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传统文化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9 21:55:4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戏剧传统文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戏剧戏曲创新型教育体系研究
摘要:我国戏剧戏曲艺术经过几十年的演变,在表演形式与风格方面取得长远的发展,并获得一定的成就。而教育作为推动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其重要目的是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戏剧戏曲教育同样秉承着这一要求,在发展历程中积累丰富的教育经验,确立现代戏剧戏曲教育体系,赋予戏剧戏曲教育全新的活力与生命力。本文分析戏剧戏曲教育体系发展现状,并提出戏剧戏曲创新型教育体系的构建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戏剧戏曲;教育创新;教育体系
教育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继承传统传承历史的重要方式。而戏剧戏曲教育则是戏剧戏曲艺术繁荣的根本,利用口口相传的方式达到继承与发扬的目的,使戏剧戏曲文化成为我国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坚信在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戏剧戏曲艺术一定会换发生机与活力,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变化,得到健康长远的发展。
一、当代戏剧戏曲教育的传承历史
戏剧戏曲教育是指以戏曲知识和戏曲唱法技能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教育,其目的是培养更多戏剧戏曲艺术人才,是我国戏剧戏曲艺术长远发展的根本。当代戏剧戏曲教育的发展,可追溯到公元8世纪初期,唐玄宗以朝廷的名义设置教坊,用于传统乐曲的排练与演出,这是我国政府最早设立的有关戏剧戏曲的艺术机构。随着戏剧戏曲的发展,其教育的发展重心逐渐从政府转向地方,在民间出现由师傅传艺的个体培训方式,表明我国戏剧戏曲教育得到充分普及。这种教育形式一直延续到明代,在明代出现的以盈利为目的的戏班,进一步推动戏剧戏曲的发展。虽然这种教育形式丰富了戏曲的演唱技巧,提升表演者的表演技艺,但由于这种教育方式的规模较小,且很难满足中下层阶级平民百姓的需求,于是科班教育应运而生。科班教育主要以系统化培养为主,并在传统教育模式上开展实践教育,虽然这种培养方式还存在师徒传授的性质,但在具体讲授内容与教育形式方面发生重大转变。这种重视实践演出的教育形式,使许多科班学员成为具备丰富演出经验的著名演员。甚至部分演员独立门户开创了我国最为早期的戏剧戏曲表演流派,使戏剧戏曲演员不再是地位低下的戏子,而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表演艺术家。戏剧戏曲教育也不再是人们消遣的工具,而是传承我国文化的手段。我国戏剧戏曲教育的传承与发展历史,深刻表明戏剧戏曲教育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根据时展要求进行改革创新,赋予戏剧戏曲全新的活力与生命力,促进戏剧戏曲教育更加健康长远的发展。
二、戏剧戏曲教育体系的发展现状
普通高校戏剧表演通识课程探讨
【摘要】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为普通高校艺术类通识课程中的戏剧表演课程。研究目标是为了明确新时代高校艺术类通识教育现状下,戏剧表演课程建设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文章从高校戏剧表演通识课程建设与发展的视角,从三方面入手探索普通高校艺术类通识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渠道,从而达到提升普通高校通识艺术教育教学的质量、推进高校人才培养中素质教育的应用,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献出绵薄之力。
【关键词】普通高校;戏剧表演;通识课程;问题与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素质教育的重视,以及对普通高校课程建设发展的指导,普通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艺术类通识教育课程也逐渐走到了聚光灯下。戏剧表演通识课程是针对普通高校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开设的艺术课程。对于没有艺术表演培训基础的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如何利用通识课程,快速并有效地将其培养成热爱戏剧表演艺术、能够参与戏剧表演实践、能够欣赏并有一定的戏剧审美能力的人才,才是重中之重。在进行戏剧表演通识课程建设过程中,发现存在着艺术类通识课程与传统文化融合度不够、艺术类通识课程创新性缺乏、艺术类通识艺术教学实践性不高等问题。本文针对我国普通高校艺术类通识课程中的戏剧表演课程进行研究,这对于建设转型普通高校,培养具有高素质、实用型的本科人才的目标有一定的理论促进作用,同时对于现存普通高校艺术类通识课程教育的“卡脖子”现象给出建议,为高校教育事业作出微薄贡献。
一、新时代高校戏剧表演通识艺术教育的文化底蕴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戏剧表演通识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融合度的问题
据当前对于高校戏剧表演通识艺术教育现状的调查发现,其教育方向和教育内容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结合度不高,导致很多珍贵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髓无法被学生了解和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是瑰宝,也是民族文化自信的体现,做好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的结合才能真正地将传统文化在教育领域发展传承,才能让中国的青年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艺术文化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在戏剧表演通识课程中,很多高校着重于西方的文学艺术或是经典剧目的模拟与教学,忽视了中国自有的好作品与好戏剧内容,在教学创作过程中,教师也没有很好地了解利用我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进行教育加工,来丰富教学内容。
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戏剧传播方式分析
摘要:系列讲话多次谈到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和动力支持。在这种形势下,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习中研究如何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就显得很有意义。本文从戏剧传播的角度,以舞蹈剧和情景秀为例,探讨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播和表演形式的创新。
关键词:高校;学前教育;舞蹈教学;戏剧传播
一、场景:从场景模拟到沉浸式环境的创造
舞蹈剧的场景设置在舞蹈教室的封闭式环境内,是对剧中要求设置日常生活场景的模拟。如:2013年暑假期间播放的《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是一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剧目,该剧因其寓教于乐、轻松活泼的风格获得了家长和孩子们的一致青睐。其场景锁定在民国时期香兰镇的一家私塾。据介绍,该剧拍照场景中,墙皮是暂时制造,一切家私、门窗都是老物件。整部剧为我们讲述了学识渊博的教书先生大智是怎样带领一群孩子读书、识字、明事理的。在高校学前教育舞蹈教学中,我们组织动员学生积极改编甚至创造创新这些优秀剧目,用舞蹈的形式来表现剧中的人物情感,并且自己亲手制作舞蹈剧的道具和摆设,全情投入。
二、表演:从严格执行剧本到现场的即兴发挥
舞蹈剧的表演,演员要严格执行剧本的规定,不能随意更改台词和动作。情境秀的表演,演员可以和现场的观众进行即兴互动表演。其表演是没有剧本可执行和遵循的,只有提前设置好的互动流程和规则,演员和观众只要在这个框架下表演就可以了。如《溪口民国文化风俗情境秀》,以“穿越百年”为主线,用民国民间百态、民国服饰、民国戏剧和“民国诗社雅集”“长亭外古道边”等12个情境表演秀,展现民国文化。游客或者当地市民可以与演员互动,参与表演,成为表演的一分子。而这些都是没有固定章程可以遵循的,是演员和游客或居民之间的一种随机性的表演,更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戏剧表演方式。
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研究
【摘要】传统文化蕴含着民族精神,见证了民族发展与历史。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重要手段,随着高中语文教学向素养教育的方向发展,应当重视高中语文教学中宣传展示传统文化,更好满足学生的需求。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契合
本文在分析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契合现状基础上,找出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契合的原则与策略,全面提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契合有效性。
一、高中语文与传统文化契合的现状
1.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契合意义。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与物质文化的总和,其核心内涵是精神与道德层面的内容。通过渗透传统文化内容可以促进学生深层次的理解篇章内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词、文言文的审美意蕴空间。传统文化是民族瑰宝,语文教学的过程本身是弘扬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可以说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传承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应当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展示传统文化。2.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契合问题。虽然当前高中教师普遍的重视在课堂上传播展示传统文化,但是有时学生仍未能高效吸收传统文化。这主要是因为新时代的高中生缺乏必要的传统文化基础,以及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途径较少,高中以前阶段语文教学重视应试教育,未能打好学生语文基础,因此影响了学生的文化素养水平。而且,有些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压力较大,面临的教学任务较多,存在着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过于传统单调,未能把传统文化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问题。3.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契合原则。高中语文开展传统文化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素养的重要教学任务,实现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目标,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首先,尊重学生的文化素养水平,从学生的现有文化知识水平出发,根据学生的文化修养与文化感知能力为学生生动的展示各种传统文化现象,切实借助学生接受的形式开展有语文学科特征的传统文化熏陶展示活动。其次,要体现出传统文化与语文契合的有效性特征,在立足于教材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必须结合分析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美学意境、思想内涵来展示传统文化。第三,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在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中体现出差异性,尊重不同学生的具体文化需求,有针对性的向学生展示民族优化文化。第四,运用信息媒体技术扩大文化视野,丰富课堂传统文化教学的内容,能够借助高中语文的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来展示各类传统文化。
二、高中语文与传统文化契合的措施
浅谈传统文人戏剧审美与平面设计
摘要:现代生活中人们对戏剧表现性、内容、技巧都日益呈现出现不同的要求。本文重点研究了中国传统文人对戏剧的表现,以及古代文人在戏剧中服饰、色彩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以现代人的设计审美角度分析古代文人对戏剧表现的内涵及发展的作用,发现传统戏剧在平面设计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和传承延续。
关键词:文人;戏剧审美;戏剧影响;平面设计
一、传统文人对戏剧的表现
随着戏剧深入发展,伴随着关于戏剧的著作如《东京梦华录》《乐书》《事物纪原》也越来越多。它们对戏剧表演有些充分的记录和阐述价值。戏剧从上古到汉、魏、晋、唐乃至宋、元、明、清都有以后清晰的演变历程。儒家文化对中国戏曲影响颇深,千百年来,儒家思想渗透到文学、绘画、音乐等领域。对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一定的积极影响,与此同时促进人们全面发展。古典戏曲最为特别,儒家思想直接影响着戏剧的思想内容、艺术表现形式,甚至戏曲批评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古代文人对戏剧的审美和看法
中国戏剧追求整体美,因此戏剧的内容被古代文人最为看重,有头有尾、前后存在联系都是对内容重视的表现。我国古代戏剧与诗、词、歌、赋的体裁相比,更为丰富,贴合人们生活。戏剧运用托物比兴、情景交融的方式,让戏剧的内容更加多元化,更酣畅。文人将主观的情感与自然的现象相结合。如曹禺的《雷雨》,戏剧通过复杂的人物关系,通过夸张的形式,让观众能感受到不一样的精彩,该戏剧主要是通过一条主线串联整个戏剧,通过一个个幕戏刻画出耐人寻味的人生悲剧。古代文人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即使有的文人墨客长期处于社会的底层,但他们的自尊要求他们对戏剧的创作有着很高的艺术水准,在艺术创作上他们能够仔细琢磨,脱俗而出。文人参与戏剧的创作有一大批是表达了对这个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在表达思想蕴含的当面具有深度,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容易引起观赏者思考,但又由于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的压迫和文人思想的局限性,所以在情节处理上有些相似性。但是最终所表现出的作品都是经典,让人们驻足传唱。如黄庭坚对戏剧的起源和戏剧运用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其以杂剧喻诗,对戏剧的结构和语言特色进行深化。陈善在《扪虱新语》中说:“山谷尝言,作诗如作杂剧,初识布置,临了须以血脉贯穿,首尾俱应,如常山蛇势;又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又如优人作戏,出厂须留笑,遐思有味。”
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戏剧元素分析
【摘要】诗词歌赋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拥有历史悠久等特征,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和历史的发展,古典诗词也可用音乐的形式进行表达,人们用声音和肢体语言将创作者在诗词歌赋中给予的情怀和情感进行表达。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戏剧元素
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是我国声乐艺术发展中的启明星,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随着人们对于中国古典文化认知水平的提高,中国古典诗词艺术作品逐渐被关注。
一、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
在唐朝时期,诗歌被谱入歌章,并在王公大臣的宴会上传唱,这一时期是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鼎盛时期。随后就是曲子词的形成,宋代的曲子词作是我国长短句的鼎盛时期,这种长短句易唱而文词高雅,使之与音乐的结合较诗句更为自由,体现了音乐与文学的高度结合。紧接着就是元曲的出现,元曲着重于抒情、叙事以及写景,在用词方面口语化较为明显,具有一定的通俗化特点,是词与曲的完美结合。明清时期出现了“俗曲”,又被称为“小令”或“杂曲”,加之以乐器伴奏,形成了具有艺术色彩的民歌。
二、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戏剧性元素概述
脸谱元素在旅游产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一、脸谱的艺术特征
1.色彩。戏剧脸谱应用了多种色彩,看似千变万化的色彩运用中包含了很强的规律性和统一性,不同的色彩代表不同的人物性格、社会地位,甚至通过脸谱色彩就可辨别忠奸善恶。如红色代表正义,戏曲中的红色脸谱,大多是充满正义的英雄角色;黑色则大都代表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的人物;同时脸谱中还运用了白色、金色、银色等不同的颜色,通过色彩的呼应来体现不同的人物特征。
2.图案。脸谱中的图案也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应用不同的面部图案代表不同的人物,在图案的运用方面有植物图案,也有传统文化造型,也有书法笔墨,这些都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文化精髓。
3.造型。戏剧脸谱的造型方面,通常兼具写意和写实两种手法,且融合了多种民间的彩绘艺术,因此脸谱的造型设计充满了艺术感。如常见的川剧脸谱中,融合了巴蜀地区人民独有的风俗习惯,也加入了很多传统文化中人们喜闻乐见的要素,这样的结合模式使得川剧脸谱成为了传统戏剧中脸谱的代表。
二、脸谱元素在旅游产品包装设计中的意义
如今,戏剧脸谱艺术已经形成一个独立的艺术体系,而且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将脸谱元素融入到旅游产品包装设计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非遗彩调剧在大学彩调戏剧的创新
[摘要]校园音乐短剧《在那遥远的小山村》关注“留守儿童成长”,把握乡村振兴的时代脉搏,将非遗彩调剧、非遗木偶戏元素融入校园戏剧的创作中,其“编、导、排、演”的全过程为广西大学彩调戏剧的创作探索出了一个新的方向。广西大学肩负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重视校园戏剧的发展,这一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尝试,缓解了当代观众对传统彩调剧一成不变的审美认知,进一步活跃了广西大学的校园文化氛围。
[关键词]彩调剧;校园戏剧;《在那遥远的小山村》
亮相于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一届戏剧展演的校园音乐短剧《在那遥远的小山村》,系广西大学艺术硕士剧团全体师生通力协作,共同打造。该剧讲述留守儿童李想学有所成之后,感恩社会反哺家乡,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故事。整体演出青春洋溢,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和责任担当。剧中充分运用非遗彩调剧、木偶戏等元素,以校园戏剧创作为载体,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受到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一、立足本土文化,探索校园戏剧创作的新路径
彩调剧作为广西流传最广的本土民族传统戏剧,以其综合全面的艺术元素、清新欢乐的审美风格和富有教育性和道德性的内涵而具有丰厚的艺术价值,是青年群体较易接受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载体,是提升广西高校校园戏剧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已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广西大学艺术硕士剧团作为广西大学校园戏剧创作的主力军,主要作品有:多媒体校园音乐剧《花山奇缘》和校园音乐短剧《在那遥远的小山村》等。其中,《在那遥远的小山村》是广西大学艺术学院全院师生通力合作对戏剧编、导、排、演的勇于尝试,是非遗彩调剧在广西大学校园戏剧创新实践中的一大成果,在内容与形式上都独具创新之处,具体表现如下。
(一)在内容上的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戏剧英译策略
[摘要]戏剧属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江苏昆曲是全国首批列为世界非遗的代表,为推动先进文化的建设,发展树立和提升文化自信,让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走上世界舞台,翻译工作在其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然而中国戏剧尤其是昆曲中蕴含了独有的文化特色,翻译过程中也具有很大难度,基于此,本文从昆曲英译出发,提出了戏剧英译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非遗;戏剧;翻译策略
1研究背景
中国古典戏剧起源最早能够追溯到秦汉,然而针对中国戏剧的英译却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古典戏曲属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其自身蕴含了丰厚的历史底蕴。因为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累,不同文本理解和相同语境下一词多义的现象较多,这对于英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戏剧英译工作的开展。
2戏剧英译常见的问题
文化属于戏剧英译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就如同王佐良先生曾说,翻译不单单要考虑到语言问题,还需要考虑到文化问题。翻译人员不单单要熟悉国外文化,更应当全面了解本民族文化(郭建中,2000)。但是中国古典戏剧英译发展滞后,加之其他因素的制约,在翻译时依旧表现出很多突出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1)因为戏剧中基本的台词很多都是文言文,其语序表现出极大的独特性,英译过程中需要予以重视。然而目前大部分译本都并未对戏剧台词的语序予以还原,同时也并未考虑到其韵律,导致译文存在形散神也散的问题。(2)戏剧中的很多文化词汇涉及习语、俗语等,还有很多词语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英译人员必须要充分熟悉掌握相关词汇的内在含义再进行翻译。然而部分译者英译时不够直截了当,容易让很多外国读者曲解词语的含义。(3)文化习俗是经过了长期的口耳相传,在某一族群中达成共识,蕴含了人民美好祝愿和价值观,但大部分译本都是进行直白的翻译,不能够让国外受众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的特色。(4)戏剧中涉及很多典故,要求译者必须要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然而部分译本无法呈现戏剧文本的主题,单纯对其中的人物、地点等进行翻译,影响了国外观众对其深刻含义的理解。(5)文言文修辞属于古汉语的突出特点,是中国传统戏剧创作的普遍手法。由于修辞手法的灵活应用让戏剧艺术表现出极大的魅力。然而在英译过程中往往难以直接反映出来,部分译文常常顾此失彼,在强调文意的同时不重视修辞的内涵。(6)由于文化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中西方人物名称所指代的含义也各不相同。在中国传统戏剧中,人物名称常常是有其所指的,蕴含着深刻的隐藏意义,或者暗示着人物命运的发展等,所以对人物姓名要避免单纯地根据其字面意义来翻译。
苗民间舞作品中对传统文化的当代阐释
【摘要】中国民族民间舞从传统文化中脱胎,在面临当下文化全球化的语境下,呈现出了不同的创作走向。进入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日趋多样,具有鲜明时代印记和个人色彩的民间舞蹈作品不断涌现。靳苗苗作为当今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的编导之一,展现出了自己对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独树一帜的看法和立场。本文通过分析靳苗苗的作品,尝试谈论其在传统文化的当代阐释上的另一法则和路径。
【关键词】靳苗苗;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传统文化;文化传统
在传统文化的概念上,笔者认为,首先要了解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之间的区别。丁守和先生说:“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确有不同。无论从理论上或从事实上看,传统文化要广泛得多。”①林牧先生说:“文化传统,是指一个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至今还保留在人们心理和行为中的观念体系、价值体系和知识体系。而传统文化,则是指一个民族在历史上存在过的一切观念体系、价值体系和知识体系。”②除此之外,较早提出这个区别的是庞朴先生,庞朴提出:“传统文化是过去的已经完成的那些东西,是‘死的’;而文化传统是……那个活的东西”③。这一概念对于民族民间舞的发展来说,极为重要。首先是尊于民间舞本身根于传统的特性,其次涉及民间舞面临文化全球化或现代化的冲击时,应该持有如何的态度面对。进入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日趋多样,具有鲜明时代印记和个人色彩的民间舞蹈作品不断涌现。正如在第七届桃李杯民族民间舞比赛后,赵铁春与王昕的总结:“为了寻求开拓编创模式,呈现出几种走向,其一,强调展示民间舞蹈形式传统;其二,通过具体的生活细节来塑造民间人物形象;其三,为表达编导个人情感和认知,而对传统民间舞蹈进行改编、加工、整合;其四,在传统形式上追求时代审美;其五,从史书文献中提取角色形象。”靳苗苗的民间舞创作较早,最开始是从《有喜》开始的,2002年创作出的《老伴》一举获得第一届全国舞蹈荷花杯金奖,从此闻名于舞蹈界。之后编排的一系列如《水姑娘》《沉沉的厝里情》都推动她成为了当今舞蹈界不可忽视的一颗明珠。
一、对中国女性角色的突出
在早期的《老伴》中,我们就能简单瞥见,靳苗苗主体意识中对于女性角色的认知,在传统社会中,女性与男性的地位悬殊,但是在新时代,女性与男性之间的平等观念不断散播,在《老伴》中,女性的这种主体建立,以及男性对女性的尊重,都是新时代的女性社会角色的变化所带来的。而到了《沉沉的厝里情》《松毛岭之恋》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更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两个作品都是围绕女性建立起来的,都是身为妻子或母亲,抚育子女、团结家庭,独自肩负起家庭重任的中国传统女性。在靳苗苗的作品中,我们时常能看见“一个女人为了国家为了大爱,坚韧团结的特性”。这个主题或者是建立起来的女性形象,不论及西方的女权主义思想,或是歪曲的女权主义理解。而是在中国传统的女性角色中,放大女性真正的伟大。女性不再是男权社会中柔弱的附属品,而是能够支撑起一个家、一个民族的“女英雄”。如《沉沉的厝里情》以阿嬷和阿公的爱情故事作为引子,阿公作为典型的闽南渔民,常常出海。阿嬷从最初的单纯细腻的少女形象到成家后成为打理家庭生活的大女人,再到后来成为一个坚毅的扛起家庭重担的闽南妇女形象。围绕主题“回家”,将闽南女子的坚韧呈现在舞台上。在靳苗苗作品中对女性角色的放大,绝不是“花木兰”式的独特,而是既保留了传统女性的特点同时又彰显了中国女性的伟大与独特。这样的女性题材建设在国内舞蹈界中是极其少见的。
二、民间传统文化在舞台上的现实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