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网络法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4 00:23:3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信息网络法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信息网络法

信息网络传播权司法保护

一、中国信息网络传播权司法保护的几个问题

中国信息网络传播权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下简称《著作权法》)第10条第1款第12项确立,但《著作权实施条例》并无只字片言提到,而国务院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条例》尚未出台。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信息网络传播的司法保护,主要依靠法官依据现有法律自由裁量。其间虽然也曾出现某些问题,但总体的保护水平已较前几年有很大的提高。可以说,在信息网络传播权司法保护方面,中国法官的勇气和魄力俱佳,贡献良多,比以往任何时间的任何著作权利保护的成就都大。不过,以国家之大,信息纠纷之多,网络状况之复杂,以及法官的认识水平和能力差异,我们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总结近年来的相关判例,似对信息网络传播权司法保护的完善有一定的帮助。

1、网站之间抄袭侵权:须严惩以做效尤

自1999年1月以来,对于中国网络媒体使用未经授权的网下作品(如王蒙等六位作家诉世纪互联通讯技术有限公司侵犯著作权案,以下简称“六作家案”),或网下媒介使用未授权的网上作品(如胡彬诉《羊城晚报》侵犯其《网恋》作品案,以下简称“胡彬案”),一般情况下相关法院均能比较及时地作出审理。如“六作家案”不到四个半月法院便作出一审判决,“胡彬案”则仅四个月便“圆满结案”。但是,从网到网的抄袭侵权,审理周期一般较长,判决往往瞻前顾后。这种状况,一方面是因为网上数据涂改易,取证难,公证不一定可信及分歧较大等,另一方面也与双方均属新生传媒,均具深厚社会关系有关,有些甚至与法官保护著名网站名誉的用心有关。然而,由于网站所拥有的较之他人更为优越的电子手段及网络特点,使网上抄袭显得十分方便快捷。事实上,中国许多著名网站上的资料,多数作品的著作权并非为网站本身所拥有,或提供作品的ISP并未真正拥有该作品的著作权。如北京蓝羽毛网络技术中心诉爱特信电子技术(北京)有限公司侵权一案,据说被告拥有的搜狐网站()“奥斯卡影片,栏目中涉嫌抄袭原告”世纪奥斯卡“网站()的内容达184页,近20万字,甚至连其中的文字错误也尽数抄袭,而被告却在涉嫌侵权的网页上赫然标以”搜狐公司版权所有“的字样。[1]如是,则不仅侵犯了原告的信息传播权,也侵犯了原告的版权信息管理权利,该纠纷虽然最终在庭外和解,然而,被告在诉前诉后的表现和言论,委实反映了中国网站对信息网络传播权和版权信息管理权利认识的肤浅。如原告诉前曾致函搜狐《侵权告知书》,搜狐并未给予诚意的合作;原告起诉后,被告甚至称”原告无法证明自己对其文字内容享有著作权,可能原告也是从其他网站中转载,因此不予赔偿“等等,[2]这似乎缺乏一个著名网站应有的风度及法律意识。因为,如果被告承认”奥斯卡影片“栏目内容来自原告网页,那么尽管原告网页内容并非全部属于原创,也不能改变被告抄袭侵权的事实。然而,被告的这种主张和态度,在2002年7月16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的新浪诉搜狐侵权案中表现似更充分。面对新浪关于搜狐自2001年10月以来大肆抄袭新浪网短信频道、财经频道、体育频道以及网页内容的指控,被告干脆质疑原告的诉讼主体资格,认为原告无权主张著作权。[3]

鉴于中国网站内容相互抄袭多,原创性匮乏,更由于网站管理者大多依仗网络特点漠视他人著作权利的事实,笔者主张司法对从网到网的侵权行为持严格责任标准,以提高网站的法律意识,提高网站信息的原创能力和水平,也给广大网民多几分尊重,少几分欺骗,多节省点时间,少花点冤枉钱。

2、网站链接侵权:设链者并非毫无责任

查看全文

信息网络传播权刑法保护研究

著作权法诞生后,每一次技术发展都会导致著作权内容发生变化,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著作权法增加了信息网络传播权。互联网使作品传播变得极其便捷,传播手段与作品利用方式的变化产生了新的利益关系。“互联网+”是革命性的新技术,在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著作权法律保护的困惑。

技术发展带来法律保护的困惑

(一)技术发展影响法律制度变化。在互联网环境下,何种行为构成著作权侵权,是否需要刑事措施予以保护等问题,在理论与实践中均有争议。新技术的出现导致新的作品利用方式诞生,影响已经存在的作品利用方式,打破了原有的利益平衡关系。著作权制度无法预期新技术,亦无法预先控制新的作品利用方式,此时应当赋予著作权主体新的著作权类型,或者扩张原有著作权的控制范围应对新的作品利用方式,使失衡的利益关系恢复平衡。著作权法的发展史就是随技术发展而不断扩张的历史。(二)互联网技术要求控制信息网络传播行为。互联网技术使得传播作品等变得极其容易,复制与传播几近变成零成本,盗版作品在大多数情形下与正版没有实质区别。因新技术的广泛运用对著作权人利益影响巨大,相关国际公约要求保护著作权人在网络环境下的利益。由于各个国家或地区已有法律规定存在差异,国际条约不作统一要求,只是要求赋予主体以控制信息网络传播行为的权利,是将该行为纳入已有的传播权中还是新设专有权利,国际条约不作硬性规定,这就是著名的“伞形解决方案”。2001年中国修订著作权法时选择了新设专有权利,这就是著作权法第十条规定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三)司法解释未考虑法律秩序的统一性。2004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通过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该司法解释将“通过信息网络传播他人作品的行为”视为刑法第217条规定的“复制发行行为”。上述解释字面理解无碍,但是如果将解释视阈置入整个法律体系中,就值得商榷。司法解释将“信息网络传播”视为“复制发行”未考虑法律秩序的统一性,这造成了法律规范之间的不协调与法律适用上的混乱。在著作权法中,复制、发行、信息网络传播三者是并列关系,互不包容与交叉,司法解释的理解既不符合著作权法理,亦违反罪刑法定原则。本文运用体系解释规则展开研究,探讨信息网络传播权刑法保护的出路。

复制发行行为无法包容信息网络传播行为

司法解释“无视传统刑法规范与网络犯罪事实之间的差异,混淆刑法解释与刑事立法之间的区别,通过扩张化解释,将传统刑法规范恣意适用于网络犯罪事实”,①将属于立法者的权力不当越位行使,造成了规则体系的错位与法律适用的混乱。笔者认为,应当将著作权法、刑法中的法律规范作为一个内部和谐一致的规则体系来解释“信息网络传播行为”的涵义,以建构内部协调一致的法律责任体系。(一)复制、发行、信息网络传播三者为并列关系。“享有著作权的意义应在于:他人未经许可不得以特定方式利用作品”。②通过信息网络传播作品是互联网时代产生的新的作品利用方式,是新的利益增长点。设定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意义在于主体通过权利来控制他人的信息网络传播行为。在著作权法中,复制是指以印刷等方式将作品制作一份或者多份复制件的行为。发行是指以转移作品载体所有权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的原件或者复制件的行为。信息网络传播是指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使公众可以在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行为,其不涉及作品载体物的增加或载体所有权变动。(二)复制发行行为与信息网络传播行为有本质区别。在著作权法中,信息网络传播权是在既有的著作权无法控制信息网络传播行为的背景下新设的专有权利。司法解释将通过信息网络传播他人作品的行为视为刑法第217条规定的“复制发行”违反著作权法理,亦违反体系解释规则。发行系通过买卖或者赠与转移作品载体所有权的方式将作品的原件或者复制件转移至买受人或受赠人。在网络技术出现以前,需要作品之人如果想长期拥有或反复欣赏、阅读作品,必须获得作品的原件或复制件,而能够使其获得作品的行为只有出售、出租或出借作品的有形载体即作品的原件或复制件等方式。③国际公约之所以要求规定主体有权控制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行为,系因为传统著作权法中的发行权无法涵盖通过信息网络传播使用作品的方式。发行要转移作品载体的所有权,而信息网络传播行为系在网络空间中通过信息流传播作品,不存在转移作品载体所有权的问题,这是二者本质的区别。(三)技术发展超出立法者预期。1997年修订刑法时,立法者并未将未经许可通过信息网络传播他人作品的行为规定为犯罪,无论是立法者的有意为之还是思虑不周所致,在立法之时,立法者并不认为未经许可通过信息网络传播他人作品的行为可以构成犯罪。侵犯著作权犯罪需要以违反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专有权利为前提,在著作权法未规定信息网络传播权的1997年,未经许可的信息网络传播行为不可能构成犯罪。“关于某特定事项,法律未设规定时,在方法上,可采反面推论,亦可扩张解释或类推适用其他规定,予以补充。这不是逻辑问题,而是法律价值判断问题。法律之沉默,不是问题之结束,而是问题之提出,也是法律思维及创造活动之开始。”④这是因为现实生活纷繁复杂无限多样,未来社会的发展超出了立法者立法时的预期,立法者的有限理性决定了其在制定法律时不可能将未来所有应当由法律予以规范的事项事先规定下来。⑤著作权法未规范信息网络传播行为时,“可扩张解释或类推适用”复制发行或其他控制行为予以补充;如果在刑法中未规范信息网络传播行为就只能“采反面推论”,因为这“是法律价值判断问题”。欲想为其设定刑事责任,只能通过修改刑法,其他举措都是对刑事法治的怠慢之举。

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入罪的规范选择

查看全文

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司法防控分析

【摘要】本文先对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进行分析,然后在网络信息界定不清楚以及对此罪性质有误解等相关方面,总结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的司法实践,在犯罪形态和共同犯罪两个方面,简析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的司法认定。然后在加强网络信息扩张解释、精准确定罪质以及限定追诉标准相关方面,分析阐述此罪的司法防控措施。

【关键词】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司法;防控

在互联网普及范围不断扩大之下,网络罪犯成为了一种新型犯罪。在相关的刑法中增加了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此罪的司法实践中,能够对非法使用网络信息进行犯罪的行为加以认定,在犯罪各种形态和情节严重情况的基础上,做好量刑和处罚工作。但是在此罪生效与判决逐渐公布后,司法实践中也存在了相关的缺陷和问题。这些问题让司法实践工作存在阻碍,也对犯罪行为的认定和处罚工作开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对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司法防控进行分析有一定现实意义。

一、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的司法适用现状

所谓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其主要是指建设用来开展诈骗工作,扩散犯罪方式,生产或是售卖一些违禁品等违法犯罪的网站,或者是网络群组,还有传播生产和售卖、枪弹等。针对这些行为,可以界定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的定义是:行为人妨害社会管理秩序,使用信息网络来进行诈骗、教人犯罪和售卖违禁品等触犯法律构成犯罪的网页,或是公布制作或售卖、枪支等违禁品的构成犯罪的消息等等,这些都是属于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从这些定义上可以看出的是,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有着其本身的特点。其中主要是犯罪嫌疑人使用网络空间开展了犯罪行为,运用网络信息空间的方法主要有建设网站、组建群聊。还有则是在网络上扩散违法的犯罪信息,使用公布有关信息用于诈骗等违法犯罪的活动。此罪的犯罪成本很低,传播的速度很快,影响范围也很广。并且互动性与隐匿性极强,执法人员取证难度很大。还有就是社会危害性极大,因为此罪扩散非常迅速,并且传播范围很广,很容易危及大众的信息安全。当前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从2015年到2019年,将文书判断设定为判决书,统计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的使用情况,一共判决了113起案件。在这些案件中,涉及到非法利用行为的种类很多,总共有11种。其中网络招嫖一共有34起,占据行为类型的30%。网络上管制物品,违禁物品信息,并且销售的事件一共有25起,占据了行为种类的22%。还有则是建设钓鱼网站,售卖用来诈骗的网站,发送诈骗短信等一共有24起。

二、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司法认定

查看全文

民法角度看个人信息网络侵权的保护

摘要:大数据的特点是对海量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存储,以让网络信息实现实时共享。然而信息传输便利的同时,个人信息安全也受到了挑战,如何从法律角度有效遏制个人信息网络侵权问题成了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介绍了个人信息网络侵权的概念及认定标准,对当前相关的民法规则进行简单描述,并为强化法律法规对个人信息网络侵权现象的规制提出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个人信息;网络侵权;民法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技术逐渐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大数据作为当前发展势头较猛的一项信息处理技术,近年来在企业、事业单位管理中具有广泛的应用。然而在享受高效率信息管理的同时,个人信息网络侵权问题也时时困扰着企事业单位的相关管理者。此时研究如何加强对个人信息网络侵权的民法规制对当前各领域的发展较具现实意义。

一、个人信息网络侵权的概念和认定

(一)个人信息网络侵权的概念。个人信息网络侵权是指对个人直接信息、间接信息的支配、处理和以其获利的权利的侵犯,应当承担对应的民事责任。通常个人信息可分为与个人利益直接相关的信息,比如姓名、肖像和生日等外显性的信息,和与个人间接关联的信息内容,如个人经济状况、爱好、倾向、购物选择等[1]。个人信息权利包括个人对以上内容的处理权、支配权和从中换取利益的权利,而网络数据共享却在一定程度上模糊、淡化了个人信息的相关权利,使为一己之私而对其他个体进行信息侵权的行为得以在网络环境实现。相关法律在网络信息安全方面仍存在不足,在个人信息安全保护领域尤为欠缺,导致当前许多应用软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个人间接信息的获取现象,长此以往必然会为各领域、机构的工作带来隐患。(二)个人信息网络侵权的认定。对个人信息网络侵权的认定是对其救济的基础,唯有对个人信息网络侵权展开清晰、确切的认定,对于被侵权者才能开展明确的救济方式和确定其救济程度。而个人信息网络侵权的认定需要首先清楚个人信息侵犯的各个要素、认定中的归责原则与个人信息受到网络侵权的具体体现,使个人信息网络侵权损害被证明为事实,整个侵权事件才能得到认定[2]。个人信息网络侵犯主体可分为公共组织机构和非公共组织机构两种。与其他个人信息的持有者相比,公共组织机构会在个人信息处理中对个体信息安全造成更为普遍的伤害,比如人们到医院检查身体、看病常常会在病历本中看到与疾病本身缺乏关联的信息填写内容,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患者信息的过度收集,如医疗单位不对这些非必要填写信息进行规范化处理,则患者或可成为个人信息侵权主体。而非公共组织机构多出于商业盈利目的而对员工或用户(消费者)进行间接信息挖掘和搜集,通常这类组织机构会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用户的经济状况、消费习惯等信息,从而进一步提升自身商品在设计上和使用上的竞争性,常常为用户带来较大生活困扰。

二、个人信息网络侵权的民法规制概述

查看全文

信息网络系统安全管理与维护

摘要:处在当前信息化社会中,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多个领域和行业,构建了信息网络系统,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但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信息网络系统存在很多安全隐患,极大的阻碍了信息网络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本研究主要阐述了开展信息网络系统安全及维护工作的必要性,并归纳了信息网络系统安全管理及维护的具体对策,以期更好的指导信息网络系统管理工作的实施。

关键词:信息网络系统;安全管理;维护

引言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信息技术日益更新,我国已经将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列为战略性发展目标。信息网络系统在为人们提供方便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容易出现信息泄漏、重要数据被盗取等现象,降低了信息网络系统的整体应用效率。研究信息网络系统安全管理及维护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进一步提升信息网络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意见。

一、开展信息网络系统安全及维护工作的必要性

高效的传输数据信息并共享各项资源是信息网络系统的主要功能,该功能的实现需要依托在网络传输线路和多种网络终端的基础上。而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信息网络系统的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系统硬件和软件的应用方面,黑客的违规入侵和病毒的侵害都会使系统无法正常的运行,影响系统数据信息的完整性和全面性,还可能干扰网络通信功能的正常发挥[1]。针对信息网络系统开展相应的安全管理及维护工作十分必要,通过这些维护和管理措施能够创造一个良好的系统运行环境,保障系统中数据传输的效率和安全性,不会出现盗取机密信息的现象。而构建安全性较高、可靠性较强的信息网络系统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和各种因素。需要站在全局性的角度,统筹性的研究和分析各个内容,执行可行性较高的维护方案和安全管理计划,有步骤、有目的的落实系统的运维管理工作。一方面需要针对系统硬件设施进行维护、管理,同时还要利用多种技术对软件进行有效的管控,简化维护流程和操作步骤,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并达到优化信息网络系统安全性能的目的[2]。在有效的维护工作和安全管理工作的保障下,信息网络系统的功能和作用才可以有效的发挥出来,将更加优质的信息网络和通讯等服务提供给广大的用户,推动社会信息化发展进程,加快我国信息网络建设目标的实现。

查看全文

互联网视听节目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秩序,加强监督管理,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以互联网协议(IP)作为主要技术形态,以计算机、电视机、手机等各类电子设备为接收终端,通过移动通信网、固定通信网、微波通信网、有线电视网、卫星或其他城域网、广域网、局域网等信息网络,从事开办、播放(含点播、转播、直播)、集成、传输、下载视听节目服务等活动。

本办法所称视听节目(包括影视类音像制品),是指利用摄影机、摄像机、录音机和其它视音频摄制设备拍摄、录制的,由可连续运动的图像或可连续收听的声音组成的视音频节目。

第三条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以下简称广电总局)负责全国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以下简称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的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内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的管理工作。

第四条国家对从事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业务实行许可制度。

查看全文

互联网信息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秩序,加强监督管理,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以互联网协议(IP)作为主要技术形态,以计算机、电视机、手机等各类电子设备为接收终端,通过移动通信网、固定通信网、微波通信网、有线电视网、卫星或其他城域网、广域网、局域网等信息网络,从事开办、播放(含点播、转播、直播)、集成、传输、下载视听节目服务等活动。

本办法所称视听节目(包括影视类音像制品),是指利用摄影机、摄像机、录音机和其它视音频摄制设备拍摄、录制的,由可连续运动的图像或可连续收听的声音组成的视音频节目。

第三条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以下简称广电总局)负责全国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以下简称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的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内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的管理工作。

查看全文

海战场智能信息网络技术研究

摘要:论文结合海战场信息网络的现状和需求,采用体系结构设计方法,构建海战场智能信息网络的逻辑视图、功能视图和平台视图,提出海战场智能信息网络的信息关系和业务流程,研究智能信息网络技术在智能战争中的应用方法。海战场智能信息网络具备智能可认知、柔性可重组和弹性可伸缩等特性,可支持信息网络拓扑的快速调整和新型战术业务的敏捷部署能力,为海战场智能战术云网络的构建奠定基础。

关键词:智能网络;网络虚拟化;认知通信;网络重构;通信服务

1引言

海战场智能信息网络将人工智能技术[1]与海上战术应用[2]相结合,以多样化服务承载需求和网络资源提供的最佳匹配为目标,以动态全局服务提供能力为核心,通过认知决策反馈环自适应控制网络基础设施。海战场智能信息网络实现网络拓扑自主适变、网络功能智能重组、网络资源动态调配、网络参数自主配置等功能,为智能化海上作战提供通信保障。

2智能信息网络技术

智能信息网络技术是指通过网络智能感知、决策和重构,对网络功能、性能或相应关系进行调整,从而能够满足变化的业务需求的一种信息网络技术。智能信息网络技术利用机器学习机制构建资源自适应分配和业务流量智能调度模型,具备弹性和快捷的网络拓扑动态调整能力,支持战术机动服务智能适配,为智能海战提供全维无缝、可靠连接、动态接入、柔性重组、按需服务能力,为海上作战平台提供所需的带宽、灵活的接入、可靠的连接和多样的战术服务能力,实现海上强对抗战场环境对信息系统的网络环境可认知、路由自优化、资源自配置、网络自恢复等功能,提升信息网络的智能化运用水平。智能信息网络技术通过将智能认知[3]和决策机制引入信息系统,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军事信息系统技术进行结合,提升信息网络智能控制和服务能力。美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2011年以来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各方面取得显著进步。美军先后开展了以自适应行为学习(BLADE)项目[4]为代表的多个人工智能项目。

查看全文

信息网络中心工作小结

一、校园网络建设和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大,校园网络基本保持平稳运行。

网络管理和维护是信息网络中心的重点工作,保障校园网络的安全稳定运行是网络管理的主要目标。为了改善我校网路出口带宽日渐拥塞的状况,在与徐州电信多次协商后,月6日,我校公网出口由100兆扩容为1000兆,成为江苏省内首家实现公网出口千兆的高校。出口带宽的增加使我校的网络状况得到极大改善。

随着我校网络规模的日渐扩大,我校原先申请的16个C的IP地址资源已经接近耗尽,信息网络中心在较早以前就开始了新地址的申请工作,本学期,我校成功获批64个C类的地址,极大缓解了我校地址资源紧缺的状况。信息网络中心在新地址到位后立即着手地址分配调整工作,到学期末此项工作已经基本完成。

近半年来,校园网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以蠕虫病毒和垃圾邮件为代表的网络安全事件时有发生。信息网络中心积极利用防火墙、杀毒系统等软硬件设备,制定合理的策略,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同时信息网络中心积极给校园网用户以及时的建议和指导,使我校网络安全状况得到很大改善。

根据我校的办公布局调整规划,信息网络中心将于年年底搬迁到泉山校区新建的主楼。由于信息网络中心的搬迁涉及到校园网结构的重新调整,关系到我校校园网的运行,为了保证校园网络不中断、不影响正常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信息网络中心很早就着手搬迁的规划协调工作。对搬迁可能涉及到的机房、设备、线路进行科学规划和调整,将需要在搬迁之前就要完成的工作尽量提早安排。目前这项工作正平稳有序地进行。

本学期,为了方便我校教职工积极使用网络开展工作,信息网络中心推出了面向校内教职工和研究生的免费电子邮件服务,受到热烈欢迎。

查看全文

电力信息网络安全问题及对策

对于电力企业来说,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在企业管理中更加得心应手,企业的信息化已经成为了企业管理的重要方向,不过信息技术也对电力信息网络的安全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这一情况下,需要不断的提高电力信息网络的安全性,才能满足电力企业决策的需求。电力行业是国家重要的能源行业,其信息网络安全直接影响到电力企业的未来发展,也影响到了电力能源的供应。

1电力信息网络安全存在问题

1.1电力基础设施的安全性。电力基础设施的安全是电力信息网络安全的基本支撑,一般的电力基础设施工作环境都较为恶劣,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电力技术射门很有可能在高磁场、暴风、雷电的环境中发生设施性能的改变,一些外部的人为因素也会造成电力基础设施的破坏。建立信息网络层面的安全问题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解决,但是这样的基础设施的破坏也会影响电力信息网络安全,并且在问题的出现时,会造成网络出现故障,电力信息无法及时准确地传输,甚至出现电力信息的丢失。1.2相关管理制度并不规范。目前我国电力企业初步建立了规范的电力信息网络安全管理规定,也制定了一些安全防护措施,但是由于网络本身起步就晚,在一些规定的内容上还不够详细,无法完全指导电力企业的信息网络安全防护工作。尤其是针对基层电力企业来说,这一规定过于笼统,无法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展开,起到应有的效果。1.3外部的病毒和黑客攻击。由于人为因素对电力信息网络进行攻击,可以破坏电力企业的信息系统,因为物理攻击能够篡改电力信息的那页,能够删除部分重要的电力信息,影响到电力信息的完整性,对电力企业来说会造成进入严重的损失。还有一些人为并不主动攻击,破坏电力信息,而是在网络正常工作条件下,利用监听设备来监听网络上传输的电力信息,导致电力企业信息泄露。电力信息网络在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外部攻击,早期的局域网,只有防止人为破坏,确保员工能够安全连接,就可以保证电力信息网络安全,但是连接到互联网之后,病毒和黑客攻击对于电力信息网络安全的影响更大。网络病毒是威胁电力信息网络安全的重要因素网络病毒所造成的破坏无法顾及尤其是在如今的网络背景下计算机病毒发生皮更大影响范围更广,甚至有些情况下造成的损失无法修复。网络黑客一般都是通过局域网控制电力系统信息,会将病毒植入东电力系统中去,影响到网络正常运行,也会窃取商业机密,造成电力企业的经济损失。

2电力信息网络安全存在问题的对策

2.1做好电力基础设施的安全管理。结合电力行业的特点,做好电力基础设施的安全管理,在各个发电厂和供电公司进行数据备份,并且根据各个基础设施的分布,形成相应的应急预案。为了进一步保证电力信息网络安全,除了做好网络层面的安全管理之外,基础设施安全管理也不可忽视。根据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状况和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确定基础设施的不同安全等级,制定相应的安全控制手段。借助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技术,对这里基础设施进行全方位的监控,一旦出现故障,可以及时发现并且进行故障诊断,及时地找出故障发生的位置和故障出现的原因,根据应急预案的内容进行优先处理,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保证信息安全。2.2完善电力信息网络安全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电力信息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做好对电力信息网络的安全管理,选择层次化管理模式,将电力信息网络进行层次划分,根据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手段进行区域化管理,能够符合电力信息网络安全管理特点,也能够符合各个电力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于电力企业展开实时控制。2.3建立电力信息网络监控体系。针对电力信息网络安全问题,建立统一的电力信息网络监控体系,确保电力信息网络安全,根据这一监控体系可以整合现有的安全技术手段,及时的发现故障,根据监控内容,制定一些预防措施,避免系统出现安全问题。借助信息安全真空管理体系,能够及时的发现电力信息网络安全漏洞,并且可以进行模拟攻击测试,模仿黑客攻击,及时发现安全漏洞,并且根据安全漏洞的情况,进一步完善电力系统的配置,消除安全漏洞。结合电力企业的运行要求,展开网络违规情况的定期扫描,合理限制不同员工的权限,避免人为破坏,对建立信息网络进行安全检查,建立数据备份中心,确保电力信息网络安全运行。数据备份是电力信息网络安全的必要前提条件,理想的备份状况是通过硬件来进行全方位的对,分避免出现故障,如果由于一些软件故障和人员的外部攻击以及操作失误等,造成电力信息数据的损坏,可以借助这一备份系统来恢复系统数据。同时,数据备份不仅仅可以应对网络工具对于电力基础设施的破坏来说,也能起到良好的预防效果。外部基础设施的破坏经管会影响到电力信息网络安全,但是由于数据备份,可以对电力系统进行多层次的防护,避免出现逻辑损坏。

3结语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