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创意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7 03:45:3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现代创意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现代平面设计创意论文
摘要:现代的平面设计日新月异,随着新思维、新观念、新科技、新媒体、新材料开发利用,表现形式越来越复杂。为了使平面设计一鸣惊人,设计者不得不每天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地多方寻找一个最为恰当的点,使其设计鹤立鸡群,这一点就是最佳创意切入点。本文以创意切入点的路径与手段为主要分析对象,浅述本人的观点。
关键词:平面设计;创意;切入点
一、准确定义平面设计是找准创意切入点的先决条件
普遍情况下,设计被分成平面设计、立体设计、空间设计。平面设计是指在平面上,通过文字、图形、色彩、版式安排,具有艺术性、功能性、相应的科学技术含量并具有时代特性的设计。
随着现代科技的调整发展和设计领域不断地扩大,设计又因此被分为视觉传达、产品设计、环境设计等。平面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在一般情况下同指一个范围。在很多时候,有很多人对平面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的认识存在很大误区,他们认为这是两个非常不同的概念,但分不清他们到底从哪区别。一般来说,平面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同指在二维空间之上的设计,只是从不同侧面表述而己。平面设计重在设计之“物”,而视觉传达设计重在为“人”设计。但两者都是在二维空间上进行设计,然后把所要表述的信息通过刺激“人”的感官而达到其目的。严格地说,平面设计较视觉传达设计的范围,稍微窄一点。视觉传达设计除了包含二维空间设计外,还包含三维空间的展示设计,展示设计不仅仅包括“物”“人”,还包括“场地”和“时间”。因此平面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不能等同论之。
二、找准创意切入点是做好平面设计的关键
现代平面设计创意探究论文
摘要:现代的平面设计日新月异,随着新思维、新观念、新科技、新媒体、新材料开发利用,表现形式越来越复杂。为了使平面设计一鸣惊人,设计者不得不每天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地多方寻找一个最为恰当的点,使其设计鹤立鸡群,这一点就是最佳创意切入点。本文以创意切入点的路径与手段为主要分析对象,浅述本人的观点。
关键词:平面设计;创意;切入点
一、准确定义平面设计是找准创意切入点的先决条件
普遍情况下,设计被分成平面设计、立体设计、空间设计。平面设计是指在平面上,通过文字、图形、色彩、版式安排,具有艺术性、功能性、相应的科学技术含量并具有时代特性的设计。
随着现代科技的调整发展和设计领域不断地扩大,设计又因此被分为视觉传达、产品设计、环境设计等。平面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在一般情况下同指一个范围。在很多时候,有很多人对平面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的认识存在很大误区,他们认为这是两个非常不同的概念,但分不清他们到底从哪区别。一般来说,平面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同指在二维空间之上的设计,只是从不同侧面表述而己。平面设计重在设计之“物”,而视觉传达设计重在为“人”设计。但两者都是在二维空间上进行设计,然后把所要表述的信息通过刺激“人”的感官而达到其目的。严格地说,平面设计较视觉传达设计的范围,稍微窄一点。视觉传达设计除了包含二维空间设计外,还包含三维空间的展示设计,展示设计不仅仅包括“物”“人”,还包括“场地”和“时间”。因此平面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不能等同论之。
二、找准创意切入点是做好平面设计的关键
电视广告创意分析论文
一、电视广告创意概述
(一).....................
(二)电视广告创意特点
(三)电视广告创意与广告策略的关联
二、北京奥运会前联想电视广告分析
1、广告范围
区域经济文化产业探讨论文
以区域经济文化为主的创意产业发展探讨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的,以区域经济文化为主的创意产业发展探讨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以区域经济文化为主的创意产业发展探讨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江西处于中部不发达区域,经济相对落后,对创意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布局、人才战略研究较少,与发达地区相比,显得极其落后。江西省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开拓性的理论来引导,发挥经济文化的优势,以发展区域经济,为不发达区域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创意产业寻求途径。
[关键词]区域经济创意产业区域文化
江西经济落后,处于不发达区域,但是因其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等各种因素,为江西的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存土壤。江西的经济文化等资源可按照地理区域划分,按区域构架创意产业基地建设。此外景德镇的陶瓷工业特色明显,赣州的客家文化与“希望在山”工程也构成了一条新型的生态产业链。在以经济文化为出发点的基础上,形成了构建适合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创意产业对策思考。
1.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建立创意产业基地。江西经济发展南北不平衡,为建立合理的创意产业中心,必须考虑创意产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协调共生关系。作为本土创意产业,在其发展过程必须有滋生的土壤,提供一定的催生养料,制造业便是其中之一。制造业相对比较集中的区域,对创意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可以把创意产业、创意人才、资源等因素有机的组织起来,形成一条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同时创意产业集群化一旦形成,为周边的企业乃至高校都能起到促进作用。在创意产业集群内,容易产生专业知识、创意技能、市场咨询等方面的积累效应,创意各企业在相互学习,合作,竞争中共同繁荣。集群内物质资源共享,则可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产业集群还会强化创新动力,实现企业规模扩张。如在南昌、九江、新余等地构建创意产业链,为当地制造业服务。因此建立适合经济发展,与制造业协同共生的创意产业基地,将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2.以传统特色产业为平台,构建创意产业。江西的经济在全国发展中处于落后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缓慢,但历史的车轮为江西留下了许多的传统特色。其中就有江西千年的传统特色行业,比如景德镇陶瓷,本身就具有无可替代的品牌效应,知名度高,行业响亮的优势。以景德镇陶瓷艺术及工业构建一条特色创意产业链,将为传统特色行业打造一条现代商业路线。景德镇的工艺美术、雕塑以及陶瓷艺术等发展都相对比较成熟,但在工业陶瓷方面较为薄弱。陶瓷艺术涉及到相关的行业,可以带动地方文化艺术,以及经济的发展,可建立由陶瓷艺术设计与制造、雕塑创作、广告宣传、新产品开发甚至影视作品等具有现代创意的产业集群。除此外还有一些具有传统特色的行业,如时间较长的制茶,时间较短的有色金属行业等,由于具有蓬勃的生命力,由此产生的包装、形象策划、动漫、广告宣传、产品开发等都将成为创意产业发展的营养元素,构建一条合适创意产业链。
档案信息管理创新论文
[论文关键词]档案信息管理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文化创意
[论文摘要]档案资源是国家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是一项需要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多专业配合,多部门合作,多环节配套的系统工程。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历史新时期,档案信息管理的创新是十分必要的。
我国已进入文化创意历史时期,档案信息管理创新对于文化创意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和助推作用。
档案资源是国家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数字化网络技术,实现文化创意实现深层次开发,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给档案行业所提出的新课题。因此,加快档案信息系统化建设和管理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
一、档案信息化是文化创意的基础
信息化包括六大要素,即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产业、人才培养及信息政策法规。从这个意义上说,档案信息化就是指档案信息数字化、网络化和自动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档案信息化就是指档案信息数字化、网络化和自动化,即在档案收集、整理、编目、检索和利用等各方面通过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加快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进程。承担着人类“记忆”功能的各类档案,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社会活动的原始记录,是知识的积淀、智慧的结晶的阶梯。它根植于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于政府行政、军事指挥、经济筹划、生产建设、社会治理、科技文教等各项活动。无论文化创意多么富有含金量和创新性,没有这些学习资源的积累,再有能力创意与策划者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谓长期积累,偶然得之,就是如此。
档案创新信息管理论文
[论文关键词]档案信息管理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文化创意
[论文摘要]档案资源是国家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是一项需要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多专业配合,多部门合作,多环节配套的系统工程。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历史新时期,档案信息管理的创新是十分必要的。
我国已进入文化创意历史时期,档案信息管理创新对于文化创意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和助推作用。
档案资源是国家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数字化网络技术,实现文化创意实现深层次开发,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给档案行业所提出的新课题。因此,加快档案信息系统化建设和管理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
一、档案信息化是文化创意的基础
信息化包括六大要素,即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产业、人才培养及信息政策法规。从这个意义上说,档案信息化就是指档案信息数字化、网络化和自动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档案信息化就是指档案信息数字化、网络化和自动化,即在档案收集、整理、编目、检索和利用等各方面通过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加快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进程。承担着人类“记忆”功能的各类档案,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社会活动的原始记录,是知识的积淀、智慧的结晶的阶梯。它根植于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于政府行政、军事指挥、经济筹划、生产建设、社会治理、科技文教等各项活动。无论文化创意多么富有含金量和创新性,没有这些学习资源的积累,再有能力创意与策划者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谓长期积累,偶然得之,就是如此。
护士评职称写作要点
现代护理学是研究如何确诊和处理人类对存在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反响的一门科学。强调“人的行为反响”,表现在人们对一件事从生理、心思、社会、文化和精力诸方面的行为反响。
1、“点”、“线”结合法
在护理医学论文上找打破关于基层医院的护理人员来说首要是在护理医学论文写作上找打破,此类文章是护理期刊中较常见的一种论文,其间的数据材料首要来源于长时间的护理实践中所堆集的日常材料及临床作业经历总结,简单在临床作业中取得。因此,这类文章的写作难度要比护理科研论文的难度少许多,写作的含义在于将日常作业中的经历进行总结,为进一步深入评论某一方面的临床护理问题供给参考和头绪,是发生新理论、新办法、新技能的根底。论文写作应在“点”上做文章,也就是说选题要小,挑选一个写作的切入途径,叙事要深,对所描述的护理问题的存在原因、处理办法、临床作用等详细分析,使写作的文章有深度,易理解、可学习;一起论文写作还应在“线”上找打破,经过相关观点构成线,对一个问题的多个方面进行研究,总结构成高质量系列化的。
2、加强“三基”学习,强化“三新”“三基”
是临床医务人员完成任务的条件,也是写好护理医学论文的根底。在根底护理操作和理论上不断强化,尤其是关于护理职称阶段的人员,理论上每季度考试1次,操作上随时抽考,使她们在基本技能上逐步进步,一起使用年轻有奋发向上和生机的性格特征,常常安排各种形式的比赛。只要在丰厚理论常识和专业技能的条件下她们才能在临床中发现材料。现在新理论、新常识、新技能层出不穷,要把“三新”学习融入到作业中,带着问题学,向专家请教,多看书,勤动脑。一起应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了解专科开展前沿,取得新信息,把握新办法,有利于专业理论常识的进步和断定写作方向。
3、勤于思考,促发创意
创意写作课程设计评估活动研究
大多时候,人们的写作技能的进步模式是渐进而螺旋上升的。尽管关于写作的学习与发展可能是无止境的,高校中的写作项目的教学却必然存在一个终结点,每一门创意写作课程也同样存在终点,通常,在这一终点到来时,写作教师们需要采取某种手段,对学生的能力是否达到了结课或毕业要求进行检验,以确定本阶段的教学是否符合教师与学院内其他管理者的预期。然而,由于创作本身的主观性以及工坊制课堂与传统课堂的重大区分,如何在学期末或毕业前对学生进行能力评估,在创意写作领域内一致是一个难解决的问题。19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创意写作教学法研究开始兴起,时至今日,工坊制是否达成有效教学的要求已基本不存在争议,然而,有关创意写作教学法的研究很少将评估(assessment)作为关注重点。本文就将此作为重点,将创意写作教学过程中的评估活动作为核心议题,对其可行性与重要性、方法与频次以及风险与效能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力图为创意写作教学过程中的评估活动寻求一个可施行的方案。
一、评估的重要性与可行性
麻省大学教学评估与效能中心副教务长玛莎•斯达森(MarthaL.A.Stassen)在其于2001年的手册《基于项目的审查和评估:项目改进的工具和技术(ProgramBasedReviewandAs-sessment:ToolsandTechniquesforProgramImprovement)》中,将“评估(assessment)”定义为“系统地收集和分析信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活动[1]。作为课程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评估对于优化课程设计,保证有效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对于创意写作这一以独有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也因此备受争议的强实践性学科来说,一套有效、可行的标准化测评方案不仅能发挥这一功用,对于回应有关学科的种种学术争议,为学科相关的研究领域贡献高质量的数据样本等,都能做出巨大的贡献。长久以来,如何评定某个特定创意写作项目是否达成了有效教学,获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无论是在高校内部还是外部,都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由于专业创始之初便将“写作可以教”或“作家可以培养”作为学科成立的基本观点,外部评论者,乃至于创意写作项目中的教师与学生都有着将“是否培养出了足够多的作家或文字工作者”作为衡量项目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之一。然而,我们不难发现,这种评判手段在现实中是难以量化且有失公平的。如英国高等教育研究院院士奈杰尔•麦克劳格林(NigelMcLoughlin)在《构建更好的母机:创意写作项目设计个案研究》中所述的那样,“……不幸的是,让所有学生都出版作品并成为作家是不切实际的。此外,一部作品是否能获得出版上的成功,更多取决于它的市场适应性,而非其质量”。麦克劳格林表示,由于学生需要数年才能真正在出版界确立自己的声誉,因此,按照这一标准,那些具有更悠久历史的写作项目则必然优于新开设的项目,因为他们拥有更多已经毕业多年的毕业生[2]。如麦克劳格林所述,写作教学如果依靠外部成就(如是否有作品出版、是否获得重大奖项或是否在出版行业内获得了良好的声誉),往往需要数年的时间,且其评审永远极大落后于项目的现实,使得其结果对于那些想要调整提升自己课程/项目的教师/管理者,以及想以此作为选校参考的学生来说,基本缺乏现实的意义。在这种外部因素无法发挥指导作用的现实下,某种更加明确、标准化且具有可执行性的内部评估方案就必须存在。创意写作领域的教师们需要一套合理的准则,去测量他们的学生在该阶段的课程中获得了何种程度的进步,同时,创意写作教学法的研究者也需要某种收集可分析数据的方法,来探究为何有些课堂发挥了比其他同类课堂更良好的效果。那么,建立这样的标准化评估方案是否是可行的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尽管创意写作是一门评估必然带有一定主观性的强实践性学科,但事实上,其特性并非是独一无二的。该学科在评估方面所面对的困难,实际上也是所有涵括创作活动的学科同样会遇到的困难,而中国成熟的艺考体系表明,尽管评估并不能反映绝对的水平高低,但其确实能分层级地反映出学生对某一领域的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同时,创意写作领域内部,也已有学者尝试根据现代测评学对创意写作相关的能力进行量化评估,以辅助创意写作项目教学。上海大学创意写作博士高尔雅就针对创意写作进行过专项评估,并析出了55项创意写作因子,为问卷式的量化测评建立框架[3]。从总体上说,对创意写作项目中的学生进行能力评估是完全具有可行性,不仅如此,我们还能根据不同的方法设计多种评测方案,通过对比,选择最适于所在项目的一种,以优化教学。
二、评估的方法及方案
在讨论具体的评估模式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即评估实际上是课程与项目设计中的一个中间环节,因此,评估方案的制定离不开项目与课程的整体规划。新世纪以来,欧美创意写作项目已发生了许多变化。首先,就观念来说,当今创意写作已由重实践、轻理论的旧模式,逐步过渡为两者并重的新模式。这一趋势显著出现于2009年前后,以戴安娜•唐纳丽(DianeDonnel-ly)其论文《作为学术科目的创意写作研究(EstablishingCreativeWritingStudiesasanAc-ademicDiscipline)》即《大学英语(collegeEng-lish)》专题为标志性事件[4]。此外,就授课模式来说,创意写作项目的课堂模式已不局限于工坊教学,同时囊括了大班或小班集体授课、研讨会等等。最后,就知识范畴来说,我们可以看到,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将文学理论课程纳入到了创意写作教学的体系之中。上述变化可充分的反映于哥伦比亚大学创意写作项目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设置中。该校突破性地舍弃了美国高校常见的36学分或48学分毕业制,将毕业所需的学分总数设置在了60学分。通常的课程为3学分/每门每学期,这意味着学生需要修读20门课以达成毕业条件。对此,哥大在其项目说明中明确解释,“大多数艺术学硕士项目只要求修读48个学分或者少至36个学分,但是哥伦比亚写作项目以从业者的角度来考量文学研究,并认为以作家的身份阅读,对作家教育来说至关重要”[5]。在中国,创意写作项目的课程设置也同步于这一趋势。从总体上讲,创意写作项目包含了下述三种不同类型的课程:1)理论主导型课程,包括文学理论相关课程与创意写作原理相关课程;2)研究主导型课程,包括了各类专题研讨会等;3)实践主导型课,包括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以创作活动为核心或基础的工坊课程。上述三种类型课程的课容量、师生比,以及教学法等等,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显然,为了与上述不同类型的课程整体规划相协调,它们的评测方式也应当分别设计。首先,理论主导型课程。该类课程的授课模式乃至于授课内容都与传统的中文系课程相一致,因此,其评测方式也可以采取传统的评测考核方法,即卷考模式或卷考+论文双轨考核模式。笔者认为,对于此类课程,需要设计的只有评测的内容,而非评测的形式。卷考虽然是一种相对机械的考核模式,但其给予了学生复习并梳理所学知识的机会,而在创意写作教学已不局限于创作实践指导的今天,这也是尤为重要的。其次,研究主导型课程。本类课程广泛存在于欧美高等教育研究生阶段,其核心教学目标通常是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或本学科所独有的研究方法,并了解学科前沿问题。对于此类课程,评估考核可完全采用课程论文、阅读反馈笔记等等。如果任课教师对这种以单一的主观作业为学生判分的评估方式有所不满的话,也可尝试按照该课的教学目标将考核切割成多个不同的门类,如留多篇论文,或要求学生提交包括了研究计划书、论文正文、演示ppt在内的全部材料,并将最后的论文报告活动计入总分值。最后,实践主导型课,即工坊课程。本类课程为创意写作领域的核心特色课程,同时,其也是最难进行学生评估的课程。由于创作和批评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工坊活动的产出似乎很难以某一套恒定的标准进行计分。然而,对学生在工坊中的表现所做的评估恰恰是创意写作项目中最为重要也是最不可或缺的活动,其必须按照某种可被广泛认同的规则进行。为了解决判分中的主客观矛盾问题,笔者认为,该类课程的评估活动可遵循下述准则:1)在可以进行多人共同判分的情况下,尽可能避免单人独立判分。就具体评估方案来说,由三位评审联合判分是最为合适的,这些评审并不必须与这门课程直接相关,甚至于,他们可以来自于高校外部,以编辑的身份参与评判。尽管使用多人评审或引入外部评审会给教师和管理者增加巨大的工作量,但创意写作核心课程的写作工坊,其实值得被配给项目所能负担的最大程度的资源配比。同时,引入外部评审也是一个帮助学生与出版界建立联系的好机会。2)把学生互评纳入评估体系中。无论授课者是否决定采用多人评审或外部评审,学生评审都值得被纳入到评价体系之中,但不适宜在评分中占过多的权重。在这种评分过程中,不仅被评者获得了最大程度模拟现实反馈的读者反映,评价者也同时以创意写作的方式进行了创意阅读。这一过程中,双方所能学习到的东西实际上比其为判分提供的参考意义更重要。3)如果可以的话,建立一套以要素为基础的评分模板。创意写作(尤其是分体分类写作)对成规的重视让建立以要素为基础的评分系统成为了可能。以故事设计工坊为例,在评分为百分制时,世界观与背景、人物设定与人物弧光、框架结构乃至于每个具体事件其实可以分别占一定分值。这就使得判分的过程,也变成了一个再理解的过程。学生互评时,这同样也是一套可使用的系统,按照要素进行判分时,学生们其实对于本文体的成规进行了二次复习,从而更加精通本工坊的基础知识。
三、评估的风险及防范
毕业论文总结5
统计学院99级统计班的毕业论文工作是从200*年11月份开始的,历时7个月,学校历来对此项工作要求十分严格,学院也不懈怠,在行动上计划周密,操作过程有条不紊,组织工作踏踏实实。为搞好毕业论文答辩工作,统计学院在200*年11月初成立了以漆莉莉同志为组长的99级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随之召开会议对毕业论文工作做出部署。在学院领导的统一部署下,我院的毕业论文工作按照要求进展非常顺利,在组织、指导与答辩等方面均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圆满地完成了学校布置的任务。现总结如下:
一、业论文的写作从一开始就得到重视,前期工作准备充分
客观上,毕业论文的写作应起到考察我院99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锻炼他们的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的作用,并同时达到以写代学、以写促学的目的。另外,通过论文的写作,可以对我院科学制定今后的统计教学、课程建设和师资建设等统计教育发展计划、促进我院统计教学科研发展目标的实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确保本次毕业论文写作工作的顺利进行,统计学院成立了毕业论文工作小组,并在2002年11月正式开始运作。按照学校的要求和指示,统计学院从11月6日起就着手开展2003年毕业论文的各项准备工作,具体如下:
1、用每周一次的集中时间,向全学院教职员工阐述本次毕业论文写作工作的重大意义
独立建院以来,在校党委和校行政领导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学院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基层建设持续发展,总体实力显著增强。尽管时间很短,但取得的进步和成效是显著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相对的,不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进步和差距就无从谈起。较之以前的统计学系,今天的统计学院无论是从哪一方面都发生了很明显的变化。在院领导的重视下,管理工作井井有条、师资力量越发雄厚、教育水平蒸蒸日上,无一不显示着统计学院朝气蓬勃的发展趋势。
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思考
摘要:设计行业发展越充分,设计教育越普及,我们对培养目标的说法也越多。环境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及标准是什么?单一标准还是多元化?设计专业的核心素质是什么?是概念创意、还是技艺、技术与工艺?这一点不同的人和不同的视角之间也存在着争议。设计教育的高速发展,每个学校都在为自己争取心理的制高点。都把“精英培养”挂在嘴边。至于什么是精英?精英如何培养?精英都是一样的吗?则很少有人讨论。在我们对专业观点、教学方法孜孜以求的时候,是否忽略了评价标准对于教学目标的扭曲。本文试图对上述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环境设计;专业教育;评价体系
当下的中国设计教育已经不象30年前只是少数人在北上广的某个角落里,跟随着经济发展的大潮懵懵懂懂的“摸着石头过河”。设计在生活里已经跟早市里卖的青菜一样司空见惯,尽管实际上每个普通公众对设计的理解不论是从哪个角度、哪个层次都有不够精确或偏颇。但设计已不是一个小众词汇,对设计的讨论已经成为一个司空见惯的话题。在这样的一种语境下很多一般性的就事论事的讨论已经没有太多的意义。而与设计相关的各类社会问题的讨论反而会使我们逆向朔源,对设计及设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个更清醒的认知。从目前中国的设计教育成果来说,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参差不齐、尽管设计行业的技艺和技术还有待发展和改进,但总体来讲已经发展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专业体系。学生和进入行业领域的人才所面对的,并且在后续还要不断面对的绝大多数问题,并非只是本专业的问题。设计因其解决人类社会生活中各类问题的属性,它就像一个中枢,与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的问题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设计专业高等教育是一个复杂庞大的体系,其中涉及的细节问题颇多,作为一个系统,每一个细小的枝节都会影响到整体输出的结果。每一个细节都值得我们去深究。
一、环境设计人才成才的标准
环境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及标准,在过去十几年前好像很简单,学生只要会画、能动手就可以了。但是,我们的设计行业发展越充分,设计教育越普及,好像我们对培养目标的说法也越多,越发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对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出现了不同的表述,有强调针对社会实践能力的职业化教育,也有另辟蹊径追求创意与研究型人才。还有很多院校期望找到一种统一的模式标准以备大家参照执行。这些年管理层的评估体系更是一边倒地催生了很多人看不明白、但符合评估标准的模式。单一标准还是多元化,各执一词。其实环境设计行业发展到今天的实践已经证明,一方面,设计也是一个多元化的职业,需要各类不同的人才:创意型、管理型、操作型、研究型等。整个设计产业是一个有上下游、需要分工合作的、系统化的产业生态链条,需要各种不同类型人才的协作。另一方面,每个人的自身素质也是有差异的,可以发展的个人兴趣与专长也是有较大的差异性,过分强调统一标准不能适应这种多元化的需求。而一窝蜂地对某一类所谓高大上人才培养的趋之若鹜,如近些年单一的强调创新型、创意型人才的培养,是否也是一种变相的“一刀切”。(一)设计师的核心素质。如前文所述,虽然说环境设计教育应该追求培养多元化的设计人才。但是环境设计专业的核心素质仍然是其中重要的必选项之一,这好像与多元化是一个悖论。那什么是环境设计专业的核心素质?概念创意、还是技艺、技术与工艺?这一点不同的人和不同的视角之间存在着争议。每个个体都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所处的位置给出不尽相同的答案。但是如果脱开具体的工作环境、经验和眼界的藩篱。从整体社会需求的职业差异着眼,其实又十分的清晰可辨。概念的创意不独是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专美,很多的设计实践、甚至包括大师级的设计师成长的例子可以证明,非环境设计专业教育出身的人也可以有很好的概念创意。如果我们的环境设计教育以此为立足的基石,何以有区别于其他人才的独特性。那么专精的技能、技术是否是本科环境设计人才教育的专业素质核心呢?且不说在本科教育有限的教学时间与空间内,其教学的对象能否达到完善的掌握,很多职业化或工程专业的教育也许对这类人才的培养更有效,而且投入产出效率可能更高(近年来专科教育人才在业内更好用的口碑或基于此)。有鉴于此,那么什么是我们本科环境设计专业教育的独门武功秘籍?我认为,不可替代的独特性才是一个专业赖以存在的根基,从这个意义上说,比照其他人才的差异化,你会明显地看出以功能需求和艺术情境并重的空间塑造与实施转化能力;由抽象概念转化成具体形态的方法,恐怕才是环境设计专业人才不可替代的看家本领。然而,这一点恰恰在近些年专业教育中、在纷杂的的教学理念碰撞发展中、被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弱化。我们经常看到的学生作品是逻辑严谨、精细的理论与概念分析,却没有了精彩的“形态”下文;亦或精彩的“形态”呈现却看不到前面的概念“脉络”上文。这样的人才如果再没有优秀的基本文化素质,也许一个其他什么文科专业的学生或电脑培训班的学员就足以对其构成职业竞争威胁。(二)专业能力——“过程”还是“表现”。“过程”还是“表现”,一直是多年来本科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纠结和左右摇摆的问题之一。多数的独立设计院校基于其美术学造型艺术的传统背景,“表现”一直被环境设计专业教育所重视,而且成为了相对传统的教学体系特点,甚至成了教学质量优劣的指标。近些年由于国际上以强调创意为主的设计教育体系的引入,强调概念、强调过程。形成了一种“去”表达的设计教学观念,其重视内在真实问题的解决,放弃过度追求表面样式“表现”的模式,在国内设计教育过去过度注重表面“装饰”的大背景下有积极的意义,但过度追求“过程”,忽略了“表现”的必要性,也同样带来了其他的问题。这一矫枉过正的直接结果,是当学生有时有一个很好的概念创意,但却不能用恰当的形式表达出来。在创造形态与形式为主的设计行业,形式的“表现”是设计的重要手段,某种意义上,“表现”即“设计”。光有概念不行,能够用恰当的“表现”方式呈现出优美形式的本身也是起码的设计能力底线。因为说到底,设计不是靠文字和观念打动人的,最终的成果还是要“表现”出来。在当代,因为技术的进步,有如此多的优良“表现”手段,你不能用注重过程来推卸“表现”不利的结果。与“表现”能力不足相对的另一种状态,是“表达”的过度和不专业。近年来,在环境设计专业领域出现了另一种极端的风气,专业教学中,学生的设计“表现”过度渲染视觉效果,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视觉信息,可很多基本的设计必要内容却没有呈现,设计表演化、娱乐化。产生这个问题背后的原因可能很复杂,要追踪起来应该说有几条影响路径。其一,行业市场的导向问题。多年来因为行业市场内设计决策评价体系的“不专业”,专业管理体系中非专业主体的话语霸权,导致了专业设计“表现”的“非专业”的趋向。娱乐化、表演化的表达,如各种漫游视频的滥觞。其二,即使是很多专业领域的学术交流,如各种竞赛,因为专业评价过程无法适应追求显示度与急功近利的目的,也造成了表面化的非专业的“表现”有相当“眼球优势”。诱导了专业教学不是按照专业性的诉求,而是以这些表面化的活动需求来定义专业“表现”。其三,近年来数字化媒体、图像媒体的快速扩张增长,读图时代的到来,客观上使图形表现渗透到日常各个领域,这种泛化也冲击了专业“表现”的边界,模糊了专业表现的规范性。(三)两种不同的人才教育培养倾向。“仰望蓝天与脚踏实地”、“理想与现实”、“向左走向右走”……这些都表明了两种极端状态和人们在这两种状态中的纠结,当事物的发展发生转折时,当人们对自己的方向面临选择时,就如今天的中国社会,历史好像到了一个纠结的时代:国家是继续追求高速的经济增长还是注重社会公平正义与民生?设计师是继续简单的山寨古今中外获取商业快钱还是关注社会与自然并脚踏实地的改变世界?学校是追逐现实的市场需求还是为未来的理想提供一些幻想家……这些问题都是中国目前环境设计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各个院校的教学取向与学生的设计课题呈现了两种不同的倾向,职业化的务实实用与有一点点理想的“浪漫”畅想。“务实”还是“浪漫”,一直是这几年中国高等设计教育争论的焦点。务实的固然有现实意义。而随性的有点超脱的思考与探究,在当下中国过度现实的社会境况下也殊为难能可贵,值得我们呵护。其实,在中国这个惯于一边倒的“主流”语境下,值得警惕的倒不是过度现实的职业化教育会否拖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后腿,反倒是培养人才上的不接地气,好高骛远,盲目的以外来的理念为目标。却忘了外来的教育体系也是以他们自己的需求为人才培养目标,学术和人才的培养也都很务实。而我们现在一味强调的观念性、研究性,其所关注的问题、或所借助的方法却往往与中国社会的实际需求缺少衔接,造成了我们设计教育的一个怪现象,务实的学校培养的学生很好用,但却被那些所谓高大上的研究性学校所看不起。而高达上的所谓研究性教育模式培养的人材却很多时候却很难适应现实设计人才市场需求的“地气”。我们该如何走确实是值得思考。(四)精英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当下设计行业的激烈竞争也传递到校园内,设计专业本身的实践性及与社会紧密结合的特征,使其强烈的受到社会现实的冲击。不管是出于虚名还是出于实际的功利目的,每个学校都在为自己争取心理的制高点。夸夸奇谈也好,暗中较劲也好,都把“精英培养”挂在嘴边。至于什么是精英?精英如何培养?精英都是一样的吗?各人的语境不同,会有非常不同的理解。但显而易见的是有些属性是精英必须拥有的:其一,精英一定是少数人,否则何以为“精英”,所以铺天盖地的全民运动似的“精英”培养,很有些象不顾现实的拔苗助长;其二,精英一定是“去粗存精”,且“粗”的数量与“精”是成比例关系的,如此则出现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一是“粗”要有足够个基数,否则无以满足去粗取“精”的比例;二是萃取的过程对获得什么样的“精英”至关重要的。萃取的过程是哪个环节?是入门的考试过程,还是后来的教学过程,哪个对“精英”的形成更有意义?从现在的学校教学实践情况来看,入门的筛选过程对人才类型影响颇深,它基本决定了你所获得的生源类型,也对后来的专业成长起了很大的诱导作用。那么教学过程对于人才类型的意义是什么?其三,精英是否也有各种类型?“学术研究”与“创新素质”被很多的院校定义为精英的属性,所以教学的“学术研究”与“创意培养”成为了主导,对一些技能型、技术性的知识弃如敝履。学术研究是什么?研究是否也有很多种类型?观念与理论的研究必不可少,而技能与技术层面的研究是否也不可或缺?难道动手操作就不是研究?我们很多学术评判标准中,充满了疑似“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士大夫思想。客观地说,研究与创意的媒介应该不仅仅是脑细胞,也有我们的双手。动手能力强的也是精英。记得曾经有一位前辈说过,过去的高等院校之所以成为中国科技发展的核心骨干,其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其实验室中有一批技艺精湛的技术工人。他们是落地那些学术理论专家的思考、成就科学成果的基础。其实,中国在近现代的学术研究与思想创新上对世界鲜有贡献,这个时期的很多所谓科技成就,很大程度上是依托这些技术工人在技术和技能上的填补空白与自我完善。社会的历史实践证明:“精英”应该是多元的。
二、评价体系对教学的影响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现代科技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