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9 16:04:1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小学语文教材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小学语文教材

小学语文教材中亲情教育研究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在教学实践中容易被忽视或割裂。所谓亲情教育,就是把亲情、友情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和情操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符合当前社会要求的发展型、创造型人才。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亲情教育分量加大,但仍有一些问题。本文通过语文教材中情感教育的必要性研究,找到实施亲情教育的措施,让学生在增长文化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情感教育;策略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学生要爱家乡,爱中华民族,爱师长,爱亲人,学校和老师要从身边、从小事培养起,把祖祖辈辈留下的这种凝重而纯朴的情感从他们内心深处挖掘出来。”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达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标志就是学生身心健康,不仅如此,情感因素在教育改革各个环节也有引导、鼓励和强化的作用。语文作为自带情感的学科,改进语文教材内容,加强情感教育,不仅影响学生综合素质,还能有效检验教学成果。

1在语文教材中实行情感教育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理解亲情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首先要了解亲情教育的概念。所谓亲情教育,就是把亲情、友情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和情操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成为品学兼优的人才。语文学科本身的内容带有情感,用它推动亲情教育是最佳的选择[1]。通过语文学科进行亲情教育对学生和国家发展都有长远的意义。一方面,可以规范小学生行为,提高综合素质。小学生的年龄段处在情感、认知和个性的形成阶段,在这个阶段要重视情感教育,让学生感到受重视,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提高其思想境界,为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另一方面,为素质教育奠定基础,加快教育改革进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直接加快教育改革的进程,大大推进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2小学语文教材中情感教育的现状

查看全文

小学语文教材练习系统分析

摘要:随着新课程不断的改革与发展,教材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要辅助工具,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小学语文教材作为小学生打下良好学习基础的根本,其练习系统更是学生巩固课堂知识,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工具。练习系统是教材课后所留下的一些练习题目,经过了数名教师的深思细琢,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想来都是广大师生所重视的练习系统之一。但是随着新课程小学语文教材练习系统的出现,传统的练习方式早已不适应新课程的标准,因此,教师应该创新与开发新型的教材练习题训练方式,使练习系统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材练习系统的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练习系统;研究

知识点的学习是需要反复巩固与训练的,教材作为权威性教学辅助工具,其练习系统需要教师重点关注,运用合适、高效的方式引导学生完成相应练习,在练习中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组织等能力,让学生语文水平得到一个整体性的提高,让学生在进行知识的升华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如何将教材练习系统更好的进行运用一直是广大教师所研究的问题,我根据个人多年小学语文教学经验,从兴趣化、生活化、层次化、延展化四个方面着手,对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材系统进行了一些研究,希望能对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1将练习题与学生的兴趣点所结合

兴趣是人类产生动力与执行力的源泉,在小学语文教材练习当中也不例外。在小学语文教材练习中,以训练学生识字、遣词造句能力为主,思维能力开发为辅,让学生拥有独立阅读能力。传统的语文教材练习系统过于呆板单调,题材也早已过时,很难激起学生解答题目的兴趣,使得学生对教材练习草草了之,浪费了巩固知识、锻炼自身语言运用能力的机会,自然也就达不到教材练习的初衷。而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练习系统比传统的更新颖,更贴合当代小学生的兴趣点,并且小学生正是好奇心旺盛、探究欲强烈的年纪,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都充满着想要追根溯源的欲望,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的解题兴趣,将学生所感兴趣的事物与教材练习所结合起来,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有关“声母、韵母”的知识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工具播放了一小则声母韵母的儿童歌曲,再根据歌曲引导学生进入教材练习的训练,让学生根据歌曲与所学知识点来进行教材联系的解答,这种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教材练习积极性,让学生产生探究两者之间联系的兴趣,认真、主动地思考问题答案,课堂氛围也随之变得活跃起来,教材练习系统的效率自然也得到了提高。

2将练习与生活化所结合

查看全文

浅谈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文化自信

摘要: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载体。新时代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是语文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彰显文化自信是语文教材的重要担当,优秀的历史文化传承需要教材作为中介。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选文内容上体现了民族自信与制度自信;插图设计具有鲜明的“中国味道”、浓郁的“传统气息”;在教学安排上回归传统,将中国文化摆在第一位。语文教师要利用好教材这一特色,精读文本,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利用插图,形象理解传统文化;避免灌输,隐性渗透文化自信。

关键词:文化自信;小学语文;统编教材

文化自信,是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对自身所拥有的文化及其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和对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和创新[1]”。从文化自信的内容来看,文化自信是指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2]。一个民族若能以自己民族的文化为傲,这个民族才能获得更大、更长远的发展。在建党95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3],将文化重视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语文课程应肩负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任。2017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指出:语文教育应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4]。语文教科书作为语文知识情感的重要载体,利用好教材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任重而道远。

一、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彰显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具有整合作用,能够指导协调群体成员的行动;文化具有导向作用,能够引导人们的行为活动和道路选择;文化具有传承作用,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伟大民族,她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取得如今的发展,得力于我们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得力于我们不忘历史、不忘初心。小学阶段处于思想价值、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的孩子极具可塑性,古人强调“童蒙养正”正是这个道理。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对民族振兴及个人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语文教材具有彰显文化自信的义务。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内容的重要载体,学生通过学习教材获得知识和文化,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也是从教材中来;其次,语文课文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范本,因为教材选文都以文质兼美、思想内容深刻、极具经典性的文章入选;再者,语文课文是学生认识世界、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母本,因为语文课文内容涉及政治、社会、自然、人文等多方面,可谓是包罗万象。因此,语文教材作为国家意志、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载体,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有义务有责任将文化自信渗透在教材中传递给学生。(二)优秀历史文化传承需要教材作为中介。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直到今天她依旧生机勃勃、繁荣昌盛。第一,我们要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我国传统文化历史之悠久、底蕴之深厚、影响之深远,其他民族所不能及。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我们的学术思想生生不息。第二,我们要传承革命文化。从“五四精神”“红船精神”到“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在新时代建设中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我们要继续弘扬红色革命文化传统中的爱国爱民、吃苦耐劳等宝贵精神。第三,我们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发展需求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现代文化[5],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这些优秀文化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源,需要语文教材这一中介传播给学生,植入学生脑海,帮助其树立文化自信的底气。可以说,语文教材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彰显民族文化自信最具适应性的“首选之材”。

二、文化自信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具体体现

查看全文

小学语文教材培训体会感言

年月15日我们全体小学语文教师参加了小学语文教材培训。走在回家的路上,那精辟的教材分析、可行的教学建议、激烈的教学讨论不时地在脑海里浮现,那精彩的教学情景令人久久不能忘怀。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参加本次活动的体会,那就是受益匪浅。

1、在本次培训中,主讲老师从拼音与识字教学、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等几方面的教学建议中,使我对人教版教材有了新的理解和把握。做为一名一线教师,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2、教材培训建立了一个平台,同行与同行交流的平台,群策群力,把以前的“单打独斗”变成了齐心协力,把自己的闭门造车变成了资源共享,使教育资源得到优化,对新教师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对老教师是一个新的教学理念的学习与旧的教学理念碰撞与融合的机会。

3、讲授新教材时应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材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材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教材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4、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老师只有真正地“放手”了,课堂才会充满生机。

5、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只有那些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根本改变,使语文课堂成为探究课堂,充满生机,充满生命活力。

查看全文

习作范文在小学语文教材的运用

一、苏版语文教材中范文的功能和影响

苏教版语文需要达到的课标要求是,小学生每年需要完成的习作至少应该是16篇,而且每一单元的习作都需要有其针对性。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习作范文的主要功能和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为学生提供可以效仿的优秀材料模仿行为是人类出生时就会带有的行为,从小就开始有所显现,而且学习就是在模仿的过程中产生的。《教育心理学》中提到:“儿童作文习作的过程,就是由说到写,从叙述转变为写作,总体来说就是从模仿到创作的过程,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因此,对于小学儿童来说,模仿就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尤其是他们比较倾向于效仿,在苏版语文教材中,习作范文的作用就是为小学生所效仿,这样他们才可以逐步提高写作能力,所以习作范文的存在是至关重要的。2.规范学生的书面表达学习写作的重要目标就是让小学生逐渐将口语表达能力转变为书面表达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范文习作就起到了重要的衔接作用,里面的词语和句法对规范小学生作文都有重要的作用。3.帮助学生积累素材,发散思维虽然在苏教版课本中,习作范文并没有作者和出处,但是显而易见,他们就是教师模仿学生的文章,甚至是真实的优秀学生习作。这些范文当中有着多样的思想,就算是对同一事物进行叙述,也会采用不同的方式,这就大大丰富了学生们的想象力,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多样的素材,学生在阅读的同时也会积累许多字词和句子,这都为以后他们的写作打下了充分的基础。

二、语文教师在范文使用时出现的问题

1.直接利用语文课文对学生的习作水平进行培养比如,在学习范文《让我震撼的一幕》这一篇内容时,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进行自由学习,然后老师就会根据习作问一些问题,比如:文章的主要叙述内容是什么?这件事情给你带来的思考是什么?这样单一的教学方式可以教会学生基础的写作流程和写作内容,但是长此以往,学生就只会这种单一的写作方式,由此会将自己的思维逐渐僵化,导致学生的文章内容千篇一律,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不利于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还导致学生的思维僵化,不利于他们以后的写作,使得习作范文的效果大打折扣。2.教师简单地对习作进行阅读后就不再深入现在仍然有一部分老师并不认同习作范文可以对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有利,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忽视了习作范文的学习,而只是在本学期即将结束时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而不对范文进行仔细的学习和剖析,这样不仅不会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还使得习作范文的效果没有真正得到发挥。

三、如何正确使用习作范文

1.丰富材料,使范文的功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一方面,老师在进行习作范文教学时,要将它的内容进行更大程度的深入,体现出范文的本质特点。苏教版小学语文范文是比较规范的习作,它之所以成为范文,就是因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的存在有利于帮助学生发散思维,提高写作质量,还能帮助小学生在写作方面有所成就。比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习作范文《我的老师》时,应该先将文中所述教师的特征进行详细的叙述,比如眼睛、鼻子、嘴巴的叙述,然后描写老师的性格和特征,文章最后举一个例子对教师进行具体描述。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就可以利用范文的特点,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另一方面,老师在为学生讲解习作时和他在为学生进行写作指导时的角度是不一样的。教师在讲解习作范文时,需要对习作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解剖,甚至需要提前准备,但是在为学生进行写作指导时,教师需要作为领路人为学生指导,让他们详细了解范文的特征,总体把握范文的文章结构,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2.利用好范文的阅读价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范文中的不同角度和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发散学生的思维。在教材中的范文基础上,为学生搜集其他的写作资料,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受写作的不同角度,在以后的写作中鼓励学生多方面入手,提高写作质量。3.引导学生修改作文由于学生的写作水平不尽相同,所以出现的问题也一定是各种各样的,老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在进行习作改进时,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以此提高他们的写作质量。

查看全文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红色文化探究

小学语文教材中容纳了大量的红色文化资源,以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教材中共有23篇课文蕴含了我国的红色文化内容。其中二年级教材中有《祖国在我心中》《歌唱二小放牛郎》《江凡》《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等4篇课文;三年级教材中有《国徽》《回自己的祖国去》《的扁担》等3篇课文;四年级教材中有《爱我中华》《飞夺泸定桥》《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纪念日》《七子之歌》等5篇课文;五年级教材中有《一个苹果》1篇课文;六年级教材中有《一夜的工作》《长江之歌》《小英雄雨来》《狼牙山五壮士》《长城赞》《我站在铁索桥上》《可爱的中国》《你,浪花的一滴水》《金色的鱼钩》《南沙卫士》等10篇课文。这些课文按照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五种类型,第一种为英雄的故事,有《歌唱二小放牛郎》《江凡》《小英雄雨来》《狼牙山五壮士》《可爱的中国》《南沙卫士》;第二种为伟人的故事,有《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回自己的祖国去》《的扁担》《一夜的工作》《你,浪花的一滴水》;第三种为战争的故事,有《飞夺泸定桥》《纪念日》《一个苹果》《我站在铁索桥上》《金色的鱼钩》;第四种为歌颂祖国的内容,有《祖国在我心中》《爱我中华》《七子之歌》;第五种类型为祖国的象征物描述的内容,有《国徽》《中华民族的最强音》《长江之歌》《长城赞》。

不同类型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呈现了我国红色文化所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讲述英雄的课文中,通过英雄的事迹,歌颂他们的精神,传承他们的价值观。《歌唱二小放牛郎》《小英雄雨来》《狼牙山五壮士》《可爱的中国》描写了在残酷的战争之中,在残暴的敌人面前英雄们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大无畏精神。放牛郎王二小、雨来、狼牙山的五壮士、感动着每一个捧着教材和捧过教材的人,他们的形象永远生动地驻扎在了每一个人的心中,他们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在讲述伟人的故事的课文中,少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以及成为总理后的辛苦工作、华罗庚的要回到刚刚解放的祖国的坚定的决心、军长的“扁担不准乱拿”的执拗中深深映射的平易近人不搞特殊的品德还有像春雨一样渗透人心、象一滴水却能够反映太阳的光辉的雷锋,都深深影响着每一个学生,让他们的心灵被伟人的品德光辉滋养。

在描写战争的课文中,为保障主力军顺利过天险大渡河,红军奋不顾身地冲入熊熊大火,飞夺泸定桥;防炮洞中几天没喝过一滴水的战士们,谁都想把一个苹果让给别的战友,完全忘记了自己,炮火连天的岁月中战友们舍己为人、相互关怀;老班长为了完成党交给他的人物,为了三名红军小战士能够顺利走出无边无际的草地,把仅有的一点点鱼汤全部留给小战士而自己则吃草根鱼骨最后牺牲在了草地中。残酷的战争、艰苦的战争年代更加凸显了革命前辈人性的光辉。“为什么我的眼力这么好,因为祖国时时在我心中”温柔的话语、坚定的信念就这样像温暖的春风让人无比陶醉。国徽、国歌、长江、长城是我国的象征,更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了解祖国的象征,更把祖国放在自己的心中,爱国的情怀在就这样牢牢地扎根于每一个小学生的心中。按照形式的不同,其中有儿童诗歌,有儿童故事、儿童散文、歌曲四种类型,不同类型课文,让小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红色文化的美,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红色文化审美。

诗歌朗朗上口的语言和歌曲的韵律性容易让小学生在感受红色文化内容的同时红色文化所蕴含的情感也随着诗歌的语言驻在了小学生的内心深处。故事的生动性更容易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故事的跌宕起伏的情节中感受红色文化带来的审美的冲击,让小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儿童散文则用丰富的情感滋润着每一个小学生幼小的心灵,让红色文化蕴含的价值观成为小学生成长的精神营养。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着小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小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形式感受其文化内涵,让红色文化的所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地传承下去。

作者:侯慧庆 单位:遵义师范学院

查看全文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美育因素探究

小学语文课的基本任务是通过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训练,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汉语语言文字的能力。但是基础知识的教学又是通过大量的课文阅读教学来进行的。语文课的教学内容熔自然美、社会美于一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小学阶段语文课时所占比重最大,在学校美育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审美教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因此,充分发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是十分必要的。

一、发掘教材中的思想美,提高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学生通过学习可看到大千世界的纷繁变化,感受到人情之趣,进而激发想象,丰富情感,产生“移情”力量。例如,阅读《长城》,不但能欣赏到长城雄伟壮丽的魅力画面,而且在愉悦的体验中,引起对中华民族的无穷智慧、伟大创造力的遐想,从而产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我们读着《草原》,字里行间仿佛看到蓝天、白云、草原、羊群,如同置身于牧人之中,激起对北国风光的向往和对民族团结的深情;我们学习《凡卡》《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就会对过着穷苦生活的凡卡和在饥寒中死去的小女孩充满怜悯和悲愤的心情。小学语文教材还编入了一些蕴含哲理的优秀文学作品,如《钓鱼的启示》《穷人》《尊严》《桃花心木》等,这些课文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反映了作者心灵的真善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感受“爱、诚实、善良”这些人类的美德,从而净化心灵,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此外,教材中还有情节优美的童话、寓言、散文、诗歌等,这些文章形式灵活,题材多样,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教学中如果再辅之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并运用多媒体配乐、配画,就会把学生引入愉悦的境界,唤起他们对美的向往,激起美的情趣,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感受教材中的形象美,提高想象能力

文学作品的力量就在于借助文学艺术形象来诉诸人的感情。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通过形象来理解作品的内容,也就是作品的人物、情节、场景和故事等,使作品中的文学形象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形象具有间接性的特点。学生打开教材,先看到的不是直接形象,而是一行行的渗透着满含人文之美的文字。这些审美形象也不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要通过语言这一中介。如何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联想和想象中去感受它的美。可以说,这是语文课中美育的核心。正所谓:浮想联翩,沉吟万象。对人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对景物历历在目、身临其境。

三、体味教材中的语言美,提高品味能力

查看全文

小学语文教材优化策略研究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自学和独立能力都较差,在很多时候都需要在老师的监督下才会学习。他们往往抱着一种传统的旧思想———我只需要记住老师上课教的和课本里写的。这样的局限性思想使得学生无法从小学会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自身创造能力,甚至导致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会形成一种死板的学习习惯。新教材的编写往往重在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在语文教学上的综合学习素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老师若想让学生走出教材的局限,则应该考虑如何综合地利用语文教材资源,引导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到课外的自然过渡。那么,老师应如何更好地开发小学语文教材以使得语文教学能够真正地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形成一种开放性的教学模式呢?笔者在本文均以人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作为例题,对如何更好地优化教材内容进行一些分析和研究。

一、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挑战“权威”

小学阶段的学生处在一种初学的懵懂状态,判断是非的能力比较弱。他们会认为教材的内容永远是正确的,从而否定自己时而对教材内容的质疑。因此,老师必须要敢于在课上提出学生们也许会质疑教材内容的相关问题,积极与学生对话,让学生能够在一种理解的学习的状态中不断前进。例如在学习《我们的民族小学》(三年级上册),课文第一段内容是描述了早晨学生们去上学的情境,然而配图却只是一幅动物们在草地上一致用好奇的目光盯着向右方的场景。这样的教材内容会不会存在图文不符的错误呢?老师就这个问题向同学们提出,让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不一会儿,学生们认真阅读完整篇课文以后,再加上和同伴之间的讨论,他们就会发现,这幅配图是相称了课文后面的内容:“最有趣的是,跑来了几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同学们读课文”。因为好奇这些在课堂里的孩子在读书,所以配图里的动物们才会用一致的目光盯着课堂里的孩子们。学生们可以在同伴之间的讨论下自主地寻找到了答案,他们会知道无论在学习中遇到什么问题,有时候,一篇完整的课文阅读完便会找到答案。这种挑战权威的教学案例能够让学生们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用自己的语言把想法表述出来。

二、引导学生放飞想象

很多优美的文章通常都具有不可言喻的意境美。但对于很多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由于他们所掌握的东西比较浅,有时候不能够很好地理解、体会文章的意境美。这就需要老师们借助教材的力量,引导学生们放飞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填补课脑海中的空白,真正体会到文章的意境美[1]。例如在学习《忆江南》(四年级下册)时,在学习了整首诗之后,老师可以问问学生们为什么古诗的最后一句作者会问我们“怎么能不怀念江南呢”?这时学生们就会纷纷说自己的想法“因为江南的花朵比火焰还要红”“因为江南的江水比草地上的草更绿”,这时候老师可以顺势问同学们:“哪一位同学能够上讲台来把你们刚才说的风景画出来呢”。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会充分调动学生们对古诗语言魅力的体验,把死板的文字想象成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含义。

三、钻研教材,拓展文字与情感空间

查看全文

小学语文教材落实核心素养思考

摘要:目前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就是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要根据教材进行相应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明晰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本文主要从小学语文教材出发,谈谈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教材;核心素养;学习习惯

一、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首先要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冲动,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语文课堂上,当然还是离不开对文字的学习,不仅要教会学生识别文字,同时还应该鼓励学生多读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针对学生的学习和阅读兴趣进行培养,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要了解他们的认知程度和想法,再制订具体的教学方案进行实施。在课堂上应注意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多引入新的教学元素,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想要了解的心理,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很多课堂上的内容可以结合生活进行表现,让学生感觉学习就像生活一般,每天都不能落下。在课堂上也可以根据课堂需求营造一些教学情境,在和谐的环境下,与教学知识相结合,促进学生更好地吸收掌握知识。情境的创造首先需要教师对所学内容有清晰透彻的了解,再针对其进行情境创造,其中也可以根据需求借助道具营造氛围。一些有关记忆的知识,可以鼓励学生积极诵读,以背诵加深记忆。

二、帮助学生培养学习习惯

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让学生受益一生。所以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有义务帮助学生建立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学生日后的生活也会有所助益。从学生步入课堂开始,教师就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而且小学语文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对学生日后的语文学习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应让学生从小摆正学习姿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心态和习惯,同时要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规范,看他们是否认真听讲,学生是否能够与教师进行交流等。教师应该严加管教,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思想,还可以间接地积累作文素材。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些课下的小作业,比如让家长跟着阅读,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阅读后与同学、家长、教师进行分享,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交流能力,还间接地调动了学生对阅读的积极性。

查看全文

小学语文教材的延伸

一、延伸课外文章,锦上添花

教科书一直是学校语文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面对这一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我们应与时俱进,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课本的知识,而应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在把握语文课本资源的基础上,适当适时地向课外延伸。1.在整册文本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篇目,达到巩固、补充语文知识和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以人教版语文第十二册为例,课本共有32篇课文,其中精读课文14篇,略读课文12篇,选读课文6篇。每个单元都有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训练点,并且这些训练点的排列有一定的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经过对这些训练点的研究和分析,教师可在教学时增补一些相关内容,如《沁园春•雪》、《论语•述而》、《阁夜》、《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智子疑邻》、《精卫填海》、《荷塘月色》、《背影》、《海的女儿》、《丑小鸭》、《天方夜谭》、《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鲁滨孙漂流记》等。2.把同类的文本有效结合,组合成一个大单元。这种归类遵循的原则不是单一的,可以是内容同类,可以是写作方法同类,也可以是表达的情感同类,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更深层次、更大范围地理解文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匆匆》一文时,把本册的《长歌行》并入一块学习,还可引入一些有关惜时的名篇,如《时光老人的礼物》、《明日歌》等,组合成一个关于珍惜时间的名家名篇的大单元,让学生充分阅读,并布置学生搜集大量惜时名言,营造很好的氛围,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时间的宝贵和浪费时间的可耻。

二、丰富故事的情节,延伸文本

课堂阅读教学应该把学生带向古代文化,带向现代文化,带向中华文化,带向世界文化。

三、抓住“空白”,放飞想象

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编者或作者当然会使用含蓄的艺术手法,获取“言犹尽而意无穷”的境界。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激发学生用想象填补这些空白,想象文中人物的言行和心理,想象故事情节中的细节和结局等,进行适度的拓展,就能放飞学生的想象,帮助学生摆脱思维的僵化和呆滞,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春笋》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教学时,我便引导学生想象:雷公公会怎样唤醒春笋呢?学生纷纷喊起来:“春笋,快醒醒,春天来了。”“小燕子已经来了,正在给他们唱歌呢!”“快出来吧,春笋,大家都在迎着春风使劲生长呢!”接着,我说:“这样一喊,春笋们便迫不及待、争先恐后地从泥土里冒出来了。这时它们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又会做些什么呢?”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这样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将静态的语言文字激活为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图画,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说,在入情入境中演,在声情并茂中读,有效理解文章的意境,品味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的熏陶。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