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案例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4 14:07:0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小学德育案例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小学德育主题活动案例探讨
一、以“学习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弟子规,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活动案例
本系列活动涉及了对活动进行了整体的策划和实施,是具有对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的实施具有成功的借鉴作用,不仅提高了小学生在这种氛围下所产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积极促进作用,让更多的小学生完善自身的思想品德教育。此次案例着重把主题深入到活动当中去,把中华传统文化深入到学生的思想当中,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构建和谐大爱社会,把“中国梦”在新一代的小学生身上蔓延开来,注重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有效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把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带入学校结合新时代新背景的要求下,组织了各项活动,其中包括:校园广播主题广播稿件、国旗下演讲、经典诵读比赛、手抄报比赛、观看视频、读书会、学习心得、悬挂主题标语等其他文体活动,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通过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的开展,学生们互相激励、互相学习,用实际行动实现了对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的重要意义,展现了新时期下学生们奋勇拼搏学习的好形象,努力做祖国的栋梁之人,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敢于担当历史所赋予的责任。正如在海淀区某小学座谈会上讲到:“注重树德育之人,组织开展了很多活动,大家都谈到要加强德育工作,引导少年儿童从小就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努力,需要很多力量来推动核心价值观是其中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通过主题活动案例的举办和实施是对上述书记所传达的一种契合。这种活动案例在全国小学中也是比较多的,而且获得的成效也是较为显著的。
二、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对小学生的影响
德育教育如何进行建设,如何深入贯彻党中央对新时期少年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如何把握方向树立社会核心价值观,如何增加少年儿童在小学阶段的心理的健康成长,这些都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共同努力,特别是在校期间,学校所担负的不仅仅向孩子输入文化知识,更重要的培养健全的人格修养,培养具有责任感的少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智则国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所富有的历史责任是毋庸置疑的,培养少年儿童就是建设未来的中国,这是每个老师的神圣使命和光荣任务,而在这个阶段,教师承担着积极引导小学生在德育方面的培养和建设,教师应该自身要以身作则,自身要成为小学生在德育方面学习成长的榜样,教师要做表率作用,教师要严于律己,恪尽职守地把教学教德成为终身的追求方向,始终把学生的德育教育放在第一位,要让学生学习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在学习中养成最求良好的思想品德。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认识会逐步加强,阅历的丰富使他们更加认识和了解社会核心价值的体现,更加深入,更加彻底,更加明白德育在自身方面的重要影响及意义。而这个结果需要从小做起,从点滴做起,慢慢积累。“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的短暂和飞逝更应该让学生懂得时间的宝贵,懂得在有限的生命做更加有意义的事情,不要妄之菲薄,不要随波逐流,不要恶性攀比,要谦虚谨慎的向同学们学习,向榜样学习,向有良好品格的人学习,要听得见去忠言逆耳的话,要明白良药苦口利于病的行为方式,知错能改,在学习和实践当中把握社会核心价值观。虽然小学生自身认识的深度不够,辨别能力还不强,但是只要在日常德育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增加这方面的普及教育,势必会使得小学生在德育主题活动中渐渐领略到其中的意义,随着年龄的增长,智慧的增加对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会逐步加强。而针对学校把德育放在首要位置,要培养良好思想品德的人才,要德才兼备,建设良好的学风、校风,根据不同少年儿童的特点和成长规律传授美德,在每次举办的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中增加这种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建设。
小学德育主题系列化案例的分析,重点培养新时代背景下少年儿童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树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核心价值观,让学生在德育主题活动中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热爱互助,无私奉献,团结友爱,坚强勇敢成为铸造祖国的未来力量。
作者:徐可祥 单位: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东坝镇教学辅导站
小学班主任德育案例—“坏”孩子需要更多的爱和宽容
小学班主任德育案例—“坏“孩子需要更多的爱和宽容
2001年9月10日,一束手叠花摆在教室的讲桌上,花下压着一封信:
李老师:您好,
这是世纪的第一个教师节,祝您节日快乐。三年的时光匆匆流逝,升入张窝中学后,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我更加怀念小学的老师,尤其是您,我让您费心了,请您保重身体。我将努力学习,抱答师恩。短短信,诚挚的话语带着淳朴的心意。仿佛又把我带回到三年前。
那是一个细雨的上午,华旭小学落成,招来了一批新生,正值新生领书,教室里热闹异常,四十五个五年级的新生,惊喜的睁大了眼睛——我把一本本新书传发给孩子们,看着他们手抚着一本本新书真是爱不释手。“同学们好!新课本是我们学习知识的工具,我们要珍惜它。回家以后,请爸爸、妈妈帮你们包上书皮,好不好?”
“咣”一声,门外走进一个人来,同学们用诧异的目光盯着他,有的再小声议论着什么,我一看,是一个留着小平头,敞胸露怀的同学站在门口。我忙问:“你也是这班的同学吧,快进来!”他瞟了我一眼,抬腿向座位上走去这时我的目光被他走路的样子锁住了,呀,他的腿怎么一瘸一拐的!”不只我吃惊,在座的一部分同学也投来疑惑的目光。等他坐到位上进我连忙把多出来的那套书给他送了过去,他用左手接过书。回家把书皮包上好吗?”我从来没包过书皮”,他冷冷地说。
小学德育工作道德两难案例分析
[摘要]“道德两难”案例教学具有道德推理的过程性、多种可能的想象性及激发思维的创新性等特点。面对“道德两难”困境,学生产生思想困惑、纠结难以做出判断和选择时,教师通过对受教育者道德思维能力的预判、“道德两难”问题的精心梳理、围绕课堂充分讨论等环节,促使学生建立理性认知,进而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因此,教师在小学德育工作中探析“道德两难”案例,有利于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道德原则和道德理论,对培养学生的实践智慧和提升其道德判断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案例教学;德育;意识觉醒
中小学德育应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让学生正确认识人生价值,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德育教学方法应该注重多样性原则,根据德育的任务、内容、对象的特点等因素综合选择。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提出了“道德两难”法,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道德原则和道德理论。这类问题往往贴近实际生活,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智慧和提升其道德判断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日常德育教学中运用“道德两难”法,学生通过自我分析和讨论可以有效促进思维发展,提升道德认知水平。
一、“道德两难”的概述
“道德两难”是指人们在不能同时兼顾的两种道德规范或两种道德价值的矛盾冲突情境中,被迫做出两难的判断与矛盾的内心抉择。在这种情况下,当事人由于种种顾虑,极易做出消极的反应。面对“道德两难”困境,当事人最终做出选择的同时极有可能面临“道德绑架”的困境。因此,在德育工作中,若想顺利、有效地运用“道德两难”法开展教育教学,就应注重从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出发,设定贴近现实生活的社会化场景甚至是引入真实的“道德两难”案例,激发学生参与学习认知的积极性,并根据案例对学生进行角色分组,通过合作探讨,引导学生自我总结,以帮助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道德两难”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判断,并最终做出理智的抉择。
二、“道德两难”案例的选择和运用
现代教育技术在德育教育中的应用
一、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创新班级德育教学的模式
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小学的德育工作提供了更加先进的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德育教学的渠道和空间。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重视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提升小学德育工作的时效性,如通过网上交流的方式,老师可以从家长处了解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个别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老师在教学中开展一对一的交流引导,可以了解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解决。在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中,通过网络交流,有利于小学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助于推动德育工作的持续发展。另外,在教学中,通过播放典型案例,可以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目前德育践行问题是小学德育教学的薄弱环节,一部分的小学生缺少责任感,单纯追求物质享受、贪图安逸生活,团结协作的精神比较差。在教学中为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些比较典型的案例,通过鲜活的事例,让学生可以进行积极的反省,对自身的缺点进行改正,进而提升德育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创新学校德育教学的模式
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主要支撑的现代教育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德育教育的模式,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提供了新的思路。学校应当充分的发挥网络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营造德育教学的良好氛围。小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努力营造比较好的网络文化,多渠道的进行知识的传播,同时要注重双向的互动和交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网上的德育教学工作。小学德育的老师应当关注学生在网上所讨论的一些内容,掌握小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有针对性地组织德育的教学活动。比如,很多小学生都有互相攀比的思想,老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就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将简单的德育灌输转变为交流提升,使得学生可以自己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在具体的应用中,老师可以通过现代结束的优势,创设符合小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形象,在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另外,在少先队活动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德育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使得学生深刻的了解目前生活的来之不易,更加珍惜自己的学习机会,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来。
三、结语
现代教育应用在小学德育的教学中,具有形象直观、资源丰富和动态交互等一些优势,因而受到了老师和学生的欢迎,目前已经广泛的应用在了小学德育课程的教学中,并获得了很好的效果。可以说只要在德育教学中科学恰当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但是在具体的应用中,老师也应该记住信息技术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工具,在应用中要坚持恰当、合理的原则,避免滥用。老师在应用现代技术开展德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依据教育的内容和德育的目标进行精心的安排和设计,有效的发挥出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促进德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升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基于学科德育的小学数学研究
摘要:在新时代的课程改革中,国家要求学生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同时加强品德教育。纵观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生的可塑性最强。在小学学科教学中,合理运用德育元素,能够兼顾提升小学生的品德素养与知识底蕴,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德育教学;案例赏析
数学是小学教育体系的主要学科之一,德育元素在数学教育中的渗透,会为学生带来明显的变化。要想加强德育在授课中对学生的教诲,数学教师要采用蕴含德育意义的趣味性教学,来引导小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针对小学生的德育塑造,严谨、独立、礼貌等都是需要对学生加以培养的良好美德。本文以这三项美德为例,用丰富的教学案例具体阐述如何在小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美德
(一)审题时不要粗心大意。小学生严谨的美德要从审题中做起,很多小学生做题时审题马虎,没有仔细看清题干,错误理解解题的思路,这就不利于小学生严谨美德的培养[1]。例如,某道填空题:一根4米长、横截面面积为5平方厘米的木棍,如果截成4段,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小学生如果审题马虎,一看到截成4段就想当然地认为这是除法运算,导致最后的答案与题干问题天差地别。要想培养小学生严谨的美德,首先要让学生养成细心的习惯。教师可从小学生的审题能力入手,改变小学生跳脱的答题弊病,在面对试题时,让小学生能够用沉稳的心态来处理。(二)养成验算的习惯。很多小学生答题错漏百出,这多由于他们没有养成验算的习惯。作业、考试对于小学生而言都是枯燥的任务,每当答完题后,小学生就相当于卸下了重担,自然不肯再继续验算检查来增加负担。教师对此要循循善诱,并纠正小学生错误的答题观念。小学生通过反思,理解了教师的苦心,就会养成验算的良好习惯,然后以谨慎、周全的态度对待习题,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严谨的美德。(三)厘清数学概念。数学概念的学习需要抱有十分严谨的态度,小学生很容易弄混许多概念问题,如基数与序数、整除与除尽、除与除以等。这些概念需要数学教师保持良好的耐心,不厌其烦地重复其中的不同之处,让小学生耳濡目染、牢记于心[2]。此外,数学教师应抱有严谨的态度,不要因某些口头禅而让小学生错误理解数学概念。譬如,有些教师常说加法、减法互为逆运算,其实并不严谨,因为减法的逆运算可以是加法,也可以是减法。教师要避免这些错误概念的讲解,以免影响小学生严谨美德的形成。(四)教学案例赏析。主题:探讨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道具:长方体教学用具、正方体教学用具。问题: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分别有什么特点?与正方体之间有什么区别?探究过程:小学生进行分组,共同合作,分别观察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查清面、棱、顶点的数目,在小组内确认无误后,向教师汇报;对比长方体上下、前后、左右各面及各棱的长度,从中寻找规律;以同样的方式观察正方体,寻找与长方体之间的联系;得出结论,总结学习经验。教学成果: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全面总结长方体的特征,细致地与正方体进行对比,完成严谨美德的渗透教育。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的美德
养成教育“可视化”技术思考
[摘要]“可视化”技术应用于养成教育管理,就是应用文字符号、图形符号、影视技术等,让人一目了然地了解德育内容,吸引学生参与德育过程,通过德育评价提升工作效率。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应用“可视化”技术,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德育的热情,使其在多样化的活动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关键词]养成教育;可视化;德育
信息化时代,学校德育应跟上时代的步伐,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化抽象说教为具体、可操作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让师生在真真切切的活动中获得情感体验,从而让校园文化因德育而更具魅力。自2018年起,厦门市湖里区教师进修学校第二附属小学(以下简称“我校”)开展了“‘可视化’技术在小学生行为养成管理中的探索与研究”课题实验。实验过程中,我校课题组通过“可视化”技术,用照片、视频、文字等形式,呈现学生良好行为的榜样,将传统德育中的受教育主体学生转变为参与教育的主体。富有童趣的情景再现有效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学生既是德育过程的参与者,也是德育过程的受教育者。
一、何为德育,“可视化”让人明明白白
(一)德育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做起。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好习惯包括走好路的习惯、扫好地的习惯、做好操的习惯、上好课的习惯、读好书的习惯、写好字的习惯、玩好游戏的习惯、做好垃圾分类的习惯、诚实守信的习惯、文明休闲的习惯等。这些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就是德育。实践表明,有效的学校德育管理是保障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必要条件。行为养成管理是指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及文明行为习惯等为出发点,建立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教育管理机制,采取有效的管理手段,促使学生从基础小事抓起、从点滴做起,在坚守好习惯的过程中形成自动化的行为,从而内化为文明素养。当然,学生的行为养成管理不仅包括自我的德育感悟、行为控制、境界提升的管理,也包括外在力量的引领和约束管理。(二)“可视化”技术促进学校德育发展。“可视化”技术应用于学校德育过程,对于德育的形成、发展、积累以及德育文化的传承有重要作用。“可视化”一词源于英文的“visualization”,原意是“可看得见的、清楚的呈现”,也可以译成“图示化”,如计算机编程的可视化界面(VB、VC等)。“可视化”技术原指利用IT技术让管理者有效掌握学校信息,实现管理上的透明化与可视化,也就是将需管理的对象用一目了然的方式来体现。“可视化”是一目了然的方式(工具),通常是文字符号、图形符号、影视技术等。“可视化”技术是学校德育管理的一种新理念、新方向,也是德育的一种新方法、新工具、新环境。
二、德育为何,“可视化”让人清清楚楚
小学德育实效性提高论文
一、当前的德育状况呼唤具有实效的德育。
当前,在广大教师们不懈的努力下,德育工作取得了许多成绩。透过大量的德育研究成果(如故事、论文、案例等)可见一斑。但是,在这些故事、论文、案例的背后,却依然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现举例如下:
追求德育短期效应,甚至出现虚假德育。德育的实效性和时效性均有所欠缺。
当前,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对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保障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各个学校都从制度上对德育工作的要求进行了具体细化,并通过各种考评将这些要求的落实情况与各位具体的直接面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者(在小学,主要仍还是班主任)的业绩联系起来,最终以绩效的形式体现。一方面,学校为了便于操作,在具体的管理、评价过程中,将德育目标进行了细化,甚至标准化,忽略了德育本身不好量化,甚至不能量化的特点,导致教师们只好对着标准去要求自己的学生,使得德育变了味,甚至出现虚假德育。如:许多学校在班级管理考核中,都会从“清洁”“两操”“纪律”“文明”等方面进行考核、评比,每天都会定时检查室内外卫生,两操情况等,其目的当然是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讲清洁、爱卫生等好习惯。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却常发现老师们总会让学生在学校老师、同学来检查之前将自己班内的地面再检查一遍,发现纸屑等则提前清扫干净;学校要检查少先队员的标志佩戴,于是当某位同学因为没有红领巾而不敢进校门(或会给自己班级的纪律评比一项扣分)时,我们不难发现会有“热爱集体”的同班同学从教室里为他送来一条戴上,而教师们大多是会默许甚至赞同的。因为,最终这些行为却会给班级带来荣誉,这样的“荣誉”多了,德育的“实效性”就增强了。但笔者却认为,这样的德育是变了味的德育,就是虚假的德育,这样的实效性越高,其负作用便越大。久而久之,学生或许多多少少能在客观上养成爱护环境卫生的习惯,但却难以在主观认知上有长久的保持,反而导致虚假应付的派生,使品德教育误入歧途。
二、如何提高德育实效性。
既然当前的小学德育存在着以上问题,那么,如何真实地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我认为重要的便是针对问题,有的放矢。
新农村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和策略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学校的德育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教师应分析新农村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及原因,并针对于此,提出切实有效的策略,提高德育工作的质量。
关键词:新农村;德育;现状;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德育工作的导向作用越来越明显。根据新农村学生的特点,如何有效开展德育工作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一直关注的课题。现笔者简单地分析新农村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及原因,并提出一些策略。
一、新农村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
我国正在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也出现了很多新农村问题。很多城里的潮流思想涌进农村,一些不良的思想占据着农民的脑子。因为父辈曾经的生活很艰辛,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子女重复他们走过的路,更希望子女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样无忧无虑地生活,所以他们过于溺爱自己的子女。经济条件稍好一点的家庭几乎不让孩子做什么家务;而经济条件不太好的家庭,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也不愿意让孩子跟着自己下地干活或者做家务。以前,农村流传着“读书改变命运”这样的座右铭,而如今,农村坚持“读书无用论”,不重视子女的教育。因此,这样的环境造就了现在的一些农村学生贪婪、自私、任性、好逸恶劳。在农村学校里,我们碰上了如下案例。[案例1]三年级学生滕某,在课堂上拿玩具出来玩耍。教师口头提醒无效,只好暂时没收他的玩具。他马上把书本往课桌底下一扔,趴在桌上睡觉,一天不听课。[案例2]三年级学生黄某,因为在课堂上多次主动与周围的同学说话,造成恶劣的影响。教师批评了他,他就把笔和作业本扔到课桌抽屉里面,坐在座位上不停地用余光瞪教师,脸上写满了仇恨。[案例3]五年级学生黄某和滕某,下课时间在走廊上因一件小事打架,教师见状站在他俩中间劝架。他们不顾教师在场,仍然冲向对方拼命撕打,一副誓要把对方打死的样子。笔者在农村教学中,发现以上的3个案例在农村小学每周都会上演。教师在德育方面也努力做了疏导,然而效果甚微。教师采用道理说服法,但学生并不吃这一套;教师采用榜样示范法,学生则嘲笑树立榜样者,甚至拉帮结派,疏远品德较好的学生;教师希望家校联合,共同教育学生,而多数家长以农活繁忙为由,不愿意来学校见教师,或者直接在电话里回应教师说他的小孩很犟,他们管不了。更有令人啼笑皆非的情境:某教师批评了一位学生,第二天早上,该生的父亲来到学校,站在操场上破口大骂学校的教师。之后再有教师批评学生,学生便这样回应教师“:你敢骂我!等下我回去告诉爸爸来骂你!”于是就造成了现在很多农村小学的教育现状是学生打不得、骂不得、不服管。
二、分析造成新农村学校难以开展德育工作的原因
德育教学阶段连续性统一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大中小学德育培养的目标特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模式特征;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衔接的困境;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衔接问题对策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重点推进中学德育课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衔接、中小学:“个性”的潜意识培养中小学德育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个性”培养、大学:“个人素质”的显意识塑造大学阶段是人生的关键时期、“实践”主导教学模式由于中小学德育教学“个性”培养目标的限制、实践教学有助于中小学学生“个性”的培养、实践教学与德育教学内容一致、“理论塑造”主导教学模式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课定位于人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实践型”教学与“知识型”教学的矛盾由于应试教育问题仍然广泛存在、拓宽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路径、探索大学思政课理论“灌输”等,具体请详见。
教育部曾经明确提出“重点推进中学德育课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衔接”目标,以保证德育教学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统一。但目前我国大中小学德育教学衔接问题仍是制约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瓶颈”问题。因此,本文试从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模式方面着手探讨衔接问题,以期能够对思想政治课教学起到抛砖引玉作用。
一、大中小学德育培养的目标特点
(一)中小学:“个性”的潜意识培养中小学德育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个性”培养。
小学主要强调习惯与性格的培养;中学主要关注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个性”的培养需要经历社会实践的熏陶,特别是中小学生自身的生理与心理特点,要求以“潜意识”的培养方式为主。但中小学生尚处于“个性”培养的初始阶段,要想养成自觉的、稳固的良好“个性”,绝对不能单靠空洞的理论说教,而应关注个体的活动,通过实践教化与知识的沐浴,使学生在“潜意识”的影响下形成良好的个性,这既符合个性的形成规律,也符合中小学生的特点。
(二)大学:“个人素质”的显意识塑造大学阶段是人生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政治观、法制观等都需要系统培养与定型。
小学班主任德育管理问题与策略
摘要:信息技术已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进行小学德育管理成为小学班主任亟待解决的问题。信息技术为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弊端,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时从多方面考量,分析利弊,选择合适的德育方法,促使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信息化;德育;小学班主任
一、信息化时代小学班主任德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度不足。在传统教学中,学习成绩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于重视知识传输而忽略了德育,有些班主任也因忙于班级管理事务,而忽略了德育。新课改倡导素质教育,要求科任教师与班主任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坚持立德树人。2.德育方式单一。一些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会选择传统教学方法,这种口头传授大道理的形成,对于思辨能力较弱的小学生来说,难以理解,因此他们往往表现出较低的倾听兴趣。教师要想更好地将正确的思想、观念传递给学生,应改变德育方式,根据小学生的兴趣与特点,选择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3.环境复杂。在网络信息时代,学生早早就接触了网络,丰富的网络资源开阔了学生视野,也消解了教师的“权威”,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更多知识。教师“权威”的削弱导致了德育工作推进不顺。此外,网络环境十分复杂,海量的信息良莠不齐,需要加以辨别,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来说,难以正确辨别网络信息。不少小学生因为受到不良网络信息的诱惑,沉迷网络世界,或者过于“早熟”,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德育工作的开展。当然,对于信息时代中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班主任要全面客观看待,不能要求学生远离网络,堵不如疏,最好的办法是顺势引导,根据小学生的兴趣特点,利用网络科技开展德育,调动他们的兴趣。如何基于网络科技开展德育,下文将详细论述。
二、信息化时代优化小学班主任德育管理工作的策略
小学德育管理工作需要班主任在日常教学中结合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德育方式,利用网络平台优化德育内容,并利用多媒体等辅助工具呈现内容,增强德育管理的趣味性、科学性,从而使德育管理朝向预定目标发展。1.加强网络使用管理。在步入小学时,部分学生已经接触了网络,但上网仅限于娱乐,对于利用网络学习知之甚少。针对这一问题,班主任可以在教学中讲解网络应用的利弊,使小学生对网络有清晰的认识,引导学生正确应用网络,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1)控制上网时间。为避免学生过多接触网络带来的不良影响,教师可为学生制订学习时间安排表,合理安排学习、上网时间,让他们学会劳逸结合。要取得良好效果,班主任首先要与家长沟通,获得家长的支持。(2)限制上网范围。网络世界是多彩的,小学生总是会对一些新鲜事物感到好奇,稍不小心,可能就会沉迷网络。因此,班主任要联合家长限制学生的上网范围,既要保证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解决遇到的学习问题,又要避免其沉迷网络游戏。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布置作业或发起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从而发现网络学习的便利,找到正确使用网络的方向,这比直接告诉他们怎样做更有效。(3)加大监督力度。班主任应与家长合作,监督学生安全上网。若发现问题,要及时与学生沟通,与其一起寻找解决办法,而不能一味地责怪。如此,学生才会更好地掌握应对网络安全问题的方法,避免重复犯错。2.构建德育网络平台。现阶段,网络平台发挥着重要作用,小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学习,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与他人交流思想。基于网络平台优势,班主任可以构建网络德育平台,积极开展多种网络交互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适时渗透德育内容。在德育内容的选择上,班主任要根据小学生的发展特点,选择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案例或可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的案例。部分学生可能会沉迷于网络游戏,对于网络学习难以提起兴趣,针对这部分学生,教师要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作用,在平台中宣传安全使用网络的必要性,让他们明确沉迷网络游戏的负面影响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促使学生对学习生活进行自我规范。为激发学生应用德育网络平台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在网络平台中布置活动任务,如做家务、帮助他人等,学生若按要求完成任务,则给予一定奖励,以此激发学生参与任务的热情。3.更新德育方法。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小学班主任应与时俱进,在工作中不断探索,更新德育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在学习中领悟德育真谛,这样不仅能调学生的能动性,还能彰显德育效果。首先,班主任要熟悉网络知识,并具有基本网络技能,能在德育中应用网络技术。其次,在探寻德育管理方式中,班主任应向学生询问他们认可的德育管理方式,在学生提出想法之后,引导学生分析,明确所提建议的优势与不足,再总结所有学生建议,形成可行的德育路径。这样既可以集思广益,又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德育管理方式应是多种多样的,在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要不断分析过程、总结经验,持续调整管理方式,确保德育管理得以有效推进。4.增强家长对于德育的重视。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日常行为会对孩子造成重要影响。因此,要取得良好的德育成效,不仅需要教师重视,更需要家长配合。班主任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加强与家长的交流,在学生出现相应问题时,及时与家长商讨对策,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帮助其解决问题。但是部分家长对德育缺乏认识,不能很好地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甚至对德育工作造成负面影响。对此,班主任要对家长进行适当引导,提高家长的德育管理知识和技能,帮助家长构建正确的德育观念,引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榜样。总而言之,在信息化时代下,班主任要根据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开展德育,根据小学生的发展需求积极创新德育模式,增强小学生的德育体验,使其对德育有新的认识。班主任可以在网上设立德育平台,建立德育超话、贴吧等,让学生在里面自由讨论、互相监督,以此提高小学生的道德修养。同时,班主任还要与家长携手开展德育,利用网络平台加强与家长的沟通频率,就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共同分析、探讨,实施德育管理优化措施,最终助力德育管理工作有效推行。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小学生家长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