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工程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8 00:53:4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现代工程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探究现代工业厂房的发展
摘要:工业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工业厂房是人类文明的载体之一,直接影响着城市的环境和景观。随着建筑观念的改变,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厂房正面临着又一次大的发展和机遇。现代工业厂房已不再是简简单单的厂房,新时期的工业厂房设计除了考虑功能的实用性,还应以不同于以往的设计理念赋予建筑以高科技化、人性化、多元化的特性,才能创造出与时代相适应的工业厂房来,让人们享受现代工业厂房的艺术美。
关键词:工业厂房;方向;设计;趋势
长期以来,工业厂房设计被广大建筑师忽略,导致了不少缺乏系统考虑的工业厂房对城市、社会环境带来破坏。随着人类社会步入信息化时代,工业厂房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研究现代工业厂房的发展趋势,是一个十分重要而且不可回避的问题。工业厂房是为生产产品提供工作空间场所的建筑物,是为满足生产活动需要的建筑类型,所以工业厂房的设计本质是在创造一个生产和生存空间。我们应当从工业厂房的生产空间及生存空间的发展中寻找规律,把握工业厂房的时代脉搏。
一、工业厂房发展方向
1.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和产业结构、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工业生产正以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这对工业厂房设计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一个个造型活泼生动的、洁净优美的现代化工厂在祖国的工地上展现出来。业主为创造自己的品牌、树立企业的形象、加大对生产空间及生存空问的人性化投入,在工业厂房设计中更加考虑了人的需求,这不仅体现在人们对生活物质的需求,更体现在人们的精神世界对美的渴望、对理想的追求、对事业的进取,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工业厂房体现出来的。
2.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工业厂房设计从以往的以生产设备为中心朝着以人为本的方向发展,人的因素在建筑中越来越重要,工业厂房的人性化设计要求建筑师摒弃只重生产工艺的需求,轻人得行为和心理需求的倾向,注重人对空间环境的体验和感受,创造方便、安全、健康和舒适的工作空间,使工业厂房空间环境与人相融合,创造让人产生归属感和亲切感的良好生活环境,最终达到提高员工的生活质量及工作效率的目的。
工业建筑教育教学论文
1我国工业建筑的发展现状
1.1我国工业建筑的成就
全国解放以来,我国工业建筑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工业建筑无论是在量还是在质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出现了新的面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
1.1.1新兴的工业园区迅速发展
高新技术在向生产力转变的过程中出现了更多的工业建筑类型,新概念、新思想、新形式不断涌现,诸如高新技术产业区、科技园、软件园、创业园等。这些新兴的工业园区都纳入了城市总体规划,除了生产建筑之外,还有完善的办公、娱乐、科研等多种功能的辅助配套建筑,并精心设计了优美的厂区环境,把生产、工作与生活设施综合起来,有效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体现了企业精神和城市现代风貌。
1.1.2工业建筑的厂房设计向大跨度和“弹性”大空间发展
BIM通识教育机制研究
摘要: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BIM技术越来越重视,各企事业单位对BIM人才的需求也进一步加大,目前BIM人才短缺已经成为阻碍BIM技术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作为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如何进行BIM人才培养成为了各高校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文章采用全新的视角,将BIM人才培养纳入通识教育的范畴,为BIM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思路和解决途径,可以为各工程类高校BIM人才培养所借鉴。
关键词:BIM技术;人才培养;通识教育;机制
自2011年5月20日建设部《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开始,国家和地方政府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BIM技术越来越重视,建设行业各企事业部位对BIM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大。BIM人才目前的主要培养方式主要分为几类:①由社会机构或软件公司组织短期BIM应用技能的培训,一般采取短期集中授课的方式进行,属于速成型,培养效果一般;②企业内部组织培养,通过理论基础学习、软件学习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组织,效果较好,但周期较长,且无法大量培养;③目前培养人数最多的方式是学校培养,通过系统的理论与实践教育,大批量地进行BIM人才的培养,理论上可以系统地培养高素质的BIM技术应用人才,但从目前的人才培养现状来看,受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困难、教学设备费用高昂、BIM师资短缺、相应教材缺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BIM人才培养效果并不理想[1]。文章将BIM技术部分内容转入通识教育范畴,从理论上解决了学生对BIM的基础认知和学习兴趣的问题,为各高校继续进行专业BIM知识传授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1BIM的内涵
从BIM(建筑信息模型)这一词汇引入中国开始,关于BIM内涵的争议就一直存在,尽量国内众多专家在这方面做出过极大的努力,并一再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相关文章来阐述关于BIM内涵的观点,但由于传播途径的问题及一些软件开发商有意识地推广介绍等多方面的原因,目前国内工程界对BIM的理解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意见:①BIM应当叫做建筑信息模型化,即BIM是将建设项目多方信息整合在一个或多个三维模型中去的手段和实现的过程;②应当叫做建筑信息模型,即美国BIM国家标准所提出的“BIM是建设项目的兼具物理特性与功能特性的数字化模型和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决策的可靠共享信息资源。[2]”从更严格的意义上来讲,以上两种被很多人所接受的理解都无法完整地表述BIM的真实内涵,BIM更应该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变革,从传统的做法升级到使用BIM来进行工程管理的思维变革,或者说,BIM就是一种管理思维,以有实时交互功能的信息化模型为基础,在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中应用模型信息为建设项目的实施管理服务。
2BIM的通识教育内涵
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应用论文
论文关键词:项目管理;模式;工程
论文摘要:文章基于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应用方面的探究,主要介绍了我国的工程管理体制的弊端,和应该采取的办法。有些工程项目管理在许多方面都已不适应现实的需要。为了适应现代工程项目管理的特点和要求,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必须创新。常用的现代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有:设计-招标-建造模式(Design/Bid/Build简记DBB模式)、设计-建造-交钥匙模式、BOT(BuildOperateTransfer)建造-运营移交模式。这三种模式特点各异,不同的工程、不同的条件用不同的模式。
项目管理是指项目的管理者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运用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对项目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地管理,即从项目的投资决策开始到项目结束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以实现项目的目标。项目管理适用于投资巨大、关系复杂、时间和资源有限的一次性任务的管理方法。目前,在我国的工程管理体制中还存在不少弊端,有些工程项目管理在许多方面都已不适应现实的需要。
一、当前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弊端
1.1机构臃肿,层次重叠,管理人员比例失调,影响管理效能和工作效率。本来监理单位能够负责工程的全面监督与管理,而项目法人下面又设立项目经理管理班子,这不仅导致了机构膨胀,而且增加了一笔不少的建设单位管理费,背离了降低成本的要求。此外,在《关于实行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的暂行规定》中,由项目法人聘任的建设项目经理具有从初步设计到项目后评价的管理职权,并负责组织工程建设实施和控制工程投资、工期与质量,这与监理方的权限产生了很大的重复。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工程管理效能和工作效率。
1.2有法不依,无法可依。建筑市场不规范现象令人堪忧,一些建设主体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处处钻空子,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在湖南衡阳发生的113大火案,被烧的大楼就有违章操作。此外,有关工程项目管理的法规不健全,导致有些项目无法可依,只能靠政府特批,易出现腐败。
现代工业企业组织结构发展趋势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现代工业企业组织结构金字塔网络化层级组织
论文摘要:现代工业企业的组织结构以“金字塔”式的层级结构为特征,在现代工业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金字塔”式的层级结构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巨大改变,已有的企业组织结构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新的现代企业组织结构演变的趋势正在形成。
现代工业企业产生于19世纪80年代的美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现代工业企业在发达国家的许多领域成为最强大的企业机构。伴随着现代工业企业的发展,产生了“金字塔”式的层级组织结构。在此后近一个世纪的时期里,这种组织结构成为世界各国现代工业企业普遍适用的组织惯例。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巨大改变,“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显现出了诸多的不适应性,现代工业企业的组织结构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并正在经历着新的发展演变。
一、“金字塔”式组织结构的历史功绩及局限
19世纪50年代以后,铁路、电报、电话的发展,为人类社会提供了迅速、高效、安全和有保障的运输通讯服务,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国内、国际市场,机敏的企业家意识到市场扩大带来的商机,结合了大量生产与大量分配的现代工业企业由此而生。新的运输通讯工具保证了进出企业的原材料和成品的稳定性,新的能源提供了不受自然条件限制的动力来源,连续作业的机器设备代替了生产过程中的手工操作,企业成为大批量生产的企业。大批量生产的企业面临着新的销售问题,如高效的、遍布国内甚至国际的销售网络,独特的销售技术,特殊的销售服务——安装、消费信贷、操作示范、维修等。传统的批发商、自营商、人和零售商无法胜任这样的销售任务。大量生产的企业便向前结合进入销售领域,建立起自己的、遍布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销售分支机构。为了保证生产的稳定性,原材料的供应是关键,大量生产的企业向后结合进入采购领域,建立了自己的采购分支机构。大量生产的企业在19世纪80年代通过纵向结合的战略发展成为多功能、多单位的工业企业。一些由个人或家族控制的规模较小的企业,19世纪90年代在横向合并的基础上,实现了生产、财务、管理上的集中,并进一步通过纵向结合的战略,发展成为现代工业企业。
现代工业企业通过一体化的战略把生产一件产品所需要的采购、运输、生产、销售等活动集中于一个企业内,企业所包含的不同单位完成着空前繁杂的大量工作。欲使现代工业企业高效运转,需要有设计良好的内部组织结构和管理程序,需要有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对不同单位进行协调和控制。在现代工业企业里,管理的任务落在了职业经理肩上,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他们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为企业未来的发展配置资源,对中层管理人员进行监督、评估;中层管理人员在现代工业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他们设计了协调流经企业不同单位之间高额物质流量的方法,改进了连续作业的机器设备。中层管理人员主要负责本单位的经营活动,对高层管理人员负责,现代工业企业形成了一体化多层次等级制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
服装企业的贴牌研究论文
1引言
在全球化竞争格局中,众多跨国公司纷纷采用“外包”的经营战略,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最佳的生产制造配套企业。在此背景下,“贴牌”成为了中国广大制造型企业迅速成长的一个重要战略选择。许多制造型企业依靠给别的企业,特别是给跨国公司做“贴牌”而逐渐发展壮大,有的甚至在快速成长继而拥有了自己的品牌之后,为弥补自身产能不足又寻找其他加工企业为自己“贴牌”生产。
作为中国传统优势产业项目的服装业在全球化浪潮中冲在了最前面。而温州——中国服装业重镇,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制造业中心转移的背景下,借鉴发达国家轻工制造业基地发展的经验,充分利用了温州区域发展国际轻工业制造的优势和条件,在轻工业制造上取得了长足发展。温州的服装企业更是利用加工优势、成本优势,着眼于先作OEM,很快的将精力转向了为国内外品牌服装做贴牌的生产经营中。
但是,随着全球化产业格局的不断调整,我国制造型企业、行业自身的资源能力和外部环境也在不断变化,贴牌模式对于我国制造型企业长远发展的弊端也开始逐渐显露出来——温州服装企业更是首当其冲。贴牌模式中的委托商可以对制造型企业施以控制,既截断其下游渠道,又抑制其自身的研发热情,最终使制造型企业丧失掌握核心技术的能力和开拓自有品牌的动力。因此,贴牌模式在给温州服装企业带来大量好处之后,也让企业陷入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困境之中。
就此看来,温州服装企业如何利用自身优势谋求长远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2贴牌概述
工程教学课程设计教课探究
课程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内容陈旧工科专业的课程设计存在工程性缺失和实践环节薄弱的问题。目前,工程教育主要是按学科体系来设计课程体系和组织教学,追求理论体系的完整和系统,工程特色不突出;强调基础理论的教育,忽视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陈旧,不能按产业需求和技术的发展更新内容;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忽视工程实践;学生的动手能力欠缺,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
2不能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由于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在课程设计中多采用cad和办公软件,而且大量信息可以从网络上获得,本来就存在抄袭现象的课程设计更加严重。另外,许多学生做课程设计采用的仍然是手工和纸张工作的模式,用的虽然是计算机,但方法还是老方法,不能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现代设计理念无法体现,或者说就是新瓶装旧酒。
3工程设计必须符合规范和标准从目前的课程体系现状来看,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侧重理论推导,强调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而专业课本来是结合实际应用的,应以掌握设计规范、设计标准为导向,特别要重视相关专业的细节问题。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目前理论化的倾向明显,无法联系实际应用,不能结合专业工程进行实践,从而使学生概念模糊,各种规范和标准在课程设计中无法正确应用,更不用说对相关的规范和标准有深入的体会了。
4重理论轻实际因为大规模扩招,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特别是近些年,导致教师大都是从学校毕业又到学校工作,对专业知识掌握有余,对知识应用和实践不足,无法完满解决学生提出的技术问题。因此只能起到带队管理的作用,而不能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工科专业教师没有实际的工程经历,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缺乏工程实践能力。教师普遍严重缺乏工程背景,教师授课当然就不能把理论与实际问题的解决相结合,不能把工程成果和职场经验充实到教学中,工程教育的教师不知何谓工程师却在培养工程师。教育部提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大批各类型工程师”。现在的高等工程教育模式和现状与教育目标显然是相悖的。
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思路
独立院校人才管理创新模式
[摘要]针对目前我国独立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专业口径狭窄、脱离工程实际、忽视实践环节、工程型师资缺乏等问题,结合独立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参照目前国际上先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创新,构建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导向的新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创新
1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很多,如只重视物流基础理论教育,物流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课程设置与物流业的实际运作差距较大,理论不能联系实际等。之所以会出现以上种种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忽略了物流行业的实践性和实操性。这些既反映了目前独立学院在课程教学体系方面的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目前独立学院在实践教学方面的欠缺。如何通过改革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出既具有创新意识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人才,是目前独立学院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独立学院在物流人才培养方面已走过了十多年历程,但在专业培养过程中,我们发现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现代工业实践对高级工程管理人才的要求不相适应,主要有:
(1)面向实际的物流实践训练不足。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其人才培养必须面向物流企业实际,而不能过分侧重物流专业理论的传授;不仅要使学生“知”,还要使学生“会”。这不仅是地区经济建设的需要,也是目前发达国家同类院校成功教育的经验。目前一些独立学院由于经费等原因,且惯性认为文科只需一本书和一只粉笔就能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性课程的设置,实践课程比重较小。就算是安排有实习的教学环节,时间也较短,和母体高校基本相同,也是两个月时间的实习。大部分独立学院物流专业本科尚未建立稳定、长期、可靠的实践基地。
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新工科”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等背景下,面向工程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优化与完善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南京邮电大学是以电子信息为鲜明特色的高校,已有多个电子信息类专业通过了专业认证并入选首批国家一流专业。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双一流”建设,以现代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包括课内实验、综合实践、创新训练、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管理模式等方面开展了教学改革与实践。结果表明,实践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提高了实践教学在学生工程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新工科;电子信息;实践教学改革;工程能力培养
近年来,我国推动了一系列工程教育改革重大举措。2016年6月,中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表明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实现了国际实质等效[1]。2017年,教育部启动“新工科”建设,并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主动布局未来科技领域人才培养[2−3]。2019年,教育部了《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明确指出要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4]。现代工程教育强调教育目标要围绕学生工程能力培养。2015年开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重点强调了复杂工程背景下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达成、可量化的评价机制、持续改进的措施等。2017年6月教育部主导审议通过的《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进一步明确工程教育要结合产业需求和技术发展、瞄准国际前沿,并在此前提下推动教育教学改革[2]。在工程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作为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体系的不断优化与完善以及如何更好地支撑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成为当前高校教学改革中关注的热点[5−7]。南京邮电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也是国内较早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高校。通信工程等5个电子信息类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部分专业通过两轮认证)。本文结合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工程认证和“双一流”建设工作的具体实践,介绍以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内涵建设的改革和探索。
1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现状及改革目标
1.1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现状。现代工程应用是涉及多个领域的知识集成系统,对从业者的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和工程素养有较高的要求。为培养满足社会和行业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应贯穿整个本科阶段,其中实践教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以电子信息为鲜明特色的工科高校,南京邮电大学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多层次、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8],如图1所示。该体系在知识结构上分为通识基础教育、专业基础教育及专业教育三个阶段;在实践能力培养上分基础技能训练、综合能力训练和创新能力训练三个层次;在实验实践空间上从校内实验实践平台延伸到校外实践基地,基本覆盖了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所需的实践教学全过程。经过多年实践,该实践教学体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获批了包括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级教学平台、国家级精品课程等成果,学生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也取得了优异成绩。1.2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现有实践教学体系实施中仍存在不足之处,归纳为以下4点。1)部分工程基础类课程(包括与之相关的实验实践环节)教学目标与所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关联度不够紧密,缺乏相关专业的针对性内容设置及教学方法的改革。2)个别实践环节考核不够细致,缺乏形成性评价,难以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及其效果进行有效评估,也影响了相关毕业要求指标点是否达成的准确及定量判断。3)个性化的实训环节偏少,学生综合实践的机会不足,不利于创新能力培养。4)复杂工程背景需求体现尚待加强,非技术因素毕业要求支撑偏弱,这对于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所需的综合能力形成了限制。1.3实践教学体系内涵建设目标。针对现有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学校“新工科”和“双一流”建设的新要求,近年来围绕强化工程素养培养和复杂工程背景下实践能力训练开展了一系列改革尝试。主要建设内容包括:1)深化基础技术类课程群教学改革,加强学生基础技术应用能力训练;2)改革综合实践环节教学模式,加强学生专业应用能力训练;3)完善创新训练课程体系,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4)强化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加强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
2实践教学体系内涵建设实践
国家级示范中心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文章针对国内高校工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硬件资源相对紧张,教学过程走马观花、浅尝辄止的现状,构建了开放共享的内外互补实践平台,通过转变人才培养方式,不断完善“三实一创”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探索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内涵发展,加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实现国家级示范中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示范中心建设;实践教学;三实一创
党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重大政治论断。就教育工作来说,党的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确定了建设教育强国这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目标。教导说:“我们的学习应该是全面的、系统的、富有探索精神的。既要向书本学习,也要向实践学习;既要向人民群众学习,向专家、学者学习,也要向国外有益经验学习。有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有实践知识的学习。”阐释了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实践是提高本领途径的育人观[1,2]。高校承担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任务,必须积极创新实践育人的方法和途径,努力提升育人工作的成效;扎实推进实践育人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支撑[3]。
一、中心发展格局
作为一所以“工程”命名的大学,武汉工程大学一贯注重办学的工程特色。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的人才培养规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科学合理地设置各类实训、实验、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并通过学科竞赛与学术活动、社会实践和技能训练、创新创业训练等多个环节,全面构建并不断完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互呼应又相对独立,课内课外结合,校内校外结合,模拟与面向企业实际结合,实训、实验、实习、创新创业为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为确保“三实一创”(实训、实验、实习、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围绕实践教学体系,依据现代工业生产流程,以“大工程观”为引领,遵循“一大四结合”(大化工、机化结合、矿化结合、药化结合、材化结合)的建设思路,着力打造涵盖多学科专业的全方位、综合性、开放式工程教育教学与创新创业训练平台[4]。项目建设立足于学校“两型两化”(创新型、复合型、国际化、工程化)、“新工科”等各类具有工程内核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工程认知教育、工程实践及创新创业训练活动,为相关理论课程的现场教学、实习环节的校内教学、综合性实训教学等提供大力支持,目前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数字化虚拟、系统化实体和创新创业三个平台,初步具备工程教育教学和创新创业训练两大功能。其中,系统化实体平台整合了企业捐赠的工业装置、采购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以矿、化、材为主线,以机、电为支撑,贯穿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要素,建成逻辑上相关联的涵盖流程型制造和离散型制造的工程实体教学平台[5]。数字化虚拟和创新创业两个平台按照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的工程教育理念,集合了现代制造加工设备和数字化设计、管理软件以及虚拟仿真教学资源,有利于学生掌握基于网络的智能化集成技术,熟悉虚拟设计与现代制造过程以及制造工艺、设备和工厂的柔性和可重构性[6]。
二、中心建设可持续发展思路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