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基础知识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3 07:22:0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心理学基础知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心理学基础知识

高等院校学生心理特征档案分析论文

1开展学生心理特征档案工作的现实意义

开展学生心理特征档案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推动青年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有效方法;是加强院校德育建设,坚定师生理想信念,引领科学人文思潮的有效平台;是创新推动院校教育管理质量,实现安全发展的有效载体;也是对接社会岗位要求、拉近供需之间距离,整合各方力量的一个链接条、一个数据库、一个参考源。因此,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1)解决青年学生对心理学基础知识了解不多,对自己性格特征定性、把握不准的问题;解决青年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缓解思想压力等方面思想意识不自觉、不主动,方法手段不经常、不科学等系列问题。

(2)解决青年学生与同学朋友之间、解决管理人员与教学人员之间、解决一线教学和管理人员与院校机关职能部门之间,对青年学生在性格特征、心理状态、思想压力内容、应对压力能力,以及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等相关基本问题上的诸多个“不统一”:标准不统一、看法不统一、办法不统一、缓解和解决的步伐不统一、外在因素和内在关系的结合不统一等等方面的矛盾。

(3)解决学科设置、不同专业任课教师之间,在青年学生心理特征问题上,条块分割、重视程度迥异的问题;解决当前专业课授课与心理学基础知识灌输联系不紧、涉及不够,以及运用心理学来提高授课质量办法相对单一的问题;解决师资力量偏重专业课、看重试卷得分,相对忽视对青年学生在人格修养、人格锤炼、心理健康、提升缓解思想压力的能力等方面,教育引导不够的问题。

(4)解决单一偏重于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听招呼、守纪律、刻苦发奋,相对忽视于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塑造自己良好的人格魅力、保持良好的处世心态、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感知正确的人生责任,把心理学基础知识的普及、学生心理状态的引导,效果和目的上看成“单打一”的问题。

查看全文

心理健康及精神病护理学教学研究

摘要:根据心理健康及精神病护理学课程的特点以及护理专业的特点,以重庆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护理本科专业心理健康及精神病护理学课程思政改革为例,充分挖掘该课程的思政元素,从积极职业价值观及优秀职业心理素质塑造、适应能力及抗挫折能力提升、“生物—心理—社会”整体护理思维模式养成、爱岗敬业与慎独的职业工作作风树立4个方面,探索思政教育融入该门课程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分析总结经验与不足,为后续其他专业课程更有效实施课程思政提供参考。

关键词:心理健康及精神病护理学;课程思政;护理教育

课程思政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完善“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本研究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紧紧围绕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心理健康及精神病护理学课程目标,充分挖掘相关课程思政元素,探索思政元素在心理健康及精神病护理学课程教学中的结合点,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的实践尝试,以期为进一步推进各类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1心理健康及精神病护理学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1.1心理健康及精神病护理学课程特点

心理健康及精神病护理学课程是基于健康与疾病并非相互对立关系,是一个连续动态的健康观,任何人任何时候的健康状态都处于这一动态过程的某一点上,且位置不断变化[4],因此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也处于健康与疾病连续动态过程中的某一点上。我校基于该健康观,对护理心理学及精神病护理学两门课程进行整合,开设了心理健康及精神病护理学课程。该门课程是我校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心理学基础知识、健康心理学知识、精神病护理学知识以及健康心理及精神病护理学基本护理技能四大模块,主要内容包括正常心理现象的构成、表现及特征,异常心理现象特征,护士良好职业心理素质的构成及特征,心理评估内容及方法,心理应激与调节以及神经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的护理知识及技能等。护生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能理解护士职业心理素质的构成及表现形式,能识别异常精神活动的典型表现,掌握心理评估、心理及精神疾病护理的基本方法及护理技术,具备整体护理观念,掌握促进自身、健康人群以及精神障碍患者心理健康的方法及技能。因此,该课程承担着培养护生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满足人们精神心理健康需求的意识以及“生物—心理—社会”整体护理思维模式等任务。

查看全文

高职旅游心理学论文

一.旅游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

旅游心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要学习好这门课程,需要从这两个方面出发。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这门课作为考试课只注重理论讲授,而没有实训课的安排。理论授课学时的安排最多56个,另刨除假期,实际的理论授课学时只有50个。在这么短时间内要在课堂上把涉及心理学和旅游学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好,并与一定的实践活动相结合,这对学生来说并非是件易事。所以,在教学中应该设置一定时间的实训课安排来保证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2.授课教师

从教学内容上来看,旅游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均来自心理学这门基础学科,枯燥而抽象。教师要讲好这门课难度大,学生要熟练掌握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也非常困难。目前,各高校讲授旅游心理学这门课的老师基本上来自两个专业背景,一是旅游管理专业;二是心理学专业。这两类专业背景的老师有各自的优缺点。作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类的教师,对旅游管理的基础理论及旅游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但对心理学只有部分涉及,未深入研究;而作为心理学专业类的教师,对于心理学理论掌握得比较透彻,但对于旅游业可能就知之甚少,这将对授课的效果则无法保证。

3.教学方法

查看全文

高职教育心理学教学改革论文

心理学是我国现阶段高职教育中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是其他教育类课程系列的重要基础,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在日后的工作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新时代下心理学的教学理念、课程内容体系、教材编写质量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就成为影响这门课程能否实现其教学目标的重要因素。

一、当前高职教育中心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不清晰。就高职公共课心理学的教学而言,目前就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不少高职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在日后的工作岗位上以及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很少。而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应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那些毕业生,其心理学知识却大多是毕业后结合实际工作的需要自学而来的,或在职期间参加各种培训或进修时学到的。教学理念的不清晰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时也是这门课的课程体系不够合理、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的直接原因。2.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不合理。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程内容大多重认知而轻人格。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感觉、知觉、记忆等认知过程的讲授占了一半以上的课时,而人格部分所占的课时比重相对较少第二,课程的实践性或体验性不够。现行高职公共心理学课程内容,对心理学概念、原理等基础知识阐述过多,而对这些概念、原理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应用的操作性知识介绍较少;对一般心理现象进行描述性的知识多,对教育活动中常见的心理现象的描述和解释以及调控的操作性知识较少;教师讲授的内容多,要求学生对一些个案进行体验和展开讨论以及运用心理学原理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技能训练较少。3.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首先,高职公共课多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理论的讲授内容过多,结合教育教学中的实际案例不够,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缺乏与学生的互动,课堂气氛不够活跃,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其次,我国高校中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已相当普遍,但有些教师的课件制作粗糙,仅仅是电子化的教科书,内容乏味,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达到同时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积极参与投入教学,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效果。第三是在教学评价上,多采用“标准化”方法,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指标。由于全校参加该课程考试的学生数量较多,为“公平”起见,考试方式多采用闭卷的形式,考试内容出大多有标准答案,学生只需死记硬背一些概念、原理就可以取得好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对自身人格状态的了解和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调适,同时忽视了考查学生将这些原理在实践中应用的能力,违背了心理学特殊的育心规律与教育价值。

二、高职教育中心理学教学改革研究

1.明确教学理念,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理念首先要明确高职公共课心理学的课程功能和教学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当今社会,政治、经济、知识、文化、观念等时刻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社会要求我们培养的是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不断地学习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的人材,高职院校如果仍将心理学课程功能定位于传授书本知识,只重视课程的育知功能,显然不合时宜。除了育知(传授知识)功能外,公共课心理学不可避免地要承担起育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学以致用的能力)和育心(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任务。因此,公共课心理学也应确立起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即: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树立起科学的、正确的心理观;会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观点去指导教学工作,设计、实施教学活动,能够运用所学原理分析、理解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掌握认识自我的方法,形成心理自我教育能力,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的技能,完善自身人格,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讲授的多样性、科学性,同时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多将基本理论与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中的案例结合起来,将基本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作为讲授重点。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鼓励学生进行发现式学习和探索式学习。开展一些专题讨论,帮助学生运用所学心理学知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心理现象,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和运用心理学知识的兴趣。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发挥其视听优势,为学生展示丰富的教学资源,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心理学教学的吸引力。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将公共课心理学的课堂转变为学生乐于参与的开放式课堂,通过这门课的有效学习,使大学生熟悉自身的心理发展特点,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并运用自己所学的心理学知识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指导自己的社会交往行为,优化个人的心理素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作者:刘洪素 单位:黑龙江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查看全文

认知心理学科综合实验教学设计分析

摘要:认知心理学是高师院校心理学及教育类相关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程。由于认知心理学科课程内容体系庞大,认知心理学实验课程教学相对而言难度较大。BOPPPS教学模型包括内容引入、目的分析、教学前测、参与学习、教学后测与教学总结等六个步骤。以认知心理学科综合实验教学为例,基于BOPPPS教学模型对其进行课程教学改革设计。

关键词:认知心理学;BOPPPS教学模型;实验教学设计

一、概述

认知心理学是我校心理学及教育类相关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程,在本科专业大三阶段即第五学期开出本门课程。认知心理学既是一门以普通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为基础的专业必修课程,又是一门重要的方法论课程。通过课程学习帮助学生系统掌握高级心理活动信息加工过程的理论知识,特别是信息加工的内在机制和知识的表征方式,包括模式识别、选择性注意、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同时通过认知心理学课程提供的科学实验设计,接受心理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基本训练,使学生掌握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实验研究范式和具体设计。正因为认知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科知识的系统讲解,更应当重视学生实验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基于BOPPPS教学模型,既强调认知心理学实验原理知识的系统学习,也强调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等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当前认知科学发展较快,学科综合性实验设计成为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开发和设计前沿性、交叉性和应用性的认知心理学科综合实验已经成为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新趋向。

二、认知心理学科综合实验教学的实践困惑

综观认知心理学科实验实践教学的基本情况,许多高校在学科教学实践过程中常常会遭遇诸多问题与困难,如实验内容极其单一,实验更新率极低,实验成果不被重视,难以跟上教学实践发展及创新要求,严重影响认知心理学学科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结合对我校认知心理学科传统教学实验实践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的深刻反思,我认为认知心理学科实验实践教学的问题与困惑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由于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不一,认知心理学科实验实践教学难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认知心理学课程需要普通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科基本知识作为基础,如果学生这些课程没有学好,再学习认知心理学课程就会感到非常吃力。因此,科学准确地在课前评估学生的基础水平,以及探讨针对学生基础不一的状况有效施教就显得特别重要。实践中部分教师对这一问题认知不足,未能注重学生不同学科知识间的有效衔接,要么实验教学内容极其陈旧,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即便有部分综合设计性的实验,也和认知心理学科发展前沿研究联系不是特别密切,教学活动中推出的实验研究让学生难以适应。实践过程体系的简单重复和僵化模式必然降低师生的参与积极性,直接影响实验教学整体质量。其次,认知心理学课程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体系,又有极其复杂的实验设计,内容较多且极为繁杂,如何在相对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学科全部教学内容,也是教师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特别是对于非心理学专业学生而言,他们缺少相关的心理学科理论知识基础,面对这一学科特别强调实验支撑的现实要求,他们感到力不从心而疲于应付。特别是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完全脱节,不能很好地实现两者的有效衔接和相互促进。学生难有机会接触到认知心理学科的前沿知识,更难以参与到教师的科学研究活动之中,即便有这种机会,也多流于形式而深入不够,难于真正起到了解和参与认知心理学科前沿研究的目的。此外,认知心理学课程可视为心理学科基础理论知识与应用操作的有机结合,应当而且必须重视实验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而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指导下,许多教师还是极为重视课程理论教学,单纯讲授灌输知识的方式,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较低,缺少自主设计实验、编写实验程序并实施,无法跨越学科教学中从理论到实践的鸿沟,师生间缺乏有效交流与互动,许多学生觉得课程枯燥乏味而难以投入。对学科实验教学特别是综合性实验设计关照不足,认知心理学科实验课程教学和理论课程教学二者严重脱节,必然造成高校教育教学与实践要求培养高素质、综合型心理学应用人才的目标极不适应的状况。

查看全文

高校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论文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目标。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教学改革策略,即关注学生能力发展,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强化教学实践性;强调学以致用,建立科学的考评制度。希望促进这门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高校;学前教育;《学前心理学》

1《学前心理学》教学改革必要性及目标

1.1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心理学》改革的必要性

《学前心理学》教育主要涉及学前儿童的认知规律和性格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关注基础知识的传授,又要加强具体技能的训练。高校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很少接触心理学知识,因此,《学前心理学》的教学要求对他们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这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一个或几个具体的课堂目标,每个目标又要细致划分为若干个步骤或层次,将教学要点和难点贯穿到这些目标中。在教师的指导和点拨下,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无疑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在《学前心理学》教育中的积极性。但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学前心理学》教学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中依然出现“灌输式”和“填鸭式”现象。教师只是一味的讲解心理学知识,根本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需求,导致学生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认为这门课程艰涩难懂,且枯燥无味,进而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由此可见,对《学前心理学》的教学改革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需要注意的是,在改革过程中,教师要勇于打破传统教育模式,并根据这门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并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设立阶段性教学目标,注意突破这门学科的重难点,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对《学前心理学》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效率[1]。

1.2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心理学》教学改革的目标

查看全文

客运训练旅客运输心理学运用

1目前铁路客运培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铁路客运培训现状现行铁路客运职工培训有三种形式:一是新入路职工的岗前教育;二是职工培训基地举办的客运人员岗位周期培训;三是客运部门自行组织的业务技术培训。岗前学历培训以铁路专业基础知识为主,岗位周期培训与技术业务培训以规章、作业标准和操作规程以及客运组织等为主,这些培训虽然有效提高了客运职工的作业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但实际工作效果却没有真正达到“以人为本”。笔者认为这与在培训中没有融入心理学特别是旅客运输心理学有很大关系。

1.2铁路客运培训存在的问题

1.2.1对旅客运输心理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长期以来铁路企业奉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生产理念,对岗位作业标准要求很高,许多管理者把安全生产、完成任务作为全部工作内容,忽视了心理对人的行为的巨大影响,缺失对职工和旅客心理需求的正确认识和研究。

1.2.2岗位培训内容缺乏心理学知识。要从根本上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必须牢固树立“旅客至上,服务第一”的思想。这就要求客运职工要具有良好的心理分析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自我调节能力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现行培训中缺乏提高以上能力所必需的心理学培训,目前的岗位培训与心理学培训存在脱节现象。

1.2.3心理服务不到位,遇突发事件无法正确处理。现职的客运职工大多不具备相应的心理学常识,不能够换位思考,灵活改变服务方式,也不能妥善处理旅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特别是面对一些突发事件,自身先惊慌失措,往往不能冷静应对,造成紧张局面等等,这些均易引起不良的社会反映,影响路风建设。

查看全文

本科生实习心理学论文

1积极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

20世纪末,美国心理学会主席Seligman正式创立积极心理学。它是研究和关注人类个体固有的力量、美德等积极因素,激发和促进个体发挥潜能、追求更好生活的心理学分支学科。此前,心理学过多关注消极因素导致的心理疾患,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发现积极因素对人类影响更明显。因此,研究人类的积极情绪与个性特征等,使人们生活更有幸福感,成为积极心理学的目标[1]。此后,积极心理学在欧美国家得到迅速发展。在医药领域,积极心理学同样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不断有相关文献研究肿瘤患者、接受重大手术患者、精神疾病患者等接受积极心理学干预,取得良好的成效。在临床药学本科生实习教学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理念,有助于学生学习并使患者受益。

2临床药学本科生实习教学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的原因

2.1学生临床医学知识不足,缺乏自信临床药学是一门集药学和临床医学基础知识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但本科课程设置重药学轻临床医学,导致学生缺乏临床医学基础知识。因此,临床药学本科生在轮转学习初期缺乏自信,常常出现“怕、躲、闪”问题。“怕”是因为学生有畏难情绪,害怕在跟随查房过程中临床医生提问自己不会回答或回答不好;在这种情况下,临床查房过程中学生常常站在队伍最后面“躲”临床医生提问;“闪”是因为刚进临床很多学生不像临床医生一样分管患者,无法融入治疗团队,查完房后迅速离开。2.2学习目的不明确,药学服务效果不佳临床药学本科生在查房过程中,常常觉得自己不能像医生那样给予患者实质性的治疗,出现失望、沮丧等情绪。学生查房目的不明确,积极性不高,无法为患者提供切实的药学监护和药学服务,缺乏成就感。

3积极心理学在临床药学本科生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3.1贯穿积极教育理念,注重教学形式和内容。3.1.1心理学案例的引入在实习教学中融入积极心理学理念,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如在讲“药历书写的思考”时教师引入“勿忘初衷”的故事。故事讲述的是一个老教授做测试题,题目是去山上砍树时正好有两棵树,一棵粗,一棵较细,他会砍哪一棵?给学生的启发是:人们往往会在各种变数中淡忘了初衷,所以常常会做些没有意义的事。一个人只有心中有目标,做事时才不会被迷惑,才不能偏离正轨。而临床药学本科生深入临床一线给患者提供药学服务,就是其学习的“初衷”。再如教师引入乔哈里资讯窗理论[2]来解决药师与医生沟通问题。乔哈里资讯窗理论是博弈论中运用心理学来研究相互沟通和理解的一种模型,由4个区域组成,表示一个人自身已知或未知的信息及对外界的开放程度(见图1)。区域1称为已知A公开区,表示一个人已知的有关自身的信息,并且该信息是外界可知的,即对外界公开,如性别、职业、特长等。区域2称为盲目区,表示一个人自身未知的信息,但是该信息相对于外界是可知的,如自身的习惯性动作和认知误差等。区域3称为隐藏区,表示一个人自身已知的信息,但是该信息相对于外界呈隐藏状态,如内心感受和隐私等。区域4称为未知区,表示一个人自身未知的信息,同时该信息相对于外界也是未知的,如个人尚未发觉的潜能和自身的潜意识等。临床药学本科生在临床学习过程中与医生和患者沟通,要扩大自己的已知区,缩小盲目区、隐藏区和未知区。3.1.2举行药学学习交流会每周组织药学病例讨论,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表达、多总结。在一次次药学病例分析中,学生不但培养了药学思维,训练了表达能力,还增强了自信心。3.1.3举办积极心理学讲座带教教师开展主题为“自我的优势”讲座,让学生回顾成功的体验。同时,举办体验式教学小组会,通过讲述、反思和讨论调动个人潜能,激发学习主动性,达到自我修正、自我成长的目标。3.2创新理念,结合临床实际学习。临床药学本科生缺乏临床实践和药物治疗经验,在病例讨论或主任大查房时,也许一时不能对危重症患者提出个体化治疗方案,但学生可以利用这些机会来介绍一些药学知识,比如介绍新药的适应证、禁忌证、用法用量和不良反应。通过一次次与医生和护士的交流,临床药学本科生逐渐增强了自信心,积累了药学知识,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同时还可以获知医师、护士的需求,为临床药学服务奠定基础。3.3开展药学查房和药学服务。(1)临床药学本科生在带教教师带领下开展药学查房,对患者用药史进行询问、对住院期间用药疗效进行评估,开展用药监护和用药教育。药学查房是临床药学本科生与患者面对面沟通的好机会,在查房前要向患者说明自己的身份、查房的原因和目的,查房时重点关注患者的既往病史、用药史、过敏史以及用药情况,特别是给药剂量、服药方法、给药频次、用药时间以及用药后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等,进行详细询问并填写药学问诊记录[3]。(2)对慢病患者进行慢病自我管理教育和用药知识宣教,使其对疾病有客观的认识,增强康复的信心。Seligman认为一个人乐观还是悲观,取决于其解释问题与挫折的方式。他将归因风格理论融入ABCDE认知疗法中,认为学会乐观最根本的就是了解你的ABC,即识别和评估不幸(A)、信念(B)和结果(C),然后通过与自己的悲观思想争辩(D),从而激发(E)成功的动力和行为。这一方法能针对性地改变悲观情绪,形成乐观的态度[3]。乐观有利于维持健康,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的概率,比如乐观的人心脏病、高血压、癌症患病率及乳腺癌复发率更低。乐观还能预测一个人60岁后的健康状况,悲观的人比乐观的人更早开始生病,乐观者比悲观者更长寿[3]。基于以上理论,临床药学本科生在对慢病患者进行自我管理教育和用药知识宣教时,要针对患者的心理需求提供专业的药学服务及积极的心理疗法。

查看全文

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模式

一、构建就业导向的高职院校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模式的必要性

学前心理学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该课程在高职院校无论是在课程设置的比例上,还是在学生的学习兴趣上都明显地表现出学前心理学课程不受重视的现象。通过调研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原因:1.课程教学目标单一。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设置较为单一,只是提出了课程教育目标,强调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却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与德育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知识运用能力低下。学生学习课程内容也感觉到难度大,理解抽象心理学理论存在困难,无法感受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难以从中获得乐趣,大部分学生看不到学前心理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对其未来工作会有什么帮助。2.教育教学模式落后。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重理论而轻实践,教学方法重讲授而轻创造。教师大都以教科书、课件为授课内容,以自己为教学主体,采取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单调的教学手段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轻视学生的主体性,很少根据知识内容为学生开展实践性活动,使学生只能够被动听从教师的授课安排,记忆、背诵知识,形成只学不做的学习态度,在学习上失去了主动性、探索性,进而学习兴趣不佳,甚至产生厌学情绪。3.课程教学评价片面。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评价重知识而轻能力,重结果而轻过程。部分教师主要以书面的测试为主,采用统一试卷、统一标准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较少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具体表现情况、课内外作业情况、课后实践实习情况等。考核评价内容片面、方法单一、形式单调,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4.教师缺乏专业知识与实践。闽北山区高职院校师资有限,学前心理学课程授课教师学历背景为心理学、教育学,甚至还有旅游管理、中文等。教师鲜有幼儿园实践的经历,对幼儿园的了解非常少,对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一日生活环节了解不够,在课堂上大量灌输抽象的心理学理论,与幼儿园的实际应用相脱节,无法指导学生如何把心理学知识有效运用在幼儿园的各个教学环节中,把心理学理论变成了枯燥的条条框框而不是生动有趣的感性认识,学生较难真正理解并掌握心理学理论知识。鉴于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有其必要性。

二、高职院校就业导向的学前心理学课程教改模式的构建策略

姜大源先生说过,“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其与普通教育的本质区别在于,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已跨越了传统学校的界域”[2]。就业导向是高职教育的突出特色,学前心理学课程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要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重构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比重,促进学前心理学课程与职业标准的对接。在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模式建构中,将通过课程目标向就业导向转变,课程教学方法向多样化转变,教学评价向科学化转变。基于课程性质,着眼山区高职院校实际,面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构建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更新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课程教学方法手段、课程教学评价方式,以及优化教师知识结构来实现应用型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核心目标。1.教学目标人性化。新时代下,学前心理学课程目标改革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应用能力,课程目标要从“输入导向”向“实践导向”转变,从“重理论讲解”向“重实践能力培养”转变[3]。以就业为导向的学前心理学课程改革理念包含实践取向、育人为本、终身学习。这些改革理念都要融入“育人为本”理念,进而实现育人目的。基于此,学前心理学课程目标要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岗位需要,实现以德育为核心的课程教育目标,增强学生德育与实践教育,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德育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儿童观、教育观,增强学生职业道德素养,进而提升学生心理素养。实践能力培养目标是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教学组织能力,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发现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使学生今后在岗位中合理地为儿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进而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2.课程教学灵活多样。以就业为导向的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要将实践教学贯穿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将“课堂教学”向“课前教学、课堂教学、课后教学”转变,并且改变传统单一的授课模式,采取多样化教学模式为学生授课,诸如信息化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小组合作教学等,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构建模块化教学体系。要整合教学内容,开展模块化教学,加强学前心理学课程章节之间的联系,凸显课程体系化。在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幼教职业对学生能力与理论知识的要求,调整学前心理学课程体系。教师要组织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进而提高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的针对性。教师要根据不同模块知识的性质及难易程度,为学生设计实践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中,要把理论讲解与幼儿园教育见习、周末“游学大风车”、心理健康教育等实践活动相结合,促进学生把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尝试发现并解决幼儿成长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或把观察、了解到的实际问题带到课堂来,师生一同解剖、分析、讨论,找出问题的症结和解决的对策,锻炼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改革教学方式。在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可以采取以案例为导向的探究式教学方法,用案例导入,问题驱动,通过师生互动的合作探究,进而解决疑惑。教师要收集大量真实鲜活的案例,融合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大领域知识开展学前心理学教学,选取的案例要有针对性,根据案例设置问题,合理地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布置学生课后的微课题研究,课堂的微课题报告,提高学生实践、观察、研究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园中发生的实际问题与教学知识内容融合,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理论指导实践的应用能力,进而使学生更好地就业。教师还可以有效使用幼儿园的录像和生活记录等相关资料,并要求学生看完以后在课堂中分组讨论、研究资料内容,并针对录像中的问题寻求解决途径,以此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在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中,要合理有效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利用移动智能设备开展课堂内外即时反馈互动教学的云服务平台,如蓝墨云班课移动教学助手等,将知识与信息技术相融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录制微课,收集微视频案例等增强模块化教学的效果。运用网络技术平台,推动学前心理学精品课程开发与运用,辅助学生学习与练习。例如:在理解同伴交往类型中,可以让学生观看《小人国》教学视频,之后给学生提出问题,将学生分成小组,采用小组合作模式,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分析、探究问题,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幼儿的气质类型表现和特征,进而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3.教学评价科学化。基于2011年12月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幼儿教师的要求,要改变重知识而轻能力和重结果而轻过程的教学评价方式,进而突显学前心理学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科学的教学评价要求把知识测试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同时还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评价要以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贯穿到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大平时成绩的考核比重,把学生课堂内外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实践活动、教育见习表现,职业素质等纳入平时成绩的考核。期末考试内容不仅要重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兼顾职业技能。闭卷考试中,试卷要涵盖主观题、客观题两部分内容:主观题是以案例分析为主,客观题是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而增强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在实际教学中真正落实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内容全面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结果客观化,最终实现教学评价科学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热情与积极性,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4]。4.优化教师知识结构。学前心理学课程对教师的要求较高,要有扎实的心理学知识同时,还要有丰富的学前教育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为此,教师需要不断地自我提升和完善,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教师应该认真研读人才培养方案,弄清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岗位是什么,岗位能力要求,学生的知识水平等。同时,可以借助各种机会到幼儿园实践、观摩,深入幼儿园教学一线,熟悉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以及一日生活环节,观察和了解幼儿、幼师和幼儿园,搜集和整理典型案例和现象,运用心理学理论知识进行分析,提高教育实践应用能力。学校也应为教师提供更多的进修学习机会,促进教师专业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改变教师单一授课模式,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具有重要意义。以就业为导向、问题为驱动、案例为导引设计教学内容,既强调理论,同时也强化实践,将多种教学方法与科学的评价方式相结合,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强化学生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为学生更好地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查看全文

幼儿园管理专业普通心理学教学研究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普通心理学》的教学现状,并结合幼儿园管理专业特性,提出幼儿园管理专业的《普通心理学》教学方法改革应从分析目标与对象、选择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内容入手,同时在建立课程资源意识、应用延展性意识、问题反思意识、职业意识、知识整体性意识的基础上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同时不断丰富和多样化课程考核和评价手段,在动态交互作用中进行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效率和学生兴趣。

关键词:普通心理学;教学方法;幼儿园管理

幼儿园管理专业是陕西学前师范学院2014年的新设专业,在国内也属于新兴专业,《普通心理学》是幼儿园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为学生提供了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本人在授课中发现,许多学生起初对心理学有粗浅、非理性的兴趣,对心理现象有很强的好奇心,学习愿望比较强烈,然而接触一段时间后,兴趣大大减弱。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学生基于以往的生活经验形成的对心理学的错误或不切实际的认知有关,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教师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全面系统传授,而忽视将理论与学生的专业、生活实际相结合,这种片面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认为心理学充满枯燥理论,远离生活实际,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学习兴趣下降。[1]因此,如何在给学生打下坚实的心理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密切联系幼儿园管理专业特色,培养他们建立科学的心理观和理性的心理学兴趣,了解心理学研究以及如何开展研究,同时探索适应学生年龄和需求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成为当前《普通心理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就目前幼儿园管理专业《普通心理学》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分析目标与对象:教学方法研究的逻辑起点

1、明确教学目

普通心理学是继教育学、管理学之后,幼儿园管理专业学生接触的有关心理学方向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对于这门课程的教学,既要阐明心理学的学科基础概念和基本理论,概述各分支学科的特点,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还要为后续课程,如学前儿童发展科学、学前教育心理学、教育与心理测量等课程奠定基础。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