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概论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4 07:33:3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乡村旅游概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乡村旅游概论

乡村旅游发展探讨论文

一、中国乡村旅游开发现状的分析

日前,中国乡村旅游开发呈现如下形式和特征:

从空间分布上看,主要有三种类型区。一是景区边缘地区型,它主要依托一些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发展起来的附属产品,是中国最早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区;二是都市郊区型,它主要是适应现代都市人日益渴望摆脱快节奏、过繁杂、甚喧嚣、多污染的都市环境的需求,利用都市郊区相对城区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环境、地缘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在近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三是老少边贫地区型,他主要是近年来在国家旅游扶贫政策的指导下陆续发展起来的。

从旅游项目和活动类型看,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观光型,它主要是以观赏农村自然田园风光、现代生态农业园区、传统民居和民俗节庆活动为主题;二是参与型,它主要是采摘旅游、购物旅游和务农旅游,尤其是秋季采摘旅游在都市郊区最盛行,参加人数最多、影响力最大、影响面最广;三是度假型,它主要是到观光农园或农家“住农家房,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体闲度假娱乐旅游。

从游客停留时间和活动空间看,主要以近程一日游“城郊型”为主。由于中国乡村度假型旅游日前才刚刚开发,条件还很不成熟;加上乡村旅游热点区域的城市郊区交通区位的优化,城市对乡村的辐射在增强。因此,日前中国乡村旅仍然以短程不过夜一日游为主,符合中小尺度旅游者空间行为特征的规律。

从客源市场看,主要以国内市场,尤其是本地及周边都市团体游客为主,散客和国际游客少。受距离、价格、交通、信息、旅游地的接待条件和知名度等因素影响,参加这类特种旅游的散客和外地远程游客甚少。

查看全文

浅谈乡村旅游品牌建设

摘要:乡村旅游是乡村文化保护、发展和传承的重要载体,其目的是实现经济、文化效益以及生态效益与乡村文化传承的有效结合。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就需要对乡村本土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的开发和挖掘,构建乡村旅游品牌,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文章阐述了黄埔古港旅游品牌建设的发展策略,分析了现阶段黄埔古港的发展优势,在此基础之上探讨当前乡村旅游品牌建设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黄埔古港;乡村旅游;品牌建设

一、引言

广州市于2012年底全面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黄埔古港所在村落为广州市首批建设的美丽乡村,目前已经建成粤海第一关纪念馆、黄埔税馆、黄埔公园等景点,修复旅日华侨楼、梁氏宗祠、胡氏大宗祠等古建筑,成为了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旅游品牌。

二、黄埔古港旅游品牌建设的策略

黄埔古港位于广州市海珠区黄埔村,北靠新港东路,南隔黄埔涌与仑头相望,西临广州环城高速,东与长洲岛相临。黄埔古港借势瑞典新“哥德堡“号回访广州和2010亚运会等国家重大事件,对古港古村进行了大规模的文物修复与环境整治工作,使黄埔古港的岭南古村落风貌得以逐渐恢复。同时,整合当地历史文化与资源,树立起独特的旅游品牌,极大地促进了黄埔古港的发展。

查看全文

剖析乡村旅游产品营销的现实价值

摘要:青年旅游者是参与乡村旅游的重要群体,为探究青年旅游者乡村旅游购买决策,以直接发放问卷和电子邮件两种形式得到的数据为第一手资料,对高校在校学生的乡村旅游购买决策行为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青年学生参与乡村旅游主要出于欣赏田园风光、回归自然和释放压力三种目的;旅游信息主要来自熟人介绍、网络和旅行社;半数以上的人认为停留时间不宜超过4天、预期花费不宜超过300元;选择评价标准明显地集中于田园风光好、食宿干净卫生两项指标;自助游最受学生青睐。

关键词:青年旅游者;乡村旅游;购买决策;实证研究

旅游购买决策是指旅游者根据自己的旅游目的,收集和加工有关的旅游信息,提出并选择旅游方案或旅游计划,并最终把选定的旅游方案或旅游计划付诸实施的过程。乡村旅游是以农业的自然和社会资源作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客源市场,针对他们回归自然的旅游需求,满足游客观光、务农娱乐、休闲度假、购物等多种需求而开展的参与性强、文化内涵深厚、乡土趣味浓郁的新兴旅游活动。乡村旅游是目前国内迅速发展的一种旅游形式,而青年旅游者是参与乡村旅游的重要群体,因此把握青年旅游者的乡村旅游购买决策行为特征,对提升乡村旅游产品营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本研究就是在一般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模型和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证方法,探索青年旅游者乡村旅游购买决策的行为。

一、理论基础

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一般分为五个阶段,即认识问题、搜寻信息、方案评价、购买行为、购后行为。认识问题阶段是认识某种欲望(需求)的过程,如果对问题的认识非常强烈的话,就转到搜寻信息阶段。在搜寻信息阶段为找到解决所认识到的消费问题的方法,从记忆里提取信息(内部搜寻),或者从外部搜寻相关信息(外部搜寻)。在一定程度上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后,识别方案,评价各种不同方案,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并可行的方案。在购买阶段按照自己所选择的方案购买产品。购买产品以后消费者在使用或消费产品的过程中又评价自己的欲望或期望的满意程度。

查看全文

乡村社区营造公共艺术特征解析

中国在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的今天,不可避免的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农村区域边缘化、乡村中艺术文化落寞的尴尬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新农村社区”的概念,这个概念旨在让农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待遇的公共服务,这是对农村地区的重新关怀与重视,公共艺术的介入恰恰是艺术如何感染激活乡村社区营造的探索尝试,将公共艺术介入农村环境的过程中能够潜移默化地推进村民的美学普及教育,培养村民的公民参与意识,提高村民对乡土文化的认同与尊崇,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一、福建地区乡村公共艺术的发展现状

公共艺术作为一个新兴艺术形式,其溯源自20世纪60年代,基本含义皆为:在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中,以表达公众意志、体现公众价值、呈现公众和城市文化为目的的这类艺术作品,被称之为“公共艺术”。虽然中国大陆的“公共艺术”是近十年才逐渐兴起,但发展迅猛。毋庸置疑的是,公共艺术自诞生起即与城市地区的复兴紧密相连,所以在以往的公共艺术相关研究和实践中主要以城市为核心,较少涉及乡村地区。但如今在福建,随着政府一系列扶持乡村振兴政策的陆续提出,包括美丽乡村项目在福建各乡村地区的不断推广,艺术文化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项目数量逐渐增多,给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创造了有利的政策背景,其发展前景广阔。但就目前而言,公共艺术介入福建乡村社区营造尚处于探索阶段,相比城市地区而言乡村的公共艺术数量仍较少,故本文通过个案分析法进行研究,选取三明市尤溪县洋中镇桂峰村为研究对象来进行分析探讨。三明尤溪桂峰村在乡村社区营造中的公共艺术实践虽然尚处于初步阶段,但已经具有实际的公共艺术作品,以明确的主题“晒秋节”进行了作品设计和空间营造,并且在造型上具有一定的美感,能够因地制宜地选择和利用材料,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并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更获得当地村民的较大认可,故其经验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桂峰村公共艺术作品的特征

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的桂峰村于南宋初建时作为当时的交通要道,曾因其繁荣而有“小福州”之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更在2002年被评为“福建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5月又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认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此后,当地政府投入了更多资金支持,虽然桂峰村地处海拔550米,但村部距京福高速公路直线距离仅500米,道路交通便捷。当地政府更是为打造AAAA级景区制定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从2009年至今,尤溪人民政府网站关于推动桂峰村传统村落保护及旅游建设的搜索信息中约有一百余条,足见当地政府对其发展的重视。下文将从桂峰村社区营造中“晒秋节”系列公共艺术作品的“选址特征”“风格特征”“材料特征”“受众特征”四个方面来进行解析。(一)选址特征。桂峰村的公共艺术作品主要放置在村口平地的空间,配合零散于部分巷道、祠堂屋檐等小空间。福建山区的传统自然村落主要是以血源关系的亲族村为主,以氏族聚居而产生,血缘关系是人际关系的纽带,所以村落在空间布局上往往以宗祠为核心而形成节点状态的公共活动中心。另一方面,福建农村地区在村落形成之初便对宗庙场所的规划预留了较大的空间以便进行宗教仪式等传统活动,直至今日,庙宇周围仍是村民日常聚集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村口地区也是村民们日常聚集的主要场所,这是由客观的场域大小所决定的。所以福建乡村公共艺术作品中主要以村中的宗祠、庙宇或村口的空间作为主要作品的选址场所。福建桂峰村地处海拔550米处,为半高谷地,四面群山环抱,建筑多依山而建,宗祠和庙宇都是依山势而建无法预留出较大的公共空间,所以村口处的平地作为唯一适宜村民聚集活动的大的空旷场所,便成为现在桂峰村民聚居休闲的主要公共区域,也是观光者来旅游的必经之处,故村口平地空间成为“晒秋节”系列公共艺术作品的主要选址地点。(图1、图2)(二)风格特征。桂峰村的公共艺术作品具有敦厚、质朴的风格特征。公共艺术是基于特定公共空间的艺术形式,公共艺术作品的表达意志须与其空间场所的文化气质有高度的契合度。乡村聚落是其居民长期生活的相对封闭的空间,乡村社区的地域文化是村民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高度相似的生理习惯和心理认知,即村民流露出的共同文化气质所形成的典型的文化特征。桂峰村作为典型的福建山区村落,桂峰村的公共艺术作品的形式灵感来源于村民的日常生活,即以“晒秋节”为主题制作的一系列公共艺术作品。无论从建筑风格或是村民的精神气质、行为习惯都展现着桂峰村典型山区聚落的“质朴和憨厚”之感,其公共艺术作品的风格特征透露着“淳朴厚实”的意志特征。(图3—图8)(三)材料特征。桂峰村的公共艺术作品以就地取材为主。由于乡村社区对公共艺术的经济投入相对较少,所以在乡村社区中的公共艺术作品在选用材料时,就地取材成了最合理的方式之一。另一方面,当地材料更容易引起村民的情感共鸣,使得作品在意志表达上能更准确地传递地域文化与场域的气质特色,材料不仅仅作为特定文化的载体媒介,更是村民们共同的生命体验的展现。桂峰村在晒秋节作品中所使用到的材料均来自于村民日常生活中晒秋时的主要作物,以及当地常见的农产品和材料,并且“晒秋”作为一项村民的传统生活习俗能够自然而然地引发村民主动地参与作品的制作和维护保养。(四)受众特征。公共艺术是地区文化的展示名片,它是服务于公众的,在现在的农村社区中,这里的公众主要包括三类:长期居住的村民、短期回乡祭祖的村民、外来的游客。桂峰村的“晒秋节”系列的公共艺术作品对这三类受众的需求对应情况:首先,长期居住的村民主要以留守儿童和老人为主,他们在参与公共艺术作品的操作时可以承担简单轻巧的工作内容,在桂峰村的公共艺术中所使用的农作物玉米、辣椒、稻草等都是易于操作的轻材料,色彩鲜明容易辨别等条件都易于让留守村民来参与操作,且创作出的色彩艺术效果明确有力;其次,对于回乡短期居住的村民而言,“晒秋”是他们儿时生活的回忆,抑或是他们的长辈亲人延续至今的生活习俗,无论何种情况都可以引起回乡者对家乡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再者,公共艺术作为激发乡村社区活力的手段,其目的之一便是吸引观光者,增加地区的旅游经济收入,所以晒秋所展现出的桂峰村的习俗特色能够吸引城市游客,桂峰村通过农作物材料丰富的色彩搭配出具有美感的“晒秋”场景让观光者充满新鲜感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当地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另一方面还能引起旅游者的购买欲望,从而促进当地农产品的销量。

三、结语

查看全文

乡村旅游APP设计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乡村振兴政策在国内的大力推行,许多乡村寻求城市周边旅游作为突破口。但是当前的乡村旅游服务仍缺乏完整的体系,市面上也缺乏针对乡村旅游服务的APP。因此,文章采用服务设计的方法分析游客在乡村旅游中的需求,并利用KANO模型对需求进行优先级排序和筛选,以此为依据设计乡村旅游APP,同时为其他的旅游服务APP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KANO模型;服务设计;乡村旅游;体验设计

一、相关理论概论

(一)服务设计

服务设计是一种系统性的视角下的设计活动,利用设计思维整合和创造创新的设计流程,并通过面向系统的方法进行产品和服务模式的构建。产品服务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更关注于服务中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和互动,从而在决策者视角提供更具可持续性的系统构建策略,在用户视角提供更友好的产品用户体验。产品服务设计介入乡村旅游APP设计,能够以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来优化旅游服务的时效性、可用性和可持续性。

(二)KANO模型

查看全文

红色文化与旅游富民的耦合机制

摘要:红色文化与旅游已渐趋融合,基于红色文化的旅游业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实现区域增收,实现乡村振兴。本文重点研究红色文化与旅游富民二者的耦合机制,通过分析红色文化对旅游富民的推动和建设作用,以及经济增长下如何反向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承、保护,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双向促进。同时为红色文化与旅游富民的深度融合提供建设性意见,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促进区域经济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红色文化;旅游富民;乡村振兴;耦合机制

1红色文化和旅游富民的耦合关系

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相互影响,以至互动甚至联动的关系体系,耦合度越高,表明系统间联系越紧密。红色文化与旅游经济形成的红色旅游发展机制,因此红色文化与旅游富民之间具有高度的耦合关系:(1)二者融合,相适应发展。红色文化与旅游富民融合从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是精神层面:红色文化是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核心。以旅游为输出途径,红色文化为内核创办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宣传红色文化,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素养,丰富居民的精神世界。充分发挥学校的培养红色文化人才的功能,将红色文化融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传承红色基因,培养优秀红色文化人才。二是物质层面:将旅游业作为红色文化的载体。反映革命史实的遗址、纪念馆和依托红色文化建立的产业等都是红色旅游的重要物质呈现,其中所蕴含的红色文化是旅游发展的内在源泉。在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的乡村地区,挖掘与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建设红色旅游景区,红色旅游充分利用区域发展优势,与当地特色农业相结合,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业,形成红色旅游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居民生活富裕的目标。(2)产业融合,形成新业态。旅游业受到旅游各要素的影响,也受到经济增长的带动与促进作用。红色文化与旅游富民的耦合目前主要体现在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方面,实施“红色+民俗旅游”“红色+生态旅游”“红色+乡村旅游”等组合,但大部分旅游景区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缺乏资源共享与利益协调机制,导致旅游产业发展缺少经济活力,因此要进一步推动旅游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并逐渐完善基础配套设施。红色文化的发展主要以展览馆与多媒体的融合方式,让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直观地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其他相关联的产业发展升级,如农业、饮食服务业、旅馆业、交通、邮电、日用轻工业、工艺美术业、园林等产业。旅游产业能够提高区域的整体经济效应,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可以带动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全面发展,为红色文化拓宽了传播范围。桂林红色旅游突破空间限制,线上网络宣传与文创产业输出提高社会对红色文化的认知普及度。(3)内容融合,双向赋能。以红色文化为基础发展旅游业,在于保护利用红色文化进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富民工程,与旅游富民,发展旅游业包含的发展当地产业,增加居民就业岗位,提高收入等内容具有一致性。将红色文化与旅游富民内容相融合,以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的形式走近当地居民,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居民的生活,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契机,进一步提高了旅游劳动收入,实现增收,从而实现富民效应。以文化推动富民工程,在当地形成经济辐射,以此进一步推动红色文化的保护与利用,发展红色文化衍生作品、思政融合等发展引领各社区文化思潮,二则融合使得学习红色文化蔚然成风。红色文化与旅游富民融合发展,实现旅游富民,推动乡村振兴,同时有助于对红色文化的深入挖掘、保护、传承、利用并进行创新发展,提高当地文化旅游的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

2红色文化和旅游富民的耦合机制分析

2.1红色文化推动旅游和经济发展

查看全文

古村乡村旅游营销优化策略

摘要:本文基于新媒体视角,以佛山大旗头古村为例,通过实地调研获取有效数据,以IPA分析法分析大旗头古村乡村旅游新媒体营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营销优化策略。

关键词:大旗头古村;乡村旅游;新媒体营销

乡村振兴战略使乡村旅游的地位日渐显著,佛山大旗头古村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从属部分而备受关注。乡村旅游在新媒体背景下的营销,已有一定的研究理论成果,但侧重古村乡村旅游方向的研究较少,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其营销策略研究仍可进一步深挖。大旗头古村乡村旅游正处于开发阶段,营销策略仍不完善,因而颇具研究价值。

1.研究背景

1.1大旗头古村乡村旅游基本情况

大旗头古村位于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境内,是粤中地区保存最完整的“锅耳式建筑”式的清代村落。该景区设立初期,少有资金投入与维护,不加修饰便以原始风貌供游客游览,旅游基础设施差且周边景点少,并不受大众欢迎。现今,大旗头古村得益于乡村振兴与广府印象小镇的建设,与其他村落、景观带串珠成链,组成一条历史文化底蕴浓厚的游览路线,变化显著。该景区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生态宜居环境在投资建设下变得愈发美丽。它是乡村旅游中典型的历史文化类旅游景点,依托古建筑群、历史文化为主要资源发展古村乡村旅游。

查看全文

旅游专业多载体创业教育研究

[提要]作为一种新的教育体系,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体系之间具有既相对独立、又互相渗透的关系。本文尝试把创业教育融入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体系中,以旅游专业教学实践为例,从专业课程教学、职业生涯规划、校内实践环节以及校外实训等方面,构建以多种教育活动为载体的创业教育模式。

关键词:创业教育;旅游专业;模式

一、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一种渗透和结合的模式

近年来,创业教育逐步发展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中一个重要环节。可以说,这不仅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缓解当前社会严峻的就业压力的需要,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许多学校引入创业教育表现为两种模式:一是表现为在高年级开设一个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或为即将毕业的学生开设职业指导课或讲座,由于创业教育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消化如此多的信息,这种“急就章”、“临时抱佛脚”的创业教育不仅难以激起创业的激情,而且还适得其反,使学生对创业行为产生了畏惧心理,教育的实效性不尽如人意;二是为了要突出创业教育,一些学校片面地强调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宽基础,活模块”,安排选修课程时漫无边际的增加了诸如创业指导、商业管理、资金筹划、经济法基础、团队建设等课程,这种“眉毛胡子一把抓”,单纯追求上了多少相关课程,选修了多少学分的创业教育,让学生在短短几年的校内学习中,花费大量精力去学习专业外的知识,挤占了专业课程的教学时间,放松了专业技能的培养,而没有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支持,创业活动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本文认为,创业教育是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接受完专业教育以后,才能进行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体系,创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之间具有既相对独立,又互相渗透的关系。创业教育从目标到内容逐步递进、逐级上升的体系特征,可以适应不同年龄段、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的要求,完全可以结合和渗透到现有的专业教育体系中去。因此,从实践上,我们可以考虑构建以多种专业教育活动为载体的创业教育模式,把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教育教学体系,形成从培养目标、人才素质结构,到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践性教学活动等诸方面全面融合的一体化的新体系。职业技术素质和创业素质同步养成,培养出既能就业又能创业、既有专业特长又有经营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中级人才。

二、旅游专业的多载体创业教育模式

(一)以专业课程教学为载体的旅游专业创业教育。创业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树立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这是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依据。作为创业教育的核心,课程教学不仅指创业教育一门课程,而应该涉及到所有的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授课教师必须将创业教育的理念渗透到这些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性思维、创业模拟活动提供材料和范例,使学生逐步形成一定的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和创业能力。以创业意识的培养为例。创业意识支配着创业者对创业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对创业活动起着动力、走向、调节和强化的作用。创业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尤其是对还没有经历过职场体验的在校学生来说,创业似乎是件十分遥远的事情,对其创业意识的培养更是任重道远,应该从新生入学时就开始抓起。在旅游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专业课《旅游概论》的教学中,笔者就有目的的在教学中融入旅游业的创业案例,见表1。通过教学,学生逐步改变了过去认为创业是精英才子的行为,而非普通从业人员选择的错误观念,认识到原来创业不是科技研究与技术发明,旅游创业就在身边,在培养创业意识的同时,也提高了专业的认同感和学习兴趣。(表1)(二)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的旅游专业创业教育。创业应该属于未来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一部分。许多旅游专业学生的创业理念过于理想化,想从事导游方向工作的学生,理想创业目标就是开设一家属于自己的旅行社,想在酒店行业发展的而学生,理想创业目标就是开设一家餐厅或者酒店,这些未经细化和分阶段的目标,离学生具体实际过高过远,学生一旦在创业实践过程中遇到挫折,很容易就选择放弃;还有许多学生仅仅看到毕业后将从旅游行业的基层干起,当一名普通的服务人员,传菜、做房、迎宾、接待、带团,和当自己的老板相去甚远,就认为学旅游专业没有前途,没有认识到创业需要具备诸多条件才能进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笔者根据学生对不同专业课程内容的喜好以及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以自主创业为落脚点,为学生设计了几种职业生涯规划,见图1。有的学生想建立自己的家庭旅馆,那么他通过规划方案,就知道要迈出创业这一步,首先要到酒店实习、工作,前厅部的工作可以与不同客户接触,熟悉预订、接待、沟通、结账等各项服务技能,客房部的工作则可以培养熟练的清洁保养和对客服务技能,为以后自己独立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有的学生梦想拥有自己的餐厅,那就必修从餐厅的服务人员做起,逐步成长为基层管理人员,熟悉了餐饮事业运转与管理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后才能开始创业。(图1)(三)以校内实践活动为载体的旅游专业创业教育。除了课堂教学外,学生在校期间,学校还应该通过广泛开展的各种校园活动,把创业教育的内容和要求结合进去,如班会、社团活动、兴趣小组、各类竞赛、勤工俭学等,同时根据创业教育的课程目标和任务设计专门的教育活动,开展创业专题活动,结合专业技能训练,进行创业能力的培养,这是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创业能力是指能够实现创业目标的能力,是一种高层次的综合职业能力,是带有创新特征的核心能力。创业能力至少包括专业知识、社交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三个方面。这里的专业知识包括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实践能力,是创业能力形成的前提和基础,社交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则是创业的必要条件。作为旅游行业的创业者,必须了解旅游市场需求,了解竞争对手,做好旅游产品的市场定位,选择经营项目,懂成本核算、资金筹集、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等。创业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实践。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与福清旅游局、福建康力士连锁超市合作开设福清好货专卖店,拥有耗资40万元装修的旅游专业西餐厅,以此为依托,旅游专业设计了实验酒吧专题创业活动,组织旅游专业学生参与其中,设置了领班岗、收银岗、促销岗、服务岗、清洁岗以及采购岗等不同工作岗位,采取教师指导、学生于周末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模式运作。这一模式得到了学生的欢迎,报名参与的学生越来越多,我们就将这些学生分为三个团队进行轮换,根据经营的业绩每个学期评出一个“金牌创业团队”。(表2)在西餐厅经营实践中,学生参加了经营运作的全过程:选择经营项目、采购、制定销售计划、安排促销活动、人力调配、成本核算与控制、评估成果。西餐厅所有事务均要求学生自行安排,自然就激发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学生学习的兴趣极高,他们不但利用了大量课余时间进行经营准备,还把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带到了专业课教学的课堂上进行讨论,极大地提高了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在对客服务时,因为面对的是真正的顾客,压力较大,所以他们的实际操作也特别认真。在分工过程中,由于轮流进行,因此等于在实际工作中要将所有科目综合于一体,如餐饮管理、食品知识、餐厅服务、酒店礼仪、社交公关、成本核算、市场营销等等,均在实际的操作中进行了渗透,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沟通、合作、协调、思考、创新、解决问题、待人接物等,有了极大的提高。(四)以校外实训环节为载体的旅游专业创业教育。除了校内的实践环节外,创业教育还可以通过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顶岗学习,来达到培养创业能力的目的。一方面学生在每年的寒、暑假去实习,在这既是假期又是旅游旺季的时间里到酒店、旅行社、旅游景点、旅游交通等单位实习,并实行岗位轮换;另一方面实行“3+1”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在最后一个学年能进行顶岗实习,直接进入旅游行业的服务岗位。乡村旅游是近年来旅游创业的一个热点。通过调研,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旅游专业确定了以乡村旅游为载体,和本地乡村旅游企业“云中部落”合作,进行有特色的旅游专业创业教育。以乡村旅游校外实训活动为载体的旅游专业创业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针对学生对乡村旅游这一模式消费体验甚多,经营实践知之甚少的具体情况,结合本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组织开设了“乡村旅游与管理”的专题讲座,介绍了乡村旅游的基本情况与主要类型,乡村旅游客房与餐饮服务的主要要求,乡村旅游如何从生产、生话、节日、民俗和娱乐等方面组织旅游者开展活动等知识;二是由专业教师利用假期,带领学生深入乡村旅游基地参观考察,开展乡村旅游项目策划、活动创意比赛、成功案例分析对比等多种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环境,引导学生创业思想的健康发展;三是在调研的基础上,针对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管理不规范、特色不明显,品位不高、服务不到位等问题,与“云中部落”中的经营实体进行深入探讨,从营业环境布置和统一服饰入手,逐步实现乡村旅游运营的规范管理,达到提升品牌和服务档次的最终目的。通过乡村旅游为载体的创业教育,旅游专业的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旅游资源开发的方方面面,同时也能够亲身体会到旅游创业所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这些都为他们将来走上创业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

查看全文

非遗保护与文创旅游融合发展路径

【摘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作为文化保护和发展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受到重视。与此同时,文创旅游作为新兴产业,成为发展乡村经济的有效途径。将非遗保护与文创旅游融合发展具有多重实践价值。本文以湘西凤凰县腊尔山镇苏马河村为例,提出了非遗保护与文创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挖掘非遗资源潜力,合理配置当地旅游资源,建立新型文创旅游产业体系;采用先进技术手段,优化乡村旅游产业价值,构建文创生产体系;培育当地经营主体,规划适度经济规模,构建新型文创旅游经营体系;选择文化创新路径,关联非遗保护效应,形成社会经济文化乘数效应。

【关键词】非遗保护;文创旅游;乡村振兴

在党的报告中提出要解决“三农”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关于“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为农业农村发展及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指明方向。2020年,我国扶贫攻坚取得了全面的胜利。2021年,国家乡村振兴局挂牌,巩固脱贫攻坚、防止返贫,实现乡村振兴,是下一步国家“三农”工作的重要部分。乡村旅游是引导乡村振兴的一个很好的选择[1]。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逐渐被关注。在协调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当地的文化传统,利用非遗资源,通过开发和释放其经济势能,创造就业岗位,提升农民收入,在地区实践发展中,逐渐成了地方政府的工作亮点之一。与此同时,近年来国家成立文化和旅游部,为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对于民族地区来说,这也是基于传统文化以发展文化创意旅游的有利时机。本文拟从非遗保护与文创旅游融合发展的价值和对策出发,利用田野调查的相关资料,对湘西凤凰县腊尔山镇苏马河村的振兴发展进行探讨,为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推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一、非遗保护与文创旅游融合发展的思路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种文化形态,也是一种文化传承方式,它既包含了文化的区域性、独特性,承载着传承这一文化形态的群体的文化创造,也表现了这一群体的价值观年、经验积累、文化认同以及文化发展创造的动力。随着非遗保护的发展,学术界提出了各种的理念、模式和措施。有学者将非遗保护分为施予式保护、开发式保护、发展式保护[2],提出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立法性保护[3]等,还有学者将政府作为主体,提出行政保护模式和法律保护模式[4]。无论是何种保护,非遗的传承发展核心在于传统技艺的传承而非商业化和利益化,关键在于尊重文化的历史价值。随着现代化带来的新技术、新文化的发展,在发展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成了重要的议题。文创旅游是以发展旅游业为基础,融入文化创意产业,实现经济文化的发展。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文创旅游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方法。文创旅游发展可以推动当地产业联动发展[5],切实优化民族地区人民收入结构进而提高收入水平[6],进一步实现欠发达地区的包容性增长[7],同时降低当地人民返贫的可能性[8]。文创旅游还能促进文化的创新发展,增强文化自信。基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今天,国民对文化的诉求,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扶持等综合因素造成了IP的大热。[9]在特色手工艺、地域文化、自然资源、饮食或服饰文化等中发掘具有地域特色的IP,将其与文创结合,将能有助于吸引消费者,增加收益,实现文化与经济共荣。

二、非遗保护与文创旅游融合发展的效益和价值

查看全文

发展农村文化旅游,推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推进,乡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已是势所必然,农村文化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同时,如何加速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强农村文化发展后劲,是很多文化人都在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我省开展农村文化工作的关键是紧扣农民的文化需求,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农村文化旅游资源,发展农村文化旅游,大力推进农村文化事业的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发展后劲。

一、江苏发展农村文化旅游的优势

一是经济实力的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和全国一样,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到2004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2451.8亿元,占全国的10.7%,个人生产总值突破人均2000美元,人均储蓄存款突破10000元,成为继广东之后第二个超千亿美元的省份。

二是文化资源的优势。我省素以文化昌盛而闻名,历代名人辈出,文化资源丰富。昆曲和苏州园林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同里、周庄、甪直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约占全国1/3;有30多个乡镇被命名为国家级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居全国首位。

三是政策的优势。自2000年以来,我省为全面推进文化大省建设步伐,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文化事业、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实施了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等一系列重大文化工程;目前正着手制订鼓励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有关规定。所有这些,都为农村文化旅游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是自然资源的优势。我省的南京、苏州、镇江等9个地级市和昆山、江阴、句容等6个县级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40多个景区是全国aaaa级旅游景区,各具特色,各有优势。苏州有园林、古镇、古城和太湖等天人合一的旅游资源;镇江有滨临长江、山城相融、江河交汇的“城市山林,大江风貌”;连云港有海滨、花果山、温泉;盐城有被誉为“东方湿地之最——丹顶鹤的家园、麋鹿的故乡”的滩涂湿地资源等。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