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科学原理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2 20:54:1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行为科学原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行为科学原理

重视人行为发展现代管理会计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行为科学的含义及主要理论;行为科学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行为科学在平衡记分卡中的应用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人们对行为科学有着不同的理解、行为科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从1924年的霍桑实验开始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五个层次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提出双因素理论、协助企业正确地进行目标多样化的决策、协助企业做好纵向各个层次的多目标之间的协调配合、用多样化的指标体系进行业绩的计量、评价和控制、平衡记分卡的原理、平衡记分卡中体现出的行为科学、提倡共同参与、通过学习提高员工实现目标的期望几率等,具体请详情见。

【摘要】本文以行为科学在平衡记分卡中的成功应用为例,指出现代管理会计的职能在本质上是一种行为职能,重视人的行为研究应该成为现代管理会计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

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会计执业界运用行为科学研究的成果,开始进行会计行为的研究,并逐渐形成会计学的一个分支——行为会计学,其中行为科学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是其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行为科学的含义及主要理论

人们对行为科学有着不同的理解。广义的行为科学是指:“包括用类似于其他自然科学的试验和观察的方法对人和低等动物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行为进行研究的任何学科,得到公认的行为科学有心理学、社会学、社会人类学以及在观点和方法与之类似的其他学科的部分”(1982美国管理百科全书第三版)。即把行为科学理解为社会科学或社会科学各学科中对人(动物)行为研究成果的集合。从狭义上来讲,人们通常将行为科学理解为借用社会科学各门类中某些原理的行为研究成果去研究企业管理的学科,即组织行为学。美国管理学会1970年出版的《管理手册》中将行为科学定义为:“运用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对管理中人的方面及人际关系进行的研究。”行为科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从1924年的霍桑实验开始的,特别是梅奥等人对职工的行为及心理的研究为后来的人际关系学说奠定了基础。

行为科学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早期的行为科学和后期的行为科学。早期的行为科学又被称为人际关系学说,着重研究职工在生产中的人际关系,研究作为“社会人”的职工及其社会需要的满足问题;后期行为科学在很多方面比人际关系学说更加细致和深入,主要集中于个体行为和组织行为。主要理论有麦格雷格的X理论与Y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激励——保健理论、麦克利兰的三种需要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罗伯特·豪斯的目标——途径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库尔特·卢引的团体动力学说、莫雷诺的团体成员关系分析理论等。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赫茨伯格的激励——保健理论。

查看全文

现代管理理论发展论文

一、古典管理学派的管理理论

古典管理学派的管理理论,是人类管理思想史上奠基的管理理论。它实际分为两个系统,一个以美国泰罗为代表,另一个以法国法约尔和德国韦伯为代表。前者称为科学管理学派,后者称为行为科学学派。

1.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学派的思想,集中体现在泰罗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泰罗重点研究了在工厂管理中如何提高效率,主张一切管理都应用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和解决,其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是:倡导工人与雇主要通过“精神革命”进行合作,并提出了一系列提高效率的科学方法与原则,如工作定额原理,标准化原理,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对工人进行培训、实行管理与执行的明确分工、管理控制上的例外原则等。泰罗思想主要侧重于企业生产的现场管理。

泰罗之后,还有一些人对科学管理理论做出了贡献。如:甘特,发明了编制作业计划和控制计划的横条图管理技术,使生产组织工作逐步标准化,他还对工资制度更深一步研究,提出“甘特作业奖金制度。”福特,在1914年—1920年首先在汽车工业中创造了流水线生产,把生产的空间组织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工业生产的标准化,为实行生产的自动化奠定了基础。

2.法约尔的科学管理理论。管理组织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法国的法约尔。法约尔理论的贡献体现在他的著作《工业与一般管理》(1916年),他提出把管理分为五大要素,即计划、组织、协调、指挥、控制等,并提出了管理的十四项原则。他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去研究,概括了一般管理的理论、要素、原则,着重研究企业的全面经营管理问题,指出工业企业经营活动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他认为组织结构和管理原则的合理化,管理人员职责分工的合理化才是企业管理的中心。

另外,德国的韦伯也是管理组织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建立一种高度结构化、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认为这是最理想的组织结构,并提出了三种权力种类,认为其中合理———合法的权力是官僚集权组织的基础。其代表作为《社会和经济理论》,韦伯的官僚制组织理论,是适应传统封建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需要而提出的。

查看全文

行为会计发展进程综述

“二战”后,企业管理中对“物的因素”的效率挖掘已达到了极限,致使诞生了行为科学这门挖掘“人”的效率的学科,会计理论学界将行为科学应用于会计领域中,便诞生了行为会计研究领域。

一、美国行为会计发展历史及其成果

20世纪50年代行为会计诞生以来,经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美国的行为会计学理论已经逐步完善,其研究规模以及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行为会计理论体系已基本建立。具体来说,在美国行为会计学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

1.酝酿阶段(50年代)。会计人员开始将行为科学的研究方法运用于会计研究领域。

2.觉醒阶段(60年代)。其特征是会计研究人员注重用行为科学的原理和模型指导会计理论研究与实践。

3.扩展阶段(70年代)。其表现方式是会计研究人员试图以会计研究的成果检验行为科学的原理和模型。

查看全文

煤矿安全培训对策分析

【摘要】通过对煤矿安全生产事故的统计和分析,可知煤矿安全事故除了自然因素外,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其实质是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管理或操作失误是不安全行为的主要来源。对于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煤矿安全事故,在生产实践中往往是分析事故的原因,并对事故的责任人进行处罚,但是没有从行为科学的角度进行遏制。

【关键词】煤矿;安全行为;安全培训

通过对国内煤矿事故统计资料的研究,可知国内大部分煤矿事故主要是从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煤矿不安全行为具体表现为,煤矿安全技术欠缺,煤矿安全意识薄弱、煤矿企业作业纷乱”。这种不安全行为的表现形式,在本质上来讲就是技术欠缺安全行为意识薄弱,对于这些方面的改善提高最好的办法就是进行煤矿安全教育培训。运用安全行为科学理论进行改进煤矿培训体系,可以有效预防煤矿生产的安全事故。

1煤矿企业重大事故的不安全行为分类分析

通过对我国煤矿事故的统计分析整理,根据我国煤矿开采的地质特征以及技术水平可知,煤矿瓦斯爆炸,矿山压力显现,运输设备,以及煤矿透水等是我国煤矿安全生产事故的主要类型。对于事故原因的分析,不管是事故的直接原因还是间接原因,无一不是集体和个体的不安全的行为造成的,所以应根据煤矿事故类型特征并结合人的行为特征,通过安全行为培训,在根本上防止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有相关理论可知人的能力主要由认识和生理、心理承受能力组成,根据前部有关理论分析我国导致煤矿生产不安全行为有一定特征,对煤矿生产的不安全行为主要是由于煤矿管理者和一线矿工对管理和作业安全性认识不足,不安全行为直接导致了煤矿安全事故[1]。这种不安全行为主要体现在,管理者的失误包括管理和技术指导的失误,以及矿工认知能力的欠缺对操作性工作的失误从而进行危险作业。并且安全制度不完善和安全监督人员不力,虽然建立安全生产制度,各种作业规范,但是不安全行为还是泛滥,在煤矿生产实践中主要表现为特殊岗位作业管理人员违反安全规范进行相应的危险性操作,如爆破施工过程中省去一些必要的安全程序,特种机电设备的检修没有按照安全规范中的程序进行安全检修,由于煤矿井下工作环境恶劣,劳动工作强度大,造成操作人员身体疲劳,安全抵御意识下降。由心理学理论和行为科学理论可知,人的行为受外界条件和环境的影响,在煤矿生产中这些外部环境和条件可能会产生不安全的行为,个体对各种外在刺激做出的反应可能表现为不安全的行为,这些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安全事故。对于这些影响煤矿生产不安全的行为的原因,可以进行整理划分,以便科学地进行识别分析[2-3]。煤矿生产条件和环境比较特殊,主要针对井工矿来研究的,井下作业条件比较恶劣,工作面生产过程中噪音较大,开采深度较深的矿井井下温度还偏高,井下比较黑暗,所以在井下作业各种指令和交流以及联络都可能在一定的情况下出现失误和错误,这些是主观原因,还有其他客观原因,对于可以控制的客观原因在生产中一定要控制,对于客观原因的控制就要提高管理者和员工的管理水平,技能水平和安全意识,提高的方法可以从煤矿安全培训的角度去考虑。煤矿不安全行为主要事故分类特征如下分析:1.1煤矿瓦斯事故。瓦斯事故是煤矿生产中主要的事故,瓦斯事故和煤矿自身的自然条件有密切联系,在我国的技术规范中,按照瓦斯含量对煤矿进行了分类,瓦斯事故通常包括瓦斯爆炸,煤与瓦斯突出等,这些事故都和瓦斯含量,以及煤矿通风管理条件,以及矿山压力控制有关,主观原因确定的情况下,客观原因的变化极易会出现事故,所以在高瓦斯矿井,对于瓦斯的相关安全行为尤为重要。1.2煤矿顶板事故。煤矿顶板事故发生的频率也较大,顶板事故的发生与煤矿所处的地质力学条件,井下巷道施工情况,以及工作面管理都有较大关系,属于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范畴内,所以在对矿山地质力学条件确定的情况下,对人的安全行为的控制尤其重要。1.3煤矿运输事故。在煤矿生产中,矿井运输系统是矿井的几大系统之一,对于运输系统的事故,一般和运输机电设备的运行有关,当然机电设备的运行和操作人员的安全操作关系极大,所以需要机电人员严格按照安全生产规范进行操作,需要进行安全行为的学习和建立。1.4煤矿水害事故。目前我国煤矿开采的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受水害的威胁较大,目前在煤矿生产中,制定了相关煤矿防治水规范,对预防煤矿水害事故起到积极的作用,但需要加强防治水工作人员的技术能力和业务心理能力,这就需要按照安全行为科学的原理,进行相关安全培训,建立起煤矿防治水的安全行为。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煤矿主要的安全事故,在理论上讲是非线性的,但是是可以在一定范围控制的,或者可以说可以控制在比较小的概率事件,这就需要通过安全行为的科学原理进行分析控制。通过对煤矿作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分析可知,这些不安全行为主要表现在煤矿工程技术人员的安全技术意识较差,安全管理水平较低,安全生产系统管理混乱,所以要运用安全行为科学原理去分析这些问题,并且运用安全培训的手段去提高煤矿管理人员和矿工的安全行为意识的能力。

2人的不安全行为的控制

查看全文

知识产权公共政策有效性提升研究

摘要:行为科学已经成为校正传统政策科学“理性经济人”假设的现实偏离性的重要理论工具。知识产权公共政策具有协同性、关联性、战略性等特点,存在多样的政策利益主体,不同利益主体与知识产权公共政策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迫切需要基于行为科学分析,实现知识产权主体行为与知识产权公共政策之间的良性互动。基于行为科学的知识产权公共政策有效性提升方向有三个方面:从政策目标出发采取“助推方式”结合心理学分析形成知识产权公共政策内容,从政策导向出发提升价值认同和集体行动能力推进知识产权公共政策实施,从政策效果出发采取政策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双向沟通方式”凝聚知识产权公共政策效果,积极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政策的有效性。

关键词:行为科学;理性经济人;知识产权公共政策;市场监督管理;科技创新

近年来,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以及世界银行、经济与合作组织、欧盟等组织在公共政策制定实施方面兴起了新的变革,相继成立专门的行为科学研究小组参与决策,积极将行为科学研究成果引入到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的全过程。正如英国学者彼得•约翰所述,“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正在席卷全世界的公共机构,专家和政策制定者已经找到如何运用人类行为研究的洞见来设计更好的政策。”1例如,英国内阁办公室成立了行为分析团队,运用行为经济学和心理学等行为科学的研究成果提升政策效果,其帮助政府节省了20倍以上的费用2,得到高度重视和广泛认可。欧盟在联合研究中心下设立“预测与行为透视小组”进行政策咨询,效果明显。知识产权公共政策具有协同性、关联性、战略性等特点3,需要知识产权公共政策所涉及的企业、高校院所、政府部门等协同推进,需要知识产权公共政策与市场监管政策、产业政策、科技创新政策、财政税收政策等有效衔接,需要进行战略性长远谋划,尤其需要从行为科学角度分析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政策有效性的方向路径。

1行为科学逐渐成为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的关键支撑理论

行为科学是校正传统政策科学“理性经济人”假设的现实偏离性的重要理论工具。行为科学是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探索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的行为的科学4。行为科学研究成果的引入,会有助于提升公共政策与具体情境之间的相互适应性,提高公共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的有效性。亦即,为科学给政策科学带来的变化可能是一场革命性的知识重构,行为科学提升政策有效性的路径有运用助推原理和注重政策沟通、宣传和说服等路径5。首先,从国际经验借鉴的角度而言,运用行为科学理论研究公共政策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当前公共管理领域关注的焦点议题。2017年,经济与合作组织《行为透视与公共政策:全球经验》报告,以“现实的人类行为”作为政策制定的起点提高政策有效性。62016年,欧盟委员会《行为透视运用到政策领域:2016年欧洲报告》和31个国家的案例分析,该报告系统总结了行为科学对欧盟立法和管制、各个国家在更为广泛的政策领域里的应用。72015年,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思维、社会与行为》,阐述行为科学在公共政策领域的运用。8其次,从政策理论的角度而言,人类行为决策所依赖的有限信息和所具有的有限理性,使得传统政策科学逻辑性不足,需要行为科学的进一步支撑和校正。传统的政策科学建构在“理性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政策过程研究。然而,很多行为规律性与有限理性和大脑的有限信息处理能力是一致的,其他的行为规律性则与大脑的模块性有关9。因此,人类行为决策过程中采用的是有限理性的决策方式。同时,人类行为决策所依据的是基础信息,一方面,随着信息爆炸式增长,使得我们信息接收局限性和信息处理低效性的制约更加凸显。另一方面,由于所产生的大量信息中混杂有效信息和无效信息甚至是错误信息,我们的信息处理能力表现出的鉴别手段单一性和来源鉴别依赖性难以满足鉴别大量信息的需要。新近的行为科学研究则以现实的、具体的、明确的人为研究出发点,通过行为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对人的行为进行分析10。可见,行为科学可以用于校正传统政策科学“理性经济人”假设的现实偏离性,使得公共政策建设的“理性经济人”回归到现实的、具体的、明确的人的行为上,从而提升公共政策有效性。复次,从公共政策运行的角度而言,需要关注相关主体对公共政策的行为反射,并以此作为公共政策有效性提升的主要依据。政策科学需要以公共政策的实操性和科学性作为研究导向,亦即政策科学在传统的学科特别是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之间架起桥梁,它必须整合来自各种学科的知识,构成一个集中关注政策制定的跨学科系统11。借助行为科学研究成果分析相关主体对公共政策的行为反射,可以为公共政策有效性提升提供依据。

2知识产权主体行为与知识产权公共政策的良性互动

查看全文

会计师审计职业行为研究论文

[提要]

注册会计师审计作为一种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从行为科学角度分析,包括个体职业行为、群体职业行为、领导职业行为和组织职业行为,这些职业行为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职业行为结构。

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个体职业行为

注册会计师审计是由审计委托者、审计者和被审计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和构成的一种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在这一经济监督活动过程中,各参与方所独自表现出的行为就是审计的个体职业行为,如审计委托者的委托行为、审计者的审计取证行为、被审计者的申请审计复议行为等,这些个体行为共同构成审计群体职业行为的基础。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产生行为的直接原因是动机,而动机又是由内在需要和外在影响所形成的。动机所产生的行为有其特定目标,这种目标一旦得到实现,便会产生新的动机;若目标得不到实现,则会调整需要,调整动机。这便构成了某种个体职业行为的循环过程。在审计活动中,各种个体职业行为都有其特定的动机,有其内在的需要。审计委托者的委托行为,由生产经营活动、财务决策的需要所产生,如某企业由于变更注册资本金的需要,便产生了委托注册会计师对其资本进行验证的审计委托行为,审计者接受审计委托行为是由于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审计活动中个体职业行为多种多样,其所赖以产生的内在需要也就千差万别。外在影响也是产生审计个体职业行为(动机)的重要原因。当然,产生审计个体职业行为的原因,既可能是内在需要,也可能是外在影响,还可能是由两方面原因共同使然。由于各种审计关系行为人具有自身特定的利害关系,其产生审计个体职业行为的动机就可能不尽合理,由此产生的审计个体职业行为也就不尽合理。审计个体职业行为的目标得以实现后便会有新的动机,由此产生新的个体职业行为;若目标未能得到或未完全能得到实现,行为主体就会调整起初的某种动机或调整由此产生的审计个体职业行为。 

注册会计师审计个体职业行为的核心问题是审计激励理论。激励是指一个有机体在追求某些既定目标时所表现出的愿望程度,它含有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形成动力之意。激励可以促使人们为追求组织目标而作出最大努力,由此形成激励理论。激励理论中影响最大的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1943年在《人的动机理论》一文中提出的“需要层次论”(也称“基本需要论”)。这种理论认为人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种。通过对这五种需要的研究,马斯洛得出一个重要结论:“我们把这些需要得到满足的人叫做基本满足的人。由此,我们可以期望这种人具有最充分、最旺盛的创造力。”激励理论运用于审计工作中就构成了审计激励理论。对每一个审计行为个体进行激励,便有利于促使其实现自己积极的行为目标。在审计活动中,无论审计关系中哪一种审计行为个体类型,每一层次的行为个体都应得到上一层次(领导层)行为个体的关心和支持,并对下一层次(下属职工)予以关心和支持;下一层次对上一层次也同样应予以协作和配合。这样,就使每一行为个体处在最佳的行为状态。另外,在不同类型的行为个体之间,也应相互予以信任和协调,以实现共同目标。如被审计者应积极配合审计者的审计取证行为,审计者对被审计者也应给予充分的信任和尊重等。应该说,对审计行为个体进行激励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既可以进行上述多种需要的激励,还可以进行期望激励、目标激励、信念激励等。

查看全文

行为会计的发展与改进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得不仅限于依靠“硬资产”,企业“软资产”,尤其是“人”,对企业业绩的重要影响得到关注,企业更加注重对“人”的潜能开发和挖掘。伴随着这种对企业生产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的研究趋势,激发了行为科学的诞生。行为科学重视研究人的心理、行为等对高效率地实现组织目标的影响作用。行为科学起源于以梅奥(Mayo)为首开展的霍桑实验。霍桑效应引起了管理学者对人的行为的兴趣,从而促进了行为科学理论的发展。当会计理论学术界将行为科学的基本原理运用于会计学科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时,导致行为会计研究这一会计研究新领域的产生。行为会计将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组织行为学、人类文化学等领域的相关概念、方法和原理引进到会计领域,通过考虑人的行为同会计信息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会计主体的行为特征和规律,预测、控制和引导其行为。行为会计超越了传统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财务信息的职能范围,是将会计学、行为科学、心理学等学科相互融合的边缘产物。本文拟通过对行为会计基本性质的重新认识、发展历程的梳理、研究主题的总结性分析和研究范围的描述性概括,促进对行为会计更加全面认识的形成,并就行为会计的发展前景作简要评述。

一、行为会计性质的理解

对于行为会计概念的理解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比较典型的有:著名会计学家AhmedBelkaoui在其《行为会计》一书中把行为会计描述为“行为科学在会计中的应用”,认为“行为会计将自身与这样的人类行为——即与会计信息和会计问题相关的人类行为联系起来”。1970年,T.Hofstedt和J.Kinard在《会计评论》上发表了《行为会计研究的战略》一文,他们没有直接定义行为会计,但对行为会计研究作了简洁而具有代表性的定义,认为行为会计研究是“关于会计人员、或受到会计机能(accountingfunctions)和会计报告影响的非会计人员的行为的研究”。1989年GarySiegel在所著的《行为会计》中对行为会计作了如下描述:“行为会计是阐述会计系统与人类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人类行为与有效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建立和使用之间的关系。基于对人类行为与有效会计系统之间关系的考虑,行为会计反映一个组织的社会维度。因而,是为会计人员报告的财务会计信息的必要补充”。由此可见,虽然对行为会计的表述稍有差异,但是都强调了行为会计是“关于会计与人类行为的科学”,认为行为会计超出了传统会计关于收集、确认、计量和报告财务信息的常规做法,它研究和处理的是会计与相关行为的关系,并与设计、构建和应用会计系统密切相关。

要严格定义行为会计十分困难,这不仅由于它所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还因为它仍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实际上,对于行为会计的理解和认识一直没有形成统一而明确的看法。对于行为会计是否是独立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第三大会计学科分支也存在严重分歧。从学术角度而言,认定一个学科的形成,必然有一些公认的标志,比如理论体系的完整性、研究方法的完善性、思想的普及性和研究队伍的形成等。对尚处于发展初期的行为会计而言,在这些方面必然存在许多有待完善之处。笔者认为,行为会计研究内容尚未形成独立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完整的理论体系,目前还不能视为第三大会计学科分支。与其将行为会计界定为理论学科,不如视为一种研究范式。行为会计是运用行为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会计与人类行为相互关系、具有交叉性和综合性的研究范式。

在我国,“行为会计”的定义和理解方面也存在很大的混乱。这种认识上的混乱不清,确实与这个学术领域比较年轻和正在发展有关,但部分混乱可能是由对行为会计与会计行为的混淆造成的。在已发表的许多有关行为会计研究的论文中,常能看到行为会计与会计行为概念混用的现象,影响了人们对行为会计的正确理解和认识,同时对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其理论带来了许多困难,因此,有必要对行为会计与会计行为这一对概念作出原则性区分。对于两者之间的差异,有学者从研究客体、范围、目标、理论基础、构成要素、约束机制等方面作了详细比较分析。在此不再重复。笔者认为,尽管两者都与会计紧密关联,有着许多相同性和一致性,但二者实际存在本质上的不同。会计行为实际上是对会计本质的一种理解和认识,因为会计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行为过程,是会计行为主体有目的的一般活动。而行为会计是一种会计研究的范式,是从个体行为特征角度对会计行为过程进行分析的新方式。而会计本质认识的行为观则为行为会计研究视角提供了其本身固有的基础。

二、行为会计研究范式的发展历程

查看全文

人才激励体制良性循环改革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激励机制的结构与理论分析;激励机制体系的阔面探讨;人才激励机制的探讨;结语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的战略性资源,也是企业发展的最关键的因素、激励机制的结构分析、通过达成一定的工作绩效而实现组织目标、目标是指行动所要得到的预期结果、激励机制的理论分析、管理学界对于行为科学理论的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过、激励机制坚持公平原则、人本原则、按劳分配原则、奖励和惩罚都是激励的重要形式、企业职工作为社会劳动者的主要构成部分、激励方式的种类不仅多种多样而且层出不穷、人才激励机制要因事、因时而异的改革、忧患意识的激励机制、提高企业中文化管理含量,实现传统管理到文化管理的转变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人才是当今企业的能动的技术资源。激励机制和其他社会机制一样是处在不断变化发展之中的,要想把握这种资源而且进行有效的利用,采取什么样的激励机制成为一个学术问题。本文就这个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人才激励机制

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的战略性资源,也是企业发展的最关键的因素,而激励是人力资源的重要内容,它是心理学的一个术语,指激发人的行为的心理过程。激励这个概念用于管理,是指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也就是说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努力去完成组织的任务,实现组织的目标。

经济时代是一个彰显个性、人才辈出的时代,资本追逐人才,人才选择资本,在改造现实的过程中,人的因素被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事实证明,“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已经成为这个时代人们共同关注的焦点和努力方向,同时也是企业制度的管理与创新,使企业高速成长并最终成为长寿公司的根本所在。目前经济行业市场化步伐日益加快,对于人力资源的获得和使用效率却比较低下,人才外流和浪费的现象更是普遍存在。造成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企业缺乏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人才的需求或成就感得不到真正的尊重和满足,仅仅被作为企业赚取利润的工具。因此,在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构筑,更核心来讲,就是要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

一、激励机制的结构与理论分析

查看全文

注册会计师审计职业行为研究论文

[提要]

注册会计师审计作为一种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从行为科学角度分析,包括个体职业行为、群体职业行为、领导职业行为和组织职业行为,这些职业行为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职业行为结构。

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个体职业行为

注册会计师审计是由审计委托者、审计者和被审计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和构成的一种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在这一经济监督活动过程中,各参与方所独自表现出的行为就是审计的个体职业行为,如审计委托者的委托行为、审计者的审计取证行为、被审计者的申请审计复议行为等,这些个体行为共同构成审计群体职业行为的基础。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产生行为的直接原因是动机,而动机又是由内在需要和外在影响所形成的。动机所产生的行为有其特定目标,这种目标一旦得到实现,便会产生新的动机;若目标得不到实现,则会调整需要,调整动机。这便构成了某种个体职业行为的循环过程。在审计活动中,各种个体职业行为都有其特定的动机,有其内在的需要。审计委托者的委托行为,由生产经营活动、财务决策的需要所产生,如某企业由于变更注册资本金的需要,便产生了委托注册会计师对其资本进行验证的审计委托行为,审计者接受审计委托行为是由于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审计活动中个体职业行为多种多样,其所赖以产生的内在需要也就千差万别。外在影响也是产生审计个体职业行为(动机)的重要原因。当然,产生审计个体职业行为的原因,既可能是内在需要,也可能是外在影响,还可能是由两方面原因共同使然。由于各种审计关系行为人具有自身特定的利害关系,其产生审计个体职业行为的动机就可能不尽合理,由此产生的审计个体职业行为也就不尽合理。审计个体职业行为的目标得以实现后便会有新的动机,由此产生新的个体职业行为;若目标未能得到或未完全能得到实现,行为主体就会调整起初的某种动机或调整由此产生的审计个体职业行为。 

注册会计师审计个体职业行为的核心问题是审计激励理论。激励是指一个有机体在追求某些既定目标时所表现出的愿望程度,它含有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形成动力之意。激励可以促使人们为追求组织目标而作出最大努力,由此形成激励理论。激励理论中影响最大的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1943年在《人的动机理论》一文中提出的“需要层次论”(也称“基本需要论”)。这种理论认为人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种。通过对这五种需要的研究,马斯洛得出一个重要结论:“我们把这些需要得到满足的人叫做基本满足的人。由此,我们可以期望这种人具有最充分、最旺盛的创造力。”激励理论运用于审计工作中就构成了审计激励理论。对每一个审计行为个体进行激励,便有利于促使其实现自己积极的行为目标。在审计活动中,无论审计关系中哪一种审计行为个体类型,每一层次的行为个体都应得到上一层次(领导层)行为个体的关心和支持,并对下一层次(下属职工)予以关心和支持;下一层次对上一层次也同样应予以协作和配合。这样,就使每一行为个体处在最佳的行为状态。另外,在不同类型的行为个体之间,也应相互予以信任和协调,以实现共同目标。如被审计者应积极配合审计者的审计取证行为,审计者对被审计者也应给予充分的信任和尊重等。应该说,对审计行为个体进行激励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既可以进行上述多种需要的激励,还可以进行期望激励、目标激励、信念激励等。

查看全文

人本管理理论发展论文

[摘要]人本管理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人本管理思想的萌芽阶段、发展阶段、完善阶段和确立阶段。人本管理不是管理的又一项工作,而是将人本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渗透到管理的各项工作中,让人本管理统领整个组织的管理。

[关键词]人本管理;管理理论;发展

管理科学是人类社会和管理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在社会和管理实践对管理理论的需要日益迫切的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随着管理学理论的发展,人本管理理论也与之共同前行。迄今为止,人本管理的发展共经历了四个阶段:萌芽阶段、发展阶段、完善阶段和确立阶段。与之相对应的是管理理论的四个发展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行为科学理论阶段、管理理论丛林阶段和当代管理理论阶段。

1古典管理理论阶段

管理理论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于20世纪初开始的古典管理理论阶段。在这一阶段,以泰罗所倡导的科学管理思想和以法约尔为代表的组织理论学派为主。1911年美国人泰勒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提出了“科学管理”,这是管理科学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泰勒倡导的科学管理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标,开创了科学管理的新时代,他本人也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尽管“科学管理”学派意识到了人在工作中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对待工作中的人,因而也没有出现泰勒所说的“完全的心理革命”来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法约尔对组织管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管理过程的职能划分理论,他在著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阐述了管理职能的划分,认为管理的职能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古典管理理论是把人看作“经济人”来管理的,过分地强调物质刺激,忽视了人在情感方面的需求,是对人的一种“物化”。“经济人”又称“唯利人”和“实利人”,指人的行为是为了追求人本身的最大利益,工作是为了经济报酬。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心理学教授麦格雷戈把传统管理对人的看法及“经济人”假设称作X理论。X理论中将人看作是天生懒惰、愚蠢、胸无大志的,因此,管理者必须对这样的员工实施强制管束,以惩罚为主要手段。

虽然古典管理理论把人假设为“经济人”,就是已经开始重视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在管理中的作用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人本管理思想的萌芽,但是,该理论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存在着客体至上的偏颇,本质上是以“物”为中心的管理。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