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4 09:13:0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新课改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政治新课改分析论文
新课程无论从内容的编排还是从对学生的要求来讲,都发生了质的飞跃。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或对新课改理解不到位,在实施过程中,有的教师走进了一些误区。
误区一:强调感性分析,忽视理论深化
仔细分析一下新教材特点,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一个重要特点是传统教材中的理论性强、抽象、难以理解的文字被删减,代之以图文并茂的感性材料,这些感性材料或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或是根据学生以往的直接经验能感知的。新教材内容的变化是为了遵循人类认识的普遍规律,即从感性到理性,不断深化,不断提高。
这里要提出的是,新教材内容的变化,不是降低对学生的要求,即只对知识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而是让学生通过感性材料的认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进而对抽象理论的深刻理解。由于一些教师对新课改精神的歪曲理解,往往只停留在感性分析的层次,而忽视理论的深化。
笔者曾听过一节政治课《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制度》的内容,这节课的核心内容就是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教师通过一些数据来论证这个结论。这些数据反映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的所有制结构中,非公有制经济的比例越来越多,如果让学生从这些感性数据分析,不难得出一个结论:非公有制经济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否非公有制就冲淡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呢?教师没有解开这个疑团。很显然,教师只停留在感性分析层面,没有作进一步的理论分析,因此本节课结束以后,学生对公有制经济在数量上越来越少,却仍然起着主体作用,没有办法理解。如果教师再作深入分析: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是体现在数量上,而是体现在控制力上,那么学生的感性认识就上升到理论认识的高度。
误区二: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搞成自由放任
高中语文新课改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对联;启示;新课改;感悟
论文摘要:高中语文新课改对每位一线教师都是一次机遇与挑战,如何解读新课改新教材,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反思与总结。一节《奇妙的对联》课的三个环节的设计践行了新课改的理念给了我一些启示与感悟,即设计课堂问题一定要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要切实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能力。
高中新课程培训进行了20天。可当手中拿着高一新课程教材,脑中装着新课程的观点和理念,真正面对高一新生的时候,却又不知道这新课改的课堂该怎么组织,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怎么完成。在跌跌撞撞、似是而非的状态中,上了一个多月的课,困惑挣扎了这一段时间后,没想到《奇妙的对联》这一节课却给了我一些启示,让我看到了新课改的曙光和影子。
《奇妙的对联》主要是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形式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能力。对联对学生来讲是司空见惯的东西,如楹联、春联、贺联、挽联等。但是真正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对对子,好像又没那么容易。以前课堂教师只是一味的理论讲解,学生似懂非懂,动手能力很差。那么新课改如何组织课堂,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动手是备课必定要深思的一个问题。枯燥的理论讲解不可能使学生有什么收获。于是,整节课我设计了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学生分析理论知识。走上讲台,我问了一个问题:1932年清华大学入学考试有这样一道试题,上联:孙行者;下联:——。有以下几个答案:胡适之,韩退之,祖冲之,王引之等。阅卷的老师认为非常好,为什么?同学们看到是清华入学考试的题目,来了兴趣,又看到如此简单的上联,更有兴趣,看到只是评价答案而不需要对,更是兴趣大增,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言开了。一些同学回答“者(zhě)”是仄音,“之(zhī)”是平音,平仄相对。我说好。什么是平仄教材的知识短文中有讲解,能回答上来,说明这些同学自己看并理解了,一些同学回答上联中间字是“行”,下联中间字是“适、退、冲、引”,都与行动有关,相对仗,我说好,这就是对偶。接着,我就又问,谁能从内容上评价一下?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最终有一个学生小声地说了一句“胡适之是一个首倡白话文的作家”……我及时地捕捉到了这个信息,便要他再重复一遍。同学们愣了一下,突然都鼓起掌来。我想有戏,我问为什么鼓掌,不知哪位同学说了一句:“那还用说,都是敢做第一的。”然后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了起来,孙悟空斗天斗地,敢于反抗;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冲之的圆周率……一个小问题引发了学生各方面的思考。看来,设计问题要巧妙,有趣味。
理论知识解决了,第二个环节就需要考查一下学生的文学修养。我把几副与一些名人有关的句子写在黑板上:
新课改教学管理论文
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像一阵春雷,给我国的中小学传统教育带来了切肤入骨的阵痛,更为现代教育的发展催生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我县作为国家新课改的试验区之一,已从去年开始启动课改工作,一时间,新课改成为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热点,教师、学生和家长一起投入了这股教育改革的热潮之中,我县的教育发展日新月异,教育改革不断取得突破,成绩斐然,硕果累累。一年来,我校以新课改为契机,按照县教委的全面部署,全体动员,认真规划,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大家一年来的努力,我们看到学校发生了一些让自己惊喜的变化,也引发了我们对新课改进行一些更深层次的思考,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获得了信心,看到了希望——新课改展现出来的美好的教育发展前景。在此,将我校围绕课改所作的尝试做一小结,并将下一步的课改工作向大家汇报,以期得到各位的批评批正!过去一年的课改工作:一、加强理论学习,教师的教育观念变了。新课改不仅是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更是教育理念的变革。因此,要推动课改工作,首先要帮助广大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使教师们从思想观念上认同新课改,跟进新课改的理念,然后才会自觉、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育改革实践中来。一年来,我们将课改理论作为学校宣传和教师业务学习的中心和重点。除了配合县教委对全体教师进行了两次新课改的集中学习之外,坚持每周例会学习一篇教改文章,坚持每两周在教研组内进行一次课改学习的交流活动,要求教师业余加强自学,每月写一篇课改学习心得体会,学期末每位教师写一篇以课改为主题的专题论文。学校还利用例会、宣传栏、广播等途径及时传达上级有关课改的文件精神,介绍课改文章和研究成果。此外,我们积极选派骨干教师参加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的举办的课改学习培训和研讨活动,通过这些课改的窗口,大家了解到课改的新理念、新信息、新动向。通过学习和宣传,我校营造了较好的课改氛围。当初,教师们对课改可谓一无所知,敬而远之。现在,课改逐渐成为教师谈论的热门话题,大家乐于探讨,并且还有了自己的见解,对课改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能提出自己的主张,还写出了颇有见地的课改论文。在今年暑期的课改培训通识会上,教师们积极参加,认真学习,小组讨论时畅所欲言,广征博引,观点新颖,气氛热烈,成为多年来教学研究过程中难以见到的火爆场面。与过去相比,教师更注重学生的能力的培养、方法的训练,更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更在乎学习的过程,教师的教学和教科研的热情也更高了。新课改,改变的不仅是教师的教育观念和学生的学习状态,它还将改变教师们长期以来的平庸守旧、不思进取的工作状态。二、加大教改力度,课堂教学方式更活了。新课改是理论与实践并进的过程,作为实验区,我们更不能坐等观望。我校抓住县教委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年”活动的契机,大胆地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改革的主要思路是:改变过去的“填注式”“满堂灌”的传统方法,积极引入“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教学方法;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积极引入小组讨论的教学模式;改变过去“一切从老师出发”的教学思路,转变为“一切为了学生”,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教学,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改革的基本方案是:先在部分年级学科试点,取得经验,全面推广。我校首先在初一初二年级的语文、英语学科进行改革试点。鼓励教师在把握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以新课改的理念为指导,灵活处理教材,大胆改革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体现自己的教育思想,上出自己的课堂教学特色。通过近一年来的尝试,一些教师的教学已初现成效,主要表现为:1、将课堂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分析、讨论、操练、质疑,在学生的的不断活动中(动口、动手、动脑)完成课堂教学。2、小组讨论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3、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4、将课堂向课外延伸,除了课外阅读、课外练习、课外思考题之外,还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科活动,如读书小组、社会调查等。其中王占林老师初一语文“读、说、写一体化”教学、刘丽老师初二英语的“情境操练”教学和李玉梅老师初二语文“课堂教学融入课外阅读”试验都颇具特色,深受学生欢迎。教改之后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教学,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学生举手提问和回答问题的人多了,观点更新更多了,同学之间和同学与老师之间的争论多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高了,课堂气氛更是空前热烈,学生开始觉得他们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的学习习惯也有了改观,更为自觉地去完成学习任务,主动地安排自己的学习,积极地查找学习资料。学生学习成绩的进步也是明显的,在上学期的末考中,初一初二年级的语文、英语成绩都有较大提高。三、转变评价观念,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有了。教育评价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调控器”,“有什么样的评价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因此,我们要求全体教师尽快转变评价观念,树立发展性评价的理念,弱化教育评价的选拔、甄别功能,强化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看到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使评价成为学生发展的自我需求。首先,我们在课堂教学上大力推行即时评价,要求教师善于在课堂教学中捕捉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允许学生在犯错误之后去改正自己的错误,不打消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其次,完善过程评价,开展每月一次的“合格中学生评比”,对学生每月的思想、纪律、卫生、学习等情况进行一次评价,结合学生自评、小组评价、班级评价三个方面的结果予以综合评分,期中各班开展一次“学习汇报”活动,给学生更多的评价机会,让学生更及时的了解自己的发展状况。再次,改革终端评价,要求全体班主任给学生写“鼓励性”评语,结合学生期末、期中、平时成绩和学习态度来核定学生的期评成绩。另外,学校不再向学生公布考试成绩排名,期末除对“三好学生”和各项积极分子进行奖励外,还设立了进步奖、守纪奖、优秀团员奖、优秀学生干部奖和各项文体书画竞赛优胜奖,奖励在各个方面取得成绩的同学,鼓励学生全面发展。转变了评价机制,学生在学校和老师的评价中获得了自信,发现了自己的优点,发展了自己的特长。课堂上,学生踊跃发言;主题班会上,大家就学校管理和班级管理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外,同学们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兴趣小组和学科活动。学生的兴趣有了,劲头更足了。上学期末,初一初二年级分别有十多位B层班的同学通过自己的努力考进了A层班。上学年,我校辍学学生三人,辍学率仅为百分之三点五,是我校开展“两基”工作以来辍学率最低的一年。课改工作下一步打算:一、大力改革教学常规管理。1、教学计划:要求教师在把握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灵活处理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课本内容向课外开放,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联系。学校抓住教学目标与教学进度进行管理,将教学过程的管理权交还教师自己。2、备课:重备课的实效,轻备课的形式。重点抓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的把握、对学生实际的了解以及教学基本思路的体现,放宽对教案样式的管理,鼓励教师进行创造性备课,提倡写个性教案、实用教案、创新教案。3、课堂教学:积极推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推广小组讨论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基本消除“满堂灌”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一般情况下,教师的课堂讲评一节课不得超过二十五分钟。4、作业与辅导:注重发展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多一些主观性和知识迁移的内容,多安排学生动手操作和调查研究的任务,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二、进一步推动教育教学评价改革。1、重点改革学生评价。积极推行即时评价,让即时评价成为教学和管理的最常用的手段,成为教师教育教学的行为习惯;丰富过程评价,给学生更多的评价机会,继续开展每月一次的“合格中学生评比”活动,帮助每位学生建立自己的发展档案卡,让学生在不断的评价过程中看到自己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出学生的进步,从而使学生获得自信,找到动力;完善终端评价,继续倡导写“鼓励性”评语,以“分数加等级”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期中和期末成绩,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开展评比活动,表彰各项特长竞赛的优胜者;充分发挥评价主体的作用,结合同学、小组、班级、家长、教师、班主任和学生自评的结果来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关注评价对象的个性差异,体现出评价的针对性,对学生进行分层测评,成绩不满意者,结予学生再次测评的机会,学生有特长的,学校组织教师进行专项测评,并将测评成绩记入学生手册和发展档案卡。2、逐步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师评价体系。改变过去以学生成绩为唯一依据来评价教师教学工作的做法,在参照学生成绩的基础上,结合教师的工作态度、教学能力、工作业绩和教科研水平来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改变过去由学校为唯一评价主体来评价教师的做法,综合学生评价、家长评价、教师互评、教研组年级组评价、教师自评和学校考评的结果来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三、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这次课程管理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校本课程的出现,体现了学校在课程管理中的应有地位和重要作用。开发校本课程,应充分考虑地方文化传统、经济特点和学校办学特色。我校决定从开设写字课程入手。书法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我国的文化发展历史中,一直占据了重要地位,从古代到现代,涌现出了不少优秀的书法艺术家,但是现在的中小学生却逐渐失去了对书法的兴趣,甚至于失去了对写字的兴趣,导致书写的水平越来越低,错别字越来越多,很多专家和教师都在呼吁,这是中国文化和语文教育的倒退。因此我们认为,开设写字课很有必要。我校本学年首先在初一年级进行试点,每星期开一节写字课,学校组织有书法特长的教师编写教程,重点进行写字常识和硬笔书法的教学。我们希望,通过开设写字课程,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提高学生写字的整体水平。四、加大教研教改力度。1、加强课改理论学习,积极收集课改信息,及时引进课改成果。本学年继续将课改理论的学习作为教师业务学习的主要内容,建立教师业务学习的制度。积极选派骨干教师参加课改培训和研讨工作,搜取课改方面的论文专著,了解课改信息和动向,介绍并引进课改成果,积极跟进试验区的课改工作。2、加强课堂教学改革,拿出课堂教改成果。本学年集中精力,力争在初一年级的语文、数学的课堂教学改革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拿出符合新课改理念的、具有学校特色的课堂教学的新学法、新教法,上出让学生耳目一新、乐于参与、具有较高质量的新课。在初一年级的语文、英语课堂教改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再大力向其它年级学科推广其成果。3、大力推进教科研工作。浓厚学校教科研氛围,鼓励教师参加教科研工作,积极向上级部门推荐教师们的教科研成果。积极向上级教科研机构申报课题,请专家对学校的教科研工作进行指导,努力提高学校的教科研水平,从农村中学教育的视角对课改作一些有益的思考和探索,为课改的推进做些我们力所能及的工作。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于我们大家来说,还属新生事物,我们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照搬,而且,新课改的过程本身就是在不断的探索中前进的过程,我们只是艰难地迈出了第一步,还没有什么经验可言,我们愿意和大家一道,积极地投身到这股教育改革的洪流中去。我们相信:课改,必将为我国的教育发展带来新的春天!
新课改背景管理论文
自2001年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来,全国各地逐步掀起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热潮,这次新课程改革被认为是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也是教育领域一次深层次的“革命”。随着“新课改”的逐步展开和深入,人们发现如同20世纪末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步履艰难一样,新课改也遇到了许多障碍,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学校教育者还不能有效地把新课改所倡导的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新的教育教学要求、新的教育教学方式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换言之,不少学校教育者的素质,还不适应新课改。如果没有学校教育者素质的提升,新课改的前景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如何有效地把新课改的目标、理念、要求转化为学校教育者的自觉自为的行为,对于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就变得非常重要。我们认为,大力提倡和实施校本研究,是保证新课改顺利推进的一个关键。
一、什么是校本研究
校本研究是把关于新课程改革研究(主要是新课程的教学研究)的立足点放在学校,以解决学校在新课程改革中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学校教育者(主要是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学生健康、主动、充分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为主要目的一种研究活动。
校本研究同时也是一种研究理念,它不刻意强调研究是要探讨人类所未知的东西;不刻意要求研究成果必须对原有的某一方面的知识量有所增加或有所改造;不刻意要求研究所提供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是首创的;不刻意要求对研究过程进行详细周密的设计;不刻意要求对研究对象作出定性与定量的分析而得出客观、准确的结论。校本研究遵循“自然”的原则,即研究者不改变研究对象所处的自然(包括人类社会环境)环境,遵循“合作”的原则,研究者在与被研究者相互交流乃至共同生活的过程中去身临其境地研究对象,校本研究同时遵循“人本”“人道”的原则,在研究过程中尊重研究对象(学生或者教师)的人格和权利。
校本研究还是一种研究制度,它要求在教育管理(主要是学校管理)方面给校本研究以经费、时间方面的政策支持,为校本研究创造宽松的环境和开放的氛围,要求形成以校为本的研究中心或者机构,要求形成校本研究的交流与对话、协调与合作的机构,要求形成新的研究成果评价制度。
校本研究与校本管理有着相互包容的关系,校本管理可以是校本研究的对象,校本研究也可以是校本管理的对象或者开展校本管理的策略和措施。
高中语文新课改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对联;启示;新课改;感悟
论文摘要:高中语文新课改对每位一线教师都是一次机遇与挑战,如何解读新课改新教材,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反思与总结。一节《奇妙的对联》课的三个环节的设计践行了新课改的理念给了我一些启示与感悟,即设计课堂问题一定要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要切实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能力。
高中新课程培训进行了20天。可当手中拿着高一新课程教材,脑中装着新课程的观点和理念,真正面对高一新生的时候,却又不知道这新课改的课堂该怎么组织,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怎么完成。在跌跌撞撞、似是而非的状态中,上了一个多月的课,困惑挣扎了这一段时间后,没想到《奇妙的对联》这一节课却给了我一些启示,让我看到了新课改的曙光和影子。
《奇妙的对联》主要是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形式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能力。对联对学生来讲是司空见惯的东西,如楹联、春联、贺联、挽联等。但是真正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对对子,好像又没那么容易。以前课堂教师只是一味的理论讲解,学生似懂非懂,动手能力很差。那么新课改如何组织课堂,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动手是备课必定要深思的一个问题。枯燥的理论讲解不可能使学生有什么收获。于是,整节课我设计了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学生分析理论知识。走上讲台,我问了一个问题:1932年清华大学入学考试有这样一道试题,上联:孙行者;下联:——。有以下几个答案:胡适之,韩退之,祖冲之,王引之等。阅卷的老师认为非常好,为什么?同学们看到是清华入学考试的题目,来了兴趣,又看到如此简单的上联,更有兴趣,看到只是评价答案而不需要对,更是兴趣大增,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言开了。一些同学回答“者(zhě)”是仄音,“之(zhī)”是平音,平仄相对。我说好。什么是平仄教材的知识短文中有讲解,能回答上来,说明这些同学自己看并理解了,一些同学回答上联中间字是“行”,下联中间字是“适、退、冲、引”,都与行动有关,相对仗,我说好,这就是对偶。接着,我就又问,谁能从内容上评价一下?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最终有一个学生小声地说了一句“胡适之是一个首倡白话文的作家”……我及时地捕捉到了这个信息,便要他再重复一遍。同学们愣了一下,突然都鼓起掌来。我想有戏,我问为什么鼓掌,不知哪位同学说了一句:“那还用说,都是敢做第一的。”然后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了起来,孙悟空斗天斗地,敢于反抗;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冲之的圆周率……一个小问题引发了学生各方面的思考。看来,设计问题要巧妙,有趣味。
理论知识解决了,第二个环节就需要考查一下学生的文学修养。我把几副与一些名人有关的句子写在黑板上:
高中语文新课改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对联;启示;新课改;感悟
论文摘要:高中语文新课改对每位一线教师都是一次机遇与挑战,如何解读新课改新教材,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反思与总结。一节《奇妙的对联》课的三个环节的设计践行了新课改的理念给了我一些启示与感悟,即设计课堂问题一定要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要切实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能力。
高中新课程培训进行了20天。可当手中拿着高一新课程教材,脑中装着新课程的观点和理念,真正面对高一新生的时候,却又不知道这新课改的课堂该怎么组织,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怎么完成。在跌跌撞撞、似是而非的状态中,上了一个多月的课,困惑挣扎了这一段时间后,没想到《奇妙的对联》这一节课却给了我一些启示,让我看到了新课改的曙光和影子。
《奇妙的对联》主要是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形式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能力。对联对学生来讲是司空见惯的东西,如楹联、春联、贺联、挽联等。但是真正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对对子,好像又没那么容易。以前课堂教师只是一味的理论讲解,学生似懂非懂,动手能力很差。那么新课改如何组织课堂,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动手是备课必定要深思的一个问题。枯燥的理论讲解不可能使学生有什么收获。于是,整节课我设计了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学生分析理论知识。走上讲台,我问了一个问题:1932年清华大学入学考试有这样一道试题,上联:孙行者;下联:——。有以下几个答案:胡适之,韩退之,祖冲之,王引之等。阅卷的老师认为非常好,为什么?同学们看到是清华入学考试的题目,来了兴趣,又看到如此简单的上联,更有兴趣,看到只是评价答案而不需要对,更是兴趣大增,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言开了。一些同学回答“者(zhě)”是仄音,“之(zhī)”是平音,平仄相对。我说好。什么是平仄教材的知识短文中有讲解,能回答上来,说明这些同学自己看并理解了,一些同学回答上联中间字是“行”,下联中间字是“适、退、冲、引”,都与行动有关,相对仗,我说好,这就是对偶。接着,我就又问,谁能从内容上评价一下?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最终有一个学生小声地说了一句“胡适之是一个首倡白话文的作家”……我及时地捕捉到了这个信息,便要他再重复一遍。同学们愣了一下,突然都鼓起掌来。我想有戏,我问为什么鼓掌,不知哪位同学说了一句:“那还用说,都是敢做第一的。”然后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了起来,孙悟空斗天斗地,敢于反抗;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冲之的圆周率……一个小问题引发了学生各方面的思考。看来,设计问题要巧妙,有趣味。
理论知识解决了,第二个环节就需要考查一下学生的文学修养。我把几副与一些名人有关的句子写在黑板上:
语文新课改研究论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是对语文课程理论认识的阶段性总结,给语文教学打开了新的局面。但是,在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的观察中,我们发现,由于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的缺位、不到位甚至越位,导致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有语文教学目标的虚化、语文教学内容的泛化、语文教学过程的表演化、语文教学手段的形式化、语文教学评价的肤浅化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从反思教学现象入手,思考问题实质,探求语文教育的规律,用这样的规律来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并力求在实践中解决这些问题。
(一)语文教学目标的虚化
现象:有些版本的新课标实验教材按照主题组织单元,凸显人文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开掘文本的人文价值,难免将体悟和感受课文中的“人文性”当作重要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把目光聚焦到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上,导致知识型目标和能力训练型目标的弱化,使得教学目标变得空洞无法测量。
问题:这是教师不能正确理解三维目标如何统一所致,在关注了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维度的同时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摒弃不理,从单维度的知识和技能目标转变为单维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反思:如何将三维目标统一起来呢?首先需要正确理解三维目标,对其理解可以准确表述为“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只有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融合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练习等语文实践活动,语文教学目标才能在清晰可见的过程中得以实现;只有将知识和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在过程中,语文实践活动才不至于只剩下“呐喊”几句“轰轰烈烈”的口号。
(二)语文教学内容的泛化
新课改探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教学改革课程标准教学资源教学理念主体地位
[论文摘要]在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教师对课标三维教学目标之间关系的正确理解与把握是有效推进教学改革的关键;有效整合课堂教学资源,拓展课堂教学是实践新课程教学理念的重要方面。另外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以及培养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等方面也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
在高中历史教学改革中,广大教师围绕新理念、新课标组织教学活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纷纷出现在历史课堂上,学生学习也开始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个体性差异的存在,导致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存在一定差距,教学实践中暴露出许多问题。本文主要从对新课标的正确理解与把握、课堂教学资源有效整和及利用、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教学方式方法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探讨历史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
一、对新课标的正确理解与把握
三维目标是新课标提出的全新教学理念,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者是相互联系、彼此促进的一个整体。在贯彻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对三者的有效统一,首先应该确保知识和能力的基本地位不能动摇,所有教学目标都是在学生掌握一定历史知识的基础之上实现的。在新课程的专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将前后相关知识点的联系,最大限度地充实和丰富教材所涉及到基础知识框架,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宏观的、整体的理解和把握。只有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才能掌握学习方法,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是新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实践中,部分老师的理解有失偏颇,认为仅仅是课堂教学方法在形式上的改进,因此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形式主义毛病,结果课堂搞的热热闹闹,学生却没有学到多少知识。这实质上是对新课程理念的误解。新课程理念中,过程和方法既要求贯彻在教学过程当中,又要求把它们当成教学目标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让基础知识在史料研读、图表分析、课堂讨论、问题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的支撑下“活”起来,达到在教学中突现方法,在目标中掌握方法。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知识与能力并重。
高中语文新课改探讨论文
高中新课程培训进行了20天。可当手中拿着高一新课程教材,脑中装着新课程的观点和理念,真正面对高一新生的时候,却又不知道这新课改的课堂该怎么组织,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怎么完成。在跌跌撞撞、似是而非的状态中,上了一个多月的课,困惑挣扎了这一段时间后,没想到《奇妙的对联》这一节课却给了我一些启示,让我看到了新课改的曙光和影子。
《奇妙的对联》主要是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形式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能力。对联对学生来讲是司空见惯的东西,如楹联、春联、贺联、挽联等。但是真正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对对子,好像又没那么容易。以前课堂教师只是一味的理论讲解,学生似懂非懂,动手能力很差。那么新课改如何组织课堂,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动手是备课必定要深思的一个问题。枯燥的理论讲解不可能使学生有什么收获。于是,整节课我设计了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学生分析理论知识。走上讲台,我问了一个问题:1932年清华大学入学考试有这样一道试题,上联:孙行者;下联:——。有以下几个答案:胡适之,韩退之,祖冲之,王引之等。阅卷的老师认为非常好,为什么?同学们看到是清华入学考试的题目,来了兴趣,又看到如此简单的上联,更有兴趣,看到只是评价答案而不需要对,更是兴趣大增,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言开了。一些同学回答“者(zhě)”是仄音,“之(zhī)”是平音,平仄相对。我说好。什么是平仄教材的知识短文中有讲解,能回答上来,说明这些同学自己看并理解了,一些同学回答上联中间字是“行”,下联中间字是“适、退、冲、引”,都与行动有关,相对仗,我说好,这就是对偶。接着,我就又问,谁能从内容上评价一下?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最终有一个学生小声地说了一句“胡适之是一个首倡白话文的作家”……我及时地捕捉到了这个信息,便要他再重复一遍。同学们愣了一下,突然都鼓起掌来。我想有戏,我问为什么鼓掌,不知哪位同学说了一句:“那还用说,都是敢做第一的。”然后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了起来,孙悟空斗天斗地,敢于反抗;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冲之的圆周率……一个小问题引发了学生各方面的思考。看来,设计问题要巧妙,有趣味。
理论知识解决了,第二个环节就需要考查一下学生的文学修养。我把几副与一些名人有关的句子写在黑板上:
一代文章推——,毕生心血似——。(茅盾的两部作品,查资料填写)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涉及到哪几个作家)
高中语文新课改感悟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对联;启示;新课改;感悟
论文摘要:高中语文新课改对每位一线教师都是一次机遇与挑战,如何解读新课改新教材,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反思与总结。一节《奇妙的对联》课的三个环节的设计践行了新课改的理念给了我一些启示与感悟,即设计课堂问题一定要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要切实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能力。
高中新课程培训进行了20天。可当手中拿着高一新课程教材,脑中装着新课程的观点和理念,真正面对高一新生的时候,却又不知道这新课改的课堂该怎么组织,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怎么完成。在跌跌撞撞、似是而非的状态中,上了一个多月的课,困惑挣扎了这一段时间后,没想到《奇妙的对联》这一节课却给了我一些启示,让我看到了新课改的曙光和影子。
《奇妙的对联》主要是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形式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能力。对联对学生来讲是司空见惯的东西,如楹联、春联、贺联、挽联等。但是真正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对对子,好像又没那么容易。以前课堂教师只是一味的理论讲解,学生似懂非懂,动手能力很差。那么新课改如何组织课堂,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动手是备课必定要深思的一个问题。枯燥的理论讲解不可能使学生有什么收获。于是,整节课我设计了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学生分析理论知识。走上讲台,我问了一个问题:1932年清华大学入学考试有这样一道试题,上联:孙行者;下联:——。有以下几个答案:胡适之,韩退之,祖冲之,王引之等。阅卷的老师认为非常好,为什么?同学们看到是清华入学考试的题目,来了兴趣,又看到如此简单的上联,更有兴趣,看到只是评价答案而不需要对,更是兴趣大增,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言开了。一些同学回答“者(zhě)”是仄音,“之(zhī)”是平音,平仄相对。我说好。什么是平仄教材的知识短文中有讲解,能回答上来,说明这些同学自己看并理解了,一些同学回答上联中间字是“行”,下联中间字是“适、退、冲、引”,都与行动有关,相对仗,我说好,这就是对偶。接着,我就又问,谁能从内容上评价一下?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最终有一个学生小声地说了一句“胡适之是一个首倡白话文的作家”……我及时地捕捉到了这个信息,便要他再重复一遍。同学们愣了一下,突然都鼓起掌来。我想有戏,我问为什么鼓掌,不知哪位同学说了一句:“那还用说,都是敢做第一的。”然后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了起来,孙悟空斗天斗地,敢于反抗;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冲之的圆周率……一个小问题引发了学生各方面的思考。看来,设计问题要巧妙,有趣味。
理论知识解决了,第二个环节就需要考查一下学生的文学修养。我把几副与一些名人有关的句子写在黑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