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力教育培训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3 08:08:2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想象力教育培训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语文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
一、语文教育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众所周知,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能力差,但这并不影响对他们创造力的培养。据相关分析,创造力较高的人通常有较高的智力,但智力高的人不一定具有卓越的创造力。创造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学科教育中,语文教育恰恰具备“长期”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创造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教育是中国文化的传承教育。让学生通过语文教育来了解人文、了解社会,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语文教育本身就具有其自身的基础性和工具性特点,同样语文教育也是激发、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础和工具。
二、如何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打破思维藩篱
语文教育是最适合、最适宜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土壤。以往的语文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得多、灌输得多,甚至包办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没有给学生留存平等思维的空间和权力,强加给学生许多“想当然”的观点,进而使学生习以为常地放弃自我思维过程。这不仅让学生失去了彰显自我的思维能力,更在无形的泯灭了学生激活自身创造力的大好时机,教师也在不经意间由学生思维成长的推手变成了扼杀学生思维模式的“杀手”,形成了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学生就像动物园的狮子,由于天天处在这种安逸的生活中,它们不但威风荡然无存,而且失去了物种自身在野外生存的天然本性。因此,语文教育本身是教师让学生自己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运用符合自身特点的思维方式来阐明观点,分析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2.走出交流障碍
促学前教育良性发展方案
作为全国幼教工作先进县市,我市的学前教育取得了较好成绩,全市的持证幼儿园254所,入园幼儿35500多人,有专职教师1920多,有省级示范幼儿园4所,市现代化幼儿园7所,市上等级幼儿园52所,幼教事业可谓红红火火,但成绩后面也存在许多问题。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1、幼教私有化。具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幼儿园不能很好地满足幼儿的学前教育,于是出现了许多规模小、设施差、水平低的家庭作坊式的幼儿园,据不完全统计,占幼儿园总数的70%多,这种家庭作坊式的幼儿园与群众的要求相关甚远。
2、收费无序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物价部门对教育收费有明确的标准规定,但对于广大民办教育机构来说,往往各显神通,避过收费监督和检查,收费标准不一样,收费时间不一致,收费项目不统一,收费开支不明确,结果广大群众对学前教育的收费怨声载道。
3、教学超前化。幼儿时期是人一生中最放松、最自由、最具有想象力的阶段,但现在许多幼儿园存在着课程设置小学化,开设了识字、珠算、英语、围棋等兴趣活动,评价孩子以小学生的要求来衡量,本来最快乐的人,现在许多小孩变得身心疲惫,小小年纪不想上幼儿园,产生厌学情绪。
4、智力超弱化。学前教育本应开发幼儿的智力,所谓智力是指人认识事物的能力,它是由感知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念力、想象力等五种基本要求构成的综合稳定的心理特点,其思念能力是核心。培养幼儿综合能力,是为以后的不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现在许多幼儿园因为了吸引更多的幼儿、增加竞争力,提前让孩子读书写字做算术。这势必以剥夺孩子的社交能力、感知、认识物质世界的能力发展为代价,这不是在发展幼儿智力,恰恰是阻碍了幼儿智力的发展,对孩子的一生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学龄前儿童美术教育研究
一、准确把握当前我国学龄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基本情况
1.“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教育培训的理论和实践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儿童的天赋、才能、个性、想象力、创造力、潜在艺术素养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发挥,教育效果“增量”十分明显。
二、深刻理解抓好我国学龄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丰富内涵
抓好学龄前儿童美术教育,无论是从儿童个人角度、家庭角度还是从国家艺术发展规划角度,意义都十分重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充分理解、领会这些重要作用发挥的基本点与着力点。1.对儿童审美观念的养成作用。通过学习美术,从儿童自身的独特视角,最大限度地激发其观察世界、观察生活、观察人生、观察真善美的潜质与活力,从而不间断地启发儿童早期艺术思维和初步艺术理念形成,为将来欣赏人生、发现与品味生活中的美奠定坚实基础。2.对儿童创造力想象力的开发作用。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进步的灵魂。对儿童来讲,美术学习是增强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与有力方式。对于大部分儿童来讲,学习美术的终极目的并不是成为专业美术人才,而是启发艺术才能,激发艺术底蕴,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就可以通过美术教育来打破应试教育造成的思维禁锢,给儿童思想以新的启发和引导,引导儿童用感性认知去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用理性认知去积累整合勾勒画面布局与色彩。这一过程就是培养儿童想象力与独立创新能力的过程,对于其将来的人生大有裨益。3.对儿童个性心理特征的塑造作用。天真、纯洁、善良是儿童的天性。每个儿童的性格、思维和禀赋又是各不相同的。学龄前儿童美术教育正是立足于这种难得的、宝贵的、独一无二的天性与个性,来培养儿童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通过新的教育理念的启发与引导,可以最大限度地将每个儿童内心世界中的各种美好激发出来、抒写出来、展现出来,落于纸上的不仅仅是一幅美术作品,更是一件件与众不同、没有重复、不受制约的心理和心灵展示。一花一世界。通过科学的美术教育,尊重、培养儿童的独立性格特性,是对儿童的今天负责,更是对儿童的明天负责。4.对儿童健康积极人生观的引导作用。儿童学习美术,不但可以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还可以开辟一个体验人生的渠道,找到一个宣泄情绪的窗口,从而培养积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作画过程中,儿童可以把心中的喜怒哀乐跃然纸上,可以体会绘制成功的喜悦,可以品读作画失败的挫折,可以将心中的不快、压力与情绪尽情通过绘画作品充分宣泄释放,从而始终保持健康、平和、乐观、阳光、积极、向上的心态。
三、积极探索推动我国学龄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最佳实现路径
开展学龄前儿童美术教育,要秉持“一切为了儿童,一切从儿童出发”的理念,充分尊重这一阶段儿童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与观察事物的独特视角,采取更广泛、更积极、更有效的师生互动方式,使课程更具有吸引力,更能够启发儿童主动参与、发挥潜质,在充分调动儿童自身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基础上,实现最佳教育效果。1.注重启发引导。语言讲授是教学类活动的基本技能。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美术知识的传授,需要将语言讲授与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质结合起来考量,选取行之有效的讲授方式,避免生搬硬套和填鸭式的教学。第一,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尽可能精简准确地描述出概念和理论,便于儿童理解;第二,要确保语言的形象生动和一定的趣味性,能够吸引住儿童的注意力和好奇心;第三,内容要贴近儿童的生活,避免片面追求形而上的纯理论教学;第四,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诸如游戏式、谈话式、讨论式等等;第五,课程以循循善诱、启发鼓励为主,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增强儿童的自信心和创造力。2.注重实践培养。理论离不开实践。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讲,学习美术知识,亲自动手实践、充分体现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淋漓尽致挥洒自己心中所思所想和心中的美,比简单地听讲重要得多。一方面,通过教师本人的演示,向儿童科学示范如何进行绘画构图,引导儿童“亲自上阵”,固定住正确的绘画构图基础技巧,在基本要求方面要做到“准确定型”;另一方面,要鼓励儿童大胆进行实践探索,不拘一格地利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绘画知识和技巧,独立进行绘画创作,真正把自己眼中的和心中的美术思想和艺术感悟表达到纸面上,在独立创作方面要做到“开放创新”。3.注重观察力训练。良好的观察力是进行美术创作活动的一项基本素质。对学龄前儿童的美术教育,应当把观察力训练放在首要位置,凸显观察力与艺术灵感的塑造,真正培养出孩子们敏锐的观察力,打下厚重坚实的能力基础。第一,要通过积极地启发引导,引起儿童积极主动观察事物的兴趣,发现观察活动的乐趣所在,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达到“观之成习”;第二,要培养儿童观察的“敏锐度”,能够聚焦、发现美之所在和灵感触发点、迸发点,达到“观之有效”;第三,要培养儿童正确的观察方法,集中注意力,全身心投入,有意识地运用大脑与智慧,使观察“活起来”,以所观所察来启发思考,达到“观思并举”。4.注重情感体验认知。对美术能力的教育培养,最终归于对艺术欣赏力的提升和对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的体验。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美术教育,要始终不忘教育的根本目的与基本出发点,全身心投入,积极创设艺术情景,耐心细致引导鼓励,尽己所能地为儿童培养一双观察、发现美的眼睛,培养一种感受、提炼美的能力,培养一种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培养一种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知与认可能力,鼓励儿童大胆地探索艺术、探索生活中的美,勇敢用美术作品直抒胸臆,从而引发儿童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成为一个有思想、有理想、有创新、有魄力、有行动力的全面合格人才。
艺术欣赏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及意义
摘要:职业教育中开设艺术欣赏课程,把艺术教育融入职业教育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生活,对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和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艺术欣赏;职业教育;作用及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用人需求水平的提高,现代职业教育领域中,人才培养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能力和艺术特长的学生在就业上往往会占有更大的优势。因此,很多职业教育学校纷纷开设艺术欣赏课程来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艺术素养能力,注重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在社会中的竞争力。本文从职业教育院校学生的艺术欣赏现状出发,探讨艺术欣赏对推进职业教育起到的重要作用及意义。
1职业教育院校艺术欣赏现状
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还要求学生具有健康的身心素质,同时还要具备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因此,对于职业教育学生全面素质能力的培养,良好的艺术欣赏能力是不可或缺的。虽然很多职业院校开设了艺术欣赏课程,但职业教育院校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仍存在着以下几种情况:
(1)艺术素养不高。职业教育院校的学生多来自中小城市或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条件的影响,生活水平低,群众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不高,艺术覆盖面差,很多学生来只有在进入大学后才有机会接触到电影、戏剧、画展和音乐会等多种形式的艺术门类和艺术作品,因而导致职业院校学生艺术基础差,艺术素养相对不高。
高职院校音乐审美教育论文
【摘要】本文着重分析了高职院校音乐审美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意义,探索了高职院校开展音乐审美教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音乐审美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重要性
一、高职院校音乐审美教育对大学生心理的重要性
(一)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大学生在音乐审美教育过程中通过倾听音乐能够陶冶自身的情操,开阔眼界和心胸,进而加强创造力、观察力和想象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大学生沉浸于音乐中能够被音乐所表达的情境所吸引,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在音乐中发泄自己的情感,得到精神的满足和放松。这种体验能够加强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养。具体来讲,音乐本身能够使大学生放松心灵,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在音乐审美的过程中,大学生的心跳、血压、呼吸等都会呈现一定的规律,而这些规律能够使大学生感到放松。另外,大学生在倾听音乐的过程中能够发泄自身的不满情绪,改善自身的心理状况。(二)对大学生心理能量的重要性。大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音乐会以音响的形式作用于大学生的心理能量,使大学生的心理能量发生变化,进而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张力,使大学生的心理张力与音乐张力相互影响,充分发挥心理能量的作用。具体来说,音乐通过流动的音响传入大学生的耳朵,大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必须联想并想象音乐所描绘的画面,在想象的过程中不断转移被压抑着的心理能量。但是,大学生心理能量的转移是随意的,需要教师进行科学的引导,使大学生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合理释放心理能量。另外,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音乐会带给人一定的情感体验,而这些情感体验能够使人产生一定的心理能量变化。大学生的知识丰富,精力充沛,在音乐审美的过程中能够注意到音乐中的细微情感,而这些情感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变化,使大学生产生特定的心理能量。(三)对大学生心理结构层次的重要性。一是音乐审美会对大学生的自我产生影响,大学生自带的能量会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被阻碍、转移或释放,而这个过程能够减少大学生的冲动和盲目;二是音乐审美会对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产生影响,大学生能够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感受到愉悦、悲伤、思念、宁静的情绪,并通过情绪的体验来感受丰富多彩的世界。并且,大学生在音乐审美的过程中还会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自身的生活经历来对自我进行思考,进一步强化他们的自我意识;三是音乐审美会对大学生的超我产生影响,而超我是大学生人格中理想的部分,是完善了的自我。并且,超我对自我具有控制和引导作用,能够引导大学生追求和谐的内心状态。音乐审美教育能够重塑大学生的心灵,通过大学生对音乐美的感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自觉抵制丑陋的东西,培养大学生优美高雅的审美情趣。
二、高职院校音乐审美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情绪情感。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的产生与不良情绪有着直接的关系,健康的情绪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音乐审美教育能够加强音乐对大学生情绪和情感的影响,调节大学生的情绪。例如,大学生通过音乐旋律的变化能够体会丰富的节奏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具有一定的社会思想倾向性,能够被社会大众所接受。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的情感与音乐情感相交汇,大学生获得一定的情感共振,而这种情感交汇和情感共振能够改善大学生的消极情绪。例如,在音乐审美教育中,大学生通过欣赏民族音乐不仅能够了解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而且能够感受民族情感,缓解自身的心理压力,宣泄不良情绪。(二)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智力水平。音乐审美教育能够作用于大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记忆力、想象力、注意力、创造力等,不同的音乐能够使学生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开发大学生的智力,为大学生创建自主发展的空间。并且,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学生的潜能。例如,在音乐审美教育中,学生通过欣赏不同民族的文化可以了解民族的生活环境、文化习俗等,同时,学生还可以运用自身的想象力去联想人们的生活场景,加强培养自身的创造性思维。(三)有利于完善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健康的音乐蕴含着健康的思想,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高职院校音乐审美教育可以通过讲解内涵深厚的音乐作品以及音乐家的励志故事,让学生了解更多的音乐知识和音乐风格。并且,音乐审美教育能够继承和发扬优秀的音乐文化,充分发挥优秀文化品格和文化精神对大学生的影响作用,进而完善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音乐审美教育能够通过群体性的音乐活动,加强学生的人际交流,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例如,合唱、齐唱、重奏、歌舞表演等音乐表演形式需要团队成员相互沟通、相互配合,在沟通和配合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学生的合作意识,进而使学生学会与团队成员之间和谐相处,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幼儿教育与智能学伴关系的确立
2—8岁是孩子学习语言、认知世界的黄金时期,人工智能则表现出强大的影响力,因此我们有信心做出这样的结论:在人工智能的影响下,学伴关系必将发生革命性飞跃。
一、对幼儿教育现状的思考
1.幼儿家庭教育缺乏科学理念。虽然几十年来国家不断出台提升幼儿教育的诸多政策,但幼儿教育环境实质上的改变甚微。一是如今大多数幼儿是独生子女,幼儿的健康水平提升到了新高度,但所处人际环境过度中心化。从“四老”到新生代的父母,幼儿总是处于“中心”地带,他(她)的一举一动受到了过度关注,最重要的是安全关注。在启蒙教育方面,年轻父母缺少专业的幼儿启蒙教育培训,愿意给孩子“最好”(注意:并不是最优)的启蒙教育。我们暂且不论幼儿教育机构是否具备相当资质,但这些启蒙如同“蜻蜓点水”,孩子每周只训练一节课,每节课时间2个小时,上课时不允许家长陪在身边(大多数是这种情况)。这种环境是否能够达到启蒙教育的要求,缺少专业机构的评价。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特别容易受到意外吸引,专注力与集中力不高,孩子对于教师印象不深刻,容易忘记,学伴关系很难建立起来。二是如今的年轻父母从未接受过专业辅导幼儿教育训练(发达国家在孕期就要接受达标课节数的专业培训),对于传统的启蒙教育抱有排斥心理,受新生事物影响大,在孩子的教育中也爱“赶时髦”。意大利“蒙氏教育”、英国“游戏”启蒙、美国“儿童多元智能教育”……各种机构打出令人眼花缭乱的旗号,让没有育儿经验的家长盲目跟随“潮流”,收效甚微。当明白自身才是幼儿最好的学伴,再想建立和谐独特的关系时已不可能。2.幼儿园教育存在发展不均的问题。幼儿园是为了更好地让幼儿适应集体生活,但这不是全部原因。我国的幼儿教育一直采用的都是小班制或大班制教学,虽然这给幼儿提供了更多集体生活机会,但公立幼儿园(普惠性)与民办园存在着发展不均等的情况。无论是园区的硬件环境建设,还是师资的软件层次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一是普惠性幼儿园更多是为了解放父母,家长减少后顾之忧,对于幼儿教育就退而次之。经调查发现,大多数普惠性幼儿园没能形成独特的教育风格,甚至有的园根本就没有风格,对幼儿的教育纯粹按照国家的幼儿教育大纲要求,采取的是与学校风格类似的方式。与其说孩子来到幼儿园,不如说年纪更小的学生来到了规模更小的学校。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的幼儿,往往过早地建立了学伴关系,或者是与教师形成了“尊师重道”的早期师生关系,或者是与小伙伴形成了幼稚的同学关系,而这两种学伴关系都不符合幼儿教育的发展环境。二是一些规模较大的私立园有比较不错的硬件环境,但师资并不能与之形成等同配套。经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幼儿园教师虽有资质(学前专业),但往往刚走出大学校门便走进幼儿园大门,不仅缺少育儿经验,更缺少将理论化为实践的能力。他们在幼儿园的工作方向是受幼儿园的办学观念影响的,幼儿园的办学方向又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可惜的是我国除了部分一二线城市有一定的幼儿教育指导作用外,绝大多数城市的幼儿教育都是盲从状态,农村的幼儿教育更不用说。在这种情境下,我们很难说幼儿是否建立了良好的、符合自身需求的学伴关系。
二、人工智能带来建立学伴关系的优势
1.最长时间的陪伴,是学伴也是良伴。人工智能早已经不是什么高大上的内容,它正在以越来越精细化、具体化的实物体现出来。这些实物(不是一般性质的玩具)容易唤醒,而简单的操作也利于幼儿使用和训练。这其中体现出来的反复问答、随机形变以及具有指向性训练,都对幼儿启蒙教育有促进作用。幼儿教育偏重于记忆训练、锻炼思维力和想象力,这些要么需要有相当专业的知识储备,要么需要长时间的陪伴,要么需要系统反复操作。人工智能学伴的出现不仅解决了时间上的尴尬,同时提升了孩子的关注力和想象力,对于习惯养成也有极大的助力。据初步调查,许多幼儿园正在努力设置人工智能作为幼儿的学伴,人工智能中所包含的引导点、知识层面都可以自主结合幼儿当下的需求给予恰当指引,甚至能够引导幼儿进行沟通、交流和表达,提高幼儿的集体意识。这种学伴关系的建立,将提升启蒙教育效率,科学化精准化地进行分层次帮扶。2.激励幼儿的探索欲,更早建立自信心。教师是幼儿心目中的最高权威,是崇拜的对象。教师的行为(尤其是教学行为)影响他们从事活动的积极性。因此参与寻找、钻研将会唤醒孩子的探索欲望。在这方面人工智能更好的表达认同和赞赏,从而补偿孩子因为受到了忽视,冷落,嘲笑和贬低而产生的消极情绪。人工智能还可以利用网络搜集丰富的信息,升级教学手段,不断主动适应孩子的行为习惯,促进沟通和表达,帮助其找回自信,适应群体生活。更高层次的人工智能还可以“观察”“倾听”,根据幼儿的喜好来“发展”自身的形象,满足幼儿不断衍生的好奇心,激发幼儿学习兴趣,让幼儿有意愿、有目的探求,有利于良好性格的养成。这样的学伴关系才是良好的、健康的。
作者:李宸歌 单位: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教师幼儿园
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危害探讨
学前教育主要指的是儿童接受小学教育之前所接受的教育,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存在实质性的区别,不能将其混为一谈。如果将学前教育小学化,那么势必会对学生未来的成长造成影响。本文主要对目前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并通过探讨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区别,分析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危害,以此来为今后学前教育的合理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学前教育对儿童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是其智力发展的关键阶段,而且还是儿童一生中成长最快的时期,是孩子的想象力、记忆力和创造力等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但目前,大多数家长都不理解幼儿园以游戏为主的教学理念,认为孩子在幼儿园整天玩玩闹闹,根本学不到真正的知识,而家长的这些态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幼儿园的教育方式,使教育逐渐趋于小学化,这不仅不能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儿童的成长带来危害。
一、目前学前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前教育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教师的素质普遍偏低,尤其是农村学前教育教师,聘用的大多都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村妇女来担任,虽然这些人相对来说有较高的知识,但是却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学前教育培训,只是会单纯的运用陈旧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不考虑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甚至还会因为幼儿不听话对学生进行体罚。比如说,上课期间,窗外飞过一只蝴蝶,儿童好奇的看上几眼,教师就会以不认真听话的理由让对儿童进行惩罚,从而导致儿童的好奇心被压制,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对儿童的综合教育。
(二)教育方式方法缺乏创新
教育方式方法缺乏创新也是目前学前教育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一般来说,处于学前教育的儿童年龄大多都在3周岁到6周岁之间,这个阶段的儿童,对周围发生的任何事物都存在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任何事物都想探个究竟,都想问问为什么。每一天都按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教学安排,按部就班的实施教学,就会把孩子们像个机器人似的灌输,长期下去,孩子必然会丧失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学前教育教学应该充分考虑幼儿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对教育方式进行不断创新。比如说,在教学活动中,以游戏为主,让学生们在玩玩耍耍中学习新的知识,发展孩子的各种能力。
创新殡葬教育培训报告
为了全面改变我国殡葬服务机构的行业形象,提升我国的殡葬服务水准,我们需要主动地依靠政府、行业和社会的力量,以创新的精神逐步地建立我国的殡葬教育培训体系。
一、我国殡葬教育培训的现实状况
我国目前的殡葬教育与培训正处在一个不断进步的状态中。
近年来,一些殡葬服务机构展开了有关殡葬的文化和理论研究。我国第一部系统地研究殡葬的系列教材《殡葬学科丛书》在民政部领导的关心下,已经由上海殡葬文化研究所出版了其中的12本专著;各地先后举办的国内国际殡葬理论研讨会,贡献了行业中各类人士的研究成果,已有多本高水平的论文集编辑出版;一些在殡葬管理或经营上颇有建树的人士也纷纷著书立说,一些学校根据教育的需要,出版了一些教材用书籍,民政部人事教育司也在最近根据国家职业教育大纲组织编写和出版了殡葬行业六个工种的教材。这些殡葬文化和理论的研究成果,将为殡葬行业建立完整的教育培训体系打下厚实的基础。
同时,一些机构也在踊跃地涉足各种殡葬教育培训。首先是各地民政或殡葬管理部门,为了体现管理机构对被管理者的关心以及规范管理的目的,举行一些殡葬管理人员的培训班;其次是一些民政院校根据市场需求开辟了殡葬专业课程,长沙、重庆、福建等地一些院校注意开展面向殡葬专业的各种素质教育,已经为殡葬行业输送了大量的新生力量;再次是殡葬行业协会,他们正在把为会员单位提供各种专业培训作为自己的核心业务,由中国殡葬协会举办的殡葬岗位证书的培训已经受到殡葬服务机构的欢迎。这些机构对于殡葬教育培训表现出的热情,正是殡葬行业提升水平和提升形象的希望所在。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上述关于殡葬教育培训方面的已有的一些成绩对于全国殡葬行业来讲,实在是微不足道的。目前,更多的殡葬服务机构对于开展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大多还处在一个观望的阶段。很多事实说明,在我国离开建立完整的殡葬教育体系的目标尚有非常大的距离。
儿童美术教育及相关知识拓展
摘要:目前,儿童美术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家长的重视。如何正确地开展儿童美术教育,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该文探讨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要性,研究如何开展儿童美术教育、评价儿童绘画作品并进一步拓展儿童美术教育。
关键词:儿童;美术教育;拓展儿童
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儿童美术教育更是受到教育界和广大家长的重视。如何正确地进行儿童美术教育和实践,并从整体的角度进行综合延伸,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儿童美术教育及方法探讨
笔者认为,儿童美术教育不是单纯的职业教育,也不是专门传授绘画技艺的教育,更不是仅仅以培养画家为目的的教育。儿童美术教育是提升儿童整体素质的教育,是对儿童的心理、思想、情操和人格进行的综合教育。让儿童参加美术活动并不是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只是手段和方法。儿童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儿童的记忆力、想象力、观察力、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儿童对文字、语言等还不能熟练掌握时,教师可以让儿童借助美术表现并抒发自己的意念和情感。儿童美术教育的价值更在画外,也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加强美术教育,能够陶冶儿童的情感和情操,培养他们的人格,使其具有美的灵魂,成为更完善的人。儿童美术教育还可以使儿童获得内心的平静,保持稳定情绪。儿童大都活泼好动,其通过绘画可以发泄情感,缓解紧张情绪,使心情更加平静、愉悦。儿童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儿童坚韧的性格,让儿童有追求的目标,使他们有上进心和自信心;还可以锻炼儿童的耐心、毅力,使他们不怕苦、不怕累,不被成功和失败的情绪左右,培养儿童积极探索的精神。绘画可以体现儿童的认知能力,反映儿童的情感、审美趣味和人格素养。教师不仅要向儿童传授绘画技巧,还要引导他们学会自己创作。儿童通过绘画把脑海中的意象、对周围事物的认识描绘出来,表现他们的思想、感情、兴趣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儿童的绘画能力是按照一定的轨迹发展的,每名儿童的绘画能力发展虽然有快有慢,但发展的次序不会颠倒。刚开始学习绘画时,他们只能画一些没有形象的线,渐渐开始有意识地表现事物,这时还看不出他们表现的具体形象;接着发展为用象征符号表达意念,进而能创造个性化的绘画语言表达感情,最后能真实地表现物象。
儿童绘画活动可以是儿童进行的游戏,也可以是一种创作活动。儿童画画一般只图自己高兴,并不考虑是否需要画出一幅作品。他们用画宣泄自己的情感,随意画出困扰他们的事情和问题,通过绘画表达他们快乐的心绪。儿童通过绘画宣泄心情,促进他们身心的和谐发展。因此,教师和家长可以把儿童绘画看成了解儿童的窗口,从他们的画中了解他们的认知能力,把握他们的情感、心绪、性格、兴趣和爱好,从而进一步关心和教育儿童健康成长。儿童绘画是其自我表现的一种方式,不论年龄多大的儿童,都应被看成是一个完整的人。儿童通过绘画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兴趣。儿童画是儿童在生活中观察、体验、思考生活后表现出来的感受。教师和家长应多给予理解和尊重,不应站在成人的角度、用成人的眼光和尺度衡量儿童的作品,更不要主观干预儿童的创作。绘画反映儿童智力的发展水平。早期绘画教育能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教师和家长及时让儿童接受绘画教育、参加美术活动,对儿童的成长是十分必要的。
远程教育调研报告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时代,网络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实现形式,使有限的教育资源能够充分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得到更广泛的辐射,迅速扩充教育容量,满足人才培养的大量需求,以其特有的优势,在职业教育培训中从边缘走向主流,成为当代职业教育的亮点。我们对远程教育网络在国税系统内外的实际运用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并结合南京市国税系统工作实际,提出必须加快建设税务远程教育网络,促进大教育、大培训的人才培养格局,为税务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支撑。
一、当前干部教育培训状况下的网络教育发展机遇
曾庆红同志在2001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会议上指出:科教兴国的“教”,不仅包括基础教育,也包括作为继续教育的干部教育培训。干部教育培训的目的,是要通过提高劳动者队伍中的骨干力量—干部队伍的素质,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国税工作承担国家经济建设的重任,全面提升国税干部的素质,是当前税务教育培训工作的历史使命。而新形势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面临巨大压力,通过发展远程网络教育,作为常规职内培训的补充,将有助于推进终身学习,时刻学习的学习型系统的建设,利于各类人才的多样化发展:
1、加速知识更新。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周期缩短,学习成为一个职业人终身的事业,干部的学习需求呈几何级指数增长,常规的职内培训已无法满足,以本系统为例,31—40岁干部占总体的88.75%,他们是现阶段国税工作的中流砥柱,新会计准则、新征管法等新政策法律法规的不断出台,要求他们的知识体系迅速更新,五年、三年的轮训显然不能满足一线工作的即时要求,有些干部知识老化不能胜任岗位工作,成为系统内的“隐性失业”者,可见,传统的教育培训模式无法跟上知识更替和信息爆炸的步伐,而网络作为信息的天然载体,必将以其便捷、快速的信息传播方式回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满足持续增长的培训需求。
2、均衡教育资源。本系统教育培训工作按照统一领导,分级分类培训的原则实施,客观上存在着教育培训资源在“条”“块”上的不均衡。“块”上的不均衡,表现在一线干部的日常培训基于所在单位对干部培训工作的认识、关注程度及地域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同而不均衡;“条”上的不均衡,表现在市局各处室每年对分局科室主管人员实施各类专项培训,造成分局科室人员与一线干部受训机会与受训层次上的失衡。据调查,分局综合业务科长参加市局及以上的培训机会是一线干部的四倍,行政管理人员平均受训机会低于税收专业人员。而网络教育作为信息的共享平台,必将以其开放的姿态打破培训资源上的排他性,作为常规培训的补充,实现教育培训机会的充分公平。
3、变革教育理念。培训供需矛盾部分来源于培训观念的冲突。现阶段非全员类教育培训基本处于选送培训,以学员所在单位主观判断为主,有时限于额度在优秀人才中难以取舍,有时因为工作冲突未能选送最合适的培训对象,有时为了完成任务选“闲人”参训,有时当成待遇照顾老同志送训,培训供需便出现矛盾,培训效果势必难以充分显现。网络教育作为新教育实现形式,区别选拔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一种全新的自主式培训模式吸引人们自我培养,自助培训,这种个性化培训的优势将帮助学习者获取更多职业发展机会,真正做到还责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