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县域经济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9 19:40:1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新型县域经济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新型县域经济

新型工业化与县域经济

一、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及发展的必然性。什么是工业化?以及工业化的实现标准和评价指标问题,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但有统一的认识,即工业化一般是指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也就是由传统的农业生产为主的社会转变为先进的工业生产的社会。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体系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所谓工业化道路,也就是怎样建设工业化的问题。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和特点,建设工业化的道路也各不相同。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人类社会实行工业化自世纪年代开始至今,全球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和地区,包括七国集团的美、日、德、法、英、意、加以及经合组织中的其它个成员国,还有被称为“亚洲四小龙”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共个国家和地区。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就提出要实现工业化的问题,以后进而提出:“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建设成为有独立而完整的工业体系”的目标,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对工业化认识的加深,逐渐将工业化同商品化、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等结合起来。五十多年过去了,应该说,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民族工业体系,工业产出比重也超过了总量的。但目前我国处于工业化进程的那个阶段?发展模式如何?是否需要调整改革?是迫切需要真正分析和正确认识的。目前,国际上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水平,大致有以下几个指标:

(一)人均或水平。年按汇率换算,我国人均为美元;人均按世界银行图标集方法计算年为美元;这两个数字按年美元换算,都还没有进入工业化的初级阶段。但如果按购买力平价(方法)标准,据世界银行计算,年我国人均为美元;年我国计算的人均为美元。根据世界银行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提出的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按比率换算成年美元,我国应处于工业化中期的第一阶段。人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富裕程度的综合指标,和工业化水平有直接关系。如果综合国际其它国家的历史数据相比较,我国人均或水平所对应的工业化阶段,大致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与中期第一阶段之间,是相对比较低的。

(二)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生产增值额的比重。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世界银行联合主持的《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发展政策》的研究,提出了划分工业化水平的一种方法:根据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生产增值额的比重,把工业化水平分为非工业国(以下)、正在工业化的国家(—)、半工业化国家(—)和工业国(以上)等四类。其中制造业是工业的主体部分(工业还包括采掘、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等比重较小的行业),总商品生产增值额大体上相当于物质生产部门(一产、二产和交通、通信、商业)等的增加值。按照这一方法计算,我国年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生产增值额的比重约为,属于半工业化国家。

(三)结合城镇化水平来看,根据钱纳里等的研究结果,一般工业化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应在以上。而我国年城镇人口比重为,按这个指标,我国属于正在工业化的国家。但如果平衡考虑通货膨胀、美元贬值,以及我国人均的水平,我国目前的工业化程度应高于城镇化对应的这个水平。因此,综合以上几个指标,从总体上分析,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回顾我国五十年来的工业化历程,可以分两个阶段看:从“一五”时期到改革开放前,考虑历史原因和不同时期的国际环境,一直沿袭的是苏联计划经济模式:单一的公有制结构、片面追求发展重工业、以农哺工、“剪刀差”造成两大部类失衡积累、过分强调自力更生、追求高速度的粗放式发展。改革开放以后,我们虽然在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上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也重视了比较优势的发展研究,工业的市场化程度、外向化程度,也决定性地提高,但主体思路却走上了发源于西方工业革命的传统工业化模式。这种模式的典型特点就是生产体系前端的高投入、高消耗。

在该生产体系中实行社会化的大规模生产,并伴随着环境的高污染。这种模式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大,在处理经济和环境关系上一直是“先污染、后治理”。先行工业化国家的前端投入不仅依靠对本国资源的掠夺性开发,而且还通过开辟殖民地和在世界不平等贸易秩序中的优势地位,大量掠夺不发达国家的资源。并且在后工业化时期,他们又凭借在前工业化时期的积累,在工业污染的内部治理的同时,还进行所谓“外部治理”,即凭借其技术和资金优势,将污染工业转到发展中国家。中国作为工业化启步较晚的发展中国家,不仅没有先行工业化国家当时的外部宽松环境,也不可能象其它工业大国家哪样将工业化过程中的经济不平衡问题外化成国际现象,却必须承受由先行工业化国家利益膨胀而转嫁过来的种种不利影响。

加之,明显的人口压力大、技术落后,城镇化水平低和资金不足的“后发劣势”背景,继续沿袭这种传统工业化模式必然加速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尖锐。从国际共识看,普遍认为这种模式是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损坏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利益,人类文明进步要求必须摒弃这种传统的工业化模式。另外,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国内国际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外贸依存度也已是世界最高国家之一(年我国外贸进口依存度为、出口依存度为),加入,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要求必须提高民族工业的综合竞争力;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浪潮,迫使我们必须尽快提高工业化质量;还有沉重的国内就业压力等等。

查看全文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在我国人口规模大、资源能源紧张、环境承载力较弱的情况下,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积极利用工业化建立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切实抓好信息技术的推广和运用,利用信息化的成果加速工业化,是努力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相协调、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县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信息化水平的差距上。因此,各地应根据自身的生产力水平和财政状况,以适用、低成本、高效益为目标,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地域特色的信息化与工业化配套发展道路。以信息化支撑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按照协调发展的要求,突破单纯追求“速度型”增长模式的羁绊,克服经济发展中的“单项突进”或只顾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

以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为目标,实现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工作,降低经济发展的资源能源消耗,缓解资源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提高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在发展经济时始终不忘环境和资源的合理保护与使用,坚持因地制宜,按规律办事,在建设生态示范县、环境优美乡镇、生态工业园区的同时,实施“蓝天工程”、“青山工程”、“绿水工程”;发展循环经济,启动绿色消费,拉动绿色生产,推广资源再生利用,延长产业链条,努力缓解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瓶颈”制约,促进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增长优势;坚持走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之路,使县域经济的发展在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过程中更好地与环境和生态保护结合起来,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结合起来,与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结合起来。

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工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口,提高县域经济的整体素质。科技含量高,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特征。全面提高县域经济的整体素质,必须大力实施以技术进步为核心的科技创新战略,通过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引领作用,推动可持续发展。应根据国内外相关技术领域和产业、产品等结构调整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结合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加快产业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应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并结合各地实际,以工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口,从加大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力度、全面提升县域经济的整体素质、增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上来作决策、抓落实。比如,资源型县市的接续产业发展问题,不仅要考虑资源的不可再生性,而且要科学把握矿业的生命周期,这样才能在资源盛产期和经济发展的兴盛时期及早谋划发展接续产业,防止出现“矿竭县衰”、“矿竭厂败”的现象。实践证明,只有抓住科技兴企这个关键,提高县域经济整体素质的目标才会在工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中得以实现。

以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为着力点,以加速人力资本的积累为抓手,不断提升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发挥人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作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关键性工作来抓。县域是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区,人力资源存量大、科技文化素质低的特点十分突出。大量事实表明,不解决人力资本的积累问题,县域经济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核心竞争力就无法增强,县域内一、二、三产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就无法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就会缺乏动力和后劲。因此,必须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加速人力资本积累,缩小与发达地区人力资源存量上的差距;切实加大对农民的培训教育力度,不断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知识水平;通过职业技术教育,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城镇服务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适用型人才。

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支撑工业化,构建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大力推进城镇化,是提升县域经济发展规模和水平的重要依托。没有县域范围内农村的城镇化,就没有新型工业化。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支撑工业化,必须舞好工业化这个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龙头”,把工业化作为推进农村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核心,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镇带动乡村,引导人口和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把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吸纳进城镇,融入到工业化过程中,为构建城乡协调发展、产业联动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夯实基础。

查看全文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在我国人口规模大、资源能源紧张、环境承载力较弱的情况下,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积极利用工业化建立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切实抓好信息技术的推广和运用,利用信息化的成果加速工业化,是努力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相协调、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县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信息化水平的差距上。因此,各地应根据自身的生产力水平和财政状况,以适用、低成本、高效益为目标,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地域特色的信息化与工业化配套发展道路。以信息化支撑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按照协调发展的要求,突破单纯追求“速度型”增长模式的羁绊,克服经济发展中的“单项突进”或只顾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

以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为目标,实现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工作,降低经济发展的资源能源消耗,缓解资源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提高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在发展经济时始终不忘环境和资源的合理保护与使用,坚持因地制宜,按规律办事,在建设生态示范县、环境优美乡镇、生态工业园区的同时,实施“蓝天工程”、“青山工程”、“绿水工程”;发展循环经济,启动绿色消费,拉动绿色生产,推广资源再生利用,延长产业链条,努力缓解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瓶颈”制约,促进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增长优势;坚持走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之路,使县域经济的发展在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过程中更好地与环境和生态保护结合起来,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结合起来,与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结合起来。

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工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口,提高县域经济的整体素质。科技含量高,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特征。全面提高县域经济的整体素质,必须大力实施以技术进步为核心的科技创新战略,通过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引领作用,推动可持续发展。应根据国内外相关技术领域和产业、产品等结构调整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结合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加快产业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应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并结合各地实际,以工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口,从加大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力度、全面提升县域经济的整体素质、增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上来作决策、抓落实。比如,资源型县市的接续产业发展问题,不仅要考虑资源的不可再生性,而且要科学把握矿业的生命周期,这样才能在资源盛产期和经济发展的兴盛时期及早谋划发展接续产业,防止出现“矿竭县衰”、“矿竭厂败”的现象。实践证明,只有抓住科技兴企这个关键,提高县域经济整体素质的目标才会在工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中得以实现。

以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为着力点,以加速人力资本的积累为抓手,不断提升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发挥人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作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关键性工作来抓。县域是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区,人力资源存量大、科技文化素质低的特点十分突出。大量事实表明,不解决人力资本的积累问题,县域经济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核心竞争力就无法增强,县域内一、二、三产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就无法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就会缺乏动力和后劲。因此,必须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加速人力资本积累,缩小与发达地区人力资源存量上的差距;切实加大对农民的培训教育力度,不断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知识水平;通过职业技术教育,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城镇服务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适用型人才。

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支撑工业化,构建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大力推进城镇化,是提升县域经济发展规模和水平的重要依托。没有县域范围内农村的城镇化,就没有新型工业化。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支撑工业化,必须舞好工业化这个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龙头”,把工业化作为推进农村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核心,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镇带动乡村,引导人口和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把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吸纳进城镇,融入到工业化过程中,为构建城乡协调发展、产业联动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夯实基础。

查看全文

发展县级工业加速经济发展的模式研究论文

摘要:县域工业和县城经济能否又好又快地发展,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质责和进程。而要发展县域工业和县域经济?就必须在深化认识、更新观念的基础上,采取有效对策和措施,尽快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县域工业;县域经济;转变增长方式;主要对策

同志2007年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进修班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要更深刻、更白觉地把握经济发展规律,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要发展县域工业和县域经济,就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或经济发展方式,从根本上实现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

一、充分认识转变县域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县域工业和县域经济的发展中,尽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县域工业和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折射和反映出不同的发展观。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表现为高投人、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这种增长方式,是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相背离的。县域工业和县域经济采用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虽然也有发展,但这种发展是畸形的,不可持续的,我们曾为此付出过惨重的代价。因此,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尽快转变增长方式,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切实把县域丁业和县域经济引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查看全文

增快新型城镇化构建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对于像我湘西这样的西部欠发达地区,城镇化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如何找准经济发展滞后原因,正确认识新型城镇化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选好加快建设的途径,对调整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尤为重要。笔者试结合县工作实际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客观分析经济发展落后的现状及其原因

西部欠发达地区普遍受发展基础、地理位置、资金人才及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长期以来。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明显,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观念滞后,发展主动性、创造性欠缺。受传统观念影响,很长一段时间仅满足于对自然资源的低水平开发,市场经济意识不强,发展的主动性、创造性不够,不能很好地发挥、挖掘自身优势和潜力,没有形成区域性特色产业群体。加之新形势下,受交通、资金、人才、电力和城镇化等瓶颈制约,短期无法突破的影响,使经济发展处于相对停滞状态,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不断拉大,二元经济结构突出。二是产业失衡,经济转方式、调结构迟缓。产业结构直接反映一个地区资源配置与生产力布局的合理程度。县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不合理、结构层次偏低的问题仍十分突出。三是财政弱小,自我促发展、保增长力弱。四是平台欠缺,新型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缓慢。县和县以下的中小企业发展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劳动就业、推进城镇化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由于县经济发展中中小企业发展非常缓慢,年底,产值过亿私营企业仅锦帛钰一家,同时作为非农就业主体的乡镇企业长期处于萎缩状态,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受阻,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极大地影响了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缓慢,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功能发挥不明显,仍然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五大瓶颈之一。

二、充分认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构筑县域经济发展平台的关键因素。城镇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中心平台作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只有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才能使县域相关各行业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提高集聚效益,形成本区域的主导产业优势,增强竞争力;同时集中人、财、物力进行县域内水、电、路以及居民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由此促进经济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城镇化水平太低,必然制约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因此,新形势下抓住城镇这一城乡经济的结合部和交汇点,努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就可以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进而促进县域经济不断壮大。

查看全文

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轨迹Logistic曲线的微分方程表明,石油资源的逐渐减少、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石油资源粗放式开发利用等,是制约石油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石油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在于依靠县域科技创新,优化石油产业结构,做强接续替代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产业,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县域经济的功能转型。

关键词:石油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石油型县域是指主要依靠石油资源作为建城的基础或发展的依托,15%以上的劳动人口以直接或间接从事石油资源的开发、生产和经营活动,10%以上的工业总产值依靠石油资源获得的行政区域。

我国典型的石油型县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北等地区,通常在一些大型石油型县域经济周边,例如黑龙江省大庆市所辖的肇州县、山东的东营市所辖县市、陕西吴旗、志丹等县市、新疆的库车县等,数量为460多个,占我国县级行政单位总数的21%。县域经济处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连接点,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经济已经进入县域经济发展的时代。

从石油资源储量以及开采加工的程度来划分,石油型县的发展阶段可分为准备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而目前中国约2/3的石油型县处于成熟期和衰退期。因此,探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是目前石油型县域经济的客观要求。

石油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查看全文

食品有限公司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经验材料

为建设新型工业化、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争作新建设新型工业化,是党中央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xx食品有限公司作为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建设新型工业化,促进县域经济发展道路上,怎样争作贡献?能不能抓住这个机遇,加快发展自己?我作为企业界的代表,谈谈在建设新型工业化,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些感慨,跟大家交流,不足之处望各位指正。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之后,党中央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战略决策,为我们推进新型工业化指明了方向。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而新型工业化的目标,是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党中央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是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潮流而采取的重大战略决策。因此,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战略和布局,加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步伐。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企业独特优势

xx食品有限公司是在原xx县xx食品厂基础上于20**年扩建改制的中港合资企业。是一家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公司主要生产速冻食品、冰淇淋、糯米粉三大系列,其中,糯米粉加工填补了xx省内空白,速冻食品生产填补了湘南地区空白,冰淇淋生产填补了永州地区空白。由于技术设备先进,产品质量优良、信誉好、供不应求,目前产品除本省销售外,现已畅销广西、*、江浙、河南等地。公司现拥有总资产8350万元,固定资产净值4700万元,注册资金为1000万元,20**年销售收入1.1亿元,创国家税收415万元,现有员工560人。

查看全文

政府工作计划

根据省委八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的《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主要目标和措施》及省人大十届四次会议批准的《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期间,省委、省政府把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一个战略重点,采取“多予、少取、扩权、放活、强县”一系列政策措施,坚持“一主三化”方针,积极推进改革和扩大开放,县域经济进入持续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为“***”县域经济全面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主要经济指标较快增长。2005年,全省76个县(市、区)实现GDP3390.6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为52.3%,同比增长10.8%,“**”期间年均增长9.1%。完成财政收入252.32亿元,同比增长15.66%,“**”期间年均增长10%以上。

(二)工业发展步伐加快。2005年,全省县域工业完成增加值1011.62亿元,同比增长17.44%,高于县域生产总值增幅6.4个百分点,占县域经济总量的29.8%。

(三)城镇化建设成效显著。坚持产业兴镇,发展工业园区和促进产业聚集,不仅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增加了农民收入、繁荣了农村经济,而且完善了基础设施、活跃了农村市场、提升了城镇功能,促进了小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2005年县域城镇化率达到27.4%,仙桃、宜城、赤壁、老河口、大冶、东宝、黄州、荆州等8个县(市、区)达40%以上。

查看全文

省金融业扶持县域经济革新意见

县域经济发展3年试点工作圆满结束,县域经济发展工作由集中力量抓“点”迈入统筹兼顾抓“面”的新阶段。在新的起点上,全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具有许多有利条件,也存在不少制约因素,必须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以更高的工作目标、更大的工作力度、更实的工作举措,推动全省县域经济实现新的跨越。在完善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制度和措施的基础上,现就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提升大型银行服务县域经济的功能

一是工、农、中、建、交、国开等6家大型商业银行省级分行应根据全省县域经济3个类别县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中小企业客户服务部或者类似机构,明确相关责任和业务人员。县域分支机构当年新增存款,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范围内,剔除缴存资金外,大部分应当用于当地信贷投放。二是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贷款支持力度。按照银监会下发的《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同重点,对3个类别县实行“分类指导、分别授信”。对推进县域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项目,特别是县域交通、能源、旅游、矿产、绿色农业产业等建设项目的资金要求,经评估论证符合要求的,给予积极的贷款支持;对信用环境好、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县(市、区),在项目的安排、贷款的审批上,给予优先考虑。三是积极推行“两个不分,一个中心”的扶持政策。坚持“不分经济性质,不分规模大小,以效益为中心”的原则,对县域内企业一律平等对待,采取“成熟一个、支持一个、发展一个”的政策。对产品有市场、有效益、有发展前景的新兴县域企业和项目,以及政府与有关部门筛选推荐的企业,给予重点贷款支持。四是制定适合不同类型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特点的贷款政策,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推出针对不同需求的贷款产品,在县域若干物流中心试行联保贷款,并建立风险基金补偿机制;拓宽担保渠道,鼓励各行社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合法、有效、易变现的前提下,探索动产(存货)和其他权益(如应收账款,商标权、专利权)抵押或者质押,增加担保物品种,扩大担保能力,以适应中小企业实际,方便其获得贷款。

二、发挥政策性银行的功能

农业发展银行省分行及其分支机构,要在银监会批准的业务范围内,积极探索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对各级粮油储备、粮油收购与流转的企业,应当按照不同贷款性质,依据贷款条件,分别给予政策性、准政策性和商业性贷款支持。重点增加粮油加工贷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农业科技贷款、农业小企业贷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给予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农村流通体系建设贷款、农业生产资料贷款和商业储备贷款支持。

三、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参与县域经济

查看全文

银行业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意见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进一步完善县域网点布局;进一步加大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投放;创新贷款担保方式,扩大有效担保品范围;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完善县域金融体系;做好政府投融资工作,做大做实融资平台,完善贷款条件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其中,主要内容包括:网点布局,一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要稳定县域现有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二是股份制银行要积极创造条件,到县域设立营业机构,三是各城市商业银行要把在县域设立分支机构作为机构网点布局规划的重点,四是市、县(市)政府要积极支持鼓励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县域内设立分支机构;信贷投放,一是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二是各级人民银行要加大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增加县域信贷投放的再贷款、再贴现支持力度,三是市、县(市)政府要积极引导县域内金融机构将更多资金用于当地贷款;担保方式,一是引导和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县域发展情况和经济特点,二是要充分发挥现有财政性担保公司的作用,为担保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制定优惠的抵押品评估收费标准;服务方式,积极推动和发展“公司+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公司+专业市场+农户”等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信贷模式;金融体系,一是各级政府要积极推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建立,二是加快发展小额贷款公司,三是加大对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扶持力度,四是市、县(市)政府要积极帮助银行业金融机构清收化解不良资产;贷款条件,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组织、筛选项目主动向银行业金融机构推介,按照贷款审核要求完善项目条件,及早落实各类项目信贷资金,增加银行的信贷投放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推动全省县域经济加快发展,提升县域银行业金融服务水平,现就全省银行业进一步加大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力度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进一步完善县域网点布局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根据我省县域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结合自身发展规划,增加在县域地区的网点布局。一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要稳定县域现有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恢复信贷功能,增加授信额度,不断提升网点的服务功能,并优先安排在县域新设、重设、升格营业机构。二是股份制银行要积极创造条件,到县域设立营业机构,短期内难以设立机构的,可先在地市设立分支机构,延伸服务半径到县域,或通过组建县域客户营销团队、开展跨区域贷款等方式,弥补县域网点少的不足。邮政储蓄银行要提升服务功能,加大对县域小企业和“三农”的信贷投放。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巩固县域现有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避免在网点整合过程中使乡镇出现服务空白。三是各城市商业银行要把在县域设立分支机构作为机构网点布局规划的重点,在机构网点全面覆盖所在市内各县(市)前,原则上不得跨区域经营。四是市、县(市)政府要积极支持鼓励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县域内设立分支机构。对新设立机构网点购建和租赁自用办公用房,市、县(市)政府应给予支持;对开办初期经营亏损的,给予一定资金补助。

二、进一步加大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投放

一是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保持县域信贷投放的合理较快增长。各行县域分支机构信贷投放增速应适当高于本行信贷平均增速。原则上县域地区的银行新增存款要全部投放到当地。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县域分支机构要合理扩大信贷管理权限,优化审贷程序,简化审批手续,建立县域信贷投放的正向激励机制,调动基层分支机构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各类金融机构和专业贷款组织可通过委托贷款、转贷款、银团贷款、协议转让资金等加强县域信贷业务合作。二是各级人民银行要加大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增加县域信贷投放的再贷款、再贴现支持力度。对县域金融服务开办较好、信贷投放较多且信贷资产质量较高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可通过安排再贷款、再贴现等方式,拓宽其资金来源,提高其县域信贷投放的能力。三是市、县(市)政府要积极引导县域内金融机构将更多资金用于当地贷款。对新增贷款超过新增存款的部分,由市、县(市)财政各给予0.5%的奖励。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