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扶贫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9 05:47:0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消费扶贫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消费扶贫论文

大数据技术在高校学生扶贫管理的应用

为实现高校学生的精准扶贫和扶贫管理工作的规范化进行,论文通过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优势,分析了大数据技术在高校学生扶贫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意义。紧接着,从贫困生认定子系统、贫困生帮扶子系统两个方面分析了高校学生扶贫管理工作内容。最后,论文认为大数据技术在高校学生扶贫管理工作中的创新应用,可从三点做起:一是从多维度建立贫困生精准扶贫认定体系;二是借助于大数据平台促进精准资助的多元化;三是利用大数据实现扶贫管理的动态化。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发挥出高校学生扶贫管理工作的真正价值。

高校学生扶贫是高校一项重要工作,不仅是保证国家教育公平的一大举措,更是确保高校贫困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的一大经济支持与鼓励。为此,高校学生扶贫工作应引起高校领导们的高度重视,并积极地运用现代化技术促进高校学生扶贫管理工作的创新与规范化进行。对此,大数据技术凭借着数字化、现代化、智能化及可挖掘海量信息的价值等优势逐渐引起了高校的广泛关注,并积极地在高校学生扶贫管理工作中研究应用。至今为止,如何充分地运用大数据技术优势并做好高校学生扶贫管理工作,依然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问题。所以,论文对大数据技术在高校学生扶贫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大数据技术在高校学生扶贫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意义

一般而言,大数据有着类型多、容量多、应用价值高及存取速度快等特点,可作为数据集合,并以最快的速度采集数据进行存储和分析,进而从中挖掘数据的新价值。这说明,大数据技术具有可扩充性、全体性及有待挖掘性的特征,一旦在高校学生扶贫管理工作中引入,就能结合大数据技术优势,从扶贫管理的各个细节部分出发,挖掘出更精准的数据信息推动高校学生扶贫管理工作的进行。确切来说,大数据技术在高校学生扶贫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可从校内校外数据结合的方式建立精准扶贫数据库。也即是从教育评价、日常管理、财务支出和入场活动,再结合学生校内的生活、学习等,建立起一个数据库。通过把这个数据库和学校学生资助体系融合,就能精准定位贫困生并进行精准扶贫(陈涵,大数据时代高校精准资助工作载体的创新与实践[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2):88-89)。大数据技术通过对高校学生贫困认定相关信息进行数据挖掘,就能实时地分析出学生贫困认定的相关动态信息,这就能促进高校学生扶贫的实时性与动态性,更提高了高校学生的精准扶贫力度。这就说明,大数据技术在高校学生扶贫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意义。因此,大数据技术在高校学生扶贫工作中的应用,不仅是高校扶贫工作创新开展的必要保障,更是对学生精准扶贫公正性、科学性的根本保证。所以,为了推进高校扶贫工作的全面进展,应充分大数据技术在高校学生扶贫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王馨慧重视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优势和高校学生扶贫管理工作的精准性。

2大数据技术下高校学生扶贫管理工作中应用的主要系统模块

大数据技术下高校学生扶贫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系统模块,应了解并掌握高校学生扶贫管理工作的目标及具体过程,才能全面开展高校学生扶贫管理工作。对此,论文通过结合大数据技术的主要特征,认为高校学生扶贫管理工作的主要系统模块,可从贫困生认定子系统和贫困生帮扶子系统两个方面说起。2.1贫困生认定子系统所谓的贫困生认定子系统,也即是通过对高校学生入校时信息、以往资助信息、家庭经济信息、进出宿舍信息及在校食堂消费信息等进行收集和记录,并建立学生专项数据库。这时候,这一数据库通过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分析学生的日常信息,进而查找出最需要进行资助的学生,并确定学生的不同贫困登记,进而为高校学生扶贫管理工作者提出最科学和最精准的扶贫意见。2.2贫困生帮扶子系统大数据技术下高校学生扶贫管理工作中的贫困生帮扶子系统,通过对贫困生进行准确和科学的帮扶,进而全面推进高校学生扶贫管理工作。在贫困生帮扶子系统下,主要是高校学生扶贫管理工作者充分运用大数据优势,结合学生的专业情况、家庭经济情况、心理健康情况及学习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学生的根本需求,并对学生展开针对性与个性化的资助。当然,高校在统一分析学生的需求后,就要确定资助的形式(金湓,马龙,大数据时代民族高校资助工作探究[J].科教文汇,2018,07(31):126-127)。一般来说,如为贫困生提供兼职实习岗位进行帮扶,也可以对贫困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为贫困生进行就业帮扶、资金资助帮扶等。

查看全文

精准扶贫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在精准扶贫视角下对武陵山区的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发展项目现状进行调查和SWOT分析时可以了解到,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构建光靠政策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地方政府能够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所在,并且形成品牌发展效应,才能够更好地促进武陵山地区经济的均衡化发展,构建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模式。

一、精准扶贫内涵

精准扶贫这一概念是在2013年习到湘西进行调研工作时提出来的,是我们国家现阶段重要的扶贫发展战略,是反贫困理论的巨大创新,实施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需求,面对不同地区的贫困环境,需要采用更为有效的方式来对扶贫对象进行精确的识别与帮扶,做好对扶贫工作项目的精确管理,以地方政府为主导,通过市场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来提高扶贫对象的自我生产能力,改善扶贫对象的生活水平,使贫困地区的人民早日走上脱贫致富的发展道路[1]。

二、精准扶贫视角下的武陵山片区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武陵山片区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文化资源优势。武陵山位于四个省份的交接之处,少数民族人口比较多,民族文化特色十分明显,在武陵山片区中还有许多的特色文化小镇,少数民族寨子,这些都是特色文化集群产业项目发展的基础,近几年来,随着武陵山片区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很多优秀的文化产业人才也积极投身到了文化产业集群发展项目当中,为武陵山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思路,像是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文化产业集群地区,就吸引了国内外不少的游客前来参观游玩,调动了其周边地区文化娱乐休闲一条龙产业发展,在湖南省地区也是全国范围内比较著名的旅游文化特色景点,为今后的武陵山特色文化产业建设指明了方向,提高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使村民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2]。

查看全文

国内烟草企业品牌营销论文

v请通过站内搜索查找本站资料v上传资料v给我留言v帮助中心v网站地图

v加入收藏

v免费注册

v用户登陆

v入会指南

欢迎光临莲山课件,本站有十一万套免费课件、资料网站首页课件站教案站资料站试卷1站试卷2站作文站幼教站公文站

查看全文

旅游消费研究进展论文

一、旅游消费的早期研究工作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旅游消费的专门研究较为少见,主要的工作是附带在相关专题或系统研究中进行的。从国外100余年的旅游研究史来看,尚未找到专门系统研究旅游消费的著作。从近期研究动态来看,也未将注意力摆在旅游消费的系统研究上来。从国内的旅游科学研究情况来看,旅游消费的系统研究已经起步,但从严格意义上来看,相关学科所作的工作更多。

旅游消费的研究,已有工作大致可从两条线索中追溯:一是从消费经济学的角度,二是从旅游科学研究中附带或从其他相邻科学角度所从事的专题研究。

1.从消费经济研究中产生的旅游消费研究成果

从消费经济角度探讨旅游消费问题,在我国是尹世杰教授最先敏锐地感觉其意义,并率先倡导的。还是在80年代初期,尹世杰教授就指导研究生从事过这方面的研究,同时他也认为董辅@①较早就具有旅游消费经济思想,主要是旅游资源价值问题和旅游资源开发保护问题的研究。实质上,在80年代就有从基本理论研究入手进行探讨的,如龚晓宽、宋维真的研究,但是总的说来未形成体系,也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另外,主要从消费文化的角度,涉及了旅游消费的研究,1994年底,由《消费经济》杂志社首先发起的消费文化的讨论中,就出现了许多观点,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了旅游消费的研究,如尹世杰教授认为消费文化包括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人们精心创造的实物生活资料和精神文化产品,以及富有创造性的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的消费行为;周淑莲等则认为与旅游密切相关的茶文化、酒文化、服饰文化等是消费文化在消费品上的表现,风俗、风格、地方特色等是在消费方式上的表现。这些认识,与国内国外旅游文化研究的范畴有十分类似之处,当然,也是各有侧重。值得指出的是,消费文化对旅游文化的较细致的研究也有成果,如梁琦对生态旅游消费的研究;近年来兴起的闲暇消费研究,也有不少涉及了旅游消费问题,如曹茉莉的工作;从旅游消费的分析入手进行部分预测的研究工作也有开端,如池进的工作。

查看全文

电子商务毕业论文3

电子商务毕业论文

目录

1.前言...2

2.网络营销——促进中小陶瓷企业营销国际化...2

3.网络营销的主要特点...3

3.1跨时空营销...3

查看全文

艺术设计学科融入精准扶贫研究

一、高校艺术设计学科精准扶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艺术设计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这一学科特点决定了其必须面向社会、服务社会。而服务社会就必须融入社会,深入到生产、建设、服务、流通等第一线。中国社会本质上依然是一个农耕文明体。据调查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约12亿人口,其中9亿是农民,占到75%。经过四十年改革开放的大发展,现在近14亿人口,依然有9亿农民,占到64%而且,这些农民,他们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人际伦理结构,和几百年前,几千年前,并无本质区别。而城市人口,绝大多数也是通过近代农民进城务工,或者考学、参军等途径来到城市。他们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价值观等,也依然保留着农民的烙印。这些根深蒂固的落后观念,尤其是文化思想观念的落后,是当前制约贫困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从大体上来说,农民思想落后、观念陈旧、陋习严重、惰性也很大,加之文化欠缺、自身造血不足,贫困在所难免。高校艺术设计精准扶贫旨在从技术层面和文化产业层面给予农民的帮助。技术扶贫同文化产业扶贫是一种渐进式的可持续发展的扶贫路径,技术扶贫为文化产业扶贫提供条件。文化产业扶贫,从策划到品牌,从资本到产品,从商业到农业,建立起一整套可持续的协作式社会创新体系。从修复乡村风貌、开发文创产业、吸引年轻人回乡、转变他们消极落后的传统文化观念、增强致富本领和文化自信始,到参与掌握其经济项目的运作能力、法律政策的理解能力和市场经济适应(生存)能力,激发农村社会的内在活力终。因此,文化产业扶贫是改造贫困文化、遏制返贫现象、阻止贫困代际传递、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关键和根本,[2]最终实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艺术设计扶贫一方面是“技术扶贫”,但更重要的是“文化产业扶贫”、“技术扶贫”,可以通过培训、帮扶、传承和挖掘非遗技能,使贫非遗技能得到传承、保护和发展(往往是独特的原生态文化得以保存),保护手艺人的生存底线,促进自身造血功能,形成良性循环;另一方面是“文化产业扶贫”通过文化资源IP的挖掘和文化创意产品研发继而开发文创产业,这样,文化与经济的有机结合,更好地服务和推动经济持续发展,遏制返贫现象、阻止贫困代际传递,促进文旅产业以达到乡村振兴的目的。

二、艺术设计是文化扶贫的重要手段

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人,人在本质上是文化的存在物,人正是通过对自己生存发展方式的不断设计,社会得以进步。设计才终将成为一种文化,而文化也必然成为设计之魂。近年来,中央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与文化扶贫相关的指导性文件和法律法规,对推动文化扶贫,尤其是文化事业扶贫起到了促进作用。如2015年12月,文化部等七部委印发《“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将文化扶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17年6月,文化部的《“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中提出要发挥文化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扶志”、“扶智”作用。[2]文化,它包括了一个民族生活的种种方面。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精神生活方面,如宗教、哲学、艺术等;社会生活方面,如集体组织、伦理道德、制度法规、经济关系等;物质生活方面,如饮食起居、风俗习惯等。艺术设计是文化扶贫的重要手段,当前艺术设计扶贫的主要做法是通过文化产业扶贫。各地党政有关部门出台了相关政策以及下拨扶持资金,譬如通过文化活动、电子商务、企业、非遗传承等和农村农民农产相结合,实施文化+旅游开发文化产业项目,带动贫困户脱贫取得一定成绩。

三、高校艺术设计学科精准扶贫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的现状是高校艺术设计学科精准扶贫还严重滞后表现在:(一)高校艺术设计学科精准扶贫体系建设滞后。高校设计艺术学科,近几年有了较大发展,逐渐建成满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有用人才的学科体系,但是随着国家号召乡村振兴、精准扶贫,艺术设计学科在精准扶贫上行动缓慢甚至滞后,远远不能满足乡村振兴精准扶贫所需求的综合性设计人才培养的需要,专业教学缺乏实践性与交叉性的融合。精准扶贫要求设计学科面向社会、面向农村贫困地区解决有关文化教育、产业振兴、农民脱贫致富等问题,需要的是学科资源整合设计服务,要将单一、封闭、狭窄的设计服务,变为多维度、复合性强的服务设计,因此给艺术设计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二)高校艺术设计学科师资水平急需提高。有些高校教师人文素养不高、知识结构单一陈旧、教学观念落后,对于精准扶贫知识储备不够,对乡村振兴认识不足。其次缺乏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虽然教育部强调“双师型”但比例严重不足。产、学、研没有落到实处。师资教学实践能力不强,很多教师没下过企业也没到过农村,只有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缺乏导致教学效果空泛,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要投身于精准扶贫,高校艺术设计师资水平急需提高。(三)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缺乏创新。当下,艺术设计教育的产出与中国产业需求错位的状况日益严重,乡村建设精准扶贫更是缺乏具有创意设计的人才体系。文化产业属于创意产业,艺术设计是文化产业的集大成者。然而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的大学生,由于知识结构单一、项目设计的能力有限,显然缺乏核心竞争力。(四)高校艺术设计学科对非遗传承保护和发展重视不够。目前,高校艺术设计学科对非遗传承保护和发展重视不够,甚至完全没有涉及。即使扶贫也往往流于形式,走马观花、浅尝辄止。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的记忆。中国传统村落及贫困地区非遗资源非常丰富、区域分布广,其复合性、神秘性、特异性、原真性等特质明显,具有巨大的开发潜质和优势。非遗项目或产品是可以作为特色文创品开发和打造的,做的好可以“点对点”精准扶贫。从目前活态传承角度看,由于市场化程度不高,一些老手艺传承乏人,逐渐形成今天“人走艺绝”、技艺失传的危机。要留住“老手艺”前提就是保护好传统工艺方法。还要保护中创新。没有创新的保护没有可持续性。高校艺术设计学科校要做非遗工艺保护和传承工作,构建“大师+工作室+项目”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并将培养传承人、培训农民纳入课程体系。要强调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的活态传承,协助农民主体走上产业化致富之路精准扶贫。

查看全文

电子商务专业毕业论文

目录

1.前言...2

2.网络营销——促进中小陶瓷企业营销国际化...2

3.网络营销的主要特点...3

3.1跨时空营销...3

3.2互动式营销...3

查看全文

我国区域收入差距分析论文

摘要:我国区域收入差距正在不断扩大,并且已经对整个经济的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缩小差距,保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通过对我国的区域性收入的现状、原因和相关对策等问题的初步探讨,对省内之间,省际之间,特别是东中西部之间的差距分析,提出解决区域收入差距过大的对策,分别从产业调整等六个方面,改善分配制度的社会环境和法律环境,从而进一步缩小我国区域性收入差距,提高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

关键词:区域经济;收入差距;分配制度

l区域收入差距概况

1.1我国收入差距的现状

(1)基尼系数不断上升。世界银行指出,过去20年是中国收入差距扩大最快的时期,中国也是世界上基尼系数提高幅度最大的国家。分配高度不平等的国家的基尼系数通常在0.5和0.7之间,收入相对较为平等的国家在0.2和0,35之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基尼系数所反映出来的收入差距,总的来说呈上升趋势。据世界银行统计,2006年我国基尼系数已逼近0.47。在股市楼市的双重作用之下,2007年基尼系数接近或者超过0、48已成定局。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人均GDP达到1500美元左右基尼系数才开始下降我国去年人均GDP只达到2000美元左右,人均GDP增加与基尼系数呈正比。

以上数据都是根据正常收入计算的,如果将偷税漏税,论文官员腐败等非法非正常收入也估算在内的话,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将更加严重。

查看全文

留守儿童网络学习资源使用情况研究

摘要: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战的攻关之年,国家和政府对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的“扶贫扶智”越发重视。本文对有关“粤北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网络学习资源使用情况及其心理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梳理、综述和评价,积极寻求创新点,建立了今后深入研究的思路与框架,并提出对未来研究的预测,以指导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粤北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网络学习资源;心理影响因素;研究展望

一、研究背景与立意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大规模劳动力从农村转向城市,同时城市间也存在大量劳动力转移的情况。卢晶亮在《广东千村调查2018年研究报告》中指出:农村人口到城市谋生,是广东乡村就业的一条重要道路。山区人口主要在广州、深圳两地就业,多选择工业、餐饮服务业,建筑业。全年在外务工者的特点是:年龄小,已婚的比重低,接受教育的程度高。广东省平均在外务工的年收入是35520元,而农村的年人均收入是1166元,最高的是珠三角地区,则最低的是农村。广东的消费水平从高到低排列是:山区五市、西翼三市、东翼四市和珠三角九个城市。由于当地经济条件等原因,多数年轻人会选择外出务工,这使得留守儿童问题更为严峻,而收入水平较低的粤北地区留守儿童情况更为明显。2016年有团队经过调查发现:全国范围内在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比重为20.3%,占儿童总数量的1/5以上。在90%以上的留守儿童中,他们的主要看护人是祖父母辈,年龄平均59,有70%以上学历为小学以及小学偏下。广东作为人口流动和人口总量的大省,由《广东千村调查2018年研究报告》中的数据可知:农村的留守儿童比重是45.41%,明显超出全省的留守儿童平均水平,其中粤北地区占据多数。本文在调查研究留守儿童网络学习资源使用情况的基础上,基于心理影响因素,立足于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对相关的研究进行简要综述和评价,并就相关的研究内容进行展望,从而为接下来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二、研究综述与评价

(一)留守儿童教育的相关研究。邢慧斌、杨青、朱彦伊(2019)对河北省进行研究,发现在家庭环境(父母不在身边)的影响下,儿童在学业上相较于父母在身边的儿童明显处于劣势,同时还面临着“精神贫困”(这里的精神贫困是指在父或母的一方、或者父母双方都在外地而非本地务工的情况下,给留守儿童带来了社会压力、生活压力、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压力,从而导致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在心理、思想、人格、安全感等精神需求或认同程度比健康儿童较低的状况)。更重要的是,如果在一个家庭无法欢聚的同时,学业上要是再无法获得足够的支持,留守儿童面临的处境会更加艰难。(二)贫困地区教育的相关研究。田俊、王继新和王萱(2019)为了验证“在地化”(通过互联网构建学校共同体)对乡村等贫困地区教学资源是否具备助力作用,采用了问卷调查、半结构性访谈以及实地观测等方法,最后得出结论——“在地化”策略能够有效助力乡村等贫困地区教学资源的增长。李运华、朱惠霞、何小玲(2014)通过实地调研的方法对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农村教学情况进行了研究。他们在河源市和平县的农村小学中抽取了430名教师,采用问卷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法对贫困地区小学教师的课堂能力进行了调查。最后他们得出了以下几个主要结论:第一,贫困地区小学教师的课堂监控水平处于偏低;第二,贫困地区的小学教师的课堂能力具有阶段性的特征;第三,备课关注点在教学能力不一的老师中有所差异;第四,课堂教学能力同教后思考及改进这两者存在显著相关。(三)教育扶贫的相关研究。刘会凤(2019)对当今教育扶贫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通过论证,研究者认为教育扶贫大程度上隔断了贫困传递,而“互联网+教育”为贫苦地区的精准扶贫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助力了教育精准扶贫的这一事业,隔断了落后文化对贫困地区以及人口的潜移默化;而在今天中,“互联网+教育”吻合了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急切要求。并且即使存在着诸多难点,但个人和社会力量加入到“互联网+”教育扶贫的比重不断提升,为我国教育脱贫事业助力。要促进“互联网+”教育为精准扶贫助力,研究者认为不仅要着手在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根基上,同时也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管理以及学生对电子资源素养等问题的处理。(四)小结与评价。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已就贫困地区教育、留守儿童教育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其研究结论具有一定优势和适用性,但也有一些缺陷。例如,在教育方面,有很多人以留守儿童为切入点,但从网络资源使用情况角度分析的领域则鲜有人涉足。此外,部分贫困地区政府在教育扶贫中,未注意到留守儿童及其心理影响的特殊性。因此,在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项目将对留守儿童网络学习资源使用情况以及其心理影响因素进行调研,以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已有的研究成果,并且对留守儿童问题提出相关的可行性解决方案。

查看全文

疫情防控期间高校精准资助体系探析

摘要:党的以来,党中央多次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资助”来源于“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资助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深入贯彻落实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就疫情防控期间高校精准资助出现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切实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疫情防控期间得到相应的帮助,强化高校疫情防控期间精准资助体系建设,做好“扶贫”“扶智”与“扶志”,发挥高校资助育人的作用。

关键词:疫情防控;高校;精准资助

1疫情防控期间高校精准资助面临的问题

1.1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无保障。2020庚子春节,受肺炎影响,广大学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宅在家中”,但是对于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宅在家中”没有任何收入来源,学习上和生活上面临巨大的经济困难。首先,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收入单一甚至无收入来源,受肺炎疫情影响,其父母不能提前复工赚取足够的生活费补贴家用,尤其对部分建档立卡家庭来说,延迟复工复产更使得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其次,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遭遇家庭重大变故,甚至家庭成员感染的情况,高昂的治疗费用使得家庭经济不堪重负;最后,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可以通过勤工俭学赚取部分生活费满足日常生活所需,但是疫情防控期间“不出门”使得他们失去了补贴生活费的好机会,“只消费零收入”使得这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经济上巨大的压力。1.2缺乏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专业性指导。各高校积极响应“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号召,“网上学习”成为新时尚,但是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学习、就业等方面的困扰。一方面,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它们更需要专业性指导来完成毕业论文,解决就业问题或者学习深造问题,尽管“空中双选会”、网上视频招聘等层出不穷,但是部分高校存在宣传力度不够、宣传途径单一、效果落实不够详尽等问题,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家庭条件限制,无法及时有效获取实时信息并就自身实际情况作出择业决定,而且由于其自身阅历较低,对毕业、就业等问题甄别困难且不够重视;另一方面,对于非应届毕业生来说,当下最重要的是完成网课的学习并对未来发展做好规划,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会受到家庭网络影响,通过借用别人的无线网络或者使用流量而造成信号不畅,尤其对于偏远山区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他们可能面临更大的信号不畅问题,这就使得这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能及时有效参与网课的学习,影响自身专业发展,不利于专业素养的培养,还有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缺乏自身约束力,而且其家长不能给予指点监督或者管理方式不当,尤其是一些孤残家庭,由于家中劳动力短缺,会出现学生担当家里“顶梁柱”的现状,这就使得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考虑自己的事情,进而消沉颓废,荒废学业。1.3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尽管“史上最长假期”增加了学生与亲人相聚的欢乐时光,但是对于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首先,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原因无法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而产生自卑、孤独、焦虑等心理,产生诸多负面情绪,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其次,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性格内向,使得其在面临择业、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问题时不能积极求助老师同学的帮忙,致使其产生诸多心理困扰,影响其进一步发展;最后,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缺乏与外界沟通或者同亲人关系不和谐而变得萎靡不振、消极抑郁。

2疫情防控期间高校精准资助出现问题的原因

2.1高校资助摸排范围受限、资助力度有限、资助形式单一。高校资助坚持使用传统的资助模式,尽管传统的资助模式可以减轻高校老师的工作量,而且传统的资助工作模式运行起来得心应手,但是在疫情防控期间,传统的资助模式不可避免会产生诸多问题。第一,高校摸排工作主要是通过学生主动申报的方式进行,这不可避免会面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及时或者不想反应自己的实际诉求、部分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获得补助而提供虚假材料以及高校对材料的真实性和学生实际困难程度甄别困难的问题;第二,高校资助项目繁多,资助资金有限,这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的资助金额有限,只能起到临时性补助的效果,勉强缓解家庭经济压力,对于家庭遭遇重大变故的学生来说,资助金额的作用就变得微乎其微,资助金额不足以缓解其家庭经济困难现状;第三,目前高校主要是通过发放补助金额的方式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物质上帮扶,但是在“扶志”与“扶智”等方面缺乏专业性教育指导,这不利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方面发展。2.2高校缺乏“文化扶贫”机制体系建设。育人是资助的永恒目标,但是大部分高校仅仅致力于在“扶贫”方面做好做优,而忽略了“扶志”与“扶智”的资助育人目标。首先,高校资助队伍未能与教学团队做好交流互通,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面临各行其是的问题,任课老师不能准确把握所授课班级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状况,无法就其面临的学习就业等方面问题进行专业指点和辅导帮助;其次,高校缺乏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诚信感恩意识教育,部分受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把受助当作理所当然的事情,甚至对比自己获得资助金额多的同学怀有敌意,缺乏励志勤学、诚信感恩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最后,高校缺乏对优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一些励志感恩、志愿服务事例未能够及时收集并借助新媒体做好有效的宣传,使得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缺乏自强不息、拼搏奋进的精神。2.3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未能及时反应自己的诉求。目前,大部分高校采用学生自己申报进而学校审查,最后做出资助决定的资助工作模式,但是单纯依赖学生自己反馈难免在信息的真实性和全面性方面面临不足。一方面,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缺乏对学校机制体系建设的认识,不能准确定位各部门机构的作用,认为自己的问题反映是给学院和学校添麻烦,宁愿忍气吞声也不肯上报自己面临的困难,使得其在真正需要帮助的时候错过了机会,不能通过相应补助缓解家庭经济困难的现状;另一方面,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心理方面的困扰,他们不想让老师同学知道自己的家庭状况,而高校了解学生家庭状况的渠道又较为单一,这就使其不能够得到有效资助;与此同时,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缺乏对认定材料的重视程度,认定材料的不足或不实使得老师不能准确把握其实际家庭经济困难程度,进而影响受助金额确定。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