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儿童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4 18:45:4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小学儿童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了多数的务工机会。更多的农村人员进城务工,但是由于经济限制,很多务工人员子女不得不留在农村,成为留守儿童,由亲戚或祖父母看管,而父母关爱的缺失以及祖父母与孩子年龄的差距造成很多小学生心理、行为习惯、性格等方面的缺陷,本文就此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展开探讨。
关键词:留守儿童;小学;教育管理
随着我国义务教育改革逐步深入,小学生教育也逐渐被社会所关注,但是经济的发展使得我国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城务工,使多数农村小学年龄段学生成为农村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关爱的缺失,其成长过程中会存在很多的心理问题,如何更好地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在其性格形成以及心理发育方面加深对其关爱以及教育,更好地促进农村小学生更好地成长发展,已经成为农村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1、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因为其生活环境以及家长的管理关爱等多种因素影响,在成长过程中会存在很多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父爱及母爱情感的缺失,使得很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性格及心理存在差异,这也是我国留守儿童存在的最严重问题。很多孩子由于父母关爱的缺失,存在极大的不安全感,导致学生性格懦弱,内向害怕与人沟通。并且渴望得到关注与关爱,但是不会选择正确的方式获得同学们的关注,更多的学生会产生极端暴躁的心理与同学发生争执引起他人的关注。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和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迫切的经济需求,促使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工一方或双方走入城市,而将子女留在农村,从而产生了与父母一方、祖父母、外公外婆、老师、其他亲戚,甚至朋友生活在一起的不断膨胀的特殊儿童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缺位的家庭教育,陈旧的思想熏陶,富裕的课余时间,不完善的管理体系,形成了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性格塑造、学习成绩的负成长现状,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不安定因素,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的探索和实践刻不容缓。
关键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现状问题;对策分析
根据当前的中国国情,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家庭的稳定,也关系到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本文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做出了简要分析,并提出几点解决措施,希望能够帮助农村留守儿童能够更加快乐、阳光的成长。
一、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分析
(一)情感缺失,性格塑造出现偏差。长期与父母两地分居,缺少了亲情的呵护,被委托监护人大部分又处在农村,家庭剩余成员稀少,繁多的农活、家务无法搁置,在孩子富裕的课外时间里缺少交流和沟通,形成大部分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自卑、懦弱或自负、以自我为中心的两级性格。
(二)家庭教育缺位,学习成绩普遍不佳。根据调查显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与母亲居住的占51%,与父亲居住的占5%,与祖父母居住的占32%,与外祖父母居住的占11%,独居的占1%。迫于落后观念的影响,农村的妇女和祖辈普遍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素质不高,在孩子课外学习上无法提供应有的辅导,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更不能有效利用,对孩子的课外学习只处在口头警示和盲目督促中或放任自流中,这种与小学儿童年龄特征不符的教育方式导致孩子学习成绩不断下滑、学习积极性不断消减。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之管窥
留守儿童,即父母外出务工三个月以上,但自己仍留在户籍所在地的未成年子女。随着我国进城务工人员的持续增长,留守儿童的人数逐渐增长,整体年龄也呈现出不断降低的趋势。由于农村教育与生活资源的缺乏,留守儿童在成长中出现了品行差、成绩滑坡等诸多问题,甚至出现了心理障碍。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是新时期解决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键环节。
一、新时期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现状
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无论是在教育上还是在生活上都存在诸多问题。第一,道德危机。留守儿童由于缺乏与父母的充分交流,学习生活都缺乏模仿对象,使得儿童缺乏父母正确的榜样引导,如果错误的行为与观念没有得到纠正,会使其养成难以改正的品德与习惯。第二,情感缺失。大部分留守儿童与祖父母生活,存在较大代沟,老人对于儿童的情感需求了解较少,减少外界接触,易诱发儿童的性格缺陷。第三,观念偏差。常年外出的父母对于儿童教育的看法存在较大差异,忽视子女学习的状况屡见不鲜,导致儿童在价值观与道德观上存在偏差,影响其健康成长。第四,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引导,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甚至转变为心理障碍,影响人际交往显著。另外,留守状态下家庭教育的缺乏也受到家庭教育的时间、家庭成员知识水平与教育方法等限制。
二、改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策略
(一)关爱留守儿童,弥补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情感缺失。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给予关爱是改善其教育问题的关键举措。留守儿童通常由祖辈照看,少数儿童独立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儿童缺乏足够的关爱,内心世界会出现不良情绪。因此,学校要及时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让学生家长充分认识到关爱儿童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开设专门的儿童与学生家长的沟通热线,让儿童的学习生活都充满父母的关爱。同时,学校也要定期组织儿童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鼓励学生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让她们在充满关爱的和谐氛围中健康成长。部分留守儿童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存在障碍,因此,学校应当帮助留守儿童建立与同龄人之间的友谊。由于部分留守儿童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容易表现出不尊重对方的行为,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当加强对于学生的引导,指导学生正确地与他人相处,培养其团结友爱、遵守纪律的良好品质。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只对其的基本生活需求给予关注,忽视了情感需求。导致留守儿童自我监督与管理的意识较差,学习中容易出现粗心大意的现象,易受外界影响。因此,在育人过程中,学校应当与儿童的监护人建立联系,通过沟通,让其对儿童的学习与生活情况有清楚了解,帮助其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改变儿童监护人的理念,提高其责任感,才能有效的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针对留守儿童,教师更应当对每个孩子的特长与兴趣进行深入了解,以朋友的身份在与学生的日常沟通交流中,了解其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引导学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学校还要向学生家长定期汇报学生的学习、思想、生活各方面状况,实现学校与学生家长的密切配合。
(二)关注家庭教育,优化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环境。关注家庭教育是改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的重要途径。第一,留守儿童家长要为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做出努力,既要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也要加强与孩子的精神沟通,例如多给孩子打电话、上网聊天等,距离阻隔不住父母对孩子浓浓的关怀,语言文字无论长短,都能够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浓浓的爱意。第二,通过多种形式的联谊会给予儿童家庭的温暖,让其感受大家的关怀。第三,开设家长学校。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只是留守儿童群体的问题,还是整个社会应当致力解决的问题。因此,要充分发挥社会的作用,通过开设家长学校,邀请社会教育以及儿童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讲座,通过简单的事例普及家庭教育常识,让学生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特点,掌握有效开展家庭教育的方法,为儿童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帮助儿童健康快乐成长。除此之外,也可以鼓励留守儿童住校生活,通过集中管理的形式加强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帮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快乐成长。
农村小学班主任留守儿童教育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很多家长迫于生计压力选择外出务工,将孩子留给长辈代为照顾,农村小学中“留守儿童”的数量日益增多。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加之学生长期处于亲情缺失,监护不力的环境中,其身心发展、价值观的塑造都会受到影响,不利于学生的长久发展。在此背景下,农村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文章结合教学经验,对农村小学班主任如何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进行了研究分析,希望能够为教育同仁提供一些帮助,以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留守儿童;班主任;农村小学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愈发突出。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生活自理能力较差,这就需要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工作时,着重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
一、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全面了解留守儿童情况
为了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情况,农村班主任可以为班内的“留守儿童”建立信息档案,为其班级管理工作提供资料支持【1】。档案信息应包含学生的基本情况。“留守儿童”信息档案的整理,能够方便教师在紧急情况中安排最优的解决策略。例如,在为“留守儿童”建立信息档案时,我会着重了解学生的家庭住址、监护人联系电话、学生与看护人的关系、看护人的联系电话等基础信息。我还会对学生的成长过程进行记录,包括其学习情况、生活情况,再将其情况告诉学生家长,使家长能够通过信息渠道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此外,“留守儿童”的档案信息,会为我的教学工作提供一些资料支持。简单来说,我可以通过这些信息了解到学生的心理状态、性格特点,在安排教学活动时便于因材施教。如班内的一位“留守儿童”较为胆怯,在与他人交谈时声音总是很小,做游戏时总是小心翼翼的。通过她的档案信息,我发现这个学生是被亲戚代为照顾的,感情很敏感、细腻。所以,在平时的管理中,我都会鼓励她回答问题,或是帮我收作业。一段时间过后,我发现这位学生的性格开朗了许多。
二、做好心理辅导,引导留守儿童树立良好心态
探析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改革进程的加快,国家和社会对于农村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的教育也越来越关注。由于城市的发展,很多农村人都进城去打工,这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因为父母都不在身边,这些孩子的成长及教育受到了一定的阻碍。本文主要分析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以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一、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
(一)孩子没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因为留守儿童的双亲一般都去了城市打工,孩子留在家里给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带着。在这种家庭状况下成长的孩子家教比较欠缺,更因为父母亲不在,内心缺乏父爱和母爱,更容易产生心理疾病。有研究表明,中国青少年犯罪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而在其中,留守儿童又占据了大部分。这正是因为这些孩子从小没有接受到正常的家庭教育,三观没有完全建立好,面对外界的诱惑时就必然没有那么强的抵抗力。
(二)父母的观念造成的影响
尽管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的时间比较长,但孩子对于父母的依恋以及父母对孩子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有很多父母在城市当中打工后就深知知识的重要性,对于孩子的要求也比以前变高了。他们会随时联系照看孩子的老人和教师,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和要求孩子积极学习。这种影响是积极向上的。但还是存在一部分父母,他们认为自己没有读书,但是在城市中打拼也能过得去,挣的钱也不比别人少,对孩子采用放任的态度。孩子们在这样的态度下自然会放松自己,不认真学习。
教育精准扶贫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摘要]教育精准扶贫主要是政府借助扶持教育的方法对贫困地区进行的精准扶贫方式,让不同的人群享受相合适的教育资源,接受教育。解决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教育精准扶贫的价值,避免教育帮扶的盲目性。文章通过对大理剑川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从教育精准扶贫的角度提出创新教育精准扶贫模式、构建教育精准扶贫梯次和增强教育精准扶贫力度及稳固教育精准扶贫成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关键词]教育精准扶贫;大理剑川;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目前,解决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迫在眉睫。指出“扶贫先扶智”,精准扶贫工作必须把教育扶贫放在首位。可见在教育精准扶贫背景下,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受到关注,同时也为解决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迎来契机。本研究涉及的农村留守儿童指:“年龄未满18周岁,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半年以上,被留在户籍所在地而不能随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孩子。”调查大理剑川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通过整理家庭、社区、教师和学生的调查问卷后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留守经历给其造成安全失保、心理失衡、学习不佳、道德失范等负面影响。因此,剖析造成剑川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安全、心理健康、学习和道德品行问题的成因,结合教育精准扶贫的策略提出解决措施。
一、教育精准扶贫背景下大理剑川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发展契机
(一)教育精准扶贫提出的背景。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指示后,政府把教育精准扶贫规划到精准扶贫战略中,教育成为扶贫攻坚的重要路径之一。通过让教育扶贫精准化,实现农村贫苦地区不同人群享受公平的教育资源,接受正规教育,带动各地教育稳定协调有序发展。教育精准扶贫强调精准识别、帮扶、监督和管理等,因此对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实施教育扶贫,必须建立精准的教育扶贫体系,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相对公平,在民族地区将公共教育资源落实到实处。教育始终是脱贫致富的重要路径,面对社会的加速转型,人口流动既是动力,也给社会稳定带来冲击,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越发严峻。通过教育改善当地贫困状况,从而减少留守儿童数量,将教育作为脱贫的武器来解决精神和物质贫困,达到教育精准扶贫的价值。(二)教育精准扶贫在大理剑川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上的实践。精准扶贫战略出台后,各地方积极制定符合本地区情况的教育精准扶贫规划。在教育精准扶贫实践中,大理剑川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扶贫的类型主要包括以下:第一,政府扶持型。政府出台相关规划政策或出资完善大理剑川的基础教育设施,如剑川县金华镇在政府出资帮助下,通过采取有效的教育精准扶贫举措,新建教育基础设施,对留守儿童走访调查、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定期核查,确保对留守儿童教育的精准扶贫。第二,基金帮扶型。国家和社会对贫困学生设立奖助学金等,最具代表性的是“希望工程”。云南省把“两免一补”和“控辍保学”落实到实处,大理剑川农村留守儿童大多集中在中小学,享受到义务教育支持补贴的书本费、杂费和生活费等救助。第三,学校帮扶型。大理剑川县各个学校实行的教育帮扶,如剑川金华镇中小学组织成立留守儿童研讨小组,学校聘用心理学教师为留守儿童心理疏导;通过家访精准了解留守儿童日常生活状态,构成家长、监护人、学校多元一体化共同管理留守儿童的帮扶群体。第四,社会公益型。大理剑川县民间自发组织的公益型教育帮扶。如剑川县老君山镇对留守儿童实施关爱工程,举办“爱心妈妈”牵手“留守儿童”活动,一对一地结成帮扶关系,帮扶人定期联系和探望帮扶对象,全社会共同努力精准帮扶这群特殊的儿童。(三)教育精准扶贫在大理剑川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上取得的成效。经过大理剑川各部门的不断努力以及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一定效果,各界愈加重视当地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实践证明,通过教育精准扶贫发掘当地的优势资源来摆脱贫困,确实对当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改善具有一定成效。如大理剑川当地政府抓住沙溪古镇、海云居、石宝山、石钟山石窟等名胜古迹的旅游资源优势,让本地人融入旅游业的发展,为其提供在剑川就业的机会,从而拉动当地经济,缓解外出打工让孩子留守的状况,留守儿童数量减少了,同时也就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起到促进作用。据调查,学校在假期都会组织教师到村寨进行教育精准扶贫帮扶,实行一村一户的一对一精准扶贫,大理剑川不少留守儿童得到精准帮扶后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快乐成长。
二、教育精准扶贫背景下大理剑川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表现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近年来,安顺市农民外出务工现象依然普遍,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依然在增加。由于这一群体在思想和行为方面缺少正确的引导、在生活和心理方面缺少必要的关爱、在课程学习方面缺少充分的辅导,严重制约了这一群体的健康成长。留守儿童的成长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不仅需要强化家庭的主体责任,也需要教育部门的重视和努力,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关键词:安顺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
随着近年来安顺市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步向城市大规模转移,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务工增收的同时,开扩了眼界,转变了观念,学到了技术,增长了见识,也带动了家乡经济社会的发展。然而,大量外出务工的青壮年也给当地社会带来了“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问题。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由于这一群体在思想和行为方面缺少正确的引导、在生活和心理方面缺少必要的关爱、在课程学习方面缺少充分的辅导,严重制约了这一群体的健康成长。留守儿童的成长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不仅需要教育部门的重视和努力,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安顺市山地特色城镇化建设路径研究”课题组在2015年9月至12月间,到全市6个县(区)、12个乡(镇)和22个村进行了专题调研,选择的调查对象主要是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学生,年龄段为7~14岁,调查显示这些留守儿童的教育中存在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相关研究概述
近年来,学术界围绕农村留守儿童做了大量研究,其中以教育心理和社会心理领域的成果居多。如:江琴[1]提出了心理弹性的概念,这一概念早已被心理学界所应用,已经成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应用于农村留守儿童研时,认定这一群体的心理弹性与其家庭状况的关系具有极强的相关性,特别是父母在家及外出务工时间的长短在留守儿童在心理弹性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父母外出务工的时间越长,儿童的心理弹性越低。此外,留守儿童与父母相聚的频率、不同的照看群体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的心理弹性。当然,学校对这一群体的额外关注以及有效的是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有效资源。张文诺[2]指出: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造就了农村留守儿童这一“制度性孤儿”,在心理、生活和教育方面的问题直接制约着他们的健康成长,现行农村基础教育以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对他们的帮助十分有限。邹先云[3]、张国洋[4]提出:乡村教育资源匮乏,社会支持缺乏力度和可持续性;政策机制缺乏激励和效果,这导致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都成为弱势群体,事实上对农村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不应该仅仅是农村留守儿童,整个农村儿童群体教育问题都需要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引导多方利益群体来改善。季彩君[5]提出:留守儿童问题的核心是教育问题,缺乏良好的教育软硬件环境和基本心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成为农村最大、最无辜的弱势群体,也是谈到社会公平问题时必须面对的一个短板,按照教育公平的思想,建立“政府—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留守儿童”多中心教育支持体系,是有效的解决思路。
二、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探究
摘要:由于现代农村青壮年人口外出务工现象的普遍存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工作领域不得不深入研究和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留守儿童家庭的隔代教育为切入点,探讨了社会工作介入的科学策略与需要注意的事项。并就留守儿童教育可以采取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留守儿童;社会工作;隔代教育
近一段时期以来,我国宏观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积极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很多地方通过实施社会工作介入的方式来帮助农村留守家庭解决儿童的“隔代教育”问题。不过因此类社会工作开展实施上缺乏先例和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介入方式与工作程序还处在摸索完善阶段,因而导致实施效果上还存在很多需要改进完善的地方。本文立足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问题,以下就以社会工作介入的科学策略为切入点,对怎样做好留守儿童教育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研究。
一、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问题和困境
(一)介入主体。1.我国目前农村基层地区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十分缺乏,有关资料统计表明,现阶段我国的高等教育领域总计有两百余所高校设立了社会工作专业,而每年能够学成毕业并从事社会工作的人才数量只能达到万人左右。而目前我国几乎全国范围内都存在农村基层地区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因而在社会工作的人才需求上存在巨大缺口,依据高等教育领域的人才供给能力,远远无法满足目前开展农村留守家庭儿童教育的社会工作介入要求。而与此同时,从高校毕业的很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并未进入农村基层从事社会工作,很大一部分人才流入商业企业、行政机关等而导致社工人才供给上更加短缺。所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介入主体严重不足,社工数量亟须补充是留守儿童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2.介入难度大。有关资料统计表明,目前我国基层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主要为年龄在4岁到14岁的少年儿童,这一时期的少年儿童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其性格心理与价值观都处在发展形成期,因而如果长期接触的教育并非来自父母而来自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隔代亲属,其必然在教育影响上无法达到健康家庭的程度,很多因家庭结构不健全而导致的教育影响都会对孩子的认识观念和生活方式造成影响,因而对于这一时期的少年儿童进行积极的教育介入,避免其因隔代教育而无法获得价值观、人生观的健康发展,影响其未来的成长发育,是社工介入的必要性所在。(二)介入方法与手段。1.社工介入契合度低。依据目前农村社工课程内容观察,其在课程知识方面偏重于文化课内容,而课程设置缺乏丰富性和系统性。与此同时,由于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基层地区留守家庭的儿童各个年龄段都有,不只局限在小学领域,因而很多社工课程在教育上无法适应儿童成长发展的需要,而沦为纯粹的形式,这使得社工介入在方法措施上存在跟实务脱节的问题。2.人员综合素质低下。由于从事儿童教育的社会工作介入需要社工人员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社会工作能力,因而人员的素质水平会直接影响到社会工作介入的质量效率,而目前我国很多农村基层地区从事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介入的社会工作人员,缺乏对社会学、儿童心理学、教育理论等专业知识的系统掌握,因而农村社会工作人员普遍存在专业素质不足、工作能力低下的问题,这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社会工作介入带来了多方面的困难和阻力。3.社工人员实践经验匮乏。目前我国农村基层地区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很多属于初次接触社会工作,即便一些人员有过从事城市社区社会工作方面的经历,但对农村基层地区不了解,对留守家庭的儿童教育问题就更缺乏工作经验,而由于社会工作的复杂性、特殊性。仅仅依靠理论知识的支撑,并无法保障社工人员的工作能力和质量,而以面向农村留守家庭儿童为目标的教育工作,因社会工作人员在这方面工作经验的匮乏,导致工作开展上存在很多阻力和困难。4.援助物质化。对于农村留守家庭的儿童教育,社会工作介入的目的主要在于帮助留守家庭提供教育支持,因而以实物为载体的社工支持并无法有效满足很多家庭的儿童教育救助需要,而目前我国农村基层地区因在社会工作介入上大多以为家庭提供实物援助为主,因而此类社会工作介入在改善农村留守家庭儿童教育方面发挥的作用并不理想,而援助方式物质化,缺乏教育方面的支持性援助,是目前农村留守家庭儿童教育上社工介入需要注意的一个突出问题。(三)缺乏社会系统支持。1.政府信息不对称。在农村留守家庭隔代教育方面社工人员严重不足,人才供需上存在巨大缺口的原因,一定程度上跟高等教育领域人才供给不足有关,而这是由于政府在农村留守家庭的教育问题调差上信息获取不准确,信息统计粗放,实际采集到的信息跟农村留守家庭的实际情况之间存在出入有关。因政府部门目前在信息统计上主要采用官方统计资料进行直接的汇总,而针对农村家庭进行的调查和统计十分有限,样本准确度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因而依据此类信息进行的调查统计工作必然会存在统计信息跟实务情况存在差距的问题。这就导致我国宏观教育领域跟社会服务领域对农村留守家庭的儿童教育需求估算不准确,从而在教育资源投入和社会工作开展上无法契合农村留守家庭的实际需要,这是由于政府信息统计方面存在的问题造成的。2.对象家庭缺乏支持配合。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问题提供社会工作服务是出于基础教育社会公共服务为目的开展的针对性工作,而目前很多农村留守家庭中家长对社会工作的作用意义缺乏了解,因而也就难以积极配合社工人员的工作介入,为社工人员开展教育支持提供配合,一些家庭甚至认为社会工作人员对家庭生活的介入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因而采取了抵触抗拒的态度,这都为社会工作的介入带来了困难和阻力,农村留守家庭缺乏对社会工作的了解,无法有效支持配合社会工作的开展,是很多农村基层地区社会工作介入难度大、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3.农村学校教育思想保守陈旧。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基层地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小学为民办学校,而很多学校的管理者并未接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专业培训,因而其虽然从事教育工作,但缺乏对教育理论的认知与了解,很多校长不了解社会工作跟儿童教育的关系,其在教育工作开展上也以传统的应试教育为主,因而并未认识到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对儿童成长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这使得一些学校在留守家庭儿童教育问题上对社会工作的介入缺乏支持配合,甚至采取了消极抵触的态度,这为社会工作的介入造成了很多的困难和阻力,使得一些地区从事留守家庭教育问题的社会介入停滞不前很难开展。4.资金来源不足。因目前我国的农村基层地区教育资金的分配主要由教育系统进行层级分配,其中并未针对社会工作的开展设立专门的教育基金,而目前政府财政上也并未针对社会工作提供专门的拨款,这就使得农村留守家庭的儿童教育,在社会工作介入上缺乏有效的资金支持。社会工作人员不可能在毫无经费的情况下提供教育扶住和开展社工活动,因而导致很多农村基层地区的留守家庭儿童教育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的社会工作扶助。
二、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困境的解决方案
教育公平视域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讨
教育资源作为一项基础的社会资源,实现资源的公平分配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如何根据农村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建立有效的教育资源公平分配制度,形成良好教育资源的分配机制,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象,提出应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不公平问题的有效策略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1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公平的本质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公平问题实质是由于我国现阶段教育资源有限和教育资源不均衡配置而造成的特殊情境下的特殊矛盾,它不仅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而且有着以教育效率、教育机会、教育背景等为基本表现形式的复杂运行系统。
1.1教育公平的基本含义
目前教育界普遍认同的教育公平概念指的是所有适龄儿童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都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受到平等的对待和获得相应的教学成就。从国家层面上讲,需要政府对基础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对教学过程和教育质量有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对教学结果给予权威的评估。从个人层面讲,监护人有义务对适龄儿童做好必要的家庭教育,为儿童入学提供必要的条件,配合学校做好儿童的课外教活动等辅助性工作。随着我国城镇化速度的不断加快,农村不断向城市转型和社会化大生产方式的普及,实际造成了政府在教育资源分配上相应的向城市倾斜,农村成年人口在进入城市同时不具备将适龄儿童带入城市的实际情况,都造成了农村留守儿童实际上不能得到高质量教育和教育不公平的问题。
1.2教育公平不等于平均分配
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研究
一、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现状和不足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外出打工的父母对自己的儿女的教育在方法上显得简单粗暴,他们认为每个月给家里寄回一定的生活费,解决了孩子的吃穿问题即可,而当孩子出现严重问题时,总是让学校和老师管理严厉些。由此可见父母没有真正了解孩子,没有在精神和情感方面给予更多的关爱。
第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显得力不从心,有的是祖父母,有的是外祖父母,有的是叔叔伯伯,或者其他一些亲戚朋友。这样就出现了弊端,祖父母们年岁已高,行动不便,在教育过程中,有的过于溺爱自己的孙子(女),过于迁就他们。有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的文化水平较低,辅导孩子学习谈不上,也没有科学方法教育孩子们。
第三,地方政府第一要务是求发展搞经济,促增收,缺乏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足够认识,,忽略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力度。
第四,就留守儿童自身而言,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一年难得两次回家,由于失去父母的亲情呵护和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品质、性格发生了质的变化,一旦接触社会的不良风气,或受不法分子的诱惑,容易步入歧途,迷失方向,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小学生家长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