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法治意识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3 05:56:2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小学生法治意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小学生法治意识

学生法制安全教育状况调研报告

我区在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中积极进行创新思维,适应不断发展的新形势,发挥职能部门的优势,有计划有步骤地在不同阶段开展具有特色的连续性的青少年法制教育活动,使我区青少年法制教育和依法治校出现了崭新的面貌。下面是这次调研的一些相关信息。

一、调研工作的意义和目的

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就要深入的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全民的法制意识。全面提高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努力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青少年是社会的重要群体并且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所以对这一群体的法制宣传工作又显得愈发的重要。

第一,这是由青少年这一社会群体在国家发展法制社会长远目标中的战略地位决定的。从国家发展的战略要求来看,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法制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质,既是建设完善的法制社会的需要,更是真正实现依法治国的需要。

第二,从目前推进学校教育改革的要求来看,实现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特别是守法懂法的合格公民越来越成为历史的趋势时代的要求。但是由于自身物质条件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使中小学的法制安全教育存在着缺陷。

因此,全面建设法治社会的关键在青少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青少年法律素质的养成上下功夫。

查看全文

司法局教育工作总结

2020年度,坚持以党的,十九姐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推进“法律政策进学校”,积极做好教育工作,深入推进“法律政策进校园”,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积极开展法律法规学习,切实提升全县广大青少年学生法律政策意识。现将2020年度教育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工作情况

(一)明确重点,深入宣传。紧抓“开学第一课”、5.4青年节、6.1儿童节、6.26禁毒宣传日等时间节点,利用国旗下的讲话及班团队活动学习宣传、演讲、知识竞赛等方式,分三类(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女、单亲或孤儿)学习宣传《宪法》《刑法》《国家安全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禁毒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学习宣传青少年教育帮扶、义务教育及职业教育、教育助学等相关政策。建立青少年学生教育帮扶对象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制度。培养青少年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意识。本年度,开展“法律政策进学校”活动10余场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2000余份。

(二)分类开展,精准宣教。一是对中学生着重进行法律教育。重点普及学习《宪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小学生行为规范》等与小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基本常识,以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二是对教师进行法律法规的学习再实践教育。教师重点以学习《刑法》、《教师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提高自身法律素质。三是对家长进行学法、执法培训。通过家长学校,利用家长开放日活动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活动,充分发挥好家长委员会的职能。

(三)丰富形式,全面宣讲。一是集中学习。以会前学法、专题培训等形式提升学校管理者的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校能力,提升教师的法治素养和依法执教水平,加强法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二是集中宣讲。以“5.4”青年节、“6.26”国际禁毒日、“12.4”国家宪法日、开学第一课等时间节点为契机,集中开展法律政策宣传教育活动。三是常态宣讲。各学校要安排法律政策课时,法治副校长(辅导员)每学期要到学校开展集中宣讲。结合实际,举办“晨读宪法”、有奖法治征文、法治演讲等活动。

二、工作成效

查看全文

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论文

一、当前青少年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将法制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和校园管理之中,基本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取得了一些效果,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一是工作开展不平衡。城乡学校之间,同级同类学校之间,小学、初中和高中学校之间,职能部门之间在重视程度、工作力度和协调配合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法制教育不平衡,尚存在薄弱环节。部分中小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对法制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往往使学校法制教育流于形式。以学校为主体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开展得比较好,而对社会闲散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工作则较为薄弱,亟待进一步加强。二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实际效果有待提升。广大中小学生仅仅是从社会公德方面知晓一些行为规范,对涉及中小学生的10多部法律法规的基本要义知晓率不高,只知道一些口号式的理念,基本的法律条文掌握度较低。小学与初中阶段的学生对《宪法》的熟悉度普遍不高,特别是普遍对与公民生活关联度最高的民事法律所知不多。现在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大多还局限于讲法制课这种单一的普法形式,且没有考虑到青少年的年龄差别、性格特征、接受能力等,法制宣传教育形式亟待创新。三是社会青少年法制教育存在死角和盲区。社会青少年尤其是闲散社会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工作,绝大多数处于自发状态。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后、初中毕业辍学的青少年,既无工作单位,家庭管理又差,思想不定型,精力又充沛,浪迹社会,几乎谈不上任何形式的法制教育,其犯罪率大大高于在校青少年学生。这些都成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盲区。四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青少年自我保护能力有待提高。校园内外聚众斗殴、故意伤害、抢劫和盗窃案件时有发生,暴露出一些制度和机制尚不健全的薄弱环节。最近几年发生了好几件学生伤害老师的案件,值得深思与反省。78涉校刑事、治安案件时有发生,中小学生和教师自身权益保护疲软,过分强调学校责任,导致学校和师生“明哲保身”,对法律的权威缺乏认识和亲身感受,空洞的法制教育显得有些苍白无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和师生参与法制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互动性。五是法制教育资源分散,未形成统一有效的协作机制。青少年法制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其法律意识、培植其法制观念,而现在有些部门开展法制教育过于片面追求减少和预防青少年犯罪,常常开展以《刑法》为主要内容的法制教育活动。尽管让孩子们了解法律的权威性,尤其是刑罚的震慑力和惩罚性,可能会让青少年在犯罪面前望而却步,但坚守法律底线却不是单纯地依靠“畏惧”就可以取得的,它更加需要的是对法律的信仰,是对法律的尊重和信赖,而这一切必须源于法律意识的提高和法治理念的培养。法制教育也是教育孩子的关键,现在的“问题青少年”逐渐增多,因此家长、学校、社会都应该更加重视青少年法制教育。

二、整体提升青少年学生法律素质势在必行

党的十八大和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新时期青少年法制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社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要赢得发展优势,必须通过法治建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习强调,要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形成人们不愿违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的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要牢固树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观念,始终对宪法和法律保持敬畏之心[1]。法律不能只写在纸上,而是要写在公民的心里。只有人心思法、人心思治,才能形成推动法治进步的强大力量。必须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让宪法和法律家喻户晓,促进在全社会形成宪法至上、守法光荣的良好氛围;必须引导公民以法治方式表达诉求,使大家相信只要是合理合法的诉求,通过法律程序就能得到合理合法的结果,从而能够发自内心地拥护法治、信仰法治。以上这些关于国家法制建设的新论述对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法制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推进青少年法制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党的十八大关于立德树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目标任务也对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法律素质是现代社会公民健康成长、参与社会、幸福生活的核心素质之一。党中央、国务院转发的“六五”普法规划把领导干部和青少年作为法制宣传教育的重中之重。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客观要求,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工程。国家实施普法规划以来,各地、各学校越来越重视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法律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但从总体上看,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仍然存在定位不够明确、思想认识不够到位、教育内容不够系统、保障条件不够有力等问题,直接影响了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效果。要把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放在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地位,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完善工作机制,加大工作力度,全面提升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水平。

三、推进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几项重点工作

(一)明确总体要求。法律意识需要从小启蒙,法律素质需要系统培养。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要以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养知法、尊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为根本目标;要自觉遵循青少年学生成长规律和法制教育规律,坚持规则教育、习惯养成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坚持课堂教学主渠道,积极开拓第二课堂,深入开展“法律进学校”活动,统筹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各方作用。

查看全文

司法局教育工作计划

根据中央、省、州、县相关文件要求,为做好教育工作,深入推进“法律政策进校园”,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积极开展法律法规学习,切实提升全县广大青少年学生法律政策意识,结合职能职责,特制定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九姐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推进“法律政策进学校”,认真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国家、省、市颁布的各种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学校法治环境和社会舆论氛围,为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自觉学法、用法提供精神动力。根据中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接受能力,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采取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实施,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二、目标任务

通过“法律政策进学校”活动的全面实施,学校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法治教育体系,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学生法治教育网络,全面构建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法治育人环境,使全校师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得到明显提升,学校依法管理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学生违法违纪现象逐步减少,学校周边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三、主要内容

查看全文

中小学开展宪法教育路径探讨

摘要:宪法教育在我国法治教育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在中小学开展宪法教育对学生、学校和国家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从过去的法制教育,到现在的法治教育,宪法教育一直处于边缘化地位,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学校应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宪法教育,从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等方面进行改进,并充分利用新媒体,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中小学;学校;教师;学生;宪法教育

1中小学开展宪法教育的意义

中小学开展宪法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从中小学生个人角度来说,有利于提高其自身的宪法素养,促进自己实现更好的发展;从学校角度来讲,有利于创建安全和谐的校园,为学生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从国家角度来看,有利于为实现法治中国的建设目标提供重要的条件。可以说,开展中小学宪法教育的意义重大而深远。

1.1有利于提高学生宪法素养

开展宪法教育有利于提高中小学生的宪法素养,增长宪法知识,增强宪法观念,提高维权能力。首先,有利于学生增长宪法知识,了解我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公民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组成、公民与国家之间关系等内容。其次,有利于学生增强宪法观念,在学习宪法知识的基础上,逐渐建立宪法信仰,形成尊重、维护宪法的自觉行为,乃至形成现代法治社会最为需要的法治观念。再者,有利于提高中小学生的维权能力。学法旨在知晓法律、遵守法律和运用法律,学生通过学习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知识,可以提高中小学生的法律能力和素质,当自己的权利或利益受到侵害时,勇于并善于运用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

查看全文

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教育研究

1高职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教育的重要意义

1.1有利于建设法治国家。对高职学生进行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养成教育是提高学生法律素养、法治观念的核心环节,是国家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力军,他们的法治情感、法治意识和法治能力对国家法治建设具有深远影响,只有懂法、知法、用法,坚守法律底线,才能树立崇高的法律信仰,推动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有利于建设法治国家。1.2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蕴含着意志自由、身份平等和诚实守信等元素,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重要纽带,高职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养成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守信用、讲信用、讲法治、有契约、有和谐、有公平。高职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养成教育有利于带动社会广大公民诚实守信、遵纪守法,从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3有利于依法治校。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养成,可以促进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法治校,提高学校管理者、教师的法治意识,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自身的责任和义务,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觉遵守校规校纪,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依法主动参与学校各项活动,从而形成和谐的校园氛围。1.4有利于高职学生全面发展。高职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思想意识很容易受到影响,处理问题有时会缺乏冷静思考。对高职学生进行法治观念养成教育,有利于他们完善自我品格,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契约精神培养能够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和自由平等的观念,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

2高职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传统观念对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有一定冲击。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权大于法”和“情大于法”的思想,高职学生难免会受到这些传统观念和社会风气的负面影响,这对于他们养成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势必会有一定冲击。其次,学校在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教育方面重视程度不够。部分高职院校按照国家要求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但在师资、教学等方面投入不足,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教育由思政课教师完成,缺少法律方面的专业教师。最后,学生对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认识不到位。虽然学校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课程,可部分学生对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认识不到位。他们缺乏经济法律知识、契约责任意识,有的甚至连基本的概念都没有,既不懂得对他方负责,也不懂得保护自己,甚至出现经济领域信用缺失、深陷校园贷、拖欠学费、助学贷款不及时归还、就业择业轻易毁约等现象。

3高职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教育的实施途径

3.1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提升高职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利用思政课,将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教育与思政课有机融合,对高职学生进行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教育。运用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手段,增强法律课堂教学吸引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考文献:[1]罗清霞.大学生法治观念与契约精神养成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3):79-81.[2]张建华,吴宪凤.法治视角下大学生契约精神养成研究[J].法制博览,2018(6):54-55.[3]吴凡.浅析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养成[J].青年法苑,2018(1):163-165.[4]张素君.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教育研究[J].法制博览,2017(3):151-152.[5]解颖.基于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现状的养成路径研究[J].信息记录教育,2017(7):126-127.[6]吴雅丽,肖健,何文成.关于当代大学生法治观现状的调查分析[J].法制博览,2018(1):86-87.[7]段忠新.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教育研究[J].山西农经,2016(12):83-84.使高职学生能够感受法、理解法。同时,高职院校应开设法律法规方面的选修课,进一步提升高职学生的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3.2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促进高职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行为养成。积极开展法律法规方面的第二课堂活动,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法治论坛”“模拟法庭”“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法治论坛”活动中,学生可以提出热点难点问题,大家进行讨论,相互分享;“模拟法庭”活动中,角色扮演、演员说辞等都让学生真切体会到法律的严肃与公平公正;“知识竞赛”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另外,班级可以开展法律方面的主题班团会,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口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每年的12月4日是全国法制宣传日,学生可以走出校园、走进社区,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既可以帮助居民、中小学生普及法律法规方面的常识,又可以促进高职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行为养成。3.3借助校园文化建设平台,营造高职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养成氛围校园文化能够体现时代特征和校园特色,具有一定的育人功能。高职院校可以借助校园文化建设这一平台,加强和改进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养成教育。比如,可以在学校官方网站开设法律法规方面的专栏,宣传和解读法律法规;利用校园广播,可以不定期推送法律法规相关内容,使学生了解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内容;还可以利用学院内的橱窗,在展示各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开设法制栏目,张贴普法宣传或者学生征文。此外,班主任还可以利用微信平台,及时推送身边发生的法治事件,并与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团委、思政部每年可以带领大一学生开展有关法律法规和契约精神的微视频、微电影大赛。学生处每年也可以开展法治知识竞赛、征文、微电影等。

查看全文

乡镇七五普法中期工作总结

今年我镇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镇人大、的监督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党的及系列讲话精神认真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认真贯彻中央、省、州、县法治宣传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全面深化依法治理,取得了较好成绩。现将2016年-2018年以来的七五普法中期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取得较好效果。

全镇各级各部门围绕不同主题,积极开展了有特色、有创新、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活动,取得较好宣传效果。一是主题明确、重点突出、针对性强。二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宣传栏、黑板报、横幅、标语、展板、发放宣传资料、征订法律知识读本、播放录音录像、解答法律咨询、座谈会、知识竞赛、以案说法等形式,广泛宣传了《宪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刑法修正案》、《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反家庭暴力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农民工维权法律知识》、《农村土地承包法》、《水法》、《森林法》、《禁毒法》、《消防法》、《传染病防治法》、《物权法》、《劳动合同法》、《食品安全法》、《突发事件应对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反间谍法》等法律法规。近几年,学校、医院、公安派出所、交警中队等多个部门(单位)参加了活动,发放各类宣传资料7000余份,为中小学上法治课6场次,出板报、宣传栏9期,悬挂标语8幅,悬挂宣传海报240幅,向群众解答法律咨询400人次。

二、积极开展“法律七进”活动,切实抓好重点对象法治宣传教育。

1、抓好领导干部、公务员学法用法。一是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学习法律的表率作用,切实推进政府法治建设进程,进一步增强领导干部、公务员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意识,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二是针对近年来食品安全、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频发的形势,加强领导干部对《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法律法规选编》等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我镇领导干部、公务员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意识和能力。三是各部门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领导干部、公务员学法用法。四是结合今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党风廉政建设》《中央八项规定》等方面的学习,我们利用每周一的例会学习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规、县委县政府的相关文件58余次,受教育的职工干部920余人次。

2、重视加强青少年学生法治宣传教育。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法治宣传教育意见》的要求,加强中小学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镇九年一贯制学校利用校园广播、板报、橱窗等载体,广泛开展校园法治宣传教育,传播法律知识,营造法治氛围。同时,针对中小学生不同特点,采取班团活动、编写法治手抄报、法治讲座等多种寓教于乐的形式,大力开展了以防灾减灾、禁毒、“四自”教育等为内容的青少年学生法治宣传活动。近年来,政府、司法所、派出所和交警中队联合进学校开展5次法律法规宣传,发放宣传资料800余份,受教育师生600人次。

查看全文

学校法制教育现状及策略

长期来,青少年特别是在校学生作为重点的普法对象,一直是我们开展工作而关注的重点。因此,我们认真贯彻上级有关规划精神,在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积极探索、落实青少年特别是中小学的法制教育工作,通过法制报告会、法律知识竞赛等系列普法活动,特别是开展送法进校活动,收得了显著的效果。学生有校规,教师有法规,师生、家长谈法规,学法用法护法的浓厚氛围正在形成。

在持之以恒的普法中,大部分学校都组织了形式多样的普法活动,如“带法回家”、“模拟法庭”等,形成了制度化的活动。通过各种各样的普法活动,实践了依法治国方针和邓小平同志倡导的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要求,促进了中小学生自觉培养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为造就合格公民,提高中小学生自身素质,推动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做出了贡献。

但是在学校普法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以下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一是课时不落实。法制教育进课堂至今仍然没有完全解决。虽然这个问题已经在有关会议和文件中明确规定,但在落实过程中却难乎其难,问题就在于:编制教学大纲、规定哪门课进入课堂,并不是教委这一机构自已就能做主、决定的事,必须有省或国家教委的统一部署,如果自行其是、挤占了上级机关的工作安排,没有完成必要的课时,二则也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学生负担。虽然法制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点,德育课本中也有部分法制内容,但法制教育的份量显然不足,不符合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二是师资不到位。由于从国家教委开始就没有法制教育进入课堂的规定,因此,各类各级的师范院校在课程设置上没有专门的法律教育专业,当然各级各类的学校在师资的配备上就没有专门的法制教育人才。虽然政治课教师接受过一定程度的法律知识教育,但并不系统和全面,尤其是要面对没有将法制教育作为一个专业来研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各个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应该知道和掌握些什么?如何针对各个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识规律讲授法律知识?如何让学生使能够容易接受和掌握?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法律就在我身边?等等。而这些问题往往又是关系到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的关键问题。三是教材不配套。就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国家统编教材系列中,只有初中二年级有法制课本,且从1998年秋季才开始使用,全国各地的一些学校在三个五年普法教育过程中,积极响应普法的有关号召,在法制教育进课堂中进行了有益尝试,编印了一些法制教育读本。广东省、天津市走在了全国的前面。我们在借鉴广东、天津等地经验基础上编印的《法制教育读本》,虽然得到了有关领导的赞誉,但后续工作没有跟上;一是仅有读本,没有教案和参考资料,老师上课没有参考依据,只能凭借自己的理解来备课;二是法制课教师缺乏培训,上课效果保证不了;三是教材发行不到位,有的学校没有征订相应的教材,也就无法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资料。

如何改善中小学法制教育的这种状况?

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关于继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中指出:“青少年应当具备必要的法律知识。大专院校、中学、小学都应当开设法制教育课”。党的十六大报告又进一步指出:“要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

认真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的讲话和上级有关精神,首先应该是各级普法主管机关和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以及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的共同任务。其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中小学法制教育是依法治市、依法治校的重要工作,应当把它列入精神文明建设奋斗目标加以落实。再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应建立法制教育领导小组,做到计划落实,人员落实,制度落实,确保中小学法制教育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具体应做到“六个在”:

查看全文

浅谈学校法制教育的现状和对策

长期来,青少年特别是在校学生作为重点的普法对象,一直是我们开展工作而关注的重点。因此,我们认真贯彻上级有关规划精神,在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积极探索、落实青少年特别是中小学的法制教育工作,通过法制报告会、法律知识竞赛等系列普法活动,特别是开展送法进校活动,收得了显著的效果。学生有校规,教师有法规,师生、家长谈法规,学法用法护法的浓厚氛围正在形成。

在持之以恒的普法中,大部分学校都组织了形式多样的普法活动,如“带法回家”、“模拟法庭”等,形成了制度化的活动。通过各种各样的普法活动,实践了依法治国方针和邓小平同志倡导的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要求,促进了中小学生自觉培养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为造就合格公民,提高中小学生自身素质,推动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做出了贡献。

但是在学校普法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以下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一是课时不落实。法制教育进课堂至今仍然没有完全解决。虽然这个问题已经在有关会议和文件中明确规定,但在落实过程中却难乎其难,问题就在于:编制教学大纲、规定哪门课进入课堂,并不是教委这一机构自已就能做主、决定的事,必须有省或国家教委的统一部署,如果自行其是、挤占了上级机关的工作安排,没有完成必要的课时,二则也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学生负担。虽然法制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点,德育课本中也有部分法制内容,但法制教育的份量显然不足,不符合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二是师资不到位。由于从国家教委开始就没有法制教育进入课堂的规定,因此,各类各级的师范院校在课程设置上没有专门的法律教育专业,当然各级各类的学校在师资的配备上就没有专门的法制教育人才。虽然政治课教师接受过一定程度的法律知识教育,但并不系统和全面,尤其是要面对没有将法制教育作为一个专业来研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各个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应该知道和掌握些什么?如何针对各个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识规律讲授法律知识?如何让学生使能够容易接受和掌握?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法律就在我身边?等等。而这些问题往往又是关系到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的关键问题。三是教材不配套。就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国家统编教材系列中,只有初中二年级有法制课本,且从1998年秋季才开始使用,全国各地的一些学校在三个五年普法教育过程中,积极响应普法的有关号召,在法制教育进课堂中进行了有益尝试,编印了一些法制教育读本。广东省、天津市走在了全国的前面。我们在借鉴广东、天津等地经验基础上编印的《法制教育读本》,虽然得到了有关领导的赞誉,但后续工作没有跟上;一是仅有读本,没有教案和参考资料,老师上课没有参考依据,只能凭借自己的理解来备课;二是法制课教师缺乏培训,上课效果保证不了;三是教材发行不到位,有的学校没有征订相应的教材,也就无法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资料。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如何改善中小学法制教育的这种状况?

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关于继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中指出:“青少年应当具备必要的法律知识。大专院校、中学、小学都应当开设法制教育课”。党的十六大报告又进一步指出:“要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

认真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的讲话和上级有关精神,首先应该是各级普法主管机关和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以及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的共同任务。其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中小学法制教育是依法治市、依法治校的重要工作,应当把它列入精神文明建设奋斗目标加以落实。再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应建立法制教育领导小组,做到计划落实,人员落实,制度落实,确保中小学法制教育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具体应做到“六个在”:

查看全文

中小学法制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一直以来,xx市的中小学法制教育工作在市司法局、教委、关工委的联合关心支持下,开展得有声有色,如:举办普法“手抄报”比赛;通过举办普法系列讲座培训教师,部分区县教委落实了一月一课;编写了法制课教案,实行了统一教学;举办“法制课”赛课活动,提高法制课教学水平;开展小品表演竞赛活动;配备法制副校长;等等。这些活动以全市各个学校为主体,各区县司法局直接参与指导,各区县教委积极贯彻落实,区县关工委配合协调,效果显著。此外,许多区县采取因地制宜、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拓宽了法制教育渠道,提高了法制教育质量。如:各中小学充分利用班会、校会、听报告、法律知识竞赛等教育手段,并用请进来、走出去、结对子的方法,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下关区还针对后进生特点,专门为行为有缺陷的学生举办法制教育培训班,使其增强法制意识,增强自律能力。

系列普法活动的开展,有利实践了依法治国方针和邓小平同志倡导的“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要求,促进了中小学生自觉培养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为造就合格公民、提高中小学生自身素质、推动全市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的深入发展做出了贡献。但笔者也发现以下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一是课时不落实。法制教育进课堂仍然是个没有完全解决的根本性问题。虽然这个问题已经在我市有关会议和文件中规定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在落实过程中却难乎其难。问题就在于:编制教学大纲、规定哪门课进入课堂,并不是市级教委这一机构自己就能做主、决定了的事,必须有省或者国家教委的统一部署。如果自行其是、挤占其他课时安排法制教育课,一则破坏了上级机关的工作安排,没有完成必要课时;二则也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学生负担,造成一些学生家长怨声载道。无论如何都行不通。虽然法制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点,德育课本中也有部分法制内容,但法制教育的份量显然不足,不符合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是师资不到位。由于从国家教委始就没有法制教育进课堂的规定,因此,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在课程设置上没有专门法律教育专业;各级各类学校在师资配备上也没有专门法制教育人才,只有政治课教师。虽然政治课教师接受过一定程度的法律知识教育,但并不系统、全面;尤其是要面对没有将法制教育作为一个专业来研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各个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应该知道和掌握些什么?如何针对各个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讲授法律知识?如何使学生能够容易接受和掌握?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法律就在我身边”?等等。而这些问题往往又是关系到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的关键问题。

三是教材不配套。就笔者个人掌握的资料看,国家统编教材系列中,只有初中二年级有法制课本,且从1998年秋季才开始使用。全国各地的一些学校在四个五年普法教育过程中,积极响应普法的有关号召,在法制教育进课堂中进行了有益尝试,编印了一些法制教育读本。天津走在全国前面。我市在借鉴天津等地经验基础上编印的《法制教育读本》,虽然得到有关领导的赞誉,但后续工作没有跟上:一是仅有《读本》,没有教案和参考资料,老师上课没有参考依据;二是法制课教师缺乏培训,上课效果保证不了;三是教材发行不到位,全市中小学生共70多万,教材发行却只有15万册。

如何改善中小学法制教育的这种状况?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