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活动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1 22:15:2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校园活动管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校园活动管理

校园体育活动安全管理与防控措施

体育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的体育理论、技能,以学生为核心开展体育活动,增强学生的体能、兴趣爱好与心理素养,培养学生健全健康的人格,发扬体育精神,促进学生形成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但是结合目前校园体育活动发展现状来看,安全管理与防控措施并不到位,不利于安全稳定的开展体育活动,需要不断的研究,通过提升教师的安全防控意识、建立校园安全体系等措施,为青少年体育活动提供全方位的条件,推动青少年健康成长。

1校园体育活动安全管理与防控背景

近年来在校园体育活动中因多种因素导致学生受到伤害的事件屡屡发生,伤害的种类繁多,且造成的伤害程度大小不等。体育活动伤害所带来的不仅是学生的痛苦,还会影响校园与教师的恐慌,让校园中的教育风气受到影响。伤害事件可以分为客观与主观两种,一般主观性为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在活动中运动不当导致的损伤等伤害,而客观则为外界因素所造成的伤害,如激烈对抗项目中受到冲撞等等。虽然这种伤害事件已经受到多个校园的重视,但是部分校园在采取体育活动安全管理与防控措施时,存在很大的误区和局限性,甚至部分校园对于安全管理防控的重视性不足,并没有设置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无法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保障。当前阶段,我国针对此也并未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内容,以及对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处理方法。这让很多校园在发生体育活动安全事故后手足无措,为了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很多校园都已经积极地展开管理,但大多数是对学生体育活动项目与行为的管理,如杜绝高危项目、在课间禁止跑跳打闹等等。长期处于这种管理模式下,不仅不利于学生群体的体育素养提升,还会限制学生身心发育,所以需要积极地开展体育安全管理与防控措施,探究体育活动的安全预防机制。通过对校园体育活动安全管理与防控进行研究,有助于推动校园安全措施的建立,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方向。

2校园体育活动安全预防要求

2.1安全管理预防要求

结合当前大部分校园安全管理体制来看,属于一种自上而下的管理过程,通过实施、评估、监督等等措施,逐级下发通知,确保机制能够落实在校园中。但是目前针对校园的体育安全法规缺乏确切的内容。教育行政部门在安全预防措施方面一般从制定方针、法规与政策等方面着手,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并为体育活动的安全管理防控开展提供相应的人力资源、资金资源等,从而构建良好的校园氛围,为校园安全措施提供充分的条件。结合校园安全防控来看,很少有校园设立专业的安全管理部门,虽然部分校园中有相关的部门,也多与校园的德育处、保卫处相连,缺乏一定的独立性。缺乏独立的安全管理部门,就会降低安全防控措施的有效性,独立的安全管理部门的职责是针对本校园的校园体育活动安全管理建立相应的评估,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校园特色等内容开展安全防控计划,落实安全措施,但是缺乏相应的独立部门,就无法有效开展措施。同时,如果缺乏制度的有效落实,就会导致不能及时的收获成就,所以需要加强落实校园的体育活动安全制度。校园中对于体育活动安全管理制度的方面需要充分的完善,为校园的师生提供保障。

查看全文

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管理研究

摘要:高职院校是向国家输送技术型人才的重要基地,而当前我国的技术型人才极为短缺。因此,做好高职院校学生的管理工作,保证其良好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时期下,知识经济大力发展,各大高校都在努力探求改革发展的创新路径。经过一番大胆实践后,我们得出高职学生的管理中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结论。基于此,首先就高职学生管理中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展开论述,然后提出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高职学生管理策略。通过这两个层面的探讨,高职院校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实现学生的良好管理,为国家输送更多人才。

关键词:校园文化;高职;学生

高职院校的发展中,校园文化建设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就当前高职院校的发展情况来看,校园文化的建设方向依然需要更加深入的探索,毕竟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管理会产生很大影响。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要跟上时展的脚步,做出相应调整,这样才可以确保其在高职学生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实际需要的技术型人才。

一、高职学生管理中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1.校园文化能以特定的形式渗入学生的行为及思想中。高职学生在校园的生活中,校园文化一直以一种特定形式对学生产生着影响,以一种特定形式渗入到学生的行为及思想中,这正是其他文化所无法相媲美的地方,同时也是校园文化可以在学生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真正原因所在。因此,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着重引导学生的行为及思想,并对其加以规范。2.校园文化是教师和学生行为的导向以及校园精神凝聚。校园文化是教师和学生行为的导向,同时也是校园精神的凝聚。校园文化不但是对学校文化精神面貌的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全校教师和学生总体的精神文明水平。可见,高职学生管理中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对教师与学生行为及思想的发展都产生着极为重要的影响。3.校园文化建设可以营建较好的气氛,利于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校园文化的建设可以营造较好的校园气氛,利于学校更加规范地管理学生,同时也有助于校园内良好文化气息的传播。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充分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以更加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学校的管理。

二、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高职学生管理策略

查看全文

教育局创建安全文明校园工作意见

为加强我市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的管理,健全学校安全稳定防范和保障机制,根据中央综治委、教育部、公安部《关于深入开展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的意见》和河北省教育厅、河北省综治办、河北省公安厅《关于创建安全文明校园的通知》(冀教政体[20*]49号)精神,结合我市教育实际,制定创建安全文明校园工作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坚持教育与管理、治理与创建相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认真研究解决校园安全文明创建的新情况、新问题,切实维护学校正常教学和生活秩序,保证师生生命财产安全,营造安全、稳定、文明、健康的育人环境。

(二)总体目标

建立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有效常规工作机制,改善学校及周边治安状况,进一步健全校内安全防范机制,有效防止重大刑事、治安案件的发生,减少违法犯罪案件和重大责任事故的发生,努力实现师生公民道德素质、校园文化生活质量、校园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使学校育人环境进一步改善。

查看全文

开放教育校园文化论文

一、指导思想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遵循电大开放教育办学特点和校园文化发展规律,努力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围,传播形象,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帮助学员建立终身学习理念,培养学生获取网络资源自主学习的能力,实践操作、团结协作和创新等能力,进而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为更好地始终走在全国示范性电大前列服务。

二、总体目标

一是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二是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重点,以文化聚人心,以文化促教学科研,进而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和社会地位,促进学校事业发展。三是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形成自主学习理念,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丰富知识顺利通过考评,取得名实相符的文凭,提高实际工作的水平,获得单位和社会的好评。

三、台州电大开放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与研究

台州电大开放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与研究,可概括为:以三个保障为基础,以三种载体为依托,以提升四方面文化内涵为重点,打造一个“远程文化”品牌。

查看全文

分析高校学生管理人性化思维形式

[摘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管理工作在培养学生成人成才目的上的一致性,使得两者之间具有良性的互动关系。以文化建设加强学生管理,以人性化的学生管理繁荣校园文化是正确的高校学生管理思维模式。

[关键词]校园文化学生管理互动机制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这两个文件先后出台不仅凸显了校园文化建设在建设中国先进文化过程中的重要性,而且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也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深刻的启示: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与大学生管理工作具有内在一致性乃至互动性。笔者认为,探讨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管理工作之间的互动机制是发展高校文化,提高高校学生管理水平的重要课题。

一、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关系

1.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作用机理

一般认为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一般包含物质文化(校容与校貌、教学手段和科研条件、师资水平)、制度文化(工作和学习制度、责任制度、特殊制度)、行为文化(社会实践环节、科技学术活动、文化体育活动)、精神文化(学校目标、学校精神、学校道德、教育思想、校风学风)。

查看全文

留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困境及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留学生来到中国。留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在助力留学生适应校园文化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满足了留学生跨文化交流的需要。但目前留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面临着缺乏统一可靠平台、校园文化活动种类少且形式单一、形式主义盛行、忽略留学生社团建设等困境。文章针对此现状,可从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整合校内外资源、重视留学生社团发展着手。

[关键词]高职院校;留学生;校园文化活动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来华留学,中国成为越来越多外国留学生首选的留学国,已成为继美、英之后世界第三大留学生输入国。2019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公布数据显示,2018年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人数已达1.7万人,来华留学生人数与日俱增,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进程。留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不仅是留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不可或缺的环节。开展留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完善了留学生人格修养、丰富了留学生业余生活、提高了留学生综合素质,对于培养“知华、友华、爱华”留学生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外国留学生校外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但还存在着缺乏统一可靠平台、校园文化活动单一、忽略留学生社团建设等问题。针对此难题,国内学者大都从高职院校、留学生管理人员、留学生等角度提出对策。留学生管理人员要提高自身素质,认识到留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对留学生教育所起的积极作用;建立留学生办公室,真正了解留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活动;积极开展有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参与的文化艺术节、文化节;制定扶持留学生社团发展的相关政策制度。

二、高职院校开展留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意义

(一)增强中国国际影响力。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长期保持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但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国际影响力、话语权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究其原因,在国际交往中,我国长期受儒家文化影响,在向他国展示自己中存在欠缺,他国没有真正了解中国,来华留学生则能在宣传中国中起着独特作用,成为宣传中国文化的友好使者,从而使他国更好地了解中国、接受中国。现阶段,来华留学生教育已属于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是展示中国大国形象的重要战略资源,在中外交往中起着桥梁作用,能够宣传中国,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使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得到更多国家认可。对内可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中外文化交融,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国际化水平。来华留学生通过参加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接受到中华文化洗礼,回国后能更好宣传中国文化,在中外友好交往中发挥重要作用。(二)提高高职院校国际化水平。2019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双高计划”中一项重要指标就是国际化水平,而所在学校留学生人数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职院校的国际化水平。开展形式多样的留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不仅是国际化办学需求,而且能在留学生培养工作上起到积极作用。一方面,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肤色、说着不同语言的外国留学生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中来,这就是国际化的具体体现。同时,通过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留学生能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在校园里形成包容、多元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也能提高学生自身综合素质,调动学生积极性,不断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降低留学生管理难度,缓解留学生管理压力,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内容。(三)促进来华留学生适应中国。绝大部分来华留学生都是第一次踏出国门,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文化、陌生的交友圈,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部分学生会适应不了新的学习环境而产生心理疾病。留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则为留学生提供了一个适应文化的平台,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尽可能避免出现因文化休克而难以融入校园文化中的情况。此外,开展多元化校园文化活动也能满足来华留学生了解中国当地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等需求。校园文化活动如果能够紧贴当地文化习俗、符合留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无疑在帮助留学生适应校园生活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其能够全面、客观看待中国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作用,减少留学生适应期,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对于培养留学生综合素质也有着重要意义。

查看全文

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以师生同步发展为本,大力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文明、团结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努力创建具有时代气息的人文环境,保障我校学生健康成长。抓住我校作为试点学校这一契机,找准突破口,大胆创新,形成特色,创建文明、健康、和谐的校园,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我校文化品位和知名度,为学校年五十大庆献礼,为打造新农村品牌学校迈出坚实的新一步。

二、主要任务

1、以发展为主题,增强学校凝聚力。我校已经确立了“以师生同步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要以师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健康发展、持续发展为建设目标,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共同的价值取向,让太中人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发挥制度的积极功能,促进学校健康持续发展。

2、创建优美的校园环境,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开展好绿化、美化、硬化、净化校园活动,组织全体师生参加校园环境建设,做到“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并以此为契机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优化学校的人文环境,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发展校园的人文文化,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师生处理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物我关系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查看全文

高校文化建设的检视与策略

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为掌握真实资料,对华东、华南和重庆地区的部分高校新校区进行了走访,并发放了近千份调查问卷。从调研的结果可以看出,目前绝大多数高校新校区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有利条件﹙1﹚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少部分高校新校区建设一气呵成,但大部分高校新校区却是分成若干期进行逐步建设的。运行之初,几乎所有的新校区都建有教学楼、学生宿舍、食堂、体育场等教学生活基础设施,有些高校的硬件建设还相当优越,建有学术报告厅、图书馆、实验室、网球场等,这为新校区的顺利运行奠定了良好基础。在被走访到的同学中,超过60%的同学认为自己学校的基础设施“很完善”或“比较完善”,校园环境也非常优美。﹙2﹚教育教学管理日趋规范,运行平稳有序新校区一般均成立有管委会等类似管理机构,对新校区的教学、学生工作、安保、后勤等方面进行统筹协调和管理,并建立有一套较为完整的运行管理制度来保证新校区的平稳运行。同时,各高校新校区在运行之初都非常重视教学运行和教学管理,并针对新校区的实际,不断健全和完善教学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虽然有时会受到交通堵塞、教师上课晚点等情况,但80%左右的学生对新校区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还是比较认可的。﹙3﹚学生社团多元化,课外文化活动开展有序学生活动是高校精神文化的重要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丰富学生知识、拓展素质、密切课堂与课外活动之间的联系具有重要意义。为弥补校园文化底蕴不足的现状,各高校均充分利用新校区的优势资源,大力组织开展学生课外活动,内容以学术类、科技类、文体类、社会实践类等为主。在问卷调查中,几乎百分之百的同学都参与过不同类型的学生活动或学生社团,学生最喜欢参与的活动类型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文体艺术、社会公益、讲座和报告,最喜欢参加的社团分别为文艺类、创意类、社会实践类、体育类、学术类等。这些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新校区学生的课余文化活动,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蓬勃发展。﹙4﹚环境建设基本成型,育人功能初显成效蕴含学校精神文化的景观建筑,可以显现学校独特的人文精神,对师生的道德品质、艺术修养和人格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并将人文精神渗透物化到校园环境中去。许多高校均对新校区建设有统一规划,并通过修建各种各样的景观建筑、雕塑、园林等来营造文化氛围,这些独具匠心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给予了师生多方面的熏陶和启迪,并逐渐得到大家的喜爱和认可。﹙5﹚文化宣传媒介逐步到位,阵地建设逐步加强文化宣传媒介是校园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和主要阵地,在当今时代,建设数字化校园是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在走访的高校中,大部分新校区都建有宣传橱窗、报刊亭、广播站等基本文化阵地,条件较好的还开设有电子阅览室,显著位置安装有电子屏,电视、网络进学生宿舍等等,这些均为丰富同学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了较大便利。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荒地建校、异地办学是我国新校区建设中的普遍现象,边规划、边建设,学生分层次、分年级、分阶段进驻也是新校区建设初期的普遍现象。在走访调查中发现,在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中也普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精神文化传承不畅同一所大学里的文化主体之间的影响,是通过相互交流而产生的。大学新生往往是通过与教师的交流而对大学的独特精神文化有所领悟,对本校教师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职业道德等有所认识;同时,新生也通过与老生的交流而对学校的校风、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念、学校的历史发展、学校的规章制度等认识逐渐深刻,学校文化就是这样通过新生与教师、新生与老生的联系而得以传递和继承[3]。但由于新老校区普遍距离较远,专业课教师如同“候鸟”穿梭在新老校区之间,老生也无法经常来新校区进行“传、帮、带”,无形阻隔了他们之间联系沟通的纽带,新校区新生难于从师长与学长身上感受到传统校园文化的熏陶与感染,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文化传承的断层。﹙2﹚物质文化建设缺乏精神文化内涵新校区一般具有较大的校园面积和空间范围,硬件条件相对优越和完善。但由于在设计上更多注重了建筑物的外形外表,而往往忽略了本校的历史精神传承,代表学校精神的物质载体明显不足,缺少文化内涵;再者,建筑物在命名时也较少有能体现学校特色和育人功能的名称,使人普遍感到缺少人文景观和精神文化的和谐统一,缺乏文化归属感以及和老校区文化的不对称性。﹙3﹚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单一、层次偏低大学文化的传承必然要通过具体的途径和载体来完成,而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便是重要途径之一。由于大多数新校区只有低年级学生入住,参与活动的热情高涨,但受经费、设施设备、交通等条件的限制,新校区缺少专业教师指导,文化活动成本高、层次低、形式少,大多数活动只停留在娱乐层面,学术型、经济型、社会型的活动鲜有开展。再由于新校区大多地处城郊边界,更不利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持续开展和深入,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社会文化对学生思想的熏陶功能。调查显示,近60%的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都是休闲娱乐类的,受调查学生表示打发休闲时间的主要方式是玩电脑、体育锻炼和自习等。﹙4﹚文化阵地和活动载体不足,功能发挥不明显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新校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参与活动也非常踊跃,但与之配套的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体育场馆、校园网络等各种文化载体数量不足,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而各种管理制度也没从实际出发,学生普遍反映新校区图书馆的藏书量少、种类不齐全、图书更新速度慢、体育设施少、收费不合理等,使得很多学生宁愿选择在寝室上网打游戏也不愿意去图书馆看书或去操场锻炼,校园网并没有起到作为学校系统内的信息管理交互平台进行高效运行和统一管理的作用。

影响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因分析

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统筹规划,整体发展不平衡“边规划、边建设、边使用”使学校缺乏对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系统的、长远的统筹规划,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进行设计,更没有纳入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总体轨道。重物质建设轻精神内涵,重制度建设轻人文关怀,重外部建设轻内部协调,热衷显性的物质文化景观建设,忽视隐性的精神文化传承,这些都大大削弱了校园文化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使新校区校园文化不能形成与学校特色一脉相承的特征,缺少文化底蕴。新校区地理位置偏远,文化底蕴薄弱高校新校区一般建在远离主城的偏远地区,与老校区距离较远,如广州大学城、重庆大学城的诸多新校区,师生普遍反映平时出行交通不便,接触不到社会文化信息,地缘文化相对单一,没有老校区深厚的文化积淀,少了传统的辐射和支撑,学生难以获得与老校区同样的高密度的优质信息和途径选择,一些可能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很大作用的学习信息、竞争观念、先进文化思潮、价值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等社会文化相对匮乏,这种地理位置产生的校园文化“荒漠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校园文化建设的快速、健康、全面地发展。新校区文化教育主体力量单薄,影响力不足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教师、学生,教师的缺位会使新校区难以形成浓郁的文化氛围和强大的文化力量。而对于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的理解,很多人又笼统地把其等同于学生课外文化活动,局限于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方法和层面上。再加上交通、住宿等实际情况,许多高校新校区大多存在着党政管理人员少,专职教师成“候鸟”的现象。新校区学生缺少了教师的言传身教,难以感受到老师严谨的治学精神和人格魅力,缺乏学长学姐的“言传身教”,也不利于校园文化的传承和延续,缺少学术科研氛围的熏陶,更大大降低了新校区的学术文化氛围,使得新校区学生无法充分领略到大学文化的真谛,进而导致归属感缺乏,极易产生失落感和边缘感。

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破解之策

新校区建设是学校新的发展起点,要想破解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诸多困难和问题,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统筹考虑:﹙1﹚统筹规划,合理构建校园文化建设体系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首先要正确认识并准确定位新校区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结合学校特色,设计规划出符合时代特征的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体系,擎起大学精神文化之大旗,创造新的文化力量;其次要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新校区建设的总体规划中统筹考虑,制定长期、中期和短期规划目标,逐步实施;再有就是从组织机构、人员配备、经费投入、规章制度等方面建立起保障激励机制,组织整合各种文化因子,形成完整有序的校园文化体系,稳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2﹚夯实基础,重视物质文化的隐性影响校园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载体。因此,在传承和弘扬大学自身文化时要特别重视各种物质文化建设。首先,新校区应有意识的对秉承学校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景观建筑予以原汁原味的移植或复制,通过这样,使新老校区师生很容易找到文化的联系和延续,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在此方面就体现出了“原汁原味的中山大学”。我校新校区建设也可从中借鉴,如可以把老校区中在20世纪50年代给我校的题词复制到新校区,使新校区所有学子都能从中得到激励,树立为国家交通事业奉献青春和智慧的远大志向和动力。其次,老校区的历史传承和文化积淀可内化到新校区的基础建设上。比如新校区的广场上可以镌刻学校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重大事件,主干道也可以优秀校友的名字来命名,用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或鲜活的人物形成一种有效的激励。再次,新校区要合理利用地形地貌,因势利导,精心打造出赋予大学精神内涵的自然景观。如重庆大学的松林公园,既有风格各异、清静幽深的林间小径,又有催人奋进的缙云钟塔、五彩缤纷的云湖喷泉,也有令人流连忘返的“情人坡”[4]。我校新校区内有桃花山,旁有李子湖,也可赋予“桃李满天下”之意,这对提升教风、学风均会产生无形的影响。最后,新校区的物质文化还要善于结合地缘文化进行重塑和创新,通过移植当地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和优美山水等,使新校区时时散发独特的文化魅力。如我校地处江津,可把与江津有关的历史文化名人聂荣臻、周光召、邓稼先等的事迹镌刻在路碑上,既为同学们的奋发成才树立学习的榜样,又能丰富校园物质文化的精神内涵。﹙3﹚全员参与,搭建大学精神文化传承平台新老校区的校园文化本源一体、一脉相承,多渠道、多形式传承学校的核心精神需要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参与,形成全方位育人的文化建设格局,实现校园文化共建共享的统一。一是要结合本学校的历史传统和时代要求,结合新校区环境条件、教学要求和学生状况,及早制定和完善操作性强及体现以人为本的各种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5]。二是充分发挥专业教师课堂上的教育作用。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教师不仅在课堂上要传授专业知识,更要把学校的办学思想、治学理念、大学精神和人才培养结合起来,真正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效果。三是重视教师的课后引导作用。鼓励优秀教师与学生班级“结对子”,建立班主任导师制、教师联系班级制、教授定时坐班制等,开展“校长讲校史”、“教授开讲座”等活动,加强与新校区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让学生深刻理解学校的校风、学风和主流价值文化。四是注重发挥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网络等校园媒体和手机飞信、微博等私人媒体的功能和优势,扩大校园文化主流价值理念的影响范围和深度[6]。五是发挥优秀人物和榜样的力量。通过开展“师德标兵”、“教学名师”、“最受学生欢迎的十佳教师”、“感动校园年度人物”等的评选和宣讲,产生榜样效应,营造积极向上、奋发图强的学习氛围,达到全员参与、全员育人的目的。﹙4﹚特色打造,实现文化活动的精神和价值引领大学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必然要通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来实现。新校区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展应根据校区定位、学科设置和学生培养方向来设计校园文化活动,逐步形成新校区特色文化。一是充分发挥好新校区共青团、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等三支队伍的龙头带动作用,在学习、竞争、合作中创新工作思路,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铸造特色;二是坚持大型活动精品化、常规活动制度化、小型活动多样化[7]。把握好学生的关注点、兴奋点,多体现大学生的思想追求、审美意识和年龄特点,赋予文化活动新的精神内涵和实践价值,激发同学们的参与热情,既可以“挑战杯”、“大学生艺术展演”等国家级科技文化艺术竞赛为契机,打造校园文化精品,也可以形式多样的普及性活动来满足不同学生的文化需求,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三是注重新老校区文化上的融合性和一体化。新校区要在传承老校区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善于利用地缘优势,创新性地打造具有新校区特色的文化品牌,使新老校区文化活动互相融合,互相支撑。如我校新校区举办的“明德讲坛”、“双福•行远”、“李子湖大讲堂”等三个学术品牌活动,既有老校区精神文化的传承,也有新校区自身文化的创新。

查看全文

学生管理校园文化作用分析

学校对于学生而言,不仅仅是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场所,更是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地方。所以,作为学校教育的高级阶段,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以思想道德建设为主要目的的校园管理机制。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学生的思想不断变化,传统的学生管理已无法满足当下高校学生管理的发展需求,因此,高校应迎合目前教育的发展要求,创新和改革学生管理模式。利用校园文化来促进学生管理成为未来高校的发展趋势。

一、对学生管理的物质保障有促进作用

学生管理,即以学生为服务对象,以建立良好的校园环境为前提。而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是高校校园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为师生员工参与的各种校园活动提供相应的物质条件,如学习、工作、生活和娱乐等方面。只有具备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才能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物质保障,从而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健康发展。首先,通过美丽宜人的校园风景美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校园无时无刻彰显浓厚的文化气息,幽雅茂盛的植被、合理的布局、名人塑像和宣传栏等,都是校园独一无二的风景。学生长期在这种美好的环境中学习,能感受来自校园一草一木、一石一瓦浓郁的校园文化。在这种优美、整洁的环境下,学生能陶冶情操、塑造高尚人格、约束自己的行为,在提高人文素养的同时,达到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目的。其次,学术环境,主要指学术科研、教学管理、学风建设等方面的情况。它是衡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甚至直接影响育人的质量。最后,人际关系环境。这里的人际关系指的是校园内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之间等多方面的关系,而这种关系的处理和维系,则需要大家保有良好的心理状态,营造和谐、轻松、融洽的人际关系环境,从而达到利于教学、利于管理、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

二、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学生管理工作更是面临巨大的挑战。校园文化所创设的和谐、正能量的校园氛围,有助于学生管理工作顺利开展,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而价值取向是师生正常生活、学习的基础,以此为导向,可指引师生的思想和行为。高校校园活动组织的丰富性和有益性,可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及情感,健全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管理工作更加深入。因此,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学生坚定信念、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的有效途径。

三、促进情感的凝聚,营造和谐的管理氛围

查看全文

浅谈高职校园安全文化建设

一、校园安全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行为活动的产品。随着时间的酝酿与发展,在共同环境下一起生活的人就会形成出独有的生活方式,所以不同的群体会产生不同的文化观。校园文化可以理解为“在高校校园区域内,以学校师生职工为主体,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创造形成的一切物质、精神、行为方式。”校园文化中与安全相关的思想意识、规章制度、教育活动、环境建设等物质与精神内容便可体现为校园安全文化,校园安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学校保护师生教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财产安全的重要手段。校园安全文化是在校园内部营造一种安全意识与氛围,以保障师生员工生命安全,维护校园正常生活秩序。

二、创建校园安全文化的意义和作用

1.学校层面。高校是师生主要的学习活动场所,通过在学校的教育获得知识技能,安全教育的开展,确保了知识的全面性。高校的社会开放性程度的提高,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将不仅仅封闭在校园内,它的成果也必将辐射到整个社会,影响整个校园周边。高校之间是存在竞争的,各种高校排行榜是社会热议的话题之一,高校的竞争不仅表现在专业建设方面,它的社会作用也影响着大众对高校的评价,所以建立独特的高校文化成为很多高校吸引学生的一个手段。良好优秀的校园安全文化,能够有效提升学校的竞争能力,给学校带来正面的影响。2.学生层面。学校不仅要保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同时也不能放松对综合素质的培养,现在社会上仍有许多人认为大学生是“高分低能”,只会读书不会做事,要改变这些刻板印象,学校就要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下功夫。高职学生毕业后大多进入生产一线,要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安全素质,就需要进一步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近年来发生的大学生失联案件,误入传销组织,网络诈骗、深陷校园贷漩涡等案件,都跟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不足、自我保护能力较差有关。高校应通过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安全观,提高他们的自保能力,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三、创建校园安全文化的途径

1.完善制度,做好监督落实。校园安全文化的建立和推广,必须有相应的规章制度作保障。为了从制度层面上保证安全文化建设工作顺利开展,高校应以法律法规为依据,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订与法律法规相适应,具有科学性和操作性的高校管理制度。高职院校要逐步完善校园安全规章制度,包括校园治安管理制度;师生开展校内外集体活动的管理制度;消防器材管理制度;安全教育制度;值班制度等等。规范学校安全职能部门内部管理和岗位职责,做到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从制度措施上保证学校安全工作的有序开展。学校应根据校园实际情况,结合学校的地理位置,环境、天气等因素,针对性的制定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包括火灾、地震、暴雨等等。通过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师生安全防范技能。高校要制定科学可行的监督体系,确保制度的实施,要求相关部门和责任人在工作中坚决按照制度执行,认识到安全工作不可掉以轻心,一些小疏忽都会酿成大事故。2.完善设施,建设平安校园。校园安全文化的产生和成长也需要以良好的设施做基础的。高校要加大投入,不断以新要求新标准完善校园基础设施。首先是校内教学、生活设施,这些是师生的主要活动场所,也是人员密集,使用率较高的场所,比如教室、自习室、图书馆、宿舍、食堂等要符合相关要求;其次是校内活动设施,如篮球场、田径场等要按照相关规定建设。建设校园安全文化需要充足的经费作保障,因为除了初步建设资金还需维护更新资金。安全物质还包括警示牌、安全标语等。只有在保证了安全物质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开展安全文化的宣传教育。3.开展活动,提高安全教育水平。师生职工是高职院校建设校园安全文化的主体,在动员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安全教育方面,辅导员是一个重要而关键的角色。当学生遇到困难或者事故的时候,第一时间联系的是辅导员,他们是预防、应对大学生突发事件的主力军。各高职院校应当对刚入职辅导员,针对性的开展校园安全管理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培训,教导辅导员开展校园安全工作,科学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学校还应建立一支综合素质良好的安全保卫队伍,对很多高职院校来说保卫处(科)是学校安全工作的综合管理部门,他们是安全文化的执行者和推动者,所以,很多人认为创建校园安全文化是保卫部门的事情,创建优秀的校园安全文化离不开各学院(系)、各部门、直属单位的共同努力,学校应建立形式多样的群防群治组织体系。创建校园安全文化,必须将安全教育渗透进入学校师生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提倡高职院校将安全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课,或者选修课,并给予适当的学分,现在不少本科高校已经采取了这种方式;同时将实践教育加入其中,鼓励学生参加安全实践活动,如巡逻校园、疏散演练、消防设施使用演练等等。4.多管齐下,营造浓厚安全文化氛围。利用多种渠道积极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是高职院校创建安全文化的重要保障。高校不仅可以保留原有的传统的宣传教育的方式,比如在新生入学教育时开展专题讲座,将安全教育结合进新生军训中,校园内的宣传栏、海报、板报、广播等等。现在高校更要做到利用最新的宣传渠道,如应用现在基本上人人都使用的微博、微信、学校手机软件、校园网、物联网等现代手段来激发安全文化宣传范围和影响力。通过安全文化活动的开展,使师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学习安全知识,规范安全行为,提高自我安全防范能力。高校的安全活动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安全主题征文比赛、安全小品大赛、消防趣味运动会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提高师生的关注和兴趣,将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上级指示,下级行动,变成师生主动接受和积极参与,不仅丰富师生文化生活,也提升校园安全管理水平。5.强调意识,规范师生安全行为。在高职院校开展安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求师生职工形成好的安全意识是一个必备的环节。在意识教育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安全课程,举办安全讲座、培训,召开主题班会等,通过多种渠道、内容丰富的安全教育,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在开展教育的时候,要结合与师生学习生活相关的点点滴滴,比如校园贷、大学生失联等等,这样更加具有警示作用和指导意义。在形成良好安全意识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安全行为习惯。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靠一个活动或者一个时期的严格治理可以达到的,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心理特征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学校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科学的安全行为规范,倡导师生践行安全行为。安全行为不仅是个人平时的安全行为习惯,同时强调在集体活动中也要讲究团队的安全行为。个人安全行为是个人在交往行为与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安全行为,团体安全行为主要是团体在交往行为与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安全行为。只有更好的发展安全行为文化,才能更好的树立起高校师生的形象,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榜样和示范。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