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5 03:56:3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小学德育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小学德育教育

小学德育教育的策略研究

摘要:德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有效学习与健康成长起着指导性的作用。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针对有效加强小学生德育工作进行研究,分析了现阶段小学德育工作的工作现状,进而探究了有效加强小学德育工作的策略,提高小学德育教育水平。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学生评价标准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对于学生好坏的评价不再将分数作为唯一标准。现阶段对学生进行评价的重心主要在于学生的道德教育问题,要求小学德育更为合理化、科学化、高效化。在小学生的群体道德观念走向“多元化”趋势下,对小学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深化德育理论,更要立足于德育实践,服务于德育实践。

一、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意义

一个人即便满腹才华,但若是没有最基本的道德,那么也不能算作是社会的安定因素。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不成熟,比较容易接受具有正能量的道德引领,同样也易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抓好小学德育工作,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性格与价值观的形成。现阶段,我国青少年犯罪的情况屡屡发生,而且这些犯罪嫌疑人越来越呈现出暴力化和低龄化的特征。我们在为这些青少年犯罪嫌疑人的遭遇感到痛心的同时,也需要对当前学校教育的失败之处进行反思。由于学校德育教育中存在一些不足,致使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能得到正确形成,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现象的影响,慢慢走上违法乱纪,甚至是犯罪的道路。所以,在小学教育中加强德育教育工作力度是十分重要的,可降低我国青少年的犯罪率。加强小学德育工作,积极反思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利于全面把握小学德育工作;有利于提高小学德育工作水平,使之更符合小学生的需求;能够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当前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

查看全文

小学德育教育见解

摘要:小学教学中,德育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德育教育应贯穿于小学教育的各个学科以及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只有时时刻刻注重德育教学,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才能得到有效开展。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主要包括个人行为规范、爱国意识、集体意识、爱护环境意识等内容。德育教育与基础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才是我们小学教育工作的整体。本文主要从教学实际出发分析小学德育教育的落实。

关键词:德育教育;贴近生活;小学教学

小学德育教育要渗透在小学阶段的各科教学中。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受到德育教育。这样的德育工作可以更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从而可以使教育工作更符合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使德育工作得以顺利而有效地落实。在教学工作中,落实德育教育主要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更好地体现德育的作用

开展德育教育要求我们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道德知识灌输的单一教学模式,重视中小学生的道德体验。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倡导情境教学、活动教学、价值辨析、道德反思等多种学习方式,力求构建有完整心理要素参与的道德学习过程。教师要转变角色,要提高专业素养,努力成为倾听者、指导者、支持者、合作者,激发学生内在的道德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自觉地探索性学习,使道德学习成为学生内在的自然需要。单纯的讲授式教学并不能有效地渗透德育教育,德育教育应是在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中,在师生之间的交往中无形开展的。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与教师沟通交流的频率和质量,从而在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中渗透德育教育。实际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点。(一)利用师生情感开展德育教育情感体验是当今教学目标的要求之一。有了良好的情感体验,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同时渗透、落实德育教育。因此,我们需要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渗透德育教育。(二)创设良好情境,开展德育教育良好教学情境的营造也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我们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思想就可以很好地进入到学生的脑海中。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这一有利因素来渗透德育教育。

二、德育教育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自身情况

查看全文

小学德育教育模式分析

小学阶段是德育培养的关键阶段,如果能够很好地抓住好这个关键时期的品德教育,就能给孩子们的成长打好一个坚实的基础。但是德育教育单靠学校一方还远远不够,只有建立起一个以学校德育教育为主、以社会德育教育为背景、以家庭德育教育为辅的三位一体德育教育模式,把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力量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把道德规范转化为小学生长期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真正实现小学德育教育的最终目标。

一、以学校德育教育为主体,改革学校教育方式方法

小学德育教育要以学校教育为主体,把学校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并结合教育改革目标,对学校德育教育不断进行改革和优化。首要任务是要加强广大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培养广大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充分发挥教师育人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广大道德素质优良的教师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让学生能够从教师身上得到积极的情绪和道德体验。其次是要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氛围。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班级里度过,所以一个班级的班风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德育水平。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班风,通过班级成员的零号的情绪、行为、言论和道德面貌等,形成一个优良的整体精神风貌,同时催人奋进,形成积极向上的集体氛围。最后要努力建设和培育校园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操,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一是要加强制度管理,重点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训练,规范和指导学生的言行,使学生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怎样做;二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例如结合重要节假日,组织开展演讲比赛、庆祝活动、展览参观、公益志愿者活动等,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行。

二、以家庭教育为辅,促进学校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对孩子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广大教师要学会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优势,发挥家庭教育在小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作用。首先,教师可以采取家长会、家长沙龙、家长座谈会、亲自运动会等方式,把家长调动起来,提高他们对家庭德育教育的认识,并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德育教育中来,并积极发挥家长的主管能动性,对学生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积极建言献策。其次学校可以采取成立家长委员会的方式,建立起学校老师与学生家长之间联系沟通的桥梁。让学生的家长们积极参与到学校、班级的管理中来,为班级教学和管理提供各种义务劳动和服务,让家长们更亲近学校、亲近班级,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体系和内容,进而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和水平。最后学校可以采取建立家长与学校互访互通机制,增加学生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系。比如建立微信群、QQ群,采取家访的方式,增加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沟通中,教师要注意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方法,注意沟通的形式和内容,多讲讲孩子在学校表现好的方面,尽量避免导致学生和家长产生对立的负面效果。

三、发动社会力量,实现学校与社会德育教育相衔接

查看全文

小学德育教育探讨

在老旧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一直把智育成绩视为教育的重心,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高分低能”学生,当今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学习能力强的人,而是需要道德品质高,乐于奉献,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所以必须转变老旧的教育模式,将素质教育作为首要的培养方案,在素质教育中,智育和德育要平衡发展,要求学校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智育,更要注重学生的德育,德育是一个人受人尊重认可,一个国家安定有序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于处在人生启蒙阶段的小学生而言,德育至关重要。通过良好的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处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们的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贡献,成为合格的共产主义接班人。德育教育在当今素质教育体制下应该受到重视。

1德育教育的意义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指的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少年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国家如何发展,取决于少年未来的能力。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新一代的小孩子培养成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优秀青年。现在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冷漠,社会变的相当不和谐,试问这样的社会,怎么才能富有强大起来呢?良好的教育可以影响人的一生,一个人对社会或国家有多大贡献,也取决于其受教育程度及怎样的教育,德育不仅仅要求教师以德来教授学生,更是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规范意识。现在社会上到处充斥着诱惑,网络游戏、小说,无不充斥着暴力,这使得学校德育教育面临许多的困难,但作为“教育发展的关键”的我们,应该强化德育教育,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明天。

2如何正确开展小学德育教育

2.1增强德育教育意识,转变教育观念:在小学生的教学环节,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例如:教师没有很高的热情去接受新事物,不愿改变自己老旧的教学方法,对素质教育认识不足,加上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严重阻碍素质教育的发展。因此德育教育难以开展,所以,要想在教学过程中践行德育教育,首先必须加强教师的德育观念,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的活动中,教师不再单纯的是知识的讲解者,还要做一个人生方向的引导者。要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与学生平等的交流探讨。在产生分歧的时候用道理来为他们讲解,备课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方案,课上为学生提供讨论与交流时间,多听取学生的想法、并给以必要的指导。教师,是德育教育的实施者,只有充分认识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才能更好的教书育人。因此教师应开拓视野,接受新思想,实行新的教学理念,从而把德育教育运用到小学教学之中。教师作为德育教育的主体,自身的行为习惯对学生来说影响很大,因此,加强教师队伍的德育建设,树立为人师表的观念,让教师的德、智、才、情在教学中充分表现,使德育教育工作和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生动自然、深入人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自觉接受教师影响。

2.2关注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同的学生性格不同,接受事物的方式与程度均不相同,做人难,教一个人怎么样做人更难,这也是德育教育的目标,因此,我们需要选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来培养不同的人才。真正从“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出发,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思想,关注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探索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相同的教育方式很难收到相同的教育效果。在坚持德育目标的一致性和阶段目标的层次性相统一的前提下,我们要进行分层德育规划。首先,制订不同层次的德育目标;其次,设置不同的教育内容;最后,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德育教育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背后”,因材施教。用爱心与耐心唤起学生的醒悟,让他们认识自我,争取进步,这样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查看全文

小学德育教育研究

一、教师要率先垂范、言传身教,做好学生的榜样

小学阶段的学生模仿能力较强,每天接触学生最多的也是教师,因此,教师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能够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如果没有为学生们做好行为示范,可能无形中也会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基于此,身为一名小学教师,首先要率先垂范、言传身教、还要以身作则,要时刻注重自己平常的言行,做到以德治教、以德育人,尽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塑造出一颗美好且纯真的心灵来。比如,教师要求小学生要尊老爱幼,首先自己也要做到尊重比一些年长的教学长辈,也要时刻爱护一些教学的晚辈。教师在教育学生平等待人的时候,教师也首先要做到对班级里的学生一视同仁,不要偏袒班里的一些“优秀生”,漠不关心班里的一些“学困生”。教师在要求学生说话文明、待人有礼的时候,首先自己也要做到不用脏话、刻薄的话训斥学生们。教师在按时要求学生上学、不迟到早退的时候,自己也要做到上课及时到达教室,不要提前或者私自离开教室等等。教师要用自己良好的师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孩子们,让他们都能够成为一个具有良好品德的学生。

二、加强学生道德行为培养

小学阶段的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发展的希望,要想立足,首先就要学会做人。在小学阶段的教育过程中,就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让小学生们都能够在未来的生活学习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优良的道德行为,这也是小学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职责所在。未来最终还是这些孩子们的,他们一旦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具备了优良的道德行为,才能够在未来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更好地拥有这个世界。德育教育在对社会和个人方面具有不可或缺性,为了强化小学生的道德行为的培养,学校可以有意识地组织开展一些诸如“节约粮食,从我做起”,节约水资源,从点滴做起的活动,也可以“浸润经典、立德树人——践行《弟子规》”的活动等,为加强学生的道德行为的培养提供一些保障依据。通过开展的这些活动,让广大的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勤俭节约的重要性,真正地体会到古人的《弟子规》中蕴藏着的博大精深的传统美德。再如,孩子们在完成“家庭生活作业”的过程中,通过给父母、给爷爷奶奶端饭、倒水等一些日常行为中也能够学会感恩。这些活动的开展都能够为学生的道德行为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要想开展德育教育,首先要给予后进生更多的关爱,要能够真正地做到思想上不歧视他们,感情上不厌倦这些后进生,态度上也不要粗暴地对待他们。要用自己的一片真诚的爱心,去关心他们,叩响这些孩子的心灵之门。教师也要及时地发现这些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比如说,在课堂上教师不要总是把眼光放在那些优等生的身上,要多给后进生创造一些好的条件,多鼓励孩子们举手积极发言,及时给予他们肯定和奖励,让这些后进生也都能自信地面对学习。课外教师也要积极给予辅导,多和家长取得联系,争取家校联合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

查看全文

小学德育教育校本研究

一、拓宽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优化德育教育的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渠道,对学生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在校园的建设过程中,我们首先查阅了横塘的地方志和地方典籍,走访政府部门,搜集并学习了很多有关乡贤文化的资料,明确了乡贤文化的概念和内涵。然后我们发动退休教师、家长、在职老师共同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的研讨,与专家学者交流探讨,拓宽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在我校新校园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力求将乡贤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构建物态性学习载体,呈现立体的、多彩的、具有深刻教育意义并且趣味化的教学环境。一方面,建立范成大祠、德善书院、茶吧、诗吧、先贤园、古味廊、非遗馆、一湖(石湖)、两河(大运河和胥江河)、三桥(行春桥、亭子桥、彩云桥)等文化景观物态;另一方面,通过橱窗、走廊等开设乡贤文化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专栏,既可以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领悟乡贤文化的核心内涵,也可以使家长和社会了解学校在乡贤文化教育这一领域的实践理念。学生在这样的校园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得到乡贤美德的熏陶,乡贤品质的内化,乡贤精神的传承。

二、挖掘乡贤文化的育人功能,整合德育教育的资源

苏州高新区成大实验小学校是地处千年古镇横塘的一所百年老校,横塘古镇历史源远流长,人杰地灵,从古至今乡贤辈出,文化积淀十分深厚。这样的地域文化是学校教育中十分珍贵、不可替代的教育资源。不但有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范成大,明代画家、书法家、诗人唐寅,而且近现代也出现了一大批对家乡建设有突出贡献和影响力的能人贤士,他们的杰出贡献和高尚的人格值得小学生深入学习了解。学校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思想道德基础,深入挖掘乡贤文化的育人功能,整合丰富的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横塘古镇的乡贤文化,接受人文教育,学习乡贤人物的优秀精神品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对横塘的热爱之情和对乡贤的仁人志士的仰慕之情并努力效仿,激发学生树立为家乡和社会发展而奋斗的志向,促进学生思想与道德的自我优化。另外,我们以师生的文化资源积累和区域文献资源《横塘镇志》为参考,通过《范成大诗词》的检索和积累以及对横塘古镇历代各类贤人等文化建设资源的走访与建档,社区、家长、专家文化资源的借鉴与深度融合等等,不断整合各种德育教育资源,以乡贤文化陶冶学生情操,让乡贤精神扎根学生心中,促进思想与道德的自我优化,使学生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三、开展乡贤主题的实践活动,落实德育教育的措施

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开展德育教育实践活动,不但可以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而且也是新时代素质教育的要求。我校加强学生的实践体验,开展了“明乡贤”“知乡贤”“学乡贤”“做贤人”等一系列乡贤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如,游览石湖参观乡贤故居,寻访当代新乡贤,开设道德讲坛,举办乡贤故事会,开展与乡贤精神相关的演讲和征文比赛,举行“乡贤文化”艺术节,开展“小贤人”志愿者服务等活动,让老苏州、新苏州人的孩子们充分感受到横塘古镇乡贤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道德责任感、使命感。学校充分发挥乡贤文化的德育价值,将乡贤文化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既是对吴地乡贤“厚德载物,崇德尚文”的济世情怀的继承与发扬,又在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体现了无可替代的教育作用。从常态的知识学习,到课外的德育实践活动,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乡贤文化实践活动中,加深了对横塘乡贤文化的敬慕之情和高度认同,有效内化为具有“贤人”特质的意志品质和思想情感,外显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公民人格,从而使学生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有益于家乡、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新一代乡贤。

查看全文

小学德育教育的作用

中国教育家严九章说:“教育工作要做得成功,要做到事半功倍,其实也不难,重教人不重教书,重教育不重教授,这是成功之道,这是成功的为师之道”,这里的“教人”,“教育”就是指德育教育。可谓德育教育教学是否成功,是学生是否成才的关键环节。德育工作必需是常抓不懈,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交织着进行,它渗透在教学工作,家庭教育的各个方面。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变“他律”为“自律”。使学生养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德育教育是教育者把一定的社会行为准则和日常行为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体品质的教育过程,这个教育过程依赖与学校,社会,家庭,其中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它通过舆论、批评、奖励等手段来促进学生努力进步,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称为“他律”,培养学生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是非感来自我反省,自我强制,自我管理,从而上升到具有“自律”的精神,使学生不仅懂得怎样做,而且还懂得为什么这样做,从而达到象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那样:“对于公共幸福可养成主动的兴味,对于公共事业可养成负担的能力,对于公共是非可养成明了的判断。自治可养成我们对于公共事业上的愿力,智力,动力”这就是德育教育的目的。现代教育学认为:任何一位青少年的成长,都离不开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者关系密不可分,缺一不可。

1注意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

促学生成长学生的教育工作是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三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家庭教育又尤其重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基石。在解放前,学校教育不普及,家庭教育占主导地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的美德,通过家庭教育得以承前启后,代代相传。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随着学校教育对国民的不断普及,家庭教育慢慢地退居次要的位置。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进步的速度加快,我们处在一个知识爆炸的年代,教育事业以惊人的速度发展。随着交通工具、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国际的交往越来越频繁,电视、电脑与因特网的普及应用,信息传播迅速,地球变得越来越小,我们已处在一个和古代截然不同的社会。随着开放改革的深入,国际间的文化经济交流,国外的一些思想观念闯入国门,冲击着我们的传统观念,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开放。新的观念,新的社会现象冲击着我们传统的民族文化和道德观念,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行为,社会产生了一些丑恶现象,又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行为。社会教育已经在很多方面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又特别是当今农村,出现了学生的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父母都外出务工,孩子都由婆婆、爷爷,外婆、外公管养,有的甚至只有孩子在家),这样的学生又尤其让人担忧,农村家庭教育不得不被重新提到了重要的位置上来。当社会教育失去了它应有的教育作用时,家庭教育没能负担起帮助子女抵制来自社会的负面影响,协助学校提高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对子女进行传统品德教育的任务,有时学生出事更是找不到家长,甚至连电话都联系不上,这给教育者是一个更大的挑战。很多人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不少中小学生家长认为,家庭管供养,学校管教育,社会影响没办法。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关系到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社会上一些不良的思想和丑恶现象,影响了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古今家庭教育,关键在于父母,父母具有良好品德和广博知识,子女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反之亦然。革命家、教育家恽代英十分重视家庭教育,他指出:“家庭教育的关键是父母的因素,父母必须做到,自备有清洁之习惯,自备有秩序之习惯,自备有好善之习惯,自备有勤俭之习惯”。这就是说要使自己的子女成为品学兼优的中小学生,进而成为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父母首先应该进行道德品质修养,成为子女的表率,使子女心中有一个学习的榜样。中华民族有优良的传统美德,把良好的道德品质接过来传下去,是中小学生家长的责任。我们千千万万的中小学生家长,应该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明确自己的任务,配合学校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提高子女各方面的素质,同时提高子女的免疫力,抵制来自社会的不良影响。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富强,都寄托在下一代,良好的家庭教育能使我们的下一代成为建设祖国的合格人材。随着社会对于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必须认识到现代教育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学校要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随时把学生的动向以及各方面表现掌握在心中,以便适时施以不同的教育,对症下药,寻找对策。邓小平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广大中小学生家长有责任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人格健全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学生有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具备了较强的“免疫”能力,学校教育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校风校纪班风

班纪是规范学生道德的摇篮学生自幼活动在学校这个大熔炉中,在学校长大,深受学校环境的影响,道德习性多方面是在学校养成的,由此可见校风校纪和班风班纪是培养学生“自律”的摇篮,这就要求学校领导从整体入手,整顿好校风校纪,班风班纪,使学校具有勃勃的生机,洋溢着浓厚的学习风气,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校受到文明的陶冶,道德的洗涤;相反,学如果校没有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单凭家庭教育,一个班,一个教师,几个教师的努力是形不成大的气候的。

3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查看全文

小学品德与德育教育研究

[摘要]在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以及完整人格的重要阶段。小学课程中的品德与生活对小学生的品德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教学中,立足于教材,从教材引申到生活,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意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努力创设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升自己的修养。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德育渗透

众所周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已经成为当下小学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小学教学大纲的基本任务。学生在素质教育下获得全面发展,不仅提升了专业知识水平,还促进了自身人格魅力的形成。因此,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学生建立健全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途径。同时,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在教书的同时更要育人,育真人。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情境,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出学习情景,使得学生接受德育。

一、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德育引导的不足

1.教学方法单一、陈旧。小学品德与生活最主要的教学方式是放手让学生亲自去实践和体验,如果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学脱离了生活这一环境,课堂就会显得苍白、单一。在研究小学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发现大多数的教师在教学中都没有给足学生实践的机会,而是把学生限制在思想的笼子里。究其原因,大部分的学校考虑到学生的安全,完全不让学生外出实践。这种德育的教学方式仅局限在课堂中,无法真正达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目的。2.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不高,教学效率低。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的德育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参与的目的性也不强,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德育教学的发展。可以说,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育最主要的是学生的参与度,学生参与教学环节才能活跃课堂气氛,点燃学习的热情。在当前的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引导还不够,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将学生的差异与其知识相结合。这种方式使得教与学脱离了实际,所产生的效果微乎其微。除此之外,学生对品德与生活这一课程并没有充分地了解,学习目标也不够明确。许多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而且他们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也不高。3.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单一。德育教学最主要的评价方式是激励性的评价,教师的激励对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自信心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如果教师在评价的时候,重视结果忽视过程,会导致学生缺乏参与的主动性。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的课堂中,教师往往忽略对过程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也停留在总结性的评价中。其实,重量化的评价模式使评价变得单一,这种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积极表现,他们也容易对德育评价产生抵触的心理。

二、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查看全文

小学音乐德育教育研究

一、德育渗透教学的意义

小学的德育主要是养成教育,即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尊重师长、团结同学、勇于接受挑战等良好的品德。而这些特点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因此,在整个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应逐渐渗透德育,强化学生们的道德素养,从而为学生们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于刚入学的小学生而言,基础性的道德理论课程必不可少,在教学计划建立的过程中,应该对学生们进行常规性的训练,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于音乐课程内容而言,在教学建立的同时,可以通过旋律带动学生们的情感变化,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的真实性氛围,从而为学生们音乐素养的形成提供科学化的依据。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可打造使小学生通过聆听音乐进入课堂的教学活动。在拍打节奏的同时,让学生们坐好,然后在一个规定手势的指示下让学生们保持安静,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听力,还可为音乐课程的常规化训练提供充分性的保证。所以,在小学一年级音乐课程内容建立的过程中,丰富音乐教学的基本内涵并不是最重要的,应该激发学生对音乐内容的学习兴趣,感受音乐的文化,从而为整个音乐课程内容的建立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地投入到音乐欣赏中,通过心灵的感悟来完成教学目标的。

二、教师在德育渗透教学中的职责

在音乐活动中,教师更应起带头作用,做学生的大朋友,让学生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来发挥他们最大的潜能。为此,教师应在以下几方面有所突破:

(一)研究教材,正确把握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时刻树立德育意识,认真钻研,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要素。不少音乐作品都以讲一个做人的道理或宣传一些爱国主义、尊敬父母长辈等知识为主题,因此,教师要充分吃透教材,将这些德育教育很好地传递给学生。如在讲解《小乌鸦爱妈妈》的歌曲时,应在欣赏歌曲的同时激发学生们心灵中最真挚的情感。因此,在教学氛围营造的过程中,首先应引导学生从小事入手,激发学生们的最纯洁的爱。例如,在音乐欣赏结束之后,教师通过讲故事,对学生进行引导,可以问学生:“如果妈妈生病了,你应该怎么做,才能关心妈妈呢?”学生可能就会回答:“我要帮妈妈扫地”“我要帮妈妈倒水喝药”等,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就可以充分表达出对妈妈的爱,同时,本堂课程最核心性的内容也就有所体现了。接下来再教学生们学习歌曲时,学生们就可以充分投入情感,掌握基本的旋律,从而为整个音乐氛围的营造提供了充分性的保证,也使相关的德育教育得到了充分性的渗透。在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可组建学习小组,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歌曲展现,使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充分展现自己。

查看全文

基于幸福教育小学德育教育研究

摘要:当前,随着我国各项事业的综合发展,社会风气也在不断变化,这对于小学生的幸福教育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加强小学生幸福教育、提升小学德育教育实效就成为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务。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小学德育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其存在诸多问题,制约着小学德育幸福教育的实效。基于此,本文首先探讨了小学德育教育开展幸福教育的必要性,并进一步对当前我国小学德育中开展幸福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根据问题提出解决策略,旨在为我国小学德育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小学;幸福教育;德育教育

小学阶段是学生思想品德、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小学阶段开设《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就是围绕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而进行的教学安排。基于小学幸福教育理念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是提高小学生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建设,真正落实素质教育要求的根本途径。针对当前国人幸福感缺失的现状,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加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德育教育功能,按照素质教育下关于提升小学幸福教育的要求,让小学生能够在阳光下健康、快乐成长。

一、小学德育教育开展幸福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一)开展幸福教育是小学生成长发展的根本要求。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强调学生情感需求,关注其身心发育,借助于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确保小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课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根本性质与主要任务是为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让学生逐渐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与心理素质。小学时期是学生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小学时期的学生,其自我意识和心理状态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他们对于自我无法形成成熟准确的评价,一些学生基本能够独立生活,但需要他人在各方面尊重和信任自己,同时也表现出了非常强烈的探究积极性,希望能够积累和获得更多经验[1]。然而从小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发展实际而言,其生理发展不能代表他们心理上的成熟,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尚不稳定,获得成功体验后往往过于夸大自身能力,容易骄傲自满,而遭遇困难与挫折后又容易出现自卑心理,不能较快地从失败中走出来。自尊心的发展若由于困难而产生挫败感,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自信心的形成,因此,教师应对学生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支持、多一分关爱,真正做学生的朋友和心理健康的导师,用科学的方法及认真的态度,借助合理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让学生树立强大的自尊与自信。(二)开展幸福教育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随着小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其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教师应在这一时期强化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确保其全面健康发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小学生实际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培养小学生良好思想品德为目标的综合性课程。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指导,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需求,引导学生形成多元化的人格,让他们找到符合自身发展的方向,促进学生幸福感的提升。幸福教育属于教育的终极目标,而幸福观教育的目标旨在培育小学生感受和体验幸福的能力,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了解何为真正的幸福。所以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幸福教育的贯彻落实,道德与法治课程应当承担重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能力目标加入了让学生学会面对不同价值观念以及做出准确的道德判断。教师应借助这样一门显性的德育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注重引导学生对实际生活的认识与体验,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技能,同时认识到幸福是在学习和劳动中逐渐创造出来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不仅包含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也涵盖了小学生实践生活中的大多数情况,教师仅凭口头讲解难以达到其教学目标,很容易让小学生产生厌倦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因此,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教师应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的思考和感受。换言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应借助理论联系实践,坚持以学生为本,让小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和感受幸福,让整个课堂充满趣味性,从而最终实现教学目标。(三)开展幸福教育是培养合格公民的根本途径。对小学生实施幸福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其心理素质,而且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2]。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真正发展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因此,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幸福教育的重要性,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合理融入幸福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让他们形成坚强、自信、乐观积极的性格,培养小学生逐渐形成较强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让学生在实践与体会的过程中获得幸福感,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理解,使学生了解幸福必须通过自己的劳动与学习获得。如此一来,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当前我国小学德育教育中开展幸福教育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