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制作技术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6 13:55:0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先进制作技术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先进制造技术教学改革论文
一、先进制造技术教学现状
目前“先进制造技术”是工科院校机械工程、工业工程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限选课(选修课)。由于该门课程覆盖面广、内容繁杂,教师教学多以课堂讲授为主,缺乏结合实际的案例式教学、综合性教学、实践教学等原因,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困难重重,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如下:
(1)学时少,涵盖信息量大。教师面临着如何结合本校办学模式和本专业学生深造和就业的需要来重新组织、整合教学内容的难题。
(2)先进制造技术是一门动态的、不断吸收高新技术发展的技术,大多数教师受到现有教材的限制,无法在授课过程中及时融入先进制造技术的最新发展现状。
(3)实验设备匮乏,无法通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践环节来加深学生对理论授课内容的理解。
(4)课件制作难度大。先进制造技术内容繁杂,涉及多种先进制造工艺、原理、加工过程及应用。授课过程中仅采用文字结合图片讲解是远远不够的。
企业成本管理的分析与设计思索
一、先进制造模式:文献综述与内涵界定
(一)研究现状
近几十年来,大量生产方式面临着巨大的困境,消费者的价值观正在发生结构性的变化,呈现出主体化、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同时,市场演变和变革更加迅速。现代企业必须有效应对市场环境的急剧变化,并迅速做出反应,及时掌握用户的需求,有效地生产和提供令用户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原来以产品为中心、以规模经济为竞争优势的大量生产方式遇到了严峻的挑战。
同时,先进制造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诞生了各种先进制造技术。特别是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产生了很多先进的制造模式方法。据统计,目前先进的制造模式已有34种。在市场的变化发展中,为了解决新出现的问题,在制造业中发展了许多理论和技术,包括敏捷制造、并行工程和供应链技术,并在实际中加以应用。
将制造战略重点转移到质量和时间,着力依靠制造技术的改进来解决问题。尤其是抓住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所提供的契机,以单项的先进制造技术,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柔性制造系统(FMS)等,以及全面质量管理(TQC)作为工具与手段,来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和赢得供货时间。单项先进制造技术和全面质量管理的应用已确实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在响应市场的灵活性方面难有实质性的改观,且巨额投资和实际效果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原因并不是具体制造技术和管理方法本身,而是因为企业仍在大量生产方式的旧框架之中解决问题。
(二)先进制造模式的内涵
制造技术在电力设备制造工业的应用
摘要:电力工业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中十分关键的组成部分,电力工业改革是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选用合适的电力设备,并进行有效管理,才能保障好电力工业改革的发展。在电力设备生产过程中,必须引入比较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这样既可以解决原来电力生产工艺所无法充分适应的电力工业改造发展的需要,又可以提高设备品质,电力工业改造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就可以更好地得到缓解,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就可以得到更良好的保障,电力工业改造发展就可以更快进步。
关键词:制造技术;电力设备制造工业;应用
社会的需求随着发展变得更加个性多样,同时科技技术也一直在不停更新换代,所以现代制造业技术的更新换代一直在不断地进行以满足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电力设备制造工业的发展才能推进。目前,我国的电力设备制造的质量标准还不足够,我国的产品还不足以与外国发达的设备生产水平相提并论,所以,要提升电力设备生产水平,电力设备的发展才能得到大幅推进。
1电力设备制造工业的发展现状
(1)技术含量较低目前,我国在电力设备制造工作中对产品生产掌握的技术还不够全面,我国工业化发展不能在该方面得到大力的提升,在国际市场中电力设备制造的竞争也不能有好的表现,在国际中应用属于较多的层次,在目前与同类产品的比较中,性能还是不能有突出的表现,甚至是表现出更加的劣势,技术含量上也不如其他。所以当前市场竞争的激烈在我国产品上表现更为突出,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带来的众多国际产品也对本土产品带来了极大的威胁。(2)产品开发设计水平当前的电力设备设计与研发工作在全球中对比,体现出较差的水平,目前在该方面的技术水平并不足够,还处于不能完全自主的境地,部分产品需要借鉴国外产品的设计,自主研发技术以及相关支持的不足造成了产品质量的不足。综上所述,重要归因于电力设备生产技术上的不足,当前的企业绘图软件设计不足,也需要计算机的研发带动。(3)制造工艺与生产设备落后目前,企业中的电力生产制造设备还不够发达,制作产品的水平与工艺还不能达到一个较高的标准,所以生产出的产品质量,成本也不足以满足需求。同时,生产精密设备仪器的电力设备制造商也需要严格控制生产成本,也就更需要大力发展制作工艺以达到需求的效果。(4)缺乏服务意识与市场快速相应能力国家计划经济也为当前市场带来一定的影响,当前部分电力设备制造企业也不能完全顺应市场发展的趋势,电力设备的制造发展也会因为必要的服务不能得到满足而无法符合要求。企业的市场竞争也是品牌、服务、质量的竞争,要想创造更多市场价值,顾客对产品的需求,相关企业也应该大力满足。
2产品设计与开发
技术构成及发展策略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近几年新的先进制造技术模式和哲理层出不穷,本文结合我国国情,通过分析现代集成制造系统与其它先进制造技术的关系,论述了我国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技术构成和发展策略及途径,希望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做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现代集成制造系统,并行工程,虚拟制造,分布式网络化研究中心
引言
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起的革命使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革命不仅引起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变化,而且导致了生产方式和制造哲理的巨大变化,可以说近十年来提出的新的制造哲理都离不开信息技术提供的支撑,以信息化制造技术为代表的先进制造技术正使制造业处于重要的历史性变革时期。多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入关在即,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国内市场已从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而且正在迅速成为国际市场的一部分,许多大中型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甚至破产、倒闭。本文结合我国国情,通过分析现代集成制造系统与先进制造技术的关系,论述了我国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技术构成和发展策略及途径,希望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做些有益的探索。
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含义与定位
现代集成制造系统(ContemporaryIntegratedManufacturingSystem)是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新的发展阶段,在继承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它不断吸收先进制造技术中的相关思想的精华,从信息集成、过程集成向企业集成方向迅速发展,在先进制造技术中处于核心地位。具体地说,它将传统的制造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管理技术、自动化技术、系统工程技术进行有机的结合,通过计算机技术使企业产品在全生命周期中有关的组织、经营、管理和技术有机集成和优化运行,在企业产品全生命周期中实现信息化、智能化、集成优化,达到产品上市快、服务好、质量优、成本低的目的,进而提高企业的柔性、健壮性和敏捷性,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集成的角度看,早期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侧重于信息集成,而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集成概念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极大的扩展,除了信息集成外还实现了企业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各种业务过程的整体优化,即过程集成,并发展到企业优势互补的企业之间的集成阶段。
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论文
一、门槛回归模型检验的实证结果
在门槛变量方面,就系数符号的变化方向来看,门槛变量系数实现了由负到正的转变,这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并非总是正向促进作用,而是一个阶段性的渐进过程。当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处于较低水平时,其对制造业升级起到抑制作用,但随着集聚水平的不断提高,超过某一临界值时,其对制造业升级又变为促进作用。针对这一现象,本文认为因集聚而产生的资源争夺效应和集聚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生产性服务业是在制造业企业将生产服务外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制造业企业将内部生产服务外部化的结果。随着生产性服务业的不断发展,其经济规模不断扩大,集聚成为其主要的发展形式。根据集聚的不同阶段,本文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划分为萌芽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结合本文前文中根据生产性服务业区位商和门槛值的相对大小划分的四个集聚区间,低集聚水平属于萌芽期,中等集聚水平和较高集聚水平属于成长期,高集聚水平属于成熟期。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萌芽期和成长期,其集聚水平相对较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不足,还没有形成一定的经济规模,因此,此时制造业各企业倾向于将生产服务内部化,这样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就会与制造业各企业抢夺相关的人力资本、资产投资等资源,本文将这种现象称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资源争夺效应,这种效应会阻碍制造业升级。生产性服务业是在制造业企业将生产服务外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制造业企业将内部生产服务外部化的结果。随着生产性服务业的不断发展,其经济规模不断扩大,集聚成为其主要的发展形式。根据集聚的不同阶段,本文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划分为萌芽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结合本文前文中根据生产性服务业区位商和门槛值的相对大小划分的四个集聚区间,低集聚水平属于萌芽期,中等集聚水平和较高集聚水平属于成长期,高集聚水平属于成熟期。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萌芽期和成长期,其集聚水平相对较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不足,还没有形成一定的经济规模,因此,此时制造业各企业倾向于将生产服务内部化,这样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就会与制造业各企业抢夺相关的人力资本、资产投资等资源,本文将这种现象称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资源争夺效应,这种效应会阻碍制造业升级。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正向集聚效应则有利于促进制造业的升级,其促进机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利于专业化分工。生产性服务业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的集聚,能够深化自身及制造业的专业化分工,提高制造业运行效率。制造业将某些相关的生产服务外包给专门的服务企业,有利于其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核心技术研发、科技创新等活动中,从而能够促进制造业向生产价值链的中高端延伸。第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利于降低制造业成本。集聚在一起的生产性服务业之间会进行相互竞争,这样有利于多样化、高质量、低价格生产服务的提供,因而,制造业将相关生产服务外包会节省大量成本,而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会凸显出一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这也有利于制造业成本低的降低。第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够形成技术创新网络,有利于科技创新成果向制造业扩散和渗透。生产性服务业在相对较近距离范围内的集聚,有利于知识溢出效应的发挥,使得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合作,彼此之间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网络。技术创新网络的形成不仅能够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科技创新,还能够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向制造业转移,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制造业升级。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起到促进作用还是抑制作用,关键是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总效应。总效应为资源争夺效应与集聚效应的合力,即总效应=资源争夺效应+集聚效应。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萌芽期和成长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力、物质等资源,这就使得其具有相对较强的资源争夺效应,而此时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规模尚未形成,其集聚效应未能充分发挥出来,最终使得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资源争夺效应的负向作用强于集聚效应的正向作用,因而总效应的方向是负向作用,所以在这两个时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体现的是阻碍作用。但是随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规模的不断扩大,进入到集聚的成熟期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稳定,其集聚效应不断突现,而此时大部分制造业企业考虑到成本、专业化等因素,倾向于将其生产服务外包,因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此时期的资源争夺效应相对减弱。正的集聚效应不断增强,负的资源争夺效应因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程度提高而不断减弱,最终使得集聚效应强于资源争夺效应,因而总效应的方向为正向作用。因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这一时期的外在的体现即是能够促进制造业的升级。门槛变量系数由负变为正就反映了上述总效应的变化过程。进一步观察表3各门槛变量系数的数值还可以发现,当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由低集聚水平向中等集聚水平过渡时,门槛变量系数由-75.9499变为-82.7560,就数值的相对绝对值大小来看,负向作用变强;当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由中等集聚水平向较高集聚水平过渡时,控制变量系数由-82.7560变为-62.9118,负向作用减弱。这是由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由萌芽期向成长期过渡时,因发展所需要的资源数量迅速增加,使得其资源争夺效应相对萌芽期明显增强,而集聚效应虽有所增强但是其程度相对较小,因而总效应结果是负向作用增强。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成长期内,随着其集聚规模的变大,集聚效应有所增强,但集聚效应仍弱于资源争夺效应,而在这同一时期内,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资源争夺效应开始变小,因而总效应的结果是负向作用减弱。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不同阶段的资源争夺效应、集聚效应和总效应情况如图4所示。图中OA段表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萌芽期,在这个时期内,资源争夺效应和集聚效应都在逐渐增强,但是资源争夺效应增强的程度大于集聚效应,因而总效应体现为资源争夺效应,表现为对制造业升级的抑制作用。随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的不断加强,集聚进入成长期,即图中的AB段。这一阶段,资源争夺效应先是迅速增强,到达顶点后因与制造业的协同性开始显现而使得争夺效应逐渐减弱,在这一过程中,集聚效应虽然也一直在不断增强,但是增强的程度明显小于资源争夺效应。因此,这个阶段中的总效应仍表现为抑制作用,而且其作用程度表现为先增强后减弱。在B点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正向集聚效应与负向资源争夺效应相互抵消,总效应为零。B点之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进入到成熟期,在这个时期内,资源争夺效应仍在逐渐减弱,集聚效应开始充分显现,其正向作用强度开始超过资源争夺效应的负向作用,因此总效应由负向变为正向,表现为对制造业升级起到促进作用。在控制变量方面,就估计结果的符号而言,四个控制变量的符号与实际情况是相符的。具体来说,人力资本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系数为0.0250,估计结果显著为正,这表明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劳动力对制造业升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劳动力自身素质相对较高,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充分利用自身所掌握的相关知识,从事较高技术水平的工作,而且工作效率也相对较高,有利于发挥创造性作用,从而为制造业升级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资本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系数为0.0052,而且估计结果显著。制造业的升级离不开先进机器设备等的支持,对制造业固定资产等的投资,可以为制造业升级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证,进而加快制造业升级进程。科技进步对制造业升级也显示出了正向作用,但是估计结果不显著,这说明科技进步在制造业升级中的作用仍有待于提高。制造业出口对制造业升级显示出了显著的负向作用,这主要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在国际分工中我国显示出了明显的廉价劳动力优势,这使得我国制造业位于国际生产价值链的底端,主要以初级产品加工、装配以及国际代工为主,产品的设计和研发能力薄弱,拥有的主要是最简单的加工能力,因此,我国的制造业基本上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常年处于这种国际分工形势下,虽然每年制造业的出货值很大,能够有效促进制造业的加工生产,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较强,但出口的产品大多是低附加值产品,科技含量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国制造业的升级。总之,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角色使得对外出口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在量(数量和种类)的增加方面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但对制造业质的提高方面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抑制作用。
略论机械技术的课程建设
与时俱进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适应学科最新发展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断促进制造技术的发展,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要实现与工业企业的无缝连接,教师需密切关注学科发展,与时俱进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协调传统内容与先进性。课程的内容围绕产品的加工制造,以机械加工工艺为主线,以优质、高效、低成本、节能减排为宗旨,将涉及到的机床设备、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工艺装备等有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并根据这条主线的需求作为取舍的原则,强调以产品质量、生产率、经济性、可持续发展为中心融入节约能源和绿色制造的理念。从培养学生的综合工程素质出发,使学生熟悉和掌握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能够在理论上进行分析、在实践上具有解决一般技术问题能力。补充新知识,增加现代工业领域采用的新刀具材料、新加工方法、数控机床的基本介绍、数控加工工艺的特点、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绿色制造等内容,使教学内容能够充分反映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目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内容多课时少,在教学内容的讲授上既要加强基础,又要拓宽知识面;既要保持经典,又要体现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既要掌握基本理论,又要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上以少、精、宽、新为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如减少车床进给和螺纹加工运动传动链的讲授,而将这部分内容放在实验课中,学生在现场对着实物进行感性观察,学得更快、记得更牢。对于机械加工工艺拟定、加工精度部分等重点内容仍进行重点讲解,但是更加注重对实际工程问题的分析和理解,强化学生在实际工程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水平教材的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基本,本课程选用韩秋实和王红军主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3版)》作为教材。该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北京市精品教材立项,该教材还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三等奖。编写出版与之配套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习题集》,分为学习指导和习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分析题、计算题和参考答案)。编写《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实验指导书》和实验报告,用于实验教学。编写《综合实验周大纲》和《综合实验周指导书》用于指导学生完成综合实验周的学习。建设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课程教学网络化平台。制作了网络课件、编写了多媒体教案,网上提供教学大纲、教案、电子讲义等资料,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开设网上答疑和交流通道。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巩固课本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拓宽知识面,增强理论学习的深入性,使课堂教学得到扩展。
以工程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层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现理论教学和创新实践活动的有机融合深入企业调研,分析整合和提炼典型生产流程所需的知识、技能、核心能力和态度,构建专业认知与实践-金工实习-课程实验教学-生产实习-课程设计-综合实验周-制造综合能力-数控加工学科竞赛“多元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实现从模拟型向实战型转变,由限制性向自主性转变,由验证性向综合性转变,由理论性向应用性转变。注重让学生建立起工程的系统概念,了解工艺设计、制造、检验等过程。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先进制造技术—数控编程—实际加工操作,注重层次化、从设计、仿真到实际零件加工的动手能力培养,体现渐进性教学方式。金工实习使学生了解基本的机械制造知识和方法;生产实习使之了解机械产品加工与装配工艺过程和工艺装备,将所学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课程实验教学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教师运用现代实验手段开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提高了学生实验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课程设计选自实际生产课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同时注意发挥团队作用。重点培养学生制订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和分析工艺问题的能力;综合实验课使学生受到一次接近实际的工程训练,全面实践和了解产品从设计、分析、制造、装配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协同工作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制造综合能力-数控加工学科竞赛满足学生进行创新的需求,进一步融合理论与实践,使学生的工程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本校进一步强化和加强生产实习组织、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设立长春一汽生产实习基地,使生产实习取得实效。综合实验周通过学生对产品的设计建模,进行工艺设计、数控编程和在机床上加工出产品,使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实验指导教师在实验中只讲述实验中的难点、应注意的事项,而实验原理、仪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由学生自己在实验预习中完成。另外,安排学生生产实习,使学生对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有一个切身的感性认识,每年还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比赛和见习工程师考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专业课程设计中融入现代计算机工程软件的应用,实现与先进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融合。从计算机辅助设计进行产品的建模分析,然后基于计算机辅助制造软件进行零件的数控编程,通过DNC系统将程序传到数控机床上进行加工,得到零件。通过实验为学生建立起制造系统的概念。专业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和讨论环节规范化,使学生的课程设计真正取得实效。面向工程实际,为学生营造现代工业背景的工程大环境。利用北京市的相关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与机床协会密切合作,每年组织学生参观机床展览会并进行讨论和研讨。邀请相关企业的技术工程师到校讲座、联系北汽福田、现代等现代化企业组织学生进行参观,为学生创造机会接触了解先进制造技术的最新发展动向和行业发展趋势,增加对现代化企业实际的感性认识。学校购置了各种教学模型、高档加工中心、数控车床、FMS系统、机床静刚度测试仪、主轴动态特性测试试验台等实验设备,设有专门的制造实验室,为学生构建了实际的工程环境,使从未接触过工程实际的学生建立应用的整体概念,突出实验的演示性、设计性和综合性,追求实验手段的先进性。为了适应应用型高级人才培养目标的实验体系研究和实验环节的建设,学校开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构建实验平台,编写实验指导书和任务书;编写相关的课程设计指导书。开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初步设想设定加工某零件要求达到的精度目标,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项目和方案,并独立完成实验。利用综合实验周的时间开设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和先进制造技术实验等。主要安排反映制造工程领域技术先进性和技术发展动向的实验,包括数控机床加工操作、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等实验,使学生了解先进制造技术的研究发展和基本技术方法,建立现代制造工业先进技术的实际概念,完成先进技术设备实际操作的基础训练。
实施工程意识培养和实践能力提高的基于项目的教学改革
1.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工程应用为主线,研究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注重工程能力的培养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教学与科研相脱节,课堂教学内容缺乏现实感,学生缺乏对先进制造技术的认识和专业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与企业的实践操作彼此割裂,学生运用学科理论与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培养和锻炼;校园生活与工业实际彼此分离等问题,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在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方向实施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整个过程贯穿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设计和组织教学内容。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第一节课,提出基于项目研究的学习。给每个同学发一份项目研究任务书,一个“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项目研究活动一览表。学生自愿组合,1~3人为一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研究。随着教学内容的开展,基于项目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下课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遇到问题请教教师,循序渐进地完成项目的研究。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融为一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而学习,通过讨论与小组其他成员进行积极的良性互动,相互交流想法、相互鼓励和沟通,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工程能力。实行新的教学模式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2.课堂讨论法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常注意提出一些思考问题启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结合课程的重点、难点,设计课堂讨论题目,通过讨论、质疑和总结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课堂活力,使学生对知识易于理解和掌握。对于习题中的错误,教师设计题目,供同学们讨论。比如对于机械加工关键工序的工序尺寸的拟订,如何判断封闭环是关键,教师给出一个实例,给同学们讨论,然后通过正确和不正确方法的比较,和同学们一起总结出“尺寸链很重要,基准转换用得着;先看封闭环,再判增和减,极值和概率法帮计算;多尺寸计算,图表法最有效”等朗朗上口的口诀,便于学生记忆。注重结合生产实践,讲课过程中还经常结合科研项目中的问题与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得出解决方案。3.案例教学法本课程主讲教师近年承担国家高档数控机床科技重大专项、国家和北京市自然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等多项科研项目,得到科研经费上千万,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7项。在高端数控装备的研制和开发上取得多项科研成果。在教学过程中,将科研成果作为案例介绍给学生,从实际需求、方案的构思、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方式,使学生较真实地接触工程实际,将其中的科学规律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科学思考问题的工程能力。比如在讲到提高生产效率的时候,将研制的复合机床作为实例,使学生深刻理解提高效率的各种不同途径。在讲到机床传动链时,介绍传动链的长短的优点和不足。在介绍数控机床时,以研究的电主轴为例,提出电主轴概念的来源,在于缩短传动链,揭示机械制造科学技术进步内在规律,开阔了学生的学术眼界。其次,鼓励学生参与科研,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吸收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依托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中,基于工程能力培养的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不断凝练课程特色、持续完善课程体系和优化教学内容、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等方面不断探索实践改进,才能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建设成真正意义上的精品课程。
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策略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制造技术是发展制造业的关键技术,是创造财富和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现金手段的基础。本文分析我国先进制造技术及其自动化的现状,并阐述我国先进机械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机械自动化技术现状应用与发展
一、引言
机械自动化,主要指在机械制造业中应用自动化技术,实现加工对象的连续自动生产,实现优化有效的自动生产过程,加快生产投入物的加工变换和流动速度。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是机械制造业技术改造、技术进步的主要手段和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机械自动化的技术水准,不仅影响整个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而且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进步有很大的直接影响。如何发展我国的机械自动化技术,应实事求是,一切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做好各项基础工作,走中国的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之路。
二、机械自动化在我国的特点及作用
机械自动化的特点很多:第一,机械自动化是面向21世纪的技术,是具有明确的范畴的新的技术领域;第二,机械自动化技术是面向工业应用的技术,可以提高制造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三,机械自动化技术是面向全球竞争的技术,同时是驾驭生产过程的系统工程,是市场竞争核心时间、质量和成本三要素的统一。
中国机械自动化发展进路探索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制造技术是发展制造业的关键技术,是创造财富和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现金手段的基础。本文分析我国先进制造技术及其自动化的现状,并阐述我国先进机械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机械自动化技术现状应用与发展
一、引言
机械自动化,主要指在机械制造业中应用自动化技术,实现加工对象的连续自动生产,实现优化有效的自动生产过程,加快生产投入物的加工变换和流动速度。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是机械制造业技术改造、技术进步的主要手段和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机械自动化的技术水准,不仅影响整个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而且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进步有很大的直接影响。如何发展我国的机械自动化技术,应实事求是,一切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做好各项基础工作,走中国的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之路。
二、机械自动化在我国的特点及作用
机械自动化的特点很多:第一,机械自动化是面向21世纪的技术,是具有明确的范畴的新的技术领域;第二,机械自动化技术是面向工业应用的技术,可以提高制造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三,机械自动化技术是面向全球竞争的技术,同时是驾驭生产过程的系统工程,是市场竞争核心时间、质量和成本三要素的统一。
谈论作业成本计算与管控及其应用的现实性
一、作业成本计算及其现实意义
作业成本计算(activity-basedcosting,简称abc)是西方国家于八十年代末开始研究、九十年代以来在先进制造企业首先应用起来的一种全新的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
近一、二十年来,在电子技术革命的基础上产生了高度自动化的先进制造企业,带来了管理观念和管理技术的巨大变革,适时制(jit)采购与制造系统,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零库存、单元制造、全面质量管理等崭新的管理观念与技术应运而生。高度自动化的先进制造企业,能够及时满足客户多样化,小批量的商品需求,快速地、高质量地生产出多品种少批量的产品。在这种崭新的制造环境下,企业传统采购与制造过程将发生深刻的变化。相应地,原来为传统采购与制造乃至企业决策服务的产品成本计量与控制、会计决策、业绩评价等会计理论和方法也将发生相应变革。例如,在先进制造环境下,许多人工已被机器取代,因此直接人工成本比例大大下降,固定制造费用大比例上升。70年前的间接费用仅为直接人工成本的50%~60%,而今天大多数公司的间接费用为直接人工成本的400~500%;以往直接人工成本占产品成本的40~50%,而今天不到10%,甚至仅占产品成本的3~5%。产品成本结构如此重大的变化,使得传统的“数量基础成本计算”(如以工时、机时为基础的成本分摊方法)不能正确反映产品的消耗,从而不能正确核算企业自动化的效益,不能为企业决策和控制提供正确有用的会计信息。其最终后果是企业总体获利水平下降。;
作业成本计算是一个以作业为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它以作业为中心,而作业的划分是从产品设计开始,到物料供应,从生产工艺流程(各车间)的各个环节、质量检验、总装,到发运销售的全过程。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最终计算出相对真实的产品成本。同时,通过对所有与产品相关联作业活动的追踪分析,为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增加“顾客价值”,提供有用信息,促使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提高决策、计划、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增加企业价值的目的。
由传统的以数量为基础的成本计算发展到现代的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是成本会计科学发展的大趋势。因为面对间接费用在产品总成本中的比重日趋增大、产品品种的日趋多样化和小批量生产的市场需要,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性竞争和贸易壁垒消除的新市场条件,继续采用早期成本会计控制大批量生产条件下产品成本的方法,用在产品成本中占有越来越小比重的直接人工去分配占有越来越大比重的制造费用,分配越来越多与工时不相关的作业费用(如质量检测、试验、物料搬运、调整准备等),以及忽略批量不同产品实际耗费的差异等等,必将导致产品成本信息的严重失真,从而引起经营决策失误、产品成本失控。传统成本计算表面上看起来风平浪静,实际上却处处隐藏暗礁,隐藏着不盈利的产品。作业成本计算与传统成本计算不同的是,分配基础(成本动因)不仅发生了量变,而且发生了质变,它不再仅限于传统成本计算所采用的单一数量分配基准,而是采用多元分配基准;它不仅局限于多元分配基准,而且集财务变量与非财务变量于一体,并且特别强调非财务变量(产品的零部件数量、调整准备次数、运输距离、质量检测时间等)。这种量变和质变、财务变量与非财务变量相结合的分配基础,由于提高了其与产品实际消耗费用的相关性,能使作业成本会计提供“相对准确”的产品成本信息。
西安农业机械厂是我们进行作业成本会计课题研究所选取的第一个试点企业。该企业虽非先进制造企业,但由于其生产的产品数量差异很大(数量最高的产品——四轮拖拉机,是数量最低的产品——喷灌机的50多倍),并且制造费用与直接人工费用的比例高达200%之多,已具备适合运用abc的一定条件。为此,在该企业我们采取如下研究分析步骤:(1)选择主要作业;(2)归集资源的费用到同质成本库;(3)选择成本动因,计算各成本库分配率;(4)根据成本库分配率把各成本库中归集的制造费用分配给产品;(5)计算产品成本。通过对试点企业的研究分析,我们得出如下结论:代表试点企业销售成本55.97%、产量64.39%的高产量产品——四轮拖拉机的单位产品成本,在传统成本计算法下其成本被多计4%,相反,代表试点企业销售成本10.95%、产量2.97%的低产量产品——12行播种机的单位产品成本,在传统成本计算法下其成本被少计21.2%。如果扣除直接记入产品成本的直接材料成本后,差异则更为明显,四轮拖拉机的单位产品成本在传统成本计算法下被高估46.5%,12行播种机的单位产品成本在传统成本计算法下被低估42.5%。这很好地验证了作业成本会计理论中提到的传统成本计算高估高产量、低复杂程度产品的成本;低估低产量、高复杂程度产品成本的结论。这种产品成本的扭曲,使产品的毛利率和产品利润发生严重扭曲,四轮拖拉机在传统成本法下的毛利低于其实际制造的毛利,单位产品毛利被低估292元。1997年l-5月份期间生产的1,083台四轮拖拉机毛利共被低估316,236元。这种错误的毛利信息严重影响管理者的决策:第一,由于高估了四轮拖拉机的成本,在需要降低售价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情况下,企业不敢降价,因此会降低产品市场竞争力,失去扩大该产品市场的机会,从而影响到企业当期和未来的收益;第二,由于低估了四轮拖拉机的毛利,高估了12行播种机的毛利,在企业有限的生产资源需要选择投入方向情况下,管理者很可能做出减少四轮拖拉机的产量,增加12行播种机产量的错误决策(实际上正确的决策应该恰恰相反),其结果有可能导致企业受到双重损失、总体获利水平下降。
学徒制模式下先进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随着《中国制造2025》行动的深入,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体系的健全、人才发展机制的创新、人才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成为实现制造强国的关键保障因素。本文以金华市先进制造业为例,以学徒制培养模式为视角,探索“新订单委培”人才培养模式,从相关利益者的诉求出发进行运行机制设计,为制造业解决人才困境寻找出路。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运行机制;校企合作
2019年3月,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出台了《浙江省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文件中规定优先支持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重点产业企业开展新型学徒制工作,以培养中、高级技术工人为主,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采取“企校双制、工学一体”的培养模式,由企业与技工院校、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企业培训中心等教育培训机构(以下简称“培训机构”)采取企校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脱产或半脱产培训等模式共同培养学徒,这其中企业承担新型学徒制培养的主要职责[1]。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现代学徒制中学校一头热,企业积极性难以调动的局面,企业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主动寻求与学校合作,提出人才培养需求,或者能成为破解企业技工荒困境的有效途径。
1相关概念及政策
1.1现代师徒制2014年5月2日,国务院了(国发〔2014〕19号)号《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文件,提出要“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2]。2014年8月25日教育部专门了(教职成[2014]9号)《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的文件,对如何开展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提出具体指导意见,并于15年8月公布了首批165家试点单位名单[3]。2016年03月21日教育部(教职成司函〔2016〕31号)关于印发《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2016年工作要点》中再次强调要“深入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4]。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学徒制培养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为适应现代工业化大生产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职教模式。在这些文件中提及的现代学徒制,其核心内容就是“校企联合、双导师培养、工学交替、岗位成才”。1.2企业新型学徒制。2015年7月24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联合了《关于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在12个省(区、市)进行试点,要求每个省(区、市)选择3~5家大中型企业作为试点单位,每家企业选拔100人左右参加学徒制培训[5]。2016年7月在河北等10个省(区)启动第二批新型学徒制试点。2017年1月18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指出:要制定实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激励政策,加快推进工学一体、企业新型学徒制等培训模式,健全劳动者素质提升长效机制,满足国家建设和发展的人力资源需求[6]。企业新型学徒制是与现代学徒制一样,都是将职业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但不同的是,企业新型学徒制是以企业员工作为培养对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企业为主体、学校为辅助的“企校合作式”的技能人才培养方式,以培养企业在岗职工即“学徒”的职业能力为核心,以“企校双导师”联合培养机制作为支撑,突出企业为人才培养的主导者地位[7]。
2相关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