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概论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3 04:20:0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新闻传播概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世界新闻传播教育发展论文
内容提要
本文采用抽样调查、内容分析和个别访问的方法,从课程设置的角度,探讨以美国为主流的新闻与传播教育汇流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过程,并由此探讨世界新闻传播教育的走向。
美国新闻与传播教育从最初重视人文学科基础和专业技能训练的传统模式,历经历史变迁,逐渐融入社会科学研究,重视跨学科发展,内容由窄渐宽,培养目标由专才而变为通才。现今新闻教育内容已经包括新闻、广告、公关等所有的传播领域。这也是目前美国传播市场对人才的需要。
威斯康星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是综合性新闻和大众传播教育中的典范之一。几十年来该学院一直按照分专业的教学模式发展,其基础课程设置和5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全面丰富,强调社会科学的量化研究方法的培养,很有特色。这种模式对目前中国的新闻与传播教育颇具参考价值。
最近两年该学院致力于课程改革,取消原有的专业,代之以新闻学和战略传播两个方向,在战略传播方面又发展出新的特色。改革的目的是打破专业界限,着眼于传播通才的培养,以适应复杂环境中的不同媒介。这个新的课程模式已然成为美国主流新闻与传播教育的发展趋向。
宾夕法尼亚大学安那堡传播学院是重视传播研究的典范,重视跨学科建设,重视各层次学生在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上的训练和基础素养的培养,强调传播学核心课程,比较系统地开设有传播学各层次多领域的丰富课程。
新闻传播学出版现状与发展路径
[摘要]随着高校教材市场的开放、高校教材自主选择权的加强和教材利润空间的扩大,高校教材出版暴露出一些问题,突出反映在:同类教材数量庞杂,重复现象严重;内容拼凑成风,学术规范缺失;内容相对陈旧,前沿成果吸纳不够;教材开发力度较弱,新兴(特色)教材匮乏。提高高校教材出版质量的主要路径有:完善评价机制,加大考核力度;精选作者队伍,实行联合编写;紧跟学科前沿,开发特色教材;树立精品意识,打造品牌产品。
[关键词]高校教材出版; 高质量发展 ;新闻传播学
当前,推动出版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出版业的重要议题。不过,有关出版高质量发展讨论最多的还是文学图书、少儿图书、出版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中国出版走出去、出版体制改革等方面,有关高校教材出版的讨论相对较少。其实,近年来高校教材在急剧增长的过程中也暴露一些突出问题。高校教材事关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校教材高质量发展不容小觑。
一、高校教材出版存在问题不容忽视
当前高校教材出版是出版社、高校和作者竞相争夺的领域之一。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监管机制缺失、作者队伍良莠不齐、教材市场恶性竞争等原因,使高校教材出版市场出现一些问题。1.同类教材数量庞杂,重复现象严重。当前,高校教材出版数量众多,同类课程的教材重复现象严重,特别是专业基础课类教材。笔者通过对当当网、京东网等图书网站或频道的粗略统计,近5年来,《传播学概论》类教材有30余种,《新闻学概论》类教材有20余种,《中国新闻史》类教材有15部左右,《外国新闻史》类教材有20余种,《新闻采访与写作》类教材有40余种,《新媒体概论》类教材有20余种。这些教材冠以《概论》《导论》《总论》《教程》《新编》《纲要》等名出现。甚至还出现同一主编分别在不同出版社出版内容大同小异的同类教材,一个出版社同时出版多部同一类课程的教材。不可否认,教材数量的增加满足了各高校教学的差异性需求,避免了“千校一面”现象。但是高校同一类教材数量如此之多,也应该引起我们的一些反思:这些教材是否确实做到了内容差异化。其实仔细比对一下,大多数教材之间的差异性并不大,篇章结构大体一致,教材内容也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性。如以《新闻学概论》类教材为例,大体内容都是“新闻的起源”“新闻的功能”“新闻价值”“新闻的构成要素与类别”“新闻的特征”“新闻与舆论”“新闻与宣传”“新闻与市场”“传者”“新闻媒介”“新闻受众”“新闻职业道德”“新闻工作原则”等。2.内容拼凑成风,学术规范缺失。编写教材原本是一项极为严肃和重要的工作,编写者需要在某一领域有着丰富的知识积累和教学经验。可如今,编写教材被认为是最容易的一项工作。个别编写者态度很不端正,在编写过程中粗制滥造、东拼西凑。有些教材只是根据其他同类教材对内容、章节改头换面;有些教材由知名专家挂名主编,具体负责的是硕士生、博士生,内容质量难以保证。有人对“‘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进行研究后发现,“实际上,某些规划教材不过是剪刀加糨糊的作品,只是将以往的教材进行辗转腾挪,七拼八凑就进入了课堂”。[1]由于是教材,一般同行专家也不会详细阅读,对教材的学术规范问题也较为宽容。这些教材大多以“主编”“编”“编写”“编著”等标识著作形式,由于学术界对“编”这一行为的界定较为宽泛,容忍度较高,大多也不算作学术成果,因此,很少用严格的学术标准考量,使得编写者规避了学术失范的惩罚。如大篇幅使用他人成果,引用比例严重失范,有些教材使用他人成果时甚至不加注释;有些教材只是象征性地在书后列出一些参考文献或书目;有些教材由于引用的是二手、三手资料,对原文不加核对,导致引用错误、扭曲原意等。3.内容相对较为陈旧,前沿成果吸纳不够。新闻传播类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时效性强。然而,许多新闻传播学类教材内容陈旧、知识落伍,不注重最新案例的选用和知识的更新。教材出版后,虽多次再版,也不及时进行修订。这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闻业务类教材内容陈旧。如《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评论学》《新闻编辑学》等教材,所选的案例很多都是20世纪90年代左右的,部分案例甚至还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虽然这些选用的案例确实有一些是经典,值得入选,但是,新世纪以来所出现的大量优秀新闻报道却没有选入,确实让人感觉编写者缺乏责任感。还有一些新闻业务类教材中的新闻技巧远未跟上形势发展,如《新闻采访与写作》类教材中的“导语”“标题”“主体”等的写作规则,《新闻编辑学》类教材中的“标题的制作”“版式设计”等,仍然停留于传统纸媒时代。在新媒体飞速发展和艺术设计学日新月异的今天,这些教材已经严重脱离了时代。二是基础理论类教材缺乏前沿关注。一些《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类基础理论教材,缺乏对最新前沿理论的关注、缺乏学术史的系统梳理、缺乏最新成果的引介、缺乏学术批判精神、缺乏跨学科的融合视野。如《传播学概论》类,对近年来所出现的民族志、媒介人类学、媒介文化批判、计算传播学、网络分析等传播理论与方法鲜有涉及;对“使用与满足”“议程设置”“第三人效果”等理论缺乏学术史的梳理和批评。4.教材开发力度较弱,新兴(特色)教材匮乏。高校教材的编写和出版,主要集中在一些适用较广的基础类教材,一些新兴(特色)专业(学科)的教材严重匮乏,凸显高校教材开发力度较为薄弱、教材探索性不足。近年来,随着网络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新闻传播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这也促使各高校不断调整培养方案,增加新兴专业课程。然而这方面的教材建设却相对较为滞后。近年来新增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已经陆续在全国200余所高校开设,也有高校编写了相关教材。然而,至今仍没有一套能够被广泛接受的专业教材。一些高校开设的新兴(特色)课程,如《数据新闻》《虚拟现实设备(VR)与无人机》《用户行为分析》《数据可视化》等教材,很多还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可操作性教材。
二、提高高校教材质量时不我待
新闻传播专业教育探讨论文
一、教育环境缺乏人文氛围的熏陶,学生整体人文素质难以满足专业要求
以前,开设新闻传播专业的基本上是老牌综合性大学,其人文社科专业开设比较齐备,云集了人文社科的许多专家、学者和大量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氛围。在这种氛围下,在校学生有机会听到很多高水平的人文讲座、选修各种人文课程、参加各种人文气息浓厚的社团、与人文社科专业的学生相处。在这种学校里成长,学生受到人文氛围的熏陶,容易养成新闻传播从业人员必备的人文素质。
理工类、专业类高校,受传统和现实因素的诸多限制,无论在办校思路、制度安排、学科建设、课程开设、讲座邀请、社团设置、活动举办等诸多方面,都普遍缺乏人文方面的考虑和相应的氛围。以讲座和学术会议为例。笔者所在的学校绝大多数讲座,是“务实”性质的,它基本上与经、管、法、税、商、金融等学科有关。请来开讲座的,更多的是各级官员、各行业的行政管理者以及总裁、经理之类的业界精英;讲的内容,很多是对具体政策法规的解读、对当前国内外热点问题的解答,对业界实操经验的介绍。
缺乏人文氛围,若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人文课程份量,或可有所弥补。但遗憾的是一般理工类、专业类高校的新闻传播专业,为了突出本校特色,在课程设置上不是增加而是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人文课程的设置。
新闻传播专业教育,不管如何探索特色,不能忽略它人文性质浓厚的学科基础。一般的理工类、专业类院校办新闻传播专业,既缺少人文氛围的熏陶,又在不同程度上减少人文学科相关课程的设置,学生要在以后的新闻传播实践中走得更好更高,恐怕有点难。
二、培养目标贪大求全,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课程学习疲于奔命
单科类传播学专业课程设计思考
单科类院校是指按行业类别设置、以为社会相应对口行业培养专门人才为主要职能的高等学校。狭义的单科类院校是指学校仅设有某一个学科所辖专业的院校,但调查发现目前高校鲜有此类绝对“单科”院校;广义的单科院校是指办学历史上曾经以某一单科为主,经过发展学校有了其他学科专业,但传统学科专业在学校中仍占主体地位的院校。文中的单科类院校属于后者。在我国,传播学专业属于一级学科“新闻与传播学”下的二级学科,目前现有的相关专业包括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广告学等。随着各级院校培养规模的日益扩大,其相关专业本科毕业生人数的日益增多,“就业难”成了各级院校,特别是单科类院校面临的主要问题。抛开一些外在供求因素的影响,与其他高校的相同专业目标定位界限模糊,相近专业之间课程设置重复,自身办学缺乏特色,教研活动在整体上与业界实际需求脱节等这些内在因素才是我们单科类院校寻求改革的突破口。
一、我国高校传播学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分析
如今,高等院校传播学本科专业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开设在最初的综合性院校,一些单科类院校,比如师范类、理工类、财经类、农林类等院校也都陆续开设了传播学专业。各级各类院校的传播学专业,是否能够结合自身地域、文化、经济等方面发展的特点,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是笔者非常关注的问题。传播学专业的学生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方面的知识能力:一是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二是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只有实现二者的融合,同时做好两个方面的教学工作,才能使培养的人才既“上手快”,又“有后劲”。要完成这一目标,就需要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来支撑。
(一)理论层面课程设置
在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下设机构中,并没有成立单独的针对传播学专业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因此,关于传播学专业本科阶段的主干课程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笔者对一些有代表性的院校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收集整理(见表1)。
1.学理性课程。笔者对上述高校中学理性课程名称出现不止一次的课程作了统计。从中不难看出,几所高校不约而同地开设了“传播学概论”这门课程;“新闻学概论”和“传播学研究方法”这两门课程开设的比例也超过了半数;另外还有2门课程,开设比例达到了40%。除此以外,武汉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还开设了“新闻史类”的课程;复旦大学和深圳大学增添了“新媒体类”的课程。
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究
一、新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
六盘水师范学院新闻学专业对于《新闻学概论》课程目标是:新闻学概论是新闻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教育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新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以便在今后的新闻工作中,能够以良好的理论素养指导新闻实践,并尝试解决新闻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该门课既要注意知识的连贯性及衔接关系,又要注意在全面教学的基础上有所侧重,学生应在课下多了解新闻特征,关注时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多组织课堂讨论,突出本课程的教学特色。可见新闻学理论并不局限于课堂之上,还得将它与现实生活中的众多社会热点、重大突发事件等新闻事件结合起来,通过灵活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设计和环节,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全面的理论知识和新闻素养,对新闻信息有一定的敏感度,并且能够把它运用到实际的新闻传播活动中去。
二、新闻专业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一)授课课时限制实践环节展开空间不大。六盘水师范学院新闻学专业《新闻学概论》的专业课授课学时为48学时,其中理论讲授42学时,实践环节6学时,因此如果想要在有限的时间段内完成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对课堂的重难点进行筛选,而6个实践课时的设置是完全不够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的,教师也不能够就某一新闻事件与学生展开讨论与交流,这样一来就很难保证学生有充足的独立思考和研究讨论的时间。(二)课程内容决定授课形式偏理论而轻实践。授课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本内容,但是《新闻学概论》一书中仅仅包含理论知识而没有联系当下设计实践的章节较多,而且相对来说内容空洞,没有很强的操作性,再者主要的课堂信息大多数都是通过纸质的形式进行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慢,不能跟上以互联网为中心的网络信息的推陈出新。(三)考核形式不能起到督促学生的作用。对于综合考核成绩的评定新闻学概论是40%的平时成绩和60%的期末考试成绩综合为学生的期末成绩,这样的方式存在两个弊端,一方面,因为授课时间有限,大部分学生的课下作业都是通过借助互联网的形式来引用借鉴完成的,缺少了独立思考的过程,并且教师在评分之后并没有时间在课堂上对学生作业的优缺点进行专业点评,教师和学生缺少互助,导致学生只是为了得到平时成绩而完成作业,而不是出于巩固知识点的目的;另一方面,很多学生都是采用在正式考试前几周的时间内对课程内容进行背诵,却不从深层次上理解中知识重点内容,这样的复习模式可能导致学生的学习过于僵硬,而且记忆度不深。
三、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一)建立师生友好互动联系,拒绝填鸭式教育。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采取具有实践性质的教学形式,教学并不局限于课堂里,可把教学放在每天都会发生各种新闻的现实生活中,为学生提供一个欢快的学习氛围,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将“厌学”的学习态度转换为“要学”;通过大量案例教学法进行授课,将枯燥无聊的课本内容转化为实体的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投入力。例如《新闻学概论》中涉及的新闻价值、新闻舆论、新闻宣传等内容,就可以多方面多角度地运用实践教学,可根据教学内容对相关的新闻学课题或新闻事件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或街头采访获取第一手资料,并进行数据分析,形成相关的调查报告或学术论文等;也可随堂进行讨论或情景模拟,主要对课堂上的重点知识或难点及有争议的议题、社会热点事件进行分组讨论或双方辩论,让学生来把相关理论融入实践环节,提高学生衍生多种新闻介绍方式的能力,在互相借鉴互相学习中共同进步,教师除了负责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讲解之外,还可以参与学生的讨论环节,根据学生在任务中出现的问题和错误及时提出并给予改正方法,有利于学生增强对盲区的认知。在学生自主完成教学任务来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教师更要在实践环节中注重培养学生对新闻的评价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最大程度上加深学生实践活动的意义。(二)开扩校外实践基地,加大实践教学比重。《新闻学概论》中绝大部分都是理论性知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实践环节的比重,因此需要教师通过加大对身边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利用的能力,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供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和听取意见中获得在课本理论知识中学不到的知识和能力。教师可通过开展“社会热点调查报告”调研活动,帮助学生邀请一些具有专业技能的知名记者、作者和新闻媒体人,然后在活动中加大学生和这些媒体人的交流接触,尽量保证不同学习小组中都有知名人士作为引导和指引,及时地帮助学生指出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然后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有关收获心得的总结。除了开展新颖的实践形式之外,还应积极开扩校外实践基地,定期和这些实践部门就学习方面进行沟通,保证学习进度和实践内容相互吻合,在最大程度上通过两手抓的方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三)加大考核频率,提升学习能力。考试制度从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角度出发,积极开展小组活动,通过组内的相互监督和个评分来端正学习风气。利用全媒体时代的特性,建立起网上学习平台方式,关联网上丰富的数字资源,提供众多典型案例、音视频内容和“即测即评”习题,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移动学习阅读。学生分组在完成一项教师布置的新闻工作任务之后,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工作情况进行总结,诸如具体从事了哪些工作,帮助小组成员解决了哪些问题,在工作中收获了哪些专业知识等,并将最终的总结内容按照电子版的形式发给老师,老师根据每个成员不同的工作情况进行评分,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每位学生的工作热情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团结协作的集体意识,也能增强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同时在平时增加考试次数,将期末的一次性考核转变为学期的阶段性考核,教师将《新闻学概论》中的理论知识分为单元性学习,分为只能进行理论书面作业的内容和可以通过精心设计注入实践因素的内容两大类别,削弱最后一次期末考试占总体成绩的比重,通过阶段性检测,也可以扩宽对学生检测的内容,学生在考试的指挥棒下也可以接触到更多方面的知识。除了规定考试日期之外,教师也可以随时进行课堂检验,来督促学生听课时保持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公务员新闻专业考试大纲
一.中国新闻事业史
1.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唐代的进奏院与进奏院状;宋代的邸报与小报;元明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清代初期和中期的新闻传播活动。
2.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
外报在华的出现及其扩展状况;国人办报的主张与构想;国人办报的开端。
3.维新运动中的国人办报热潮
微博互动平台辅助传播学教学的实践
摘要:微博教学平台突破传统课堂时空局限,以开放、平等、分享的理念代替原有的集中化、权威化、单向化教学方式。在师生交往互动中,共同建立起符合教学大纲、适合学生接受水平,兼具理论知识与实践素材的互动平台,并有效纳入学生评价考核体系。
关键词:微博;互动;新媒体教学
在日益发展的新媒体环境下,传播学专业担负着培养适应社会高速发展,善用新媒体平台的实践型、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教学任务。然而传统课堂中理论知识传授和课堂教学案例互动,属于线性传播范畴,在有限的课堂空间及教学课时中,很难有效地加强学生的参与度与动手实践能力。在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教育背景下,涌现出一大批有代表性的新媒体平台,比如视频网络、博客、搜索引擎等,特别是新兴社交媒体代表——微博,更是得到迅猛发展。它凭借着较高的信息到达率、分享率,更是容易被青年学子喜爱与接受,成为重要的学习和生活信息源,因此依托于微博平台,以传递知识为主旨的公共账号大量涌现。但是这些公共账号目前尚存在三种主要问题。一是大多较为分散,缺乏有机、系统的整合,不便于学生搜索与关注。首先表现为主体分散,各种名称的研究所、高校学院、考研机构等账号主体纷繁复杂;其次表现为信息侧重点分散:理论知识与实务素材相互混杂;再次表现为信息阶段与层次分散:基础知识与高阶提升内容共处,知识难易程度跨度大。二是账号权威程度与信息制作水平参差不齐,难免出现信息误导,干扰实际教学实践。三是关注公共账号的学生层次尚未完全普及。由于这些内容与休闲、娱乐信息共处同一媒介空间,关注者大多局限于求知欲较强的学生,而对于普通学生而言,其信息的竞争优势无法与娱乐信息相比,如果未纳入课程计划,则在某种意义上造成资源浪费。本文旨在解决上述问题,通过日常教学思索与实践,在师生交往互动中,共同建立起适合教学大纲、教学进度和学生接受水平、兼具理论知识与实践素材的微博教学平台,并纳入学生评价考核体系。从而有效延展传统课堂边际,加强学生专业学习参与度与实践能力。
一、微博平台在教学中的应用样态
(一)作为信息平台
微博作为信息平台,可应用于日常教学管理与专业信息拓展中。第一,用于课业进度及教学安排:诸如告知需要预习章节、复习要点、课堂提问题目及课后作业等;第二,用于专业比赛信息:诸如大学生广告大赛、“星火杯”学术科技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各类摄影大赛等;第三,用于新闻传媒行业的最新动态、大事件等。
开放中实现对接分析论文
一、从多种角度来看新闻学教育问题:在封闭中脱节
1.从新闻的内在属性来看
在笔者看来,新闻学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出色的新闻敏感。
什么是新闻敏感?从新闻实务的角度,新闻敏感指的是这样一种新闻专业能力,那就是,面对一个事件或者一条信息,能够迅速地判断和掂量出这一事件是否具备足够成为新闻的价值。
那么,新闻敏感来自哪里?按老报人艾丰的说法,来自于对“普遍事实与新闻事实”这一对对子的把握。①换言之,对社会现实理解与把握的深度与广度,决定了一个人认识和把握新闻事实的能力。一个人对社会现实理解得越透、越深、越多,就越容易在面对一件事实时,掂量得出该事实的分量,以及是否足以成为新闻的价值含金量。
以此推演下去,既然新闻敏感是新闻学核心,那么,提高和加强学生认识社会现实的素养,锻炼学生认识社会现实的能力,就应该成为新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以笔者有限目力之所见,这恰恰是我国新闻学教育中的一块重要短板。
传播学理论在传媒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内容摘要:20世纪初以来,世界传媒业飞速发展。百年间,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相继问世,日益多元化的传播媒介和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高校作为向传媒业输送人才的主要渠道之一,在培养传媒专业人才的理念、方式、目标等方面,对我国传媒业的发展有着直接影响。然而我国一些高校传媒专业在教育教学中对传播学理论的认识存在偏差,重实践、轻理论。基于此,文章分析了传播学理论在高校传媒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传播学理论传媒专业人才培养
当前,我国传媒产业正在高速发展。2014年,在我国GDP增长放缓的情况下,传媒产业年增长率逆势上扬,从2013年的15.5%上升至2014年的15.8%。一个欣欣向荣的产业需要人才支撑。高校作为培养传媒专业人才的摇篮,其培养理念、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等至关重要。在当前的信息时代,媒介无处不在,甚至无孔不入。随着新老媒体的交融,融合性传媒生态圈呼之欲出,媒介融合日趋深入,而这一切使传播学相关理论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日趋紧密。
一、传媒专业的发展概况
众所周知,传播学发源于美国,其历史不过百年,是一门年轻的学科。20世纪中叶,传播学才正式成为大学的正规课程。传播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与政治学、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诸多学科关系密切,相互影响、相互渗透。20世纪中叶以后,传播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新学科获得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新的研究成果不断被提出,研究领域得以拓展。传播学逐渐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理论体系和较为完备的学科体系。传播学逐渐成为显学,其学术地位也得到了巩固。据统计,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美国,各大高校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每年发表的与传播学相关的博士论文达120多篇,并且逐年递增。在传播学的教育方面,目前世界各地的主要高校基本都设有传播院系和专业,一些高校也因在新闻传播领域的研究和教学而闻名于世。美国是传播学的诞生地,也是现代传媒教育的先行者。早在20世纪初,美国就凭借在传播和新闻方面领先于其他国家的学术优势,率先开展了现代传媒教育。1908年,美国密苏里大学的正式建立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所新闻学院的诞生。4年之后,哥伦比亚大学顺势应时也成立了新闻学院,如今已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的世界著名学府,其新闻学院所秉持的人文学科基础与专业技能训练并重的传媒教育传统一直持续至今。
二、我国高校传媒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网络新闻编辑规律研究论文
网络传播是一个全新的传播模式,基于“技术”而生的网络特点赋予网络传播一些全新面貌,对网络传媒这样一个“崭新的、上升的”媒体进行研究有着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本文在网络传播学众多的研究方向中,选取其中一个方面-----“网络新闻编辑学”作为研究主题;在众多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中,选取目前网络传播研究中选用较少的心理学视角,从受众的多元需求出发,探索网络新闻编辑规律。
为了全方位反映“网络新闻编辑学”的各个方面,本文从三个层面:“宏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与受众的多元需求”、“中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与受众的多元需求”、“微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实务与受众的多元需求”进行分类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注重“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研究”、注重“传受双方‘良与不良’的互动研究”、注重“传播理论与新闻实例相结合的研究”。
本文第二部分,通过对网络传播特点的深入分析,提出“‘开放式’是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规律”这一论点。文中各个部分的论述都是基于对这一基本规律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本文第三部分用了大量篇幅探讨网络新闻编辑工作中“编辑思想”的重要作用,提出网络新闻编辑应该具有“全历史”、“全社会”、“全受众”“全天候”的编辑思想”。
本文第四部分对于“网络新闻策划”的研究是网络编辑研究中一个崭新的领域,学界目前对这一命题的研究还显不足。文中从“网络新闻策划的内容”、“网络新闻策划的功能”、“网络新闻策划的特点”等几方面展开论述。特别注意到了“经济功能对于网络新闻策划的要求与影响”、“网络新闻策划中如何实现经济与社会双收益?”“网络新闻策划的特殊形式”等问题,尝试通过粗浅的论述探索“经济功能在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中‘度’的把握”这一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