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餐桌礼仪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2 12:02:2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西方餐桌礼仪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ZT中国古今餐桌礼仪
中国古今餐桌礼仪
餐饮礼仪问题可谓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可知,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特别是经曾任鲁国祭酒的孔子的称赞推崇而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临时迎客于门外。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讲究:应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宴饮结束,引导客人入客厅小坐,上茶,直到辞别。这种传统宴饮礼仪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保留完整,如山东、香港及台湾,许多影视作品中多有体现。
清代受西餐传入的影响,一些西餐礼仪也被引进。如分菜、上汤、进酒等方式也因合理卫生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的食法被引入中餐礼仪中。中西餐饮食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
现代较为流行的中餐宴饮礼仪是在继续传统与参考国外礼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座次借西方宴会以右为上的法则,第一主宾就坐于主人右侧,第二主宾在主人左侧或第一主宾右侧,变通处理,斟酒上菜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酒斟八分,不可过满。上菜顺序依然保持传统,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头尾朝向正主位。这些程序不仅可以使整个宴饮过程和谐有序,更使主客身份和情感得以体现和交流。因此,餐桌之上的礼仪可使宴饮活动圆满周全,使主客双方的修养得到全面展示。
中国餐桌礼仪入门篇
吃饭文明从轻声做起
中餐是我们最引以为豪的传统文化之一。说起饭菜品种之丰富,烹调之复杂,样式之精美,如果中国人称自己是第二,估计全世界其他国家没人有勇气自夸第一。
但中国人会吃饭吗?说这话肯定得罪人,可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成为旅游目的地,中国人吃相不雅似乎与中餐一样,闻名于世了。在泰国、澳大利亚等地,中国旅游团游客一般都是被安排在当地档次较低的餐馆进餐,一是旅行社节约成本,另外国人不注重餐桌礼仪也是重要因素。
有人把问题归结于中西餐有别,但看看国内外媒体批评一些国人用餐“衣着随意,高声喧哗,抢菜浪费,满桌狼藉”,就可以看出用餐不文明与吃中餐还是西餐是没有关系的。
也有人说我们餐桌文化的传统就是“热闹”。一些有关文明礼仪的书籍上这样写道:“我国的饮食礼仪是比较发达的”、“中国是礼仪之邦,饮食礼仪由来之久”。类似这样的阐述不在少数。但我们在将美食佳肴一代一扬光大的同时,把老祖宗的一些优良传统也遗忘的差不多了。
“热闹”不是中餐的文化传统。战国时代就有“食不语,寝不言”的说法。更早的《礼记》记述了孔子的话“夫礼之初,始于饮食”(饮食礼仪是一切礼仪制度的基础),直白地说就是“讲文明有礼貌从吃饭做起”。其中“毋抟饭”(别抢着吃)、毋诧食(咀嚼时不要出声)、毋刺齿(不要边吃边剔牙)等诸多告诫,千年之后似乎还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徐淳)
专家点评
中国餐桌礼仪入门篇
人们总是以为,家居讲的只是装饰、家具等家居的元素而已。其实,我们的家就是我们的生活,家居包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家居的改变缘于生活态度与观念的转变,体现国人素质。同样,餐桌上的礼仪也能体现出个人的素质与品位。而且中国人一定要对中国人繁杂的餐桌礼仪了解一二,才能不愧对我们数千年的历史与文明,才不至于贻笑大方。
餐桌礼仪在中国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的方法———也是头等重要的社交经验。为此,掌握某些中式餐饮规则的知识便显得特别重要了,无论你是主人,抑或只是一位客人,都必须掌握一些规则。
●圆形餐桌颇受欢迎。因为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对面坐,一家之主的身份并不像西方长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通过他的座位而辨认。客人应该等候主人邀请才可坐下。主人必须注意不可叫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
必须等到所有人到齐才可以开始任何形式的进餐活动———即使有人迟到也要等。一旦大家就位,主人家便可以做开场白了。进餐期间,主人必须承担一个主动积极的角色———敦促客人尽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
●一张典型中式餐桌看上去相当空,在西方人眼中尤甚。每张座位前可见放在盘上的一只碗;右面是一组筷子与汤匙,分别放在各自的座上。在正式场合上,会出现餐巾,主要放在膝上。
在正式宴席上,菜式的吃法很像放映的幻灯片,每一次一道菜。令人惊讶的是,米饭不是与菜式同上,不过可以选择同吃。由于菜式各有特色,应该个别品尝,而且一次只从碗中吃一种,不是混合品尝。不可用盘子吃,只能用碗。骨头和壳类放在个别盘中。不干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净的盘子必须经常用清洁盘子替换。
鲜花礼仪:礼仪插花造型设计
用于各种庆典仪式、迎来送往、婚丧嫁娶、探亲访友等社交礼仪活动中的插花叫礼仪插花。根据使用场合、用途的不同,礼仪插花可分为花束、花篮、桌花等多种形式。
花束:花束是用花材插制绑扎而成,具有一定造型,是束把状的一种插花形式。因其插作不需任何容器,只需用包装纸、丝带等加以装饰即可,故插作简便,快速,尤其是携带方便,成为最受欢迎的一种礼仪插花,普遍应用于各类社交活动中,如迎接宾客,探亲访友,婚丧嫁娶等。从造型上,花束可分为单面观和四面观。
花篮:是以篮为容器制作成的插花,是社交、礼仪场合最常用的花卉装饰形式之一,可用于开业、致庆、迎宾、会议、生日、婚礼及丧葬等场合。花篮尺寸有大有小,有婚礼上新娘臂挎的小型花篮,有私人社交活动中最常用的中型及中小型花篮,也有高至两米多的大型致庆花篮。造型上有单面观及四面观的,有规则式的扇面形、辐射形、椭圆形及不规则的L形、新月形等各种构图形式。花篮有提梁,便于携带,同时提梁上还可以固定条幅或装饰品,成为整个花篮构图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桌花:是指装饰于会议桌、接待台、演讲台、餐桌、几案等场所的花饰。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也非常普遍。因其常使用花钵作为容器,因此也被称作钵花。桌花一般置于桌子中央(如中餐桌、圆形会议桌和西餐桌等)或一侧(如演讲台、自助餐台、双人餐桌等)。桌花可以是独立式或组合式,会议主席台、演讲台等还常结合桌子的立面进行整体装饰。从造型上,可以有单面观、四面观,构图形式多样,有圆形、球形、椭圆形等对称的几何构图,也有新月形、下垂形等各种灵活多变的不规则式构图,构图主要取决于桌子的形状、摆放的位置及需要营造的气氛。因为花钵有普通式和高脚式,因此桌花也可以做成低式桌花和高式桌花,桌花的高低取决于装饰的场合和需要营造的气氛。
婚礼花饰:为了增加婚礼或热烈欢快,或温馨浪漫的气氛,用鲜花进行各种装饰是不可或缺的。婚礼花饰主要包括新娘全身的花卉装饰,如头花与肩花、腰花、新娘捧花等;新郎与宾客胸前佩戴的胸花;花车以及婚礼不同场合的各种装饰,如入口处、接待处、宴会餐桌、餐具、甚至于蛋糕等食品上的鲜花装饰。婚礼花饰是各种礼仪插花中从花材选择、造型设计到制作都最为讲究的一种综合的花艺设计。从形式上除了小型的胸花、头花、肩花、腕花等,还有花束、花篮、桌花等各种礼仪用花,新娘用花的花色和造型要根据新娘的身材、脸形、发型、肤色、婚纱的色彩及造型等进行设计,新郎及宾客花饰、花车用花也都要与新娘用花协调,达到整体上主次分明,形式优美,相得益彰。
除了以上谈到的几种主要形式,礼仪插花还包括许多其它的形式,如用于宾馆饭店前台、客房、餐厅、酒吧等处的插花,迎宾或致庆的花环,丧葬礼仪上的花圈,礼品盒的花艺装饰等等。
ZT中国古今餐桌礼仪2
用餐对于家居生活是头等大事,体现个人素质和品味
眼睛看准食物才能动筷子
斟茶的顺序很讲究,先长后幼,先女后男
设宴原因有喜有悲
中国人向来「以食为先」,饮食除了是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亦是秉承传统习俗,聚首饭桌前大快朵颐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设宴的原因可以是庆贺,也可以是哀痛。每逢农历新年、结婚、中国节日如中秋节等,中国人便会一家老少聚首饭桌前共贺佳节;但另方面,若有人离世,丧家会在葬礼完成后设“解慰酒”,宴请出席葬礼的亲戚朋友,向他们表示谢意,可见中国人十分重视聚首饭桌前分享喜乐与悲哀。
灶君
中国餐桌礼仪入门篇
人们总是以为,家居讲的只是装饰、家具等家居的元素而已。其实,我们的家就是我们的生活,家居包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家居的改变缘于生活态度与观念的转变,体现国人素质。同样,餐桌上的礼仪也能体现出个人的素质与品位。而且中国人一定要对中国人繁杂的餐桌礼仪了解一二,才能不愧对我们数千年的历史与文明,才不至于贻笑大方。
餐桌礼仪在中国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的方法———也是头等重要的社交经验。为此,掌握某些中式餐饮规则的知识便显得特别重要了,无论你是主人,抑或只是一位客人,都必须掌握一些规则。
●圆形餐桌颇受欢迎。因为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对面坐,一家之主的身份并不像西方长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通过他的座位而辨认。客人应该等候主人邀请才可坐下。主人必须注意不可叫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
必须等到所有人到齐才可以开始任何形式的进餐活动———即使有人迟到也要等。一旦大家就位,主人家便可以做开场白了。进餐期间,主人必须承担一个主动积极的角色———敦促客人尽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
●一张典型中式餐桌看上去相当空,在西方人眼中尤甚。每张座位前可见放在盘上的一只碗;右面是一组筷子与汤匙,分别放在各自的座上。在正式场合上,会出现餐巾,主要放在膝上。
在正式宴席上,菜式的吃法很像放映的幻灯片,每一次一道菜。令人惊讶的是,米饭不是与菜式同上,不过可以选择同吃。由于菜式各有特色,应该个别品尝,而且一次只从碗中吃一种,不是混合品尝。不可用盘子吃,只能用碗。骨头和壳类放在个别盘中。不干净的盘子必须经常用清洁盘子替换。
鲜花礼仪:礼仪插花造型设计
用于各种庆典仪式、迎来送往、婚丧嫁娶、探亲访友等社交礼仪活动中的插花叫礼仪插花。根据使用场合、用途的不同,礼仪插花可分为花束、花篮、桌花等多种形式。
花束:花束是用花材插制绑扎而成,具有一定造型,是束把状的一种插花形式。因其插作不需任何容器,只需用包装纸、丝带等加以装饰即可,故插作简便,快速,尤其是携带方便,成为最受欢迎的一种礼仪插花,普遍应用于各类社交活动中,如迎接宾客,探亲访友,婚丧嫁娶等。从造型上,花束可分为单面观和四面观。
花篮:是以篮为容器制作成的插花,是社交、礼仪场合最常用的花卉装饰形式之一,可用于开业、致庆、迎宾、会议、生日、婚礼及丧葬等场合。花篮尺寸有大有小,有婚礼上新娘臂挎的小型花篮,有私人社交活动中最常用的中型及中小型花篮,也有高至两米多的大型致庆花篮。造型上有单面观及四面观的,有规则式的扇面形、辐射形、椭圆形及不规则的L形、新月形等各种构图形式。花篮有提梁,便于携带,同时提梁上还可以固定条幅或装饰品,成为整个花篮构图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桌花:是指装饰于会议桌、接待台、演讲台、餐桌、几案等场所的花饰。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也非常普遍。因其常使用花钵作为容器,因此也被称作钵花。桌花一般置于桌子中央(如中餐桌、圆形会议桌和西餐桌等)或一侧(如演讲台、自助餐台、双人餐桌等)。桌花可以是独立式或组合式,会议主席台、演讲台等还常结合桌子的立面进行整体装饰。从造型上,可以有单面观、四面观,构图形式多样,有圆形、球形、椭圆形等对称的几何构图,也有新月形、下垂形等各种灵活多变的不规则式构图,构图主要取决于桌子的形状、摆放的位置及需要营造的气氛。因为花钵有普通式和高脚式,因此桌花也可以做成低式桌花和高式桌花,桌花的高低取决于装饰的场合和需要营造的气氛。
婚礼花饰:为了增加婚礼或热烈欢快,或温馨浪漫的气氛,用鲜花进行各种装饰是不可或缺的。婚礼花饰主要包括新娘全身的花卉装饰,如头花与肩花、腰花、新娘捧花等;新郎与宾客胸前佩戴的胸花;花车以及婚礼不同场合的各种装饰,如入口处、接待处、宴会餐桌、餐具、甚至于蛋糕等食品上的鲜花装饰。婚礼花饰是各种礼仪插花中从花材选择、造型设计到制作都最为讲究的一种综合的花艺设计。从形式上除了小型的胸花、头花、肩花、腕花等,还有花束、花篮、桌花等各种礼仪用花,新娘用花的花色和造型要根据新娘的身材、脸形、发型、肤色、婚纱的色彩及造型等进行设计,新郎及宾客花饰、花车用花也都要与新娘用花协调,达到整体上主次分明,形式优美,相得益彰。
除了以上谈到的几种主要形式,礼仪插花还包括许多其它的形式,如用于宾馆饭店前台、客房、餐厅、酒吧等处的插花,迎宾或致庆的花环,丧葬礼仪上的花圈,礼品盒的花艺装饰等等。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在英语翻译的体现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推动着语言的形成与发展。翻译人员在开展英语翻译时,应当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灵活结合文化背景来考虑翻译语言与技巧的应用,这既是保障英语翻译质量的重要条件,也是促进文化交流融合的有效路径。同时,由于成长环境不同,译者仅通过语法、词汇、句子等语言现象无法准确把握语言生成与表达的内在机理,必须通过文化差异的对比学习,培养跨文化思维,把握文化与语言的内在联系,从而灵活运用语言进行文化交流,切实提升英语语言能力。而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作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内容,在英语翻译与交流中较为常见,对于人们学习英语语言文化、养成跨文化思维具有重要价值,可以有效加深人们对西方文化的认知,促进英语翻译水平的提升。由詹姆斯·宾和吉莉安·法拉蒂编著、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西文化面对面·饮食篇》一书,共设置六个主题场景,多维度展现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性与共同性,包含饮食文化相关的主题词汇以及篇章内容,而且借助图片引导,将生动的故事情节引入其中,使得学生能在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的同时,学习到更多丰富的文化知识,形成良好的文化包容与开放态度,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塑造,为研究中西饮食文化与英语翻译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有效参考。《中西文化面对面·饮食篇》全书由三大篇章、六个单元构成。其中,第一篇主要对比分析中西方传统食物,并论述中西方在主食、水果、蔬菜等方面的差异性。第二篇基于中西菜系差异性,系统介绍中方八大菜系以及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的菜系风格,可为人们了解不同国家、民族的菜品特点、口味风格等提供科学依据。第三篇以用餐礼仪为研究对象,分别阐述中西方餐桌礼仪的主要内容,从餐具、席位座次、用餐时间、上菜顺序等方面,全面分析中西方国家用餐差异性。
从本书来看,饮食文化凝聚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属于每个民族鲜明的符号特征。在英语翻译中,只有充分考虑中西方文化风俗、社会历史等的差异性,准确把握民族心理特征,才能够克服文化交流上的障碍,提高英语翻译质量水平,实现跨文化交际。因此,深入分析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在英语翻译中的运用,是以更加生活化、趣味化的方式,帮助人们了解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密切关系,学会结合生活实际与中西文化背景,了解中西方对于饮食文化的语言表达差异,增强人们对于西方文化的认知,深入理解西方的风土人情、人文风俗、民俗礼仪等,进而理解英语语言构造规律与应用情境,形成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实现英语表达交流能力的提升。具体来说,二者融合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促进饮食文化的对外传播与交流。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我国重要的精神文明财富,在促进民族文化复兴与传承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下,西方价值观与生活方式受到我国当代民众的热捧,并开始热衷于消费带有西方文化色彩的西式饮食,而蕴含浓厚中华文化气息、适合人们身体成长的中式饮食逐渐被大众忽视。为此,将饮食文化与英语翻译相结合,深入研究运用英语表达饮食文化的内在机理,能够引导人们进一步了解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认识到中华饮食的精深奥妙之处,重新唤起人们的文化热情,自觉承担中华饮食文化传承的重任,促进中华饮食的对外传播。同时,通过了解西方饮食文化,可以帮助人们更加全面地了解西方的风土人情、文化风俗等,形成良好的国际视野,积极学习西方饮食文化的优点,推动民族饮食文化的创新发展。第二,满足食品行业发展对英语人才的需求。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跨文化交际不再局限于国家与国家的官方正式交往中,逐渐扩展到人们日常生活与社会交往中,深入工作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开展文化交流与社会交际的重要技能。尤其食品行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领域,在对外开放浪潮下逐步开始拓展进出口业务,需要借助良好的英语交流与翻译能力开展食品贸易、食品商务合作、食品科技研究等工作。通过研究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与英语翻译之间的有机联系,食品行业从业者可以更加清晰地掌握语言文化形成的内在机理,形成良好的跨文化思维能力,从而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自身英语交流与表达能力,学会从文化差异视角转化语言表达方式,尊重不同的文化习惯,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提升,成长为综合素质良好的现代化食品人才。根据《中西文化面对面·饮食篇》一书,饮食文化包括饮食风俗、烹饪技艺、饮品文化等多项内容。在开展英语翻译过程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应用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知识。第一,饮食结构差异。我国传统饮食文化讲究主食、菜品、汤类是构成一餐的必备要素。由于地理环境影响,我国自古具有繁荣的农业经济,种植了大量蔬菜瓜果,造就了人们以素食为主的饮食习惯。随着生活水平的发展,人们的饮食结构开始注重肉类食物占比,但也大多以禽畜类为主,海鲜等肉类食物较少。
从区域划分来看,北方地区以面食为主,有烧饼、面条、饺子、包子等多种面食,饮食口味偏咸、香;南方盛产水稻,以米饭作为主食,饮食口味偏甜、鲜。西方国家大部分为海洋国家,气候温和多雨,适宜畜牧养殖,盛产牛羊、海产。因此,西方人的饮食结构以肉类、鸡蛋、牛奶为主,尤其喜食牛肉和鸡肉,还喜爱制作面包、披萨、蛋糕等甜点。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从饮食结构差异角度,讲解中西方饮食的不同语言表达方式,丰富学生的饮食词汇以及其他类型词汇储备。比如,播放我国茶馆和西方下午茶的影视片段,让学生直观了解中西方饮品文化差异,掌握teaparty(下午茶)等英文词汇。书名:中西文化面对面·饮食篇作者:(澳)詹姆斯·宾(澳)吉莉安·法拉蒂编著ISBN:9787572002038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20-09-01价格:¥29.80第二,餐桌礼仪差异。餐桌文化作为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许多细节的餐桌礼仪,可以作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教学的素材。其中,中餐宴席通常使用传统的圆桌,主位面向大门,由身份最尊贵的客人或主人就座,位次顺序向左右依次递减,靠近门口的位置则留给宴席筹备者或者善后者。在商务会餐中,领导一般坐于主席位,其余座位交叉就座,即一位客人旁边坐一位主人陪席。上菜顺序则是先上凉菜,接着是炒菜、烧菜、主食,最后上汤品、水果等。餐具有盘子、碗、碟、筷子等,人们互相转动转盘夹菜,还可以相互敬酒、聊天。西餐则一般使用长桌,短边靠里的位置为主位。上菜时,先上牛排、羊排等主菜,然后是配菜,最后是甜品和饮料。就餐前,先喝开胃酒,然后再开动。餐具以刀叉为主、勺子为辅,并佩戴餐巾纸,防止食物掉落在衣服上。就餐时,左手拿叉、右手拿刀,将牛排切成小块并送入口中,咀嚼式不能发出太大的声音。在职业英语教学时,教师可以对比西方的感恩节与我国的中秋节,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了解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性,并且让学生分别拿着刀叉等餐具,演示西餐饮食步骤,进而准确掌握餐具以及西餐礼仪的英文表达。第三,饮食观念差异。饮食习惯差异反映着中西方饮食观念与认知的差异。受文化传统影响,我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理念,注重自然界与人的协调发展,具有较强的自然观,而西方文化则坚持以人为本,认为人类是世界发展的中心,应注重人的内心感受与生活习惯。在饮食中,我国人参加宴会总会迟到,不注重准时赴约这一饮食原则;西方人则认为赴宴必须准时,否则是不礼貌或失礼的表现。同时,我国人将饮食活动与社会交际联系起来,通过请客吃饭来熟络感情、强化合作关系,非常注重宴席的排场与体面,一定程度上造成食物浪费现象。西方人则认为饮食只是一种单纯的生存活动,是人们补充营养、摄入能量的方式。此外,我国人注重食物的味道与色泽,会添加诸多配料、调料来丰富食物的味道,并且制作工艺繁琐;西方人则保持着理性思维,注重食物的营养价值,通过摄取食物满足身体发育的能量需求,不追求食物味道或者外观的美感。因此,职业院校英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向学生展示生动的饮食图片、食品等,并配合解说,让学生准确把握中西方饮食观念的差异性,增强学生对异域文化的了解,学会尊重不同形态的文化。英语翻译应当高度重视跨文化思维能力,以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为依托,重点培养语言文化交流能力,能够根据文化语境差异灵活应用翻译策略。具体可以采取以下三项策略。第一,直译法。顾名思义即直接翻译,这种翻译方法是英语翻译中最为基础、常见的方法。在饮食文化翻译中,直译法虽然可以清晰表达出食物制作的原料、工序以及主要流程,但是难以呈现其中的文化内涵,从而影响食物艺术美感的体现。因此,译者应根据具体交际情境灵活应用直译法,具有包括以下两种情境:其一,以食材为名称内容的菜名翻译。中餐菜名样式繁多,既有意境优美的抽象化菜名,也有通俗易懂的具象化菜名。通常,对于部分菜品信息明了的菜名翻译可以使用直译法,便于外国食客或者合作方理解。比如,梅菜扣肉译为“PorkwithPreservedVegetables”;西红柿炒鸡蛋译为“ScrambledEggswithToma-toes”。这类菜名主要由食材与配菜构成,运用直译法翻译能够清晰直观地呈现菜品主要信息,帮助食客准确理解。其二,涉及烹饪方式的菜名翻译。与西方饮食文化相比,中式饮食的烹饪方式繁多、工序复杂,这一点也反映在菜名上。针对包含烹饪方式的菜名,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法。如红烧排骨译为“BraisedPorkRibs”,罐焖牛肉译为“StewedBeefinCasserole”。第二,意译法。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涉及众多文化知识、礼仪习俗等。在翻译过程中,仅采用直译法无法满足饮食英语翻译需求,还需要采用意译法,根据译出语的实质含义,结合译入语的语言文化特征,灵活调整原文语序或者增加适当词语等,从而保证原语言的清晰表达。比如,“夫妻肺片”这一菜名如果采用直译法,不仅无法准确描述该菜品的制作方式与风味特点,而且还会曲解其中的典故传说,解释为相对血腥的含义,破坏外国食客的食欲。对此,译者在翻译时可以采用意译法,抓住这一菜品的本质含义与制作过程,将牛杂等原料与制作方式清晰表达出来,译为“Slicedbeefandoxorgansinchilisauce”,同时可以延伸讲述该菜名背后的历史典故,帮助人们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创业的艰难过程,领悟中华文化的精妙之处。
此外,针对英文中的饮食习语也可以采用意译法进行翻译。比如Anothercupoftea,字面含义是“再来杯茶”,但翻译时通常译为“另外一回事”,这一习语是在茶叶传入西方之后而逐步产生。喝茶风靡西方,出现了“That’snotmycupoftea”(这不是我喜欢的茶)这一常用语,之后人们将one’scupoftea引申为“感兴趣的事”,相对应的“anothercupoftea”则表示“另当别论”。因此,意译法更注重饮食英语的文化内涵,不只是表达字面含义,更应传达其中的文化意蕴。第三,音译法。文化是语言的生存土壤,如果缺乏良好的文化背景支撑,语言也就失去了存在价值。正是由于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性,许多中文适用的语言放在英语语境中就无法寻找到对应的词汇或解释。因此,在翻译饮食英语时,译者需要明确中英文饮食词汇并非一一对应关系,部分词汇会随着文化环境的改变而消失。针对上述情况,通常可以采用音译法,直接将原语言中的名词音译出来,用读音作为英文翻译。比如,油条、饺子、米粉等特色食物,与其强行用英文解释,不如直接进行音译,既能够保留其文化特色,也可以使外国友人充分感受到中华饮食的独特魅力。
作者:刘凤杰 单位:通化师范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
涉外礼仪之西方礼仪
为什么打招呼?
在欧美国家见面打招呼是很自然的,即使是不认识。打招呼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要跟你有进一步的交往,只是一种生活礼仪形式。其实不论任何人,面对有人微笑打招呼,都会受到感染,像是见到阳光心情跟着好起来一样,很自然会打招呼响应。因此,在西方国家旅游的时候,如果迎面而来的人对我们说哈啰,别露出一副莫名其妙的表情,甚至置之不理唷!那可是非常失礼的。
怎样打招呼?
对方跟你说「Howdoyoudo?」就是「你好」的意思,不用按着课本教的说「Fine,Thankyou.Andyou?」,除非这是你的好朋友,或是你有比较多的时间跟他聊天,不然只要同样回答说「Howdoyoudo?」就够了。如果怕自己英文不好听,至少微笑点个头。有时候他们会说「Hello!」,其实相当于我们的「嗨」,这是同辈或好友之间的应对方式,不适合用在对长辈或地位比较高的人。另外,他们也会问候「Goodmorning」,「Goodafternoon」或「Goodevening」,同样问候就可以了。
怎样吃饭?
中国人吃饭比较随兴,很可能聊到开心处,就大声说笑,或是把餐厅当作自己家一样让小孩子跑来跑去,这在西方国家是相当不得体的喔!尤其如果我们是吃西式餐厅,而不是在中国餐厅,一定要注意餐桌礼节。餐巾应该要铺放在腿上,不是别在领口上的,更不可以拿餐巾来擦桌子或餐具!使用刀叉的时候,倒没有禁忌不可以拿着叉子讲话,因为在外国,放下餐具表示你已经吃完,准备请服务生来收走了。当然啦,如果要比手画脚的时候例外,毕竟拿着刀叉挥舞还是挺不安全的!
小学英语教学礼仪文化论文
摘要: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在青少年学生中,深入开展礼仪教育,重塑中华民族“文明礼仪”的新形象,培养文明有礼的新一代,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交际习俗与礼仪是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逐步渗透礼仪文化意识,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礼仪;跨文化意识;小学英语教学
1礼仪教育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礼仪教育对培养文明有礼,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英语教学与礼仪文化新的《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在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课程标准》规定了英语教学的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文化因素教学是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交际习俗与礼仪如:打招呼,称赞,称谓,访友做客等都是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适时进行礼仪教育,注重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更好地掌握并准确运用英语语言。
3在英语教学中逐步渗透礼仪文化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