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命科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9 14:22:4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现代生命科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现代生命科学

多媒体技术在生命科学教学改革的应用

摘要:现代教育较传统教育出现了很多变化,对教学方法、理念也提出了更多要求,应予以重视、寻求完善。本文以高校生命科学教学为例,首先简述该项工作的不足,再以此为基础,分析相关教学改革要求,就多媒体技术在高校生命科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展开重点论述,包括其应用优势、应用思路和应用方法,并就延伸应用、重点应用、课堂阶段的应用、多媒体与分组教学等内容进行探讨。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高校教学改革;生命科学;重点应用

生命科学是研究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部分。其目的在于阐明、控制部分生命活动,辅助农业、工业和医学等领域。高校是现代科研工作开展的主要载体,也是生命科学教学的基本平台。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对生命科学相关人才的要求也渐渐提高,这在客观上推动了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促使其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更多支持。

一、传统高校生命科学教学的不足

(一)不够直观

生命科学相关知识带有一定的结构化特点,以达尔文作品《生命起源》的发表为基础,现代生命科学体系逐步得到建立。在高校生命科学教学中,知识的复杂性、多样性更加明显,大量结构化知识难以通过传统的口述、书本等渠道完整呈现,教学工作开展存在难度。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理解效果无法保证,也可能进一步影响其学习兴趣。

查看全文

生命科学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1、时展呼唤着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的变革。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时代的发展,使上海的教育改革走在全国的前列。在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和数字化城市的大背景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完善学习方式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新教育理念便应运而生。在传统教学方式上的变革与创新便愈发显得重要和迫切。我们生命科学教研组从20**年秋便开始了二期课改的试点,四年实践下来,便有了运用新的教学理念,结合新的课程标准,开发生命科学学科“生成式系统结构树”,以服务于教与学的完美结合的想法,并积极探索与实践着,期待为生命科学二期课改提供具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与优秀范本之一。

我校生命科学教研组自20**年开始试点新教材以来,坚持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为突破口,研究教与学方式的有效转变。四年中开设区级研究课8节,市级公开研究课2节,两篇于市级以上教育刊物上,其中一篇《基于信息技术的生命科学实验教学》同时收编于全国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上海现场会交流文集中。四年中,我们在区、市专家的指导下,从“制作使用课件”研究开始,到“专题学习网页”的研究,到现在的“生成式系统结构树学习平台”的探索,我们向着易操作、有效整合的方向不断努力,期待为生命科学二期课改提供具可操作的高质量的教学形态。

2、生命科学学科“生成式系统结构树”是新课程标准下生命科学教与学的双赢选择。

二期课改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新的探索,变学生被动学习为积极探索,变填鸭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位引导者,要引导学生在科学的海洋里尽情驰骋绝非易事。通过学习与交流,我们认识到:要根据新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采用科学的方法,来完成二期课改的任务。采用生命科学学科“可生成式系统结构树”不失为一种最佳选择。

查看全文

小学科学创新设计论文

摘要:小学科学教材中,生命科学占有重要比重,教师以实物展示为基本设计起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物观察机会,可以有效激活学生学习主动性。小学生对实物有特殊观察兴趣,引导学生对实物进行观察、分析,符合学生学习思维成长规律,其引导价值更为显著。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命科学;实物展示

实物展示教法的激发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具有直观性,便于学生展开多视角观察,可以为学生带来丰富的学习信息,将其运用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之中,不仅符合学生学习基本诉求,也是教师教法改进的必然要求。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信息技术已经对课堂实现了全覆盖,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视频、动画、文字等信息的确有其优势,但其真实感、直观感还不能和实物相比。特别是在生命科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看到实物,才能给学生带来“眼见为实”的感觉,其助学效果也会更为突出。

一、挖掘教材实物线索,锁定学生学习思维

实物展示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多的直观观察学习机会,教师要注意对教材展开深入研读,挖掘实物搜集线索。小学六年级科学关于生命科学的内容有很多,如《生物的多样性》,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也为我们搜集相关实物提供一定的思路和方向。如“校园生物大搜集”“校园生物分布图”“多种多样的植物”等等,每一个部分都要涉及众多的实物信息。教师要对这些实物信息进行整合筛选,圈定实物搜集途径和范围,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持。教学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校园生物大搜索》,教师对教材展开深入分析,并为学生准备了一些生物实物:蝴蝶、蚯蚓、月季花等。为了让学生对校园生物有更多了解,教师还组织学生到校园中展开大搜集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一定范围搜集生物实体。经过一番操作,学生又找到一些生物:蜜蜂、蚂蚁、昆虫、野花、桃子等。在引导学生对这些生命实物进行观察时,教师给出一定提示:这些生命实物都是从校园中搜集到的,但它们都属于不同的类别,需要根据其基本属性进行分类,不仅要按照动植物标准分类,还要分得更细致一些,如蝴蝶可以按照花色分,花朵也可以按照颜色分,在分类的同时,注意观察这些生物有什么样的特征。学生按照教师布设展开相关操作,很快掌握了学习要领。

二、合理利用实物教具,创设适宜学习环境

查看全文

教师对生物学的认识浅析

1.近代生物学:

16~19世纪,为近代生物学史15-16世纪欧洲兴起文艺复兴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沉重地打击了教会和神学,为自然科学(包括生物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资本主义及其生产力的发展为自然科学提出许多新的课题,同时也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和新的研究手段。近代生物学的发展,在方法论上以培根实验理论和笛卡尔的数学方法为标志,在生物学内容上则以细胞学说和达尔文进化论的创立为中心,生物学的研究达到了整体水平和细胞水平。16~n世纪,生物学上一些分支学科开始独立和发展。植物学、解剖学和生理学先后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8世纪,除生理学取得进一步发展外,分类学和胚胎学的成就最为显著。19世纪,细胞学、进化论和孟德尔遗传学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近代生物学发展的特点是生物科学内部不同学派之间的对立和争鸣:这一时期,不同学派产生和不同的学说的争端,往往是特定学科走向更为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例如,“物成论”与“神创论”,“进化论”与“不变论”,“人为分类法”和“自然分类法”,“预成论”与“渐成论”,“活力论”与“机械论",“生生说”与“自生说”等等,不同学派的理论在经受实践、历史的检验以后,一方面,可以不断地修正错误,也可以相互取长补短,统一认识后达到更高层次的完善。例如,“活力论”和“机械论”的争论促进了生理学的发展。又如,“预成论”和“渐成论”的争论,有效地推动了胚胎学的发展;另一方面,真理战胜谬误,为学科发展奠定基础,例如“生生说”战胜“自生说”为微生物学的发展扫潸道路。不同学派之间的争端和对立,即有正价值,又有负价值。研究生命科学史,就要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帮助科学的研究自觉地运用这类正负价值,推动生物科学的发展。

2.现代生物学:

20世纪以来为现代生物学史由于物理、化学、数学向生物学渗透,给生物学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从描述性为主的傅物学领域,进人实验生物学蓬勃发展的时代。到了20世纪30年代,大多数生物学应用实验分析、物理或化学方法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20世纪上半叶,基本上是以遗传学、胚胎学和生理学为带头学科,到了20世纪下半叶则以分子生物学为带头学科,加上细胞学、神经生物学和生态学构成了当代生物学的四大支柱。随着实验科学手段和方法的发展,生物学在微观上从细胞生物学水平走向分子生物学水平;宏观上,从各分支学科走向综合生物学的方向发展,这是一个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不断相互促进的发展过程。21世纪被称为生物科学发展的世纪。

3.伟大科学家的重要成果是生物科学发展的里程碑,科学家的科学精神是生命科学发展史的炅魂。

生命科学史内容极其丰富多彩,贯穿于科学史发展的一条主线,是由一个个生动感人科学家故事组成的,每一个故事都叙述着科学家在特定历史背ft下,深思熟虑、历尽艰难、坚持不懈取得伟大成果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科学家的智慧和科学精神。这个成果是学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环节、一个闪光点、一个能起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所以,学习生命科学史时不仅要了解科学家如何取得伟大成果的过程,更要学习科学家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的内涵很丰富,主要包括:探索求知的理性精神、实事求是的严谨稱神、批判创新的进取精神、互助共进的协作精神。“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是科学精神的核心与实质。科学精神是生命科学史的灵魂,贯穿于生命科学发展的始终。因此,在生命科学发展史的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尽可能地深入科学家的思想深处,不仅要学习科学的研究成果,还要了解科学家是如何获得这些成果的。所以,学习生命科学史也是学习生命科学史上有贡献的科学家的那种实事求是、认真思考、细心观察、反复验证的科学态度,以及不遗余力、勇于探索的精神。例如,伟大的微生物学家巴斯德(L.Pasteur,1822~1895)的一生是为科学事业奉献的一生。他的故亊伴随着一个个科研成果的取得而展开,那一个个犹如“头脑急转弯”的“情节”引人入胜,每一个过程都无处不闪耀着科学精神的光芒,取得的每一个成果都为社会、经济带来令人瞩目的巨大效益。又如,一本《物种起源》耗去了达尔文20多个春秋。尽管面对强大的宗教势力,他始终没有放弃;孟德尔穷困潦倒的生活境况,并没有使他停止豌豆实验,经过漫长的8年时间,终于发现了两条生物遗传的基本定律,为遗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样的科学家奋斗的故亊,在生命科学史中不胜枚举。没有持之以恒的信念,没有百折不挠、勇敢拼搏的精神,他们不可能冲破重重困难,获得如此大的成功!

查看全文

把握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发展的战略机遇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不断涌现,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作用日益广泛和深刻。伴随着信息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浪潮,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也正在展现出未可限量的前景。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预见到,一个生命科学的新纪元即将来临,并将对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产生极其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党的十六大指出,对于我国来说,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集中力量,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应当说,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为我国提供了一次实现科技创新和社会生产力跨越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

一、当代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发展的现状和前景

无论是科技界还是产业界,都基本认同这样一个重要判断:在新的世纪里,生命科学的新发现,生物技术的新突破,生物技术产业的新发展将极大地改变人类及其社会发展的进程。日益成熟的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以及正在加速发展的基因组学技术和蛋白质组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生物芯片技术、干细胞组织工程等关键技术,正在推动生物技术产业成为新世纪最重要的产业之一,深刻地改变人类的医疗卫生、农业、人口和食品状况。尽管世界各国对高科技领域范围的界定不完全相同,但几乎无一例外地将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放在重要位置。特别是近二十年来,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获得了飞速发展,为世界各国医疗业、制药业、农业、环保业等行业开辟了广阔发展前景。

作为“对全社会最为重要并可能改变未来工业和经济格局的技术”,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和重视。进入新千年后,生物技术产业显示出强劲发展势头,成为当今高技术产业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2001年美国生物科技投资占到风险投资总额的11%,2002年美国在生物技术领域投入研究开发资金已高达157亿美元。日本政府2002年已明确提出生物技术立国战略,强调把“科研重点转向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并计划五年内将政府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研究预算增加一倍,达到8800亿日元,力争使日本生物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欧盟已成立生物技术委员会,继在第四个研究开发框架计划对生物技术研究大量投资后,又在第五个研究开发框架计划中专门制定了“生命科学计划”,进一步加强在这一领域的努力。在软件领域成就斐然的印度,早在1995就提出“人类基因组——印度起点”研究计划,明确提出通过发展生物产业实现经济结构的多元化。这些都表明,世界上许多国家已把发展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及其产业作为赢得未来竞争的战略选择。

目前,生命科学的研究热点仍然集中在基因组学、蛋白质学等领域。继200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后,水稻、疟原虫、蚊子和老鼠的全部DNA序列测定也在2002年完成,这些研究成果都直接与粮食生产和人类健康有关。老鼠和河豚鱼基因序列的测定,将可能为人类提供关于脊椎动物进化的重要线索。特别是科学家们已经把目光投入到功能基因组学(FunctionalGenomics)和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这两个极富挑战性的领域,这将带来更多与人类自身发展密切关联的重大研究成果。

查看全文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通识教育课程的应用

摘要: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培育全面型人才,我国一些综合性院校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尝试建设生命科学类通识教育的相关课程,并对其进行了不断的教学改革探索。生命科学奥秘探索是扬州大学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一门生命科学类通识教育公共选修课。课程教学组在基于校园网络系统和学分制条件下的教学管理与教学实践情况调研下,将网络教学资源和实体实验教学资源进行有机结合,开展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该教学模式的应用不但拓展了生命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跨度,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有效提升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在目前全球病毒肺炎疫情的形势下,线上教学具有更加突出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生命科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线上教学平台;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一种大学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海外高校的通识教育发展历史中,生命科学类课程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如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八大课程模块之一即为生命科学类。在我国,普通高校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始于20世纪末[1]。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高校如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等开始对非生物专业本科生开设生命科学的通识教育基础课程,这意味着生命科学类通识教育在我国高校开始萌生。2000—2005年是生命科学通识教育主干课程与分支课程的形成阶段,2005年之后则进入生命科学通识教育多元化发展的快速阶段[2]。生命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在我国开展较早并产生带动效应的高校还包括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等[3]。生命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在我国高校的建设与实践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对非生物专业的学生来说,除了通过教学活动掌握一定的科学技能外,还能在科学实践中得到人文情怀和科学素养的培育。这有助于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通识教育在为社会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创造力的新型人才的高等教育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生命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在我国高校开设的时间较短,存在课程建设不够科学合理、管理和实践经验不够丰富等不足之处[4]。因此,积极探索生命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的管理方式,不断丰富其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效果是值得被高校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研究课题。本文结合扬州大学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生命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生命科学奥秘探索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来谈一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生命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中的应用,包括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线上线下教学内容的编排和拆分、混合式模式教学的实施效果及注意的问题等内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一方面通过整合教学资源拓展了生命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时空;另一方面通过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其学习潜能,有效提升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在全球病毒肺炎疫情的形势下,线上教学具有更加突出的实践意义。

1生命科学奥秘探索课程在扬州大学的建设

生命科学奥秘探索是扬州大学生命科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一门通识教育公共选修课。课程筹备组在先后借鉴和参观学习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等同行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扬州大学争创“双一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本着普及基本的科学知识,在科学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科学素养,以期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开设了生命科学奥秘探索课程。生命科学奥秘探索课程共48个学时,分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由微观下的生物世界、生命个体与环境、生命科学与艺术等多方面内容组成。因课程内容饱含知识性和趣味性。叶脉书签的制作、蔬菜中农药残留的检测等每一个教学内容都是教学组精心挑选设计的。生命科学奥秘探索自2018年开课以来受到很多学生的喜欢和关注。每学年都有数百学生选择此课程。另外,教学组针对生命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的特点和选课学生的背景特点在组织教学上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其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和应用拓展了生命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跨度,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学习方式,激发其自主学习热情,课程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2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及其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

查看全文

生物通识实验网络教学研究

摘要:生物通识实验作为生命科学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使学生了解生物学理论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更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肺炎疫情期间,为了保障实验教学质量与进度,该文利用多种网络教学方式和资源开展了生物通识实验的网络教学,并辅以线下家庭版实验操作,论文探讨了适应当下教学条件的应对措施,优化了学生在线实验课程体验,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后续推动通识实验类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肺炎疫情;生物实验;通识教育;网络教学;教学研究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命科学正以前所未有的的速度发展,并慢慢渗透到现代社会与生活的各个领域[1]。生命科学已经逐渐发展成为每个人都应该了解和掌握的基础学科,并成为高等教育中“通识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本科人才培养的必需环节[1]。生命科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物实验课程是该学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并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课堂理论教学无法企及的作用,同时有利于学生形成探究性的科研素养[2]。因此,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已经开设“现代生命科学基础”“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和“微生物与人类文明”等多门通识教育理论课程的基础上,专门开设了面向全校非生物类专业学生的“生命奥秘探索实验”生物实验类通识课程,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带领非生物类专业的学生进行生命科学奥秘的奇妙探索和生命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随着高等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生命科学通识教育更加注重体验式的实践性教学,教学重心从原来对生命科学知识的普及,转向引领学生对生命自然的“探索与思考”。因此,生物通识实验教学的开展显得十分重要。然而,在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学生无法返校,不能在实验室开展体验式的实践性教学。按照国家教育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精神要求,各高校开展线上理论课程教学成为主流,而实践类课程相对滞后,会导致实践教学部分缺位,进而影响整体教学进度与效果。因此,如何在特殊时期开展实践类课程教学值得思考和探索。组织好本科学生开展线上实验课堂,并引导学生面对困难、解决实验教学等问题,对教师和学生双方都是一次生动的教学体验。本文针对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给生物通识实验教学带来的负面限制问题,利用多种网络方式开展生物通识实验教学,从科研思维的训练、实验方案的设计与改进、网络在线教学资源的利用、虚拟仿真实验的学习与运用、家庭版实验操作的教学探索以及多元化开放性的成绩评价等6个方面,对新变化和新挑战下的生物通识实验教学进行探索,以期引发更深层次地讨论与思考,为线上生物通识实验更好地开展提供帮助和参考。

1科研思维的训练

科研思维是指个体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进行思考的过程,其基本要点是事实与逻辑,即从事实出发,尊重事实、观察事实,以事实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严密的逻辑推理,从而提出科学问题并通过反复客观的实践论证,最后进行归纳、提炼和概括的一个过程[3]。科研思维能力主要分为4个层次:快速学习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发现问题能力[4]。科研思维能力是新时代对在校大学生的重要要求,而生物通识实验的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提升学习兴趣以及个人成就感,还有助于学生科研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在疫情期间,生物实验教学大多只能开展线上实验理论教学。学生通过对实验理论的学习,从而理解整个实验设计,有助于科研思维能力中快速学习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另外,我们充分利用生物通识实验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特点,通过教师网络在线指导和学生线下自主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家庭版的生物实验操作,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思维能力。与学校实验室统一的实验环境相比,学生在各自家中进行实验操作时不仅更需要独立完成所有的实验操作,还需要根据实验原理和不同条件调整实验方案并自己准备实验材料和用具。这不仅能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更有助于理解实验原理和实验设计,同时有利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更有效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同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将科研思维的训练与实际生活的方方面面联系起来,充分利用好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以实验、实训为出发点,结合专业特色,引入生物实验相关的科学思维训练内容,同时答疑解惑。如在课程上,提出一系列贴近肺炎疫情防控的科学问题,将生物通识教育与疫情防控有机结合,科普相关知识。这不仅是对理论知识的情景再现,也是对科研思维的综合训练。

2实验方案的设计与改进

查看全文

生物科技视频在生物教学的应用

摘要:随着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于一体的视频资源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生活中极其重要的信息传播形式。而随着生命科学和技术的大发展,包涵生命科学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以及生命科学技术运用的生物科技视频也广泛传播。如何将生物科技视频融合到日常教学中?作者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研究,结合案例尝试对生物科技视频应用策略在教学中的作用进行简要论述。

关键词:生物科技视频;初中生物教学;应用

1生物科技视频应用的意义

经过20世纪的大发展,生命科学进入一个空前繁荣的新时期,生命科学在科学技术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初中阶段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是每位生物教师必须思考和实践的事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使学习者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构建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强化“情境”非常重要,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水平。在现实教学中,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我们不大可能提供大量的面向全体学生实践观察、动手操作的活动。而视频资源是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于一体的动态影像资料,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能全面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的处理功能,多方位感受知识信息,最大程度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2生物科技视频运用的作用

生物科技视频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我认为最主要的有以下三点:1)使抽象的知识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教材上的知识内容主要以文字和图片为载体,学生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文字所承载的信息,不仅取决于文字本身的准确性和严密性,还受到学生的理解能力、想像力、联想力和生活经历的影响。仅仅依靠文字和图片,相当一部分初中学生总是比较难以理解教材上的知识内容,生物科技视频能使抽象的知识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自觉性。学习是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学生如果对生物学感兴趣,就会积极地、专心致志地持续钻研,学习效果自然容易提高。反过来,理解能力的加强,学习效果的提高,进一步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学习自觉性,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因此,提升教学效果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自觉性。生物科技视频资源能够提供学生从未体验过、无法亲身经历的场景,对学生产生视听的冲击,让学生体会到生物学的奥秘,从而产生想进一步学习和究的兴趣,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八年级上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BBC:生命系列》会让学生感受生物的多姿多彩和大自然的和谐美好。这些引人入胜的视频资源都会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让他们思考“为什么是这样”,进而给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探索的动力,保持学习的自觉性。生物科技视频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张完成(北京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属学校)3)有利于学生记忆理解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内因,老师和一切教育环境都是外因,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内因起决定作用。目前在普通初中,部分学生对初中小学科老师的教学产生相当程度的“免疫”,在课堂教学中,单凭自己的能量,这些老师对这部分学生的影响作用比较小。因此,培养这部分学生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独立思考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占据了老师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

查看全文

生物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创新能力是新时期对人才素养提出的新要求,很多高校已经认识到实践教学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在各学科都已开展不同程度的教学改革,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目前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系统还不健全,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偏重教学理论学习而轻实践的现象[1-2]。生物类专业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科类别,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管理人员教学理念存在差异,部分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和责任心有待提高,以及实践教学设施不齐全和大学生实践参与意识不强等各种问题的存在,致使实践教学亟待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来确保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1生物类专业中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在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3-4]。生命科学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是当今最受关注的基础性自然学科之一。生物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是指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生物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科学实践能力为基础,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意识,形成生物科技创新的综合能力。随着社会和教育的不断发展,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本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以生命科学研究为专业基础,对生物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影响生物类本科生科研和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以期对高校有效开展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所裨益。

2生物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1专业基础实验内容滞后,难以适应学科的发展。基础实验内容滞后,一方面是由于实践课时减少及设备陈旧、匮乏。自从国家实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方案》后,全国高校进行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各高校通过减少实践课时来压缩总课时,导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失衡,使实践育人的目的难以达到。例如在分子生物学实验中,PCR是很经典的技术,但是由于经费的限制,使得本科教学用的PCR数量极少,同时在课时压缩的情况下,使得很多学生没有实践操作的机会。由于生物技术发展迅速,行业中兴起了多种PCR,如RT-PCR、梯度PCR、反向PCR、实时定量PCR、巢式PCR等,学生很多情况下只是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过这些PCR,但是没有机会进行实践,陈旧的设备和实验内容已经难以适应学科的发展。另一方面,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内容偏少,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生物类专业包括生物技术、生物科学、园林园艺等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实验课时为24或32课时,设置8~10个实验,每个实验3课时。开设的实验内容多属于验证性内容,综合性实验占比例比较小,缺少设计性实验或设计性实验非常少,这样的实验教学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多年来,针对生物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的实验内容改革力度不大,当今生命科学前沿研究领域所用的现代实验技术,如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和体外细胞培养等实验在教学中都没有涉猎,导致实践教学内容滞后,实验技术相对落后,难以适应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2.2学生参与意识不浓,难以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一般包括教学实验、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论文(或设计)和社会实践,它是深化理论认识和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提高实践能力和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平台。高校中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他们只求修够学分、考试及格拿到毕业证,将实践能力的锻炼置之脑后。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一方面是课程考核评价方式过于简单,偏重于理论期末考试,实践考核比重偏低;另一方面,是存在大量的验证性实验,致使学生对实践失去兴趣。2.3专业实践环节管理不灵活,不利于综合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实践训练,通过专业实习可实现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实践训练时间,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开发能力。由于省内外相关的生物技术研究所和公司接收本科生实习的单位能力有限,不能满足各地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接收学生实习的需求,因此,学校应根据每年各地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实习的时间或采取学生部分分流实习,拓宽实习平台,以实现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实践能力培养。

3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查看全文

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管理论文

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被称为21世纪的革命性领先技术,其产业化方兴未艾。生物技术产业,尤其是生物医药产业是一项高投入、高利润的产业,它的利润率达到了17.6%,是利润率为8.1%的信息产业的两倍。因此,展望未来,多数分析家认为,生物技术产业是继信息产业之后迅速崛起的又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在21世纪初将与信息技术产业并驾齐驱,并最终成为主导全球经济的核心产业。生物技术和产业如此巨大的发展前景,有着其必然的原因:

一、生物技术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0世纪的一百年,人类凭借着科学和技术的巨大发展与进步,发明和创造了机械化和自动化的生产和交通设备与工具、电子与系统集成化的通讯设施与器具、家用电器、电脑以及化学合成物质,极大改变了自身的生活、生产和经济方式,迈进现代化的阶段。欢欣之余,人类也不能忘记在发展中付出的惨重代价:在准备大踏步向现代化迈进的20世纪中叶,人类社会却面临着全球性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口与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粮食生产滞后、能源耗竭和资源短缺的五大危机。这些问题显然是发展中带来的,它们直接向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毋庸置疑,一项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和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工业革命发展进程表明,人类一味强调技术的先进性和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而忽视技术对人类自身和生态环境的安全性时,人类最终要饱尝在技术发明初期未曾预料的苦果。曾几何时,滴滴涕一问世便被誉为人类技术史的里程碑,声称它可以杀死害虫却对人畜无“害”,可以拯救成千上万人的生命。1946年,该产品在美国上市引起巨大轰动,以至引来化学公司投巨资开拓杀虫剂市场。仅在1947~1949年间,滴滴涕的投入就达38亿美元,旦利润逐年直线上升,到1951年利润额猛增1.1亿元。它的发明人保罗·米勒被人们称为救世主,获1948年度诺贝尔奖。然而时隔6年后,滴滴涕就被发现具有激素效应,严重影响动物(包括人类)的性分化和生殖,并且通过母体传递后代,导致许多的野生动物数量急剧下降。到1970年,美国率先下令禁止使用滴滴涕。

20世纪70年代末期,人类开始意识到,技术的安全性对于人类自身生存与繁衍及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丝毫不亚于技术的先进性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价值。因此,由联合国提出、各国政府共同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意味着今后的科学和技术发展具有双重使命:既促进生产力进步和为人类谋福利,又保护人类及其生存和繁衍的环境。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