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法治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1 19:17:0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校园法治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校园法治教育

谈校园安全防范和青少年法治教育

摘要:纽约市重视校园安全和青少年安全,在警察机关设立青少年发展处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和校园安全工作。在工作方法上形式多样化,暑期开办少年警校来加强法治教育。政府在人力资源配备方面也相当重视,采取各种措施确保中小学生上下学的安全。

关键词:校园安全;青少年;法治教育;纽约市

在校中小学生和青少年的安全防范落到实处,取得实效,除了中小学生和青少年所在的学校经常开展专项教育、加强安全管理外,社会相关职能部门都要积极参与其中,特别是作为社会安全防范的政府职能部门的警察机关,更要创新适合青少年这个年龄段人员的各种安全防范措施、手段,让青少年安全防范的意识得以提升,这是世界许多国家的相同做法。各地警方不仅承担着执法、社会面治安管控等工作,还承担着社会综合治理的任务,其中一项就是中小学校的校园安全管理、青少年法制教育。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美国纽约市,其警方在加强社区青少年和在校学生安全防范法制教育方面很有特色,形式多样化,亲民、实用、可持续性。也有类似我国警方的警情通报、课堂法制教育等形式,其体验式教育,也值得借鉴。这里就纽约警方在青少年法制教育和校园安全防范方面的运作机制和方法途径略作介绍。

一、纽约市通过设青少年发展处等机构开展青少年法制

教育、安全教育、安全评估近年来美国的中小学校面临着较多的安全问题。美国中小学生中突出的问题是吸毒、车祸、酗酒、被杀、自杀等非正常死亡。种族歧视和种族冲突,特别是校园枪击事件频繁发生,给不少中小学生、家长和校方带来巨大的心理恐惧和压力。为改善校园安全环境,纽约市政府引导全民参与安全防范,密切警民关系,纽约市警察局设有社区事务局,这在减少城市青少年违法犯罪,加强青少年安全防范和保护工作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社区事务局主要管理四个机构:社区发展联络处、犯罪预防处、青少年发展处、学校安全处。社区事务局主要关注社区的综合治理,提供与社区相关的防范项目和教育,如预防违法犯罪、安全防范的提示,使得社区居民免受犯罪的侵害。它也积极参与、组织当地或全国性的安全防范活动。它管辖的青少年发展处和学校安全处,是直接关注青少年安全工作与中小学校园安全工作的两个机构。社区事务局的青少年发展处的职能是关注纽约市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它与警局的其他部门和政府其他青少年事务部门密切配合,来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的违法犯罪,以及保护青少年,使其免于成为受害者。青少年事务警官在社区范围内和学校筛选出“高危”青少年,为他们制定出专项的、多样化的干预或教育计划。纽约市各个警察分局专门派社区事务警官、犯罪预防警官、青少年工作警官。这些驻分局的警官密切协调当地社区的青少年事务,帮助减少地区青少年犯罪。纽约市政府还重视校园的安全风险评估,除了有全美学校安全服务署对校园安全进行权威性的评估外,市政府的警察执法机构也对学校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学校安全评估主要是对学校进行一对一的考察、评估,并提供一套经济、可行的建议。学校安全评估的主要方面有:学校的防暴措施、校警的工作情况、安全规范和细则、技术性防范能力、安全教育和实训、预防和调解纠纷工作、内部安全以及与社区建立伙伴关系的程度等。在学校安全评估工作中,学校安全服务署更注重事实和数据内容:分析学校安全工作的政策及其实施的合理性,对师生进行学校安全方面的调研,对学校已往发生的犯罪和违纪事件进行分析,检测学校安全设备的运行情况等。

二、纽约警方的校园安全防范和青少年法制教育形式和内容多样化

查看全文

加强法治校园建设工作方案

根据《中共县委全面依法治县委员会关于印发<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和《中共县委全面依法治县委员会关于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不断推进全县校园法治体系建设,整体提升我县中小学生的法律素养,促进校园法治教育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结合我县教育系统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主动适应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推进法治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为推进平安、法治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二、总体目标

按照全面实施法治教育的基本要求,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中小学法治宣传教育网络,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教育格局和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中小学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机制,不断开创我县中小学法治宣传教育的新局面。学校应通过切实有效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努力提高本校学生的法律素养,进一步增强中小学生学法、守法、护法、用法能力,预防和减少中小学生违法犯罪,使他们树立崇尚法治的现念,引导他们全面健康发展,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小公民。

三、主要任务及工作要求

查看全文

教育局依法治教工作总结

2018年寒冬,迎来了2019年生机盎然、生机勃勃的春天。2019年1月3日,县教育局召开职工会,对依法治教工作进行了总结。随着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县教育局大力加强了法治教育工作,在全县各校推行“依法办学、依法维权、自主办学、民主管理”的依法治教管理模式,加强对学生法治教育,依法治校工作取得了明显实效。

一、领导重视,周密部署。

县教育局领导高度重视,对如何搞好依法治县工作进行了认真仔细地研究,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教育局局长任组长。为确保工作顺利进行,县教育局按照省、州、县要求,结合教育系统实际情况,及时制定了具体详细、操作性强的法治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1.张贴宜传标语。为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活动组织,形成全教育系统上下统一宣传的浓厚氛围。2.开展法制教育主题班会。法制教育主题班会使同学们深受教育,为校园平安建设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3.多途径宣传。通过橱窗、板报、led等媒介向师生宣传道路交通、饮食卫生、疾病防控、活动消防、地质灾害、安全保卫等校园安全的防范措施及处理办法。并向全体师生倡议:人人在家争做“平安家庭”的维护者,在校争做“平安校园”的参与者,共同创建阳光、平安、和谐的校园。4.举行知识竞赛。5.召开全县中小学校长及幼儿园园长会议。6.各中小学法制副校长开始开展工作。7.部门联动,形成家、校、社会三维网络共同教育态势。8.完善校园警务室,做促进法治校园平安发展的调节器。以创建法治校园为抓手,不断提升防范水平。

三、效果显著,常抓不懈。

查看全文

教体局“法律进学校”工作要点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县教育局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任务,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进法治机关、法治学校、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二、主要工作

(一)建立健全学法用法制度。领导干部带头学法、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法治讲座制度、会前学法制度、重大决策前的法律咨询审核制度、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培训、年度述职和考核等制度,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切实加强学校教职员工的法治宣传教育,坚持并完善教职工会前学法制度,建立教师法律培训制度,将法治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组织教师系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法律原则、必要的法律规范和教育专业法律知识等,不断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依法执教的自觉性。1.学习宣传依法治国战略。深入宣传党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部署,学习宣传关于法治建设的系列重要论述。了解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工作目标和主要措施,把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作为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引导广大教育职工养成守法行为习惯,自觉依法办事,逐步树立法治信仰。2.突出学习宣传《宪法》。把宪法学习宣传摆在首要位置,组织学习宣讲新修订《宪法》,开展知识测试。认真组织好“12?4国家宪法日”集中学习宣传活动,弘扬宪法精神,增强宪法观念,树立宪法权威,捍卫宪法尊严,不断提高教育系统的宪法意识。3.深入学习宣传党内法规。大力宣传《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各项党内法规,注重党内法规宣传与国家法律宣传的衔接和协调,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做党章党规党纪和国家法律的自觉尊崇者、模范遵守者、坚定捍卫者。4.学习宣传教育法律法规。结合教育体育实际和需要,大力宣传《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教师法》《民办教育促进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学校安全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不断增强教育系统践行法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扩大教育法律法规知识的社会影响,引导社会各界树立教育法治观念。(二)抓好法治教育“五落实”。切实抓好“课程、教材、师资、经费、考试”五落实。学校要把法治课列入学校课程教学计划,设置法治课程,开足课时,上好法治教学课。学科教师要深入挖掘切合实际的法治教育内容,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法治教育。教师应创造性地丰富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综合采用故事教学、情境模拟(如法庭模拟)、角色扮演、案例研讨、法治辩论、价值辨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将真实法治案例引入课堂教学,注重学生法治思维能力的培养。(三)精心营造校园法治氛围。因地制宜建设校园法治文化长廊、法律图书室等法治教育宣传阵地,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思考、运用法律法规。法治氛围建设要做到“五个一”:即有一幅固定法治宣传标语、有一个固定法治宣传专栏、有一个法治图书室(角)、有一期法治宣传教育黑板报、在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微信等)中有一个法治宣传栏目。(四)开展法治实践教育活动1.开展法治教育第一课活动。每年春季、秋季开学,学校要积极开展法治教育第一课活动。突出学习宣传新《宪法》,把宪法学习宣传摆在首要位置,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要开展《宪法》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讲活动。2.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校园建设。贯彻《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实施方案》(安教法〔2018〕84号)的通知。充分认识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法治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增强责任感和主动性,有针对性的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为全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努力推进“依法治校”工作。3.开展主题法治教育活动。开展以“法在我身边”“我们与法同行”“法律在心中”“爱国守法,明礼诚信”“我是学法小公民”等为法治主题的班团、社团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法治教育。利用传统节日、法定节日和纪念日,开展有针对性的法治宣传活动。如“3?8反家暴法”实施主题宣传活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主题宣传活动、“4?15国家安全法”主题宣传活动、“5?4”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主题活动、“6?1未成年人保护法”主题宣传活动。开展普法书法比赛、普法演讲比赛、法治绘画比赛、法治文艺演出等法治宣传活动,营造浓郁的校园法治教育氛围,促进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4.开展“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宣讲活动。聘请县部分法学家深入学校开展青少年预防犯罪、性侵、防毒、反邪等法治宣传教育。5.开展法治教育实践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检察院、法院、监狱等机构旁听和参观,开展模拟法庭、以案说法等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增强法治教育的实效性、参与性和趣味性,让学生了解和分析真实事例,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法律熏陶,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和自觉性。6.完善学校法治教育网络。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治教育网络。学校积极与当地公安、司法、检察、法院及团委、妇联等部门密切配合,广泛开展“警校共育”“家校共育”“小手牵大手?法治伴我行”“致家长信”“带法回家”等普法教育活动。通过开办“社区家长学校”、设立家校联系卡、举办家长开放日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法律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五)深入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加强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创建工作,打造一批高水平的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引领学校法治教育的深入开展,不断增强学校校长、教师、学生的法治观念和依法办事的能力。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提供组织保障。学校要把“法律进学校”活动提升为贯彻落实“七五”普法规划、坚持依法治国和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的高度,切实加强对学校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领导。学校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法治教育领导小组,明确任务,落实职责,加大投入,不断推进学校法治教育纵深发展。(二)健全机制,狠抓工作落实。学校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学校法治教育工作的运行、评估、考核、奖惩等机制,健全完善法治教育工作例会、考勤登记、学法档案等一系列制度,按照每年制定的学校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计划,逐项分解,精心组织,将法治教育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把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不断提高广大师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三)强化督查,确保取得实效。教育和体育局相关股室和责任区督导组要适时组织对学校法治宣传教育的督促和指导,把学校法治教育的开展情况、师生学法用法情况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内容,纳入普法、综治和“平安校园”考核内容。适时组织专项检查,对活动开展情况及时予以通报,并对活动中成绩突出的学校和个人予以表彰,确保活动取得实效。(四)总结经验,及时上报信息。各校对“法律进学校”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及时沟通,协调解决,做好原始档案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同时,要注重培养典型,发现典型,树立典型,推广典型,总结经验,及时反馈活动进程和经验。

查看全文

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路径

摘要:“三全育人”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校企业合作、工学结合,给思政教育提出了新问题。本文主要探讨在校企业合作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的八条路径:软硬齐抓、师生共进、知行合一、内外兼修、诵读经典、依法治校、校外延伸、线上互动。

关键词:校企合作;思想政治;校园文化;融合

如何把思政工作落到实处,把“大思政课”讲得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呢?校企合作,学生进入企业,将我们的思政工作范围扩大了,也更有利于我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思政教育和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我们尝试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开展丰富多彩、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优化育人环境,健全德技并修的育人机制,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

1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的依据

在职业院校中,开展校企业合作,与为了更好地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目标一致——立德树人,二者相互独立,自成体系,又是相辅相成、相互融合。

1.1校园文化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载体

查看全文

浅析传播学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模式

摘要:法治教育是推进现代公民教育,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在全球化、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法治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于青少年的专门性普法宣传教育更是迫在眉睫。通过了解青少年身心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时代的便利条件,拓宽普法宣传教育渠道,开创形式多样教育模式,利于提升青少年法治素养和法律意识。

关键词:青少年;法治教育;信息时代

青少年人口基数大,可塑性强,但同时也伴随着青春期思想奔放、叛逆心重等问题,对青少年进行法治教育是对我国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方针政策的积极响应,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然而,传统、刻板的法治教育方式可能产生逆反心理,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开展形式多样易于接受的法治教育,利于法律知识入脑入心,内化于行。本文将从传播学的角度,着重从法治教育的参与者和实施过程等维度,并结合青少年阶段独特的心理特征、生理特征,探寻法治教育方式,助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一、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工作思路

(一)法治教育须遵循的原则。法治教育应该遵循宪法至上原则、国家课程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处理好目标设置上课程目标与核心素养的关系、内容选取上法律体系和学段内容的关系、教育途径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关系、评价手段上知能测试与隐性监测的关系。使青少年法治教育内容日臻完善,促使学生对于法律有发自内心的认知。同时,依托法治教育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二)法治教育要明晰思路。法治教育本质上也是一种信息传播行为,参与人员可能是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多,可能是面对面的,也可能借助传统的电视、报纸媒介,或者通过社交媒体进行。掌握法治教育信息的传播规律,有利于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有助于法治教育目标的达成。(三)法治教育要创新途径。法治教育要避免枯燥和反感,就需要创新工作模式,避免“说教”倾向。例如,北京市中小学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积极开设特色法律课程,编制校本普法教材,实现了法治教育与相关学科教育的有机融合。

二、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查看全文

区教体系统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要点

2021年是“八五”普法开局之年,我们将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全面落实“八五”普法规划为抓手,突出抓好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健全法治宣传教育机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深化教育改革,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保障和动力。

一、深入推进法治思想学习贯彻

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用于指导教育法治建设工作。全面系统学习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落到实处。把法治思想作为做好教育领域法治建设、依法行政和法治宣传工作的根本遵循,贯穿教育系统法治建设过程,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着力推进教育领域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治校。通过各种形式,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切实落实学习宣传效果。

二、加快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

落实重大决策调查研究、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要求,规范决策程序。根据《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规定》,进一步规范党委、支部(党总支)议事决策程序,提高议事能力,力戒形式主义。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和互联网+政务服务、互联网+监管等工作,落实好“双随机一公开”制度。落实规范性文件管理要求,完善合法性审查程序,提高合法性审查质量,推进重大事项合法性审查机制全覆盖,做到审查严格、程序规范。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规范性文件,要有征求公众意见过程,要做好政策解读。落实公平竞争审查机制。落实党内规范性文件备案工作,维护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统一性和权威性,做到有件必备。各校要严格执行重大决策相关制度规定,进一步规范公开公示制度落实。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

查看全文

法治思维艺术教育论文

艺术教育承担着两项重要的社会职能,一是培育专业的艺术人才,为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二是承担提升大学生艺术审美能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责任。随着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高等艺术教育也发展迅猛。《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实施,为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和公共艺术教育的全面铺开,提供了有利的制度保障和法律支撑,促进了艺术教育的繁荣发展。在高校进行法治思维教育,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四个全面”理论整体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客观需要。艺术教育担负着复兴中华民族伟大文化艺术的重任,培养的是祖国未来文化艺术事业的接班人,因此必须在艺术教育中加强法治思维的教育,以保证高等艺术教育培养出的人才既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也是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

一、艺术生的法治思维现状

(一)部分艺术生法治思维缺乏。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还是一个薄弱环节,部分大学生存在着法治思维缺乏的现象,距离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培养目标还有较大差距。艺术生从小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艺术专业课的学习,文化课学习时间较普通大学生更少,因此部分艺术生同样存在的法治思维缺乏的现象。“法治思维是指受法律规范和程序约束、指引的思维方式。”法治思维是一种高级的逻辑思维方式,它不可能自发的产生,而是要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之后才能具备。就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阵地,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和发展。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多元文化不断冲击着意识形态领域,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日益削弱,其“强制约束力”不足的弊端日益显现。大学生法治思维教育能够弥补思想政治教育约束力不足的弊端,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艺术生是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接班人,因此更要重视其法治思维的培育。(二)法治思维缺乏,导致部分艺术生违纪违法行为发生。艺术生在艺术特长的学习上耗时较多,还要经常参加文艺演出或外出写生,花费在文化课学习上的时间较少,因此在文化课考试中易发生作弊现象,在校期间,这是严重的违纪行为,轻则记过,重则开除。艺术生具有艺术感受力强,情感丰富、多变的特性,尤其是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有些颜值较高,易于成为被追求的对象,因此由恋爱问题引起的纠纷或伤害事件,在艺术生中占的比重高于其他专业。艺术生在培养过程中的高投入也对应着现实中的高回报,他们即使是在校期间也有比普通专业的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打工、赚钱的机会,因此遇到的问题也多,由于法治思维缺乏,部分学生在利益与法律的冲突面前,选择了利益,最终导致违法。也有的学生由于法治思维缺乏,在自身的利益受到非法损害时,不能及时的通过司法救济、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最终成为受害者。总体而言,艺术生的违纪或违法行为并不高于其他专业的学生,但却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三)艺术教育重视专业培养,忽视法治思维教育。在我国目前的高等艺术教育中非常重视专业技能的培育,在公共艺术教育领域也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致力于提高普通专业学生的艺术审美水平,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相对于艺术教育在专业领域取得的教育成果而言,对艺术生的法治思维教育还处于边缘位置,尚未得到充分的重视,特别是在艺术生法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方面还存在较大不足。

二、艺术生法治思维不足的原因

(一)法治教育课程开设不足,法治教育渠道单一。目前,我国高校针对全体学生进行的法治教育依然涵盖在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不具有独立性,因此法治课程的设置本身就存在先天的不足,这是大学生法治思维不足的主要原因。艺术生教学大纲的设计是以艺术专业课学习为主,文化课学习为辅,因而艺术生的文化课学习时间普遍不足,对于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一部分的法治思维的学习更是少之有少,由此导致部分艺术生法治思维欠缺也就不足为怪了。目前高校中开设的法治教育课程还是以灌输法律条文为主,教学内容枯燥、空洞,教学方式以说教为主,教育渠道单一,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掌握法律条文多少为主的教育目标,更是忽视了最重要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传授和法治思维的培育。此外,法治思维是典型的逻辑思维,法律条文枯燥、晦涩,这些都与以感性思维见长的艺术生难以匹配,因此法治思维的信息对艺术生来说接受率较低。(二)法治建设不完善的外部大环境。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因素,但外因对事物发展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我国大学生法治思维缺乏的现状与我国法治建设不健全的现实密切相关。法治的程度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我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年“人治”传统的国家,“德主刑辅”的观念影响深远,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还很长,法治国家的建设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根本原因还在于社会公民的整体法治思维有待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得以巩固的最终外在环境就是社会,在学校课堂上建立起来的法律意识,如果没有进入社会环境,不能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印证和巩固,就会使社会群体产生对法治精神的怀疑态度。”因此,针对艺术生的法治思维教育也离不开整个社会法治环境的建设。整个社会健康、有序的法治环境尚未成形,也是艺术生法治思维欠缺的外因。(三)艺术生以感性为主的思维方式。艺术类学生大多情感丰富,思考问题以感性思维为主。敏锐地感受力、丰富地情感、超强地表现力,应该是一个优秀的艺术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大多数艺术生选择艺术专业,也是因为自身的个性气质中具备这些性格特征。这些性格特征使他们能够捕捉到刹那间的灵感,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同时,艺术创作还要求有创造力、个性鲜明、不走寻常路,但是这种性格特征如果在生活中不加引导和约束,就会表现为自由散漫、无视法纪、做事冲动、不计后果,有时会做出一些违纪甚至违法的事情。

三、法治思维渗透艺术教育的四个着力点

查看全文

小学道德与法治探究式教学分析

摘要:随着当前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教育体系也进一步完善,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由于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尚未完善,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以及生活阅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该项知识点,促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本文基于此背景下分析探究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如何选用探究式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出具体的教学策略,旨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道德法律意识,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道德与法治;探究式教学;创新教学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关注学生的生活基础,通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效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小学阶段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认知水平。通过创新教育理念保护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使学生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中更好地学习成长。所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就是使学生正确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掌握保护自己的技巧与方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在小学阶段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真善美与假恶丑,抵御不良诱惑。所以教师要正确认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意义,应用现代化的教学观念,进一步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认知水平,逐步增强学生的思维探究能力。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意义

通过设置道德与法治教育,使学生能够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在小学教学过程中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效避免遭受安全冲击。设置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感受、认知生活,认知并了解社会,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通过学习该门课程,有助于学生形成特殊的思维认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探究式教学的具体方法

查看全文

中学生校园欺凌法律认知研究

摘要:本文调查了中学生对于校园欺凌及相关规制法律的认知状况,发现中学生能够准确判断校园欺凌现象,但对相关法律缺乏了解,在行动层面上所受的法律约束较弱,在校园欺凌解决方式的运用上受限。结合调查情况,要加强对校园欺凌的法律规制,应从立法的可操作性、法治教育以及多元化的普法途径来增加中学生对相关法律的认知。

关键词:中学生;校园欺凌;法律规制;认知

一、引言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发。《看见校园霸凌———公众认知调查数据报告》(1)中,七成受调查者认为校园欺凌现象最常出现在中学阶段。2015年法制舆情中心的统计显示75.0%校园欺凌发生在中学生之间。无论是在公众认知中还是现实生活中,校园欺凌多发于中学。“校园欺凌”最早被挪威学者定义为:一名学生长时间、重复地暴露于一个或多个学生主导的负面行为之下的非偶发性、长期性且多发的事件。英国官方界定为反复的、有意的或持续的意在导致伤害的行为,偶发的事件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被看作欺凌;个人或群体施加的有目的的有害行为。美国有学者将其定义为在学校财产范围内、上下学路上、学校主办的活动中发生的青少年暴力。我国并无统一界定,但据已有研究可将其界定为一个或多个学生以强凌弱或以众欺寡,集中地、持续地蓄意伤害或欺压其他学生,使受害学生肉体上或精神上痛苦的行为。目前国内外鲜从学生的认知层面开展研究,本文将调查分析学生对校园欺凌以及相关规制法律的认知并从此角度提出规制校园欺凌的新思路。

二、中学生对校园欺凌现象及相关法律的认知情况

问卷调查对象为A中学随机抽取的四百名中学生。A中学为四川省一级示范性中学,位于经济较发达的镇上,紧邻派出所和街道办事处,周边治安较好。以该中学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可降低受调查者的异质性以避免调查结果上的极端可能。本次调查在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年级的学生中各随机抽取了100名中学生作为问卷发放对象,共计40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有效填答366份,有效填答率为91.5%。1.对“校园欺凌”现象的认知准确。几乎所有的中学生都知道并能识别校园欺凌现象,42.1%的中学生确定自己身边发生过校园欺凌,96.7%的学生认为校园欺凌的危害大,违反校纪和法律且实施者应承担相应责任。据此,中学生对于校园欺凌并不陌生,大多数人能够正确把握校园欺凌的危害和性质。2.对规制校园欺凌的相关法律缺乏了解。相关法律整体知晓情况调查显示93.3%的中学生知道《未成年人保护法》;52.2%的中学生知道《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学生对其他法律的了解仅停留在“听说过”层面。责任年龄把握情况调查显示仅有25.8%的中学生能够正确掌握完全刑事责任年龄;正确掌握完全民事责任年龄的刚过半数。依法所受保护权利的认知情况调查显示仅有略过半数的中学生认为所列举出的中学生受保护的权利都能被依法保护,认为发展权、名誉权、受保护权和隐私权能够依法被保护的人数较少。可见中学生对规制校园欺凌的相关法律欠缺足够认知。3.对法律的“行为约束力”感知较弱。虽有81.4%的受调查者认为这些法律与自身紧密相关且约束力较大,仅有35.5%的人在平时会顾及这些法律;54.6%的人只是偶尔想到,部分人从未考虑过相关法律对自身的约束力。中学生虽能认识法律的约束力,但这种形式化的约束力难以落实到具体行为中。4.对“解决方式”认知正确但运用受限。在解决校园欺凌的方式选择上,2.2%的学生选择忍气吞声,31.7%的学生选择用其他方式私下解决,68.3%的学生选择依法维权,但此中53.8%的学生不知如何具体运用法律。可见中学生在解决校园欺凌的方式上有正确认知,但受限于法律实际操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