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实用医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3 00:35:2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现代实用医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中医药学基础课程教学策略
摘要:“中医药学基础”是高职农村医学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能课程,主要包括中医学基础、中医诊断、中药学与方剂学基础、中医常见病防治基础等内容。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文章从农村医学专业的特色、中医药学基础课程的特点两方面,论述农村医学专业开设中医药学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从农村医学专业学生的生源状况参差不齐、任课教师临床实践能力欠缺、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等方面,分析农村医学专业中医药学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从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探究中医药学基础课程教学策略,以培养实用型卫生人才,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服务。
关键词:高职;“中医药学基础”;农村医学专业;卫生人才
为进一步提升国民健康素养,满足广大群众对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不断增长的需求,高职医学院校应该发挥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职能和优势,参与构建和完善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中医药在农村医疗工作中具有较高的实用性,但目前中医药传承和创新人才短缺。高职院校农村医学专业毕业生作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主力军,学习中医学知识非常重要。农村医学专业的学生如果能较好地掌握中医药知识,就能让广大农民从中受益,提高中医药话语权,彰显中医药文化自信,将中医药文化发扬光大。“中医药学基础”是高职院校农村医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也是农村医学专业学生学习中医药知识的关键课程。该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中医学基础知识、中药基本知识与常用中药、中医药方剂基本知识与常用方剂等,课程内容晦涩、抽象,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本文对农村医学专业“中医药学基础”课程教学进行研究,以提高“中医药学基础”课程教学质量,为农村培养合格的实用型卫生人才。
一、高职农村医学专业开设“中医药学基础”课程的重要性
1.农村医学专业特色
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是守护农民健康的关键。目前,农村卫生工作人员存在老龄化、学历教育相对滞后、缺乏专业培训、工资待遇较低、晋升渠道不通畅、工作条件艰苦、医疗设备需更新等突出问题。农村医学专业是国家根据各地基层卫生人员情况,为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所开设的专业。以福建省为例,从2011年开始,由省卫生厅委托高职院校开设此专业,主要是培养面向广大农村卫生室及边远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的卫生人才,为农村居民提供常见病和多发病防治、卫生保健和健康服务。
小议中医医案的规范化研究
【关键词】中医医案;规范化
近20年来,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国家均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与时间,对中医学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进行了专门研究,其中规范化是实现中医学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关键。中医学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来源于大量的临床实践及对其经验的总结[1],而中医医案则为中医理论提供了第一手宝贵的临床资料,它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研思维的指导下去研究、建立规范化的中医医案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中医医案的价值及现代中医医案存在的问题
中医医案是医生对患者诊断、治疗、疗效、预后等中医临证资料的如实记录,它体现了中医理、法、方、药的综合应用,记载了医家辨证论治、遣方用药和治疗疾病的经验,同时也反映了医家的学术思想和他的创新超越之处。历代医案所记录的真实确切的临床疗效也正是中医学具有无限生命力的关键之所在,它不仅是中医理论的有力验证,也是中医理论不断发展的摇篮。
中医医案是中医理论和实践的载体,不仅对中医学术的发展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为中医的现代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信息资料,是中医临床工作者进行经验交流、学术探讨的重要途径。对于挖掘中医宝库、研究医家学术思想、提高临床疗效、升华新的理论具有重要意义。章太炎先生曾给予中医医案很高的评价:“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在现代医学飞速发展、并大力倡导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今天,现代中医学正处于转型时期,其名词术语、药物计量单位、治疗范畴乃至临床规范、思维方式都与古代有所差异,中医医案亦随之发生了显著变化。如医案的书写由古代的实录式、追忆式演变为病历式医案,运用了现代医学病名、吸收理化检查资料以及疗效客观化等,使医案全面清晰、贴近现实、更为实用。但中医医案强调个案的个性之异,每一个案乃是一个证,即所谓的“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和生命,这一观点给予临床中医师极大的临床发挥空间,然而过大的发挥空间是不能规范的空间,也是没有确切依据的空间。因此,现代医案存在以下问题:①中医的病名、证名、证候名称比较混乱,缺乏严格统一的标准。由于其外延、内涵等概念比较模糊,故与西医病名做对照时,存在着实际操作上的困难;②中医收集病史资料的基本方法——“望、闻、问、切”四诊,主观因素占有一定的比例,尤其是中医诊法中两大特色的舌诊和脉诊,从而影响了辨证的准确性;③选方用药等也有一定的出入。中医方剂的组成根据药物作用分成君、臣、佐、使,对药物用量比例也有严格的规定。尽管组成的药物相同,但用量比例不同,其主治功效也就大相径庭,名称也不同。在现代医案中,对方剂的命名、药品名称、用药剂量、比例以及药物计量单位的应用多不规范、不统一,变化多端。
医用无机化学分析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医用无机化学是医用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护理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教学改革的重点是选择教学内容,使其更适合护士这一技能短缺的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其要点是:理论教学突出“医疗”的特点,与后续课程有效衔接;实验教学强调“实践性”,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由黄莺、吴培云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医用无机化学》详细阐述了内科护理专业医用无机化学分析实验的教学改革初探,为进一步深化医学化学教学改革积累了经验,指明了方向。该书首先指出了医学化学在护理教学中的基本作用:医学是研究人类与疾病斗争的科学。它研究人体内生理、心理和病理现象的规律,其中大部分规律最终可以用化学来解释。因此,化学是医学的基础,所以它被称为医学化学,是医学生最早的基础课程之一。而护理和医疗是不可分割的,“三分治,七分养”,这是对中国古代医学与护理关系的高度概括。
1980年,美国护理协会将护理定义为“护理是诊断和治疗人类对现有或潜在健康问题的反应”。根据这个定义,现代护理学是一门研究如何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有或潜在健康问题的反应的科学。许多健康问题也是化学问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化学不仅是医学的基础,也是护理的基础。因此,医学化学是护生的第一门课程。医学化学的任务是使护理专业学生掌握与医学和护理相关的基本化学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为生物化学、药理学、病理学和生理学等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医学化学主要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化学实验。这三个部分相互关联、自成一体,主要突出其“医用”特征。其中,医用无机化学及其相关实验最适合护理专业,其实用价值不言而喻,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该部分的教学内容应进行改革,以更好地满足现代护理的需要,满足技能短缺的护理专业学生的培训需求。该书明确指出了理论教学是提高护理生化学教学质量的关键。首先,一定要确定一本好教材。通过历年的教学经验发现,适合临床医学的医学化学教材很多,但本科护理专业的医学化学教科书不多,究其原因,一是护理专业化学学时少;二是护理专业一般设置在职业技术学院,多为专科院校,本科水平的护理专业不多,因此医学化学教材多以专科为主。然而,随着社会对稀缺护理专业人才需求的增加,本科及以上护理专业已成为地方医学院校的热门专业,医学化学教材不足的“瓶颈”也正在被打破。应通过筛选比较,选择适合护理等专业的教材,这类教材应以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卫生职业教育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为依据,确立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为标准、注重技能、引导就业、注重实用的指导思想;其次,要精心筛选教学内容。
化学只是护理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应以“实践性”为教学目标,不要求系统化。根据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课时较少的内容应重点突出,次要内容应自学。自主学习的要求并不意味着这一部分不重要,但新生应该借此机会将中学阶段的填鸭式学习转变为大学阶段的自主学习,并强调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放任学习,是需要接受检查和评估的。在讲授重点内容时,要根据护理生今后的工作性质和要求进行精讲,对于护理专业来说,这些内容非常实用,并与后续课程有效地联系起来,这是医学化学的首要任务。
对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不仅具有了医学化学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到护理工作不可或缺的指导作用;最后,在讲课中要适当适时进行人文教育。一个好的护士不仅可以执行常规动作,如注射和换衣,还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让他们在精神上感到温暖。这通常可以起到比药物更好的治疗效果。因此,除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外,护理专业学生还有人文课程。然而,人文教育不仅仅是人文课程的功能。任何课程都可以进行人文教育。化学理论中有许多人文知识和人文教材。如果能巧妙地将其转化为人文教育,不仅可以提高教学兴趣,而且可以起到思想教育的作用,从而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医用无机化学教学与实验教学改革是医用化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护理生物化学的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改革和实践,护理专业化学教学能够更好地满足技能短缺型应用型人才的护理需求,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一改革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但仍需继续不断探索和深化,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医学教育。《医用无机化学》本书根据医学院校医学及相关专业的教学要求和学时,进行内容选择。基础理论的介绍应强调实用性以及与医学相关知识的联系。便于学生独立学习。
作者:胡欢平 单位: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针灸学科新世纪医学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新世纪医学模式:针灸医学;导引医学;发展思路
论文摘要:新世纪医学模式指导下的针灸医学发展的新思路,是针灸医学科学思想论与方法论的一次发展、进步、飞跃与革命。学会与掌握了新世纪医学模式和导引处方,不仅可以不用花一分钱,便能大大有利于巩固与提高针灸疗效,扩大针灸治疗范围和领域(如预防、美容与养生等),而且有利于医者本身的健康和长寿。
众所周知,在针灸已成为世界医学百花园里的一枝奇葩的今天,在世界针灸热不断持续升温的今天,在针灸医学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都取得了日新月异之辉煌硕果的今天,在针灸医学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政府与人民关注和欢迎的今天,针灸医学的宗旨要求我们不断提升该学科水平。但怎样才能理性务实、科学和谐,从医学模式层面的高度来实现与达到这一目的呢?为了让针灸医学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与长寿事业服务,这正是每一位针灸医学工作者与研究者,多年来都一直孜孜不倦地探索的主题,这亦是笔者作为一名普通针灸医学工作者与研究者之义务、责任感、使命感及紧迫感驱使所必须思考的主题。
一个全新的科学理念可以影响、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一个崭新的医学模式,可以促进、引领中国与世界的针灸、整个中医乃至整个医学的发展、进步、飞跃与革命。20世纪末,笔者从“人乃医学之本”的战略高度,率先将新世纪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和被动(医生做的治疗、保健与美容)与主动(医生指导下患者做的治疗、保健与美容)相结合的医学模式的研究成果公之于世。这是在纵观了人类医学模式发展史的基础上,历经30余年的思考、实践、探索与努力之心得体会。由于新世纪医学模式涵盖了与人类疾病、健康与针灸治疗有关的全部因素,真正从整体医学的观点出发,全面地分析了各种内、外因素对健康、美容与长寿之综合作用。生物——心理——社会和被动与主动相结合的崭新医学模式,既涵盖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即现代医学模式之全部内容,又弥补了现代医学模式之不足。其核心是在充分肯定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人类疾病、健康、美容与长寿积极重要作用之同时,突出强调了还应高度重视以人为本、医患互动的被动与主动相结合之原则,它是对现代医学模式之反思、补充、升华和整合后的更为先进的科学的医学模式。它对人类的疾病、健康、美容和长寿均有着重要的影响和积极的意义。故新世纪医学模式越来越引起普通民众、针灸界、按摩界、康复界、美容界、养生界与医学界的有识之士对它的关注、欢迎与支持。
1新世纪医学模式有利于针灸与东西方医学的交流和发展
提倡新世纪医学模式有利于针灸医学与东西方医学的交流与发展,为什么呢?因它是以人为本、医患互动,让有限资源最大化的医学模式。因它是注重调动医者与患者两方面的积极因素,注重调动与激发患者自身显在的和潜在的疗能及美能来为针灸疗效服务。故它较以往任何医学模式都更有利于针灸提高疗效,扩大了针灸治疗范围及领域(如预防、美容、养生等领域),有利于中西医优势之互补,有利于针灸医学与东西方医学之互相交流、促进和发展。它集预防、治疗、康复、美容、养生、减肥、催眠等诸多功能于一身,因此更符合针灸医学与未来医学之冀望和发展。
中医学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
摘要:目的以学生视角分析基层定向医学生中医学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从学生对中医学的了解、学习中医学的动机和目标、学习中医学的方法、对中医学教材的评价、对中医未来的看法5方面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教学效果与学生对中医学的认识、教材内容、授课教师水平、授课方法、课程安排等相关,建议加强宣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材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合理安排课程。结论根据实际情况对中医学教学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基层定向;医学生;中医学;教材
基层定向医学生的就业方向以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主,学生将来的服务人群是基层群众,工作内容以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和治疗为主,因此人才培养目标、方向与普通医学生有一定区别。目前,国家对基层医疗服务有更严格的要求,提出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医药卫生人才,以满足“小病在基层解决”的要求。中医因其“简便效廉”的优点,在基层医院被广泛应用,因此中医学在基层定向医学生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是目前中医学教师不断探索的问题。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基层定向医学生对中医学授课教师、课程设置、授课方式、教材设置等方面的评价,分析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并制订相应对策,为提高中医学教学水平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首都医科大学2017级定向临床班和预防班的学生,参与调查并填写有效问卷的共92人,问卷应答率为100.00%。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论文
1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1.1现代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医学的发展从传统的医学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说明现代医学不仅是自然科学,而是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交叉融合的综合学科。医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密切相关,塑造、培养和弘扬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已成为现代医学教育的核心理念及直接目标,而对患者健康利益、医疗权利及人格尊严的尊重与关爱是医学人文精神的主要表现形式。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状况不仅能够反映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水平,也折射出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现代医学教育应注重医学与人文教育的整合,只有不断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才能在医疗实践中发自内心地关心和爱护患者,自觉的尊重患者的人格和自尊,培养出合格的医学人才。1.2医生职业道德建设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地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地提高,人文理念地更新,患者主体意识地加强,患者不仅仅关注医生的医疗水平,而且,对医生的医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患者为中心,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良好医德的根本宗旨,又是作为一名临床合格医生的根本。当前在拜金主义、医疗技术至上等不良思想的撞击下,医生的价值观受到了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医学人文精神以疾病为中心,而有悖于“以人为本”的医学综旨。如何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赢得患者对医生的尊重与信赖,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而加强医生的医德培养,实现医疗技术与人文精神相融合,才能体现“医乃仁术”的基本医德原则。1.3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需要。随着临床医学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医生更多专注于患者的局部,而忽略患者作为人所应付出的情感关怀与人文关怀。医学生要学会对患者进行人文关怀,并学会换位思考,理解患者在求医过程中的艰难和艰辛,对医学知识的欠缺及不了解,此外,还要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和心理压力,这就需要医护人员地理解和关怀。医生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对患者想要了解的病情和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疑问要耐心细致地解答,理解患者的焦虑心理,在解决患者病情的同时给予患者更多的关怀和帮助。通过对医生人文素质能力的培养,使医生学会尊重、理解患者,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相关疑问,取得患者的相互信任,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
2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状况
2.1医学教育重视专业学习轻视人文素质培养。医学教育中医学人文教育正在被边缘化,具体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据统计我国84所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类课程平均课时为62个学时,仅占总课时的1.71%,临床医学专业人文课程只占总课时的8.85%,而且大部分还是选修课[3],有学者提出增加医学人文课程和课时,但势必会增加医学生的负荷,既不必要,也不可行[4]。(2)医学人文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在医学院校从事医学人文教育的大部分教师都是文科专业毕业,缺乏医学教育背景及医疗实践,对医学的体验与认知多数停留在感性认知阶段[3]。(3)在医学人才培养及教育评价标准等核心层面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影响力较弱,因此,在医学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案中不能充分体现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也没有深刻反映社会关于加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5]。2.2医学生职业观及价值观存在偏差。在现代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医学生人文精神经受着各种文化的考验和侵蚀,整个社会的急功近利、浮躁风气、世俗及功利文化的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医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自我选择。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医学院校不断扩张,在校医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使得人均医学教育资源急剧下降[6],而部分医学院校对人文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过分注重于医学知识地教育而忽视人文素质地培养,使得医学生们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用到医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不愿意参加学校组织多种多样的社会人文实践活动[6]。此外,在基础教育阶段过早的文理分科,部分医学生人文素质“先天不足”,比如职业信仰缺失、价值观感悟肤浅,在实用主义及个人名利面前,缺乏关爱意识及职业奉献精神[6],导致医学生对职业价值观取向存在着偏差。2.3临床医务人员缺乏人文素质教育。在临床实习教学过程中,带教老师的人文修养对实习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及训练起着关键的作用。目前,部分临床医务人员不清楚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不了解作为医务工作者应该具备怎样的医学人文素养,更缺乏在日常的临床工作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修养,因此,也就无法向临床实习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地培训及训练。此外,在本行业中极个别临床医务人员身上体现的不正之风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医学人文精神在医院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年来由于医院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忽视了对员工人文素质的教育及培训,以致长期以来形成的医院文化氛围不利于医务人员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形成。2.4社会不良思想的消极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及价值观取向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而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大量涌入及派生,如“实用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影响,使得医学生越来越注重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和功利性,而短期内看不到经济效益的人文知识学习及积累已成为学习的额外负担。另一方面,一些医学生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从个人利益及需要出发来谋划自己未来的发展,每日只倾心于自己的临床及科研工作,不注重用心培养自己的奉献精神和关爱他人的思想意识,缺乏作为医务人员应有的职业素养及人文精神,因此,一旦这种不良思想放任自流,将会阻碍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及人文精神的养成。
3临床实习教学中应融入人文素质教育
3.1临床实习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临床实习是医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从医学生向医生过渡的必然阶段,对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临床技能及医患沟通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而面对当前较为复杂的医疗环境,人文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临床实习教学过程中带教老师要用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使学生感受到医者应有的气质与风范。带教老师在医疗实践中通过言传身教,将敬业精神与患者交流沟通能力自然地传输给学生,使医学人文理念渗透于临床教学实践中,促进医学生角色的转变,提高学生的临床观察能力。此外,还应强调医疗与法规的关系,强化医学生法律意识,在诊疗过程中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理念,使他们在临床实习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3.2加强临床实习带教老师人文素质培养。带教老师在对医学生临床带教的过程中起主导地位,是医学文素质教育最直接的实施者。带教老师的医德医风及人文素质修养对实习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实习带教老师要从我做起,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医院要加强带教实习老师医学人文素质培训,建立人文素质教育的考核与培训制度,将医学人文精神与严谨的科学态度作为医学生培养的主要任务,在临床实践与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实习带教老师的医学人文素养[7]。带教老师应注重自身人文修养的提高,身教重于言教,自身不仅需要具备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超的职业技能,还需要有丰富的内涵,还需要有健康的情趣、高尚的医德、丰富的内涵,在临床教学阶段用自身魅力来教育和感染实习学生[7]。3.3建立临床实习教学人文素质评估体系。医学生在医学院校学习期间接受了人文素质教育课,而在临床实习阶段踏出校门步入社会、初次接触患者,缺乏相关医学人文素质的培训与学习[8],因此,应改变传统观念建立教学医院实习医师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将有助于人文素质教育持续、有效、规范、系统地开展。譬如,增加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课程,聘请一些知名专家定期来医院开展医学人文素质讲座,使新来医院的医学生认识到在临床实习期间不仅要加强医学理论知识与技能学习,还要加强人文素质的地训练与培养,医院也可以定使医学生[8]。在临床实习期间医院应制定明确的人文素质教育内容,并将其纳入临床实践、出科考核、毕业考试和招聘面试中。3.4营造医院良好的人文教育氛围。文化建设在医院地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医院人文教育氛围是一种巨大力量,会对临床医生及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医院人文教育贯彻“以患者为本”的理念,充分利用医院的人才资源优势,开展多形式、高品位、积极健康的人文文化活动,提高医院职工的科学素质和人文修养,如通过弘扬主旋律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关爱病患的志愿者服务活动、以先进为表率的名家讲座等形式来加强医院人文精神地建设。医院良好的医学人文氛围,营造良好的医学人文氛围,可以提高员工的凝聚力,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吸引更多患者,在良好的医院人文精神熏陶下,医学生不但会加强自身医学理论与技能学习,也会主动践行医院的人文要求。良好的医院人文氛围,对临床实习期间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起着事半功倍之效[8]。总之,随着现代社会地发展,医学与人文呈现出相互关联,互相融通的关系,这就要求医务人员不仅要具备高超的专业技术,还要有高尚的职业人文精神,因此,这就要求医学生在临床实习期间不仅要加强医学专业知识地学习,同时更要注重自身人文素养地提高和积累,使自己在未来的医学道路上能够真正成为一名技术过硬、医德高尚的好医生。
核医学影像医学教学论文
1紧密结合临床实际应用
(1)内分泌系统核医学。
(2)临床应用广泛的核医学技术,如:骨骼系统、泌尿系统等。
(3)在临床诊断治疗、疗效判断、预后评估中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的核医学技术,如:肿瘤核医学、心血管系统核医学、神经系统核医学。
(4)临床价值重大的核素治疗,如甲状腺疾病及肿瘤的核素治疗等。对重点内容进行重点讲解,从核素显像的原理,影像的分析要点、常见的异常类型、临床应用价值以及核素治疗的适应证、禁忌证、治疗后的防护,突出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同时给出实际病例,进行课堂讨论,积极与学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在考试命题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学大纲中的重点内容,突出核医学的临床实用性。
2改进教学方法
医学检验与检验技士资格考试研究
[摘要]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资格考试系测评是否为合格专业人才的有效措施,这为检验专业教学指明了以资格考试为切入点,以行业需求为标准的导向。在专业教学中围绕资格考试大纲体现的专科教育教学“必需、够用”的原则,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我院从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实践平台搭建等三个方面对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医学检验;资格考试;教学研究
三年制专科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为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医学类实验室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动手能力强、能独立工作的实用技术型人才。医学检验技士资格考试系评估是否为合格专业人才的重要指标,考试内容分为基础知识、相关专业知识、专业知识、专业实践能力等4个科目;只有考试通过,获得资格证书方可到各级医疗卫生系统的检验部门上岗工作,即具备岗位的胜任力。资格考试大纲是国家组织临床专家依据现行业的需求和发展制定的,它对高职高专层次教育所“必需、够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有明确的要求,资格考试通过率能比较直观地反映检验专业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者的专业院系,必须按照资格考试的标准要求培养人才,让学生熟练掌握必须的基础知识、够用的基本技能,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岗位胜任力,增强核心竞争力。
一、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现状
(一)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不完全匹配、与岗位任职契合度有差异。调研发现,传统的人才培养难以完全适应行业发展—检验技士的上岗需求,学校专业教育面临滞后临床,未完全突出其必须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这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有一定的距离,如课程设置不合理、主干课程与基础课程存在交叉现象,教学大纲与资格考试大纲不一致、在校考核形式与资格考试形式未完全接轨,主干课程学时与历年资格考试真题所占百分比差异大,教学内容与临床相脱节。(二)“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亟待进一步提高。由于种种原因,“双师型”教学队伍流于形式的较多,仅仅是“考证能力”的体现,而缺乏真正医学检验技术“必需、够用”的临床实践经验及专业实践教学的培训;专任教师队伍比较年轻,临床实践动手能力较弱,缺乏深入的一线工作经历,对专业核心技能的理解不透彻,对岗位“必需、够用”的需求不十分清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学的盲目性[1],致使教学不能与临床实际紧密结合、与行业需求不相一致;兼职教师聘请是根据课程任务的需求而临时聘请,只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缺乏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体系关于“知识、技能、素质”的深入理解,学校在管理上也有难度。(三)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仅仅停留在表面,应变能力差。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不高,学习上的依赖性较强,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专业基础知识薄弱,机械性地学习,缺乏标准化的实践技能追求,动手实践机会少,对知识的掌握仅仅停留在表面,活学活用能力较差,不会举一反三,致使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不足,工作适应周期偏长,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也严重不足。
二、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改革思路
模拟教学在动物医学临床教学的应用
摘要:动物医学模拟教学是通过各种模型和虚拟系统创建模拟某一疾病状态和临床诊治条件,从而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掌握临床基本诊疗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笔者从目前动物医学教学现状、模拟教学在动物医学教学的必然发展趋势和优势、模拟教学应用中的教学用途和考核、模拟教学模型的研发及模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相应对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以期为动物医学专业开设和发展模拟教学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动物医学;模拟教学;模型;虚拟系统;临床技能
模拟教学是指在一种人造仿真的情境或环境里学习某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1-2]。在动物医学专业教学中,采用现代智能技术、虚拟系统或一些仿真动物模型,以“模拟”来代替“真实”的疾病状态或临床诊疗条件,参照人类医学的相关教学内容,模拟动物的正常解剖结构(如骨骼形态)、正常生理机能以及模拟动物疾病的临床症状、疾病发展演变过程和诊疗过程,甚至采用现代智能软件创建出虚拟的患病动物或虚拟的临床现场(病房、手术室等)乃至虚拟的医院代替真实的患病动物或者真实临床场景(如动物的难产模拟救助)进行教学、学生的临床实践训练和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能力评估等,目的是尽可能接近或复制临床病例的疾病发生发展过程。通过临床模拟实践,提高学生临床综合诊疗能力,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掌握临床基本诊疗技术,从而有效指导临床实践。在当前形势下,模拟教学在动物医学教学中还很少应用,但可以肯定的是模拟教学在未来的教学中一定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笔者针对动物医学模拟教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等进行阐述。
1动物医学临床教学现状
对于每个临床兽医师而言,必须掌握最基本的临床基本诊疗技术和实验室操作技术。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学习动物解剖学,到大学二年级开始学习兽医临床诊断学,然后逐步学习相关的专业技能,直到大学四年级和大学五年级阶段进入临床实践学习,更是要确实掌握每项常用临床诊断技术和治疗技术,并了解不同诊疗技术的应用范围及其适应症、禁忌症。对于必须掌握的临床常用诊治操作步骤与要领,必须要通过不断的临床实践训练才能准确、熟练地掌握这些基本操作技术,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临床基本诊疗操作技术历来是动物医学专业教学难点之一,学生必须要经过反复练习才能逐步掌握并应用。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几乎完全依靠临床实习或工作后才能真正遇到或开始锻炼并逐步掌握这些操作技能。目前,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使得可以利用的临床教学资源相对不足,特别是现代养殖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这样使得学生在上学期间接触到临床病例的机会越来越少,导致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临床诊疗技术的学习及临床实习困难重重,学生的临床能力培养受到严重影响。除了学校的教学资源不足之外,学校经费投入不足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一般来说,动物医学专业的培养经费要高于其他专业的培养经费。如果学校下拨经费不足,特别是实验动物经费不足,使得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变得越来越困难,极少数学校甚至没有条件让学生接触大动物(牛、马等)进行临床实习或实际操作,很多学生即使经历过临床实习并且毕业了,但是他们没有经历过一次在大动物身上进行基本诊疗的机会。这样的后果是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对常规的操作和临床合理救助等必须掌握的诊疗技术及适用症、禁忌症等必须掌握的技术掌握不扎实,甚至对某些不当操作技术可能引起的并发症或严重后果更是心中无数。学生们临床诊疗技能的培养只能在工作后由养殖场的兽医“师傅”们来传授基本操作方法,由于“师傅”们对相关理论知识相对匮乏或良莠不齐,操作手法各异,导致学生学到的东西也不标准、不科学,甚至有些是错误的。学生在工作后经过多年的积累才能掌握常规兽医临床操作技术和诊断技术,而不是在学校学习期间通过正常的教学环节不断地巩固加强掌握的。当然,国内大多数的高等学校具备开展相关教学内容的条件,但是可能部分学校存在教学资源不足、学生不能在正常教学过程中全面熟练掌握这些基本操作技能的情况。所有这些问题都会对传统动物医学专业临床教学产生重大的冲击,因此如何提高动物医学专业学生临床操作技能和常规诊断技术也是长期以来困扰动物医学专业临床教学的重要问题。
2模拟教学在动物医学临床教学中的发展趋势
小议医学和艺术教育与医学生人文素质
在大学生中进行素质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目的是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专业知识全面和谐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开发与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其中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进行艺术教育。对于医学院校来说,艺术教育与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开发与提升在整个高校素质教育体系中处于较为特殊的位置,表现出与专业艺术院校和综合院校素质教育不同的特点,有着特殊的意义。
一、医学本质与现代医学发展要求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构筑以人为本的理念
医学自其诞生之日起,就是为人的健康、为人的价值和意义而存在和发展的,其本质上就是人学。它与其他自然科学不同的重要一点就是它研究的对象是同时具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人。
自然属性是指在生物学层面上,人的肌体是由自然元素组成的生命体,属于物质范畴。社会属性是指在社会学层面上,人是社会群体中不可分割的一员,人的生存质量与社会有直接关系,属于精神范畴。古代医者对医学的人文本质有着十分深刻的理解,我国古代医家认为“医乃仁术”,“夫医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西方医学之父希波拉克底在其著名的誓言中说“我志愿以纯洁与神圣的精神终身行医……为病人谋幸福是我惟一的目的。”认为医者应该关注人的幸福,不能做有损病人的事情,可见他对医学人文本质的深刻洞见。
然而,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建立,却渐渐背离了医学的本质,仅仅看到了人的自然属性,认为医学的对象是“病”而不是“人”。医学被看作是纯自然科学,导致在整个医疗事业中人文关怀的缺失,而且遇到了困扰医学发展的伦理问题和难以解释更为复杂的病症。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的健康和疾病不仅与人的生理因素有关,也与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仅仅从生物学角度认识和对待病人的健康和疾病问题是远远不够的。随着现代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的医学模式的转变,病人不再被单纯看作是“生物人”,而是具有复杂系统的“社会人”,是由生物、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构成的完整的人。医学是通过认识人类的生命活动规律来预防和治疗疾病、保护人类身心健康的科学。在预防、诊断、治疗、护理时必须把人的躯体、心理、行为、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作为一个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既重视人的生物与自然属性,也要重视社会、心理因素方面对人的生命健康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因此,全面地理解人、尊重人和关爱人是医学发展的根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