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成长故事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2 13:58:3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我的成长故事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儿童文学作品草房子分析
一、引言
当代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笔下的成长小说堪称国内儿童文学作品的典范。他的儿童小说延续了汪曾祺、史铁生等为代表的诗化小说脉络,更为彰显作品的审美价值,强调简洁纯美的语境,主张美的表达往往要比其他原素更有力量、更为长久一些,因此,曹文轩的儿童小说总能够给读者一种静穆的美感。其作品《草房子》《红瓦》《根鸟》被称为儿童文学中的“成长三部曲”,尤其是《草房子》有着极强的阅读赏析价值。《草房子》是以小主人公桑桑的成长经历作为故事主线,借此将油麻地小学的一些孩子的成长轨迹都串联在一起,作者给故事里的孩子们搭建了一所纯天然的“草房子”,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美的渲染,促使他们以美的视角观看这个大千世界,并在他们历经不同困难之后获得新生,体现出一种充满人性美的儿童成长经历。在素质教学语文新课标中明确强调:要以优秀的文化来渲染感化学生,促使他们提高自我审美情操和水平,而曹文轩的《草房子》这部成长小说则是青少年儿童提高文学审美的典范素材,非常值得开展深入性的阅读赏析。基于此,本文以《草房子》为例,探究这部儿童文学作品的审美重点。
二、《草房子》的内容之美
曹文轩笔下的《草房子》描写的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苏北乡村地区一所名为“油麻地小学”里几个孩子的成长故事。在这部儿童文学作品中,作者讲述了机灵古怪的小主人公桑桑如何历经了生死苦难,还有身世可怜而善良的纸月,敢于接受自我缺陷并乐观的陆鹤,从家庭变故中成长起来的杜小康,从异乡融入油麻地还肩负家庭重担的细马,等等。这些孩子们尽管遭遇了各种不同的成长苦难,却都能以一颗淳朴善良的童心勇敢面对生活给他们的难题,在作者笔下构成一个充满人性、人格、人情之美的成长故事。在这部作品的后记中,曹文轩这样写道,“今天的孩子,其基本欲望、基本情感和基本的行为方式,甚至是基本的生存处境,都一如从前;这一切‘基本’是造物主对人的最底部的结构的预设,因而是永恒的。”[1]这几个孩子的不同成长经历,体现出他们这一年龄段人格发展中所共有的内在东西,这里面包括了对死亡的直面坦然,对孤独的体验消解,对自尊的感悟维护,等等。
(一)坦然面对生命中的死亡与苦难
曾有句名言是这样解读生命的,“痛苦与死亡都是生命中的一部分,抛弃了它们也就无异于抛弃掉生命的本身”。通常,很少会在儿童文学作品中看到对死亡的探讨及描述,即便有也必定以另一种奇幻的方式表现出来。然而,在《草房子》中,作者并未刻意回避这样一个生命与成长中的严肃话题,它会让一切个体生命存在的困难状态都以其应有的方式呈现出来,将人性所本有的那种强烈矛盾从字里行间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叙述死亡时也是温情且毫不唐突的,很好地表达出小主人公桑桑在绝境之中的成长经历。尽管桑桑得了绝症,然而在其生命流逝的时光中,他并没有为此怨天尤人,相反地,却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宽容友善。桑桑身负重病却还信守着自己的承诺与担当,从他背起妹妹艰难地上台阶这段就能很好地体现出来;还有他喜欢的温老师在煎药时的淡然神情、温和语调,从温老师歌声的哀伤和坚韧中获得的感悟,使他的内心反而变得更为强大起来,面对死亡变得更为淡然与从容,这是小主人公对生死的豁达表现,更是其对未来所希冀的美好体现。在故事末尾,桑桑终究克服了疾病重获健康,这对他而言是同龄孩子所没有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让他更能体会到生命、生活的真谛和价值。曹文轩写道,“我喜欢在温暖的忧伤中荡漾,决不到悲痛欲绝的境地里去把玩。”他对孩童世界中“死亡”的描写有着与众不同的伤感情调,但又能够以一种从容不迫的坚定与厚爱作为基底。曾有一名西班牙作家这样说过,“苦难美学是一种在无法解决的二律背反中产生的批判哲学,也是一种关于轴心时代精神生命的本体论研究。”[2]一些不存在客观规则的不愉悦感才可以让生命从普遍中获得觉醒。当孩子们内心存在的快乐原则受到现实原则的取而代之时,成长便感受到了痛感,而也正是在这样的突变之文学理论2022.05117下及内心矛盾之中才能够实现更好、更强大的成长。
语文课堂教学管理论文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建议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鉴此,我在本校浓厚的教改氛围中,运用“成长记录袋”进行语文学习评价,发现它可以给语文课堂教学不时地加点“味精”,学生学习的兴趣得到了有效的激发,学生持续进步的浪头一浪高过一浪。下面,是我对运用“成长记录袋”的一些认识:一、让成长记录袋成为学生推销自己的平台学生先天就具有争强好胜的特点,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与肯定,渴望得到同伴投来赞赏、羡慕的目光。成长记录袋为他们实现了这一愿望。每当同学捧起沉甸甸的果实,那神情就像一位初出茅庐的作家拿着自己第一次出版的作品一样,格外自豪。这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也奠定了基础。要让学生拥有推销自己的意识,就要让学生形成自我效能感。林崇德教授认为:“所谓自我效能感就是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景中是否有能力完成某种行为的客观判断和期望。这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旦形成自我效能感,便会产生强大的内驱力,激励和鼓舞学生走向成功的彼岸。我认为重要的首先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起学生的责任感,引起学生对成长记录袋的重视。我设计了一张表格:我是闪烁的小星星。让学生用充满童趣的语言来给自己做一个介绍,同时配上一张自己最漂亮的照片(也可以是自己画的卡通画),这也是学生对自身的一种认识,一种肯定,一种追求。此外,还请学生写上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名人名言,及自己的格言,用来鼓励、鞭策自己,唤起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应该说,学生对此的反应很强烈。从他们书写的认真劲可以看出,从心底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二、让成长记录袋成为激励学生前进的催化剂评价不是为了给出学生在群体中所处的地位,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甄别,而是为了每一个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谋求进一步的实实在在的发展。建立成长记录袋就是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和进步。强调学生个体现在与过去的比较,使学生能够真正体验到自己在进步。因此,我设计了“我是一个进步者”一张表格,它是以单元自我评价形式呈现的,里面包含了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在一个单元学习结束后,让学生逐条给自己打钩。(以第四单元为例)评价内容评价等级优秀进步大还需努力读书、写字姿势端正。(习惯)每天朗读课文10-15分钟,并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习惯)作业的书写正确、端正、卷面整洁。(习惯)能采用剪报、上网等渠道,收集图片、文字资料等,并能处理信息。(习惯、能力)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和同学一起分享学习的乐趣。(情感)有强烈的求知欲,学习热情高涨。(情感)有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充满自信,有克服困难的意志。(情感)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能虚心听取别人意见,态度诚恳大方。(情感、态度)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敢于提出问题,能独立思考并积极发言,参与讨论。(态度)我把这单元的生字词都记住了。(知识)我能用上课文中的词语,用一段话描绘即将枯竭的塞特凯达斯瀑布的样子及游人的感受。(知识、能力)我会用“不辞而别、号召、芳香扑鼻、闷热、疏忽、顽强”这些词语分别说一句话。(知识、能力)我能流利地背诵《鸟语》。(能力)我能仔细观察一种喜爱的鸟,抓住特点,写出它的样子和叫声。(知识、能力)我能说出几句描写“相互合作”这方面的格言、诗句、谚语。(知识)有了自评,还得有互评,可以是同伴评,家长评,教师评。让同伴直接参与评价,更能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况且对学生的情况了解的最清楚的是他周围的同伴。这样做,一方面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教师能更真实地了解学生在班中的学习情况,学习表现等,以便于进一步对他的学习进行调控。关于家长、教师的评价,不求数量只求质量,不求形式只求效果。将平常的口头表扬化为书面表扬,学生会有新鲜感,容易诱发学生在字里行间感受成就感。再说,表扬次数过多,学生反而不吃这一套,偶尔的一二次评价,反而会激起学生学习的动力。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吗?我想道理是一样的。我设计了一份名为“评价坊”的表格,是学生、教师、家长之间一个互动的平台,互相评价的平台。此表随意性大,操作性强。学生之间可以多次自由选择评价对象,并不定期地进行填写,从而让学生在同伴、家长、教师对他的评价中,都能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感觉到自己的进步,激发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一个阶段以后,让学生互相浏览各自的“评价篇”,从中找到自己学习的榜样,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唤起学生成功的渴望,激励他们健康成长。三、让成长记录袋描述学生参与学习的轨迹成长记录袋是一种质性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过程,与课堂教学活动关系十分密切。因此,本着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是成长记录袋应用的出发点与归宿这一理念,我设计了一份表格:“我是遨游的小鱼”。主要分四个板块:个体独立学习、合作交流、全班交流、作业设计。四者具有联系性和分割性,即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来展现一堂课的学习情况,也可以是几堂课或几篇课文的分散组合。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项目来填写。(表格如下)(表一:我是遨游的小鱼)个体独立学习学习内容:●我在学习中发现的问题:●我已解决的问题:●我对课文的初步感受:合作交流学习内容:●我重点提出的问题:●我积极参与交流的问题:●我对问题的理解:●我帮助其他成员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学习内容:●我的独特发言:●我的精彩表现:●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作业设计学习内容:●你结合自己的收获或疑问,设计的作业是:可以看出,这张表格不但描述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轨迹,更教给了他们进行自我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方法,促进了他们良好学习习惯与学习品质的形成。在使用中我进行一定的指导,引导学生及时填写。学生填写也不必每节课或每天都要,只要认为值得写就写,也可以一周一至二次。一张表格,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好多精彩的教学片断值得让学生用文字描述下来。于是,我想到了让学生以“我的成长故事”为题的故事形式描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教师肯定的、受到表扬的,自己有所成就的学习成果。如:自己最为满意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解决某问题产生的最佳答案,一段描述自己帮助别人或别人帮助自己的文字,一段自己在课堂学习中行为表现的描述性评价,和自己的最优发言等。当然,有成功也会有失败。教师要引导学生回过头来观察、反思,要鼓励学生敢于面对失败,敢于反省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发现自己的不足,写出反思记录,形成追求进步的愿望和信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和对学习负责的精神,让学生学会学习。(表二:我的成长故事)今天的你学习有收获吗?相信你有。你愿意与大家一起分享吗?请你把令你兴奋的、难忘的、后悔的……一个个小片断写成一个个小故事告诉大家。四、让成长记录袋成为衡量学生语言积累的砝码学生在语文教育中要获得的最基本的东西是什么?首先当然应该是语言积累。如果学生脑子里没有词、句、段等基本的语言材料,没有相应丰富的词汇、多样的句式段落储备,说话、习作又怎能做到用词确切,表达流畅,语言生动呢。所以我特地为学生准备了一本“采蜜集”,让学生课后积累语言。实施过程中,我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选择,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为积累的对象所吸引,产生读、背的需要和欲望。光让学生进行书面摘录还不行,还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积累。关键之处还是要让学生进行识记,让学生将自己学习的收获加以归纳整理,存入自己的语言仓库,并与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为今后的运用作好准备。因此,我在让学生摘录优美的词、句、段后还进行了小检测:通过摘录,我能()A、全部记住。B、记住一部分。C、还没来得及记。以此来督促学生积极地去识记。学生在对语言博闻强识的过程中,一般要经历理解、感悟、鉴赏的复杂过程。就比如在阅读课外书籍过程中,学生通过熟读成诵,一定会从阅读对象的内容信息中引发自己的感想,悟出自己的收获。所以,我在“采蜜集”中设计了“自由发挥”这个小栏目:读了()后,我想:()A、讲给爸爸、妈妈听。B、概括主要内容。C、给故事续尾。D、写一篇读后感。E、给课文绘制一幅插图。五、让成长记录袋成为学生体验生活的渠道语文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习语言只有同生动多样的生活联系起来,那学生的语言才真正是活的语言。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每一个儿童来到学校的时候,除了怀有获得知识的愿望外,还带来了他自己的情感和感受的世界。”学生对于在学校中、社会上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往往会凭借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去对其进行评价。学生在旧知与新知的“碰撞”下,就会形成新的见解,新的感悟,从而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丰富自己的情感与态度,形成一定的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这一点,我认为应着眼于引导学生融入现实生活,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兴趣和能力,让学生参与实践,去接触活生生的事物和现象,去描述自己的所思所感。有了这样的想法,“我是小小评论员”随即产生。这份表格主要是让学生对班级内、校园中、社会上你所看到或听到的的现象,进行一番简短的评论,重点是要写出自己的看法。想不到这个举措在学生中大受欢迎,学生的热情很高。翻阅他们的表格,真像一本教科书,内容包罗万象,评论头头是道,学生对各种现象的反应呈现出多元化。实施下来,感受颇深。往小处说,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发表见解的平台,就像学校的教学论坛一样,学生各抒己见,纷纷对学生在校表现品头论足,体现了教育的深刻性。在描述中,既锻炼了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辨别是非,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大处说,引导学生做社会的有心人,开阔学生的视野,在就事论事中,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处事,学会做人。在探索使用“成长记录袋”进行质性评价的同时,我也在思考:1、成长记录袋反映的是学生的成长过程,记录的是一段时间以后的发展结果,可以说是路途漫长。那如何保证学生的使用兴趣,保证学生持之以恒地记录下去,还将不断探索。2、成长记录袋的内容都是由我一人设计,可否考虑让学生参与进来,使之成为决策者之一。或许,他们想到的就是他们自身存在问题的地方或自己不断在进步、想得到别人肯定的地方,这样可能更能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3、每个学生在认知方式、认知发展和能力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那如何让成长记录袋真正成为每个学生都乐于接受的事物,是否也应该考虑到“因材施教”的原则,采用“分层操作”的做法,还将不断探索。
教师成长故事演讲稿范文
有人说,教师是辛勤的园丁,培育美丽的花朵;也有人说,教师是春蚕,劳作到死吐丝方尽;还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着学生的精神世界;更有人说,教师是蜡烛,燃烧自己去照亮别人。
我说都不是!教师就是教师,是一个永远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的人。
我觉得,教师与学生是一对互相依赖的生命,是一对共同成长的伙伴。教师的幸福不仅仅是学生的进步与成长,同时还应该包括自己的充实与成长。吾生有涯,而知无涯。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我们只有通过读书,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才能拥有源源不断的“活水”,给自己和学生的双重成长以坚实的保证。
今天站在这里,我不想用那些华丽的词藻去描述读书的美好和意义,只想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的成长故事。
记得刚踏上工作岗位时,学校为了让我们尽快地熟悉业务、完成角色转换,对我们青年教师进行了一系列的培训。初出茅庐的我觉得这种培训没什么意义,尤其是没有必要讲那些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只要多提供几堂精彩的示范课,让我们模仿就可以了。因为初登讲台,不懂得什么教学方法,面对教材总是感到束手无策,不知道课堂上该讲什么、讲多少,所以特别希望老教师给一个明确的、具(来源:体的、能“立竿见影”的做法或模式让我们参照,甚至照搬,否则心里就没有底。这样做果然省劲,一切都不必费心,教材的处理、教学环节的设计、课后练习的安排,等等,一切都照老教师的去做,无从下手的困扰没有了,每天上完课回到办公室,感觉是那样的轻松,那时的我以为教学就这样简单、容易呢。可是,渐渐地我发现我的课堂缺乏活力、了无趣味,除了少数几个学生在比较认真地听讲之外,其他学生表现出很淡漠的样子。每当我提问问题的时候,下面几乎都是一片沉默。这样的教学效果当然不好,我十分沮丧却束手无策。再去听老教师的课,看到人家课堂上那热烈的气氛,活跃的场面,我感到不解:一样的知识,一样的讲解,为什么效果却差这么多?我曾经的一个导师对我说:教师和教师不同,学生和学生也不一样,不同班级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特点,再者,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需要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变通和取舍。别人的教案和课例,只能作为一个参考,教学还是得有自己的东西啊。
一席话说得我茅塞顿开。我仔细地比较了一下与老教师的差异:老教师们熟悉教材,了解学生,他们的授课计划总是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具有预见性,并能准备好一套或几套解决方案;他们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语言生动,讲解详略得当;他们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学生始终在前一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这样,学起来轻松,掌握起来也不感到困难。而我总是搞不清楚一节课到底能进行多少内容,惟恐完不成教学任务,所以总像是被人追赶似的赶进度;每节课我的第一句话通常是:“这节课我们继续进行下一节。”完全顾及不到新旧知识的关联;课堂上我虽然也想上出点新意,可就是不知道有什么新方法、新手段、新角度。通过对比,我终于明白,干工作只凭热情是不行的,教育教学工作时刻需要心灵的介入。仅靠简单模仿不可能掌握教学规律,它需要的是长期的学习与积累。不学习,心灵之泉就会枯竭,工作也就无“心”可用。要给学生一杯水,你就得找到永不枯竭的水源。这个水源就是学习和实践。公务员之家:
浅析阳光德育引领班本文化建设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多年来,华南师范大学中山附属小学在阳光德育理念的指引下,积极探索文化气息浓郁、个性特征鲜明的班本特色文化建设。实践证明,班本文化的凝聚力、穿透力、同化力,不仅促进了学生的阳光成长和个性发展,也促进了班主任乃至全体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理念先行,凝聚班本文化共识
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阳光是生命奇迹的原动力,它以光明和温暖惠及每一个生命,以多彩和希望点亮每一个生命。因此,阳光德育秉承对生命的关怀,强调尊重生命,引领成长。阳光德育引领下的班本文化建设提倡全体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依靠每一个学生、发展每一个学生,引领每一个学生发展个性,发掘潜能,自觉追求梦想。为实现班本文化建设的知行统一,学校以阳光德育理念为指引,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校本培训活动。“撷一缕阳光,润泽生命”“班级文化创新艺术”讲座,帮助老师们深度感悟阳光德育的核心理念,理解班本文化建设的目的和意义,并掌握班本文化建设的基本知识;“我的班级我做主”班本特色发展规划比赛则鼓励老师们各展所长,在尝试规划班本特色中,进一步理解班本的内涵、价值与功能,把握其建设过程中所需要遵守的重要原则等;“美丽的教育”班主任教育成长故事比赛则为老师们分享教育故事、抒发育人情怀,提供了情感舞台,进一步深化了老师们对阳光德育理念的理解和认同。教育科研是班主任乃至全体教师德育专业化发展的高端路径,教和研相结合,让老师们拥有科研的思维和专业的态度,方能推进班本特色文化建设实现内涵式发展。近年来,学校以德育科研为抓手,借助“阳光德育理念指导下的特色班集体文化建设”“深化特色班集体建设促进班主任专业素养实践与研究”“班主任工作室的‘群体成长’”等课题,鼓励老师们深度参与课题的实践与研究,有效增进了班主任对班本文化建设的理解,从而为班本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二、“阳光”引领,制定班本文化标准
在对实验班进行实验研究基础上,我们结合学校的“阳光学子”评价,研制了《中山华师附属小学“阳光德育理念下的班本特色文化建设”评价标准》(见下表)。借此,为班主任的班本文化建设提供“阳光”指引。评价标准以“精神+内涵、机制+活动、评价+效果”三个一级指标为主要项目,下设7个二级指标,12个三级指标。标准设计力求简洁明了,可操作性强,突出“班组配合机制”“全员参与机制”“特色活动机制”及“家校合作机制”等,实现课堂常规和班风学风考核有机融合,架起班集体建设与课堂教学的桥梁,引领班主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学生个性,为学生主动参与班级文化建设创设环境,从而不断激活学生潜能,使其实现道德成长。由此,在“尊重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阳光德育理念的引领下开展特色班本建设。
三、“田野调查”,助推班本文化成长
学校有效德育情境构建思考
摘要:有效德育情境是指教师按照德育目标和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能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情境。在学校德育中,通过构建具体的问题情境、生动的故事情境、丰富的活动情境、真实的生活情境等方式,可引导学生不断提高道德认知水平,加深道德情感体验,强化道德行为养成,塑造良好道德品质。
关键词:德育情境;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生活情境
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我们发现影响小学德育实效的主要问题是德育方法不切合学生实际。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教育者要坚守儿童立场,强化德育的生活性、情境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受体验、移情共感中经历知情意行品德要素形成过程,进而促进心灵成长。
一、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
当下的德育方法存在如下突出的问题:一是重灌输,轻启发。如今小学的德育大多数重视德育知识的传授,学生对于教师讲的道理都是似懂非懂,真正能铭记于心的不多。二是重说教,轻体验。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教师习惯采用说服教育,习惯于讲大道理,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征,忽视了学生真实的情绪体验,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生命体验。三是重形式,轻实效。学校德育表现出严重的形式主义:表面上看,德育方法新颖独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活动过程有声有色,活动总结完美无瑕;但实际上,学生思想上的感悟几乎没有,德育认知并没有得到内化,道德水平并没有得到提升。
二、有效德育情境的内涵与价值追求
学科教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一、心育方法和技术的渗透
心育的方法和技术可以为学科教学服务。例如,心育中了解不同年段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的调查法、倾听质询技术、沟通方法、沙盘游戏治疗方法、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等都可以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如一位小学英语教师运用学习心理学理论和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在课堂上首先利用放松训练和自我暗示法帮助学生建立积极性条件情绪反射,在学生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状态中导入新课。在讲授新知时,利用题型中心图示理论,抓住知识间的上下位联系,并遵循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的认知发展规律,综合实物、图片、视频等教学手段,进行多感官的刺激和调动,使学生的学习状态有了明显的变化,英语课程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改进。在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我会好好说》上,教师通过创设日常口语交际情境,采用校园心理剧表演这种团体心理辅导技术,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会他人的处境和感受,实现换位思考,并学会有效沟通的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这种心理辅导方法和技术的运用,营造了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心育课程内容的渗透
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心育的课程内容包括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人际交往、情绪情感及环境适应等几个方面。这些内容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各科教学内容中,教学可根据各个学科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思考和寻找恰当的渗透点。笔者认为,文科类课程可侧重人文素养的培养,可渗透个性品质培养、社会认知能力、建立自信心、珍惜生命与热爱生活、亲子关系与感恩情怀、集体精神与团队协作、社会环境适应、人生规划与生涯指导等内容;理科类课程可以侧重认知能力培养,可渗透学习动机与学习品质、学习行为习惯、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创造力和潜力开发、崇尚科学与严谨态度等内容;艺术与体育类课程一般注重审美和情操培养,可渗透情绪调节、陶冶情怀、意志力与耐挫力、合作与协助精神、团队凝聚力、人际沟通交往等内容。例如,教学内容为创作美术作品《我的家》美术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自由创作绘画作品的同时,积极培养和激发学生家庭观念与感恩情怀,鼓励学生边创作边回忆自己家庭生活中的幸福瞬间。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在成长过程中父母为自己做了什么,而自己又为父母做了什么。学生在这种启发下不断回忆不断提炼,继而进入创作状态中。创作完成后,学生们纷纷就作品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心育内容的渗透,既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又培养了学生感恩父母的情怀,教学效果显著。
三、心育评价方式的渗透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评价学生不应该再是单纯的“分数”。一味持久的“高压”政策,只会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甚至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快乐。心育评价注重学生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尊重和相信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差异,从多角度、全方面来综合评价和衡量每一个学生。它既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理解,又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既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又强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心育评价方式均可在学科教学中进行渗透。教师在期末评价时应就学生平时表现进行综合评价,也可以利用学生成长评价表格和学生心理成长档案进行评价,还可以建立学生自我、同伴、教师、家长多元综合的评价和反馈机制,使学生形成客观全面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同时,增强学科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小王子》原著与电影的差异化分析
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小王子》是法国作家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的作品。电影《小王子》由著名动画大师马克•奥斯本执导,一经上映便收获赞誉无数,尤其在戛纳国际电影节首映时更获得了“完美而令人尊敬”的好评。然而,电影也因改编力度过大而招致争议,饱受好莱坞商业片意识浓重、成人式说教痕迹明显的诟病。诚然,马克•奥斯本对文本《小王子》的改编可谓大刀阔斧,电影剧情一板一眼的起承转合透露出浓重的商业气息,但需要承认的是,基于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视野和不同地域所创作的艺术作品存在各自不同的风格特色和解读方式。本文将立足于《小王子》原著与电影之间的差异性进行探讨。
一、主题的差异化呈现
小说《小王子》讲述的是B-612小行星上的小王子由于和他的玫瑰花闹别扭而赌气到其他星球游历的故事。书中飞行员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讲述了小王子的历险过程,作者以孩童的视角表达了对空虚的成人世界的死板教条、师心自用和愚妄无知的鄙视与批判,透过狐狸对小王子的点化表达了对爱与责任的讴歌,通过描绘飞行员迫降广袤无垠的撒哈拉沙漠的际遇阐发对人类孤独寂寥、无依无靠的生存状态的忧思,具有极强的文化普适性。电影《小王子》在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著精华部分的同时深度刻画了一个全新的人物形象———小女孩,并将小女孩与老飞行员之间的故事作为电影的主要故事线索将原著中小王子的故事穿插其中娓娓道来。电影中,小女孩这个人物角色是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下自行其是、世俗无趣的成人世界的牺牲品,小小年纪便为考入名校而执行妈妈苛刻的人生计划,言谈举止丝毫不见小孩子的天真和感性。小女孩与老飞行员的偶然相识与相知促成了她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颠覆性转变,最终回归儿童该有的快乐生活。电影中,小女孩的生活是导演着力刻画的部分,由这个人物形象所引发的现代社会的儿童教育问题和成人世界的盲目与僵化表明了电影的价值导向———对纯真诗意人生的追寻和回归自我的期盼。电影后半段,老飞行员病危,促成了小女孩在梦中走上寻找小王子的旅程。在这个童话式的梦幻世界里,小女孩在一个商人占据绝对统治地位、将贪婪视为唯一立身准则的商业化的星球上找到了已经长大的小王子。小王子变成了他曾经最鄙弃的自以为是的、充满功利与现实的卑微清洁工,全然忘记了他曾经深爱的玫瑰花。被异化的小王子实质上是当今都市繁复的生活重压下逐渐功利化的人类个体的真实写照,如此情节推演表现了电影对现实社会的深切观照。小王子重拾童真是在小女孩的感化下实现的,而后小女孩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地将商人企图用于发电的星星释放出来,这是一场小女孩与以商人为代表的、以摧毁美好事物换取利益的大人的斗争,小王子的故事又一次被淡化,小女孩的成长主题逐渐凸显,这场奇幻的旅程宛若一场成人礼般促成了小女孩整个身心的成长与升华。
二、叙事重构
电影作为一种综合性极强的视觉艺术形式,其叙事手段具有单一的文本语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电影叙事主要依靠画面、配乐直击受众的视听系统而促使其获得直观明晰的审美感受。因此,一部拥有独特内涵与个性的文学作品改编电影必然建立于基于原著的叙事重构创作。电影《小王子》在原著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以小女孩为中心的全新故事框架,以崭新的视觉观感打破了原著的固有模式,电影故事由原著中单纯的飞行员与小王子之间二元对立的叙事手法变成了小女孩与飞行员、飞行员与小王子、小女孩与小王子之间的多线叙事结构,这种多重人物形象的叙事方式推进了基于社会现实的电影主线与原著虚幻世界的良好融合,不仅促成了文学原著内涵的具象化表达,更能引发受众深刻的反思。电影《小王子》借助于蒙太奇手法达成了电影主线与原著主线看似分离实则交融统一的叙事模式,这主要是透过对新的动画制作技术的应用来实现的。电影主创利用电脑三维动画与手动定格图像营造的迥异画面质感成功地表现出现实世界与童话世界的强烈反差:电影运用以冷色调为主的电脑三维动画写实风格描绘以小女孩为代表的成人世界与工业文明,并辅以众多阴影渲染画面效果,更加鲜明地衬托了现实社会的冷漠和残酷;以定格拍摄手绘纸模设计配以大量暖光创设以小王子为核心的童话世界的温暖明快的抚慰视觉效应和唯美的意境,实现了对原著中各种奇思妙想的高度还原。小王子的故事在小女孩的视角下被完整、立体地呈现,在画面营建的时空界限感中现实与童话两个世界在电影叙事过程中交替闪回,既与原著文本相映衬,又不失合理地交代了小女孩的成长故事,使原著中那些隐于文字的奴役与解放的内涵对比明晰地呈现出来的同时,又以小女孩的故事带出回归童心、学会成长的主题,透露出导演对社会现实的讽喻,令原著哲学凌驾于现实并扎根于现实,使电影呈现出强烈的文化隐喻性,含蓄地传达出深邃的寓意,如此安排不失为一次成功的文学作品改编电影的叙事重构案例。
三、美国文化价值观的嵌入
小学体育教师学期个人鉴定
随着南非世界杯拉开序幕,也宣示着学年第二学期体育教学工作也接近了尾声,回顾自己在本学期里所做的工作,只能用一个词语表示——忙碌。虽然忙碌的教学生活却让我感到非常的幸福快乐——充实。为了能进一步总结经验,以谋求更大的进步,有必要对自己本学期的工作进行反思,因此总结如下:
一、政治方面
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理论学习,关心时事政策,在工作和学习中认真践行“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严格执行教育方针,尽职尽责,教书育人;同时面向全体学生,热爱、尊重、了解和严格要求学生,不歧视、挖苦他们,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牢固地树立了爱岗敬业思想。在工作中,始终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克服困难,与体育组的同事团结协作,积极搞好体育教学和训练,模范地履行了一名小学教师的职责和义务。
二、工作态度
在工作中,认真学习新大纲、新教材,将教材、教法、学法尽可能完美的结合,积极、认真备好每一个教案,上好每一节课,充分发挥课堂40分钟的作用,尽可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积极学习钻研名师、专家的教育、教学理论,探索适合的教育方法、教育模式。主动向身边的有经验的教师学习,积极参加听课、评课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积极撰写我的专业成长故事及评课稿与反思。在业务上精益求精,积极探索体育教学的新思路;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形式以及活动内容,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运动技能与身体素质。
三、教育教学
小议教育电影在师范教育用途
在师范教育中,除了利用电影的影像媒介优势以外,电影的题材内容也是重要的教学材料,尤其是优秀的教育电影。所谓教育电影,是指以教育故事为题材,集中反映教育改革、学校风貌、师生关系,以塑造教师形象和学生形象为主的艺术电影和纪录电影。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包括自我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教育始终是关涉家长、学校、社会、政府的主要问题,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总会与传统产生许多戏剧性的矛盾和冲突。因此,文学艺术非常关注教育问题,教育电影是思考教育问题、开展教育实践的合适媒介和文本。
西方自二战后开始关注教育电影。《音乐之声》大受好评,《死亡诗社》引起了关于“何为好的教育”的教育智慧的讨论,《心灵捕手》提供了优秀的心理教育范例,《蒙娜丽莎的微笑》中超越传统与追求真善美的凯瑟琳老师引起了媒体和公众的关注,而《春风化雨》(又译《放牛班的春天》)对教育智慧与爱心抚触作出了新的诠释。中国教育电影也比较繁荣,建国后有《武训传》、《祖国的花朵》、《朝霞》等;新时期以来也产生了多部影响较大的教育电影,如《苗苗》、《烛光里的微笑》、《红衣少女》、《孩子王》、《一个都不能少》等,以及纪录片《高三》、《请投我一票》等。这些电影对教育教学过程、教师形象以及教育的外围问题进行了冷峻的观察和思考,凸显了富有理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启发价值。
一、教育电影的特性及其在师范教育中的优势
电影是综合性极强的艺术样式,构成复杂、内容丰富,是培养文化艺术素养的优质媒介。正如鲁迅所说,“用活动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教育电影因为关注教育问题,从而在教育媒介与教育内容两个方面都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
1.媒介的逼真性与教育的现实性
前苏联电影艺术家普多夫金认为:“电影是这样一门艺术,它为力求现实主义地再现现实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电影艺术能够十分准确、十分精细地纪录客观现实,具有视听的真实感,其塑造的人物、叙述的故事、表达的感受真实可信。电影的逼真性不仅是形式的逼真、表象的逼真,更表现为内在本质的真实性,因而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教育电影极为关注教育与家庭、社会的关系,关注教育现状和教育过程中的冲突和矛盾,能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与教育现实。
赏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我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积极应用的赏识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思想。在这一模式下,教师应在充分尊重全体学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并积极将课程学习内容同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紧密的结合,促使学生开始积极主动的进行知识的探索,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知识进行更加牢固的掌握。该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独立性,对于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一、赏识教育的特点
(一)变学生为课堂学习主体
新时期,在应用赏识教育的过程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的进行知识的探索。赏识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批改学生作业本的过程中,适当的给予学生一定鼓励的语言和评价,促使学生在了解自身不足的基础上,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努力受到了关注,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同时,赏识教育在应用过程中,还能够增加教师同学生之间交流的机会,促使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思想、特点等,也能够促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师的引导,从而提升学习效率。小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心理和思想还不够成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非常渴望教师的赞美和鼓励,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应用赏识教育法,能够促使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真诚的情感交流,更有助于教师将有效的学习方法及模式传递给学生。教师应用赏识教育,能够通过语言及教学模式等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加和谐的学习气氛,促使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拥有更高的积极性。
(二)有助于帮助小学生树立自信
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用赏识教育,不仅可以通过口头的形式来鼓励学生,还可以通过卡片、比赛等形式,促使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努力将自身的特长展示出来,并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不断树立坚定的自信。这种教学方式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具有一定的积极性,传统教学实施过程中,以教师为课堂学习主体,以“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向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意识到自身的价值。而新时期,在积极应用赏识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能够得到教师的认可,都能够受到教师的表扬和鼓励,还能够在班级同学面前获得教师奖励的大红花等。这种教学模式,适应了小学生的性格特点,有助于培养小学生逐渐树立起较强的自信心,不仅有助于提升小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的兴趣,更有助于培养小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心理,同时学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赢得他人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