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鉴赏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7 20:17:0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舞蹈鉴赏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舞蹈鉴赏论文

音乐教学如何融入德育教育

一、在音乐教材的选择上突出德育因素

教师在对高中音乐鉴赏教材里的德育进行渗透时,要认真准备教材,挖掘音乐素材的教育作用,在教材中找到与德育教育的结合点,从学生实际出发,依据教学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到爱国情怀和艺术的美感。在备课中确定要如何渗透德育,用哪些教学方法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在对歌曲《我爱你,中国》教学欣赏时,通过视频让学生感受歌曲意境,激发学生对祖国秀美壮观河山的热爱,引导学生对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还可以同学生一起分析作品,与学生互动演唱作品及对作品进行介绍,来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这样让学生既欣赏、演唱了音乐作品,又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用音乐感染学生,让学生了解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深刻内涵,丰富学生思想情感,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及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1]。

二、寓德育于音乐课堂教学全过程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师对教学全过程应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进行设计,将德育教育融入到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如师生互动、营造积极健康的艺术和道德氛围、优化课堂评价,形成平等、互动、民主的课堂氛围。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分析、评价,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通过音乐基本表现要素来表情达意,让学生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鉴赏力来分析作品,促进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所以说音乐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影响是很大的。教师在准备各个不同的教学环节时,要充分考虑作品的思想内涵,把这种情感感受转化为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通过鉴赏作品,陶冶情操,受到作品的感染,来完善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就是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欣赏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时,用歌曲《爱我中华》片段导入新课,引出主题,让学生感受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一致、建设中华的豪情。同时,还可以结合新的教学理念,将民族音乐之美传达给学生。例如在介绍藏族民歌时,旨在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掌握藏族民歌的风格特点,并能在演唱歌曲时把握其民族风格。高中阶段的学生具有了相当的音乐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及演唱能力,所以在课堂上要充分相信学生,调动学生,注重以生为本、以情感人、以美育人,让学生感知音乐之美在于旋律、在于歌词,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民族文化积淀,让学生热爱民族音乐,让学生在领悟和挖掘作品风格的同时,培养和塑造自身的审美能力[2]。

三、寓德育教育于音乐第二课堂活动中

音乐第二课堂是高中音乐教学的重要补充,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时机。例如,教师教学生学习蒙古族舞蹈《鸿雁》,可先教学生分解动作,然后熟练后再教学生跳蒙古族舞蹈的感觉,教师讲蒙古族舞蹈的风格特点,讲授蒙古族的风土人情,让学生先感觉蒙古族音乐的美感,产生热爱民族音乐的兴趣,然后再练习舞蹈,让学生亲身体验蒙古族舞蹈所塑造的音乐形象,在表演舞蹈的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在器乐小组活动中,曾让四名学生共同演奏钢琴协奏曲《黄河》,因每个人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能力都各不相同,所以对作品的处理及内在的感觉也不同,在排练时我就先给学生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让学生感受黄河带给我们的震撼及作品的深刻内涵是以黄河为背景,热情地歌颂了中华民族光荣、悠久的历史,形象地描绘了祖国的壮丽河山,真实地再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让学生感受作品的内涵,再酝酿用什么情感来诠释作品,这样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又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把握,用这样的情绪演奏作品会更有感染力,更能完美地表现作品,这样在活动中既渗透了德育,又让学生能更好地表现作品。总之,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增强课堂活力是上好音乐课的首要条件,教师的语言和行为要能打动学生,要感染学生,要使课堂气氛活跃,有效提高融入德育的实效,深入挖掘情感因素和理性因素,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下“交往”的空间,引导他们进行良好的交往与合作,营造平等、民主、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思想,这样就是把德育融入了教学全过程[3]。

查看全文

现代大学公共艺术基础课程分析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下发的有关公共艺术课程设置的相关文件,进一步了解我省公共艺术基础课程实施现状,分别对我省的部分高等院校进行了详细调研,以发现不足,进而弥补完善来推进我省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和课程改革建设。调研涉及近十所高校(包括三所民办),分为三种方式:问卷、访谈、听课,具体针对公共艺术课程门类设置、学生上课出勤情况、课程内容、课外实践、师资状况、学分设置、课程评价体系等问题进行调研。通过调研发现,自我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公共艺术教育以来,虽然目前在全国985、211重点高校已经取得显著的成绩,但是在我省才初具规模,仍然在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着滞后、应付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结构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内在逻辑性

根据对我省上述几所高校的调研发现,我省绝大部分高校公共艺术课程都是有关音乐、美术、摄影、书法、舞蹈、文学六大类,其中85.6%以上的学校都只是理论课程,仅有14.4%的高校真正涉及到艺术实践(或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切实使学生走出理论课堂走进校乐队、器乐技能实践训练、校合唱队、校戏剧团、校合唱团等团体,但是在这14.4%中也明显存在理论课和艺术实践课比例严重失调的现状。另一方面,课程的内在结构设置缺乏横向及纵向的逻辑性,97.8%以上的学校都把公共艺术课程规定进了全校通识平台限选或任选课程中,仅有2.2%的高校把《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归为通识平台的必修课程,其余六门课程以及更多课程分别为限选课程、任选课程。24.5%的高校是要求在一年级修完教育部规定的2学分,46.4%的高校是每学期滚动开设,29.1%的高校是规定课程分别于春、秋季学期滚动开设。即使在上述97.8%的高校中,无论是以一年修完还是滚动开设的方式,都会造成在选择稍有难度的任选课时,例如:《交响音乐世界》或《油画赏析》每班会出现修过《音乐鉴赏》或《美术鉴赏》有知识基础的一类学生和毫无音乐、美术知识基础的一类学生,这种每门公共艺术课程开设的平等性,导致了课程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性,无法满足不同基础、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层次。

二、教学内容单一性

在对学校文、理、工科学生抽样听课中发现,大部分的高校在课堂讲授内容上都偏向于对经典音乐、绘画作品的赏析各时期流派的演进等传统知识,讲授的都是大多是权威性的评论,缺乏引导、启发学生能动性地学习如何鉴赏“美”的特色课程。另一方面,“因人设课”也是导致教学内容单一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教师的特长来设置教学内容,忽视对学生需求的关注度,涉及领域范围较窄,缺乏运用实践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积极审美的能力。最后,缺乏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以及中原地区特色精品课程的开发和建设,甚至有些高校呈现空白的状态。作为新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既有辱传承、发展历史的使命,更使艺术教育与民族民间脱离了最本质的保护和传承的关系,同时丧失了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三、开设课程门类较少

查看全文

服装表演专业舞蹈课程论文

摘要:舞蹈课是高校服装表演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其教学宗旨是从教学计划入手,调整舞蹈课程的设置,以及妥善修订舞蹈课程教学大纲,尽量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更多地了解和掌握不同风格、不同舞种的典型素材以及提高学生的编排能力、基本素质和舞蹈理论修养,为今后的学习服装表演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服装表演专业舞蹈课程

目前,国内很多院校的服装表演专业都开设了舞蹈课程,并不同程度地加大了舞蹈课程的开设比重。但各校的情况不尽相同。就笔者所在的学校服装表演专业,立足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比较重视舞蹈课程的开设,充分利用本系专业的师资条件,除了在第一年必修的基础上,还在以后的两年分别设置了不同层次内容的舞蹈课程,并且为有一定基础和有兴趣的学生还设置了较深层次内容的特色舞蹈班,走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途径。

然而,任何问题都有两面性。存在的问题表现在:(1)缺乏专业舞蹈教师,有些院校的舞蹈课是由服装表演的老师兼任。(2)缺乏合适的教材。就服装表演专业舞蹈课程使用的教材而言,国内目前尚少见有出版过一本合适的面对高校服装表演专业的舞蹈课教材。(3)开课学时偏少。从舞蹈作为一门基础课来看,大多数学校的学时安排还相对有限,加之真正实施时还会因其他活动的冲击影响而打折扣。(4)生源基础差。长期以来,舞蹈教育一直处于附属和依从的地位。就生源基础来看,虽然服装表演专业的学生自身体形条件较好,但绝大多数学生在中小学阶段从未接受任何形式的舞蹈教育,对舞蹈的认识几近空白。(5)重视程度还不够。有些院校舞蹈课仅作为服装表演专业中副设的专业基础课,对舞蹈修养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利用所学舞蹈知识进行服装表演编创能力的培养还不够重视。

总之,在面对社会新时期复合性人才的需求,笔者所在的学校服装表演专业在制订教学培养计划时,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借鉴其他专业服装学院的教学经验,对服装表演专业中舞蹈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大纲内容的编排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形成了自己具有特色的教学优化体系。首先,根据学校专业办学培养复合性人才的方向和特色,对2007本科培养计划中有关舞蹈课程的设置进行了大幅度调整。既考虑到开设具有实用意义的课程,如舞蹈基训、形体训练,又兼顾到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舞蹈理论学养的提高,尽量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更多地了解掌握不同风格、不同舞种的典型素材以及编排能力。调整教学培养计划时依据“一专多能”“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改变以往服装表演专业学生学习舞蹈走过场的误区。在夯实专业基础的前提下,形成了以“舞蹈基础,舞蹈素材,舞蹈鉴赏,舞蹈编导,T台表演编创”为线索的学习板块。这些课程可分为三个学段来实施完成。第一学年为基础阶段,第二学年是提高和积累阶段,第三学年除了继续进行不同层次内容的舞蹈作品鉴赏外,学习重点则转为舞蹈编排并结合专业进行T台表演编创,达到学以致用。此外,又因本校地处江西赣南,赣南有客家风的赣南采茶戏,赣南采茶戏有着动听的音乐,优美的舞蹈。因此在舞蹈课时,我们也增加了赣南采茶舞,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了客家生活情态,也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这样,不仅使服装表演专业的学生在T台上能走“猫步”,还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毕业后走进社会的实际需求。

我们在合理修订教学计划的基础上,进而对舞蹈课教学大纲进行了妥善细致的修订:舞蹈课程教学大纲内容是为服装表演课程奠定基础。例如根据服装表演学生舞蹈知识技能欠缺,但理解能力相对较强的特点,通过对一些有深刻主题寓意和表现手法独特的经典作品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知识学养和鉴别能力。如根据学生基础较差且大学生入校年龄在18岁以上,骨骼发育基本定型(比较硬,软度差)的生理特性,加上服装表演自身的专业特点,在舞蹈课上更多要求形体的训练、身体韵律和协调感的训练,而非专业性较强的技能技巧训练。使学生能够完成大部分规定的基本动作,了解舞蹈训练的基本步骤、方法和要领,适度地淡化或删除专业性较强的高难度动作要求,培养学生利用舞蹈课所学的舞蹈知识,充分运用到服装表演当中。

查看全文

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创新研究

摘要:开展公共艺术教育是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普通高校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艺术创新能力、艺术修养的基础和源泉。当前,由于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缺乏创新,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因此,创新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已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一定时期内普通高校有效提升公共艺术教育质量水平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创新

在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开设各类公共艺术课程是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有效途径,公共艺术课程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核心,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要达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要求,实现课程目标,就必须创新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并保障其有效实施。

一、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现状

当前,各大高校以选修课、限选课等形式面向学生开设了不同艺术门类的公共艺术课程,并且进行了“学分制”管理。由于很多高校对于公共艺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课程体系存在教学目标不够明确、课程设置不够规范、教学内容不够丰富、教学评价不够全面、教学研究普遍落后等现象,所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质量整体不高。就目前而言,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与其他学科专业的发展相比,还处于明显落后的状态,这与国家倡导的大力加强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不相适应的,因此,高校很有必要将提高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质量提上议事日程,尤其要加强在课程体系构建方面的创新。

二、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

儿童体育舞蹈能力评价分析

摘要:本文运用运动训练学和舞蹈训练学原理,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根据儿童的身心发育特征和体育舞蹈教学实践,对儿童舞蹈能力所涵盖的内容进行分析,分别从身体形态、舞蹈基本能力、音乐鉴赏能力、心理素质、技术素质五个方面进行具体的阐释,目的是为儿童舞蹈的教学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儿童舞蹈;舞蹈能力;内容效度

体育舞蹈是一项集音乐、舞蹈、体育等为一体的艺术类运动项目。作为一门艺术类的体育运动项目体育舞蹈有着不同于其他体育项目的运动特点和技术要领,青少年作为学习体育舞蹈的主要群体,不仅要能体验舞蹈带给自身的快乐,也要能忍受学习舞蹈过程中的艰辛。培养一定的舞蹈能力是跳好体育舞蹈的基础。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文以儿童舞蹈能力评价指标的内容为研究对象。1.2研究方法。1.2.1文献资料法。查阅山东体育学院图书馆收藏的专著、期刊、论文等相关资料,收集有关文献资料,并对现有的文献资料进行阅读、整理、筛选、归纳、分析,为本文提供理论依据。1.2.2专家访谈法。以在体育舞蹈教学和竞赛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教练员和专家为访谈对象,针对儿童舞蹈教学和儿童舞蹈能力的内容进行咨询。1.2.3逻辑分析法。收集相关资料结合专家意见和建议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结论。

2相关概念界定

查看全文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审美能力提升研究

摘要:该文从提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出发,剖析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育存在的三个问题:学生美术功底较差、课程设置与课堂内容不够合理、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根据发现的问题归纳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三点建议:优化课程设置、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拓宽美术教育渠道,以期通过研究提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审美能力的对策,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要求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审美能力;学前教育

审美能力是一种艺术鉴赏能力,是感受、鉴赏、评价艺术作品的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随着时代的进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长开始注重培养孩子各方面的兴趣,开始从孩子的学前教育抓起。而审美水平是感性认识事物的基石,这也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要顺应时代的潮流,结合生源的实际情况,优化美术课程设计,积极探索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对策,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高职教育类人才。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审美能力提升的意义

美术课程是教育类专业中培养学生的美术技能、美术鉴赏力及美术创造力,从而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课程。文章通过调研、分析北海职业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探索影响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因素,并研究合理的美术教育方法,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确保高职院校能培养出符合当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具备较高审美素养的专业人才。文章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审美水平出发,结合学生的个人情况和作业情况,分析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审美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探索影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审美能力提升的共性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笔者采用实地调研的方法分析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促进我国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与发展提供新思路;同时,探索提升我国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审美能力的新途径,以期为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文献综述

查看全文

学术成果认定论文

摘要:艺术学科的课程分类及学术成果认定,因其专业特点显现出它的特殊性。以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为个案研究对象,从管理者的视野提出学术见解,以期从中观察到艺术学科归律性的东西。

关键词:管理者;认知;艺术学科;课程分类;学术成果

艺术学在我国是作为一级学科而纳入国家整体教学体系的。这一学科的概念是:将艺术从宏观角度进行综合性研究,并将艺术中的各个不同类型分别进行专门性研究的人文学科的总称。这样,按照教育部对学科的要求,艺术学下属包括8个二级学科:艺术学、音乐学、美术学、艺术设计学、戏剧戏曲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舞蹈学。同时,我们也看到,艺术学作为一种现代的人文学科,与相邻学科也有着广泛联系,如哲学、美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音响学,计算机科学,等等。

就艺术学下属的各二级学科本质而言。存在很多共性,它们彼此相通、相互借鉴,如此,拓宽了学科领域,拓展了学术视野。同时,各二级学科在课程类型、授课方式、教学方法上也有很多本质相通的地方。而另一方面,由于各学科的特点,学科之间在上述方面也存在诸多差异,而这种差异正是作为管理者需要加以关注的。

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作为艺术学一级学科建立起来的学院,如何在3个二级学科音乐学、舞蹈学、艺术设计学中,在课程类型、授课方式、教学方法、学术成果评价体系方面形成合理的评价标准,是学院的管理者需要认真思考和努力去做的工作。

一、关于艺术学科的课程分类

查看全文

公共艺术教育状况思索

近年来,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①的研究开始起步,无论是期刊论文还是学位论文,都有了一定的进展,为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综观15年来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成果,相对于“艺术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舞蹈教育”、“美育”来说,通过在万方数据库的知识脉络检索和比较分析(见图1),显示出我国的公共艺术教育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对2009年底前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的404篇期刊论文和128篇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以及期刊论文影响力的统计分析,笔者认为目前公共艺术教育以现状描述、经验总结为主的现状与公共艺术教育研究者的“需要”密切相关。

一、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现状

笔者通过2009年底之前对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的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的统计分析,得出目前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的内容与范围主要有17个主题项,即“课程、现状与对策、功能、教学、改革、艺术教育体系、师资、国外艺术教育、特征、教育价值、经验总结、艺术团建设、教育模式、教育理念、教材、音乐教育史和其他”等。从归纳出的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的17个主题项中可以看出,其内容与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基本覆盖了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领域。其中的“课程、教学、现状与对策、功能”等四个方面所占比例较大,属于目前研究的热点。公共艺术教育的“艺术教育体系”、“师资”、“特征”、“教育价值”、“经验总结”、“艺术团建设”、“音乐教育史”和“其他”等方面的论文研究也已开始起步,在此笔者将之归类为研究的非热点。为了解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现状,笔者通过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热点进行分析。

1.课程

自《全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实施以来,许多普通高校相继开设了部分公共艺术课程,但“因学校而异、因学生而异,缺乏统一教学体系、教材和评价标准,公共艺术课程开设缺乏全局性。”②公共艺术教育研究中,对于课程方面的研究在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中的比例分别占到26.24%和26.56%,分别位居第一和第二位。对于课程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对课程现状与对策、课程的作用、课程设置、课程体系、课程管理、课程模式、课程改革以及等方面的探讨,学位论文中对于公共音乐教育课程的探讨比例较高。关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现状与对策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分析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来提出相应的对策或建议。在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的学位论文中,关于课程的研究主要是从具体的课程和课程内容来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是探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内容,即哪些艺术课程可以进入公共艺术教育,并对其价值及其可行性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

2.教学

查看全文

音乐课改感言

不应该还是沿用激进习惯和教学模式,4课堂教学内容和模式要多元多样。既:地道地围绕一个音乐作品以歌唱、欣赏为主的教学,或者是歌曲和欣赏综合的教学。应该建立更多样的教学模式,如,主题下的音乐要素体验与探索的综合音乐感教学(节奏、旋律、力度、音色)如,民族基本舞步、歌曲创作、打击乐器等的教学。努力拓宽教学内容和模式,让学生感受更丰富的艺术文化获得更生动而多样的艺术养分。

深刻感到音乐规范》中关于音乐课程价值理念的表述,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时推进。课程总目标的建立:以及要求从“感知与鉴赏”表示”发明”音乐与相关”四个领域构建教学内容和标准,强调了学生经验与学科知识与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标明了突破激进上以(学科知识)教材为中心的旧格局,上升到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和发展为出发点,培养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整合发展的新局面。

一、课改带来的惊喜是什么:

以培养学生兴趣音乐为动力,1教学理念的渗透。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因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音乐学习的基础,教师声情并茂地演唱、学生的齐唱,对唱,领唱、小组唱、听录音机中的对歌曲不同处理的合唱等等,都是围绕“听”听觉的体验)这个中心来进行。引导学生参与听觉体验这个音乐教学中心环节,让学生通过聆听深刻地感受到歌曲的美妙,学生就会有了学习歌曲的欲望。

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2教师角色的转变。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师生间互敬互爱,给相互建立一种健康,向上的学习与合作的氛围,对课堂教学无疑是积极的音乐课上老师关注不只是音乐知识和技能,而是协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提高音乐感知和鉴赏能力,拓展音乐综合文化视野,从而形成对周围世界和自己的一种积极而理智的富有情感审美的探索、发明的态度与方式。因此在这样的认识的前提下的教学老师和学生都比以前爱上音乐课,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整个教学活动中,欣喜地看到教师与学生走到一起,教师以组织者、参与者的身份呈现在学生之中,对于学生回答的各种答案始终面带微笑,让学生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具有独特的看法,因为音乐不追求统一答案,音乐尽量不结束真理。教师既是逊色的导演又是忠实的观众,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要求学生掌握的音乐知识通过教学活动不知不觉地让学生接受。

重视学生音乐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整合发展。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对学生资源的合理开发。教师不是全才,3以生为本。更不是完人,学生也不可能可能永居老师这下,面对飞速而来的多种媒体,学生受教育的范围已不只仅局限于学校课堂,为此我课堂应该及时改变教学模式,让课堂不公成为学生学习的场所,更是学生展示自己能力才干的天堂,这节课中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学习,教师从中倾听、观察、随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判断,借助小组活动,学生资源开发通过通过小组的学习活动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每个小组成员能力各有高低,小组学习可以协助他取长补短、互帮互助,更有利于学生的交流合作。表示”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学习音乐的基础内容,培养学生音乐表示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本节课利用了有效的教材资源,运用了多样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各种音乐实践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实践中用,实践中学习思考,学会汲取,学会总结,最终将知识的获取过程自觉转化为一种实际的学习能力。总以为学生随着年龄的长大,自我表示的意识,对成功的体验,没有年龄小的学生强,孰不知,只要给他机会,给他时间,比任何时候都喜欢将自己的才干展示进去,这是始料未及的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学生的个性,大胆放手展现自我课堂气氛活而不乱,学生的小组合作,交流配合,让听课老师都深受感染,这是这节课最亮的闪光点。达到让学生兴趣音乐先让其喜欢上音乐课的目的

查看全文

体育美学下体育舞蹈的美学特征分析

摘要:体育舞蹈作为体育艺术相结合的运动项目,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并通过人们对体育舞蹈美的认识而广泛传播。本论文通过查找文献的方法,解释体育舞蹈体育美学的概念和表现形式,并从体育美学的角度,对体育舞蹈所展示出的内在与外在的美学特征进行详细的论述。从体育美学的角度,重新探索体育舞蹈所带给人们的美学体验。

关键词:体育美学;舞蹈;美学;特征

上个世纪80年代,体育舞蹈作为一项体育艺术相结合的运动项目从美国引进到中国。体育舞蹈是通过身体肢体语言的展示与服装搭配进行的舞蹈艺术运动。体育舞蹈,作为一项个体与集体的竞赛项目,主要分成拉丁舞和摩登舞两个大项,同时根据舞蹈所展示出的风格不同分为多个小项。体育舞蹈演员运用各种肢体动作,在音乐节奏的伴奏下,进行各种难度动作的展示,渲染出音乐本身所带给人们的各种艺术效果,此运动项目深受广大年轻群体的喜爱。作为一项具有观赏性的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它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人们在练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外在体现美,更多的是运用肢体与音乐的搭配演绎表现出整个作品,带给人们欢快或悲伤的各种感情。体育舞蹈源于拉丁美洲,展示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愿望,展示出人们在困难时期乐观积极的心态。人们通过体育舞蹈运动能够很好地起到社交的作用,通过体育舞蹈所展示出的各种优美的动作,从深层次培养了人们对于美的体验。同时,舞蹈者本身所表现出的各种肢体语言的特点,也能够展示出体育舞蹈所带来的魅力。体育舞蹈在演练的过程中所展示出的美的特征,不仅仅表现在外在的肢体动作。更多的是通过练习者相互之间的交流,以及节奏配合下肢体动作快慢和技术动作的展示,给人们带来赏心悦目和快乐的心情。并且通过舞蹈的各种演示,让人们在每一部作品当中,以自己的角度去观看体育舞蹈表现的外在美,内心体验出不同的对于美的认知。体育舞蹈的练习者通过外在形象所展示出的形象美,最终通过舞蹈本身展示出具有内涵的舞蹈艺术魅力,给人们带来美的升华。优秀的体育舞蹈作品所展示体育美的呈现,给人们带来社会学和思想意识上的极大共鸣。这也是编舞者通过体育舞蹈作品的创作和鉴赏,给现实社会带来的积极意义。在整个作品的演绎过程中,舞蹈动作的连贯呈现,能够更加全面的地诠释出整个作品的内涵。肢体动作的运用,则更加烘托出舞者在演示和表演过程中内心的变化。流畅衔接促成了舞蹈作品的生成,让人们在整个欣赏过程中,更容易跟随着舞者的表达,体验一个又一个神奇的情感变化。观众通过舞者肢体语言特点的变化,能够更加理解作品的内容和意义,更利于产生与舞蹈作品的情感共鸣。

1、体育美学的概念及表现形式

体育美学在体育学领域过程中,是一门通过各种对美的理解和认知所组合的体育学科,它是体育学与美学的边缘分支。在体育学方面,体育舞蹈所展示出的是运动美,与美学过程中所带给人们赏心悦目的体验相结合。人们通过体育运动所表现出的外在和内在美的结合,来认知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美的形式。体育美学所表现出的形式主要是以肢体语言与音乐相结合,带给人们更多的是以视觉体验为主。简单的表现形式是整齐划一,层次分明。相互对照展示出的各种线条与对称之美。体育舞蹈运动员通过对于自身肌肉的线条控制与音乐节奏相结合,展示出带给人们更多的外在形象美。

2、体育舞蹈的美学特征展现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