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教学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1 08:40:1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信息教学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信息教学论文

信息优化教学论文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利用电脑对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进行处理,形成声、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视、听、触、想等多种方式的形象化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在突破教学难点等方面的教学起着显著的作用。

关键词:激发;展现;培养

利用计算机的教学手段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一个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促进学生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参与的良好品质,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利用电脑对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进行处理,形成声、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视、听、触、想等多种方式的形象化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在突破教学难点等方面的教学起着显著的作用。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旨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主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利用计算机教学可展示优美的图象、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动画,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创设学习的情境。在上课几分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一进课堂就想学。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采用故事导入,生动形象的画面,伴以美妙的音乐,很快让学生进入教学过程。有一天,唐僧师徒在四人去西天取经的路上,走得又饿又渴,这时,刚好路过一个桃园地,停下来休息。“哇,好大的桃子呀!”孙悟空、猪八戒见了大蜜桃口水直流。八戒问:“师傅,可以吃桃子吗?”师傅说:“要吃桃子可以,不过我得先考考你们。”悟空、八戒连连点头说:“行啊,行啊。”师傅说:“有4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二人,每人得到几个?请写下这个数。”猪八戒很快就写下了这个数。(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数是什么吗?)八戒一听,哈哈大笑,这还不容易!提笔写了个“2”。师傅接着说:“要是把2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二人,每人得到几个?再写下这个数。”(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数是什么吗?)孙悟空手快,顺手写了个“1”,师傅不紧不慢地说:“要是把1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二人,每人得到几个?(学生回答:一半或半个)师父问:“半个该怎么写呢?”二位徒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该怎么办好?小朋友,你们能帮帮他们吗?像这样,就会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不仅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有意注意,而且使学生的心一直被教师引导着,教学紧凑,过渡自然,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还提高了教学效率。

查看全文

以学促教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能够高效地学习,自主地发展,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同时,现代教育理论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和信息加工的主体,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师生关系上看,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学生在学的过程中的引路人,他们之间是一种合作、相互支持、共同促进、共同成长的关系。对于知识的获取,正如在现代教育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建构主义认为的那样,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充分地相互作用而“生成”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即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现代教育理论在许多方面对传统教育观进行了再认识和重新定位,顺应了教育发展的潮流,拥有强大的生命力。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中小学新近开设的课程,与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传感技术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现代教育理论的支撑。那么,在初中信息技术这一门课程中,我们应如何秉承传统教育优秀的一面,而又体现出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呢?笔者认为,“以学促教”是现代教育理论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进行有效支撑的最好诠释。

二、“以学促教”教学理念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的背景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以学促教”教学理念是以初中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作为教师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决定教师教学,教师的教学紧密围绕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而展开的一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理念。具体来说,信息技术教师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重难点的把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辅助手段的采纳,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安排,教学评价的处理等都需要根据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来决定,而不仅仅是根据信息技术教科书的内容来决定,即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决定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等,教师的教学紧紧围绕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而展开。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以学促教”的教学理念力求体现出用“教材教”的理念,摒弃“教教材”的思想。“以学促教”教学理念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出现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这是因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以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学习领域作为课程形态的必修课程,它开设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态度与基本能力,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培养能够适应信息社会发展挑战的创造性人才打下基础,这决定了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具有基础性、技术性、综合性和发展性的特征。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这些特征迫使该课程必须紧紧跟随当今信息技术一日千里的发展步伐,否则该课程也就失去了开设的意义。比如,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操作系统,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是以命令行的DOS操作系统为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出现了以Win-dowsXP等为代表的以图形界面为主的操作系统。在Windows8流行的当今时代,如果我们依然教学如Win-dows98、WindowsXP这样的内容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对学生也是毫无价值的。因此,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与时代紧密联系的,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态度、基本能力以及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良好行为习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与传统学科具有本质的区别。目前,许多信息技术教师已经清醒地认识到这一问题的存在,在公开课或常态课中,或多或少都体现出了用“教材教”的理念,摒弃了“教教材”的思想。如,在初中信息技术动画教学中,许多信息技术教师紧跟时代步伐,弃用了教材中的Flash8动画制作软件,改用最新的Flash动画制作软件;又如,一些信息技术教师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信息技术教材进行了大胆的重组或新增教学内容等,均体现出了信息技术教师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思考和行动,这是因为即使是信息技术教科书也未必能紧跟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步伐。因此,笔者认为,“以学促教”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出现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是一种教学理念上的进步。

三、“以学促教”教学理念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的现实意义

“以学促教”是符合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的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它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具有以下重要的现实意义:

查看全文

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论文

1研究设计

1.1研究样本。全国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大赛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是由教育部组织的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改革的最高奖项,因此以大赛获奖样品作为网络学习空间的使用研究样本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和借鉴作用。本研究依据教育部公布的2014年到2018年159项大赛高职教学设计一等奖获奖作品进行数据分析。经过2018年信息化教学比赛更名事件,高职教师应明确教育信息化是作为教学改革一项重要目标,但是脱离教学技能和教学设计的过度信息化是教学信息化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的情况。1.2研究过程与方法。本文以大赛159个获奖的高职类获奖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对每个奖项的作品获奖时间、作品主题、网络学习空间种类、学习空间成效等信息进行搜集、整理、统计和分析,对教学效果优异之处进行评价。1.3研究目的。通过分析已有的网络学习空间和信息化教学改革模式,来理解网络学习空间的运行机理。以具体的159项信息化教学获奖项目为基础,调查网络空间使用频率和使用效果为切入点,结合数据分析,明确网络学习空间和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之间的联系。通过李玉斌,王月瑶等教师提出的网络学习空间评价体系指标来全面挖掘数据信息,分析高职教师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的信息化教学研究的现状[11]。即利用深度融合(A)、多元互动(B)、专业发展(C)、社会责任(D)来整合网络学习空间对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影响,合理安排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网络学习内容,应用好高校的教学管理平台和大数据技术,推动高职院校教师逐步将信息化教学方向转变为互联网+学习模式,提高教学水平。

2高职信息化教学设计获奖作品特征分析

2.1奖项总体分布。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14-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获奖名单和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获奖名单,高职组信息化教学比赛共有159项作品获得一等奖。从获奖时间上来看,2014年信息化教学设计一等奖共23项,占总数14.4%;2015年信息化教学设计一等奖共有25项,占比15.7%;2016年和2017年信息化教学设计一等奖奖项分别为35和40项,占比为22.0和25.2%;2018年高职教学设计赛项一等奖奖项有36项,占比22.7%。总体来看,2017和2018年信息化教学大赛教学设计赛项获奖作品增加很快,一定程度上反应我国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决心,也说明在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和信息化教改上有了优秀的成绩。2.2获奖作品专业分布。由于文科和理工科的教学模式区别较大,因此将159项作品分类讨论。获奖作品分类结果列于表1中,可以看到近五年教学设计获奖作品中,文科获奖作品比理工科稍多一些,表现在2015年和2017年,文科获奖作品达到理工科作品两倍,其他三年中,文科获奖作品与理工科获奖作品基本持平。从结果看,文科类教学设计以通识教育为主,更易获得学生和评委认同。从教学设计角度上,理工科教师要将理论难度高、教学内容枯燥的原理和重难点转变为通俗易懂、能迅速引起学生兴趣的知识点的难度会略高于文科作品。2.3网络学习空间类型分布。如表2所示,本研究中利用实时性的特点将网络学习空间主要分为三类:第一,单向网络学习空间,如杂志、教师在网上的视频和动画、或者百度百科等,学生通常不会进行学习反馈。第二,双向网络学习空间,即师生实时互动型,如网络云平台、课程网站或APP,学生可以及时反馈数据,教师能根据学生数据动态调整教学设计或者教学方案。第三,介于二者之间的滞后网络学习空间,如视频网站弹幕,回帖,教师可以在事后根据回馈内容进行进一步整合,但无法保障实时性。接下来将以这三种类型来讨论文理科作品中常见的网络学习空间及其特点。2.4文科作品中网络学习空间特征解析。文科教学设计作品中,使用频率高的单向网络学习空间有八类:跟读(语音)软件、虚拟仿真软件(VR软件)、国家教学资源库、智慧职教平台、课程网站、电子杂志、(微课)视频、动画等,排名不分先后。在这些单向网络学习空间中,跟读(语音)软件以语言类或语文类教学课堂为主,比较知名的央视朗读者、语音APP、诗经APP、跟读软件等都有很好的学习效果。虚拟仿真软件(VR软件)以设计类、财经、营销类等文理兼有的专业使用较多,如会展虚拟模拟仿真软件、AMS汽车营销策划沙盘软件、VR试乘试驾软件等软件都具有很强的专业指向性。国家教学资源库、智慧职教平台、课程网站、电子杂志、(微课)视频和动画这五种网络学习空间,前四种网络学习空间以国家、区域或者学校为主体开发上传资源,形成教学内容完善且总量丰富的资源库,但目录较多,学生自行查找知识点自学有困难。(微课)视频和动画多是教师自制或下载网站视频,以一个知识点或教学内容为主,针对性和指向性明确。同时,文科类教学设计中,教师通常使用率较高的双向网络学习空间有:蓝墨云班课、大学城空间、雨课堂、课堂派、微信、在线文档、互动类软件(APP)等。前四种类型的网络学习空间都具有实时统计数据功能,方便教师在课堂中及时收到反馈信息进行教学调整。其中,蓝墨云班课、大学城空间在多个获奖作品中有所体现,以其实用性、专业性、即时性、资源库丰富为显著特点。雨课堂、课堂派等资源以PPT为主要媒介、随时可在PPT中迅速插入互动试题或学习讨论,学生快速将听课和互动结合一体,以实时互动为特点。微信和公众号虽然也能及时回馈课堂内容,但是对于实时统计学生数据比较薄弱。互动类软件(APP),如评价助手、石墨文档、腾讯微云协同编辑、Flash动画等,都能在网络上快速进行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互动,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上有较大意义。第三,滞后网络学习空间在教学设计作品中多应用在网络上传作品或教师将作品进行投屏。如语文、音乐、语言类教学设计中学生进行经典诵读并拍摄音频视频上传至网站,教师在后续教学过程中进行点评。记忆内容多的课堂,教师和学生有效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点快速梳理并拍照保存,有利于提高记忆效果和连贯性学习。还有教师在网络空间中的任务,请学生在预习后进行回帖讨论等方式都属于滞后网络学习空间。2.5理工科作品中网络学习空间特点分析。理工类设计作品中主要应用的网络学习空间也以上述讨论的八种类型为主,但是使用频率和使用学科差异较大。以2018年18个获奖作品为例,所有作品都应用到(仿真)动画或者(微课)视频这种单向网络学习空间进行原理或某个重要知识点的讲解,应用频率达到100%。这类单向网络学习空间知识点明确,指向性强,在情感上帮助较少,因此文科类作品以通识教育或者记忆点为主的课程上需求低,理工科类讲解原理或者单一知识点能体现其重要性。除此之外,理工科单向网络学习空间还有各具特色的虚拟仿真软件和系统,以专业性强、自主研发为特点,如东方化工仿真软件、(自主开发)弹性布局实验场、基桩检测仿真实训软件、联调故障排查软件、三维立体智能模拟机等。双向网络学习空间由于功能以实时互动和即时统计为主,理工科设计作品使用效果与文科类作品没有太大区别。理工科设计作品用到的滞后网络学习空间通常是与单向网络学习空间中特色虚拟仿真软件匹配使用,这类虚拟仿真软件部分具有点对点反馈信息功能,教师和学生均可以在后台观看个人学习效果,但是其他学生观看则需要教师或学生进行投屏或拍照上传。本研究通过李玉斌教师提出的网络学习空间评价体系指标,用深度融合、多元互动、专业发展、社会责任四个方面来评价网络学习空间的数据信息,得到结论如下:单向网络学习空间以深度融合、专业发展为主。双向网络学习空间将深度融合、多元互动、专业发展列为主要考察方向。滞后网络学习空间需要教师对多元互动和社会责任进行及时把控和导向。

3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大赛案例进行高职院校教师利用网络学习空间进行信息化教学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与建议。第一,目前国内网络学习空间的研究都还处于初期阶段,应细化网络空间的分类。本文提出可将网络学习空间分为单向、双向和滞后三种类型,更有利于统计教师和学生使用的各种类型网络学习空间。第二,现阶段网络学习空间的设计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本文中明确理工科和文科设计作品中单向和滞后网络学习空间使用频率和类型不同。动画、视频等单向网络学习空间中在理工科设计作品应用更多,改进效果有限。滞后网络学习空间若增加快速反馈和统计数据等功能,将会对专业性强的理工科教学改革影响显著。这些数据有利于从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习空间的设计和开发提供依据。第三,根据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知识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并且在建构过程中还应关注社交性交互的重要性[12]。双向网络学习空间以即时互动和统计效果为特点,有利于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知识,提升交互效果。因此,针对教学改革和互联网+教学模式创新时优先考虑优化频率高的双向网络学习空间。

查看全文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10篇

第一篇: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探讨

一、细化教学目标,并使之具体化

教学目标作为教学活动的归宿与导向,每一门课程都有着自己的课程目标与单元内容,不过这些内容概括性较高,是对整体教学活动的总要求。所以,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乐学”策略,需要将教学目标细化和具体化,应该将其优化为学生容易理解与接受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他们“乐学”信息技术知识。目前,在各个教育阶段都倡导素质教育,以技能和知识、方法和过程、价值观和情感态度为核心是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总目标,设计理念新颖,不过仅对每个模块设定的有总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并且对各个具体章节以及知识内容的目标与要求,则无法给出相应的规定。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细化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具体特点进行编写,使教学目标具体化,从而通过多个方面的信息技术知识让学生乐学。

二、丰富教学内容,并使之生活化

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为促使学生“乐学”,教师应该从教学内容方面着手,以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而且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并且容易被他们接受。信息技术课程在生活化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现阶段,信息技术应用的十分广泛和普及,包括生活、学习、娱乐和工作等都需要。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在丰富教学内容时,对实例进行扩充讲解与精选十分重要,同时需要注意隐蔽性的课程,这也是丰富教学内容的有效途径之一。在通常情况下,隐性课程指的是教材和课堂之外的相关信息技术知识,有校内的也有校外的。对于信息时代的今天来说,信息技术知识含有丰富的隐性课程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信息技术知识、校园网建设中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课程整合中的信息技术知识,教师应该针对这三个方面进行挖掘和生活化。

三、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

查看全文

信息技术数学教学论文

一、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情境,指一个人在进行某种活动时所处的环境。数学情境就是从事数学活动的环境、产生数学行为的条件。创设数学情境,就是呈现给学生刺激性数学信息,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启迪思维,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发现欲,产生认知冲突,诱发质疑猜想,唤起强烈的问题意识。由于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持久性差等特点,往往影响课堂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为小学生增设疑问和悬念,激发小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创设出利于他们开发智力,求知探索的心理环境,从而使其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如在教学“周长与面积的关系”时,教师在课堂开始可播放事先准备好的多媒体课件——“师徒四人圈地运动”。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回来后,师傅手中拿着一根绳子对徒弟们说:“你们拿着这根绳子每人圈一块地吧!”猪八戒抢先说到:“我要用这根绳子围成一块正方形的地。”沙僧说:“我要用这根绳子围成长方形的地。”孙悟空蹦蹦跳跳地走过来:“那俺老孙可要围成个圆形的了!”三个徒弟用同样长的绳子却围成了不同形状的地。“谁围的地大呢?”问题悄然而生。教师创设的小学生们耳熟能详的西游记人物故事的虚拟情境,能很快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起来,在提出了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后,学生们由此会纷纷陷入思考,主动渐近课题--周长与面积的关系。从这里可以看出,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此时,教师无需更多言语,只需借助多媒体,便无声地传递了教学信息,将不易表述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二、借助信息技术,化抽象为直观,增强辨析能力

计算机可以演示一个点快速地移动,在这个点快速移动的过程中,屏幕上就形成了一条线,便于学生证实“点形成线”的抽象描述。再如,认识封闭图形,组织学生在画图中用颜料桶倒颜色,如果是封闭图形颜色就集中在一个图形中,如果不是封闭图形,颜色一倒就充满整个屏幕,在操作中让学生直观认识什么是封闭图形,效果显著。又如,在进行“乘法的分配律”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可以先用课件展示图1,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每一行共有方块和三角形多少个?四行一共有多少个?学生得出一行8个(5+3),四行共有32个(8×4)时,教师可把方块和三角形分别用线框起来,展示图2,再问:方块和三角形各有多少个?一共有多少个?学生很容易就得出:方块有20个(5×4),三角形有12个(3×4),一共有32个(20+12)。从而发现原来(5+3)×4=5×4+3×4。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乘法分配律的概念:(a+b)×c=a×c+b×c。图1图2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多媒体课件中的两张或数张图片的图例完全重合、递增、减少的方式,给学生的印象是十分准确的。使学生对概念有准确的认识,并牢记在心中。大小多少的演示和正反比例的图例,有时尽管教师运用尺、三角板、圆规的等辅助工具在黑板上描绘,但其准确性也难以到位,信息技术的准确性能克服这一不足之处。因此,可以说,信息技术能巧妙地帮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具体、明确地理解了相关知识。

三、借助信息技术,促进思维,发展数学素养

数学绝不仅仅是一门知识,它更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数学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信息技术融合到数学教学中,提供的不仅是超大的信息量以及多媒体集成化的信息传递方式,还可以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通过体验感受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如在学生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后,设计一道题:“一杯牛奶,小明第一次喝了半杯,第二次又喝了剩下的一半,就这样每次都喝了上一次剩下的一半。问小明5次一共喝了多少牛奶?”学生一般是把5次所喝的牛奶加起来,即通分求得五次共喝一杯牛奶的3132,但这不是最佳解题策略。这时教师可以出示一个正方形(如图3),并假设它的面积为单位“1”,让学生思考如何解答。学生从图中直观地得出,5次一共喝了1杯牛奶的1-132=3132。然后,引入庄子的“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名言,让学生明白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此时,学生的思维、品质都得到更好的发展。图3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实现“数”与“形”的互相转化。由数想形,以形助数的数形结合思想,可使问题直观呈现,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和理解。数形结合,有利于学生分析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丰富表象、引发联想、启迪思维、拓宽思路,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抓住数形结合思想教学,能够提高学生数形转化能力和迁移思维能力。

查看全文

信息技术下化学教学论文

1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利用多媒体的声音、动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带着兴趣参与学习活动时,总是力求探索它、认识它;伴随着积极的情绪,兴趣是一切创造发明活动最直接的动力,为积极主动学好化学打下一个稳固的基础。多媒体课件的有效展示,使许多复杂的化学反应由抽象变具体,由静态变动态,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有着极高的价值,从而促使学生更好、更快把握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制作化学课件时,对重点语句进行字体变色,设置大一点儿的字号,醒目,大大增强表现力,用一幅幅富有生气、富有规律的图案形象资料,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多媒体节省教师板书时间,增强课堂教学的信息量,配置背景音乐,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利用丰富的网上资源,将与教学有关的知识运用图像在课堂上展示出来,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触景生情,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积极性。如在讲“元素周期表”时,让学生上网查找门捷列夫是根据何种规律发现的,还有其他相关的科学家关于元素周期表的一些故事,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小组之间相互补充,教师适时地运用多媒体手段呈现相关的形象资料,补充一下相关的知识内容。在动画、音频效果的影响下,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兴趣盎然,加深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在热烈的学习氛围中掌握元素同期表的一些规律。给学生以一种收获感,增强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开拓了视野。再如,在学习晶体结构时,引导学生登录相应的专业网站自主学习。多媒体相关资料通过图片、动画等形式呈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动形象的展示使学生对晶体的外型和为什么有各种不同的构型产生深刻的印象,所以很多学生由此牢固地掌握了有关晶体的更多的知识。运用多媒体丰富教学内容,增加知识的容量,为积极主动学好化学打下一个稳固的基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切实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2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有效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

多媒体技术信息存贮量大,具有生动直观的特点,有很强的图形处理能力,那生动的画面、优美的音乐、恰到好处的色彩运用,可以变静态为动态,化枯燥为生动,确实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更难忘的印象,可以创设接近学生实际的情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使学生如临其境。网络能跨越时空来共享教学资源,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使教师和学生随时随地获取各种化学知识,省时省力,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极大地增强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表现力。多媒体教学集多媒体和网络教学于一体,可以实现对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对瞬息万变的事物作定格分析。化学学科所反映的多是客观事物的微观世界,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势进行演示,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事物的化学变化过程,可以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重复播放实验过程,避免课堂上的演示实验稍纵即逝的缺点,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观察,调节图像的大小、快慢,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效果非常显著,激发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学生准确地观察到实验现象,也更有利于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能顺利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讲述二氧化碳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先运用多媒体播放一段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对二氧化碳有了新的认识,促使他们想知道二氧化碳是如何制取的,有自己想试一试的冲动,也急于想知道二氧化碳还有哪些性质。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给新授知识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引起学生注意,联系生活经验,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形象化,化复杂多变为简洁明了,化抽象为直观。运用电脑多媒体技术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从而帮助学生攻克难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视野,顺利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提高化学课的教学效率。

3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扩大教学容量,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化学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其大信息容量的优势,教师想方设法把学生的目光引向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确保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借助丰富的网上资源获取新知,体现了课堂是开放的课堂,是动态的课堂。教师可以发挥信息技术省时省力的优势,在教学中使用事先制作好的课件来辅助教学,做到高密度的知识传授。信息技术的应用增大了课堂容量,在一节课中学生接受的知识更多了,扩大了视野,增加了知识量。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让学生去探究发现,使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内容较多,便于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让学生带着高涨的情绪来学习和思考。在大容量、快节奏的教学活动中,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思维活跃,让知识点更清晰透彻,学生记忆牢固。增加了学生的思维容量,使学生回忆快,记忆深刻,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信息技术辅助化学教学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体现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卓越功能,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在讲授酸雨时,教师指导学生调用网上的资源来自学,让学生了解酸雨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学生通过查询各种信息,获取有关国内外酸雨研究的最新资料,了解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并寻求解决的方法,唤起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扩大教学容量,借助丰富的网上资源,将知识进行延伸、扩展,学生始终带着高涨的情绪来学习和思考,主动获取知识,学习有了动力,增加了知识量,体现自主学习,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开阔视野,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查看全文

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论文

一、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有效整合有哪些优势

1.传统科学实验教学中,由于学校条件的限制,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往往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它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研究”的有利条件。合理借助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软件,可创设虚拟仿真环境,让学生不断的探究和体验,能将学生从机械、简单、繁琐的数据处理过程中解脱出来,让他们有更充沛的精力和更多的时间用在创造力的培养方面。由于现代教育技术表现手段有多样化的特点,学生能在动态情景空间中读取数据、观察现象、探索和发现研究对象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增添了学生自身的能动性、自觉性。唤起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并训练了学生的探索研究的能力,既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又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2.农村小学由于教育经费不足,利用多媒体可以使教学过程得到控制。它使数据采集更精确、更理想、更智能化,还解除了实验者繁重的劳动,同时解决了学校经费的不足这一难题。

3.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大程度的显示了它的自由性和开方性,将学生带入无比辽阔的世界。要使“静”态变成“动”态、“微观”变成“宏观”、“高速”变“低速”、“连续”变“定格”,只有通过多媒体来实现。虚拟实验、同步录像,它能使许多看不见、摸不着的变化变成有“形”、有“声”、有“色”的事物,能变抽象为直观,变讲不清道不明为“一目了然”。它可以多次重复模拟自然实验过程,再次呈现自然现象。用慢镜头对科技实验过程加以分析,既有实验的真实性,又有频闪照片的特征。在教学中,若将多媒体和真实的实验有机结合,使学生的科学研究活动不限于课堂上,实现学习空间的拓展。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方法

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的目的,它能给科学课堂教学带来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了教学模式。补充传统教学的不足,它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封闭的课堂变成了现代的、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模式。但也不能应完全丢掉传统教学的优势,更不能过多、无限制地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取代科学实验。

查看全文

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论文

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情况也很不一样,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差异很大。因此针对护理专业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参差不齐,教学方式无法再沿用旧的方式时,提出使用分层教学的方法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这分层教学体现在多个方面摘要:学生的分层、教学目标的分层、课堂教学的分层、课堂练习的分层和教学评价的分层。主要讨论如何进行分层,以及进行分层后如何布置教学,来提高分层教学效果的。

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电脑普及的信息时代,把握计算机已经是科学发展、未来信息时代的必然需要了.我院2007年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数大约是800多人,16个教学班级,在一年级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班级每周的电脑课时量少,才两节课.在以前的护理专业信息技术教学中都是一刀切的现象,这就造成了无论是哪个层次的学生都是为了参加全国计算机一级B等级考试而学习,都是为了课本而学习,从来都没有运用到实际中去.鉴于此,我在这里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把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演化到分层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在把握了基本的知识技能后,都有自己发挥才能的空间.

一、学生的分层

在我所任教的两个班级中,实施了分层教学.在进行这种教学模式之前,我曾经思索过,分层教学应该照顾到所有学生的认知过程,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根据学生对计算机机本操作的把握程度将全班学生相对分为三个层次,既熟练、相对熟练、不熟练三个组。熟练组为优生,即对计算机有很强的操作能力,能达到熟练操作的水平,分一小组。相对熟练组为中等生,对计算机只有简单操作水平,不能熟练操作,分一大组。不熟练组为差生,对计算机很不了解,不能进行任何基础操作,分一小组。因为信息技术课是在计算机机房进行上课的,排位置时首先让不熟练组坐在中间位置,方便老师经常对这些同学进行指导。相对熟练组同学挨着不熟练组同学,坐在靠中间的位置。熟练组同学坐在两边的位置。分组后有利于教师上课组织教学,有利于教师上课辅导,有利于学生信息的反馈,充分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把握知识的同时,智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教学目标的分层

信息技术教学的分层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把握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由于学生个体差异,每个学生把握的基本技能以及能力培养的程度都不径相同,所以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必须制定不同程度的目标。

查看全文

教师信息素养下的农村教学论文

一、调查背景和研究对象

要研究农村教学点教师信息素养,就必须掌握第一手真实可靠的数据和材料,而农村教学点大都分布在较为偏远的地区,如果采取走访或是信函调查的方式,由于大都路途偏远,交通和通讯闭塞,可能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也难以采集到丰富的调查数据。2008年江西省教育厅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启动“农村教学点教师省级培训计划”,对全省农村教学点教师分期分批进行集中培训。从2008年起每年培训1000名,计划用五年时间培训教学点教师5000名。培训任务由江西师范大学、赣南师范学院、江西教育学院和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共同承担,培训对象为在全省农村教学点任教的在编在岗教师,江西省教育厅每年安排专项经费,参训教师本人和所在学校不承担任何费用。[2]农村教学点教师集中培训,为调查数据的采集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本次调查以参加江西省农村教学点教师省级培训的教师作为研究对象。为了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农村教学点教师的信息素养现状,使调查对象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本调查历时两年,分四个不同培训批次共抽取678人做为调查对象,其中试探性调查问卷调查对象192人,正式调查问卷调查对象486人。四个培训批次分别为2011年7月26日,抽取了在江西省教育学院参加培训人员中的192人;2011年8月16日,抽取了在南师高专参加培训人员中的200人;2011年8月25日,抽取了在江西师大参加培训人员中的189人;2012年8月,抽取在江西教育学院参加培训人员中的97人。他们来自全省各地的偏远山区,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二、调查研究方法

本次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通过数据分析解剖农村教学点教师的信息素养现状及存在问题。问卷采取无记名,当场发放,当面填写,当场回收方式进行。在问卷及访谈过程中,大多教师都积极配合,进展顺利,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料。本问卷采用SPSS13.0和EXCEL进行分析。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86份,回收问卷486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461份。因此次调查以参加江西省农村教学点教师省级培训的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因参加培训的人员中含有一部分的农村小学教师,经统计,在接受问卷调查人员中实际农村教学点教师为265人。以下的分析均基于此265份问卷。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基本信息

查看全文

信息技术下的化学教学论文

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学生喜欢看多彩的影像,而多媒体可以播放生动、清晰的影像,因而深受学生喜爱。在化学课堂上,用多媒体播放一幅幅引导学生思维的影像,或者播放一张张物质结构的图片,都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能给学生形象、具体的感知,从而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理解化学知识。比如,在学习碳单质的时候,由于初中学生缺乏空间想象能力,一时半会很难理解金刚石、石墨等原子的结构,更不要说理解C60的结构了。这些碳单质的结构,老师也不方便做出模型,即使向学生展示挂图,学生也是看得云里雾里,但多媒体课件,却能惟妙惟肖地向学生展现出来,甚至对碳单质的结构进行放大、旋转,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化学上有很多内容,在课堂上是不方便向学生展示的,比如,璀璨夺目的金刚石;工业上提炼氧气时,要液化空气;舞台使用的干冰营造的雾气腾腾的效果,这些都是在课堂上不好展示的内容,但利用多媒体课件能轻而易举地“展示”给学生看,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新课标大力倡导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自主学习,因为自主学习能培养学生的终身再学习能力,是对学生未来负责的教学方式。在具体教学中,老师可以结合网络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比如,影响气候变化的温室效应,老师在课堂上费尽口舌也讲不清楚,那就布置学生自主学习,告诉他们如何在网络上进行查询,如何就各种查询的信息与同学交流。交流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可以发送电子邮件,也可以用聊天工具。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学习得更有劲,还能很快掌握什么叫温室效应,在生活中如何做到“低碳”。化学实验现象是具体的,但化学原理是很抽象的,而且很多的化学知识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着,比如,CO2气体溶解在水中的量,常常与压强有关系,这个关系需要用物理知识解释。又如,加热产生氧气的H2O2,它在医疗上常用于消毒的。这些知识,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比较好。为了方便学生在课后交流,老师可以指导他们如何建立一个QQ群,大家将学习的心得,拍到的奇闻轶事都可以在这里交流。化学上有很多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知识,比如赤潮、酸雨等,很多问题上网查询很方便,毕竟网络上有图、有资料、有解释。

3.信息技术能扩容增效课堂是师生交流、相互传递信息的场所,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常常用语言、小黑板、讲义等方式向学生传递信息,这些传输方式,信息量小,清晰度差,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而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进行各种信息的优化处理,传输的量是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几何倍数,并能包含图形、声音、动画,还可以将文字做成各种效果,放大也行,闪烁也可,特别是在各章节复习的时候,可有很方便地归纳知识点的结构,有利于学生认识知识的脉络,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4.优化实验教学实验是研究化学问题的必须用到的手段,它可谓是化学教学的利器。但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很多没有条件进行的实验,比如,利用空气液化分离氧气,这是无法在实验室里做的,但学生很想看看淡蓝色的“空气”,也很想看见氧气是怎么从液体空气中分离出来的,此外,分子、原子等粒子的结构及运动情况,钢铁的炼制,沼气的开放,等等,都是学生喜欢、关注的化学问题。这些在实验室里没有办法的实验可以用信息技术作处理,老师可以将此做成课件,进行逼真模拟,同样能给学生“想看看”的满足感,而且能帮助他们理解其中的化学原理。有些化学问题即使能做也无法做的,比如,CO的中毒,浓H2SO4稀释的操作错误,等等,也最好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模拟,这样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

二、运用信息技术的弊端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