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护理培训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2 22:48:2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新生儿护理培训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优质护理管理在新生儿护理的运用
【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管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方法选取从2018年9月~2019年4月期间的100例新生儿作为本次研究的调查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50例/组。对照组新生儿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新生儿则予以优质护理管理方案,比较两组新生儿护理后家属满意度以及不适症状发病情况。结果所有新生儿在采取两种护理干预后,对比和分析两组新生儿家属护理后满意度,对照组为70%,观察组为90%。与此同时,两组新生儿护理后临床不适症状疾病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数据指标优势明显,(P<0.05)。结论在新生儿护理过程中开展优质护理管理模式,可提高整体护理质量和护理水平,有效的减少了新生儿出生后其他疾病的发生,保证了新生儿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优质护理管理;新生儿;应用效果
新生儿因脱离母体后对外界不能适应,各项生理机能都处于发育阶段,部分新生儿甚至会出现产后高胆红素血症,皮肤感染等情况,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新生儿护理干预,以提升新生儿出生质量,减少产后其他并发症发生[1]。临床研究表明,优质护理管理干预不仅为新生儿提供针对性护理干预,保证了新生儿产后健康成长,进一步规范了护理程序,提高了护理水平和质量。因此,本次研究均以优质护理管理为主要护理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护理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从2018年9月~2019年4月期间的100例新生儿作为本次研究的调查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50例/组。对照组新生儿男30例,女20例,胎龄均在38~40周,平均胎龄(35.24±4.86)周;观察组新生儿男25例,女25例,胎龄均在37.5~40.5周,平均胎龄(35.14±5.06)周。两组新生儿在出生时生命体征和各项指标均符合临床标准,对两组基线资料分析,得(P>0.05)。1.2方法。所有新生儿分别予以两种护理干预,对照组新生儿给予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新生儿则介入优质护理管理干预:第一,对新生儿各项生理指标进行监测,保证新生儿出生后环境的温度和床单舒适度。并为产妇进行宣讲母乳喂养重要性,以不促进新生儿采取母乳喂养,指导产妇喂养姿势和对新生儿的基础照顾内容。第二,为避免新生儿肚脐出现感染,出血现象,减少其他不良症状发生。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新生儿肚脐护理,定期消毒,告知新生儿家属护理内容,估护理流程及注意事项。第三,护理人员应对新生儿的排便情况进行监测,通过新生儿体表变化,判断新生儿是否出现产后病变,以避免其他并发症发生。如出现高胆红素血症,皮肤感染,红疹等症状应及时介入治疗方案,指导家属保持新生儿个人卫生,更换衣物,床单整洁。第四,新生儿在出院前应告知新生儿护理内容,例如,喂养方法,口腔清洁,保持身体清洁等如出现异常,可与护理人员进行电话沟通。第五,为加强优质护理管理方案的推广与应用,行对护理人员开展定期的培训,提高优质护理管理理念和自身专业技能,提升护理人员责任心。1.3评价指标。两组新生儿在出生后开展不同护理方案,根据新生儿临床各项指标变化,不适症状发生情况等,对护理内容进行分析和总结。制定家属护理满意度的调查统计表,对满意度情况进行匿名反馈,包括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三种。以满意和基本满意计为总体满意度计算基数。记录两组两组新生儿在护理后发生不适症状的例数,得出总体发生率。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的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探究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监管难题以及决策
我院1996年经省级评估认定为“爱婴医院”。母婴同室的建立,新生儿护理工作的模式已从过去长期实行母婴分离封闭式的集体护理转变为有家属和产妇直接参与的开放式护理。
护理管理难点
产妇及家属缺乏新生儿护理的基本知识:主要因为受多年旧传统观念的影响;母亲睡觉时有搂抱婴儿同睡的习掼;产妇及家属缺乏或不重视有关新生儿护理的基本常识。
产妇及家属不了解医院对新生儿的管理制度:2003年曾有2例家属在住院期间自行将婴儿手圈取下,被及时发现;存在换错婴儿的安全隐患;医院实行开放式管理,病区有多个通道,母婴同室,存在婴儿被盗走的安全隐患;实行母婴同室后,致使部分护士思想麻痹,认为有父母的照看而忽略了对新生儿的细致观察,不能及时发现新生儿疾病,存在延误病情的风险。
管理对策
制定护理管理制度,规范护理行为:①病区设置与监控;②制定母婴暂时分离的管理制度;③严格的新生儿查对制度;④制定有效的感染管理制度;⑤新生儿出院制度。
儿童护理教学设计及实践研究
摘要:以“新生儿护理”为例,以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人际沟通技能和心理护理技能三大护理核心能力为主要任务,对接临床工作情境,对“新生儿护理”进行教学设计,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
关键词:“互联网+”;儿童护理;教学设计
儿童护理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研究小儿生长发育、保健、疾病防治和护理的学科。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通过专业建设委员会专家共同论证,构建“平台课程+专业岗位方向模块课程+职业素质拓展”课程体系,打破传统基础、临床、实习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学生成长发展规律,按“生命周期模式”设计专业核心课程,以医学基础课程如正常人体结构、常用护理技术等为先导,为后期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职业拓展课程打下基础。
1整体教学设计
1.1教学分析。1.1.1学情分析。本次授课对象为高职护理专业二年级学生,以女生为主,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手段收集并分析学生非智力因素,结果表明学生对未知内容有强烈求知欲,但碎片化思维明显,人文关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欠缺[1-2],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其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喜欢多媒体、动画、情境模拟等信息化教学。学生已经学习了医学基础课程以及儿童护理课程中新生儿部分的内容。网络教学平台学习记录显示,学生已经具备新生儿分类、新生儿健康检查评估方法等基础知识。新生儿及早产儿的生理特点比较抽象,传统护理技能操作训练难以模拟,新生儿护理理念、技术、设备日新月异,操作标准与要求更新快,同时很多学生没有接触新生儿的经历,对新生儿出生的概念仅来自影视或文学作品。学生对新生儿基础特点理论知识缺乏学习兴趣,但动手意愿比较强,因新生儿科室环境的特殊性,教师难以带学生进行临床现场观摩。1.1.2教学内容分析。(1)教学内容。依据高职办学宗旨,对接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结合“1+X证书”制度,以小儿生长发育过程为主线,基于儿科护理岗位工作任务,并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将课程内容整合为3个模块,有3个学习单元,14个学习任务。(2)教学目标。基于职业岗位需求、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3],设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能描述新生儿分类、生理特点和一般护理措施;能描述新生儿即时处理步骤,能叙述足月儿与早产儿的区别;能叙述阿氏评分标准;能说出窒息复苏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能描述新生儿沐浴和抚触的操作前准备,能叙述新生儿沐浴和抚触的注意事项,能叙述窒息复苏的评估内容。②能力目标:会识别足月儿与早产儿,能运用有关知识制订新生儿常规处理计划并为新生儿及其家庭提供整体护理,能根据阿氏评分标准为新生儿正确评分;能准确判断窒息程度并规范操作窒息复苏;能正确进行新生儿沐浴和抚触操作前准备;能独自完整、流利进行新生儿沐浴和抚触操作;能团队合作演练窒息复苏。③情感目标:培养安全意识、信息素养,树立爱婴观念,培养临床思维能力。(3)教学重、难点。①教学重点:早产与足月儿的区别,窒息复苏流程,沐浴抚触操作过程。②教学难点:新生儿即时处理步骤,新生儿窒息复苏操作,具备初步辨识新生儿窒息程度的能力,同时关注社会热点,即新生儿早期保健、人文关怀等。1.2教学策略。1.2.1教学方法。本次课的教学理念运用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结合学情特点,以案例为载体,新生儿护理为主线,科学设计课前导学、课中学练、课后拓展教学环节,采用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教室与实训室互相融合的多元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做中教、做中学,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课堂教学依托课程网站、虚拟仿真软件等,突破教学重、难点,运用示范教学、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等方法,将教学过程延伸到课后。1.2.2教学设计思路。课程内容以“家庭为中心”及“儿童发展理论”为主轴,具体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人际沟通技能和心理护理技能三大护理核心能力为主要任务。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合理采用各种教学策略,同时借助儿童护理网络教学平台、微课、动画等信息化资源及手段,提高学生新生儿护理操作技能,引导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构建高效课堂。1.2.3教学资源。授课地点为儿科护理实训中心,中心创建仿真教学环境,配置触控一体机、录播系统、无线网络等。以循序渐进、稳步提高为原则,采取选用、引进和自编相结合的措施进行教材建设。选用教材是“十三五”规划教材《儿科护理学》第三版,将内容结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行业标准,“1+X”证书制度和技能大赛相关要求,重新整合原有章节,结合具体临床病例,遵循护士实际工作流程开展项目教学。我校妇儿教研组成员制订配套的实训大纲,编写《实训指导手册》。此手册每一个实训项目附有考核程序标准,同时在每项护理操作中设置了操作场景[4],要求学生将自己置身于具体情境中进行操作训练。
2教学实施过程
护理管理预防新生儿科感染
摘要:目的:通过对加强新生儿科护理管理前后感染情况的对比,探讨加强护理管理对新生儿科感染预防工作的重要作用。方法:选择2014年1~7月在余姚市第二人民医院新生儿科进行治疗的20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2014年8月~2015年2月在新生儿科进行治疗的200例患儿作为干预组。对照组按照传统护理管理模式进行新生儿护理工作,干预组采用加强护理管理模式进行干预,对比两组新生儿的呼吸系统感染发生率、消化系统感染发生率和其他系统感染发生率,并调查患儿家长的护理服务满意度情况。结果:干预组和对照组新生儿的呼吸系统感染发生率、消化系统感染发生率和其他系统感染发生率均有显著性差异,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患儿家长的护理服务满意度也有显著性差异,干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加强新生儿科的护理管理工作后,新生儿的感染发生情况显著好转,新生儿的治疗与康复效果显著提升,患儿家长的护理服务满意度也有了显著提高。
关键词:护理管理;新生儿科;感染;措施;应用
院内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1]。新生儿是一类极其特殊的群体,其各个器官的发育还不是很完善,体内的正常菌群也还没有完全建立,免疫功能较低,所以,新生儿患者是院内感染发生的高危人群[2]。随着对健康知识了解的不断提升,人们不再单纯地关注医疗行为,对于医疗环境也越来越关注,对其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新生儿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其健康问题获得了患儿家长的高度关注,甚至是过度关注。在以上因素影响下,近年来,由新生儿感染问题引发的医患纠纷事件不断增加,所以新生儿科的感染预防工作应该作为医院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本研究采用加强新生儿科护理管理模式对2014年8月~2015年2月期间在余姚市第二人民医院新生儿科进行治疗的200例患儿护理管理情况进行干预,对新生儿科感染预防工作产生了一定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研究选择2014年1~7月在我院新生儿科进行治疗的20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2014年8月~2015年2月在我院新生儿科进行治疗的200例患儿作为干预组。纳入标准:①新生儿。②患儿家长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早产儿、足月小样儿、巨大儿、珍贵儿。
1.2研究方法
产科护理风险管理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2015年9月—2016年8月在该院产科接受治疗护理的158例产妇开展品管圈活动,作为该次研究的一般资料。该次参与研究的患者都知情该次研究的方法和目的,并自愿提供研究信息同时签定了知情同意书,此次效果研究已通过该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与批准。接受品管圈活动管理的产妇年龄在20~39岁,平均年龄(26.7±6.3)岁,怀孕次数为1~3次,该次品管圈分成孕产妇护理、新生儿护理、健康宣教3个小组,各小组的成员均有2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工作年限超5年的超80%,且每组成员在所负责的品管圈小组内临床经验丰富。
1.2方法
在该次研究之前该院产科护理工作未应用过品管圈管理模式,护理管理措施在应用品管圈活动之后进行了以下调整。1.2.1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各小组成立前,组织产科所有护理人员接受品管圈知识的培训学习,使其对品管圈有一定的了解,积极主动参与本活动。根据护理人员的个体情况和技能专项,由护士长将其合理分配到孕产妇护理、新生儿护理、健康宣教3个品管圈小组内,每个品管圈小组均包括1名副主任护师,3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和4名护士,各组自由选出圈长,2名主管护师作为该品管圈小组的督导。各小组根据所负责的项目,收集2014年1月—2015年6月的产科护理资料并分析护理缺陷,辨别潜在的风险和质量影响因素,根据组内讨论等方式制定有效的护理策略[3]。1.2.2品管圈小组活动(1)孕产妇护理品管圈小组活动[4]:经调查,在产妇身份识别有偏差、临产孕妇的送房时机不准、孕产妇隐私保护不良等为常见问题,原因主要是护士技术不熟、责任感不强等。对此采取以下措施:①提高巡视频次,及时处理紧急情况,密切观察产妇状态,看准送房时机;②完善产妇信息的查对,要求护士严格核对信息,避免身份信息识别错误,提高病历书写质量,充分尊重并保护孕产妇隐私;③在使用催产素时提高警惕、注意观察并掌握孕产妇生产进程,避免胎儿宫内窘迫;④注意产后产妇的身体恢复,及时有效的进行产后指导,帮助孕产妇解决问题,减少产后并发症的发生。通过满意度调查表对工作进行总结,小组每15d对统计结果进行讨论整理,肯定取得的效果,同时分析不足。全员探讨,收集、整理大家提出新的意见和建议,并研讨制定下一步的改进措施,将成功经验加入到标准化的管理。(2)新生儿护理品管圈小组活动[5]:新生儿手圈、胸牌时常脱落是护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组内讨论,此类问题的发生主要与孕产妇和家属对手圈、胸牌重视程度不够、护士没有将手圈系紧、手圈本身质量不稳定有关,整改措施:①与本院采购科沟通,购买质量过关的手圈和胸牌;②加大对护士的培训力度,标准规范的为新生儿佩戴手圈,同时增佩足圈,双重保险;③强调手圈和胸牌对新生儿的重要性,不可随意摘除,且注意避免其破损或脱落。(3)健康宣教品管圈小组活动[5]:部分产妇对孕产知识的掌握不确切,为了更好地提供服务,品管圈小组:①通过查阅资料及自身的工作经验总结编制“孕产妇健康宣教资料”并在专家的指导下进一步改进,上交护理部,由其组织审定,并制作“健康教育路径表”;②组织组员学习健康宣教的有关内容及业务,并能有效的应用到工作中,加强同孕产妇的沟通;③为保证健康宣教的有效性,对“健康教育路径表”中的内容、作用为孕产妇进行详细的讲解,争取孕产妇的积极配合;责任护士要根据要求,严格对孕产妇及家属进行有计划性的教育并适时评价。品管圈每半个月调查孕妇及家属对宣教内容的掌握,认真总结分析,并对内容进行不断的完善,改进实施方式等,确保健康宣教的有效性。
1.3观察项目
儿科护士热爱岗位演讲稿
**是一名普通的护士长,在平凡却神圣的岗位上每日做着繁杂而又辛劳的护理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每日面对的是一个个初来人世就饱受疾病苦痛的新生命,而就在这样特殊的工作环境中,她始终保持着对护理事业的由衷的热爱,用自己的默默言行实践着南丁格尔誓言。作为市新生儿护理新技术领军人物,以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锐意创新的实战作风,获得了××省新生儿科专家的认可,同时收获了护士姐妹们的敬仰和尊重。
1983年7月,18岁的以优异的成绩从高邮卫校毕业,踏上她所钟爱的护理岗位。1985年,由于表现出色,她被领导选派到南京儿童医院进修新生儿护理。面对这次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非常珍惜。在工作之余,她积极参加儿童医院组织的各种形式的学习,阅读了大量关于新生儿专科护理的书籍,尽可能多地参加科主任查房以及特殊病种的护理工作。她刻苦钻研的精神深深打动了周围的人,更是对她充分肯定、夸赞有加。回到医院后,将所学知识运用于临床工作中,为科室的管理与发展提出了10多条合理化建议,有力推动了医院儿科护理工作的发展。
医学是一门永远追求进步、不断要求发展的科学。为学习最先进的知识,她不断通过书籍与网络去汲取养分,并把学到的新理论、新观念及时运用到护理工作的具体实践中,更新技能、更新操作,改进工作方法、改善服务态度。通过多年的临床磨练和刻苦钻研,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熟练掌握了周围血管动静脉换血、股静脉留置针、腋静脉留置针、新生儿气管网插管等技术操作,特别是针对肥胖患儿静脉穿刺方面更有“神”的美誉。
输液困难是新生儿科的特点,危重新生儿需要长期静脉输液,而且是多条静脉同时开放,一般的静脉穿刺留置根本无法顺利完成治疗。为了克服这一难题,翻阅大量的书籍文献,主动寻找学习机会,参加了华东六省一市首届picc学习班,并且在省内率先开展picc在极低体重儿中的应用技术,在没有别人直接经验可借鉴下,硬是凭借平时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技术操作基本功,第一次操作获得了圆满成功。在以后学习工作中,她潜心研究,大胆实践,在非常规部位及疑难病例穿插刺方面,在导管定位研究方面,导管后期维护等方面在省内有较高知名度。picc在极低体重儿中的应用,获得了市新技术引进二等奖,连续三年举办“江苏儿科新技术新项目”学习班,并多次受邀省内各类学习班授课,将最先进的技术毫无保留的进行传播。南京某三甲医院一位早产男婴,由于出生后长时间输液,额头、脚等处已无法再扎针,给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就在南京的护理专家们束手无策之时,她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接到求助电话后,立刻安排好手头工作,火速赶往南京。当她将picc导管从男婴的肘正中静脉插入其上腔静脉时,在场的人都惊呆了,这根输液导网可以长时间停留在患儿体内,这一高难度技术动作,挽救了新生儿的生命。现在她已是省内数十家医院picc运用方面的指导老师。
如果说技能知识储备显示了护理人员的“硬件”水平,那么对病人表现出的人关怀,则是护理人员的“软件”。深深感到新生儿护士长肩头的重量,在她的脑海中有一个坚定的信念:生命是神圣的,应该得到无微不至的关爱。二十七年来,只要是病人需要,病情需要,她总是随叫随到,就连在家休息也常规打电话到科室里询问在院病人的情况。她所在的科室建立了新生儿转运系统,为了积累经验,规范转运流程,降低风险,她不分昼夜,不管路途远近,更不考虑家中有无困难,只要基层医院有需求,她就出诊,在途中她在监护患儿的同时,也会与患儿家属恰当的沟通,让家长从内心感到支持的力量。经过一段时间的转诊,她编写了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转诊程序,此程序使用7年来转诊工作未曾出现任何不良事件。
某儿童福利院在短短2个月内先后送来数十例患儿,均患同样菌株感染的重症肺炎。凭着职业敏感,她考虑到可能是该福利院消毒隔离存在问题,便提出去该院作现场察看及空气和物体表面培养。当时距离春节仅有4天,天气寒冷,风雪交加,该福利院领导认为过了春节天气转好后再去,但她回答是“时间不等人!”在现场,发现居室通风不良,孩子保暖过度。两天后空气培养结果证实了她的判断,她立即为该院制定了消毒隔离方案。从那以后,该院儿童生病率大大下降,保证了患儿的安全,也节约了大量的开支。
孕妇学校情景模拟教学模式研究
1情景模拟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运用
考虑到孕妇易于疲劳,对参加角色扮演的教学活动积极性不高,我们的情景模拟主要由医护人员完成,孕妇观看学习,由一名医师在虚拟环境下向孕妇讲解相关知识。由于科室师资力量有限,教学活动更加注重孕妇的个性化需求,重点突出了孕妇最感兴趣的分娩过程及新生儿的护理和喂养两个方面[2]。
1.1模拟分娩过程的情景教学
“十月怀胎好过,一朝分娩难熬”。医护人员在产室模拟整个生产过程,向孕妇直观地展示分娩的情景。孕妇通过虚拟场景,亲身感受分娩的过程,了解到在分娩过程中要合理利用体力,不要过度透支,同时要认真聆听医护人员的指令。运用模拟情景进行拉玛泽分娩法训练,让孕妇熟练掌握分娩技巧及减轻产痛的方法。其训练重点集中在通过特定的呼吸模式来减轻产痛。由医护人员扮演孕妇,用骨盆和胎儿模型展示分娩的动态变化过程,让孕妇知晓当胎头娩出2/3时,为避免冲力太大造成会阴部撕裂伤,由闭气用力运动及时转为哈气运动。产床上的真实呈现可以让孕妇记忆深刻,回家后坚持练习至分娩前期,为分娩做好了心理和分娩技巧准备[3]。孕妇通过模拟分娩情景的教学活动,能更充分地了解分娩的过程,减轻对分娩过程的未知恐惧心理和孕妇在分娩过程中的焦虑心态[4]。通过专家的讲解和现场的观看,让孕妇了解剖宫产的孩子未经产道挤压,有1/3的肺液不能排出,而且婴儿由于皮肤末梢神经没有得到刺激,神经、感觉系统的发育也不好,整个身体的协调机能不佳。通过模拟分娩情景的教育,让孕妇亲身感受到自然分娩相对剖宫产的优势。准爸爸最好也能参与到模拟分娩的培训活动中来,了解在分娩疼痛下孕妇的歇斯底里,为在分娩过程中给孕妇信心、鼓励、容忍做好准备。
1.2新生儿的护理和喂养
孕妇在分娩过后,最关心的莫过于小宝宝的健康,很多孕妇不了解新生儿的护理和喂养方法,因此,孕妇学校根据孕妇的实际需要,开展模拟新生儿护理和喂养的活动。
探索新生儿黄疸问题
摘要:目的:探讨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降低新生儿黄疸指数的效果。方法:选择130例剖宫产正常足月新生儿,按出生顺序随机分为干预组(65例)和对照组(65例),两组新生儿均进行母乳喂养、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母乳充足前按需添加配方奶及2.5%葡萄糖水,结合抚触、游泳护理,直至出院。每日经皮测黄疸指数值,并观察记录新生儿第1次排胎便时间及胎便转黄时间。结果:干预组新生儿黄疸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新生儿第1次排胎便时间及胎便转黄时间提前,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减轻生理性黄疸的程度,减少病理性黄疸的发生。
关键词:黄疸;早期喂养;游泳;抚触;护理干预;新生儿
黄疸是指高胆红素血症,临床表现即血中胆红素增高而使巩膜、皮肤、黏膜以及其他组织和体液出现黄染。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的常见疾病,若血清中未结合胆红素过高,可引起核黄疸造成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威胁新生儿的生命。现将我院产科对130例新生儿进行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王小环.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将2005年3月~2006年10月在我院产科出生的130例足月正常新生儿,根据出生顺序,单号为干预组(65例),双号为对照组(65例),出生体重2.5~4.0kg,Apgar''''s评分≥8分,男婴69例,女婴61例,外观无畸形,新生儿出生时无窒息、产伤及感染,并排除ABO或RH溶血。母亲年龄21~33岁,无妊娠并发症和合并症。两组性别、体重、胎龄、Apga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新生儿科护理风险管理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中将重点分析新生儿科中应用护理管理模式后所达到的效果如何。方法研究中将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在本院新生儿病房的130例新生儿作为本次研究中的对象,并采取自由分组的方式将130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每组患者各为65例。其中,对照组将采用普通护理干预模式进行护理,而观察组患者将采用护理风险管理的方式进行护理。结果通过对两组新生儿护理后质量的评分,以及护理记录合格率等三项指标进行比对分析后,发现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效果显著,(P<0.05)。结论护理工作人员在新生儿病房中采取会风险管理方式进行护理,能够降低护理人员于患儿家属的纠纷发生率,提高新生儿患儿的健康率。
【关键词】新生儿;护理风险管理;应用效果
由于新生儿较小,无法与护理人员进行沟通,外加上新生儿各器官发育不成熟,身体的抵抗力较差,特别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容易感染上不同的疾病。为此患儿从入院起直到出院时都需要护理工作人员进行严密的观察与护理。如医护人员在护理的过程中疏忽极其容易造成护理差错,提高了护理风险的发生率。而护理风险管理则能够将现存的以及潜在的医疗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评估以及处理,从而减少新生儿病房风险的发生率。可见在新生儿病房中采取护理风险管理模式进行护理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本次研究中选取本科新生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护理风险管理,观察期应用的效果如何,现将护理体会综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在本院新生儿病房的130例新生儿作为本次研究中的对象,并采取自由分组的方式将130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一组为观察组,一组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患儿例数为30例,女患儿例数为35例,平均胎龄大小为(36.5+1.5)周;对照组男患儿例数为28例,女患儿例数为38例,平均胎龄大小为(36.5+1.4)周。通过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性别、年龄病程等,差异性无差异性(P>0.05)。1.2方法。对照组的新生儿将采取普通护理的方式进行护理。观察组的患儿将在护理的过程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模式,具体护理方法包括以下几点:(1)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的培训与管理:首先应当根据,相关的条例制定出安全规章制,然后在组织新生儿科护理人员进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学习,以此让护理人员提高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在护理人员交班的时候应当确保新生儿至少2个腕带,加强对新生儿入院以及洗澡等环节的身份核实工作,避免出现差错。并且护理人员应当严格控制其它人员进行探视。要熟悉新生儿常规药物的应用知识以及剂量,避免因用药错误发生医患纠纷。(2)加强新生儿皮肤的护理。新生儿的皮肤较为柔软,在新生儿进行治疗的时候常采用的是输注静脉营养药物以及血管活性药物为主。在进行给药的时候,避免给要速度过快或者是长时间的将针管留置于浅静脉,以免导致患儿的皮肤受伤,造成医源性感染。护理人员在进行静脉输液时,尽量经过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若新生儿患者应此注射钙剂等高渗药物,避免头皮静脉注射,以防钙剂等药物外渗。(3)护理记录的规范性:新生儿科室的护理工作人员,应当严格按照书写规范认真填写护理记录单,确保家属在相关记录单签字,以防止发生医疗纠纷等事件。(4)加强新生儿病房的消毒工作。护理人员应当按照无菌操作技术进行操作,对于容易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性疾病的患儿采取隔离治疗。1.3观察指标。本次研究过程中的主要观察指标为护理质量以及两组患儿的护理记录合格率。护理纠纷以及家长满意度作为本次研究中的观察指标。1.4统计学方法。研究中将选取的统计学方法为SPSS21.0的数据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其中技术资料的方式将采用标准差的方式表示(x±s)的方式表示,t检验的方式进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P<0.05)表示。
2结果
风险管理在普外科护理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医患、护患纠纷的发生率也在不断提高,给医院的日常管理工作带来不利影响[1]。普外科因为病种复杂、急症手术多等,导致潜在的危险因素也比较多,一旦处理不当就会导致纠纷。为了对普外科护理管理方法进行研究探讨,笔者对我院普外科2014年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400例患者进行随机对照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普外科2014年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4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0例。对照组其中男114例,女86例;年龄21~75岁,平均年龄(44.9±7.2)岁。观察组男120例,女80例;年龄24~77岁,平均年龄(45.2±8.4)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管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以常规护理管理模式开展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以风向管理模式开展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①对患者的病床轮子、护栏、等定期进行检查;加强对危重症患者的心理护理,对患者及家属存在的疑问应耐心回答。②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集中学习、培训;对新入院患者进行综合性风险评价;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及交际能力。③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本科的实际工作,制定风险防范方案,如预防患者滑倒、坠床、烫伤、静脉导管堵塞、感染、脱出等,要求护理人员认真学习并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