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4 23:02:2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文言教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高中文言文教学状况以及决策
一、文言文教学现状
当前文言文教学,借用钱梦龙老师的话来说,“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从学生方面来说,缺少最起码的兴趣,怀揣一本资料书而万事皆休的做法还普遍存在;从教师方面来说,上课时逐字逐句地翻译,让学生一字不漏地记下的做法还普遍存在,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极为不利。
二、文言文教学现状的对策
针对这一现状,我认为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转变思想,改变教法
传统的学习文言文教学方法,是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教师一讲到底,学生则一记到底。这种教学方式,往往会使文言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文言之美荡然无存,其结果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兴味索然。
文言四法教学管理论文
我在近28个春秋的中学语文教学生涯中,几经曲折,几度探索,认为文言教学适宜提倡“四法”,做到“四忌”。
其一,提倡诵读,严防心口分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古人崇尚诵读的佳话。《礼记·文王世子》上说:“春诵,夏弦,大师诏之”。孔夫子时代“诵《诗》三百”(《论语·子路》)蔚然面风。我们的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是,课前预习一般说来是极差的,能自觉读一遍两遍者已属好学生之列。同时学生在朗读时常犯“口心分离”的毛病,比如高中学生要求背诵《诗经》中的《伐檀》《硕鼠》,一般能背,但细查默写则错漏百出。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讲得好:“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朱熹所言至今仍切中时弊。语言的物质外壳见诸声音,提倡诵读是增强语感的前提,严防心口分离是真切感知的保证。具体作法,可先抽学生诵读,教师再范读正音,然后督促学生采用诵读与默写分步或同步结合进行。其效果较好。
其二,提倡疏讲——严防笼统不实。古今汉语差别较大,在学生诵读感知的基础上,教师的疏导讲解必须及时跟上,变学生的机械性记忆为理解性记忆,严防笼统不落实处,误人子弟。俗话称的“望天书”背一百篇,不如理解性地背一篇。古文的背诵阅读尤其是如此。疏讲的“疏”,就是疏导,重在“导”。《荀子·成相》曰:“北决九河,通十二渚,疏三江”。这是讲的开浚江河。疏讲文言的道理同此。疏讲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达,《礼记·经解》云:“疏通知远,《书》教也。”这里就强调了通达能“知远”的好处。疏讲的要求,一是要解决词的问题包括直录不译的词、不译不录的词、需要翻译的词、词的活用(使动、意动、为动等);二是解决句的问题,包括一般句、特殊句(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判断句等)。疏讲提倡字句落实,但侧重点应当是讲好关键性词语,力求避免平均用力。具体作法,可先抽学生试译,“火线”侦察,针对疑难,重点疏导。提倡疏导,是促进学生在诵读感知的基础上强化对字句深层蕴涵感知理解的过程;而囫囵吞枣式的句句大概意译,则只能囿学生于“诵读”的低层次上,必需严防。常言说“举一反三”,教本上的名篇这个“一”,若马虎了事,寄希望于学生将来的“无师自通”,则这“反三”恐怕是未知数。
其三,提倡简析——严防空泛牵强。简析,是在学生朗读、教师疏讲的基础上进入对文章整体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的鉴赏评析的理解阶段。也就是陶潜《移居》诗中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是文言教学中的一道疏通义理,批判继承、效法技巧、积贮技能的工序。简析要求,一是要剖析简明扼要、不枝不蔓,即古人所谓的“以纳言析理”(《晋书·乐广传》)。简析二是要恰当画龙点晴、切忌空泛牵强。例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巧借捕蛇者之口揭露了封建官府横征暴敛给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其“文”其“道”堪称文质皆美,但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以俟乎观人风者得焉”,希望皇帝轻徭薄赋、巩固封建统治,这又是局限,而轻徭薄赋在客观上对人民又有好处;如果在肯定《捕蛇者说》的思想性时添盐加醋大肆渲染,则会流于空泛牵强以俊遮丑,同时在指出其局限性时也不能挞伐苛求于古人,应当如苏轼所说的“不泥于古,不牵于今”(《谢秋赋试官启》),实事求是的简析,能引导学生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空泛牵强则含说教怪味并有造成学生逆反心理的弊端。
其四,提倡活练——严防呆板繁难。教学中,学生对课文的感知、理解是知识的吸收储备期,练习则是心理学上所谓的知识“迁移”和哲学上强调的“实践”运用阶段。活练,就是要求学生在实践中活络熟练通达。对此,古人的理解很有道理,值得借鉴。《朱子全书·易·讼》云:“要在看得活络,无所拘泥,则无不通耳。”这里的“活络”是指灵活通达、不拘泥。白居易在《李宗何可渭南令制》中说:“宗何学古修己已,练达道理。”这里的“练达”是指熟练通达。可见活练要求灵活、熟练、通达。欲达此境界,可循序渐练,比如,先作解决词的练习、再作解决句的练习、然后由段及篇地练习,灵活穿插安排不同层次的练习,使学生最终形成触类旁通的能力。教师在选择练习时,注意采用与学生所学的文言课文层次相近的文句,由浅到深,渐进式练习,讲求实效;严防呆板繁难,呆板则收效甚微,繁难则脱离实际、事倍功半。
列宁说:“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第155页)“感知——理解——实践”是人类认识客观实在,认识真理的规律,文言教学“四法”中的“诵读”属于“感知”过程、“讲”“析”属于“理解”过程,“练”属于“实践”过程,这正是遵循了认识规律的。
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透视论文
论文摘要: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首先是一种观念的更新。同时还要从主体性学习、课堂内的在文化拓展以及学生想象力等方面,来培养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创新意识。
论文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创新意识主体性学习文化拓展想象力
创新意识是指一个人根据社会和个体发展的新需要,引发出的一种创造性动机或愿望。它是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驱力,是自觉的心理活动和思维动量、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学习兴趣和创新激情。它是整个创新过程的前提和基本条件。创新意识的培养,从其与思维关系上来讲,就是使人们的思维具有一种对于现有条件、状况重新思索的冲动和习惯。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和结果,思维发展同语言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中所表现出的条理性、清晰性、准确性、简练性正是其思维的直接反映。文言文是中国语言文字发展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阶段,是古代劳动人民思维的结晶,也是整个中华民族思维习惯、思维模式的最直接的体现。文言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更能表现出现代语文教育对古代优秀思维的继承和发展。《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不难看出,文言文教学在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方面有着密切的作用。
一、文言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首先在于一种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更新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语文教师在传统文言文教学中的地位,是权威的代言者,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语文教师转,围绕着语文教材和教师教案转。这种以“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无疑限制了学生主体意识和主动思维的发展,大大阻碍了语文学科创新思维的开拓和发展。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语文教师首先要彻底地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狭隘、封闭的教学思想模式,要注重语言的发展尤其是文言文发展的规律,尊重语言的继承性、持续性和语言所具有的思想性,始终以引导学生为主,尊重传统与教学创新的统一,充分发挥个性化的文言文教学理念,这样才能使中学的文言文教学与素质教育、与现实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与创新意识的独创性、开拓性、联想性结合起来,真正地发挥语文在重新建构人的精神世界和精神家园中的作用,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胡适等对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理论透视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对国民学者胡适等各自的中学文言文教学理论逐一探析。
论文关键词:中学;文言文教学;胡适;朱自清;夏丐尊;叶圣陶
中学的文言文教学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难题,解决这个难题我们需要在历史沿革的链条中去把握。在五四白话文运动的背景下,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言文教学在转型时期中面临许多问题,譬如,如何规定文言文教学目的、内容方法?怎样设计文言文教学的过程?如何编纂教材?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面对这些问题,胡适、朱自清、夏丐尊、叶圣陶等学者在理论上做出了积极的重要的探索。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重新研究他们的论著,还能得到不少有益的启示。
胡适:文言文教授的目的、内容和方法
胡适对国文教学所提出的问题,其中涉及文言文教学(古文教学)的有多处,至今还有一些看法值得我们认真思索。他提出了理想的国文标准、假定的国文课程、国语文教材和教授法古文的教材和教授法、文法和作法等。作为第一个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者,胡适对中学国文教育定了四条标准: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论文6篇
第一篇: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选文的研究
摘要:语文教材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载体,是否能够顺利被执行是至关重要的。教材选文的合理性也直接影响学生的理解掌握情况,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部分的选文工作更需要进一步研究总结,把这部分作为重点分步进行探究。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选文;研究
“文言”是与“白话”相对应的,是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种书面语形式。从先秦到清末沿用了两三千年的时间。以后,白话文才开始替代文言文作为新的书面表达形式广泛使用。到目前为止,文言文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那么现行教材为什么还要把文言文编进去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吗?经过激烈地讨论后,中学语文界得出一致结论:文言文有必要学。但是,学习什么样的文言文?如何能使学生更清楚、更快速地掌握文言文?这是中学语文界需仔细考虑的问题,也是本文的中心议题。
一、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选文的现状
在古代,文言文的用处非常广泛。人们主要用它记载历史,各地区风土人情,个人的思想活动或情感抒发等,学习文言文就是在学习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比方说,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思想派别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管理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在风云变幻的商场上,企业家们如何能够带领自己的团队化险为夷,不断创新,在儒家思想中也都能找到答案。由此可见,文言文对提高现代人的文化修养和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选文存在很多问题。
文言文教学管理论文
摘要本文对中学文言文教学进行讨论,认为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要恰当引导、注意启发,让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文言文;重点;提纲;诵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
***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对教育事业的要求。九十年代的今天,教学改革已进入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发展学生智力为目标的高层次教学。普遍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实现三个面向,讲究教学实效,是教改的关键。
旧的教学方法,阻碍和限制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也阻碍和限制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扬弃旧的教学方法,要提高教学质量,主要取决于教师科学的教学方法。
文言文中应用文文体特征分析
内容摘要:文体是一个话语系统,有其特有的言说方式。文体为文本解读提供了方向,打开了视野,分析文体的显著特征,从中探寻该类文体的教学方式,实现对经典文本的深入解读。本文从文体角度出发,以部编版初中语文古代应用文为例,针对书、铭、序、表四大文体,分析各类文体特征,寻找文体与文本的内在联系,基于文体寻找文本解读要点,力求从文体层面探寻文本解读新路径,启发教学新思想。
关键词:文言文;文体解读;应用文
文体文言文是中国经典文化的特有表现形式,它融合了文章、文化与文学多重思想内涵。2016年实行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篇目共计36篇,部编本文言文数量大幅度上升,体现了语文教育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教师文言文教学任务的增加,也意味着教育界对语文教师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前提,教师诠释文本的深度和广度关系到课堂教学成效,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文体是文言文应用类文本解读和教学的一大途径,是教学中不能忽视的对象,但部分中学教不重视文体教学,弱化文体在教学中的作用。许多中学教师文本解读意识淡薄,忽视文言文文体知识,缺少对文言文不同文体的思考,这是文言文教学的一大缺失,所以本文以文体为核心,以初中文言文应用文为例,力求探寻文体解读的突破口。
一.文体解读的价值和意义
(一)填补解读空白
文体是古文的一部分,教师在教学时不应忽视文体分析,不同文体其创作风格有所不同,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学会区分不同文体的特征风格,才能弥补学生在文本解读上的缺漏,以点到面,锻炼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
文言文教学管理论文
摘要本文对中学文言文教学进行讨论,认为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要恰当引导、注意启发,让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文言文;重点;提纲;诵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
***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对教育事业的要求。九十年代的今天,教学改革已进入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发展学生智力为目标的高层次教学。普遍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实现三个面向,讲究教学实效,是教改的关键。
旧的教学方法,阻碍和限制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也阻碍和限制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扬弃旧的教学方法,要提高教学质量,主要取决于教师科学的教学方法。
职业院校中文语言教学艺术探讨
摘要:学校课堂中的教学语言,特别是中文课堂教学语言是一门艺术。教师的语言艺术应给人以美感,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教师的良好语言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语言的灵感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本文主要阐述了职业院校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现状。
关键词:职业院校;中文语言;教学艺术
语言教学是一种准确性的行为艺术,他可以给学生以美感,带给学生美得感受,让学生享受到语言的魅力。教师的语言艺术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良好的语言能让学生获得心灵的启迪,不好的语言也会让学生受到巨大的心灵伤害,那么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1简单明确
教师在平常教学过程中要学会简单明了,尽量简化用词的复杂化,简化语言程序,直接说重点内容,这也是学生最想听的,但是好多教师喜欢在讲课过程中穿插好多其他无关语言话题,造成学生学习思维的走偏,往往很难再集中注意力去认真学习语言,其实好多语言都是可以忽略的,但是教师就是没有意识到这种多余的话对学生们的影响是多么的巨大。教师在语言授课过程中要尽量减少那些口头语气词的使用,使用规范书面用语,以免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学生对语言的认知程度就是在于教师在课堂讲解是否简单明确的进行,如果过于嗦,那么学生的理解可能就会出现偏差,甚至学习效果适得其反。很多教师表明由于很多教学内容并不是由一两句语言能解释清楚的,必须要使用一些大量的语气词帮助学生们进行理解,语言简洁明确并不是说教师一定要必须简洁授课,教师要灵活运用,不要呆板教学,要根据具体情况,班级整体学习效率来合理授课。
2形象生动
优秀传统文化及语文教学实施路径
内容摘要:初中语文教学不但肩负着汉语言知识教育的责任,也承担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的使命。初中的语文课教学在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如何以有效的途径,通过怎样的方式实现语文教学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教育,则是需要不断深省与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策略
语文教学是语言与文化的教学,无疑初中语文教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的重要途径。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切实融入到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探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路径研究,不仅对于中学生文化品格的塑造,价值观的指引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不仅需要对初中语文教学内容、教学设置的现状、成绩因素等客观现实进行具体分析,同时需要全面考量初中生的实际特点与需求,探寻适合于学生的文化传承活动与交流平台,探寻实现潜移默化教育的途径。
一.深挖活用传承传统文化
从部编初中语文教材的的教学内容来看,其选文系统、助读系统、知识系统、作业系统均全面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尽管初中部编语言教材的内容各个单元从体裁到主题变化多样,但每个单元都没有与中国传统文化断了联系。各单元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现传承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容。针对初中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有效进行的前提是对文化内容的深入剖析与细致梳理。需要从整体规划的角度把握教材的内容设置,形成文化教育的总体格局,以部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的选文系统为例,每一单元选文主题各不相同,第一单元选文《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季节》、《古代诗歌四首》都以“自然景色”为主题;第二单元《秋天的怀念》、《散步》、《散文诗二首》、《<世说新语>二则》以“亲情友情”为主题;第三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塑生命的人》、《<论语>十二章》以“学习生活”为主题;第四单元《纪念白求恩》、《植树的牧羊人》、《走一步,再走一步》、《诫子书》以“人生观教育”为主题;第五单元《猫》、《动物笑谈》、《狼》以“动物与动物”为主题;第六单元《皇帝的新装》、《天上的街市》、《女娲造人》、《寓言四则》以“传说想象”为主题。尽管每一单元的主题各不相同,但每一部分内容都不是单纯的语言教学,都和传统文化传承与学生文化品格塑造有着密切的关系。“自然景色”直接关联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亲情友情”直接关联中国传统的家文化与仁义礼智信教育;“学习生活”直接关联对初中学生的价值观养成与学习品行培养;“人生观教育”直接关联传统的价值观念的继承与发扬;“动物与人”直接关联人与自然,以及处事态度教育;“传说想象”直接关联想象力的养成与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传承。这样,每一单元的主题正好可以作为传承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文化品格的主线。按照教材规划的主题将传统文化的内容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形成语言知识教育与文化传承培养的双线教学格局。所谓“厚积薄发”,要实现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就不能对相关内容点到为止、泛泛而谈;而需要对文化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广泛收集。拿第六单元的选文《女娲造人》来说,文章叙述了女娲造人的过程,表现了远古时代的人们对人类自身起源的好奇、探索和丰富的想象力。这篇文章内容本身就属于中国传统文化故事,讲解这篇文章时,融入对中国悠久历史的文化脉络以及传统女性婚姻文化的介绍,不仅扩展了课堂内容而且对于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树立文化自信具有积极意义。这就需要对女娲相关的历史文化故事全面进行探究,除了造人、补天,这些众所周知的富有浪漫色彩的故事以外,女娲还是婚姻的始祖母,同时唐朝李冗《独异志》中关于女娲兄妹婚传说以及河南周口流行的关于女娲砍断竹节、踩碎龟壳的小故事颇具趣味性。对于这些内容的合理引入和知识扩展,并不会占用太多的课堂时间,而对于课堂知识的理解又大有助益。(二)甄别归类“忍痛割爱”文化内容的融入必然涉及必要的教学扩展,这种扩展以课本为出发点却不能局限于课本。扩展文化知识的引入,一方面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导向,让学生将学习的视角放宽、放远,不局限于单纯的课本语言知识;另一方面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氛围,守好语文课堂中传承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责任田”。在具体的教学操作过程中,在全面梳理的基础上,还需要对相关文化内容进行必要的甄别与调整。以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选文《唐雎不辱使命》为例。除了基本的语言文字知识以外,这篇选文中涉及到的传统文化内容十分丰富:事件的历史文化背景;“寡人”的来历;专诸、摄政、要离的相关历史;“布衣”涉及的服饰文化;“跪”体现的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等内容。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考虑到教学时间、学生的接受程度、辅助课堂语言知识的效用等方面,不可能将这些内容全盘导入,这就需要进行必要的选择。从初中语文知识教学的角度讲“事件的历史文化背景”对理解文选的意义起着重要作用,这部分内容的引入可以有效服务知识教学。“布衣”相关服饰文化的引入有助于引发学生学习传统语言文化的兴趣,比如“石榴裙”“纨绔子弟”“绅士”这些我们现在常用的词语,其来历都和传统服饰、传统文化相关。这部分知识在开阔学生文化视野、梳理文化自信方面作用突出。对文选中“跪”的深入解读,既有助于理解文选意义,也能体现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引导学生语文为“语言与文化”的学习。就教学时间安排来看,“事件的历史文化背景”可在课堂教学之初进行,服饰文化对应文选的中间位置,“跪”的解读位于篇末位置,三者时间安排比较均衡地穿插于课堂之中。相比之下,“寡人”的来历与专诸、摄政、要离的相关历史虽然也具有生动性、趣味性,但无论就其作用而言还是课堂时间分布来讲,并不如前三者合理。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要舍得“割爱”,而不能将整理出来的文化内容全盘带入课堂教学。
二.深入浅出解读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