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常识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4 06:43:4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心理学常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心理学常识

常识形态心理学评核

常识心理学是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创建的心理学,是存在于普通人生活经验中的心理学。常识心理学有两个存在水平。一是个体化的存在水平,是个体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经验中获得的,是个人对心理行为独特的认识和理解。二是社会化的存在水平,是不同个体在交往和互动的过程中共同形成和具有的,个体可以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接受和掌握隐含于社会文化之中的心理常识。常识心理学是普通人心灵活动和理解心灵的指南,是科学心理学发展的文化资源。

一、心理学作为非科学的形态有着数千年漫长的演变,而作为科学的形态则仅有百多年短暂的历史。

心理学的研究者通常认为,心理学的发展只是一个连续的更替关系,现代的科学心理学淘汰和取代了原有的传统形态的心理学。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后,其他不同形态的心理学仍然与之并存着,各自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过去人们还认为,历史上只有哲学的心理学和科学的心理学。科学心理学从哲学的母体中诞生之后,就取代了哲学心理学,成为了唯一合理的心理学。其实,历史上出现过的心理学有着许多种形态。这些不同形态的心理学并没有随着现代科学心理学的出现而消亡。它们依然存在于现实生活和学术研究之中,并在不同的生活领域和思想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人类文化史的角度看,共出现五种不同形态的心理学。这就是常识的心理学、哲学的心理学、宗教的心理学、类科学心理学、科学的心理学。解读这些不同形态的心理学,考察科学心理学与其他历史形态心理学之间的关系,对当代科学心理学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常识心理学的确与社会个体的生活密不可分,却很少受到学者的关注。

实证的科学心理学家为了维护心理学的实证科学性质,要么忽略常识心理学的重要性,要么否认外行的理解值得认真对待。当然,近年来情况有一些改变,一部分心理学家开始尝试透过常识心理学来了解人的心理生活,一部分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则开始尝试透过常识心理学来重构实证的科学心理学。

常识和科学存在着特殊关联,并非有如水火。有的学者就曾持此主张,认为科学实际上就植根于常识之中。常识是基本的材料,科学就开始于此并必然借助于此。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许是对常识进行修饰,也许是对常识吹毛求疵,也许是对常识进行批驳。但是,科学最终却要依赖于常识,遵循常识的引导,从常识中获得灵感。否则,科学就不可能成为人的生活依赖。

查看全文

心理资源探究论文

摘要:心理学的发展有着自己的文化历史的资源。心理学有着十分不同的历史发展和长期演变的形态。所有的不同心理学历史形态都是心理学的发展可以借用的文化历史资源。心理学资源可以体现为不同的心理学历史形态,也可以体现为不同的心理学现实演变,也可以体现为不同的心理学未来发展。这包括常识形态的心理学、哲学形态的心理学、宗教形态的心理学、类同形态的心理学、科学形态的心理学。当代科学心理学的发展不应该是抛弃其他历史形态的心理学,而应该是将其当作自己学术创新的文化历史资源,从而扩大自己的视野,挖掘自己的潜能,丰富自己的研究,完善自己的功能。

关键词:心理资源;心理学形态;原始性创新

Abstract:Thedevelopmentofpsychologydependsuponculturalandhistoricalresourcesofitsown,soithasconsiderablydifferentformsofhistoricaldevelopmentandlong-termevolution,whichpsychologycancountonforfurtheradvancement.Psychologicalresourcesshowdifferenthistoricalcategories,differentstylesofrealisticevolution,andevendifferenttrendsoffuturedevelopmentofpsychology.Therefore,currentadvancementofpsychologyshouldnotdiscardotherhistoricalcategoriesbutregardthemasculturalandhistoricalresourcesforacademicinnovationtoextendthehorizon,exploitthepotentials,andcompletethefunctionofthediscipline.

KeyWords:Psychologicalresources;categoryofpsychology;primaryinnovation

一、心理资源概述

所谓心理资源是指可以生成和促进心理学发展的基础条件,如心理学的成长要有自己植根的社会文化土壤,这就是心理学的社会文化资源。心理资源既可以成为心理生活的资源,也可以成为心理科学的资源。心理学面临着如何理解、看待、保护、挖掘、提取、转用资源的问题。心理学的发展不应该抛弃自己的文化历史传统,而应该将其当作可以借用的文化历史资源,从而扩大自己的视野,挖掘自己的潜能,丰富自己的研究,完善自己的功能。

查看全文

哲学主义到文化主义心理学发展思考

摘要:心理学在发展过程中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相对比较大,人们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心理学对于人的本性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所以正确认识心理学,并明确心理学未来的发展趋势,了解心理学的具体性质,对于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心理学和每个时代的文化背景都有着很大联系,所以将心理学和特定文化进行融合,向文化寻求开放,有利于心理学进入“文化时代”。

关键词:哲学主义;文化主义;文化时代;心理学时代;反思

心理学在不断更替的过程中,经历了哲学主义、科学主义、人文主义和文化主义四个不同的时代,而且在每一个时代,都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很大的相关性。心理学在从哲学主义向文化主义进行演变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心理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论都在不断的进化。本文主要是从心理学文化时代构想以及发展评述展开分析。

1从哲学主义到文化主义:心理学时展评述

1.1哲学主义心理学时代。心理学研究在哲学主义历程中经历的时间最漫长,而且也是人类对心理问题研究的最原始形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所谓的哲学心理学主要是指在研究人类的性格、精神以及人格等内容时,哲学家和思想家做出的思辨性猜测或者反思而最终形成的一种松散的知识模式。在哲学心理学时代,哲学家们主要是根据自己的主观经验进行哲学方面的探索,而系统的心理学语言并没有形成,所以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心理学并没有形成独立的认识成果,很多都是通过哲学典故或者习俗来渗透心理学知识。当人类将心理学更多的发展成为对心灵本质的理性思考时,心理学才渐渐的开始独立,心理学也有最初情感化的时代过渡到了后来的理性时代。人的灵魂和内心都具有变动性和不可捉摸性,所以在哲学心理学中必须要使用的手段便是猜测、观察和推断等方法,但也正是这种缺乏科学力度支撑的形式,让当时的人们对哲学心理学产生了一种排斥的心理。1.2科学主义心理学时代。哲学心理学后来随着不断发展,融合了生物学、生理学等多种科学知识,也逐步进入到了科学时代。显而易见,科学心理学主要强调在研究人类心理的过程中突出客观性和准确性等内容,这种研究形式对于改变哲学心理学阶段通过思辨进行思考的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但不可否认的是科学主义心理学时代使得人们在研究心理学本真个性时借鉴了很多科学活动的若干技术特征,这就使得当时相关专业人员对于心理学活动的认识变得更加狭隘和肤浅,并且在人类的主体需求上,科学心理学也无法进行满足,破坏了心理学真正的精神。1.3人文主义心理学时代。为了对科学心理学时代进行思考和批判,便诞生了人文主义心理学。顾名思义,这个时代的心理学研究内容主要是将人作为研究的主体,企图能够通过对理论进行系统的研究从而能够对人进行整体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研究出了很多人类心理活动的新领域,比如人们的潜能、动机等,但是这种研究从本质上来讲关注的还是人自身的本能特征,即生物潜能的变异与进化,而对于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的心理活动并没有做出很好的研究,所以对于人与社会之间的连续性,产生了一定的割裂。1.4文化主义心理学时代。文化主义心理学时代相对于人文主义心理学时代而言,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在研究过程中融入了“文化”这一个新兴知识体系,并且能够通过文化研究人们最实际的心理状态,是目前心理学研究中重要的研究取向。但是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并没有将研究活动和文化进行真正的融合,文化只是一种标签,是存在于个体之外的,并且受到文化主义心理学时代自身的局限性,导致心理、心理学和文化之间无法获得一个准确的关系。虽然心理学时代经历了上述四个发展阶段,但是这四个阶段并不是完全割裂的,每个阶段之间都具有一定的关系,互相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2心理学文化时代构想

查看全文

客运训练旅客运输心理学运用

1目前铁路客运培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铁路客运培训现状现行铁路客运职工培训有三种形式:一是新入路职工的岗前教育;二是职工培训基地举办的客运人员岗位周期培训;三是客运部门自行组织的业务技术培训。岗前学历培训以铁路专业基础知识为主,岗位周期培训与技术业务培训以规章、作业标准和操作规程以及客运组织等为主,这些培训虽然有效提高了客运职工的作业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但实际工作效果却没有真正达到“以人为本”。笔者认为这与在培训中没有融入心理学特别是旅客运输心理学有很大关系。

1.2铁路客运培训存在的问题

1.2.1对旅客运输心理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长期以来铁路企业奉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生产理念,对岗位作业标准要求很高,许多管理者把安全生产、完成任务作为全部工作内容,忽视了心理对人的行为的巨大影响,缺失对职工和旅客心理需求的正确认识和研究。

1.2.2岗位培训内容缺乏心理学知识。要从根本上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必须牢固树立“旅客至上,服务第一”的思想。这就要求客运职工要具有良好的心理分析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自我调节能力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现行培训中缺乏提高以上能力所必需的心理学培训,目前的岗位培训与心理学培训存在脱节现象。

1.2.3心理服务不到位,遇突发事件无法正确处理。现职的客运职工大多不具备相应的心理学常识,不能够换位思考,灵活改变服务方式,也不能妥善处理旅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特别是面对一些突发事件,自身先惊慌失措,往往不能冷静应对,造成紧张局面等等,这些均易引起不良的社会反映,影响路风建设。

查看全文

抑郁症晕轮效应问题分析

【摘要】变态心理学的心理过程障碍、人格障碍、神经症、精神病等一级概念所属的二级概念,其症状、病程、自知力、自控力的内涵外延存在交错重叠,变态心理学称为共病现象。当前因为变态心理学的媒体江湖心理学科普,导致常识概念的抑郁症成为精神病的代名词。这需要心理教师、心理医师进行科学的变态心理学和精神卫生学知识普及活动,以免造成江湖心理学对科学心理学的冲击,形成概念定势,影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科学治疗。

【关键词】变态心理学;共病;抑郁症;晕轮效应;心理卫生院

早在2011年,笔者就发表论文论述逻辑起点的变态心理学与临床起点的精神病学的概念整合问题[1]。近几年,抑郁症的发病率越拉越高,教育部专门印发文件,将学生抑郁症检查列为体检项目。网络新媒体更是铺天盖地宣传抑郁症案例和预防,凡是自杀身亡的干部、教师、医生、老板、员工、学生都被定义为因抑郁症而自杀,抑郁症已经产生扩大效应,成为所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精神疾病的代名词。媒体可以科普宣传和教育报道,但必须纠正片面的错误导向,使社会民众更加科学地认识抑郁症和各种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一、基于普通心理学概念体系的变态心理学共病现象理论分析

变态心理学按照普通心理学的概念体系,将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分为认知障碍、情感障碍、意志障碍、行为障碍、人格障碍、神经症、精神病。其中认知障碍包括感觉障碍、知觉障碍、记忆障碍、思维障碍、注意障碍,综合为智力障碍。情绪障碍包括情绪高涨和情绪低落,严重者被称为躁狂抑郁双相障碍;意志障碍包括意志增强、意志缺乏,行为障碍包括攻击行为、虐待行为、自伤行为、自杀行为、成瘾行为、厌食行为等。人格障碍包括反社会型、爆发型、偏执型、表演型、自恋型、边缘型等,神经症(神经官能症、精神神经症、心理神经症)中的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症、恐惧症等,还有部分心理行为障碍属于综合交叉型疾病,如性爱心理障碍,包括同性恋(尚有争议)、异装癖、易性癖、露阴癖、窥阴癖、窥淫癖等,最严重的是精神病中的躁狂抑郁双相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还有青春型、妄想型等亚型。身体疾病临床诊断往往是采用仪器检查和生化检验,患者首先有呕吐、肿胀、疼痛、出血等表征,虽然各种部位的疾病会发生辐射和弥散,但通过机器透视和经验判断,总可以找到主要患病部位。而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因为按照普通心理学概念体系分类分型,而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知情意行)内部存在时间交融,认知的同时产生情感,情感反应的同时交叉意志冲突,意志冲突的同时发生行为,普通心理学的概念体系是基于生理心理学的形式逻辑需要,结合人类文化社会思想积淀,按照要素主义理论,进行相对分类分型研究。应用于变态心理学和精神卫生学,便出现知情意行障碍和疾病类型症状交叉重叠,这就使变态心理学为基础的精神疾病分类和诊断标准出现困难。以至于精神疾病分类和诊断标准越来越复杂,逐步脱离变态心理学的概念体系,成为临床心理学体系,许多章节一级概念与二级概念、总概念与亚概念并列,许多行为障碍单列研究和治疗。因为个体心理是知情意行和气质性格的同时性综合体,根据精神疾病治疗历史积累的概念,如神经官能症和精神分裂症,与变态心理学的认知障碍、情感障碍、意志障碍、行为障碍、人格障碍组合成新的精神病学,便出现学术概念与临床症状的冲突,比如神经症与神经病之间基本没有关系,但这个概念很容易被人误解为神经病。比如精神病这个概念,与民族精神、奥运精神、精神焕发、精神抖擞、精神文明、精神实质等无关,但容易发生联想。比如强迫症、焦虑症、恐惧症、抑郁症,都有人格基础,而性格缺陷和人格障碍症状与四大神经症广泛深入交叉,即使强迫症、焦虑症、恐惧症、抑郁症的症状也是相互交叉,反社会型、爆发型、偏执型、表演型、自恋型、边缘型等人格障碍类型症状和行为更是严重交叉,这就是变态心理学无奈提出的共病现象[2]。因此,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将焦虑症、恐惧症诊断为抑郁症,将自恋人格障碍诊断为表演型戏剧型人格障碍,也就可以理解。网络媒体和社会民众将人格障碍和神经症全都归入抑郁症,也就可以理解。

二、抑郁症媒体报道数量扩大效应的正向和负性后果辨析

查看全文

谈肉身的赞歌与理性的反叛

近期,陈巍教授等出版的扛鼎之作《具身认知心理学:大脑、身体与心灵的对话》一书(以下简称“具身认知心理学”)在学术界引发了积极的交叉学科反响。本书如同一座“灯塔”,鸟瞰出当代心理学与认知科学内部兴起的具身认知运动以及由此酝酿而来的“4E”认知科学范式革命的宏观面貌;又如同一台“显微镜”,纤毫毕现地还原出这场运动的微观细节。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具身认知”(embodiedcognition)这个词既灵动得清晰又令人沮丧得模糊。本书巧妙地处理了这一对多年来困扰具身认知的认识论矛盾。就明晰性而言,《具身认知心理学》一书通过系统梳理具身认知的心理学、生物学、语言学、人工智能、哲学等源流,排除了任何非物质心灵(immaterialmind)的概念。心灵和认知至少是由一些物理成分构成或通过一些物理成分体现出来的。不存在非物质的笛卡尔式的心灵,因此,也不存在“机器中的幽灵”神奇地推拉杠杆或选择性地刺激神经元。可以说,心灵是在(而且只能是在)肉体中的。由此,本书尝试澄清,任何关于认知的具身理论都排除了实体二元论,不认为心灵和身体是完全可分离的实体。这些理论中的“身体”指的是比大脑更多的东西。

尽管,大脑在认知活动中扮演着无可争议的不可或缺的角色,但具身认知理论一般将大脑视为身体的一个方面,对认知活动至关重要———就像眼睛、耳朵、舌头、脚趾、手指和肘部(或一些最小的物理成分组合)也可能是必不可少的。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研究或讨论心灵时必须随时考虑整个身体,但它确实意味着我们的认知能力并不完全独立于身体而存在或运作。心灵的活动和/或内容与身体与世界的接触,以及一个人感知这种接触的能力(感觉运动活动)相联系。这一点标志着与经典认知科学和常识心理学(folkpsychology)的背离。肉身,在历经几个世纪后,重新回顾到心理学与认知科学舞台的聚光灯下,获得一种学术史的新生命。《具身认知心理学》第二个大的学术贡献在于完全再现了当代心理学与认知科学中长期蓄积形成的“理性背叛”力量。

伴随科学的长足发展,从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闲谈到各种形式的媒体的描述,“理性”通常被描绘成人类心灵的一种独特能力,与我们的身体运动和感官无关。我们可以走出去,以深思熟虑的方式与世界打交道———寻找食物、阅读、运动、参加舞会等等。但我们也可以退回到一个完全内在的思想世界,这个世界似乎能够与我们的身体分开运作。例如,我们有可能在拥挤的人行道上流畅地穿梭在一群人中间,即便摩肩接踵,却不会莽撞地撞到任何人,也没有走错一步。同时,我们还可以考虑在杂货店里需要买什么材料来做曲奇饼干。在这种情况下,身体和心灵都在活动,但它们似乎是独立运作的。这至少是人们认为将我们与苍蝇、龙虾和家养宠物等其他动物区分开来的一个重要方面。看起来,它们更多的是反射性地生活在当下,而人类可以将我们的心灵从行为本身抽离到一个更高的思想层次,从不同的角度考虑行为,或思考一些事情。

《具身认知心理学》通过深入考察语言与概念、自我意识、行动、错觉、共情、意图理解、学习等人类核心认知能力的具身性特征,并结合作者课题组开展的相关前沿实验研究结论,雄辩地论证了一种现象学意义上前反思的(pre-reflective)和前理论(pre-theoretical)的心灵。虽然,人类可以将自己的思想从行为本身抽离出来,进入更高的思考层面,从不同的角度考虑这个行为,或者完全思考其他的东西。然而,即使面对这个貌似简单的、无可辩驳的常识证据———心灵独立于身体———具身认知的支持者依旧明确地质疑该结论是完全错误的。如果我们更深入地研究这些情景,我们会发现有明确的证据表明,所有的认知———即使是在不行动或脱离身体活动的时刻发生的认知———都是心灵、身体和世界之间活动的结合,而不是纯粹的神经或神奇的非物质事件。虽然,从心理学史与认知科学史的角度来强调身体与世界的接触会影响心灵并不是一个新的或令人惊讶的观点。但《具身认知心理学》一书旨在系统回答:任何关于认知的具身理论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心灵、身体和世界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这正是传统的“具身”一词可能变得令人沮丧的模糊之处。至少,大多数认知理论会承诺心理内容是基于我们通过的身体与世界之间的独特互动而形成的。

因此,人类的视觉和听觉感受器能够在相当具体和有限的频率和波长范围内接受和处理输入,这一事实意味着我们的任何概念都不能存在于这一范围之外。为了正面回应上述具身认知的经典暧昧之处,本书在国际上首次创造性地提出了“内感受具身认知”(in-teroceptiveembodiedcognition,IEC)假说,前瞻性地论证了内感受与身体表征、具身情绪以及社会认知等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作者认为,内感受很有可能在身体加工和高级认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在一种更激进的本体论意义上,内感受甚至有可能成为一座沟通具身认知内在成分与外在成分的重要桥梁,为具身认知提供了构成性的解释。对此,我们翘首期待陈巍教授能够带领他的团队继续为国家认知科学研究谱写“肉身的赞歌”,引领“理性的反叛”!

作者:丁峻 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查看全文

心理学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呢?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问题,很多人都说过“我遇到了某些问题,急需解决”。而利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解决这一问题,就是心理学的主要方向。目前,心理学主要解决以下两方面问题:第一部分是研究所涉及的对象及问题,针对改进措施,提出科研方向及成果;第二部分是阐述、深入研究成果,收集心理学的研究案例和相关领域,比如走出抑郁、走出心理阴霾、孩子教育等问题,这些都是心理学在社会中的具体表现,同时,心理咨询师、心理教师等职业在国内的影响力较大。接下来,本文将介绍心理学的作用,说明心理学能够解决的问题。

一、心理学的作用

心理学是一门反映人类心理现象、精神功能、行为活动的科学学科,比如我们的思维、人格习惯、社会关系、言谈举止,都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地反映出每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心理学主要是帮助有心理障碍的人解决问题,恢复正常的休息、工作、人际交流关系的方式。总体来说,心理学解决了以下两个问题。“Who am I(我是谁)?”这一问题要从人的性格、情绪、习惯出发,从不同角度了解“我”需要什么。“What is I(我是什么)?”这一问题要从感觉、触觉、视觉、听觉的角度认知“我”的生活习惯,尤其是对生物具有怎么样的理解,意识到生物本身的特性。另外,人的五感和思维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从人类神经生理的角度来剖析人的心理,可以快速解决人们的问题。所以说,心理学可解决与人相关的生活、作业、工作方面的问题。为了解决每一个人的问题,我们要知道我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确定所谓的问题,给定所涉及的信息、目标、障碍,创造出需要克服的情境。例如“求边长为 5 厘米正方形的面积”问题中,边长为 5 厘米就是问题的初始状态,求正方形面积就为其目标状态。所以说,了解与人心理问题状态、目标、限制因素相关的元素,可以帮助消除人们的负面心理。

二、心理学可以解决的问题

积极心理、消极心理都是人们情绪的正常表现,心理学的最大用处是让所有人接受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从“本我”的角度认知最好的自己,愿意在过程中呈现出自己的优缺点,接纳自己,这也是悦纳自己的作用。因此,心理学反映出了一个认知自我的过程,它可以帮助你自己从更深层次的角度看待他人,愿意使用自己的方式处理问题。生活中会遇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会带给人们不同强度的压力,较轻的压力可能会化作动力,而较重的压力可能会带给人们消极情绪和负面情绪。心理学就是要帮助人们摆正自己的态度,学会采用正确的方式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具体而言,心理学可从以下两个角度来解决问题。心理并不会单独存在,各个人的意识形态都是不同的。尤其是我们每个人都出生在不同的生活环境当中,这些生活环境会让每个人的性格都有所区别,比如外向性格、内向性格、依赖性格、善变性格等,都是人类生理躯体的正常反应。问题解决的本质要在调动影响因素、限制因素的过程中,对所涉及的问题进行加工,包括利用各个手段来调动我们的知觉、想象、记忆、思维、思考,采用灵活的手段来处理问题。但也要注意单纯的操作活动并不属于问题的解决措施,比如我们早晨起床洗脸、刷牙等常见的行为动作,就不属于问题的解决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从理论、情感的角度看待问题的性质,知道问题的本质,提取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常识,确定与管理相关的实践措施,最后再对所涉及的问题进行印证,调动我们的思维,解决所涉及的问题。总之,在问题处理过程中,心理学需要确定问题解决的序列性。比如当我们在大街上看到一个非常熟悉的人,此时要回忆这个人的年龄、性别、姓名,这种单纯的提取模式就不属于问题解决过程。

作者:姚艳婷 单位: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查看全文

校医院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析

1校医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1.1国家政策的支持

2005年1月颁发的《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提出,“高校所有教职员工都负有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不断完善和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2012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政府从国家层面提出要重视心理健康工作,要求学校所有教职员工,各部门都要主动承担起一部分心理担子,形成全校全员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

1.2心理学的高度发展

国外心理学蓬勃发展已有近百年历史,国内心理学近期发展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距今已有30多年。现代的世界是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学术交流,知识传播,思想碰撞方兴未艾。心理学在国内已是一个相对成熟的学科,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很多高校开设了心理学本科专业,心理学硕、博士点。无心理学专业的学校,也都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大学生善于了解新事物,吸收新知识,心理学作为一门蒸蒸日上的,符合人心理需求的学科自然受到大学生青睐,愿意去了解它。

1.3社会对心理学的认识革新

查看全文

学习心理学的体会

我是心理学的爱好者.这种爱好是从我上大学二年级的那一年开始的.当时,我从图书馆里面借了一本日本的心理学大师多湖辉的类似科普读物的心理励志小册子.从中我发现了心理学是如此的一门博大精深而又意义非凡的学问.说实话,我是一个学工科的人,我的专业是生物医学工程,从课程的内容上,学4年的电子技术和一年的医学基础.一般说来,学工科的人很少会对这些偏向于社会科学的学问感兴趣的,至少我在天津大学这4年多以来,几乎没遇到什么跟我有类似爱好的同学.不过,我从小开始就喜欢社会科学的东西,比如历史,政治等等.不过高中是由于考虑到就业,所以选择了理科,而不是文科.

呵呵,说远了.还是说那本小册子.从那时起,我就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于我在社会科学方面的根基比较扎实,所以我对心理学有了这样的理解:心理学是人类在研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关系中发现和总结出来的一种学问,所有的心理学,实际上都是处理人的关系:人的自身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按照我的理解,我便开始从心理学的本原开始看起,那就是哲学.说起哲学,可能很多朋友会觉得头疼.其实不必如此.我最先接触的真正的哲学,是大一下半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当时觉得,那纯粹是一种时间和精力上的浪费,根本没有好好学.但是从我的发现之后,我便又重新拿起了马克思的哲学原理,认真的进行了学习和研究.而后,我又看了现代西方哲学导论,以便从整体上对西方的哲学体系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从中我又发现了心理学的起源便是人本主义.武断的讲,我认为学习心理学,必须了解唯心主义,而不是唯物主义.虽然我是一个共产党员,不过我必须承认,唯物主义哲学在解决人类自身的思维问题上还远远不够完美.

大家可以看看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读物,不过<<梦的解析>>不看也罢,因为那本书太艰涩,不太好懂,而且弗老先生太强调他的性学三论了,似乎人类的一切问题都跟性有关系.不过他提出的精神分析疗法,却恰恰是我们现在所讨论的心理咨询问题.然后呢,还应该看看贝克莱和休谟的关于存在主义的东西,我觉得这些跟人得意识有一定联系.另外,我建议大家通读一下海德格尔,康德,托玛斯阿奎那,笛卡尔等哲学家的主要观点.这样的话,就会有一定的哲学根基了.

然后呢,就是医学常识了.建议大家学一下生理学,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主要是为了神经内科知识.因为我记得在管理员夏天转载的那篇关于开心理诊所的帖子里面提到了,对一个患者进行心理咨询,首先你要明白他到底是精神问题,还是心理问题.所以,我认为,相应的医学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我也觉得,人的心理问题,多少跟精神问题是有联系的,二者不可分.

然后就是正题了.有了以上的基础,就可以开始学习心理学了.

这时候我觉得你需要一个图书馆.因为学习心理学不是像一般的学科,你需要大量的阅读和资料的辅助.我记得我看过的书太多太多了,虽然不都是精读,不过差不多也都过了一遍.具体的书名,我想应该没什么必要说,因为我自己并不清楚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没用的,不过我可以指出一个我认为的误区,那就是有许多人倾向于看一些励志读物,认为那些东西就算是心理学的东西,比如说什么心灵鸡汤啊,心灵地图啊,等等.

查看全文

护理心理学教学研究

1提高护理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学习护理专业都是通过调剂或是亲戚家人介绍的专业,很少是由于自己真心热爱护理学专业才选报护理学。专业课不听,对成绩丝毫不上心,甚至有些产生了抑郁轻生的念想。学校往往只是注重表面,难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而通过上护理心理学这门课程,我与同学们敞开心扉,以自己作为案例,告诉他们,我们不管在什么领域,都能做出很好成就。向同学们教授护理的另一面,让他们了解护理的乐趣,特别是护理心理学[1]。了解一些常见的心理学常识,让他们观看相关小短剧微电影,对护理产生浓厚兴趣,从而稳固了年轻的护理接班人,提高了他们的专业认同感与专业忠诚度。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如今已是新媒体新技术时代,多媒体教学早已进入各个高校。对于护理心理学,媒体上有非常多的影视资源可以让同学们加深印象。采用新媒体教学,让学生们爱上护理心理学这门课。比如通过播放影视剧《都是天使惹的祸》中护士桥段后,发现班级同学争相观看此剧,后来,班级学习的气氛达到顶峰,他们看到自己喜欢的影视明星演绎着自己今后可能从事的职业,爱屋及乌,也就热爱上了护理工作,增加了学习的热情[2]。

3列举事例让课堂更加生动形象的良好途径

因为护理心理学的课本内容比较枯燥无聊,学生往往很难做到死记硬背,而笔者又拥有着多年的心理咨询师的经验,加上又是护士出身,手上有很多病例资源。通过匿名化分享心里病例,让学生们上课注意力高度集中,惊叹心理学的奥妙,同时也反思自身有没有相同问题。可以让学生们听完事例后写下里面用到的主要的护理心理学的相关内容,这样,死板无趣的护理心理学知识正因为有了事例的依附而变得生动形象了起来,学生也会更加想要探索护理心理学。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