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4 06:28:5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现代文教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现代文教学

现代文教学管理论文

如果说语文教学是一种艺术的话,散文教学更是一种美的艺术,它应该更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色,尤其是自读课的散文教学更应该如此。只要教师心中紧系一根线,就可以尽量让学生学得自由洒脱,使课堂自始至终充满暖色调,最后给学生一个完整明晰的印象。

笔者就教自读文《榆钱饭》一课,谈一点肤浅的体会。

先引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自己写的文章能不能现在就可以编入自己读的语文课本中?“这是天方夜谭,绝对不可能的。”学生几乎同声回答。我顿了一下说:“确有其事。在五十年代,我国有位‘神童’在16岁时,他的一篇题为《青枝绿叶》的小说,就编进了高二的语文课本中,这时他是正在读高中的学生。他,就是当代赫赫有名的作家刘绍棠。他的成名与成长同共和国共患难……为了歌颂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在农村的富民政策,借自己在农村四十多年的风风雨雨,饱蘸了笔墨写下了一篇散文《榆钱饭》。(‘榆钱饭’三个字竖写在黑板中间)请大家品尝他的泥土气息。”这样,一下缩短了作者与同学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第二个环节质疑。经过预习,同学们提出了近二十个疑难点。我把这些问题大致归为三类:第一类,一般性简单明了的问题,如:“什么叫‘青黄不接’”、“鱼生火,肉生痰”“亮囤底”等,由同学自己解答。第二类,较深的,如:“丫姑在树上把榆钱大把大把地揉进嘴里”“丫姑野性”,“用榆钱哄饱肚皮”、“杀风景”……这些可供创造的词句,必须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展开争论,从而把问题由表层引入纵深。如:只一个“揉”字,就把旧社会穷人的孩子饥饿难忍的急切心情跃然纸上。一个“哄”字突出了农民用榆钱儿度过饥荒的痛苦无奈的情况里……这些不仅是难点、也是能够突出中心的点睛之笔,因此绝不能让它们轻意滑过去,教师必须借学生质疑之机深化、强化,才能把教学落到实处。第三类,时代背景中的术语、方言、个别有关文学知识的问题等,搞不通就容易造成误解,但放手让学生讨论既费时间,又没这个必要,教师只做简单的点示就可以了。如:“为什么‘政策一年比一年左,粮食一年比一年减产’”,“大队干部为什么被社员逼得‘钻烟囱’”?针对十二、三岁的孩子提出的有关六、七十年代我国的社会问题必须解释清楚,才能突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混个树饱”是方言,即“用树混饱”。“农民富了以后,二妹子不愿意给作者吃榆钱饭,刘绍棠为什么不请别的乡亲给他做着吃呢?”因为这并非纪实散文,而是带有文学性的抒情散文,作者把自己亲历了四十年的事浓缩在二妹子一家三代人的身上,其目的是通过对比来歌颂党的改革开放的新政策。

质疑,这一教学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虽然看起来很“乱”,占时间又最多,学生提出的问题散无边际,包括字、词、句、语法、修辞、文学知识、政治背景等,从形式到内容,无所不有;但在我心中始终有谱,没有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而是抓住时机,因势利导,使学生不知不觉地由散到聚。30分钟过去了,我利用学生“吐的丝”,逐步在黑板上形成了一个“经纬网”(板书)

┌────┐

查看全文

现代文学观念下语文教育反思

摘要:作为一门课程,语文是学习者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传授着语言文字和口语、文章和知识的任务,学好语文对于学习者深入理解其他的学科有一定的帮助。语文教育与文学思潮息息相关,文学思潮是在适应当下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下而产生的,它又能反作用于社会思潮及其变革,其中就包括语文教育思想和变革。本文主要探讨了我国现代文学观念对语文教育的各方面影响,并进行语文教育反思。

关键词:现代文学;文学观念;语文教育;教育反思

现代文学产生于20世纪资本主义社会高度发展的时期,是资本主义文化的一部分。而中国现代文学是在中国历史变迁的发展中逐步盛行的,是由于广泛受到外国文学的变化影响而形成的;致使其具有外国现代文学的特点,同时也发展变化具有中国自己特色文学的特征。现代文学观念作为一种科学的、系统化的教育思想无时不刻的影响着我国的语文教育变革,其反应的教育思潮逐渐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教育是国之根本,人们的成长离不开教育,我国的语文教育在现代文学观念的影响下如何取之精华、弃之糟粕,是当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应该面对的巨大挑战[1]。

一.现代文学的发展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近代中国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现代文学思潮逐步出现现代文学并随之民族化,使其成为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并现代化的主流思想。20世纪初期,许多国人抱着实现民族独立的政治理想抱负,掀起一阵民族独立的文艺思潮,努力打破陷入僵局的社会局面。这一时期,现代文学广泛吸收西方各个时期的文化思想、以及文学流派,其中包括全面学习了西方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创作方法等,同时结合中国传统文学思想以及当下社会环境的特点,对学习到的文学思潮进行了重组和弘扬创作。鲁迅先生指出:中国现代小说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的要求,一方面则是受到了西洋文学的影响《且介亭杂文集》。”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积累和影响,中国的现代文学与中国人们的自身生活切实相关,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的真实环境,为实现中国民族的独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鲁迅、郁达夫、周作人、冰心等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各个领域的早期开拓者,他们的创作从一开始就突出了现代化与民族化相融合的特征,从根本上来讲,服务于人民。随着时代的进步,民族解放的顺利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现代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在这过程当中,通过一步一步贯彻党的文学方针,出现了老舍的《茶馆》以及贺敬之、郭小川等的诗歌,巴金、杨朔等的散文,现代文学的发展逐步显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思潮[2]。同时,历史的发展要求文学界从思想上一步一步废弃旧事物、旧思想,不断推动发展新事物、新思想,弘扬传统文化并勇敢创新创作新的文化。但有的事物并不会始终向着正确的方法发展,在这发展过程当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偏差,这样一来,片面性、绝对化的观点会严重影响到现代文学的正确发展方向。文学的发展要求从实际出发,避免扩大化,一边总结经验教训的同时,一边深化文化发展的思想教育,有利于社会思想向着客观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特征

查看全文

现代文阅读教学管理论文

[内容]

现代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高考中,有关现代文阅读的试题一般要占到26—32分,而考生的得分率却往往超不过12%。因此,摆在中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艰巨任务就是要抓住这个重点,突破这个难点。众所周知,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又包括理解、记忆、运用和欣赏能力等。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课文又分为“讲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两类,在一册书中约各占一半左右。每篇讲读课文前都设计了“提示和思考”,课后又附有“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而自读课文前则是“自读提示”,课后为“阅读训练”。从其编排体系来看,是根据培养阅读能力的要求,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顺序安排的。为此,语文教师必须遵循这一编排原则和特点,因材施教,做好以下几点:

一、现代文阅读教学应破繁戒空现代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可是在这个问题上,有些同行还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他们认为现代文易懂好学,教师无须下大功夫。遇到具体课文,常常因自己的好恶而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对文彩斐然的散文、小说,则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讲兴很浓;而对文字平实的说明文和政论文,则如老僧讲禅,少趣寡味。前者不免失之于“繁”,后者又不免失之于“空”。“繁”与“空”都离实际甚远。实践告诉我们,现代文阅读教学一定要破繁戒空,讲求实效,切忌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要求脚踏实地、稳扎稳打。而要做到这一点,明确教学目标至关重要。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切切实实从字、词、句、段、篇诸方面下功夫,读懂读通课文。首先,要理解文章的内容,包括对词语、句子、篇章、写作方法和思想内容各方面的理解。不理解这一切,就无法理解文章真正的内涵,更掌握不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要真正理解一篇文章,就须在初步感知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释词、诠句、析段、解篇、明理、驭辞等一系列工作,经历局部与整体,形式与内容的循环往复方可。而要完成这一切,就起码要具备三种能力:一是具有正确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包括正确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及成语、典故的能力;二是具有理解各种语言构造的能力,包括通过理解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去理解句子、段意与整篇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三是具有理解文章中各种表达方法和修辞手法的能力。而这种种能力不是短时间就能形成的,须在阅读实践中有步骤、分阶段的逐步培养。其次,现代文阅读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授,它更肩负着培养能力的重任。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辨疑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启示学生用“五看一查一提问”的方法。“五看”,即看阅读提示、看课文、看课文注释、看课后思考与练习题、看单元知识训练;“一查”,即不会的问题要查阅工具书;“一提问”,即不明白又查不到的地方则要提出来,通过教师的层层设疑和学生的质疑,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可在学生充分预习单元文章的基础上,根据单元教学的要点和学生实际,设计好专题,由师生共同讨论完成。在学生围绕专题准备发言提纲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需要,时有启发,把学生引向单元内容的纵深处。这样易于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归纳、判断和听说读写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教学应突破难点现代文从文字上讲,明白晓畅,似乎人人会读,其实要真正做到会读,又谈何容易!读书是一门学问,切忌浅尝辄止,贵在开掘深意,而如何求深,又确乎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南宋人陈善在他的著作《扪虱新话》一书中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始当求所以入”,在深入寻求每篇课文真谛的基础上,再“终当求其所出”,将有关课文进行纵横比较,做到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如同样是比喻,出现在不同的文体中,其作用就各不相同。记叙文中的比喻主要是力求记得生动,使读者有所感;说明文中的比喻则主要是力求说得明白、清楚,使读者有所知;而议论文中的比喻却是要力求记得深刻,使读者有所信。这样一揭示比喻手法的一般规律,学生在阅读中就会针对不同的文体对比喻有一个较深层次的理解。那么,现代文阅读教学的难点究竟在于何处呢?一是学生认为现代文明白如话,一看就懂,一听就明,既没看头又没听头,思想上不够重视;二是部分教师讲授方法陈旧,和高考不对路。其实,现代文“明白如话”倒是真的,但“一看就懂”却未必。要知道,语言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同样的句式,可以表达不同的含义;同一句话,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正面的话可以反面说,贬义词可以褒义用;一件事可以直截叙述,也可以通过暗示;一句话可以从表面上理解,也可以从深层上去体味,表面与深层,可以一致,也可以相反。所以说参透文意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需要了解写作意图、语体风格、具体语境,需要分析、综合、对比、联想,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认真思索、推理,才能真正把握作品的内涵,抓住主干,不至于被扑朔迷离的假象所迷惑。而高考中对现代文考察的也正是这种水平、这种能力。这种考察有助于把死的知识转化为活的运用,是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即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现代高科技正需要这种能力的人,高考也正是选拔这样的人,所以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更应注重发展学生的这种智力,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传统教学无非是注音、解词、分段、分析人物、概括段意、总结中心等几大环节,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至高中,十二年一贯制,像钟表一样机械教条、循环往复,没有波澜,缺少起伏,因而学生学腻了,教师也讲烦了。这种机械的教学方法,无论如何也不能适应千变万化的高考,更不利于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这正是目前现代文高考不过关的症结所在,也是教学与高考的矛盾。高考的目的在于选拔创造性的人才,而传统的教学法却是对人才的压抑,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成长。因此,大刀阔斧地改革现代文阅读教学,应是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时代要求一个高明的语文教师,在于能驾驭课堂,能把深课讲浅,也能把浅课讲深。深课讲浅不易,浅课讲深尤难。难就难在要发掘出别人不留意的,揭示出别人想不到的,讲出别人讲不出的,把孤立的联系起来给学生看,把浑然一体的剖析给学生看,把美好的展示给学生看。总之,要把握住重点,突破难点,讲出新意,挖掘出深蕴,给学生以应有的启迪。诚如是,现代文阅读教学才能走出目前的误区,进入一个较为理想的、能够符合“大纲”要求和适应高考需要的新境界。

查看全文

语文现代文教材管理论文

本文中,我将提出一个多年来如骨鲠在喉,而今不得不吐的建议。这个建议(如题),也许会让语文教育界以至整个教育界大感意外。

读者诸君听我细细道来。

我们的语文教学,从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到大学,一以贯之,从不间断。语文教学从来就是学校教学主科中的主科,作为母语,又是“文以载道”的工具,当然无可厚非。不但在学校要学,而且要终生学习不辍。然而,作为学校教学的主科,我们是不是在教学内容上洗削更新,作大刀阔斧的调整——减掉些什么,增加些什么?

古人云:“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没有错。我们的现代文教学也遵循着这一条古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左提右挈,东拉西扯,贪多务得,细大不捐。从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到字词分析、结构提纲;从写作特色、主题思想,到归纳小结、练习题解。老师的讲解洋洋洒洒,面面俱到,可谓细微之致。然而,细则细矣,学生恐怕并不领情。为什么?道理很简单,——你不讲,同学们都看得懂。

实际上,每篇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已把课文的精髓告诉了学生;而课文下面的“注解”,又解决了绝大多数学生的疑难。细读全篇,包括“阅读提示”、“注解”,学生就基本上掌握了这篇文章,还要你讲什么呢?要象老师讲的那样全面详尽地把握课文,除非是做学问,写读后感。否则,基本掌握就不错了。天下文章那么多,你不可能,也没必要篇篇都全面详尽地掌握。

那么,什么情况下需要老师细讲呢?对小学生,你必须细讲。小学生分析能力差,需要老师指示学习的门径。对初中生,你就应该少讲,甚至不讲。对高中生,你就不必讲。高中生经过从小学到初中九年的磨砺,对现代文的学习模式已是知根知底,深谙其道。从字词解释到主题思想,还不是老一套?

查看全文

七年级语文备课组学年打算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语文教学,不断提高语文教师备课的质量,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七年级语文备课组对本学期的语文备课工作拟定以下的计划:

七年级备课组成员有。备课组成员在同一个办公室办公,便于互相交流学习。语文备课本着合作互助的原则,集大成者服务于教案,但同时也不局限教师个人的备课风格。

根据河大版语文教材的特点,根据《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根据《学科说明》的相关说明,根据备课组成员的教学优势,本学期七年级语文备课设计如下。

一、现代文课文备课以作为主备课人。

现代文课文在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的绝对的优势。教材中精选了现代文课文,含金量很大。

在现代文备课中,包含很多语文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每课都要体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查看全文

现代文阅读能力管理论文

[内容]

注重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是当今时代赋予中学语文教学的重任,也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举措之一。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有人认为学习语文之目的唯在作文,而读书为作文之预备,……。我则语之以读书亦为目的。老师能引导学生俾善于读书,则其功至伟。”“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可见,研究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形成过程,是十分必要的。

从近几年的语文高考试卷看,现代文阅读能力测试都占有20%左右。但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测试部分的平均得分率却很低,如何才能尽快改变这种局面,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呢?我们认为,关键是必须认识到,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具有一定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过程。具体而言,这一过程有四个阶段构成。

第一是基本知识的积累阶段。现代文阅读教学须以阅读能力的培养为目标,阅读能力的培养又要以具备准确、敏捷的思维为关键。我们知道,基本知识是思维的基本因子,知识面的宽窄是阅读思考时联想是否丰富、思维是否活跃的关键。因此,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从狠抓基本知识的积累做起。这里的“基本知识”不仅指语文知识、文化常识、历史常识、哲学常识、生活体验以及音乐、雕塑、美术、建筑等艺术常识,而且还包括人文科学(如文化学、历史学、美学、社会学、教育学、语言学)领域和自然科学与科技应用(如心理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现代通讯技术研究等)领域较新的研究概况,还包括边缘学科和科学学的研究概况。在当今的中学语文界,能全面反映这些既有时代性又有深度和广度知识内容的教材还很少。在这方面当首推由谷公胜编著、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江苏教育出版社于1995年联合出版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本《现代文阅读》。近几年语文高考试卷所选的现代文均具有丰富的“内蕴”,涉及的知识既广又深:有的涉及艺术常识和艺术鉴赏知识,如1996年全国卷第四题的选文《贝多芬之谜》;有的涉及文艺美学,如1991年“三南”卷“四/32~40”题;有的涉及思维科学和教育心理学,如1993年全国卷“四/22~28”题;有的涉及对语文教学的理性思考,如1995年全国卷第四题的选文《〈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吕叔湘著);有的涉及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如1992年全国卷“四/26~30”题;有的涉及科技领域的研究新成果,如近几年高考中连续出现的科技文章。然而,相当一部分教师一味注重应试教育而忽视素质教育,忽视学生“基本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面的拓宽;相当一部分学生急功近利,为了应付高考,一心只读教科书,很少过问课外书,对以上“基本知识”他们知之甚少或根本不知。没有“厚积”,哪来“薄发”?基本知识积累不够导致了学生知识面的狭窄,阻碍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因此,近几年语文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测试部分得分较低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一教训提醒人们:要真正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基本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面的拓宽非狠抓不可。

第二是基本理论的掌握阶段。现代文阅读的有关基本理论是对现代文阅读能力形成过程中一系列规律的概括,是确立现代文阅读基本方法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还必须狠抓基本理论的掌握。这里讲的“现代文阅读基本理论”,一是指现代文阅读,一般应从文体、内容和形式三方面进行;二是指篇有中心段,段有中心句,句有关键性词语。文体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具体要求也不同。记叙文的内容指描叙部分(人、事、景物及其特点、与景物有关的传说故事等)和议论抒情部分(或抒发情感,或揭示哲理);议论文的内容指论点和论据;说明文的内容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指某种物品的制作过程,或指某种物品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点等。形式方面,记叙文主要是指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顺序依据、线索和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及其作用等;议论文主要是指论证结构方式和论证方法;说明文主要是指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中心段、中心句和句中关键词语的确立都有规律可循,还有概括反映这些规律的有关理论。篇有中心段,记叙文的中心段一般是抒情议论性语句,往往位于篇首或篇尾,或者是几个片断之间的过渡性语段;议论文的中心段一般为文章的引论或结论,通常也位于篇首或篇尾;说明文的中心段一般也是首段或尾段。段有中心句,中心句的确立可通过分析段落的构成情况来进行:若段落由一个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句群中心——通过分析句与句的关系所得的中心句;若段落由几个并列关系的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几个句群中心句之和;若段落由几个主从关系的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为主句群的中心句。句有关键词语,关键词语的确立理论,可参阅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室编定的1990年版的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一、二册中的有关单元知识。这是对学生进行现代文阅读的一般理论指导,即对学生授之以现代文阅读基本理论的阶段,这是现代文阅读能力培养过程中必须经历的第二阶段。

第三是基本方法的灵活运用阶段。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对基本方法的灵活运用程度。学生积累了一定程度的“基本知识”,掌握了上文论及的“基本理论”,我们便可引导学生确立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的现代文阅读基本方法。根据上述第一个基本理论,我们便可确立以下基本方法和基本步骤。文章阅读,首先要确定文体,接着须根据文体特点理解内容。以记叙文的内容理解为例,须以记叙部分的内容理解为基础,以议论抒情部分的内容理解为根本。记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应理解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过程等记叙的要素。议论抒情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应根据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理解感受理或情,议论性语句揭示生活哲理,抒情性语句抒发作者情感。其他文体的内容理解,也要根据文体特点进行。譬如小说,其内容不外乎小说的三要素和主题。第三步,研究形式特点并理解其作用。这方面的操作,可根据形式方面的基本理论进行。形式特点的作用,主要是研究形式特点是如何有利于内容表达的。根据第二个基本理论,我们便可指导学生从另一角度,即通过分析文章结构层次来理解文章内容。以议论文的内容理解为例,篇有中心段,找到了中心段,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内容。段有中心句,这个中心句可通过分析段内层次或句群关系找到。找到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段落的内容。学生如能熟练而又灵活地运用以上这些基本方法,现代文阅读就不会无从下手或抓不住重点。倘若能这样,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查看全文

阅读能力培养管理论文

注重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是当今时代赋予中学语文教学的重任,也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举措之一。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有人认为学习语文之目的唯在作文,而读书为作文之预备,……。我则语之以读书亦为目的。老师能引导学生俾善于读书,则其功至伟。”“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可见,研究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形成过程,是十分必要的。

从近几年的语文高考试卷看,现代文阅读能力测试都占有20%左右。但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测试部分的平均得分率却很低,如何才能尽快改变这种局面,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呢?我们认为,关键是必须认识到,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具有一定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过程。具体而言,这一过程有四个阶段构成。

第一是基本知识的积累阶段。现代文阅读教学须以阅读能力的培养为目标,阅读能力的培养又要以具备准确、敏捷的思维为关键。我们知道,基本知识是思维的基本因子,知识面的宽窄是阅读思考时联想是否丰富、思维是否活跃的关键。因此,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从狠抓基本知识的积累做起。这里的“基本知识”不仅指语文知识、文化常识、历史常识、哲学常识、生活体验以及音乐、雕塑、美术、建筑等艺术常识,而且还包括人文科学(如文化学、历史学、美学、社会学、教育学、语言学)领域和自然科学与科技应用(如心理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现代通讯技术研究等)领域较新的研究概况,还包括边缘学科和科学学的研究概况。在当今的中学语文界,能全面反映这些既有时代性又有深度和广度知识内容的教材还很少。在这方面当首推由谷公胜编著、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江苏教育出版社于1995年联合出版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本《现代文阅读》。近几年语文高考试卷所选的现代文均具有丰富的“内蕴”,涉及的知识既广又深:有的涉及艺术常识和艺术鉴赏知识,如1996年全国卷第四题的选文《贝多芬之谜》;有的涉及文艺美学,如1991年“三南”卷“四/32~40”题;有的涉及思维科学和教育心理学,如1993年全国卷“四/22~28”题;有的涉及对语文教学的理性思考,如1995年全国卷第四题的选文《〈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吕叔湘著);有的涉及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如1992年全国卷“四/26~30”题;有的涉及科技领域的研究新成果,如近几年高考中连续出现的科技文章。然而,相当一部分教师一味注重应试教育而忽视素质教育,忽视学生“基本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面的拓宽;相当一部分学生急功近利,为了应付高考,一心只读教科书,很少过问课外书,对以上“基本知识”他们知之甚少或根本不知。没有“厚积”,哪来“薄发”?基本知识积累不够导致了学生知识面的狭窄,阻碍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因此,近几年语文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测试部分得分较低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一教训提醒人们:要真正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基本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面的拓宽非狠抓不可。

第二是基本理论的掌握阶段。现代文阅读的有关基本理论是对现代文阅读能力形成过程中一系列规律的概括,是确立现代文阅读基本方法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还必须狠抓基本理论的掌握。这里讲的“现代文阅读基本理论”,一是指现代文阅读,一般应从文体、内容和形式三方面进行;二是指篇有中心段,段有中心句,句有关键性词语。文体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具体要求也不同。记叙文的内容指描叙部分(人、事、景物及其特点、与景物有关的传说故事等)和议论抒情部分(或抒发情感,或揭示哲理);议论文的内容指论点和论据;说明文的内容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指某种物品的制作过程,或指某种物品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点等。形式方面,记叙文主要是指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顺序依据、线索和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及其作用等;议论文主要是指论证结构方式和论证方法;说明文主要是指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中心段、中心句和句中关键词语的确立都有规律可循,还有概括反映这些规律的有关理论。篇有中心段,记叙文的中心段一般是抒情议论性语句,往往位于篇首或篇尾,或者是几个片断之间的过渡性语段;议论文的中心段一般为文章的引论或结论,通常也位于篇首或篇尾;说明文的中心段一般也是首段或尾段。段有中心句,中心句的确立可通过分析段落的构成情况来进行:若段落由一个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句群中心——通过分析句与句的关系所得的中心句;若段落由几个并列关系的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几个句群中心句之和;若段落由几个主从关系的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为主句群的中心句。句有关键词语,关键词语的确立理论,可参阅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室编定的1990年版的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一、二册中的有关单元知识。这是对学生进行现代文阅读的一般理论指导,即对学生授之以现代文阅读基本理论的阶段,这是现代文阅读能力培养过程中必须经历的第二阶段。

第三是基本方法的灵活运用阶段。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对基本方法的灵活运用程度。学生积累了一定程度的“基本知识”,掌握了上文论及的“基本理论”,我们便可引导学生确立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的现代文阅读基本方法。根据上述第一个基本理论,我们便可确立以下基本方法和基本步骤。文章阅读,首先要确定文体,接着须根据文体特点理解内容。以记叙文的内容理解为例,须以记叙部分的内容理解为基础,以议论抒情部分的内容理解为根本。记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应理解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过程等记叙的要素。议论抒情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应根据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理解感受理或情,议论性语句揭示生活哲理,抒情性语句抒发作者情感。其他文体的内容理解,也要根据文体特点进行。譬如小说,其内容不外乎小说的三要素和主题。第三步,研究形式特点并理解其作用。这方面的操作,可根据形式方面的基本理论进行。形式特点的作用,主要是研究形式特点是如何有利于内容表达的。根据第二个基本理论,我们便可指导学生从另一角度,即通过分析文章结构层次来理解文章内容。以议论文的内容理解为例,篇有中心段,找到了中心段,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内容。段有中心句,这个中心句可通过分析段内层次或句群关系找到。找到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段落的内容。学生如能熟练而又灵活地运用以上这些基本方法,现代文阅读就不会无从下手或抓不住重点。倘若能这样,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第四是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巩固阶段,即基本训练阶段。阅读教学是教师指导下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在这种实践活动中才能得以真正的完成,因而阅读教学必须注重基本训练。所谓“基本”,是指训练量要适中,训练题要精选,这一点在高中阶段的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尤为重要。训练量要适中,太少不足以巩固阅读能力,不足以提高阅读的熟练程度;太多则滥,不仅加重学生负担,而且事与愿违。要做到训练量适中,我们就必须精心制作或选择训练题。在高一、高二的现代文阅读教学阶段,我们紧扣课本编制测试题或导读提纲,进行按部就班的阅读能力训练。第一步,教师示范,向学生示范:如何将深广的“基本知识”和文章阅读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充分运用于现代文阅读的具体过程中。示范课文是第一册中的《雨中登泰山》、《记念刘和珍君》、《灯》、《拿来主义》和《景泰蓝的制作》等各单元难度较大的讲读课文。第二步,找来难度不大的课文,如《难老泉》(第一册)、《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第一册)、《雄关赋》(第三册)、《作家要铸炼语言》(第一册)和《一个好树种——泡桐》(第一册)等,对学生彻底放手,积极鼓励并耐心引导他们根据教师示范,通过有意识地运用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来自编阅读提纲,自读具体课文。在这过程中,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作因人而异的点拨。最后,我们便开始实施现代文阅读能力培养的第三步:适当选编一些有一定难度的课外阅读材料。其来源主要是高中语文选修课本《现代文阅读》和近几年的高考题,因为这些阅读材料及其测试题是经过许多专家精心选择和设计编制的,完全能够较为准确地测试学生的现代文阅读水平,也便于我们对高中阶段的现代文阅读教学查漏补缺。对这些阅读材料和测试题,学生阅读解答时要真正消化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要熟练运用基本方法;教师讲析时要举一反三地讲透讲深,要着重分析三个“基本”在现代文阅读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实践证明,高中阶段如能对学生进行这三个层次的基本训练,他们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是能够得到真正培养的,他们的现代文阅读水平是能够得到较大提高的。

查看全文

阅读能力培养论文

注重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是当今时代赋予中学语文教学的重任,也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举措之一。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有人认为学习语文之目的唯在作文,而读书为作文之预备,……。我则语之以读书亦为目的。老师能引导学生俾善于读书,则其功至伟。”“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可见,研究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形成过程,是十分必要的。

从近几年的语文高考试卷看,现代文阅读能力测试都占有20%左右。但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测试部分的平均得分率却很低,如何才能尽快改变这种局面,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呢?我们认为,关键是必须认识到,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具有一定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过程。具体而言,这一过程有四个阶段构成。

第一是基本知识的积累阶段。现代文阅读教学须以阅读能力的培养为目标,阅读能力的培养又要以具备准确、敏捷的思维为关键。我们知道,基本知识是思维的基本因子,知识面的宽窄是阅读思考时联想是否丰富、思维是否活跃的关键。因此,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从狠抓基本知识的积累做起。这里的“基本知识”不仅指语文知识、文化常识、历史常识、哲学常识、生活体验以及音乐、雕塑、美术、建筑等艺术常识,而且还包括人文科学(如文化学、历史学、美学、社会学、教育学、语言学)领域和自然科学与科技应用(如心理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现代通讯技术研究等)领域较新的研究概况,还包括边缘学科和科学学的研究概况。在当今的中学语文界,能全面反映这些既有时代性又有深度和广度知识内容的教材还很少。在这方面当首推由谷公胜编著、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江苏教育出版社于1995年联合出版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本《现代文阅读》。近几年语文高考试卷所选的现代文均具有丰富的“内蕴”,涉及的知识既广又深:有的涉及艺术常识和艺术鉴赏知识,如1996年全国卷第四题的选文《贝多芬之谜》;有的涉及文艺美学,如1991年“三南”卷“四/32~40”题;有的涉及思维科学和教育心理学,如1993年全国卷“四/22~28”题;有的涉及对语文教学的理性思考,如1995年全国卷第四题的选文《〈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吕叔湘著);有的涉及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如1992年全国卷“四/26~30”题;有的涉及科技领域的研究新成果,如近几年高考中连续出现的科技文章。然而,相当一部分教师一味注重应试教育而忽视素质教育,忽视学生“基本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面的拓宽;相当一部分学生急功近利,为了应付高考,一心只读教科书,很少过问课外书,对以上“基本知识”他们知之甚少或根本不知。没有“厚积”,哪来“薄发”?基本知识积累不够导致了学生知识面的狭窄,阻碍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因此,近几年语文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测试部分得分较低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一教训提醒人们:要真正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基本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面的拓宽非狠抓不可。

第二是基本理论的掌握阶段。现代文阅读的有关基本理论是对现代文阅读能力形成过程中一系列规律的概括,是确立现代文阅读基本方法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还必须狠抓基本理论的掌握。这里讲的“现代文阅读基本理论”,一是指现代文阅读,一般应从文体、内容和形式三方面进行;二是指篇有中心段,段有中心句,句有关键性词语。文体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具体要求也不同。记叙文的内容指描叙部分(人、事、景物及其特点、与景物有关的传说故事等)和议论抒情部分(或抒发情感,或揭示哲理);议论文的内容指论点和论据;说明文的内容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指某种物品的制作过程,或指某种物品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点等。形式方面,记叙文主要是指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顺序依据、线索和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及其作用等;议论文主要是指论证结构方式和论证方法;说明文主要是指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中心段、中心句和句中关键词语的确立都有规律可循,还有概括反映这些规律的有关理论。篇有中心段,记叙文的中心段一般是抒情议论性语句,往往位于篇首或篇尾,或者是几个片断之间的过渡性语段;议论文的中心段一般为文章的引论或结论,通常也位于篇首或篇尾;说明文的中心段一般也是首段或尾段。段有中心句,中心句的确立可通过分析段落的构成情况来进行:若段落由一个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句群中心——通过分析句与句的关系所得的中心句;若段落由几个并列关系的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几个句群中心句之和;若段落由几个主从关系的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为主句群的中心句。句有关键词语,关键词语的确立理论,可参阅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室编定的1990年版的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一、二册中的有关单元知识。这是对学生进行现代文阅读的一般理论指导,即对学生授之以现代文阅读基本理论的阶段,这是现代文阅读能力培养过程中必须经历的第二阶段。

第三是基本方法的灵活运用阶段。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对基本方法的灵活运用程度。学生积累了一定程度的“基本知识”,掌握了上文论及的“基本理论”,我们便可引导学生确立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的现代文阅读基本方法。根据上述第一个基本理论,我们便可确立以下基本方法和基本步骤。文章阅读,首先要确定文体,接着须根据文体特点理解内容。以记叙文的内容理解为例,须以记叙部分的内容理解为基础,以议论抒情部分的内容理解为根本。记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应理解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过程等记叙的要素。议论抒情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应根据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理解感受理或情,议论性语句揭示生活哲理,抒情性语句抒发作者情感。其他文体的内容理解,也要根据文体特点进行。譬如小说,其内容不外乎小说的三要素和主题。第三步,研究形式特点并理解其作用。这方面的操作,可根据形式方面的基本理论进行。形式特点的作用,主要是研究形式特点是如何有利于内容表达的。根据第二个基本理论,我们便可指导学生从另一角度,即通过分析文章结构层次来理解文章内容。以议论文的内容理解为例,篇有中心段,找到了中心段,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内容。段有中心句,这个中心句可通过分析段内层次或句群关系找到。找到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段落的内容。学生如能熟练而又灵活地运用以上这些基本方法,现代文阅读就不会无从下手或抓不住重点。倘若能这样,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第四是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巩固阶段,即基本训练阶段。阅读教学是教师指导下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在这种实践活动中才能得以真正的完成,因而阅读教学必须注重基本训练。所谓“基本”,是指训练量要适中,训练题要精选,这一点在高中阶段的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尤为重要。训练量要适中,太少不足以巩固阅读能力,不足以提高阅读的熟练程度;太多则滥,不仅加重学生负担,而且事与愿违。要做到训练量适中,我们就必须精心制作或选择训练题。在高一、高二的现代文阅读教学阶段,我们紧扣课本编制测试题或导读提纲,进行按部就班的阅读能力训练。第一步,教师示范,向学生示范:如何将深广的“基本知识”和文章阅读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充分运用于现代文阅读的具体过程中。示范课文是第一册中的《雨中登泰山》、《记念刘和珍君》、《灯》、《拿来主义》和《景泰蓝的制作》等各单元难度较大的讲读课文。第二步,找来难度不大的课文,如《难老泉》(第一册)、《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第一册)、《雄关赋》(第三册)、《作家要铸炼语言》(第一册)和《一个好树种——泡桐》(第一册)等,对学生彻底放手,积极鼓励并耐心引导他们根据教师示范,通过有意识地运用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来自编阅读提纲,自读具体课文。在这过程中,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作因人而异的点拨。最后,我们便开始实施现代文阅读能力培养的第三步:适当选编一些有一定难度的课外阅读材料。其来源主要是高中语文选修课本《现代文阅读》和近几年的高考题,因为这些阅读材料及其测试题是经过许多专家精心选择和设计编制的,完全能够较为准确地测试学生的现代文阅读水平,也便于我们对高中阶段的现代文阅读教学查漏补缺。对这些阅读材料和测试题,学生阅读解答时要真正消化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要熟练运用基本方法;教师讲析时要举一反三地讲透讲深,要着重分析三个“基本”在现代文阅读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实践证明,高中阶段如能对学生进行这三个层次的基本训练,他们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是能够得到真正培养的,他们的现代文阅读水平是能够得到较大提高的。

查看全文

文言文教学管理论文

文言文难教难学几乎是师生的共识。究其原因,首先是文言与现代语言之间差别较大,学生感觉很陌生;加上文言文在课文中所占比例较小,学习间隔长,平常又不常使用,容易遗忘。

是否可以找到一种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不断巩固所学的知识呢?通过比较我发现,文言文虽然离我们所处的时代较远,但毕竟现代文是从文言文发展而来的,在词语、句式、语法各方面二者实有许多相通之处。于是,我尝试采用“有机联系,化整为零”的方法进行教学,注重讲清古今词义和某些语法的异同,减轻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识记负担。下面,以《狼》一文为例说明之。

一、词义方面:

A.文中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有:肉、骨、狼、远、投、劲刀、麦尝场主等。

B.古文中是单音词,现代汉语中是双音词的有:“屠(屠户)、晚(晚上)、剩(剩下)、惧(害怕)、止(停止)、野(田野)、弛(松弛)、目(眼睛)、悟(醒悟)等。

C.古文中使用,在现代汉语中不常使用或意义发生变化的有:薪(柴禾)、眈眈(注视的样子)。其实它们的这种含义在现代汉语中也有相对的例证,如:杯水车·薪、虎视·眈·眈等。

查看全文

语文化整为零管理论文

文言文难教难学几乎是师生的共识。究其原因,首先是文言与现代语言之间差别较大,学生感觉很陌生;加上文言文在课文中所占比例较小,学习间隔长,平常又不常使用,容易遗忘。

是否可以找到一种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不断巩固所学的知识呢?通过比较我发现,文言文虽然离我们所处的时代较远,但毕竟现代文是从文言文发展而来的,在词语、句式、语法各方面二者实有许多相通之处。于是,我尝试采用“有机联系,化整为零”的方法进行教学,注重讲清古今词义和某些语法的异同,减轻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识记负担。下面,以《狼》一文为例说明之。

一、词义方面:A.文中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有:肉、骨、狼、远、投、劲刀、麦尝场主等。

B.古文中是单音词,现代汉语中是双音词的有:“屠(屠户)、晚(晚上)、剩(剩下)、惧(害怕)、止(停止)、野(田野)、弛(松弛)、目(眼睛)、悟(醒悟)等。

C.古文中使用,在现代汉语中不常使用或意义发生变化的有:薪(柴禾)、眈眈(注视的样子)。其实它们的这种含义在现代汉语中也有相对的例证,如:杯水车·薪、虎视·眈·眈等。

D.古文与现代文意义区别较大的词:奔(跑)、行(走)。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