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基础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8 02:51:2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信息技术基础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信息技术基础

信息技术基础双语教学研究

1引言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是为非理工科学生开设一门公共基础课。为了适应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需要不断更新、精选教学内容,兼并、压缩或者取消陈旧的内容。2009年该课程被安徽农业大学列为重点课程建设项目。2015年至2017年,作者主持安徽农业大学校级教研项目“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双语教学研究”并参与编写了《信息技术基础教程》、《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教程》等多本教材,取得一些阶段性成果,本文以此为契机展开论述。

2研究的意义与必要性

在教学改革中,我们采用理论教学与上机实践同步进行的双语教学模式,学生边上课、边按照老师的双语讲解进行上机操作,所学的内容能够得到及时的验证和练习,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课堂气氛也空前活跃。课程后期安排一个双语实训作业,由学生自由选择主题,搜集各种素材,通过团队合作完成,进一步巩固了所学内容,锻炼了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与英文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每节课前都要准备配套的双语教学内容,备课工作量很大;市场上尚没有专门的双语实验教材;对于英语能力强的学生,老师提供的素材太少,也缺乏双语课后辅导的有效途径。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探索出更好的教学模式,提供双语教学互动平台。我们注重系统研究、整体优化、综合实践,所取得的双语教学研究成果将为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其他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双语教学改革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3研究的内容与特色

我们以非计算机专业“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为研究平台,以双语教学一线专任教师为依托,以能力培养为导向,通过课程双语教学实践,逐步完成课程内容建设、双语教学模式研究、双语教学法研究、双语教学手段改革、考核方式改革,实现双语教学与实验的最佳配合。

查看全文

会计基础知识信息技术思考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理论基础的重新认定

会计理论基础是支撑会计理论大厦的脚根、支撑点,同时也是会计理论产生、发展、丰富和完善的力量和源泉。二者的辩证关系具体表现在:一方面,会计理论基础的完善与否直接制约着会计理论的发展与完善;另一方面,完善的会计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也巩固了会计理论基础,使得会计理论基础更加坚实、雄厚,更好地促进会计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在高科技信息技术时代,会计理论基础受到了信息技术的巨大冲击,其内涵、外延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我们对于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理论基础的重新认定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理论基础的界定

信息技术环境下,为了正确地对会计理论基础进行界定,我们有必要先澄清会计理论基础与会计理论以及会计基础理论的关系:这三者之间有无区别、它们关系是什么以及它们在会计理论大厦中的地位和作用各是什么等。

1.会计理论基础与会计理论的关系

会计理论基础是会计理论研究的根本和出发点,它与会计理论的关系十分密切。就本质而言,会计理论基础和会计理论都是会计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成果,只不过会计理论基础比较直接、具体,而会计理论相比较则较为间接、概括。从整体考虑,会计理论基础应该是会计理论学科体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要想系统、透彻地研究会计理论的实质、精髓,必须要将会计理论基础纳入到会计理论学科体系当中,因为离开了会计理论基础而单纯地、孤立地研究会计理论,无啻于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从局部出发来考虑,会计理论基础还应该是会计理论研究者着重研究的课题,因为会计理论基础的稳定与否,将会直接影响到会计理论大厦的稳定和完善。然而会计理论基础并不等同于会计理论,它不具备会计理论所特有的高度抽象性、普遍适用性、严密逻辑性和普遍指导性等特征。因此,会计理论基础只能是连接会计理论与其他学科理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①先有会计理论基础,再有健全的会计理论学科体系;②会计理论基础是会计理论的一部分,它们之间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③会计理论基础是会计理论主体与其他学科理论之间的关节点,类似于桥梁。

查看全文

信息技术环境下审计理论基础研究

〔提要〕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人类社会传统的工作方式、管理方式、生产方式、消费结构,甚至整个社会经济结构,极大地加速了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内深层次的制度变革与创新。本文从信息技术环境下审计理论基础的认定分析入手,探讨了审计理论基础与审计理论以及审计基础理论之间的辩证关系,并分别就信息技术环境下审计理论基础的特点、内容和研究方法加以综合论述。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审计理论基础的重新认定

在高科技信息技术时代下,信息技术以其特有的高速化、集成化、虚拟化和智能化等特点加速了各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内的相互交流与合作,产生了既有冲突又有合作,既有同化又有异化的新一轮人类融合过程。就审计领域而言,桌面审计系统从绕过计算机审计(auditingaroundthecomputer)发展到穿过计算机审计(auditingthroughthecomputer)再到利用计算机审计(auditingwiththecomputer)方式,几乎已经将所有的审计技术、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包容到了网络审计之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审计人员无时无刻不需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处理各种审计业务和工作。审计理论基础作为支撑审计理论的根基,也受到了信息技术的巨大冲击,其内涵、外延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对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审计理论基础的重新认定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审计理论基础的界定

信息技术环境下,为了正确地对审计理论基础进行界定,有必要先澄清审计理论基础与审计理论和审计基础理论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审计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1.审计理论基础与审计理论的关系。就本质而言,审计理论基础和审计理论都是审计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成果,只不过审计理论基础比较直接、具体,而审计理论则较为间接、概括。从整体考虑,审计理论基础应该是审计理论学科体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局部来考虑,审计理论基础是审计理论研究者着重研究的课题。但是,审计理论基础并不等同于审计理论,它不具备审计理论所特有的高度抽象性、普遍适用性、严密逻辑性和普遍指导性等特征。因此,审计理论基础只能是连接审计理论与其他学科理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换句话说,审计理论基础是其他学科和审计理论体系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部分。笔者认为,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先有审计理论基础,再有健全的审计理论学科体系;(2)审计理论基础是审计理论的一部分,它们之间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3)审计理论基础是审计理论主体与其他学科理论之间的关节点,类似于桥梁。

查看全文

信息技术在基础数学教学的应用

摘要:阐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面临的问题与应对的措施,包括以多媒体技术增强吸引力、以信息技术完成课堂导入、构建网络教学平台。

关键词:信息技术,基础数学,课堂教学

我国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工作中逐渐发现了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并积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改进自身工作,以期能够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水平。但是由于教师能力、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干扰,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并不理想,这种情况下,对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进行研究是迫在眉睫的。

1信息技术与基础数学教学

将数学问题由“静”转为“动”。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是采用单向的知识灌输模式,多是通过板书或是图片向学生展示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这种情况下,数学教学过程中知识的展示多是静态的,教师难以通过动态的图像或是视频向学生讲解相关知识,这种情况下,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难度较大,会难以避免的影响数学教学的进度及质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通过视频直观地向学生讲解相关知识,这种情况下,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的难度大幅下降。将数学问题由“抽象”转为“形象”。相比其他课程,数学课程的理论性较强,知识往往较为抽象,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难度较大,久而久之学生会对数学课堂教学丧失兴趣。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中《认识钟表》时,由于学生对“钟表”的了解较少,学生往往难以快速掌握“小时”“分钟”“秒”之间的关系,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钟表的运动规律,并设置一分钟的时间帮助学生体会一分钟时间的长度。这种情况下,数学知识更加形象,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信息技术增强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在以往工作中,教师受到应试思想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强调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多是单向地向学生灌输相关知识,这种情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较差,学生并不能积极参与其中。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尝试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学课堂教学工作进行改进,以期能够加大教学工作对学生的吸引力,确保学生对数学课堂教学始终保持较高的期待。以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中《图形的运动(二)》为例,教师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对图形的运动进行演示,能够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丰富数学教学的内容。在过去一段时间,教师对教材的依赖较为严重,多是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讲解,并不能向学生讲解课外知识,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维难以避免受到一些限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有效丰富数学教学的内容,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以往难以接触到的事物,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视野能够得到较好的扩展,而且学的思维能力及探究能力能够得到较好培养[1]。

2教学实践

查看全文

基础教育中的信息技术发展论文

一、新信息技术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应用的总的策略

新信息技术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应用的总的或根本的策略应该是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强调运用教育技术的理论与方法支持和指导新信息技术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现代信息社会对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人才的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上要求从培养知识积累型人才转向培养创造型人才,要求学习者能够有良好的素质和持续发展的能力。这就要求更加重视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让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包含更多的主动获取知识、处理信息、促进发展的成分。为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新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好的机遇,它不仅为学习者提供了各种供选择的学习资源,还将导致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课程内容、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教育手段乃至教育体制等全方位的变革。因此必须以现代教育思想来考虑新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发展策略。

新信息技术本身不会孤立地在教育中必然地发挥作用,它必须要在现代先进的教育价值观念、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才能对发展全民教育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只有把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作为中小学教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与科学地确定课程内容和目标,正确地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特征,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确定合理而科学的评价标准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各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用教育技术的思想和方法进行支持和指导,才能发挥教育系统的整体功能,真正做到充分、合理、有效地发挥新信息技术的功能效益和优势,达到优化教育系统的目的,实现全民教育的宏伟目标。

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的思想和方法符合现代教育观念,强调应用系统思想和方法对各种教育系统进行全面地分析、设计、开发、管理和评价。

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学习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的认知过程,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所要利用的环境和条件。新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扩大了学习的资源,改善了学习环境,丰富了传授的方法与途径,但必须对与新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关的教学过程和新信息技术所构建的学习资源环境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才能保证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这正是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的组成部分。

查看全文

装备制造企业基础管理与信息技术研究

摘要:随着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实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在市场经济和制造全球化冲击下,不可能按部就班的完成工业化以后再开始向信息化转变,必须同时应用精益理念和信息化两种手段,以精益理念来提升企业管理,以信息化技术来固化企业管理,走基础管理提高与信息技术应用并重的发展方式。

关键词:轨道交通装备;精益管理;工业化;信息化

一、背景

进入21世纪,世界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传统生产模式将逐步被个性化与定置化的生产模式取代。中国的制造业在充满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尤其是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要想在信息化时代实现突破,就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经营管理方法。一夜之间,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提出工业4.0的概念席卷全球,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开始了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工业4.0时代。企业管理是从工业化过程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国外企业管理积累时间长,基础雄厚。从观念、意识到管理行为都非常适合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比较而言,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在信息化到来之际工业化并未发展成熟,企业管理现代化与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二、精益生产与信息化结合的理解

为了减少企业管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必须同时应用精益理念和信息化两种手段,以精益理念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优化生产制造流程,以信息化技术来固化生产管理模式,走基础管理提高与信息技术应用并重的发展方式,也就是精益管理与信息化结合的管理模式。精益管理与信息化结合管理模式,就是把精益理念和信息化技术与企业管理的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企业管理基础的积累,为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创造必要的条件和环境基础,实现管理创新,从而改善企业的管理现状,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最终实现企业竞争实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也将推动企业管理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查看全文

以网络为基础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

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小学的教育是学生整个教育过程的根基与基础,网络技术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成为有效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因素。因此,以网络为平台,如何促进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成为我们解决问题的重中之重,并且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一、影响小学信息技术推进的因素

1.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来说

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学生受到其自身个性的影响,学生在学习时好动,意识分散,接受新事物以及新知识的能力有限,因而就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体意识不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自身喜好和情绪影响较大,这就导致推进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有了一定的阻碍。

2.从教学方式的角度来说

现阶段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有很多的不足。首先,缺乏基础设施,一些地方的学校受地理位置的影响,其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落后。其次,课堂教学理念落后,对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一些学校过分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创新意识。再次,虽然有些学校有着充足设施,但是由于教师的能力和水平有限,从而导致整个的教学效果不理想。

查看全文

新世纪基础教育改革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整合论文

编者按: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日益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信息化社会延拓了传统教学的物理时空,信息化社会需求的人才不再是仅仅掌握一些既定的知识,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充分体现学习主体作用。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计算机网络特性有利于支持个性化教学,计算机网络特性有利于实现持互动化教学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日益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传统教育、网络教育两个平台呈现在广大教育者面前,如何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成为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视点。

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陈至立部长在去年10月25日的工作会议上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这是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目标与内容的一个基本的定义。

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所谓“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教师与学生借助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进行一种基于信息技术这种新的认知手段的全新的教学与学习过程,而这种全新的教学要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来驾御和支撑。美国著名的”2061计划”(Project2061)首先在更高层次上提出了信息技术应与各学科相整合的思想。这项计划的目标是要大力提升全体美国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按照该报告所给出的定义,“科学文化素质”特别强调应具有善于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信息技术三者结合在一起的思想与能力。为了着重培养这种能力素质的要求,“2061计划”将现行中小学12年应学会的科学文化知识重新归纳为“科学本质”、“数学本质”、“技术本质”、“自然环境”、“生活环境”、“人体结构”、“人类社会”、“技术世界”、“数学世界”、“科学史观”、“综合概念”、“智力技能”等12类。在这每一种新的学科分类中,都力图渗透上述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信息技术三者结合的思想,因而在这样的学科体系中,你看不到纯粹的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地理和历史这类传统的学科分类。

加拿大在这一领域也不甘落后,自90年代中期以来,各地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验不断增加,并取得了良好效果。①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合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②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便于学生掌握信息的收集、检索、分析、评价、转发和利用等技能;③不仅促进了班级内学生的合作交流,而且还促进了本校学生与全球性学习社区的合作交流,从而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即当时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并明确提出“激励整合”概念,目的是把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整合在一起,激励学生去自主学习。

查看全文

信息技术政策发展现状及其完善措施论文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政策政策框架

[论文摘要]本文探讨了国家信息技术政策需求和内容框架

一、国家信息技术政策需求分析

国家信息技术政策需求的形成与信息技术应用的13益广泛密不可分。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了新的途径。联合国大学美国理事会(AU/UNU)曾组织了“千年工程”的研究,并于1999年6月发表了“全球未来15个机遇”的报告,其中机遇之一就是由信息技术革命推动的信息化。根据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2OOO年,我国国家信息化指数(NIQ)为38.46,其中信息技术应用指数最高,达到65.89[1]。这表明,信息技术应用发展较快,对经济结构调整和传统产业的改造开始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拉动信息化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随着信息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信息领域的社会关系开始变得多样化和复杂化,这些关系常常因人力的不正当作用而被扭曲,产生矛盾和冲突。我国目前在信息技术领域主要面临着以下一些问题:

(1)数字鸿沟问题。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无尽的财富,尤其是给发达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但同时,也使社会原有的稳定状态丧失,并朝着以新技术为基础的新的稳定状态转变。在转变过程中,信息福利的区域差异日益扩大,全球开发和拥有信息新技术的国家获得的信息福利远远高于仅仅消费信息新技术产品的国家。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最典型的影响表现在:发达国家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在信息技术创新以及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获取、处理、储存、传递和利用上的差距迅速扩大,产生两极分化。这种巨大的落差,就是所谓的“数字鸿沟”,其程度大大超过了世界上的贫富差距。

全球高收入国家(约占全球人口18)的人均GDP为最低收入国家(约占全球人口20A0)的人均GDP的100倍,而按信息化指标(如人均计算机数、人均上网人数)衡量的差距则高达500倍以上。目前,美国一国拥有的计算机数为全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世界上95的因特网用户集中在不到5的人口中;因特网网页中有81是英文的,中文只占了不到1的比例;世界大型数据库中有7O设在美国;纽约一个城市拥有的网络主机数超过了全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国家的总和。目前,由信息技术开发和应用而导致的巨大数字鸿沟正呈现扩大化的趋势。

查看全文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质量探索

摘要: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重要的变革,因此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对个人的工作和学习均有益处。小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不仅要掌握书本理论知识,更加要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奠定以后的学习基础和信息技术基础。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具有明显的创造性、实践性、综合性以及操作性特点,对小学生进行计算机课程教学,要灵活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手段,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本篇文章在此基础上,主要对提升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质量有效方法进行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质量;方法

小学课程教学中,需要对小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学,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这主要是因为小学生在信息课程的学习中,能够掌握更多的信息操作知识,奠定学生的学习发展基础。信息技术课程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小学生是“零基础”,因而老师要注重对学生的计算机操作习惯和信息技术能力进行重点培养,要求在基础概念和理论性知识的讲解分析中,带领学生上机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对自己的技术学习情况有更加全面的认识[1]。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要对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进行培养,合理设置相应的课程比例,使学生拥有充分的计算机操作机会,全面有效的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关于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需要从实践分析的角度展开研究与探讨。

一、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在不同的行业中均有应用,因而关于信息技术的教学需要从小学教育阶段就开始,小学生在基础性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增加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能够促进学生的综合化学习,使学生能够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中,奠定其他课程学习的基础[2]。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是对老师的基本教学要求,老师做好备课,在课堂上采用不同方法引导学生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实操性知识,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拓展性学习;另外,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质量和教学有效性,则能够使小学生打下坚持的计算机基础,为学生以后的深入学习提供便利,使小学生能够自主化的参与到信息技术的学习中,帮助学生在实训中培养和锻炼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传递能力等。

二、提升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