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规划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2 23:45:2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校园文化规划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校园文化规划

新形势下学校校园文化论文

一、新时期新阶段创建士官学校校园文化品牌存在的问题

新时期新阶段,无论是地方院校还是部队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正以日益显现的重要程度受到各方关注,但是由于受市场经济、多元生活需求、网络文化兴起和教育开放性的影响,士官学校校园文化品牌创建面临如下问题:

(一)校园文化品牌创建理念理解不到位笔者通过查阅近些年士官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资料文献后发现,士官学校将校园文化建设局限于学校政治部文化宣传处,而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整体办学方向、培养目标和发展定位统筹考虑,从而造成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和远景规划。2014年学校制定出台《公安边防部队士官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三年规划》,但此项规划不够细化,细化的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不够健全。

(二)校园文化品牌内涵把握不够准确文化理念层次不一,学校有的系部缺乏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有的认为文化建设是“软”的、“虚”的,可有可无;有的认为抓校园文化建设周期长、见效慢,存在畏难情绪、消极思想。部分学员队狭隘地把“文化”理解为“娱乐活动”,没有站在教育引领全校官兵、夯实部队思想政治根基的高度思考谋划,致使文化建设层次不高。文化底蕴积淀不深,有的系部抓文化建设急于求成,没有充分认清文化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也没能准确把握文化建设的特点规律,不注重从一点一滴中丰富文化内涵、积淀文化底蕴,不善于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官兵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品格。

(三)校园文化品牌特色不显著学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出现与其他军地院校趋同的倾向,没有形成自己独具的边防特色、边防精神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学校开展的有些活动方式也存在“跟风”现象,没有体现士官学校的历史背景、办学风格、专业设置等的不同。新形势士官学校作为部队院校,既有部队属性,又有公安属性,这使得学校更具鲜明的个性特点,也正是士官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独特价值所在,新形势士官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应体现公安边防士官教育的办学特色、培养目标和发展趋势,努力为边防部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新时期新阶段士官学校校园文化品牌创建的对策

查看全文

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调查及对策

[摘要]笔者就学校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并针对调查结果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以更好地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多校区;校园文化;调查分析

1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我国在1996年5月15日正式颁布了《职业教育法》,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同年召开的全国职教工作会议提出,通过“三改一补”(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成人高校的改革及中等专业学校办高职班作为补充)大力发展职业技术院校。此后通过调整,新成立了一大批由中专校升格而来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由此也出现了很多学校合并的现象,不仅在高职高专,高校的合并也是十分普遍。因此很多学校出现了多校区发展的格局。所谓多校区办学格局,就是指一所大学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校区组成。它们同属一个校级行政系统,但在地址位置的分布上较为分散,往往在同一个城市的不同区域,甚至是不同的城市,通常我们称之为多校区大学。多校区办学格局的出现有利于缓解学校教育资源的压力,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共享,但也同时会带来在管理文化、制度文化以及学风教风等校园文化方面的问题,探讨多校区校园文化中存在问题、对策以及探索校园文化整合中的创新之处,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课题就所在学校的学生对于多校区校园文化工作进行调查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进行分析研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

2调查与数据分析

2.1样本基础情况分析。2017年5月,笔者对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部分教师和学生开展了一次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调查问卷活动。本次调查问卷分为教师版和学生版,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学生发放问卷745份,教师发放问卷100份。问卷设计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学校名称和校区,第二部分为对校园文化的定义和作用,第三部分为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核心、媒介,第四部分为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障碍。问卷共有18道题,全部是客观题,其中一部分为多选,一部分为单选。2.2调查结果分析。校园文化定义及作用。①校园文化定义方面:从调查问卷结果得知,学生对校园文化定义,选择最多的为校风学风、校园精神,人数占样本回收总量的79.22%;其次为校园特色,品味风格,人数占样本回收总量的72.56%;再次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人数占样本回收总量的61.09%。教师对校园文化定义,选择最多的也是校风学风、校园精神,人数占样本回收总量的89%;其次为校园网络,网络文化,人数占样本回收总量的74%。由此可见,学生和教师都认为校园文化课定义为校风学风、校园精神。不同的是,教师对校园网络、网络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定义之一认同度要高于学生。②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方面:从调查问卷得知,学生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的作用,选择最多的是认为丰富校园文化底蕴,人数占样本回收总量的87.75%;其次为导向和激励作用,人数占样本回收总量的61.71%。教师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的作用,选择最多的也是丰富校园文化底蕴,人数占样本回收总量的78%;其次为熏陶作用,人数占样本回收总量的66%。由此可见,学生和教师都认为丰富校园文化底蕴是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的作用之一。不同的是,学生认为其次为导向和激励作用,教师认为是熏陶作用。2.3校园文化主体及媒介。2.3.1校园文化主体方面。75.04%的学生认为,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教师的调查中,认为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的占86%。2.3.2校园文化媒介和核心方面。学生认为,多校区校园文化传播的有效媒介主要是校园网主页、校报、宣传栏,第三为广播电台。教师与学生的选择基本相同,也认为有效媒介是校园网主页、校报、宣传栏。文化设施方面,教师和学生均认为图书馆为最重要的文化设施。关于多校区校园文化的核心问题,29.77%的学生认为核心是大学精神,45%的教师认为是办学理念。在加强医学知识宣传教育方面,教师和学生均认为非常有必要。2.4精神文化建设和文化建设模式。2.4.1精神文化建设和文化建设模式。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教师更看重文体活动,学生更看重校风建设。教师和学生均认为各校区的校园文化理念和实践应该是多元化的。校园文化的模式趋向于平时分开举行,个别重大活动统一开展。2.4.2文化生活发展平台方面。教师和学生均认为学生社团(组织、协会等)以及竞争平台(各种考试、比赛等)为有效的发展平台。2.4.3活动形式方面。教师认为现有的学校文化活动不足是活动繁多且重复,学生则认为不足是形式比较古板单一,为举办而举办。对于多校区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形式,教师和学生都比较倾向于晚会、比赛。2.5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障碍。2.5.1存在问题。在调查中,关于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70.08%的学生认为,问题主要是封闭性活动较多,对外交流较少;62.79%认为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规划,校园文化档次不高;61.71%认为各校区与周边社区文化建设相对割裂,缺乏交流与互动。除认同于上述观点之外,教师还认为存在问题是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滞后或不协调,导致各部门之间缺乏文化建设方面的统一协调。2.5.2发展障碍。在影响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的主要障碍问题上,教师和学生均认为是经费不足,必须加强资金投入力度。其次为组织不力,必须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参与。

查看全文

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意见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用文化创生理念、用理念引领发展,是学校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表现,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载体。过去几年,我县各中小学根据上级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关精神和要求,各校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整体水平不高,缺乏特色。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县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现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充分认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教育实践的历史沉淀、传承和创造中,学校成员关于育人目标、育人方法、育人内容等整体认同的价值观念和外显行为,是展现校长办学理念、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是形成学校核心发展力的根本源泉。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新课程的实施和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进一步完善,教育回归本质、走向优化,用文化塑造有灵魂的教育,对校园文化进行深入的理性研究和自觉的系统建构,更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教育的需要,是教育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是建“西部教育强县”的需要,是创人民满意的学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需要,是提升教育内涵、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文精神培养为核心,以服务学校师生为宗旨,以素质拓展为目的,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立足实际,突出特色,努力构建具有*县特色的中小学校园文化体系,逐步使我县校园文化建设呈现区域化、特色化、个性化。

二、正确把握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校园文化重在建设,它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物显外化层面)、精神文化建设(理念层面)和制度文化建设(制度层面),这三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将为学校树起完整的文化现象。校园精神文化是目的,校园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校园制度文化是保障。

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校园物质文化的每一个实体,以及各实体之间结构的关系,无不反映了某种教育价值观。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将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有助于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美好心灵,激发人的开拓进取精神,约束人的不良风气和行为,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查看全文

浅析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人文精神

摘要:校园景观规划设计是校园文化传播的载体。时下,在进行校园景观设计时,设计师往往把精力过多地放在校园景观小品设计的物质构成上,而忽视了对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承载校园文化精神的表达,这种有形无神的设计思路,缺失文化底蕴,导致校园景观设计灵魂的丧失。如何认识传统文化,设计出既有传承又有创新的景观作品,一直是学界颇为关注的课题。文章探讨这方面的应用和研究,抛砖引玉,以期促进同仁对这方面的关注和探研。

关键词:景观设计;校园文化;人文精神

一、我国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现状

如今,中国经济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在全球化环境中,丰富多彩的异国文化为世界各地人民所关注,计算机和数字化技术已经深入渗透到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当中。校园景观设计日益受到重视,但校园环境空间的趋同性会使校园文化景观显得毫无特色,一些学校的文化背景、历史事件被忽略或改造,这使得景观规划成为缺乏文化韵味的呆板摆设。学校景观是城市景观的重要内容,可是如今一些学校的景观设计陷入文化缺失的怪圈。伴随着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教学设施不能满足教学要求,很多大学对校园进行扩建。可是,一些学校校园的景观设计具有很大的相似性,由于没有充分挖掘本地文化、历史事件等而缺乏特色。传统文化的缺失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大问题。设计者应当在深入挖掘校园文化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和手法,借助丰富的景观设计语言和多种文化表达方式传递校园信息,塑造校园特色,创造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文化内涵的校园景观设计。

二、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文化的体现

校园文化是相对于社会文化来讲的,是根据这种文化的由来、存在的具体环境、主要的发展前景与意义来确定的一种社区性质的文化体系。从根本上来说,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是在学校这个环境中产生的,教师和学生在学校中开展日常活动,是校园文化的主要见证者。所以,换个角度来说,校园文化不仅仅包括校园景观文化,还包括人文文化。校园文化是经过长期积淀并筛选出来的重要文化内容,通过学校形象体现出来,并且在继承以往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不断地进行创造性发展,从而形成学校自身的与众不同之处。

查看全文

高校全日制自考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摘要:通过梳理校园文化与高校全日制自考校园文化的关系,对高校全日制自考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性分析,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网络文化、校园活动等方面提出加强高校全日制自考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自考生

校园文化是文化园圃中一个结构完整且独具性格的系统,它根植于校园的土地,融入了师生的智慧,吸纳了外来的因子,最终形成一种内涵丰富、形式多样、自新力强的为全体教职工所认同的文化理念。全日制自考助学文化建设,指的是基于知识传授并高于知识传授的一种价值追求,管理者将人文关怀、核心价值、责任追求、创新精神、审美品位、儒雅风范等要素内化为全日制自学助考学生的一种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精神氛围。

一、新时期高校全日制自考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效性

(一)明确了全日制自考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既是一种国家考试制度又是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制度,以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为目的。自考大学生是青年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提高专业技能、人文素养,促使其全面发展,成为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湖南农业大学积极倡导以校园文化为纽带,以稳定有序、诚信友爱、协调发展、同舟共济为主要特征,以学生成才、教师成长、学校发展为宗旨的全日制自考校园文化。

查看全文

文化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互动研究

摘要:校园文化建设重点在校园的环境建设和内涵建设,优秀文化教育旨在陶冶学生良好品格,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两者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角度考察,两者的主体、载体和目标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具有相互交融、互动的基础,探讨两者的良性互动,建立互动的目标聚焦机制、全员参与机制和资源共享机制,可以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提升学院质量;两者互动需要用优秀传统文化充实校园文化,做好校园文化的规划,加强教材体系建设。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文化;聚焦机制;资源共享

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两者之间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把握好两者的内在联系,建立互动机制,对于高职院校开展优秀文化教育,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一)高职校园文化缺少根基。高职校园文化是指高职院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血脉,是高职院校的精髓和灵魂,是构成高职院校办学实力、活和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完成培养高技术人才目标的需要[1]。从农业高职院院校的校园文化内涵看,包括四个部分,一是校园的物质文化,如学院的校容与校貌、文化景观、文化设施等,强调校园环境,强调与培养农业人才的一致性;二是学院的制度文化,如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和学习制度、责任制度、以及其他特殊制度等,三是学院的行为文化,如有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科技学术活动、文化艺术节等,四是学院的精神文化,如学校校训、办学理念、学校传统、学校道德、教育思想、校风学风等。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提高学院的文化实力,增强核心竞争力,为师生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供丰富的人文精神资源。校园文化建设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职业定向教育,培养学生对学校良好职业道德教育、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渗透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培养学生的技术伦理等。多年来的实践中很多学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也存在校园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校园趋向城市化,校园建筑趋向一体化,校园功能趋于综合化,千篇一律、缺乏创新,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标语化、口号化,缺少魂、缺少根的弊端,探究其原因在于丢失了中华优秀文化。(二)优秀文化教育在大学阶段缺乏有效途径。2011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认为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2014年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其中在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关心国家命运,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梦想、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2]。报告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个民族真正的强大,除了经济、军事的强大,另一个内核是精神力量的强大,是精神家园的强大。伟大民族一定有独特的精神家园、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灵世界。一个民族终极的衰落是心灵家园的衰落。作为农业院校的优秀文化教育是文化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职业院校的优秀文化包括不仅包括民族传统文化、优秀外来文化,更包括学校文化,特别是学校的精神文化,学校的历史积淀、学校校训、学校的教育特色等等校园精神是优秀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些优秀教育需要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互动,才可以更好传承优秀文化。

二互动机制

查看全文

校园文化与园林景观设计思考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公众对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园林景观设计得到了发展。校园园林景观作为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利于构建舒适宜人、景色优美的校园环境,而且传承和发扬了校园文化、办学理念等。因此,学校应在规划建设时对校园景观设计做出部署与安排,尽可能地营造出符合生态、城市规划要求和园林景观设计要求的和谐校园环境。从校园园林景观设计要求出发,根据研究校园园林景观设计文化要求,重点分析校园景观设计思路,以期给我国校园园林景观设计带来思考和启迪。

关键词:校园文化;园林景观;景观设计

校园园林景观不仅具有美化环境、减少污染、保护自然等功效,还对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以及弘扬学校办学理念等具有积极作用。

1校园园林景观设计要求

1.1生态效益优先。园林景观是校园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情况下,树种的选择应以校园综合生态效益为主要指标,还需要考虑各类树种的生长时间、外在形状以及生长条件等。例如,应将慢生树种和速生树种、落叶树种和常绿树种等相结合,在四季变化中保持校园环境美观性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证校园环境的生态效益。1.2维持植物群落多样性。校园植物的多样性不仅包括植被生态功能的多样性,而且包括其在文化上的多元性。目前,大多校园在树种选择上相似甚至雷同,校园景观设计缺乏多样性和丰富性。因此,设计校园园林景观时,不仅应当注重植被种类的丰富性,而且还应考虑到植被随四季变化的多样性。此外,由于学校有药用植物园、药圃、百草园、本草园等功能性药草园,在增添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同时,也体现出学校的中医药办学特点,弘扬学校的办学理念。

2校园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文化要求

查看全文

高校文化建设的检视与策略

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为掌握真实资料,对华东、华南和重庆地区的部分高校新校区进行了走访,并发放了近千份调查问卷。从调研的结果可以看出,目前绝大多数高校新校区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有利条件﹙1﹚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少部分高校新校区建设一气呵成,但大部分高校新校区却是分成若干期进行逐步建设的。运行之初,几乎所有的新校区都建有教学楼、学生宿舍、食堂、体育场等教学生活基础设施,有些高校的硬件建设还相当优越,建有学术报告厅、图书馆、实验室、网球场等,这为新校区的顺利运行奠定了良好基础。在被走访到的同学中,超过60%的同学认为自己学校的基础设施“很完善”或“比较完善”,校园环境也非常优美。﹙2﹚教育教学管理日趋规范,运行平稳有序新校区一般均成立有管委会等类似管理机构,对新校区的教学、学生工作、安保、后勤等方面进行统筹协调和管理,并建立有一套较为完整的运行管理制度来保证新校区的平稳运行。同时,各高校新校区在运行之初都非常重视教学运行和教学管理,并针对新校区的实际,不断健全和完善教学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虽然有时会受到交通堵塞、教师上课晚点等情况,但80%左右的学生对新校区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还是比较认可的。﹙3﹚学生社团多元化,课外文化活动开展有序学生活动是高校精神文化的重要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丰富学生知识、拓展素质、密切课堂与课外活动之间的联系具有重要意义。为弥补校园文化底蕴不足的现状,各高校均充分利用新校区的优势资源,大力组织开展学生课外活动,内容以学术类、科技类、文体类、社会实践类等为主。在问卷调查中,几乎百分之百的同学都参与过不同类型的学生活动或学生社团,学生最喜欢参与的活动类型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文体艺术、社会公益、讲座和报告,最喜欢参加的社团分别为文艺类、创意类、社会实践类、体育类、学术类等。这些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新校区学生的课余文化活动,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蓬勃发展。﹙4﹚环境建设基本成型,育人功能初显成效蕴含学校精神文化的景观建筑,可以显现学校独特的人文精神,对师生的道德品质、艺术修养和人格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并将人文精神渗透物化到校园环境中去。许多高校均对新校区建设有统一规划,并通过修建各种各样的景观建筑、雕塑、园林等来营造文化氛围,这些独具匠心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给予了师生多方面的熏陶和启迪,并逐渐得到大家的喜爱和认可。﹙5﹚文化宣传媒介逐步到位,阵地建设逐步加强文化宣传媒介是校园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和主要阵地,在当今时代,建设数字化校园是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在走访的高校中,大部分新校区都建有宣传橱窗、报刊亭、广播站等基本文化阵地,条件较好的还开设有电子阅览室,显著位置安装有电子屏,电视、网络进学生宿舍等等,这些均为丰富同学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了较大便利。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荒地建校、异地办学是我国新校区建设中的普遍现象,边规划、边建设,学生分层次、分年级、分阶段进驻也是新校区建设初期的普遍现象。在走访调查中发现,在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中也普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精神文化传承不畅同一所大学里的文化主体之间的影响,是通过相互交流而产生的。大学新生往往是通过与教师的交流而对大学的独特精神文化有所领悟,对本校教师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职业道德等有所认识;同时,新生也通过与老生的交流而对学校的校风、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念、学校的历史发展、学校的规章制度等认识逐渐深刻,学校文化就是这样通过新生与教师、新生与老生的联系而得以传递和继承[3]。但由于新老校区普遍距离较远,专业课教师如同“候鸟”穿梭在新老校区之间,老生也无法经常来新校区进行“传、帮、带”,无形阻隔了他们之间联系沟通的纽带,新校区新生难于从师长与学长身上感受到传统校园文化的熏陶与感染,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文化传承的断层。﹙2﹚物质文化建设缺乏精神文化内涵新校区一般具有较大的校园面积和空间范围,硬件条件相对优越和完善。但由于在设计上更多注重了建筑物的外形外表,而往往忽略了本校的历史精神传承,代表学校精神的物质载体明显不足,缺少文化内涵;再者,建筑物在命名时也较少有能体现学校特色和育人功能的名称,使人普遍感到缺少人文景观和精神文化的和谐统一,缺乏文化归属感以及和老校区文化的不对称性。﹙3﹚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单一、层次偏低大学文化的传承必然要通过具体的途径和载体来完成,而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便是重要途径之一。由于大多数新校区只有低年级学生入住,参与活动的热情高涨,但受经费、设施设备、交通等条件的限制,新校区缺少专业教师指导,文化活动成本高、层次低、形式少,大多数活动只停留在娱乐层面,学术型、经济型、社会型的活动鲜有开展。再由于新校区大多地处城郊边界,更不利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持续开展和深入,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社会文化对学生思想的熏陶功能。调查显示,近60%的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都是休闲娱乐类的,受调查学生表示打发休闲时间的主要方式是玩电脑、体育锻炼和自习等。﹙4﹚文化阵地和活动载体不足,功能发挥不明显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新校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参与活动也非常踊跃,但与之配套的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体育场馆、校园网络等各种文化载体数量不足,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而各种管理制度也没从实际出发,学生普遍反映新校区图书馆的藏书量少、种类不齐全、图书更新速度慢、体育设施少、收费不合理等,使得很多学生宁愿选择在寝室上网打游戏也不愿意去图书馆看书或去操场锻炼,校园网并没有起到作为学校系统内的信息管理交互平台进行高效运行和统一管理的作用。

影响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因分析

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统筹规划,整体发展不平衡“边规划、边建设、边使用”使学校缺乏对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系统的、长远的统筹规划,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进行设计,更没有纳入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总体轨道。重物质建设轻精神内涵,重制度建设轻人文关怀,重外部建设轻内部协调,热衷显性的物质文化景观建设,忽视隐性的精神文化传承,这些都大大削弱了校园文化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使新校区校园文化不能形成与学校特色一脉相承的特征,缺少文化底蕴。新校区地理位置偏远,文化底蕴薄弱高校新校区一般建在远离主城的偏远地区,与老校区距离较远,如广州大学城、重庆大学城的诸多新校区,师生普遍反映平时出行交通不便,接触不到社会文化信息,地缘文化相对单一,没有老校区深厚的文化积淀,少了传统的辐射和支撑,学生难以获得与老校区同样的高密度的优质信息和途径选择,一些可能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很大作用的学习信息、竞争观念、先进文化思潮、价值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等社会文化相对匮乏,这种地理位置产生的校园文化“荒漠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校园文化建设的快速、健康、全面地发展。新校区文化教育主体力量单薄,影响力不足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教师、学生,教师的缺位会使新校区难以形成浓郁的文化氛围和强大的文化力量。而对于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的理解,很多人又笼统地把其等同于学生课外文化活动,局限于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方法和层面上。再加上交通、住宿等实际情况,许多高校新校区大多存在着党政管理人员少,专职教师成“候鸟”的现象。新校区学生缺少了教师的言传身教,难以感受到老师严谨的治学精神和人格魅力,缺乏学长学姐的“言传身教”,也不利于校园文化的传承和延续,缺少学术科研氛围的熏陶,更大大降低了新校区的学术文化氛围,使得新校区学生无法充分领略到大学文化的真谛,进而导致归属感缺乏,极易产生失落感和边缘感。

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破解之策

新校区建设是学校新的发展起点,要想破解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诸多困难和问题,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统筹考虑:﹙1﹚统筹规划,合理构建校园文化建设体系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首先要正确认识并准确定位新校区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结合学校特色,设计规划出符合时代特征的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体系,擎起大学精神文化之大旗,创造新的文化力量;其次要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新校区建设的总体规划中统筹考虑,制定长期、中期和短期规划目标,逐步实施;再有就是从组织机构、人员配备、经费投入、规章制度等方面建立起保障激励机制,组织整合各种文化因子,形成完整有序的校园文化体系,稳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2﹚夯实基础,重视物质文化的隐性影响校园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载体。因此,在传承和弘扬大学自身文化时要特别重视各种物质文化建设。首先,新校区应有意识的对秉承学校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景观建筑予以原汁原味的移植或复制,通过这样,使新老校区师生很容易找到文化的联系和延续,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在此方面就体现出了“原汁原味的中山大学”。我校新校区建设也可从中借鉴,如可以把老校区中在20世纪50年代给我校的题词复制到新校区,使新校区所有学子都能从中得到激励,树立为国家交通事业奉献青春和智慧的远大志向和动力。其次,老校区的历史传承和文化积淀可内化到新校区的基础建设上。比如新校区的广场上可以镌刻学校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重大事件,主干道也可以优秀校友的名字来命名,用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或鲜活的人物形成一种有效的激励。再次,新校区要合理利用地形地貌,因势利导,精心打造出赋予大学精神内涵的自然景观。如重庆大学的松林公园,既有风格各异、清静幽深的林间小径,又有催人奋进的缙云钟塔、五彩缤纷的云湖喷泉,也有令人流连忘返的“情人坡”[4]。我校新校区内有桃花山,旁有李子湖,也可赋予“桃李满天下”之意,这对提升教风、学风均会产生无形的影响。最后,新校区的物质文化还要善于结合地缘文化进行重塑和创新,通过移植当地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和优美山水等,使新校区时时散发独特的文化魅力。如我校地处江津,可把与江津有关的历史文化名人聂荣臻、周光召、邓稼先等的事迹镌刻在路碑上,既为同学们的奋发成才树立学习的榜样,又能丰富校园物质文化的精神内涵。﹙3﹚全员参与,搭建大学精神文化传承平台新老校区的校园文化本源一体、一脉相承,多渠道、多形式传承学校的核心精神需要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参与,形成全方位育人的文化建设格局,实现校园文化共建共享的统一。一是要结合本学校的历史传统和时代要求,结合新校区环境条件、教学要求和学生状况,及早制定和完善操作性强及体现以人为本的各种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5]。二是充分发挥专业教师课堂上的教育作用。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教师不仅在课堂上要传授专业知识,更要把学校的办学思想、治学理念、大学精神和人才培养结合起来,真正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效果。三是重视教师的课后引导作用。鼓励优秀教师与学生班级“结对子”,建立班主任导师制、教师联系班级制、教授定时坐班制等,开展“校长讲校史”、“教授开讲座”等活动,加强与新校区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让学生深刻理解学校的校风、学风和主流价值文化。四是注重发挥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网络等校园媒体和手机飞信、微博等私人媒体的功能和优势,扩大校园文化主流价值理念的影响范围和深度[6]。五是发挥优秀人物和榜样的力量。通过开展“师德标兵”、“教学名师”、“最受学生欢迎的十佳教师”、“感动校园年度人物”等的评选和宣讲,产生榜样效应,营造积极向上、奋发图强的学习氛围,达到全员参与、全员育人的目的。﹙4﹚特色打造,实现文化活动的精神和价值引领大学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必然要通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来实现。新校区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展应根据校区定位、学科设置和学生培养方向来设计校园文化活动,逐步形成新校区特色文化。一是充分发挥好新校区共青团、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等三支队伍的龙头带动作用,在学习、竞争、合作中创新工作思路,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铸造特色;二是坚持大型活动精品化、常规活动制度化、小型活动多样化[7]。把握好学生的关注点、兴奋点,多体现大学生的思想追求、审美意识和年龄特点,赋予文化活动新的精神内涵和实践价值,激发同学们的参与热情,既可以“挑战杯”、“大学生艺术展演”等国家级科技文化艺术竞赛为契机,打造校园文化精品,也可以形式多样的普及性活动来满足不同学生的文化需求,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三是注重新老校区文化上的融合性和一体化。新校区要在传承老校区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善于利用地缘优势,创新性地打造具有新校区特色的文化品牌,使新老校区文化活动互相融合,互相支撑。如我校新校区举办的“明德讲坛”、“双福•行远”、“李子湖大讲堂”等三个学术品牌活动,既有老校区精神文化的传承,也有新校区自身文化的创新。

查看全文

远程教育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及原因

摘要:我国开展远程教育以来,校园文化建设一直是学校发展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本文以国家开放大学魏公村学习中心为例,结合本校校园文化建设管理具体工作过程,总结出问题主要体现在物质文化更新换代不到位、精神文化不够深入、缺乏制度化执行等方面,通过总结魏公村学习中心校园文化管理工作经验,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集中在校方缺乏重视、互动频率过低、制度僵化等方面。

关键词:更新换代;口号式建设;制度化执行;互动

近年来,校园文化建设在教育部相关政策的指引下受到学校的重视,同时社会经济、科技与思想意识方面的不断进步,使得校园文化得以开展并日益多元化,但这其中也暴露出一些不足,现以国家开放大学魏公村学习中心为例,找出问题并加以分析。

1远程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远程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由于其学校、课程设置和生源的特殊性,其在社会中的知名度与认可度等现实问题,致使其校园文化建设存在明显不足,通过对国家开放大学魏公村学习中心校园文化建设特点分析,发现远程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存在以下问题:1.1物质文化建设更新换代与支持服务不到位。“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支撑,物质文化的每一个实体都承载和体现着校园精神、办学宗旨和价值观念。”远程教育的物质文化主要依托网络技术与现代多媒体设备,其日常维护与支持服务是开展远程教育的保障,任何疏漏都可能会导致工作停滞,越是先进高端的“武器”越需要专业人士的维护。以国家开放大学魏公村学习中心为例,其技术与设备的先进性上要高于同行业院校,在日常教学管理过程中,由于操作人员的非专业性处理,设备的更新换代和升级不及时,致使设备故障频繁,常常面临临时调整教室、设备无法启动等现象,导致相关工作推迟,给正常教学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被动。1.2精神文化建设开展不够深入停留于口号式建设。“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和学术氛围的状况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学校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指的正是精神文化的意义及对受众者的长远影响。国家开放大学魏公村学习中心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常常是在某个时间段由某人临时负责,其时间和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对校园文化工作的状态很难投入,对优秀的校园文化活动无法持续跟进,无法形成良性循环的校园文化氛围。由于缺乏专职校园文化工作人员常常被领导指派组织相关活动,当学期完成任务后没有及时总结分析,无法形成国家开放大学校园文化管理模式而进行全国推广。1.2.1缺乏长远规划及制度化执行。“校园是学校精神、学术和文化的载体,是培养高素质、创造力强人才的重要基地”。校园文化的受众者与其建设主体应该是全体教职员工及学生,国家开放大学魏公村学习中心的校园文化建设主体是少数相关工作的负责人和学生会部分成员,校园文化活动大多属于领导根据当学期工作需要临时组织学生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处于无序状态,其根源是缺乏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期规划与制度化执行。校园文化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这就要求我们做出长远规划,需要学校管理层能够设定长远目标,规划梳理发展战略,制定发展规划,设立分管部门,制定建设目标,与时俱进,彻底解决校园文化断档问题。1.2.2行为文化建设与其他院校缺乏互动。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任何一个集体或个人都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沟通与交流成为了发展的必要手段。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习、借鉴其他院校的先进经验与文化理念,对本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国家开放大学魏公村学习中心远程教育的课程设置与学生特点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疏于管理,学生在校时间短,师生交流贫乏,在与其他院校的交流与互动上更是寥寥无几,致使实验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无法得到长足的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各方面发展不平衡,有的学习中心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缺乏新意,止步于固有的形式与内容,因而,与其他院校的校园文化互动无从谈起。1.2.3校园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校园文化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方面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国家开放大学魏公村学习中心校园文化建设主要集中体现在行为文化方面,表现形式最多的是大大小小的各类文体活动。例如,魏公村学习中心未设校园文化活动管理岗位,相关工作的开展主要是根据当学期学校重点工作、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倡议、节假日等方面来设计,主要是以课外活动的形式体现,大多数活动都属于临时决定,虽然校园文化各个方面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然而由于缺乏系统管理,对校园文化其他几方面考虑较少,认识不够,推进不够深入,缺乏可持续性。

2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查看全文

议高校文化工作创新

1高校校园文化的含义

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即学校共同成员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包括学校最高目标、价值观、校风、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内的精神总和。主要包括: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文化观念以及学生特有的思维特征、行为特征和方式;学生课余生活中一切以群体形式出现的文化活动,如各类艺术节、科技节、歌咏比赛、诗歌朗诵会、辩论演讲大赛、书画摄影展、体育比赛等等。

2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现状解析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一方面提升了高校本身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即体魄健全、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但校园文化活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常新的,在传承优秀校园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要能够保持永恒魅力,能够唤起青年一代心灵,能够激发青年学生激情,能够唤起青年一代高尚的、独立的人格追求和高尚的道德追求。而在实际中,各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往往只注重传承校园优秀文化活动,而在校园文化活动的创新发展方面却略显不足。

2.1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方向性错误

校园文化中物质文化所包含的地理环境、建筑布局、景点、传播设施、现代化的教室和实验室等作为校园文化的载体,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中实质性的、根本性的组成部分——精神文化,却隐含在物质文化中,其主要包括校风、学风、教风、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心理素质、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现如今,个别高校搞混校园文化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主次地位,一味强调硬件的建设而忽视校园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曾经说过:“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