后于社会发展?社会环境又对艺术教育产生了怎样的指导作用?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智能时代:艺术教育的数字语境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日趋成熟,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促进了各行业的结构升级,技术赋能成为热点话题。正如人类所推动的近代科技给人类自身提供了物质文明,高度智能化的机器人也会给人类提供精神文明[1]。作为人的精神活动产物,艺术在创作主体、鉴赏活动等方面均不可避免地受到智能时代的影响,当技术从工具逐步演变为思维、范式,艺术便进入了智能时代的数字语境。对艺术教育来说,技术赋能带来了教育信息化,技术逻辑在教学方式、课程内容、软硬件设施等方面均有体现,传统的“以师带徒”双向互动模式升级为包含人机互动在内的多元交流,艺术教育在新语境中走向变革,出现技术与人文相融合的趋势。这一趋势在人文学科范畴内均有体现,需要警惕的是,虽然技术进步将人类社会送上多元发展、全面发展的“快车道”,但是人文学科的研究总落入后置分析社会现象、滞后归纳社会趋势的窠臼,缺乏先进性和引导性。人文学科所遭遇的种种世界性危机,既有外在原因,即科技主导的大趋势以及目的(工具)理性的广泛渗透,也有人文学科自身的原因,即沉湎于过去而未能对现代性做出敏锐响应[2]。因此,我们需要探讨如何才能使智能时代的艺术教育既不囿于工具理性的藩篱,又能满足现代化的发展需求。
二、理性融通:艺术教育的理念重塑
高职特色专业技能人才培养论文
摘要:全球制造业正处在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我国制造业不断推进智能升级,导致新兴职业岗位的出现和职业岗位内涵的变化。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应遵循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创新符合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智能制造;特色专业;人才培养;复合型
制造业体现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与科技发达程度,决定一国兴衰和国际竞争力。世界发达国家重新重视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德国提出“保障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关于实施‘工业4.0’战略的建议”、美国提出“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以及英国提出“英国制造业2050”等,都是希望依靠自动化生产、智能制造等抢占高端制造市场,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继续保持本国制造业的领先优势。“中国制造2025”是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实现向“制造强国”转变的战略选择。作为中国制造业未来10年设计顶层规划和路线图,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题,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以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为主线。[1]
一、智能制造的发展本质特征
(一)工艺流程信息化、实时化通过装备运行检测、制造质量的检测等手段及时准确地采集生产线数据,如过程计量、环保与安全控制、产品质量等等,达到生产数据可视化,通过所有数据的处理结果可以清楚掌握生产流程,使加工状态从依靠人员监控、事后检测来判断升级为加工过程中工况变化并及时调整,提高生产过程的可控性,实现工艺流程的信息化、实时化。(二)工艺设计智能化、知识化采用数字化仿真手段,利用智能化技术对获取的加工过程状态信息进行实时分析、评估和作出决策,对产品的生产过程建立虚拟模型,实现对加工过程的自主学习和决策控制,使工艺设计从基于经验的试凑不确定朝向基于科学严谨推理转变。加工制造中所有的流程和绩效数据都能在运行系统中呈现透明、感知状态,使得制造工艺能够智能设计、制造工艺的实时规划,实现工艺设计的智能化、知识化。(三)生产制造过程柔性化、自动化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基于智能制造装备的信息实时传感、综合分析控制、指令执行驱动等三大核心技术,将所有的设备与工位、设备与操作人员、设备与设备以及设备与系统计算机统一联网管理,实现车间“生产流程网”。在离散制造生产过程中,能自动进行排产调度,工件、物料、刀具进行自动化装卸调度;在自动化流水线生产的情况下,能够远程检查管理系统内的生产过程的情况,对生产任务中的急件和缓件实时动态调节;如果生产中遇到突发问题,即时解决,即时恢复自动化生产,可以达到无人值守的全自动化生产模式,实现生产制造过程的柔性化、自动化。
二、智能制造背景下特色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现状及主要问题
市构建智慧城市设计
随着全球物联网、新一代移动宽带网络、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轮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信息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支撑作用日益显现。我国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高度重视,将其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市委、市政府以年举办的上海世博会“信息化与城市发展”论坛为契机,从战略的高度,审时度势,做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
智慧城市是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通过深入推进基础性建设和各类信息资源及其应用型信息系统的开发利用,全面灵活地实现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的相互感知和互联互通,从而实现对社会生产生活各领域的精细化、动态化管理,是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人文、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新模式。
建设智慧城市,是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机遇,加快向信息社会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从我市目前的情况看,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管理和居民生活要求进一步提高,产业升级不断深化,既面临着新一轮发展机遇,也面临着环境资源、产业发展、城市管理、居民就业等方面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建设智慧城市,对于应对这些挑战,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公共服务管理水平、打造高品质生活城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城市创新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决策部署,根据国家、省和市“十二五”信息化规划思路,按照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制定本专项规划。本规划实施期自年至年。
一、现实基础及发展形势
(一)现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