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轴实训总结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7 12:01:2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五轴实训总结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职业教育教学的内涵
一、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的模式
建立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模式需要将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引入到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中,要运用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分析方法,对职业教育专业覆盖的职业岗位进行职业活动和工作过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出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基本模式,以及岗位应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完成工作任务需要的知识、技能和工作态度等。然后将这些真实的工作任务及相关知识、技能进行教学情境的设计,转化为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中可以实施的“学习性工作任务”,并将相关的“学习性工作任务”通过一定方式的归并和组合,构建出职业教育的专业课和实习、实训的教学内容。
(一)建立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基本模型运用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分析方法,实现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相统一,其关键的一步是分析出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基本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将其转化为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的教学过程。为此,我们有必要先搞清楚何谓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然后再分析、归纳出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基本模型。对工作过程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工作过程指的是旨在实现确定目标的生产活动和服务活动的顺序,狭义的工作过程则是指向物质产品生产的顺序即“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善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将工作过程解释为“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系统”,是指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从开始接受工作任务到完成工作任务获得工作成果期间,在时间上是一个变化和流动的过程,在空间上有人和物的位移,在行动上有人操作和物体的运动,在这个“流动”、“位移”和“操作”中所运用的工作方式、采用的手段和使用的工具都是遵照工艺流程和规则有序的在运行,即工作过程的基本结构与环节是有规律可循的,是一种相对固定的结构。从表面上看,工作过程在不同企业中,存在同一个职业岗位其工作过程采用的方式、手段和工具可能并不完全相同。但是,通过对不同企业相同的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分析,发现无论工作任务的大小和复杂程度的不同,还是企业规模的大小以及产品类型的不同,其职业工作岗位的工作过程都是按照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实现所要求的工作成果的过程,不同企业的同一种职业工作岗位其工作过程的基本模式是基本相同的。运用职业分析方法,就是要找到和发现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共性部分、关键环节和固定结构。运用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分析方法,在研究了大量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的基础上,德国职教专家(Sonntag,K)以企业某一职业岗位为例,对技术工人完成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进行了分析,得出了职业行动可以用“完整的行动”模式以及工作过程的四要素(四要素是指:目标、工具及辅助方式、工作对象和工作方式)来实现工作任务的完成。本文作者结合我国企业生产过程的具体情况,参照德国职教专家(Sonntag,K)总结的职业行动的“完整的行动”模式,建立了企业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基本模型(见图1)。即企业的职业岗位中,技术工人接受一个工作任务后,第一步需要明确具体的工作任务和目标;第二步对具体任务做主观的综合性的分析和归纳,即通过自身的能力寻求帮助的知识和经验,同时从外界获取有关信息,做出完成工作任务的决定;第三步对工作任务完成进行规划,制定工作任务的实施计划;第四步依据实施计划,协调工作过程的要素,包括工作目标、使用工具、工作对象和工作方法,协调好工作任务之间的逻辑关系,按照工艺流程和规则来实施、完成工作任务;第五步检查和评价工作任务,出具书面检测材料,调整工作过程与操作方法。
(二)构建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模式获得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基本模式不是目的,还需要对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基本模型作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即对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基本模型进行职业教育教学论意义上的研究和归纳,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基本模式为样本,参照企业中技术工人从接受工作任务到完成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的各环节将其归纳成五个重要的阶段:明确工作任务与目标、制定工作计划、实施工作计划、检验和评估工作任务。并对这五个工作步骤进行教学论意义的设计,将其转换成适合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与教学情境的教学模式,形成“确定学习任务、收集获取信息、决策与计划、实施计划、检查与评估学习任务”这样五个步骤,构成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模式(见图2)。
二、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的实施
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以知识和单项技能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模式,转变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过程,教学中采用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性工作任务”为载体,“学习性工作任务”是对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进行的“教学化”处理的学习任务。为此,需要对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有一个明晰的认识。
机械创新TRIZ理论的推广路径和要求
一、引言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过程[1]。对实际操作能力要求极强的机械类专业学生来说,引入系统的创新理论教学,构建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模式,应用创新型实践教学策略,成为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我校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2],以培养为地方和行业服务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教育目标。为促进机械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我校在机械创新教学体系的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教学模块的设计与教学内容的制定、教学策略与实践环节的设计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初步成效。TRIZ理论被西方国家誉为“神奇的点金术”,它使得创新走上了方法学的道路,克服了传统创新方法随机性、无序性等缺点[3-4]。为此,我校在机械创新教学体系中引入了TRIZ理论的教学与实践环节。学生通过TRIZ理论的系统学习与实践应用,使机械创新设计从无序的试错,走向了发明原理的类比应用,提高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设计能力。本文以TRIZ理论教学过程中的学生的课程作业为例,介绍TRIZ理论的教学过程及学生对TRIZ理论与计算机辅助创新(CAI)软件的运用成果,并研究TRIZ理论教学推广的路径和要求。
二、TRIZ理论教学案例
我院在原机械创新课程体系中,针对大学四年级的机电专业学生增设了《TRIZ理论与应用》课程。该门课程紧紧围绕学院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在14个学时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开设了22个学时的实践教学。使学生通过理论学习,结合实际的课题,运用TRIZ理论和CAI软件(PRO/I),学会了对实际的课题进行分析和分解,掌握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在理论教学部分中,通过贴近生活实际例子类比机电专业领域的工程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同时,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下,因势利导地开展分组讨论交流,进一步激发学生创造思维,进而产生概念性的解决方案。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设计了若干个工程问题,每位学生(研究个体)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各个工程问题、并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特长,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在研究阶段,首先对问题进行详细的描述、系统分析及分解,找到问题的着手点,随后通过方案查询、矛盾分析和发明原理应用,获得概念方案。下面是一位学生的课程作业介绍,可以了解学生对TRIZ理论应用过程。作业名称:移动机器人越障能力改进研究。
(一)系统分析应用PRO/I软件的系统分析模块建立功能模型,即按照组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作用性质建立参数化、模板化的移动机器人系统模型。如图1所示。该系统模型展现了实现功能的工作原理;表达了各组件间的作用关系;软件自动对不同类别的作用提出“Howto……?”句式的建议。
(二)问题分解与三轴分析利用PRO/I软件提供的RCA(根本原因分析)分析工具,从原因链和结果链两个方向将系统分析得到的问题进行根本原因层层剖析,通过不断地深究,将问题转变到我们目前可以较为容易解决或者控制的程度。如图2中所示的灰底方块图部分就是根本原因分解图。三轴分析是在进行根本原因分析基础上,充分利用在操作顺序轴和系统资源轴上可以利用的物质、能源、时间等,发现可以对问题解决有帮助的可利用资源。如图2中所示的白色底框的超系统资源部分。总之,问题分解与三轴分析就是寻找矛盾链条并充分发掘解决矛盾可以利用的资源。
现代学徒制在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应用
摘要:现代学徒制是我国教育部于2014年提出的一项以校企合作为核心,旨在深化产教融合,完善职业教育育人机制,提升职业教育育人水平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中引入现代学徒制尤为必要,其能实现校企资源的深度结合,也能助力学生专业能力提升。本文就现代学徒制在高职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中的运用展开论述,从以下五个点入手,以期能为更多教育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实际应用
1开设现代学徒制班,完成身份认证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完成学生身份认证为重点。首先,学校可建立现代学徒制班,在班级成员筛选过程中可由校企双方决定。我校建立了校企合作班,共筛选学生40人。与此同时,我校还与企业签订了长期的合作协议,并对学生进行双重身份认证。其次,我校还进一步细化了人才培养主题,与对口企业共同建立了校内实训基地,并在实训基地中引入了多个模块,使学生具备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以“纯电动汽车构造与原理”这一知识点为例,开展教学工作前,我校邀请专业人员到校担任指导教师,为学生展示目前常见的几种车体驱动结构(传统驱动结构、电动机-驱动桥组合式结构、电动机-驱动桥整体式结构、轮毂奠基分散驱动结构),并让学生借助相关建模软件进行绘制,总结电动机、离合器、变速器等原件的工作原理,并结合车体结构掌握这四种驱动方式的优劣势。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电动汽车驱动原理,企业指导教师还带领学生亲临车间,依托实物讲解,帮助学生突破专业难点。以“电动机-驱动桥整体式驱动结构”为例,该驱动系统由同轴式、双联式基本形式。同轴式驱动系统电机轴为空心,通过电机左端的输出轴连接履带、减速齿轮、差速调整器实现系统运行;双联式驱动系统则由两台用词电动机直接引导,依托电机旁边的半轴带动车轮运转,差速器位于电机内部中心。讲解过程中,企业师傅还播放了具体的汽车直行、转弯的模型动画,帮助学生理解的同时,使其进一步掌握车体驱动系统内部元件工作原理及前驱(F-F)、后驱(R-R)两种驱动模式的优点,提高自身专业能力。
2优化课程安排,提高专业能力
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教学要点,如将重心放到核心课程方面,如新能源汽车高压安全及防护、新能源汽车电子电力辅助系统、纯电动汽车结构与检修等。以新能源汽车高压安全及防护课程为例,首先,我们要给学生介绍高压系统开发流程,从功能设计、零部件开发、量产预测多个角度入手。我们可将目光放到功能开发过程中,要对整个系统的功能进行全面分析,同时还要评估其风险,在此基础上得出功能安全目标及相关需求。其次,我们还要教学要求设置教学任务,其一,新能源汽车电路基础元件识别;其二,新能源汽车电路识图。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入了北汽EV200纯电动汽车的相关参数,学生通过说明说能够明确了解动力电池的相关参数,如供应商基本信息、电芯类型、标称能量等。同时也能了解驱动电机的额定功率与最大转距、不同充电方式的时间(如慢充与快充)、动力性指标(半小时内的最高车速、0-50km/h与0-100km/h的加速时间)等。在电路基础原件识别过程中,我引入了图1所示的整车结构图与图2所示的主要部件。通过认识相关部件能够使学生扎实理论基础,为其今后实践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现代学徒制在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应用
摘要:现代学徒制是我国教育部于2014年提出的一项以校企合作为核心,旨在深化产教融合,完善职业教育育人机制,提升职业教育育人水平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中引入现代学徒制尤为必要,其能实现校企资源的深度结合,也能助力学生专业能力提升。本文就现代学徒制在高职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中的运用展开论述,从以下五个点入手,以期能为更多教育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实际应用
1开设现代学徒制班,完成身份认证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完成学生身份认证为重点。首先,学校可建立现代学徒制班,在班级成员筛选过程中可由校企双方决定。我校建立了校企合作班,共筛选学生40人。与此同时,我校还与企业签订了长期的合作协议,并对学生进行双重身份认证。其次,我校还进一步细化了人才培养主题,与对口企业共同建立了校内实训基地,并在实训基地中引入了多个模块,使学生具备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以“纯电动汽车构造与原理”这一知识点为例,开展教学工作前,我校邀请专业人员到校担任指导教师,为学生展示目前常见的几种车体驱动结构(传统驱动结构、电动机-驱动桥组合式结构、电动机-驱动桥整体式结构、轮毂奠基分散驱动结构),并让学生借助相关建模软件进行绘制,总结电动机、离合器、变速器等原件的工作原理,并结合车体结构掌握这四种驱动方式的优劣势。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电动汽车驱动原理,企业指导教师还带领学生亲临车间,依托实物讲解,帮助学生突破专业难点。以“电动机-驱动桥整体式驱动结构”为例,该驱动系统由同轴式、双联式基本形式。同轴式驱动系统电机轴为空心,通过电机左端的输出轴连接履带、减速齿轮、差速调整器实现系统运行;双联式驱动系统则由两台用词电动机直接引导,依托电机旁边的半轴带动车轮运转,差速器位于电机内部中心。讲解过程中,企业师傅还播放了具体的汽车直行、转弯的模型动画,帮助学生理解的同时,使其进一步掌握车体驱动系统内部元件工作原理及前驱(F-F)、后驱(R-R)两种驱动模式的优点,提高自身专业能力。
2优化课程安排,提高专业能力
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教学要点,如将重心放到核心课程方面,如新能源汽车高压安全及防护、新能源汽车电子电力辅助系统、纯电动汽车结构与检修等。以新能源汽车高压安全及防护课程为例,首先,我们要给学生介绍高压系统开发流程,从功能设计、零部件开发、量产预测多个角度入手。我们可将目光放到功能开发过程中,要对整个系统的功能进行全面分析,同时还要评估其风险,在此基础上得出功能安全目标及相关需求。其次,我们还要教学要求设置教学任务,其一,新能源汽车电路基础元件识别;其二,新能源汽车电路识图。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入了北汽EV200纯电动汽车的相关参数,学生通过说明说能够明确了解动力电池的相关参数,如供应商基本信息、电芯类型、标称能量等。同时也能了解驱动电机的额定功率与最大转距、不同充电方式的时间(如慢充与快充)、动力性指标(半小时内的最高车速、0-50km/h与0-100km/h的加速时间)等。在电路基础原件识别过程中,我引入了图1所示的整车结构图与图2所示的主要部件。通过认识相关部件能够使学生扎实理论基础,为其今后实践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论文
一、以理实一体化教学法为载体,重构课程教学内容
学生学习零件普通车床加工这门课程,主要掌握车削基本知识、车内外圆柱面、车内外圆锥面、加工成形面、加工螺纹、切削原理和刀具、常用车床夹具的结构和原理、车削较复杂零件及典型零件的工艺分析,提高学生车工中级考证的通过率。根据学校数控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需求,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聘请企业专家共同提炼的典型工作任务。在机械制图课程的基础上,将零件普通车床加工课程教学内容分成七个模块,每个模块又分成若干个教学任务。模块一,车削基本知识,分成:任务一,车床的使用和保养;任务二,认识车刀和刃磨。模块二,车外圆端面,分成:任务一,手动车削外圆端面;任务二,机动车削外圆端面;任务三,车削轴类零件;任务四,外圆沟槽车削、切断。模块三,孔加工,分成:任务一,使用麻花钻刃磨;任务二,加工钻孔、车刀刃磨;任务三,加工通孔、台阶孔车削;任务四,加工盲孔、内沟槽车削;任务五,加工铰孔。模块四,加工圆锥面和成形面,分成:任务一,小滑板车削外圆锥面;任务二,小滑板车削内圆锥面;任务三,车削成形面;任务四,表面修饰加工。模块五,加工车削螺纹,分成:任务一,使用三角形螺纹车刀刃磨;任务二,车削螺距螺纹;任务三,车削大螺距外螺纹;任务四,车削内三角形螺纹。模块六,加工梯形螺纹及蜗杆车削,分成:任务一,使用外梯形螺纹车刀刃磨;任务二,车削外梯形螺纹;任务三,车削内梯形螺纹;任务四,车削多线螺纹。模块七,车削复杂零件:任务一,车削偏心工件;任务二,车削细长轴。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的实施
每个模块分成若干个任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以任务引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如在车削螺距螺纹任务中,按照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组织实施课堂教学。
1.分组
根据各班实际人数,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分4~5个人,培养学生团队意识。每个组选出操作技能和管理能力较强的学生做组长,组长负责本组学生的实训管理和任务分配。组长要用“活动记录表”对本组学生的考勤、工作表现和工作成效记录在案,为学生的最后评价提供依据。
高职会计文化建设下的会计教学论文
一、会计文化建设简述
会计文化是会计行业繁荣与进步的内在动力。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它所倡导的是四个方面的精神:一是诚实守信;二是客观公正;三是勤勉严谨;四是开拓创新。诚实守信是从会计人工作的思想路线而言的,客观公正是从会计人工作的奋斗目标而言的,勤勉严谨是从会计人工作的态度作风而言的,开拓创新,是从会计人的事业发展而言的,四者结合则可成为会计人的基本精神。会计文化建设,正是这种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作为一名高职会计专业的大学生,一名未来的会计人,是否在高校学习会计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就应该接受会计文化的熏陶,为将来投身会计事业,践行会计精神做好准备呢?会计文化的建设,是否应该在会计人才的培养之初就引起重视呢?而将会计文化建设的思想融入高职会计教学是否值得探索呢?笔者的观点是:答案是肯定的。本文着重从会计专业文化建设和诚信文化建设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
二、将会计文化建设融入高职会计教学的探索
(一)专业文化建设的融入
要将会计专业文化建设融入高职会计教学,首先要了解现代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而现代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特点是:入学时学术准备不足;成长过程中缺乏足够的成功体验,自信心不足;学习习惯与方法有欠缺;愿意参与集体活动,有爱心,愿意帮助他人;有从众,易冲动等特征(合群、敢为);对书本学习缺乏兴趣,对参与式的学习有兴趣。针对高职学生的这些特点,笔者认为在将会计专业文化建设融入高职会计教学的过程中,应采取以实践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突出会计教学的可操作性,大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他们今后走上会计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所谓以实践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即通过练习、训练、实习等实践性活动,使学生学习、掌握、巩固和完善知识、技能、技巧的教学模式。以实践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比较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有: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等。其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要精心设计;教师示范和对学生指导十分重要;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动脑、动口和动手的实际操作能力、技能和技巧;要重视对实践训练结果的总结和反馈,培养学生自我检查、自我分析和自我评定的良好习惯。为此,笔者在会计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了会计教学的“五题”教学法(理论教学部分)和实训实地教学法(实践教学部分)相结合的会计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五题”教学法(理论教学部分):①教师介绍会计知识点——开题;②典型会计实务例题讲解——解题;③学生课堂练习,教师点评、纠错——习题;④教师归纳本堂课重点,小结会计知识点——主题;⑤布置家庭作业——问题。教师在“开题”部分,是将需要讲解的会计知识点为学生做简单介绍,让他们了解该知识点的概念、含义;之后,便可通过对典型的会计实务例题的讲解,来“解题”,教授给学生该知识点所涉及的会计业务如何处理;为了检验学生是否已理解教师所授知识,接下来便需要通过让学生做课堂练习来进行检测和训练,这就是“习题”;经过“习题”的训练,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自己动手处理会计业务,既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又调动了他们上课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更加专心听课;而在“习题”过程中,学生的练习结束后,教师的点评、纠错很重要,这时,教师不仅要将学生答对的部分予以充分的表扬和鼓励,同时,也要对学生答错的部分予以纠正,此外,要将本堂课所介绍的会计知识点的进行归纳和小结,这就是归纳“主题”;最后,要巩固所学的会计知识,就需要向学生提出“问题”,即布置家庭作业。这就是笔者在会计教学实践中针对会计理论教学部分总结出的“五题”教学法。
高职机械专业教学实践分析
摘要:高职院校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场地,以微课为代表的新型教学形式成为提高高职教育效果的新工具。本文首先分析了高职机械专业微课的制作要点,然后总结了微课制作流程,最后以《切槽刀对刀操作》讨论了微课的制作方法。
关键词:高职机械;微课;微视频
一、高职机械专业微课制作要点
(一)高职机械类课程微课制作的思考。高职机械专业的教育在近十年来经历了若干次改革,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组织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课程与企业需求无法对接,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对课程学习任务进行精细化设计,确保知识与技能与实践相符。由于机械专业更加强调精确性,在录制视频时可能突然出现设备运转问题,也可能视频枯燥无味,因此机械类课程的微课制作相比通识类课程而言本身存在更多困难。在中国制造2025的大背景下,我国机械制造业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机械设备都在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升级,所以在设计高职机械类微课程时必须考虑时代需求的改变。课程目标的确定与课程资源的选择都应该根据行业发展情况进行适时调整,避免出现教学载体与实际脱节的情况。(二)高职机械类课程微课制作原则。微课程制作只有遵循一定原则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一方面,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确定微学习任务框架的搭建,确保零散知识点构成系统性的体系;另一方面,微课程设计应当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初学者能够更加容易地接受专业性知识,将原本枯燥的内容更加形象化。
二、微课制作流程
微课的制作应当充分遵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即应当围绕特定情境进行富有意义的建构。首先微课程的构建应当充分对该专业的社会需求进行调研,以高职机械为例,就应当对机械制造类企业的岗位进行调研,制定出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专业核心课程与课程知识框架体系,构建出系列化的微学习任务。在微视频的建设方面,依次进行微视频建设、微视频设计、视频脚本撰写、微视频拍摄以及后期编辑。在教辅资源建设方面,应当设计配套的进阶练习题、学习任务书、微操作步骤,并与微视频共同构成微课程。(一)微课程知识框架构建。机械专业高度强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在进行微课程制作时应当将实践知识融入其中,这样才能符合该专业的职业标准。因此进行微课程构建之初就应当全方位地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充分结合行业标准与企业标准,制定出具有实效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对专业技能进行宏观规划,进而确定核心课程及相应培养进度。(二)微课程任务划分。对于机械专业而言,经典的课程包括机械制度、数控加工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某个操作技能涉及到若干知识点的情况,例如在数控课上要求加工一个圆柱形的零件,必须依次执行工艺设计、材料准备、刀具准备、程序设计、刀具安装、质量控制等多个环节,各环节都可以作为一个微学习任务,因此在微学习任务划分时需要对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逐一设计。在对微视频任务进行划分时,必须注重任务的系统化,根据实际技能环节进行课程知识框架的设计,并要求教学内容做到前呼后应。以机械加工图纸为例,在绘制边框之前必须先明确图幅尺寸。如果不先掌握图幅尺寸的确定方法,而直接绘制图样,可能在绘制三视图过程中发现图幅尺寸不合适。因此在微视频任务设计时必须注重系统化,确保各细分子任务环环相扣,从而使学生的技能培养更合逻辑。(三)微课程设计。微课程的主要特点是短小精悍,但是在设计过程中除了要将技能碎片化传递以外,还应当注重知识与技能点的系统化构建。以知识框架为依据,将学习任务分散化、碎片化,以单一知识点或技能点作为最小单元。在微课程设计过程中需要关注以下三点:(1)必须确保微课程中包含引入性元素,从而提高视频趣味性,让学习者注意力更集中;(2)增添动画元素,使内容讲解具备更强的可视化效果,使知识或技能的理解更直观;(3)针对实践操作环节的视频制作,需要给操作面板特写镜头,确保按键图标清晰显示。总而言之,在进行微课程设计时应当注重动静结合,讲解与示范缺一不可。(四)微视频脚本撰写。为了确保微视频制作出来的效果与预期一致,有必要进行微视频脚本的撰写,通过书写文本的方式将制作过程详细描述。根据设计目的确定整体设计逻辑,明确不同环节的不同需求,并对时间、效果准确说明。(五)微视频拍摄。微视频最终教学效果与视频的拍摄方式有直接关系,无论是拍摄角度、灯光效果、后期剪辑等都决定了视频的最终效果。考虑到机械类专业对设备操作有较高要求,因此在拍摄微视频时需要考虑拍摄环境与设备因素的影响。一般而言,拍摄时首先应当找准角度,确保拍摄画面与背景满足需求,避免环境因素对画质的影响。如果现场光源不足,可以配备LED摄影灯以提高视频亮度。由于拍摄场地经常会有机器运转,所以拍摄时需要对音效质量进行校准。在视频拍摄完成以后,还需要借助第三方视频剪辑软件对视频进行后期处理。PremierePro是一款适合微视频剪辑的软件,其支持方便快捷的字幕添加,音频视频灵活操作。而且,可以达到抠像的效果,如果视频需要教师出境,可以单独录制教师教学视频,并将背景去掉,仅留教师自身,可以根据需求放置在主视频的合适位置。(六)微课程辅助资源构建。微课程如果仅包含微视频往往是达不到良好教学效果的,为方便学生自学,还需要为其准备学习任务清单、知识点归纳以及相关练习题。学习任务清单包含了课程目标、学习顺序建议以及预备知识等,好的任务清单应当让学生在学习微视频前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知识点归纳是对微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可以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知识更具系统性。
项目教学法在数控加工中心的应用
摘要:项目教学法是指将教学内容融入实际项目中开展的教学方式。通过项目教学法,能够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及创新精神,也为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化企业的需要打下基础。因此,文章主要阐述了在数控加工中心教学过程中实行项目化教学的意义、策略及取得的效果,以此使项目教学法在数控加工中心实训教学中得到更好的应用。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数控加工中心;实训教学;工程能力
数控加工中心工艺多适用于加工复杂、工序多、需经过多次装夹及调整且精度要求较高的零件。主要加工对象有箱体类零件、复杂曲面、异形件、盘套板类零件及特殊加工。数控加工中心实训一直是各高校工程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多用于精密加工、先进制造等内容的学习。教学目标就是通过实际加工,磨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及创新精神[1]。广州航海学院数控加工中心实训室位于校实验中心,主要由数控仿真实训室及数控加工中心操作室构成。过去的数控加工中心实训教学环节中,通常是指导教师先对操作重点进行讲解及演示,而后邀请数控基础扎实的同学操作一遍,接着指导教师列举其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点,然后指导教师再进行正确示范,最后才把实操机会给到所有同学。经过上述教学流程,虽然学生可以完成既定的工件加工任务,但是缺乏独立思考的空间,一旦更换了工件类型,往往很多学生就会手忙脚乱,没有思路。为此,广州航海学院数控加工实训室通过项目教学法改革,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工程技术类人才。
1在数控加工中心实训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意义
项目教学法是指将教学内容融入实际项目中开展的教学方式。项目教学法需要根据教学大纲、人才培养目标、社会企业需求,以知识能力特点为根本、以学生为主体来制定符合本课程教学目标的项目[2]。在实施项目教学法时,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独立完成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及项目的具体实施等工作。在项目教学法中教师扮演的是配角,而真正的课程学习主角是学生本身。项目教学法使学生能够更加自觉地参与实训教学中,从项目的接手、信息的收集、方案的制订、项目的落实、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都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在此过程中,学生需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及主观能动性,其通过不断的练习及尝试,克服项目中的困难和瓶颈,最终顺利完成项目。通过项目教学法,可以锻炼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撑,因此,在数控加工中心实训中运用项目教学法是非常具有实践意义的。
2在数控加工中心实训中采用项目教学法的策略
项目驱动教学法在机械设计的应用
[摘要]机械设计是机械和近机械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装置的能力。项目驱动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目标明确,既能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又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结合机械设计课程的特点,阐述项目驱动教学法的特点和实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项目驱动教学法;机械设计;项目评价
机械设计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理论性、系统性很强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向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过渡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基于高等学校工程论证的要求,结合相关专业培养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除了要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知识,还要能够分析和提炼机械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并能够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初步分析与论证。当前在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完成对工程机械各系统由表及里,逐层认知并理清脉络,是教师必须正视的问题。
一、机械设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课堂单向讲授机器传动类型、传动系统组成、工作原理和特点、设计和选用,容易使学生感觉理论学习很枯燥、传动装置很抽象,难于消化和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普遍缺乏自信,学习主动性、自觉性。随着教学课时的削减,学习任务的加重,近几年学生不及格率不断攀升,老师教得累,学生不愿学的局面越来越明显。教学方法的改革显得尤为迫切。根据课程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机械设计不同于我们基础课和专业课,这门课是联系基础课和专业课桥梁,内容涉及面广,还要注重实践性,设计结果没有唯一性,这就要求在教师传授和学生学习中善于理论结合实际,项目驱动教学法将课堂理论与实践做了完美的结合,将理论知识寓于某个具体项目,强调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今年来逐渐被教育领域开始运用,作为教育领域中一种比较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可以用在多领域、多学科。
二、项目驱动教学法的概念
项目驱动教学法在机械设计教学的应用
[摘要]机械设计是机械和近机械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装置的能力。项目驱动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目标明确,既能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又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结合机械设计课程的特点,阐述项目驱动教学法的特点和实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项目驱动教学法;机械设计;项目评价
机械设计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理论性、系统性很强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向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过渡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基于高等学校工程论证的要求,结合相关专业培养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除了要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知识,还要能够分析和提炼机械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并能够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初步分析与论证。当前在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完成对工程机械各系统由表及里,逐层认知并理清脉络,是教师必须正视的问题。
一、机械设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课堂单向讲授机器传动类型、传动系统组成、工作原理和特点、设计和选用,容易使学生感觉理论学习很枯燥、传动装置很抽象,难于消化和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普遍缺乏自信,学习主动性、自觉性。随着教学课时的削减,学习任务的加重,近几年学生不及格率不断攀升,老师教得累,学生不愿学的局面越来越明显。教学方法的改革显得尤为迫切。根据课程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机械设计不同于我们基础课和专业课,这门课是联系基础课和专业课桥梁,内容涉及面广,还要注重实践性,设计结果没有唯一性,这就要求在教师传授和学生学习中善于理论结合实际,项目驱动教学法将课堂理论与实践做了完美的结合,将理论知识寓于某个具体项目,强调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今年来逐渐被教育领域开始运用,作为教育领域中一种比较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可以用在多领域、多学科。
二、项目驱动教学法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