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农业经济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7 12:23:1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乡村农业经济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乡村振兴战略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
摘要:在新农村建设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可以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为促进地区农业经济增长提供有效保障。就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弊端以及优化策略进行了研究,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生产;经济管理
产模式,有效提升地区居民生活品质[1]。随着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应强化农业经济管理方式,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达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要求。
1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意义
1.1形成现代化的经济体制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有利于助推农业经济规范合理发展,转变传统发展模式中独立、分散的经营方式,形成规模化、现代化以及专业化的农业生产模式,提升农产品生产质量和效率,从而达到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效果。农业经济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工作重点。强化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可以为加快我国经济建设步伐奠定坚实基础[2]。
乡村振兴下农业经济信息化策略探析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党的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给乡村经济发展带来机遇,加快了农业经济信息化步伐,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但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管理者和有关部门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可行的解决方案,加快乡村农业经济信息化的步伐。论述了农业经济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以及农业经济信息化对乡村发展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农业经济信息化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经济信息化;发展策略
在党的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解决好“三农”问题。将“三农”问题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落实乡村振兴。在乡村振兴中,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非常重要。农业的发展关系到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在目前农业经济发展中,农业生产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有待提升,农业结构也需要进一步完善,要及时推广新技术和新工艺,推动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
1农业经济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的实际建设情况来看,我国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还不完善,与城市相比相对落后,需要进一步发展。1.1基础设施不完善。在开展农业经济信息化过程中,需要乡村具有完善的基础设施,例如网络、信息技术、计算机等。很多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不完善,很多偏远地区还未开始信息化建设,很多居民还未体验到高科技带来的便利。部分地区信息闭塞,对于国家发展现状和相关政策并不了解,对于经济信息化认识不足,没有跟上时展的步伐。1.2消息延时性。在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信息的延时性问题比较严重。在信息后,乡村收到相关信息的时间较长,这样就会降低信息的价值。比较常见的问题是当农民知道某地区农产品紧缺时,很多农民开始将农产品送往该地区,但是送到后发现农产品紧缺问题早已解决,造成资源的浪费[1]。1.3对农业经济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不足。从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情况来看,没有采用机械化的种植方式,还是以传统的种植方式为主,这样就会加重农民的负担,降低效率,增加生产成本。在农产品销售方面,很多农民依然选择在集市上售卖,没有认识到电子商务的优势,对电子商务的认识不足,这样就会降低农产品的销量和收益。
2农业经济信息化对乡村发展的意义
乡村振兴下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研究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领导和管理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从管理角度看,农业经济管理是一种管理经济的方式,不可回避政府、市场、制度三种手段,不能忽视法制、制度、政策、环境四个方面。文章从认识农业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入手,讨论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要素,并针对“关键要素”展开深入探讨,从经济管理角度探析进一步优化农业经济管理的有关问题,利用“三种手段”,实现“四个方面”的基本目标。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管理
1引言
农业经济管理,即以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为对象,实施合乎农业经济发展规律、旨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管理,涵盖农业生产的总过程,并将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手段渗透到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环节之中。目前,就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来看,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显然不同,农业经济有其自身的特有规律。如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经济组织形式、基本经营制度等方面,农业经济不同于工业经济。优化农业经济管理的核心目标是农业经济的高质高效发展,其中,关键要素是农业产品和劳务的质、量增加,前者关系到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问题,后者关系到农业生产中的核心要素之一———人与人的素质。优化管理实质上等同于两个问题:其一,认识影响因素,厘清其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其二,综合运用政府、市场、制度三种主要手段,合理整合并优化各相关要素,构建农业经济良性运行模式。
2优化管理对于农业经济发展重大意义
2.1技术:传统向现代转进的主要动力。在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典型特征是人力密集型和生产重复、分散、小规模的作业方式,近代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牛耕与人力一直是农业主要的生产方式。事实上,这一传统农业经济结构早在秦汉时期便已形成,历史更迭中,囿于社会总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农业经济变革发展的主要动力———工具,一直未有技术上的革命性发展,而只在工艺上有所改变(宋代以后)。现代化进程中,以工业经济发展为躯干的模式下,传统农业经济在资本积累、商品市场、原料供应、劳动力供应等方面,已经不再适应现代工业经济的发展需要,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现代化进程中的“包袱”和“阻碍”。相比而言,传统农业技术在传统农业经济结构中早已达到了价值满负荷的状态。即在传统农业技术条件下,各生产要素价值的利用已经达到了峰值,达到了一种“高水平的均衡状态”,该“状态下”,农业经济运行处于“有效率但贫穷”尴尬境地,农业经济很难再培育出新的增长点,也难以凭借自身演进获得新的发展动力。2.2制度: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1978年以来,农业经济相关立法节奏加快,农业立法体系逐步建立,立法机制不断完善。作为推动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制度成为讨论农业经济发展时的高频词汇。在超前发展的市场经济面前,农业经济相关立法还存在一定问题,有学者指出:其一,立法结构问题。农业经济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土地作为生产要素,其在市场化过程中,缺少更加完善的配套制度作为规制和引导。作为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柱———乡镇企业,其在发展运行中缺少完善的制度指引。其二,体系不完善。农业经济管理涉及多部门,按照职责管理权限划分,都有一定的立法权限,易产生部门保护主义和部门利益冲突下的推诿扯皮现象。其三,微观经济视角下,制度供给不充足。除农业基本法、地方性立法和基本农业经济调控政策外,关于农技推广应用、农业风险防范、农民培训等相关制度建设不够完善。2.3技术+制度:优化农业经济管理的有力抓手。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经济结构中看到,依靠农业自身发展力量,各生产要素的整合和优化是存在一定困难的,各生产要素无法处于高水平的运行状态。在技术层面,现代农技研发与应用是传统农业经济进步的起点,而传统农业仅仅具有“工艺改良”的能力,故必须借助市场经济和工业化的力量来解决技术革新问题。资本要素、人才要素、制度要素、人口要素等,必须借助外力才能将其导向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机体之中,而这一外力便是管理:大到宏观经济调控、产业发展战略、农场社会经济结构,小到乡镇企业经营运行、公司+农户经营模式、农民专业培训等。简言之,现代经济要素的流入,以及各要素与农业经济有机体的结合作用,需借助科学的管理进行。在制度层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必须保持长期不变、实质不变。但要结合新的农业经济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在基本制度框架内,针对生产方式、科学技术应用、社会化大生产等,立体多元地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丰富农村经营方式,提升农业经济活力。概言之,现代农业制度是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升级的蓝本,而制度在某种意义上讲,既是管理本身,又是管理实施操作的核心依据。
乡村振兴下农业经济管理措施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环境也在不断变化,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农业作为我国第一产业,虽然近些年得到很大发展,但面对新形势也要及时进行改革,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农村经济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面对新时期诸多因素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让农村经济没有得到较好地提升,为此要切实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让群众生活质量得以改善,争取全面小康社会的早日实现。文章分析了农业经济管理在新形势下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然后给出了建议,希望能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农业经济;经济管理;乡村振兴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提供了国民生活的基本需要,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发展相对落后,要想尽快追赶发达国家农业发展水平,就要改变农业经济管理方式,以此来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
1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发展存在的问题
1.1农村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
随着政策宣传的不断深入,农村文化宣传中,对农业经济新知识的宣传、惠农政策的解读基本到位,但是具体到实处落实却很少,一是可能村干部宣传力度不够,讲解不到位;二是有些农民自身受传统耕作观念的影响,不接受新的农业管理模式,依然采取传统方式进行耕种。这就影响到新时代农业管理经验的普及,也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导致农业经济管理措施没有落实好,不能有效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现状及策略
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其发展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对象。农业经济转型是指在现有农业生产情况的基础上寻求变化以求突破的农业发展方式。近年来,我国乡村农业经济从单一的形式不断发展为多种形式,出现了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生态农业、“互联网+”农业等。厉无畏等学者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创意农业的发展理念及其发展模式,认为创意农业可以很好地实现农业经济转型。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推动了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并对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产生影响,并出现了“互联网+休闲农业”、“互联网+创意农业”等多种农业发展形式。这些新形式的农业发展形式都在很好地推动乡村农业经济的转型。但具体如何转型,还需结合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状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对策。福州市发展农业历史悠久,海陆兼备,气候条件适宜,农业资源丰富,市场前景广阔,在传统农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差异性传统农业,非常适合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经济。近几年来,福州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较好,但总体来讲,福州市的乡村农业经济发展还处于不断摸索阶段,各县(市)发展水平不一,总体实力较弱,未真正实现农业经济的转型发展。因此,本文立足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结合福州市社会经济发展,探讨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策略,为实现福州市“农业强、农民富和农村美”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1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现状
1.1总体发展概况。1.1.1福州市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农业、渔业占主体。2015年福州市全年地区生产总值5618.10亿元,比上年增长9.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34.74亿元,增长4.0%。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64.87亿元,增长4.0%,其中,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结构为28.1:2.9:9.9:56.0:3.1。可见,当前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处于稳步发展阶段,海陆兼备的区位优势使得福州市农业和渔业发展占主体地位。1.1.2农产品结构发生实质性变化。从图1可看出,2000年福州市农产品产量主要以水产品和粮食为主,两者占农产品总量的82.63%,接着是园林水果和肉类,分别占农产品总量的7.62%和7.48%。2015年,虽然各类农产品产量都有所增长,但农产品结构已经发生实质性变化。蔬菜和水产品是主要的农产品产量,两者占农产品总量的78.80%。粮食产量的比重大幅下降,从2000年的38.11%下降到2015年的7.28%。肉类产量的比值也略微下降,从2000年的7.48%下降到2015年的3.31%。2015年统计的农产品种类相比于2000年,多了蔬菜、食用菌两类种类,少了甘蔗这一种类。因此,在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农产品的结构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图12000~2015年福州市农产品产量结构变化1.1.3农业产业化、科技化发展较好。2015年,福州市拥有239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包括53家挂牌院士(专家)工作站企业和7家被认定为“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的企业。此外,福州市还拥有57个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基地,13个国家级及42个省、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可见福州市农业产业化、科技化已有较好的开端。1.1.4休闲农业发展态势较好。2015年,福州市已建成各种休闲农场和农家乐分别达到175家和298家,比上年增长7.4%和9.2%。休闲农场、农家乐接待的国内外游客数量达到890万人,并带动了9600人就业。可见休闲农业在福州市已带来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2各县(市)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现状。1.2.1农业经济稳步发展,但发展水平不一。从图2可看出,2015年,连江县的第一产业GDP总值最大,达到119.93亿元,其次是福清市。2000~2015年,福州市各县(市)第一产业GDP都有不同程度地增长。其中,连江县增长幅度最大,增长了356%;其次是永泰县,增长了297%。图22000~2015年福州市各县(市)第一产业GDP发展1.2.2农产品产量结构各不同,地区特色明显。从图3可看出,2015年福州市各县(市)农产品总产量差异较大。其中,福清市的农产品总产量最大,达到145.69万t,其次是连江县和闽侯县。罗源县的农产品总产量最小,达到40.39万t,仅占福清市农产品总产量的27.73%。2015年福州市各县(市)农产品结构也各不相同,地区特色明显。沿海县(市)如平潭县、连江县、福清市、罗源县、长乐市、福州市区等,水产品的产量较大,比重也较高。其中,连江县的水产品总量最大,达到94.68万t,占连江县农产品总产量的79.29%。其次是平潭县,水产品产量达到44.15万t,占平潭县农产品总产量的79.08%。结合图2可得,农产品产量高,经济效益不一定好。因此应积极引导农民生产高经济效益的农产品。
2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2.1存在问题。2.1.1乡村农业经济发展参差不齐,农产品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福州市整体农业经济稳步发展,但各县(市)之间的农业经济发展参差不齐。很多乡村农业经济仍相对滞后,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从事农业活动人员较少,农田荒废现象严重。应积极引导农民从事高经济效益的农产品生产活动,进一步优化农产品结构,提高农民积极性。2.1.2乡村农业企业发展不完善。虽然福州市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规模化发展,但乡村农业相关企业发展不是很完善,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业技术创新支持企业。主要表现在:龙头企业产业链条短,产业带动能力弱;特色产业小而散,规模效益不明显。2.1.3新型农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急需加大发展步伐。尽管福州市休闲农业发展已呈一定规模,但福州市休闲农业起步晚、缺特色、管理落后、科技含量低、没有很好发挥休闲农业的特色效能。创意农业、生态农业、“互联网+”农业等新型农业发展缓慢。2.2原因分析。2.2.1乡村未充分合理规划。很多乡村缺乏专业的乡村规划、农业发展规划的科学有效引导。具体体现:在乡村转型发展过程中缺乏有效科学论证,未充分结合乡村自身的资源禀赋、地缘环境及产业发展等实际情况,未充分挖掘、凸显当地自然资源和人文社会资源的优势,包括山水资源、民俗风情、人文内涵等优势,规划的引领作用没有充分体现。乡村建设缺乏合理有效的科学规划,导致了乡村农业经济结构不够优化,农民积极性不高,较多农田荒废。2.2.2乡村农业企业产业升级不明显。乡村农业企业,由于资金不到位以及企业管理未进行转型发展等原因,导致乡村农业企业产业转型升级不明显,未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2.2.3宣传动员不到位,农民积极性未调动。部分乡村尚未正确摆正政府引导与农民群众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宣传动员不到位,没有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缺乏引导和激发农民发展生产、建设美丽家园的有效措施。2.2.4新型农业发展缺乏有效规划和引导。福州市新型农业发展较缓慢,缺乏有效规划和引导,往往是“小而散”发展,同质化现象明显,没有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规模效应明显、产业链完善的农业发展新形式。
3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策略
浅谈乡村振兴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策略
[摘要]要想真正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它能有效改善乡村环境,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是推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的主要路径。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存在严峻的环境问题与农业资源短缺的矛盾,技术滞后和缺乏完善的生产系统。要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必须建立完善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激励机制、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技术体系以及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生产系统。
[关键词]乡村振兴;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策略
乡村振兴大背景之下,我国农业要想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趋势,党的明确提出了振兴乡村的重要发展战略,对此,也对此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不仅要重视推动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使广大农村地区的产业更加兴旺,与此同时,还需要积极打造文明乡风,建立更加适合生存的生态环境,提升农民的收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在发展乡村经济方面的决心。但是要想真正实现乡村经济振兴,就需要能够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高度出发,优化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在此基础上,建立更加高效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1乡村振兴视域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现实意义
1.1振兴乡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从现阶段我国农村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依然处于低水平发展的阶段,乡村经济的发展依然还是以农业经济为主,不同类型的产业之间没有实现有效地融合,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旦出现自然灾害或是市场波动,农村经济的正常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影响。与此同时,现阶段我国的农业生产过度依赖农药化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虽然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并不完全受到质量的影响,但是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农产品的价格产生市场波动,使乡村振兴的脚步受到制约。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能够有效改变以往农业生产过程中粗放化经营的方式,提升农产品的生产效益以及生产品质。建立完善的农业产业体系是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前提,它能有效推动多产业之间的融合,完善农业产业链,扩大农产品的流通范围,使乡村产业能够真正实现兴旺,进而有效提升农民收入。与此同时,要想高质量地发展生态农业,还需要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使农村公共资源能够得到合理分配,提升农村地区社会资源的吸引能力,确保在实际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广大农民能够主动参与,真正实现和谐农村的建设。1.2改善乡村环境的有效方式。伴随着我国农业生产规模的持续增加,一些地区在实际发展农业的过程中也出现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的问题,其带来后果就是环境破坏,致使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发展生态农业是解决农业生产中产生的环境问题的一种十分有效方式,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化肥的利用率和农药的利用率,还能有效减少农药化肥使用过程中给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保证化肥使用效率的同时,合理控制污染,使土壤中毒性物质的含量能够得到有效降低。除此之外,为了使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在实际防治病虫害的过程中还可以尝试应用病虫害生态防治技术,进而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在此基础上,通过节水技术的有效应用还能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益。在家禽牲畜粪便以及秸秆等方面的处理中,也可以通过现代技术将其转化为清洁能源,减少农业生产废物给环境带来的负担,进而有效提升农业生产环境的稳定性,使农村地区的环境更适宜居住。1.3实现乡村振兴的主要路径。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庞大,相比于其他国家来说,我国人均农业生产资源占有量相对较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多为小规模经营,并没有实现集约化经营。以往我国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高污染、高消耗、高投入、低效率是最主要的特点,致使我国的自然资源无法得到合理有效地利用,在这样的模式下,农业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长此以往,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提升也会相应地受到限制,致使农业生产的优势无法得到全面发挥。而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这也给我国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大量国外的农产品开始进入我国市场,导致农民的生产经营压力进一步增大。而要想解决上述问题,发展生态农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生态农业的发展能够实现对我国区域农业资源更高质量的整合利用,充分利用我国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提升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效益,达到帮助农民增收的目标。生态农业的发展也能够将更多的新技术引入农业生产中,使农业生产系统更加和谐,实现农业的集约化经营,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提升农民在生产过程中所能够获取的经济效益,实现乡村振兴。
2乡村振兴视域下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常见问题
乡村振兴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策略研究
摘要: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齐民生短板,彻底解决三农问题,我国积极实行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行过程中,生态农业经济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因此研究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我国各地区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仍出现许多问题,发展机制仍然不够完善。文章将以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区的农业经济发展为例,具体探究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乡村振兴;生态农业经济发展
在报告中明确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想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对生态农业经济进行优化,改革农村的供给侧结构,建立起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1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
1.1发展生态农业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有效手段。发展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技术,将农业生产废品如秸秆、动物粪便等进行加工,转化为清洁能源,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农业效益。1.2发展生态农业是振兴乡村的必然措施。生态农业是整个农业产业的核心和支柱,是振兴乡村的必然措施。通过发展生态农业,把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破坏降到最低,同时以生态为龙头的发展模式会带动能源创新,生态保护,环境保护,土壤改良等一大批产业的发展,实现整个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1.3发展生态农业是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是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2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农业经济管理体系服务乡村振兴
摘要:现阶段中国农业经济迅速发展,但与城市经济发展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分析了农村发展主要存在的问题,如农业经济管理体系不完善、基层领导对于改善农业经济体系的意识落后、农村的公众事业发展慢等,并提出了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提高领导健全农业经济管理的认识,发展农村公众事业等措施。
关键词:经济管理;乡村振兴;新农村
中国农村人口众多,农业经济的发展关系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强弱,同时也关系着农民的切身利益。随着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首要问题。改善农村经济发展,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对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影响。
1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系的意义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中国基础经济建设要面临的首要问题,农业经济得到良好的发展,与农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健全有着必然联系。农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发展是根据国家规定的政策、社会经济水平和农业发展环境等条件进行的宏观管理的,农业部门指定农村经济发展目标,通过对农村生产信息、资料的不断规划,进一步进行决策调控,出现问题及时解决,从而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健全农业管理体系。农村的公共事业建设需要经济的强有力支持,故而强化经济管理体系,有利于大力发展经济,提升经济管理水平,进而为新农村的建设提供保障。
2农业经济管理体系的问题
农业经济管理优化措施
摘要:本文简要阐述了农业经济实施优化管理的重要作用,提出了现阶段农业经济管理中所涉及的四要素现状,并针对此类现状,着重探讨了基于乡村振兴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措施。以期通过本文的分析与研究,能够为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提出可供参考与借鉴的内容。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经济管理;农村建设
针对2021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1,我国在新时期针对农村经济体制做出了大刀阔斧的深化改革与创新。各省市地区政府部门也相继出台了以“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为战略目标的政策及制度。在全新的经济形势环境下,促进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不断加速转变,促进农业经济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并加快农业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的相互融合,才能为现阶段的农业及农村提供出全新的发展动力,也才能在激活农村经济发展原动力的基础上,保证农业朝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
一、农业经济优化管理的重要作用
(一)现代化经济体制构建与完善的助力
对于农业经济管理而言,通过实施可促进农业经济在不断发展中,逐步形成规范化、有序化的模式。一方面,对以往经济发展模式下独立且分散的经营模式做出改变;另一方面,促进规范化的生产模式形成。这对于农业经济生产效率的提升,具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进而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化发展。另外,通过农业经济管理活动,可有利于逐步完善现代化经济体制。
农业经济管理问题及解决方法
1阳高县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阳高县发展过程中高度重视农业经济管理,并且从多角度探索了相应的经济管理措施,为农村农业经济建设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撑。阳高县是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县,工业发展薄弱,农业发展水平偏低,县财政严重不足,农业建设缺乏地区特色,对农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限制性影响。针对这一情况,在开展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对实际情况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将打造绿色农业作为推动力,以政府连线、企业办点作为有效的支撑,在地区探索百里生态旅游长廊体系的建设,使县区内生态、农业、工业、民生等工作得到了优化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通过有效的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绿色农业的过程中,阳高县将打造全国的“米袋子”作为工作目标,按照运作“大商户”、结构大调整的工作思路,从市场建设、资金投入和政府扶持等方面做出了土地经营权的改革,并在设施农业方面加强建设,大胆尝试开展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担保工作,使全乡范围内困难户贷款问题得到处理,解决了在发展农业经济方面的资金难题。同时,在农业经济管理实践中,还不断壮大设施农业、助力观光采摘业、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构建了融合式农业发展模式,逐步形成了农业经济建设的优势。截至目前,阳高县在设施蔬菜、杏果经济林、生猪羊饲养、粮食种植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产量不断提高,农业和第三产业的融合效果也明显的增强,成为农业经济发展方面较为典型的先进县。
2阳高县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阳高县深入推进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不仅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也遇到了一定的问题,对农业经济建设工作的持续稳定推进产生了相应的消极影响。首先,地方政府认识不到位,虽然已经能够结合农业经济管理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但是并未全方位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优化创新,缺乏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视,导致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不足,缺乏持续推进农业经济管理活动的不竭动力。其次,农村地区农业经济结构缺乏合理性,在优化创新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并未针对吸引和留住农村优秀劳动力制定相应的措施,在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下,农村劳动力资源和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矛盾凸显出来,导致农业经济管理效能的发挥受到限制,会影响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整体效果。最后,农业经济管理缺乏核心动力支持。近年来,在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进一步加快的情况下,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受到限制,对于阳高县而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在开展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创新力不足,核心动力缺乏,也会影响经济管理工作的综合效果。所以新时期要结合阳高县的发展需求探索经济管理优化措施,改善农业管理现状,有效促进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
3阳高县积极创新农业经济管理的措施
3.1地方政府加强对农业建设工作的重视。为了推进农业经济管理活动的改革发展,地方政府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正确认识农业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性,并深入了解人才在助力农业经济管理改革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进而为了提高人才管理水平,在实际工作中要对农村教育事业进行优化,为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基础。同时,政府部门要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结合农业经济管理现实需求探索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构建,借助人才的力量推动农村的发展升级。3.2加强现代农业新结构的构建。在农业经济管理实践中,为了推动管理工作的发展,要注意引入现代科学技术和教育技术,加强科技创新和先进人才的培养,促进综合管理效能的提高。同时,要重视对农民群众的培育,打造新型职业农民,使他们可以更好的应用相关先进技术参与到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保障新农村建设成果,切实提高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综合影响力。3.3鼓励青壮年和大学生回乡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较为重要的就是让乡贤返乡,因此在推进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也要为青壮年劳动力和大学生参与乡村建设构建良好的平台和绿色通道,为乡村建设提供相应的支持,在优化农业经济管理效果的基础上也促进农村文明程度的提高,为农业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奠定基础。综上所述,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各地区在发展农村农业经济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并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创新的措施,逐步解决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以生动的生产实践满足基层群众的需求,共同为推进农村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5乡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