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体舞蹈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2 04:38:3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形体舞蹈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高校形体舞蹈课程设计论文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在福建工程学院展开,该学校2014学年上学期选课学校公选课“形体舞蹈”的女大学生均为本次研究的研究人选,研究对象为该公选课的设计。
(二)研究方法
1.访谈法
为了开展相关研究,笔者对表1中四个方面的专家进行了访谈。
藏族舞蹈审美特征分析论文
一
舞蹈艺术是伴随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同步产生,并成为人类历史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门最早形成的艺术形式之一。同样,藏族舞蹈也在民族心理素质和审美理想的基础上,伴随着藏民族的形成发展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审美内容。
探讨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历史上如何看待舞蹈,以及如何定位舞蹈艺术在藏族文化中的地位。在藏族传统文化典籍“大小五明学”中把舞蹈归于“工巧明”(即工艺学),这就表明舞蹈艺术在理论上被定位于大文化范围之内,并形成具有成熟理论依据的艺术形式之一。在西藏历史上,“羌姆”等舞蹈大多不仅配有文字记录的“舞谱”,还用“线”记录着“舞曲”;“卡尔”舞蹈的音乐“藏文古谱”流传至今。在古代藏族民间歌谣中传唱着众多的有关“说舞蹈”方面的歌谣。在众多舞蹈论述中,什么是舞蹈、形体运用以及“舞蹈艺技九”等舞蹈理论是古代论述藏族舞蹈的精髓之作,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理论部分。藏文古籍(注:工珠·云登加措:《知识总汇》[M],中册290页(藏文),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中关于“舞蹈的各种动作姿态是人体塑造的精彩工艺之一”这一论述,首先把舞蹈定位于人,以及人体所做出的各种动作,塑造出的千姿百态的“精彩工艺”。恰恰是这一活生生的“工艺”,表现着当时当地人的思想情感。古人能把审美对象的表现手段论述的如此精辟,充分证明了当时舞蹈艺术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的地位,以及人们对舞蹈艺术的认识高度。同时“舞蹈艺技九”(注:桑杰加措:《四部医典蓝流璃注解》[Z],第130页,木刻板(藏文)。)中简洁透彻地阐明舞蹈是用人体的“形”,动作语言的“声”、舞动的“情”表现生活和情感。如:“优美、英姿、丑态”都借助人的各种生动的形态来表现;又如同说话一样用人体把“凶猛、嬉笑、恐怖”表演的活灵活现;同样用人体把“悲悯、愤怒、和善”等内心情感表现得有声有色、淋漓尽致。从以上“舞蹈艺技九”的观点中不难看出舞蹈以升华到艺术高度来表现人的思想情感。“形、声、情”和谐运用到舞蹈中,更进一步突出了舞蹈的美学特色。同样,随着社会的进步,种类繁多的藏族民间舞蹈,也由起初的简单模仿、无意识的自娱性逐渐发展成为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一门艺术。值得指出的是,有人认为西藏古代的“舞蹈艺技九”是古印度“乐舞论”中婆罗多牟尼论述的,与藏族舞蹈无关。对此,经笔者查阅有关资料考证,在藏族历史上,人们在吸收印度佛教文化的同时,也吸收了不少相关的艺术理论和技法。“波罗多牟尼在论述‘拉斯’时只提出了八种,后经印度舞蹈家增至九种。这九种‘拉斯’主要作为卡达卡利舞演员的面部表情和眼神训练之用”(注:于海燕:《东方舞苑花絮》[M],第180页,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这与藏文古籍“舞蹈艺技九”中论述的内容相重合的只有“愤怒、恐怖、英武”三种,其余六种则根本不同,而且古印度的“拉斯”也没有提到“形、声、情”和谐运用于舞蹈艺术中的观点。这就有力地证明藏族先人在吸收外来文化时非常重视与本土的审美意识相结合,以民族审美需要和创新精神创造了符合民族审美特征的舞蹈理论。
二
历史上每一个民族都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创造了一整套反映民族生活、思想情感并具备一定审美特征的艺术表现形式。舞蹈艺术是每个民族开创时间最早,历史延续时间最长,流传范围最广,最能直接表现情感的一门艺术,也是每个民族历史发展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具有民族特色,最能反映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的一门艺术。任何一个民族或部落的人们,当听到他们最熟悉的音乐或舞步声时,都会情不自禁产生兴奋情绪,并传达给身体各部位、各关节,随着舞律的变化,身体便自然舞动起来。这就是这个群体审美意识的一种本能的具体表现。由于每个民族所处地理环境、政治历史、宗教信仰、民俗民风的不同,又形成了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风格,如不同地区舞蹈,动作的力度、软度、开度、幅度和舞律的差异,有的民族舞蹈动作的重点在人的下肢,而上身动作较小;有的民族舞蹈,上身动作较为丰富,而下身动作较少;有的地区舞蹈以大动为美,有的地区则以含蓄舞动为美。正是诸多舞蹈风格中蕴藏着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特征。
“审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诸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能动的反映,一般通称之为‘美感’”(注:王朝闻:《美学概论》[M],第6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美感中包含着审美意识活动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如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感受等等,同时还包含欣赏活动或创作活动中的特殊的审美心理现象。
体育舞蹈项目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摘要:采用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西安市部分体育舞蹈教练和小学一线体育教师等相关人员进行访谈,结果发现:1.开设体育舞蹈是学生的迫切需求;2.开设体育舞蹈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时也是学生心理健康培养的途径之一;3.体育舞蹈可以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审美价值观。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对开展体育舞蹈项目教学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体育舞蹈;体育教学;应用价值;开展对策
1引言
目前我国大多数学校还保持着内容与结构长期不变的传统体育锻炼方式:侧重体能,项目局限。这种方式不能持久调动多数学生的锻炼积极性,满足不了学生多层次的锻炼需求。而体育舞蹈具有乐中健身性、行为举止规范性、综合艺术性、默契配合性等特性,因此开设体育舞蹈课程,可以丰富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体育舞蹈的认知。学生锻炼兴趣普遍高,在娱乐中健身,其自觉性也强,运动量和强度就有一定的保障,学生的心理素质也会得到很好提高,从而可有效地保证他们身体、心理健康成长的需要,更利其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本论文从分析体育舞蹈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入手,对学校开展体育舞蹈的对策进行了探讨分析,可以为相关学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提供参考。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聋生舞蹈艺术教育的发展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舞蹈艺术教育在于昭示人类对美的自然需求和审美理想,传播人类情感信息,增进人们的交往和交流,陶冶人们的理想、信念和情操,提高个体的艺术素质与修养。听力残疾学生(以下简称聋生)的舞蹈艺术教育,是根据他们的特点,以舞蹈艺术教育为主要途径,以提炼、组织、韵律化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运用人体动作姿态、表情、动作流程等来构成画面,创作形象,表达某种思想情感,从而让他们获得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聋生的舞蹈艺术教育,是特殊教育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弘扬人道主义精神、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提高残疾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这种舞蹈艺术教育注重残疾学生潜能的开发和缺陷的补偿,能有效培养他们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也坚定了他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人生态度,让他们能更好地融入社会,自觉体验生活,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内容
1.武汉市特殊教育学校聋生舞蹈艺术教育的现状调查。
2.武汉市特殊教育学校舞蹈艺术教学的内容、策略研究。
小学体育舞蹈啦啦操训练方法探讨
啦啦操起源于部落仪式,具有战争激励的作用,类似于我国上古时期的巫师的舞蹈。现代意义上的啦啦操则起源于100年前的美国,与新式体育运动相伴而生,目前,舞蹈啦啦操已经成为全美主要体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在足球、篮球、橄榄球乃至游泳等体育赛事中,随处可见舞蹈啦啦操的身影。我国于2002年正式引入啦啦操项目,随后在各阶段学生群体中广为流行,也得到了社会与国家的高度关注。论文以小学体育教学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小学体育教学中舞蹈啦啦操的训练方法。
1.小学体育教学中舞蹈啦啦的价值研究
舞蹈啦啦操是现代小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项目之一,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小学体育教学之中,并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就[1]。从当前的教育实践来看,舞蹈啦啦操的教学价值主要集中于以几点:1.1塑造学生的形体美。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小学生的形体状况并不容乐观,比如家庭溺爱导致的营养过剩,运动偏少导致的亚健康等。舞蹈啦啦操是为小学生量身定制的体育项目,不仅重视动作的规范性与技巧的协调性,也重视形体的美感,对小学生形体美的塑造有重要价值。1.2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小学生中普遍面临着意志力薄弱的现象,特别是独生子女,此种问题更为显著,这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舞蹈啦啦操具有一定的训练难度,它要求小学生控制好身体的协调性与柔韧度,不断克服学习中难点与问题,这可以有效地提升小学生的意志品质。1.3促进小学生的综合发展。舞蹈啦啦操不仅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且其注重团队间的合作,强调团队精神与集体意识,对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作用显著。
2.小学体育教学中舞蹈啦啦操的训练策略
2.1做好导入工作。“学以趣为先”,在小学生的舞蹈啦啦操学习中,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它不仅是学生开启学习活动的动力,也是学习活动得以维持和深入发展的根本保障[2]。因此,在舞蹈啦啦操的训练中,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根据啦啦操的特质以及小学生的学习特点,采取好相应的教学导入工作,以有趣的导入方式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故事讲解。在啦啦操诞生的100余年的历史中,发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将啦啦操的历史融入到故事中来讲解,并趁机向学生介绍舞蹈啦啦操的基础知识,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下,深化对舞蹈啦啦操的理解;又如,播放视频。爱看视频是小学生的天性,特别是对小学中低段学生而言,视频更具直观性与生动性,也更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教师在教学中要选择重要比赛前的啦啦操视频,让学生跟着律动的节奏观看舞蹈啦啦操队员的动作,感受啦啦操的魅力。而对一些难度较高的肢体动作或者审美表现力强的肢体动作,教师可以将其单独拎出来,制作剪辑成集锦,共学生观摩,让学生感受到啦啦操魅力的同时,提升其学习兴趣,为训练工作的深入开展打好基础。2.2加强基础训练。“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舞蹈啦啦操作为一项健身舞蹈,需要学生跟着节奏的律动,呈现出优美、协调的动作,对小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因此,在舞蹈啦啦操的训练中,教师首先要做好的是基础动作训练,待学生对舞蹈啦啦操的基础动作有了清晰透彻的了解之后,再开展综合训练以及相应的舞蹈啦啦操表演。舞蹈啦啦操的动作体系较为复杂,除了肢体动作以外,腰部、头部的协调性同样是影响舞蹈表演的重要因素,教师需要对舞蹈啦啦操的动作进行分解,将其中最为常见的动作分离出来,最为基础动作来训练。并且,为了避免基础动作训练中因音乐的缺乏而出现的枯燥感,教师可以将基础动作汇编成简易的舞蹈,让学生在音乐节奏的带领下,进行舞蹈训练,这样既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训练热情,也有助于学生全方位、系统地掌握舞蹈啦啦操。在舞蹈啦啦操的基础训练中,除了手位训练至关重要以外,身体的柔韧性训练同样不可或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从学生中选出具有较好舞蹈功底,且对舞蹈啦啦操有高度热情的学生作为各小组组长,开展小组训练,这样不仅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舞蹈训练的深入开展同样意义深入。2.3突出综合训练。在舞蹈啦啦操的训练中,动作分解式的基础训练固然重要,综合训练同样非常重要性,它不仅是全面展示学生舞蹈啦啦操表现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检查学生基础动作掌握效果的客观需要[3]。因此,在基础动作训练完毕后,教师要突出综合训练,将综合训练作为舞蹈啦啦操训练的重点所在。综合训练多依托于相应的套路,教师可以选择经典的舞蹈啦啦操表演,让学生在音乐的配合下,开始整体性的训练,各小组学生由组长带领,教师从旁观看,如果发现学生在肢体动作或者协调性上出现问题,则予以现场纠正。在舞蹈啦啦操的综合训练中,舞蹈表演是一种特殊的训练形式,笔者在教学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舞蹈啦啦操表演,并根据学生表演的最终结果予以等级评定,这种带有竞赛意味的训练方式,激发地刺激了学生的训练热情,提高了学生在舞蹈啦啦操训练中的积极性。创编与训练为舞蹈啦啦操教学中的一体两面,为了提升舞蹈啦啦操的审美表现力,教师在重视啦啦操训练的同时,也要引入其他舞种,特别是与啦啦操融合度比较高的舞种,比如街舞、武术、爵士等,鼓励学生在综合训练中进行创编,尤其是跨舞种创编,在啦啦操中吸收其他舞种的元素。2.4重视复习训练。“学而时习之”,在小学生的舞蹈啦啦操训练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难免会出现形形色色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基础训练与综合训练,更要突出强化训练,让学生在复习环节中强化舞蹈啦啦操的表演技能[4]。复习训练不同于前面的练习,受时间因素的影响,它需要突出训练的针对性,换言之,复习训练需要采用精准训练的方式,使宝贵的教学时间运用到最为紧迫的教学任务中。在综合训练中,不同小组存在的问题有着较大的差异性,比如,有些小组学生的动作力度不足,在表演中出现了动作乏力,审美性不高的现象,而有些小组则存在着协调性不高的现象,尽管小组学生的肢体动作表现力都很不错,但作为团队项目,缺乏良好地配合性,影响了最终的结果。因此,)教师要根据小组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好针对性的复习训练方式,做到对症下药,提升小组的训练效果。同时,在舞蹈啦啦操训练中,学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难免会出现部分学生表现优秀,部分学生表现欠缺的现象,此时,教师要构建一对一帮扶训练机制,让优秀学生扶持后进学生,实现共同提升的目标。
3.结语
服装表演专业舞蹈课程论文
摘要:舞蹈课是高校服装表演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其教学宗旨是从教学计划入手,调整舞蹈课程的设置,以及妥善修订舞蹈课程教学大纲,尽量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更多地了解和掌握不同风格、不同舞种的典型素材以及提高学生的编排能力、基本素质和舞蹈理论修养,为今后的学习服装表演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服装表演专业舞蹈课程
目前,国内很多院校的服装表演专业都开设了舞蹈课程,并不同程度地加大了舞蹈课程的开设比重。但各校的情况不尽相同。就笔者所在的学校服装表演专业,立足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比较重视舞蹈课程的开设,充分利用本系专业的师资条件,除了在第一年必修的基础上,还在以后的两年分别设置了不同层次内容的舞蹈课程,并且为有一定基础和有兴趣的学生还设置了较深层次内容的特色舞蹈班,走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途径。
然而,任何问题都有两面性。存在的问题表现在:(1)缺乏专业舞蹈教师,有些院校的舞蹈课是由服装表演的老师兼任。(2)缺乏合适的教材。就服装表演专业舞蹈课程使用的教材而言,国内目前尚少见有出版过一本合适的面对高校服装表演专业的舞蹈课教材。(3)开课学时偏少。从舞蹈作为一门基础课来看,大多数学校的学时安排还相对有限,加之真正实施时还会因其他活动的冲击影响而打折扣。(4)生源基础差。长期以来,舞蹈教育一直处于附属和依从的地位。就生源基础来看,虽然服装表演专业的学生自身体形条件较好,但绝大多数学生在中小学阶段从未接受任何形式的舞蹈教育,对舞蹈的认识几近空白。(5)重视程度还不够。有些院校舞蹈课仅作为服装表演专业中副设的专业基础课,对舞蹈修养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利用所学舞蹈知识进行服装表演编创能力的培养还不够重视。
总之,在面对社会新时期复合性人才的需求,笔者所在的学校服装表演专业在制订教学培养计划时,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借鉴其他专业服装学院的教学经验,对服装表演专业中舞蹈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大纲内容的编排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形成了自己具有特色的教学优化体系。首先,根据学校专业办学培养复合性人才的方向和特色,对2007本科培养计划中有关舞蹈课程的设置进行了大幅度调整。既考虑到开设具有实用意义的课程,如舞蹈基训、形体训练,又兼顾到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舞蹈理论学养的提高,尽量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更多地了解掌握不同风格、不同舞种的典型素材以及编排能力。调整教学培养计划时依据“一专多能”“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改变以往服装表演专业学生学习舞蹈走过场的误区。在夯实专业基础的前提下,形成了以“舞蹈基础,舞蹈素材,舞蹈鉴赏,舞蹈编导,T台表演编创”为线索的学习板块。这些课程可分为三个学段来实施完成。第一学年为基础阶段,第二学年是提高和积累阶段,第三学年除了继续进行不同层次内容的舞蹈作品鉴赏外,学习重点则转为舞蹈编排并结合专业进行T台表演编创,达到学以致用。此外,又因本校地处江西赣南,赣南有客家风的赣南采茶戏,赣南采茶戏有着动听的音乐,优美的舞蹈。因此在舞蹈课时,我们也增加了赣南采茶舞,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了客家生活情态,也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这样,不仅使服装表演专业的学生在T台上能走“猫步”,还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毕业后走进社会的实际需求。
我们在合理修订教学计划的基础上,进而对舞蹈课教学大纲进行了妥善细致的修订:舞蹈课程教学大纲内容是为服装表演课程奠定基础。例如根据服装表演学生舞蹈知识技能欠缺,但理解能力相对较强的特点,通过对一些有深刻主题寓意和表现手法独特的经典作品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知识学养和鉴别能力。如根据学生基础较差且大学生入校年龄在18岁以上,骨骼发育基本定型(比较硬,软度差)的生理特性,加上服装表演自身的专业特点,在舞蹈课上更多要求形体的训练、身体韵律和协调感的训练,而非专业性较强的技能技巧训练。使学生能够完成大部分规定的基本动作,了解舞蹈训练的基本步骤、方法和要领,适度地淡化或删除专业性较强的高难度动作要求,培养学生利用舞蹈课所学的舞蹈知识,充分运用到服装表演当中。
少儿舞蹈中的非智力原因培育
摘要:学校少儿舞蹈活动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要提高少年儿童的舞蹈表现力及创造力,不仅需要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也需要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非智力因素对学生获取舞蹈表演成功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舞蹈;活动;培养
非智力因素从广义上讲,就是除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如:动机、兴趣、情感、习惯、意志、性格等。这些非智力因素,在学校少儿舞蹈活动的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动机的明显与模糊、兴趣的高涨与低落、情感的丰富与单调、习惯的好与坏、意志的坚强与薄弱、性格的开朗与弧僻都会直接影响少儿舞蹈兴趣活动的效果。因而在少年儿童进行舞蹈兴趣活动中不仅要重视形体、技能、技巧、身韵的训练,而且要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为此,在长期的具体实践中,笔者摸索出几条在少儿舞蹈活动中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途径,下面就谈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树立学习舞蹈的信心
信心是动机的产物。少年儿童在学习舞蹈过程中积极性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学习的动机。动机是激励一个人去行动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是在整个舞蹈兴趣活动中逐渐发展和形成的。
幼儿舞蹈对幼儿时期的教育作用论文
论文关键词:素质教育;智力发展;生理素质;创造力;道德培养;审美修养;集体观念;爱心教育;幼儿美育
论文摘要:幼儿舞蹈是学前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不是单设的科目,而是幼儿音乐艺术教育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是幼儿感兴趣且易于接受的一种美育形式;是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任务中的一个部分,它对幼儿身心的健康,情操的陶冶和智力的开发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舞蹈教育具有推动幼儿素质全面提高的诸多潜在优势,它既是孩子们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手段。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对人的作用是非常深刻的,舞蹈是各类艺术中历史最久远的门类之一,是人们表达情感的最古老也是最直接的好形式,舞蹈作为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不仅可以培养教育对象具有健美的身体姿态,增强动作的协调性、节奏感,而且可以抒发和表达感情,加强交往,美化生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幼儿时期的教育可谓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舞蹈对幼儿的身心健康,素质教育及技能的提高和发展,均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舞蹈是学前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不是单设的科目,而是幼儿音乐艺术教育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是幼儿感兴趣且易于接受的一种美育形式;是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任务中的一个部分,它对幼儿身心的健康,情操的陶冶和智力的开发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舞蹈教育具有推动幼儿素质全面提高的诸多潜在优势,它既是孩子们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手段。
一、舞蹈与幼儿生理素质
舞蹈训练跟体育运动一样,有助于儿童的身体健康发育。如:舞蹈素质训练中的压腿、踢腿以及肩、胸、腰、髋上的各种手段练习及对孩子韧带、肌肉的延展训练等等都跟体育训练有着密切的联系。舞蹈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它要靠身体各个部位的协调动作,来表现各种美。动作的协调性训练有助于儿童大脑的发育;长期训练有效提高孩子的耐力和灵活性,有助于儿童形体的健美,培养内在气质、美化身段,提高人对自己欣赏和自信心。从而使儿童的身体塑造的更挺拔,肢体更灵活,身体各部位更加协调。
学前教育理论下舞蹈教学论文
1问卷调查的展开及调查结果
为了使得调查研究更为有序、客观,论文将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模式划分为课程内容设计、课程内容的选定、课程内容的组织实施、课程的教学评价四部分进行问卷问题的构建。在问卷调查中,在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学院中选取400名学生发放问卷,学生通过纸质问卷、电子问卷的填写来完成调查。在为期10天的调查结束之后,共回收问卷40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数量为382份,问卷有效率达95.5%。在问卷调查结束之后,论文对于调查结果进行了简单分析,根据数据,得出如下结论: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学生认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内容设计中,理论课程内容过多,对于舞蹈教学的实际操作内容涵盖较少,总体教学内容难度较低,难以提升。在课程内容选择上,缺乏统一、合理的课程教学内容,部分课程内容不符合实际工作内容需要,难以有效达到教学目标。在课程内容的组织实施上,学生指出,就自身的掌握情况来看,目前学校所安排的1周2课时,一学期24课时的教学时间较短,只能够满足学生“学”的需求,但是达不到学生“学会”的目的。在课程的教学评价上,学生认为目前专业舞蹈教学评价体系一元化现状严重,对于理论考试的重视程度过高,对于个人舞蹈能力、技能以及相关理论知识、音乐素养、舞蹈素养等考察不够,因而评价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
2“以生为本”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模式
2.1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内容设计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本身缺乏统一的教材以及成型的教学方法,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专业舞蹈教学的内容体系就更需要结合各个学校、各个地区的特点以及学生对于舞蹈教学的认知和需求。从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可以将教学内容设计细化为如下几点:从课程学时进度的设定上来看,大部分学生认为每周2课时,一学期12课时的教学时间不足,然而从每次教学2课时共一个半小时的总体时间来看,是能够合理安排教学的各项具体内容的。目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每次课分为热身运动、舞蹈理论教学、舞蹈时间教学、自习教学等,从单次学时来看是完全充分的,内容也是较为丰富的。然而,从周课次的角度来看,多数学生认为12周的时间略少,难以使得自身学到的技能、技巧在实践中得以体现。可以按照学校的学期计划,将12周的教学时间提升到18周左右,在后期学校教学活动结束之后,安排集中的培训、实习等,这样效果更佳。在课时这一方面,学生认为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可以模拟幼儿园教学的课时时间,目前课程的长度在一个半小时左右,对于学生的学习是比较合适的,然而与之后的工作可能难以对接,可以考虑将课时分为45分钟+45分钟的时段,辅以教学内容的整合,形成2次幼儿园教学课的教学模块。
2.2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内容选定
教学法在幼儿舞蹈教学的应用
【摘要】德国奥尔夫教学法是20世纪欧洲三大音乐教学法之一。该教学法以启发学生天生的音乐性为目的,使学生生活更加丰富,对于生活更具有创造性。而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我国舞蹈教学领域也需要更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对其进行丰富。而奥尔夫教学法就是值得舞蹈教学领域学习及借鉴的方法之一。本研究主要从分析幼儿成长的特性入手,对奥尔夫教学法在幼儿舞蹈教学中的应用方案进行探讨,为今后幼儿舞蹈教育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奥尔夫教学法;舞蹈教学;幼儿舞蹈
一、研究的必要性和目的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教师们需要改变现有的教学理念,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然而,我国的舞蹈教育普及时间较短,一些舞蹈课的教学方法还存在一些缺陷。而且在舞蹈教学领域,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的创新变革者很少。但在其他教学领域,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的创新变革者很多,例如德国的教育家卡尔·奥尔夫(CarlOrff,-)则是在其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一位创新变革者。所以我国舞蹈教学领域也需要吸收、借鉴更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对其进行丰富,以提升教学工作的有效性。20世纪欧洲三大音乐教学法之一的奥尔夫教学法是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寻找音乐素材,并提出结构性的要求。奥夫教学法的最终目的在于启发与生俱来的音乐性,丰富他们的生活,享受创意性的生活。另外,在活动方式上,也提出了包括语言、身体活动在内的多样、有创意、自发的方法,因此可以说对音乐思考能力的形成具有非常积极的可能性。奥尔夫教学的基本理念和思想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中国的学者也对奥尔夫教学的基本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例如庞婉芳在《奥尔夫的音乐教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的研究中通过从本土化引入和价值创造的方面探讨了奥尔夫教学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该注重的关键点。[1]周敏在《奥尔夫教学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通过了解奥尔夫教学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对陆良第八中学的教学实践做出了调研和分析。结果表明,在音乐教学的实践过程中,需要注重同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学,同时在语言、动作和乐器三个方面加强课堂教学的呈现。[2]奥尔夫教学法虽是音乐教学法,但如果深入分析本质教学变革思想的话,在其他的课程领域也可以使用。目前已有很多学者将奥尔夫教学法逐渐吸收并运用到舞蹈课程的教学中,如韩国学者李贤熙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通过创作舞蹈可以表现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来作为提高幼儿创意性、提高幼儿发育的授课方案,并且灵活运用能够创造性地表现本质性的创作舞蹈和奥尔夫的节奏感,目的是以幼儿的基础性动作和音乐经验为基础,研究通过创作舞蹈提高节奏感。[3]在奥尔夫音乐课堂中,身体动作是奥尔夫音乐教学的常见“素材”,因此非常有趣。例如,用有规律的节拍表现内心的喜悦和悲伤。有拍手、拍桌子、跺脚的学生,也有用肢体语言表达内心感情的学生,这一切让音乐学习回归自然。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也应该保持该教学法本来的教学理念,舞蹈教学可以“就地取材”,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在快乐中“发现”舞蹈,然后在不知不觉中自主学习舞蹈。对此,本研究以奥尔夫教学法的应用为研究基础,尽可能地将该理念融入到舞蹈课堂上,进一步对奥尔夫教学法在幼儿舞蹈教学中的应用方案进行探讨,帮助幼儿开发其舞蹈天性,帮助幼儿舞蹈教师掌握更科学的教学方法。
二、幼儿成长发育的特征
幼儿期是人类最重要的成长时期,在幼儿的发育成长过程中,有其独有的特点和特征。因此应该经历更加积极的变化过程。幼儿的发育过程分为身体,精神,社会,语言,认知发展5种。分别探究其特性,对舞蹈教育有着特殊的认识意义。幼儿的身体特点是通过感觉和运动来学习很多东西。幼儿首先是发展大肌肉,因此喜欢不停地活动,所以擅长跑、跳、爬等运动,但是复杂精巧的运动就会显得吃力。而且幼儿的身体特点还有比较柔软,康复速度快。幼儿的情感特点是自由、坦率地表达自己所想和感受,深深地陷入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中。但是幼儿的情感还具有易变性和易感性,所以偶尔会感到不安,会感到恐惧。幼儿的社会特点是和朋友们一起开始社会活动的时期。在这样的环境中,慢慢抛开自我为中心的行动,通过自己的想法,享受着与朋友们团体的游戏。幼儿的语言特点是具有自我为中心的语言。这个时期的幼儿主要以口语表达为主,语言成长不是通过对知识等经验来成长的,而是通过对具体的事物的好奇心,不断地提出问题,通过对话的语言来发展词汇和句子。幼儿的认知特点是由近及远的,从局部到整体,从片面到全面。开始初步对社会规则、行为规范有所理解,使所有现象都成为好奇心和探索的对象。在幼儿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最明显的特征主要表现在身体的运动功能上。因此,身体运动机能的成长因人而异。虽然在其成长的时期,身体机能发育各不相同,但还是具有规律性的。一般表现出来的运动机能是由上到下,由近到远,也就是从离大脑最近的部分开始发展的。也就是说,首先进行的是眼睛运动,头部运动,从臂到手,然后进行坐、立、行走和腿部运动。身体中心部分的运动功能先发育,末梢部分后发育。而运动功能是大肌肉先发育,小肌肉后发育。并且身体所有的肌肉和骨骼都是柔软的,好奇心,冒险心强,敏感性强,并且有较充分的时间,是可以形成各种机能运动的时期。另外,决定幼儿期成长发育的因素还有成长、成熟和学习。后天发展的侧面是学习和环境的关系。成长意味着在身体大小上变化的量的变化,成熟意味着身体的结构性和组织性上虽然更为复杂,但细化后发生的质的变化。从发展的角度看,遗传的素质决定了幼儿的成熟和成长。所以幼儿从出生后,各个身体发育速度都是不同步的,但是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发育规律。通过了解这些规律,在设置幼儿舞蹈课程时,幼儿舞蹈教师要善于思考并分析幼儿成长特性,并对幼儿舞蹈课程的设置随时进行调整,有效做到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