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质案例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1 20:21:1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心理素质案例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心理健康及精神病护理学教学研究
摘要:根据心理健康及精神病护理学课程的特点以及护理专业的特点,以重庆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护理本科专业心理健康及精神病护理学课程思政改革为例,充分挖掘该课程的思政元素,从积极职业价值观及优秀职业心理素质塑造、适应能力及抗挫折能力提升、“生物—心理—社会”整体护理思维模式养成、爱岗敬业与慎独的职业工作作风树立4个方面,探索思政教育融入该门课程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分析总结经验与不足,为后续其他专业课程更有效实施课程思政提供参考。
关键词:心理健康及精神病护理学;课程思政;护理教育
课程思政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完善“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本研究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紧紧围绕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心理健康及精神病护理学课程目标,充分挖掘相关课程思政元素,探索思政元素在心理健康及精神病护理学课程教学中的结合点,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的实践尝试,以期为进一步推进各类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1心理健康及精神病护理学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1.1心理健康及精神病护理学课程特点
心理健康及精神病护理学课程是基于健康与疾病并非相互对立关系,是一个连续动态的健康观,任何人任何时候的健康状态都处于这一动态过程的某一点上,且位置不断变化[4],因此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也处于健康与疾病连续动态过程中的某一点上。我校基于该健康观,对护理心理学及精神病护理学两门课程进行整合,开设了心理健康及精神病护理学课程。该门课程是我校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心理学基础知识、健康心理学知识、精神病护理学知识以及健康心理及精神病护理学基本护理技能四大模块,主要内容包括正常心理现象的构成、表现及特征,异常心理现象特征,护士良好职业心理素质的构成及特征,心理评估内容及方法,心理应激与调节以及神经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的护理知识及技能等。护生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能理解护士职业心理素质的构成及表现形式,能识别异常精神活动的典型表现,掌握心理评估、心理及精神疾病护理的基本方法及护理技术,具备整体护理观念,掌握促进自身、健康人群以及精神障碍患者心理健康的方法及技能。因此,该课程承担着培养护生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满足人们精神心理健康需求的意识以及“生物—心理—社会”整体护理思维模式等任务。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项目化教学探索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全面普及之后面临着生活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大学生更喜欢新颖灵活的教学模式。本文探讨“多维互动深层体验立体评价”教学方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的实效性,旨在促使大学生产生内在驱动力,使其不断进行自我探索与完善。
关键词:多维互动;深层体验;立体评价;项目化
大学是个体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其心理素质可塑性非常强。虽然在大学里建立了心理协会、心理社团等心理组织与机构,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仍然在课堂教学。相比学科逻辑至上、系统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更喜欢体验式的教学模式。
一、项目化教学理念
项目化教学是一种基于工作工程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精心设计、构建项目任务,引导学生完成,从而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师在整个项目过程起到组织、引导、解惑等作用。项目化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贯穿在整个项目实践中,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自2011年起,全国高校纷纷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全面普及之后面临着生活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同时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系统化与单一化,而大学生更喜欢新颖灵活的教学模式。笔者多年教学实践发现,大部分学生希望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的授课形式生动有趣,授课内容贴合现实生活,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鉴于这种形势,心理健康教育课要契合时代精神,吸引当代大学生,就必须将参与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情景式教学搬进课堂,实施多样化的评分体系,激励他们不断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完善,最终实现自我成长。大学生本身具有强烈的自我发展的愿望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要因人施教、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选择符合大学生心理需求的课堂教学,运用丰富的影像资料和生活事例讲授学生重视和困扰的问题,让学生参与与体验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心理团队素拓、心理案例辩论、心理舞台剧表演等参与式、体验式教学模式,寓教于乐,将教学活动内容趣味化,不再是被动的传授,而是发挥学生主体意识作用,自主吸纳个体需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异常调适方法;另外,在课堂外配合慕课、讲座、素拓等活动,不仅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形式,还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增强其心理健康水平和素质。
二、项目化教学实施策略
幼儿一日活动中心理素质教育的渗透
摘要:人与人之间相互需要进行沟通与交流,并且需要培养幼儿的正常交往水平及优质的心理素质,在幼儿园当中的教育,会对幼儿造成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幼儿园教师掌握教育的含义,全面应用一日生活当中的每个步骤,并且需要全面研究幼儿的心理状况,找出幼儿的优点,提升幼儿的心理素质。文章是针对怎样在幼儿一日活动当中,融入心理素质教育,展开的全面的探究。
关键词:浅析;幼儿;一日活动;心理素质教育
幼儿园当中的一日活动包含体育活动、游戏及生活活动等。在一日活动当中,幼儿教师较为关注对幼儿实施的教育力度,通常忽视孩子的心理素质教育,但是,在幼儿的身心发育过程中,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十分重要。根据相关法律得知,针对幼儿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有明确的规定,其需要有规划的进行,最终目标是培养幼儿人格与心理素质的教育。
1我国幼儿出现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
根据相关数据信息显示,当前我国幼儿当中具体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包含:其一,学习方面,主要体现在缺乏注意力,反应缓慢;其二,多动症;其三,情绪与性格因素,譬如:胆怯、自私、容易哭泣、娇气等;其四,社会行为状况,譬如争吵、习惯发脾气、恶作剧等;其五,不良习惯。眨眼、吸手指、耸肩等;其六,神经功能障碍,体现在睡眠障碍、排泄机能障碍及语言障碍等。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大部分包含在行为障碍与发育障碍当中,并且是归属在心理疾病范围,譬如精神病、神经症等,大部分的心理健康状况,在优质的生活环境与教育氛围当中,儿童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问题,会随之得到有效改善。
2在幼儿园一日活动融入心理素质教育的具体方法
客运训练旅客运输心理学运用
1目前铁路客运培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铁路客运培训现状现行铁路客运职工培训有三种形式:一是新入路职工的岗前教育;二是职工培训基地举办的客运人员岗位周期培训;三是客运部门自行组织的业务技术培训。岗前学历培训以铁路专业基础知识为主,岗位周期培训与技术业务培训以规章、作业标准和操作规程以及客运组织等为主,这些培训虽然有效提高了客运职工的作业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但实际工作效果却没有真正达到“以人为本”。笔者认为这与在培训中没有融入心理学特别是旅客运输心理学有很大关系。
1.2铁路客运培训存在的问题
1.2.1对旅客运输心理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长期以来铁路企业奉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生产理念,对岗位作业标准要求很高,许多管理者把安全生产、完成任务作为全部工作内容,忽视了心理对人的行为的巨大影响,缺失对职工和旅客心理需求的正确认识和研究。
1.2.2岗位培训内容缺乏心理学知识。要从根本上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必须牢固树立“旅客至上,服务第一”的思想。这就要求客运职工要具有良好的心理分析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自我调节能力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现行培训中缺乏提高以上能力所必需的心理学培训,目前的岗位培训与心理学培训存在脱节现象。
1.2.3心理服务不到位,遇突发事件无法正确处理。现职的客运职工大多不具备相应的心理学常识,不能够换位思考,灵活改变服务方式,也不能妥善处理旅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特别是面对一些突发事件,自身先惊慌失措,往往不能冷静应对,造成紧张局面等等,这些均易引起不良的社会反映,影响路风建设。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探讨
1前言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其中高职院校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备扎实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人才,为我国的社会与经济发展输送更多高技能人才。现今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仍存在较多的不足,如学生的职业素质水平较低,难以满足时展的要求等。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培养更多职业素质高,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2培养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性
近几年高职院校的大规模招生,这从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高职学生的就业压力。同时由于我国的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且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难度也随之上升[1]。在面对就业压力的同时,高职院校大学生也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为了能够使学生在严峻的就业环境中取胜,高职院校教师应强化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职业素质教育对于职业成功具有重要影响,其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在何种岗位上工作,对个人的职业发展也有重大意义。鉴于此,高职院校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其成为具备高素质水平的社会人才。
3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策略
3.1转变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计划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根据我校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本年度工作要点: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1、教务处、政教处本学期要适当安排心理辅导活动课,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在高一年级开设相应课程。
2、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3、学校应加强心理咨询室的建设,为学生倾诉心理困扰提供场所和平台,使心理老师能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辅导。
心理素质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论文
一、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内涵
无论是西方国家以文化相对主义为核心的多元文化还是中国以汉文化为一体、各少数民族文化为多元的多元一体化模式,其目标的实质都是提供一个机会均等的教育环境,期望透过教育体制和制度的改革,能让每个人、每个民族都能体会和尊重文化的多元现实与相互的差异,并在此中差异之中相互依存,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一个和谐的国家和世界9。
二、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融入新疆高校心理素质培养课程的意义
(一)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融入心理素质培养课程有利于形成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包容、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在该课程中融入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使不同民族的学生加深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在了解异族文化的基础上理解和尊重异族文化,从而最终实现消除民族之间因陌生产生的偏见和歧视,化解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间的矛盾,从而促进不同民族公民的相互理解和和睦相处。
(二)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融入心理素质培养课程有利于提高新疆高校的竞争力,为培养高素质的少数民族人才奠定基础新疆地区经济欠发达,高校在人才数量、硬件投入等诸多方面与中国其他地区高校相比处于明显劣势,此外新疆地区高校的学生民族成分众多、民族文化影响深远,不能完全照搬汉族地区高校的办学模式。为了凸显办学个性、发展办学特点、寻找适合本土区域实际情况的办学模式和方法,新疆地区高校需要坚持多元文化教育政策,贯彻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从而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10。
(三)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融入心理素质培养课程有利于保留我国丰富绚烂的非主流民族文化,丰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活方式、价值观和思维方式都存在差异,形成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绚烂缤纷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沉淀下的精神财富,我们要继承发扬我国丰富多彩的优秀文化。在新疆高校心理素质培养课程中融入不同民族文化的内容,是将我国非主流民族文化继续传承给下一代的切切实实的措施和行为。
高职基本素质的培育诠释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教育职业素质培养方式
论文摘要: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为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契机。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高职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入手,结合现阶段高职学生的素质特点,探讨在就业导向下,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技能的培养及方式。
总理在2005年11月7日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强调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就业导向就是要求职业教育以培养职业技能为重点,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以及创业能力。
一、高职学生应具备基本素质
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线厂几作的高技能专门人才。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技能专门人才一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技能。既有专业理论,又掌握操作技术。而高职教育仅是一个短暂的学习阶段,不可能把将来工作所需的各种技能全部掌握。因此,高职教育在能力与素质培养方面应有所侧重,要以就业为导向,突出职业素质与能力培养。
基本素质方面,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对企业用人倾向的调查表明,相对于职业能力水平来说,企业优先关注的是学生的道德品质、合作精神、吃苦耐劳、规范严谨等基本素质的发展。良好的职业道德、身体与心理素质是学习与一作的基础条件。鉴于目前高职学生普遍具有个性特征强、心理承受能力弱的特点,加强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尤为重要。
高等院校任职教育课程教学论文
一、科学制定任职教育课程教学目标
随着国家经济迅速发展,新兴专业和理论不断推陈出新,对人才使用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我国高等院校目前正处在改革的关键环节,如何在传统学历教育的基础上,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现有培养人才适应未来岗位任职的能力,已成为当前高等院校任职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只有科学制定高等院校任职教育课程教学目标,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进行创新,才能确保高等院校任职教育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在制定高等院校任职教育课程教学目标过程中,可参考教育学大师泰勒的经典著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泰勒在这本著作中指出要构建科学的课程教学体系,必须在课程教学目标上明确四个重点,分别是: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有什么,怎么样去达到,如何组织开展,如何确保达到。根据泰勒的研究理论,我们认为高等院校在制定任职教育课程目标时,应主要关注对教学对象的研究、对教学对象未来所从事岗位的研究以及相关教学专家的意见。在综合分析考虑以上三个方面内容后,才能使制定的任职教育课程教学目标具备较高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创新完善任职教育课程教学内容
一是要在传统的学历教育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任职教育是目前高等院校新兴的一个教育领域,但其课程教学内容不能标新立异,不能与传统学历教育课程教学内容完全脱离。应在系统梳理传统学历教育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人才实际需求和教育对象未来任职岗位的具体特点,开拓性的运用创新手段和方法,实现高等院校任职教育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完善。二是要在突出学习能力上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教学对象能否迅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变化,适应未来任职岗位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进步,关键在于教学对象在校期间是否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因此高等院校在设置任职教育课程教学内容时,应着重考虑培养教学对象良好的学习观念和习惯,使其在进入社会后,能迅速掌握岗位任职实际情况,努力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和能力,从而在实际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三是要在提高心理素质上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现代社会不仅需要知识技能水平较高的应用型人才,更需要心理素质过硬,能正确看待实际工作中面临的各种困难,迎难而上的成熟型人才。但高等院校毕业的学生大多没有社会经验,心理素质脆弱是存在的普遍现象。在一遇到困难和打击时,他们就容易产生退缩和逃避的念头,往往需要很多年后才能慢慢锻炼出相对坚强的心理素质。因此高等院校在设置任职教育课程教学内容时,应重点突出对教学对象心理素质的培养和锻炼,着力解决青年学生生理成熟与心理发展滞后的矛盾,心理预期过高和承受能力较弱的矛盾,探讨如何通过创新完善任职教育课程教学内容,来达到锤炼和提高教学对象心理素质的目的。
三、优化设置任职教育课程教学专业
高等院校在开展任职教育过程中,必须对现有课程教学专业进行优化完善,以教学对象未来从事岗位任职方向为出发点,突出教学对象岗位需求,加快高等院校任职教育课程教学专业的更新变化,以适应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和各行业专业实际需求,适度开设新型任职教育教学专业方向,有力充实任职教育课程教学专业新理论和新技能,全面拓展任职教育课程教学专业理论深度和技术含量。具体来说,应主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工作:一方面应结合未来岗位任职实际需求,确定主干核心专业。由于高等院校毕业生未来从事岗位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工作环境不尽相同,从事的具体工作任务分工不尽相同,因此应多方调研、综合考虑,结合大多数高等院校毕业生未来岗位任职的共性特点,探讨信息化条件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具体思路办法,科学设置主干核心专业,以增强高等院校任职教育的针对性,满足教学对象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应以完善能力素质为目的,重点建设实践专业。实践专业是指和教学对象未来任职岗位紧密联系的专业,主要侧重于培养教学对象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是将教学对象所学知识转化为技能的有力支撑。因此,应在高等院校任职教育课程教学专业设置过程中,将实践专业作为一个提高高等院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新型增长点来看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建设。在具体专业课程设置上,应增加实践课程所占比重,突出情景模拟教学和案例教学。其中情景模拟教学主要对如何开展工作设置假想问题、进行场景模拟,让教学对象设身处地的感受实际工作中会面临的困难,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案例教学则是根据教学对象未来任职岗位实际情况科学设置案例,培养教学对象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参与意识,让其有案例经验可参考,有成功失败的教训可学习,从而全面提高高等院校任职教育课程教学专业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心理素质教育创新思路
1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现状
本研究选取高校大学生997名进行调查,回收问卷887份,剔除无效问卷79份,共获得有效问卷808份,问卷有效率为91%。其中,男生396名,女生412名,文史类学生419名,理工类学生389名。采用中科院王极盛编制的《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量表》、南开大学张阔编制的《积极心理资本量表》、威廉斯编制的《成就动机问卷》进行调查。使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信度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研究发现: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量表上的均分在3分以上(总分5分),这说明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还有提升空间。在人口统计学变量方面,性别上出现了差异性,男生在创新意识方面显著高于女生;专业、生源地、家庭结构、家庭经济结构方面未出现显著性差异。在创新心理素质的培养上,创新意识方面的培养需要着重对女生的培养,而在创新能力和竞争心的培养上,应该公平对待。在对创新心理素质、心理资本、成就动机相关性的研究上发现,二者间分别存在显著性正相关。对于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培养,需要同时注重培养其他积极心理因素,这些积极心理因素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创新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个综合性、系统的工程。
2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以河南城建学院为例
河南城建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和“科学指导、真诚服务、保守秘密”的服务理念,坚持在教育中培养乐观自信、善于沟通、人格完善、和谐发展的高素质大学生。尝试建立包括教育工作机制、教育教学机制、服务机制和心理安全保障机制在内的创新心理素质教育体系。
2.1着眼整体推进,设计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机制
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教育涉及到学工部门、院系教学科研部门、心理咨询中心、校医院后勤服务部门等,需要各部门的积极配合,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因此,需要学校按照统筹规划、协调分工的原则,有效整合各种优质资源,建构整体性的工作机制,使工作机制全员化、多渠道化[4]。在工作机制中,心理咨询中心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阵地,对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效推进具有核心的作用。在河南城建学院,2004年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成为面向在校学生开展心理服务、推进素质教育的专业机构。学生工作系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队伍。河南城建学院成立了由主管校领导任组长,各学生工作部门领导为组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指导、合理规划、整体推进、积极的开展创新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各院系主动参与、密切配合,形成了“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网络。在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时,教学科研部门发挥作用,面向全校师生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培训和其他专业服务,如心理素质专题讲座、心理健康辅导技能训练、户外素质拓展活动等,以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此外,教学部门也发挥其课堂主渠道作用,在全校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科学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教学体系等。在后勤保障方面,校医院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开通心理卫生绿色通道,形成预防、干预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