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教学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2 22:42:2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项目教学管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项目教学管理

项目管理理论在中学课堂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在2001年7月的时候,教育部针对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做出了规定,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此部纲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的基础教育即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对我国的基础教育的课程进行了改革。在新课程的标准当中,建立了一个学习型的课程共同体,以此来对现阶段的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基础的教育课程体系建立了一套相对符合的系统。在此种情况下,就需要建立起和素质教育相符合的中学课堂教学管理体系进行改革,从而来对中学生的发展起到一个促进的作用。

一、项目管理概述

项目,即为创造出某种独特产品或者服务进行一次性的努力,项目主要体现在一个特殊的将被完成的有限任务,并且需要满足在一定的时间目标范围之内,完成特定的多项相关工作。在项目的完整定义过程当中,首先需要对具有特殊的环境和要求来对项目进行完成。另外,还需要在特定的组织机构当中,利用有限的资源,包括时间、人力和财力物力等方面的资源,可以在规定的时间之内进行完成。除此之外,还需要满足项目当中所规定的要求和规范,包括性能、质量、数量以及技术指标等项目当中的要求。在进行项目的过程当中,主要为了满足客户、管理层以及相关供应商提出的相关要求。项目管理,即以项目为主要的管理对象,可以完成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之下,进行项目目标的最优化,并且根据其中的相关内在规律,对项目整体的周期进行科学、有计划的进行相关的系统管理活动。在项目管理过程当中主要是以网络计划技术、责任矩阵以及项目控制技术等相关的理论和工具为基础的指导,并且对管理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规划,包括系统性、综合性以及程序化等,最终实现三者的协调发展,保证物质和信息的全面统一。

二、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中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来向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学生可以利用此种方式被动的接受知识,因此主要是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对教学内容进行传授。在此种方式下的中学课堂教学管理中主要出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在管理的主要载体方面出现了片面化的现象。在传统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已经成为了其中的主要载体,学生在知识的接受方面呈现出了被动的现象。在中学的教学管理当中,教学管理在对教师的教学形成管理的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了相关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学生的学习方面的有效管理。在此种情况下,对教师的地位过分的进行了强调,从而使得学生对于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都成为了被动的客体,自身的主动意识在无形当中被得到了抹杀。其次,在组织形式方面形成了僵硬化的现象,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中学生的教学课堂基本组织形式为班级授课为主,采取集体教学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在这个过程当中,逐渐形成了以教师为主要的教学中心的现象,对学生起到了显著的教学成果。值得注意的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此种方式存在的弊端越来越彰显出来。一方面,班级教学主要强调的是教师在整体教学过程当中的主体地位,对于学生在学习方面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却在很大程度上进行了忽略。长期以往,在不断的学习过程当中,教师对于每个同学的学习需求不能得到充分的满足,学生也不能完全主动的进行知识的学习。另外一方面,班级教学当中的各方面是高度统一的,对于学生当中的个体差异并没有进行良好的重视。再次。在管理的氛围方面,中学课堂当中的学习注意力主要控制在课堂的教学内容方面,强调在一定的时间之内将教学目标进行完成。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会应用自身所学的专业技能,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不断的解答,从而达到高效的教学质量。值得注意的是,此种方式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整体的学习过程当中成为了装重知识的容器,课堂管理的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收到了教师的教学风格的影响,其中包括放任模式、教导模式、权威模式、群体过程模式、人际关系模式以及行为矫正模式这几种形式。在教学的评价机制方面存在着单一化的现象,课堂的教学评价属于教学活动过程当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已经成为了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般情况下,需要对教和学者两个部分进行评价,从而对教学的成果以及学生学习的成果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在现阶段的课堂教学评价当中,课堂教学评价的手段和方式相对单一,过多地强调了选拔的成分,并且对于评价的主体也呈现出了单一的现象,过多地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全面发展。除此之外,在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方面,一般采用量化的方式,利用纸笔测试的方式来完成评价。

三、在项目管理理论下的中学课堂教学项目的实施措施

查看全文

质量工程教学管理论文

1质量工程背景下的本科教学管理

质量工程是我国高等教育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的一次重大转变,这一转变促使本科高校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制度以及教育资源配置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面对这一系列变革,高校教学管理者不仅要顺应这种变革,更应深化本科教学管理改革,不断丰富和拓展本科教学管理内涵。

1.1传统意义上的本科教学管理

传统的本科教学管理是指围绕本科人才培养而进行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管理活动,包括学籍管理、教学计划管理、考试管理、招生与就业管理等,其宗旨是服务本科教学,服务本科人才培养,其特点是执行过程中突出刚性和连续性。

1.2质量工程背景下的新本科教学管理

“质量工程”项目的实施本质上是国家对新时期本科人才培养面临的新特点、新任务、新要求做出的一种政策性的回应。质量工程是政府主导,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共同参与的一项系统工程,具有导向性强,政策性明显的特点。其目的是服务本科教学,服务本科人才培养,最终满足建立创新型国家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因此,质量工程背景下的教学管理与传统的教学管理在目标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但二者又不同,传统的本科教学主要是目标管理,追求简洁、高效,以保障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为宗旨,而“质量工程”项目的实施,促使常规教学管理幅度增大,管理过程发生延伸,管理方式更加多元化,管理重心转向追求全面质量管理,突出管理的过程性、管理效果的渐显性、管理载体的层级性,从根本上丰富了传统本科教学管理内涵。

查看全文

中职教务管理与实践

摘要:教学管理中心是负责学校具体教学管理和教学服务的部门,其工作对象是全体任课教师和学生,工作内容面广而杂,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呈现出周期性特征。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专业数、学生人数和教师队伍都不断在增加,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务管理工作的效率迫在眉睫。通过项目管理理论下中职教务管理的实践研究,探索出既符合学校特点又符合教学管理中心实际需要的中职教务管理模式,提高学校教务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项目管理理论;中职学校;教务管理

中职学校专业类别多。宁波市镇海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以下简称镇海职教中心)就有四大类15个专业,每个专业之间的差异性十分明显,这对学校的教学管理、课务管理、考务管理以及学籍管理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由于很多中职学校是在原来普通中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镇海职教中心也不例外。这些中职学校的教务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普通中学的教务管理模式,这种现状与中职教育的快速发展要求格格不入,需要在教务管理上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改善,使中职学校的教务管理更加规范、高效、优化,进一步促进中职学校的内涵建设。

一、理论依据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项目管理已从航天、建筑等少数领域逐步扩展到教育、科研等众多行业。项目管理就是在项目活动中运用专门的知识、技能、工具和方法,使项目能够实现或超过项目干系人的需要和期望,即从项目的投资决策开始到项目结束的整个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以实现项目管理的目标。项目管理是把项目看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根据系统论“整合—分解—综合”的原理,将项目分解为若干个子项目,分别由各个子项目的负责人按要求完成预定的目标,然后集成、综合形成最终的项目成果。项目管理是把项目视为一个具有完整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突出部分对整体的关联性和重要性,从而促进管理者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以保证项目的总体推进。与传统的部门管理相比,项目管理的最大特点是注重综合性,对子项目实施集成管理,并遵循严格的时间期限,最终实现项目管理目标的最优化。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为中职学校提高教务管理工作的效率提供了工作方向与理论指引。

二、研究内容

查看全文

高职信息化集成教学管理探索

摘要: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下,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在现今的教育领域中,为了给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将信息化集成教育管理模式应用到高职教学管理中,能更高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现阶段高职院校中关于信息化集成教学管理中存在诸多不足,这严重影响着高效教学的管理模式的开展。基于这样的状况,本文对高职信息化集成教学管理的探索与实践展开论述,望本文的研究内容能为高职院校信息化集成教学管理提供可行性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信息化集成;高职院校;教学管理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我国教育部对高职的管理从发展规模逐渐转提高质量,高职院校的管理水平是培养人才的重要保障。在高职院校中大力开展信息化的教育管理,能在很大程度上促使教育管理的改革,进而实现教育决策的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高职教学信息化管理主要涵盖了以下几方面内容:常规教学管理、师资队伍管理、教研项目管理、教材管理等。对高职院校中众多内容的管理采用信息化集成的方式,能辅助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的工作。基于这样的状况,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高职信息化集成教学管理的发展现状

高职院校信息化模式的管理属于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在实际操作中应充分的结合院校实际的发展状况,并严格按照发展的目标、办学定位以及社会需求;来建设个性化的信息化集成模式的教学管理。现阶段,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中常规数据处理、项目申报和信息统计方面的上报对信息化管理的需求逐渐升高,常规教学管理主要使用成熟的教学管理模式,例如,强智、正方和青果等系统;在对师资队伍进行管理时,主要使用的是人才评估系统示范性院校建设系统。;对教研项目管理时,主要使用精品课程和示范专业申报系统和平台。目前高职院校新华集成教学管理在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未严格按照教育信息化需求对岗位进行设置,这样的状况使得高职院校中各个部门相互独立,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模式,高职院校未实施系统化的建设,这样的状况严重的阻碍了教学管理时信息的共享;二是高职院校中教育管理人员对信息化技术实际操作能力相对较弱,这严重阻碍了信息化集成管理的建设;三是信息化教学管理的制度不健全,管理制度是任何一项举措实施或改革的重要指导方向,在高职院校中,信息化集成管理在实际操作中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这样就是的常规的管理工作缺少规范性,这样的状况严重的影响了信息化集成管理模式的顺利开展。

二、提升高职信息化集成教学管理效能的优化策略

查看全文

医学教学管理改革研究

一、基本情况

研究对象为参与2012年度医学部医学教改项目的教师,共305人次。申报项目34项,根据研究内容分为培养模式及课程建设和质量评价两类,每类17项。评审指标,包括项目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队伍和总体评价,前四个指标得分为1-5分;总体评价得分为1-10分;每个项目最高分为30分。评委6人,其中资深督导专家5名,《中华医学教育》杂志编辑1名。评委们通过阅读项目申报材料打分,并撰写书面意见和修改建议。

二、结果与讨论

(一)结果。1.项目参与者职务、职称情况。项目参与者中承担临床或教学工作的专业教师131人,教学管理者174人;管理者中,在各单位教学管理部门从事专职教学管理的专职管理者73人;既承担教学或临床工作又兼职教学管理的兼职管理者101名。专职管理者中,53.4%为科员或教学秘书;兼职管理者中,处级以上领导最多(见表1)。参与项目的管理教师中,正高职称者最多;专职管理者中,中级职称者最多。项目负责人中管理者占79.4%,为27名;其中兼职管理者19名,专职管理者8名;处级以上干部18人,科级干部7人,教学秘书2人;有正高级职称者11人,副高级职称者14人,中级职称2人。2.课题参与者在教改项目中的任务及项目评审得分情况。一半以上专职管理者参与项目实施,71.3%的兼职管理者是项目负责人或参与项目的协调管理,而大多数专业教师参与项目的实施。专业教师的课题研究内容一般为某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教学管理者课题的研究内容涉及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建设、医学生早期科研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师资培训和考试考核评价、管理效果评价等各个方面;评审专家认为,专职教学管理者的研究覆盖面广,有一定的推广意义,采取的研究方法相对得当,研究队伍组建合理有效,总体评价较高。

(二)讨论。以上数据证明,教学管理者已经成为医学部教育教学研究不可忽视的力量,教学管理者能抓住医学教育改革的重点,有较高的研究能力,而兼职管理者在教学改革研究中承担着重要的指导、组织协调工作。1.专职管理者在医学教育教学研究中的作用分析。专职管理者一半以上为教秘或科员,大多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在研究中主要承担具体实施工作。首先,专职管理者一般毕业于医学院校、师范院校或综合大学,既掌握医学专业知识、知晓医学工作规律,又掌握了教育学或现代信息化技术等跨学科的复合型知识,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且有工作热情,有能力、有意愿承担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重任。但这些管理者刚参加工作不久,大多为科员或教秘,缺乏经验,在研究中只能在项目负责人的指导下从事具体的实施工作。其次,专职管理者一般来源于各级教学管理部门,服务对象主要是专业教师和学生;工作内容涉及学科专业建设、培养方案制定、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研究、教学质量监控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工作中,既要及时发现、收集、解决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又要将上级主管领导的决策精神准确转达给教师和学生,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因此专职教学管理者是实际教学工作的组织者、执行者、推动者,能全面了解、掌握医学部的教育教学信息,有利于对医学教育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因此,专职管理者参与教改研究既能保证教育研究的质量,又能使管理者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跳出来,促进教学管理的科学化,适应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2.兼职管理者在医学教育教学研究中的作用分析。兼职管理者为医学部教育研究的主要参与者,绝大部分人具有副高以上的职称,兼任各级教学部门的教秘、教学主任、副处长、处长,或者各二级学院主管教学的院长、党委书记,甚至是医学部主管教学的副主任(副校长级)工作;在研究中他们承担主持、指导、组织和协调的工作,项目负责人中兼职管理者超过了一半。“学而优则仕”,在医学教育领域亦是如此。医学教育的兼职管理者一般是教学或医疗岗位上的佼佼者,他们首先是从事临床和/或教学工作的专业教师,随着教学经验、医疗经验的日益丰富,对医学教育的反思、感悟也日益深刻,对医学教育的投入就越多;反之,随着在医学教育中投入的增加,又进一步促进了他们教学、医疗能力的提高;专业与管理,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也正因兼职管理者的特殊身份,他们能直接发现医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了解最新医学教育需求,又能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准确把握医学教育教学发展的方向,为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但是,兼职管理者既承担着繁重的医疗和/或教学任务,又承担了繁杂的事务性管理工作,更有可能要承担科研任务,无暇学习了解教学研究所必需的的教育学、统计学知识;因此在实际研究中仅处于指导、组织、协调的地位,不能亲自参与实施,对研究全程的掌控不够,对研究质量有一定不良影响。

三、结论

查看全文

计算机实验室教学管理系统构建

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获得了巨大的突破,也促进了我国信息化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互联网以及大数据等广泛的应用在各个行业中,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高等院校作为我国培养技术人才的重要场所,教学配套设施必然要紧跟时代潮流,促进信息化技术在高校建设体系中的应用。高等院校计算机实验室是专门将科学技术理念转化成项目成果的地方,也是体现高校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机构,必然要在国家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高等院校计算机实验室教学管理建设是一项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为了确保院校计算机实验室教学管理系统建设顺利完成,本文对基于B/S模式的计算机实验室教学管理系统构建进行了研究。

1院校计算机实验室教学管理系统总体设计

高等院校计算机实验室教学管理系统建设必须要建立在安全性的基础上进行,这样才能保障计算机系统内部重要数据不被损坏和盗用,现阶段,高等院校计算机实验教学管理系统采用的是C/S结构,这种结构具有较强的安全性,然而将B/S架构模式应用到计算机实验室教学管理系统中,可以显著减低系统维护、拓展以及升级工作的强度。笔者所要设计的计算机实验室教学管理系统是将B/S模式以及C/S模式相互结合,并以B/S为主导的结构模式,如图1所示为计算机实验室教学管理系统网络拓扑结构示意图。

2院校计算机实验室教学管理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在确定了计算机实验室教学管理系统总体结构模型后,需要进行常用功能的设计,如图2所示为计算机实验室教学管理系统功能结构示意图。2.1计算机实验室项目管理。计算机实验项目管理通常指的是对计算机实验室日常使用过程中,对使用的各个实验项目进行统筹规划,这是院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维护计算机实验室正常运行的主要保障。本文笔者所要设计的实验室项目管理是以每学期为一个阶段,并且将不同用途的计算机实验室设置为独立的个体,再对每个类别的计算机实验室进行项目管理和数据统计,统计的内容包含有院校正常的教学活动以及各种科研项目,将统计好的数值进行整合、总结,最终制作成便于查阅的计算机实验室项目管理清单。2.2计算机实验室统计管理。笔者在院校现有的计算机实验室统计管理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创新,力求能够符合院校计算机实验室统计分析的实际日常使用需求。具体来说,改进与创新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实验类别进行区分,并依据不同的实验方式进行区别对待,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性;(2)对实验人员进行划分,包含有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等,按照不同的人员种类进行数据统计分析;(3)从时间节点上进行划分,对每学期开展的实验课程项目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3结语

查看全文

信息化排课管理系统论文

1信息化条件促使教学管理理念不断更新

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与发展对教育领域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教学方式方法上都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作为21世纪的教育工作者要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掌握科学技术、更新教育管理理念,使教学改革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和优化。我校自2006年由全日制高校转为税务系统岗位培训后,排课过程经历了3个阶段,即手工编排、手工和计算机结合、软件系统编排。手工编排要求排课人员将教师、教室、课程信息等有关信息记录下来,结合具体情况一一核对匹配进行编制;而手工和计算机结合是在原来人工排课的基础上进了一步,设计出简单的Excel小程序,将每个培训班的课表内容自动转到全校培训班的汇总一览表中,便于核查教师、教室的冲突情况;现今使用的人机排课管理系统则改变了传统的排课方式,全方位细致体现了排课涉及到的各种因素,在排课的内容、时间、范围上都给出了很大的操作空间,从传统、小范围的教学管理观念转变为现代信息管理时代的新理念,在转变传统管理观念的同时掌握必要技能,提高了全校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这无论是对学校教学质量,还是对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都是一个更高的飞跃。

2信息化管理系统使管理效率大幅提高

运用教学管理软件排课后,排课的效率大幅提高。以往运用手工排课,仅仅编排一个培训班的预排课表就要用很长时间,特别是在培训旺季时,培训的班次较多、类型较多、培训科目复杂,在教师、教室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编排出的课表必须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和条件,虽然经过多次校对,仍然会担心漏排或排重课程内容,以及教师、教室发生冲突等问题的出现,导致教学运行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和工作任务不断加重。一方面,现在使用的教学管理软件,在管理层面上为教学及管理者提供了一个随时了解教学信息的平台,能及时了解教学计划的设置情况、项目运行公告内容,能够读取每个培训班的课程设置信息,根据课程和资源的现有情况来编排课表,整个编排过程都在软件系统内完成,不会担心遗漏信息、少排或多排课程的问题,省去了对教学计划内容多次反复校对的过程,既节省了不少时间,又减少了错误率。另一方面,使用教学管理软件后,各教学部的秘书工作效率也有很大提高,各个教学部的秘书在教学管理方面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各个管理部门和教师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她们分担了绝大部分的课表传达和调停课通知协调等各类教学任务。教学管理软件的应用,使她们能随时掌握课表的动态变化,更清晰地了解各培训班教师授课的状态信息,在课表内容的横向和纵向上能够准确把握,避免了反复查看纸制课表的繁琐劳动,提高了教学部教学管理的工作效率。

3智能排课管理系统使管理科学化

运用教学管理软件,细化了管理过程。排课过程有所变化,原来排课前要先设计课表格式,填写好日期、时间、标题、人数、负责人等必要信息,再将培训的课程内容从项目计划中拷出,根据排课的原则、要求和条件将课程内容复制到课表中,经过通知、反馈、修改后正式公布实施。使用排课管理系统后:

查看全文

体育教学管理论文

一、清华大学体育教学的特殊性

1.清华大学的体育教学实施“4+2+2”的体育教学模式。即大一、大二的4个学期为必修课;大三的2个学期为限选课;大四的2个学期为选修课。体育教学贯穿了本科培养的全过程。规模上,体育部每学期开课门数超过50门、上课学生过万,累计教学学时达12000以上,体育教师工作量平均每学期200学时。由此可见,体育课覆盖全校、量大面广,是学生选课人数最多、教师工作量最大的课程之一。2.体育课教学中,不同年级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如,大一年级要掌握“一操、一拳”、以增强学生体质、培养体育意识和能力并学习排球和篮球的基本技术等。为此,采用分层次教学、特色排选的方法,在校级选课结束后,体育部对大一新生进行男女分班、素质测验,根据素质成绩进行分层次教学。大二至大四的体育教学则重在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掌握专项技术技能。为此,体育部开设了篮球、排球、沙滩排球、击剑、游泳、艺术体操等多种运动项目,学生在校级系统中根据兴趣自主选课。3.学校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和课外阳光长跑活动纳入到体育课成绩中,实现课内外有机结合。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精神和教育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自2007年起清华体育教学逐步完善,建成了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教学模式,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和阳光体育长跑活动。体育课考核指标体系复杂且变化。每门体育课的成绩由素质、专项、体质测试、阳光长跑和出勤五大部分组成。专项和素质属于课内教学考核项目,不同的课程专项项目个数不同、所占权重也不同;体质测试和阳光长跑是为贯彻执行教育部文件精神而设立的课外活动,不同学期的课外项目不同、所占比重也不同。同时,每个项目的得分还需要进行繁琐的成绩换算,有的项目成绩越小得分越高,比如短跑;有的项目成绩越大分数越高,如实心球等。由于上课学生人数较多、特色排选分层教学、课内外一体化管理、指标体系复杂、成绩换算繁琐,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和难度是其他教师的几倍甚至十几倍。

二、体育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与目标

根据学校统一规划与设计,结合体育成绩管理系统建设现状,综合体育教学管理平台建设需要,整合不同环境下的基础数据,设计考核指标模型,建立覆盖课内外一体化、统一的、一站式的体育教学管理平台。体育教学管理子项的建设目标如下:1.整合数据资源环境。对现有体育教学管理数据结构进行进一步梳理,基于校级数据资源的统一规划与设计,建立全新的体育教学数据结构,对现有体育教学管理数据进行梳理;采用规范化、标准化手段对数据进行转换和重组,消除信息孤岛、建立整合的数据资源基础环境。2.多维动态的考核指标体系。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建立统一的考评标准。针对学生个人的身体素质、体育课堂内的学习态度、运动能力以及课外运动习惯,从多个侧面和多个角度予以考评。同时,对学生进行动态变化体育考核,考核指标和所占权重随年级、性别、学期、课程而变,最终建立多维、动态的考核指标体系,综合、客观地汇总出学生体育方面的评价。3.课内外结合的体育教学管理系统(见图1)。升级完善课内教学子系统,支持特色排选、分层教学,升级考核指标管理、教师成绩录入功能,打破时间、地点限制;增加体质测试、阳光长跑子系统,实现课外活动与课内教学的有机结合;实现从校级排选到体育教学、再到成绩管理和教学评估的合理连通,为体育部提供复杂、灵活、高效、正确的管理职能。4.灵活安全的技术平台。与校级系统融合,依据校级系统标准规范设计数据模型、开发业务接口,实现数据的合理共享和有序流动;与信息门户、统一用户和统一权限管理等学校平台类系统集成,通过用户单点登录、权限分级控制、数据分层控制等方式,提高应用和数据的安全性。

三、体育教学管理体系的创新之处

体育教学管理模式的规划建设,是由四个教学相关的业务系统组成,主要包括:体育课堂教学管理系统、学生体质测试管理系统、学生阳光长跑管理系统、体育数据分析系统。基本涵盖了从学生到教师、从课上到课下、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从院系到体育部、从管理到服务等所有教学环节。

查看全文

高校管理质量保证体系探讨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才结构体系需要在新环境下进行不断的完善,这对于高校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面对这样的现状,高校需要不断地树立竞争优势,需要对学校内部的“管理质量”进行详细的规划,提高教育质量管理,构建新型人才发展战略,保障学校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屹立不倒,所以本文主要是通过目前高校关于管理质量的历程探索,分析了目前管理质量的研究方法、主要的研究过程,最后通过建立数据化模型,来得出管理质量实践效果。

[关键词]管理质量;高校管理;教育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制造2025”概念的提出,将继续推动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同时也要求我国人才战略向新型人才的转型,新型人才的成长,已经不满足当下市场的需求,这就要求我国现代高校提供大量的教师技能专业强的学生,不断地扩大招生规模,接受市场的挑战,提高教育管理质量,构建新型人才发展的逻辑和框架,应对我国当下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改革,使得高校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而要提高高校的“管理质量”。高校不断地通过方法的创新和对管理质量的探索,能够推进学校的向前发展。

二、高校质量管理的方法

在遵循了高校的教育规范的前提下,通过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有效地借鉴其发展的思路,全面构建高校的管理质量框架建设,由此来推动高职院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第一,通过吸收与消化的分析方法来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教学管理模式和理念,参考TQC理论、采用ISO9000的质量管理标准,并且有效地结合当前高校采用的业务流程规范TTQC理论,融入目前我国高校的管理质量体系当中,而第二种方法就是理论和实际的方法,结合当前高校面临的发展问题,来定制相关措施,通过运用TTQC理论,来对当前的教学管理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反馈。

查看全文

教学管理基本内容和策略研究

【摘要】独立院校是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一种个人活动组织,主要通过非财政性的经费来支持本科院校的创办。本文通过对独立院校教学管理的方式和特点等基本内容的分析,提出当前教学管理创新的机制对策。

【关键词】独立院校;教学管理创新

一、独立院校教学管理创新的基本内容

1.独立院校教学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在创新理念和指导思想的不断提倡和推广下,人才培育成为创新举措的第一步,而学校的教学管理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主要途径和方式,特别是在当前独立院校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不断增长的发展背景下,如何有效回应国家的创新政策,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保证教学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上,积极培养出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新型应用人才是当前独立院校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重要任务。从独立院校自身的发展来看,近年来独立院校面临的招生压力越来越大,随着出国留学的人数增长,院校面对的竞争对手已经不再局限于国内的同行业同院校,而是从国内扩展到国外的更大范围。要想在激烈的人才培养竞争中站稳脚跟,独立院校就应该明确自身教育教学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不断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通过树立积极向上的管理理念和应用体系,促使独立院校在教育教学界获得可持续的发展目标。2.独立院校教学管理创新的基本原则。首先,独立院校的教学管理创新要以充分了解社会需求作为前提,对于教师、学生以及其他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特点进行分析,在严格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坚持以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管理创新的核心内容。创新意识应该成为教学管理创新能否成功的关键,创新能力应该成为教学管理创新工作的落脚点,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集中于专业能力和基础能力两方面,基础能力主要是完成整个独立院校教学管理创新必备的基本素质,专业能力是发现和分析当前教学管理存在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创新机制。其次,教学管理创新应坚持系统性的原则,因为独立院校的教学活动关系到各个院校各个部门的教学活动,因此在设计科学管理创新政策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其对各个层级,各个学院教学工作的影响作用。另外,教学管理创新的道路上坚持国际化原则,积极借鉴国外院校在这方面的创新思维和经验。

二、独立院校教学管理创新的机制对策

1.创建有弹性的教学管理机制。首先,培养方案的设计要向社会需求的步伐靠近,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对当前学生存在的学习困难和偏科现象进行分析,并通过弹性式的管理机制,给学生的学科选择创造自由,取消传统入学考试的措施,在结合学科特点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出更多的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新措施。其次,在专业学科的设置上改变传统的模块形式,积极采用推荐与自主性相结合的措施,就是让学生在对本专业课程大概了解的基础上,自由选择学科组合,以此提高学生对于专业学科知识的学习热情,最后,在实践操作环节,要为学生的实训创造更加灵活的时间弹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实训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专业学科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创建工作室的教师管理机制。工作室的教师管理方法有效突破了传统的教育教学体制,积极构建一名教师主导和多名教师辅助的教师管理新模式,在几名专业老师共同负责的基础上完成某门学科的全部教学工作,并不是所有的专业学科都适用于这样的教师管理方式,因为这种教学模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教师的教学负担,因此针对一些专业较为前沿和重要的学科,应该选择这样的工作室管理方法,其中,辅导教师可以承担毕业课程逻辑设计的工作任务,而辅助教师主要负责学生传授新的学科知识和理论,延长的学科教学实践中要充分的包括讲座、授课、实践以及信息反馈等方面的内容。另外,工作室的教学管理方式可以聘请企业的精英管理者,主要解决学生在专业实践中的问题和困惑。3.创建项目式的学生管理机制。首先,学校可以通过跨专业项目的课题,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的基础上,有效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另外,通过创建合理的项目管理机制,让学生在专业实训的过程中,通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不断激发自身的创新思维。另外,学校要为项目式管理机制提供时间、设备、场地等方面的保障,通过弹性的管理机制,提高学生对于学习时间的把握能力,最终形成专业学科的共同课余时间,有利于集中开展项目式的管理机制。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