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核心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4 13:24:1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文学核心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文学核心论文

文学翻译核心管理论文

摘要:文学翻译的过程同时也是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文学翻译的性质决定了文学翻译的核心问题是努力做到全面实现译文的文学功能,即原文文学意境的传达,或者说原作文学效果的再现,译者应当把完善译文的文学功能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因此,创作文学作品是文学翻译的根本任务,而译文则是作者和译者共同写作的结果。

论文关键词:文学翻译;文学功能;创作本质

前言

有关翻译策略的一切选择都取决于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而文学翻译,其目标是全面再现原文的审美意义,且译文必须具有与原创作品一样的文学功能;译文读者期待充分领略原文的情感和思想,同时能够与原文读者一样获得阅读享受。这样的目标决定了译者的翻译过程就是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而译文读者对译文的接受则是另一个再创作行为。因此,若从目的与功能的角度来考察文学翻译,则一定可以更直接、更清楚地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创作出具有与原文相同功能的文学作品乃是文学翻译的核心所在。

一、文学翻译的功能主义观

翻译的功能主义理论的创始人是凯瑟琳娜•赖斯(KatharinaReiss),她在1970年代初期就提出应该通过原文和译文的功能比较来评价译文,到了80年代中期,她和学生弗米尔(HansVermeer)共同发展了功能理论。他们认为虽然语言具有说明、表现及呼唤三种功能,但是翻译应当主要受控于占主导地位的功能,即受控于原文的“skopos”(希腊语,意为“意图”、“目的”、“功能”),当译文与原文的功能一致时,它便可以被称作“忠实”的译文。弗米尔提出的目的论则是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重要内容,它要求所有翻译遵循“目的法则”、“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由此可见,功能派翻译理论把目的论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文学翻译也是一样,其目的和功能无疑操控着整个翻译活动的全过程。

查看全文

统编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研究

【摘要】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加强了大单元意识,写作教学不能仍持旧观念,应该与时俱进,在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的基础上优化教学,树立大单元意识,运用大单元教学真正提升学生写作能力。通过引用大单元的概念,在了解大单元是一种整体性、系统性、生长性课程思维的形象化表现的基础上,列举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中的写作任务,对本册教材大单元写作教学进行可行性分析,并以必修上册第七单元为例,进行大单元写作教学实施,做到知学用一体化。

【关键词】大单元教学;写作教学;高中语文

随着统编教材的使用,可以发现它与旧人教版教材相比有许多变化的地方,而其所呈现的不同也是我们需要探究和重视的部分。其中最重要的变化之一是加强了大单元意识,过去通常是单篇课文的教学,显得较为割裂。统编教材设计了许多的大单元教学,促进了教材的整体性、贯通性,也更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意识,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阅读教学强调群文阅读、大单元教学,写作教学亦是如此,应该要改变旧观念,树立大单元意识。

一、大单元教学的含义

大单元教学是崔允漷教授在2019年基于课程标准,率先提出教学设计应从一个知识点或课时设计转变为一个大单元设计[1]。单单从字面上理解,比以往所熟知的“单元教学”多了一个“大”字,而这个“大”并不仅仅是指“量”的意义之大,而是一种整体性、发展性课程思维的表现[2]。“大单元”中所包含的内容一般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就是教材中既定的单元,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每个单元以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为纲集合不同的文章为单元;第二种则是跳出既定的单元,可以跨教材、跨学段甚至跨学科所组合有意义有联系的文本为一个大单元。它是一种教学理念,是对于知识的理解从浅层的、零碎的到深层的、系统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整个学习探索就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同时,它又是一种教学实践思路,传统教学我们通常是单篇文章或对一个知识点进行分析讲解,一定意义上使得教材局部和整体分隔,而大单元教学的思路是在真实的情景下以任务驱动为导向,这些学习任务由篇到类,由类到体,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可以找到联系,构建知识系统,有利于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二、大单元写作教学的可行性

查看全文

水文随机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水文随机分析是华北电力大学水利工程一级学科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的一门学位课程。主要讲授随机分析的理论方法在水文水资源领域的应用,包括经典的自回归AR模型、滑动平均(MA)模型、平稳自回归滑动平均(ARMA)模型、季节性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等内容。但是,随着小波技术、经验模态分解方法的不断完善,为水文随机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从水文随机分析的课程大纲的修订、教材的编写、视频课程的录制等方面,教学水文随机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使该课程成为硕士研究生开展专业领域研究的一门工具,为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提供方法论的支持。

关键词:水文随机分析;自回归模型;教学改革;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学科建设是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基础,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和关键,如何培养出符合社会新时代需求和满足水利工程专业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科技人才是摆在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面前的迫切任务。尤其以来,贯彻和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引领,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基础,突出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机制改革,构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地。水利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自2010年申请成功之后,一直在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一直在探索研究生核心课程的教学体系。目前,水利工程一级学科下设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利水电工程、水工结构工程三个二级学科,2013版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共设9个研究方向,其中第一个研究方向是水文学与水循环,在这个方向设有现代水文学和水文随机分析两门专业课程。本次选择水文随机分析进行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通过重新编写优化的《水文随机分析》课程大纲,形成完整的《水文随机分析》的课程教案,以复杂水文模型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式,改革传统的授课模式,编写并出版《水文随机分析》研究生教材,并发表与水文随机分析相关的教改论文,从研究生教材、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意识等方面进行专业建设,从而提升水利工程一级学科中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高质量并适应时展对研究生高级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一、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水文随机分析》是水利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门专业学位课程,也是水文学及水及水资源二级学科培养方案中主要的水文学方面的核心课程,该课程对于学生了解和掌握处理水文数据信息模型和方法,将随机理论引入到水文时间序列变化规律的研究,而且水文随机分析是一门比较开放的课程,逐步吸收水文随机分析的最新理论、模型和方法,有助于使研究生熟悉目前该领域的研究前沿和热点,为研究生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奠定基础,为研究生开展创新性研究提供一种途径。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查看全文

唐代文学特征新模式

1唐代文学研究的瓶颈问题

回首半个世纪以来的唐代文学研究之路,可以说无论是从宏观还是从微观的研究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正如陈有冰所说:“唐代文学研究是20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研究观念变化最大、研究方法较为丰富、研究队伍相当整齐、研究成果更为丰硕的一个领域,是中国古典文学学科畛域确立过程中最有华彩的一个阶段。”l1我们在欣喜唐代文学研究取得成绩的同时,不得不正视这样的事实——唐代文学研究正面临着发展颈瓶的严重挑战,造成这些发展颈瓶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研究者过度依赖新文献和新方法。唐代文学研究在新文献和新方法方面都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令人疑惑的新问题,即面临着“集体沉默”的哑语尴尬境遇,“唐代文学研究难以出新”几成研究界的普遍共识。这里笔者不是说文献与方法不重要,事实上任何学术研究都离不开文献与方法,没有文献基础作为依托和研究方法理论指引的研究必然归于苍白空泛。重方法、重文献本身没有问题,但许多事物往往是双刃剑,过度依赖方法和文献以至于唯方法论、唯文献论,由于过于讲求研究方法往往有跑题之嫌而成了其他专业的研究,最终淡化了文学的本质之美;由于过于注重文献材料的积累,一些学者认为研究即材料,没有新材料就不会有新的研究成果,如此便忽视了对现有文献本身更高层次的考索,不能分析蕴涵在现有文献中的文学精神之美。我们进行学术研究,面对浩如烟海的文献,既要扎得进去,也要跳得出来,陷于文献不能自拔无异失路于庐山迷雾;一旦有了理论的指引,跳出文献并在更高层次上驾驭文献,就会感受到高屋建瓴的爽快和收获柳暗花明的喜悦。在技术主义、工具至上主义盛行的今天,人们要么太迷信材料工具,要么过分强调方法,其结果往往是研究主体迷失了心灵的方向,人为地限制了自己主观能动力量的充分发挥。在当今学术界研究存在一股学术逆流,那就是过度地依赖材料技术手段,过分地强调研究方法。如今学术资料容易获得了,电脑、网络更是方便了查找资料,鼠标一点,几十条、几百条材料就出来了,所以这大大加速了研究的进程,也造就出一部分“高产学者”。电脑在给人们研究带来方便的同时,它的弊端日益显现出来,那就是“电脑体文章”的泛滥。“电脑体文章”缺少的是人的精神与灵感,缺乏感动人的“情”的力量。我们进行文学研究要心怀人文关怀,但“新方法论加文献考据”的研究方式很容易造成人文精神的缺失。左东岭《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转型期的技术化倾向及其缺失》一文就抓住了问题的要害,指出由于技术化的追求而导致了文学研究中更为重要的学术特性的缺失:人文精神的缺失;理性思辨的缺失;可读性的缺失。如其所说:“文学研究需要有人文的关怀、审美的体验,从而在提高人生境界、丰富人类情感上发挥其它学科难以替代的功能。”

笔者认为,在文学研究过程中要心怀人文关怀,要充分挖掘蕴涵在文学作品中的情感、美感因素,人文精神绝不能缺失。笔者的一个初衷就是想探讨在没有新文献材料的情况下唐代文学研究如何发展和创新,事实上唐代文学研究远没有穷尽,尤其从文学美感本身进行研究潜能巨大,这就是选择从生命美学视角研究唐代文学的原因所在。

2生命美学揭橥唐代文学之灵魂

唐代是一个善于继承总结而又能做到兼收并蓄的朝代,生产的发展、经济的高涨、国势的强大、政治的清明、文化的繁荣,使国家、民族处于欣欣向荣、蓬勃向上的时期,使整个时代充满了朝气和希望。唐代盛世雄风不仅体现于彪炳千古的盛世景象上,更体现在唐人生机勃勃的精神世界中。对唐人来说,自由、自信、解放、超越犹如与生俱来的天性,“他们想方设法,几乎是寻找一切机会谋求欢娱、快乐和自由,他们渴望肉体的解放和精神的超越”J。雄强的社会激发了唐代文士对功业理想和自由人生的追求,激发了他们的生命精神和浪漫情绪,他们充满憧憬,积极进取,满怀抱负,渴望实现精彩的人生价值。在这样的时代氛围感召下,唐代文士创作热情得到了一次空前的大爆发、大释放,创造了后世难以为继的繁荣局面。在大唐盛世“精神气候”的影响下,唐代文学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风尚折射出一种昂扬激越的审美因子,广大文士将自身的生命理想、自由精神、主观情愫付诸于文学创作的实践,显现出一种富于自由品质与浪漫气息的精神气韵。在中国历史上,士人曾有三次较大的思想解放,即先秦诸子百家时期、魏晋时期以及大唐时代。但就其生命的自由性、思想的开放性、人格的真实性而言,大唐时代的士人具有其他时代士人无法比拟的巨大优越性。唐代文士作为文学创作主体之“人”,具备卓尔不群的生命精神状态,他们那种高扬人性、追求自由的神情风貌必然反映在文学、宗教、艺术各个方面:具有“盛唐气象”的诗歌氤氲壮阔,歌咏生命、赞美英雄之作比比皆是,唐传奇中有大量的潇洒人生的才子和一诺千金的侠士。唐代文论中,陈子昂高唱“风骨”精神,韩愈提出“气盛言宜”之说,司空图主张“生气远出”。唐代道教,追求性命双修,强调本真自然,实现由外丹到内丹的转变;唐代佛教上禅宗确立,“即心即佛”的超然顿悟,彻底解放了束缚人们心性的一切桎梏……质言之,上述诸例无不说明唐代是一个充满生命激情的时代,人们的所作所为演绎着淋漓尽致的生命之情,此等生命精神已经上升到一种具有风范百代的“生命美学”。

这种“生命美学”的审美特质在于:唐代文士生活在一个雄强的时代,普遍焕发出灼灼的激情与梦想,他们精神振奋,意志高扬,善于抓住一切机遇来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唐代文学中最震撼人心的是一种千古犹存、戛然独造的风姿神韵,这种风韵的核心特质是活泼泼的生命力,富于自由品质与浪漫气息,饶具风骨精神与雄强之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概括为一种生命美学。唐代文学充溢着勃勃生机的飞动气势,张扬着炽热的生命脉动,在一定意义上讲,生命美学揭橥唐代文学之灵魂。大唐时代重视人本精神和人性解放,充分发挥各种人的创造性和进取心,一旦我们意识到这一点,以探索人的生命存在与超越为旨归的生命美学无疑便纳入了笔者的研究视野,一个新的口号必须呼喊出来:文学艺术必须体验生命,把生命解释为人的价值存在,人的超越性生成,人的终极意义显现,这才是人所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本原。概言之,生命美学关爱生命,追求自由,带有令人自身解放的性质,体现着一种人文精神的价值倡导,这无疑对唐代文学特质的形成产生深远而重要的影响。唐人激昂勃发的生命情韵铸就了唐代整个文学、艺术大繁荣的局面,被誉为“唐代三绝”的李白诗、张旭草书、裴曼剑舞就是这个伟大时代精神气韵的经典代表。正如史仲文所说:“大唐时代的诗人和文士,大多是一些敢想敢说,能想能说,善讲善说的人物,他们不象汉儒那样循规蹈矩,不像魏晋南北朝文士那样吞吞吐吐、弯弯曲曲,不像宋明理学家那样一味讲理讲气、讲心讲性,不像明清文人那样提心吊胆惧怕文字狱。他们甚至不屑于如同先秦诸子那样相互争鸣。盛唐以诗而鸣,首要的不是思考,而是表现。”质言之,执著热切的兼济意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构成了唐诗的主体审美色调,这样的诗歌彰显出广大诗人昂扬奋发的生命斗志、刚劲强健的情感内涵、狂放不羁的精神个性以及自由独立的文化人格。唐代文学中的生命美学精神不是游离于实践操作的空洞理论,我们可以将其落归于实处:其一,唐代生命美学生发于闳阔雄放的大唐盛世,是唐代社会良好的人文环境孕育了这样的生命美学精神,同时这种生命美学精神反过来又促进了唐代文学乃至文化的高度繁荣;其二,唐代儒、道、佛三教并举为生命美学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儒家的积极人世精神、道家的生命感悟以及禅宗的自性理论都对唐代生命美学产生了直接影响;其三,唐代士人的生命人格范式可以体现在诗意人生、少年精神、酒神气韵、谏诤胆魄、文士风流等诸方面,展现出了自信、解放、自由、狂放的生命情韵;其四,唐代学术文化中也蕴含着丰富的生命美学特质,唐人在学术文化中敢于大胆疑古,勇于向经典、权威挑战,他们重人事、轻天命,发出“人定胜天”的呼喊;其五,唐代文艺理论中更是蕴涵着一种鲜明的生命化批评倾向,如陈子昂论“风骨”,王昌龄论“势”,杜甫论“神”,韩愈论“气”与“不平则鸣”,司空图论“生气远出”,无不体现出一种生命精神。我们可以在唐代的诗论、画论、书论、乐论中找到大量的生命化批评迹象,这说明文学的生命化特征在当时不是一种孤立的文化现象,而是有着一种与唐代社会文化特征广泛一致的深层次因素。质言之,我们既重视对唐代时代背景的宏观把握,又重视对唐代文士生命性格的具体分析,紧紧围绕“生命美学”这个核心线索对唐代文学进行深人的人文阐释。

查看全文

期刊编辑视角中小学教师学术论文探讨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1]。《意见》还强调,要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1]。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既是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所在。学术论文既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表现形式,也是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期刊编辑的视角,对中小学教师学术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问题成因及策略等进行探讨,为中小学教师学术论文写作提供帮助和规范,以期提高中小学教师学术论文的专业表达能力。

一、中小学教师学术论文的常见问题

作为一名学术期刊的专职编辑,笔者在多年的审稿工作中发现,部分中小学教师的论文有鲜明的、丰富的个人认识或见证叙述,但缺乏学术论文的规范表达。学术论文除了个人认识、见证叙述外,还要进行逻辑论证。中小学教师学术论文的常见问题有:一是理论不自恰,主要表现为有实践无理论,或者理论表达不完整;二是实践不落地,主要表现为有理论无实践,或者实践操作性不强;三是理论与实践脱节,主要表现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相关性或因果关系不明显。

(一)理论不自恰

中小学教师学术论文的理论不自恰,主要有两种具体表现。一种是论文内容多是教育教学中的个人认识或见证叙述,并没有对个人认识或见证叙述作理论提升,未揭示出客观事物的本质或规律。比如,关于“丛林造屋”的论文,原文只是描述了幼儿“丛林造屋”的游戏过程,作者没有阐述游戏的设计理念、游戏的价值,也没有对幼儿完成游戏后进行经验总结或问题反思。另一种是论文中有理论视角,但在具体的论述过程中理论视角的功能不明显,抑或只是作为一个独立词语存在。比如,《体教融合理念下高中排球教学改进措施研究———以发球与接发球为例》一文从学生发球、接发球技术是体教融合的重要任务,做好体教融合需要教师转变思路,做好体教融合还需教师在教学之外主动作为三个部分,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进行论述,但“体教融合”这一理论视角仅在引言的第一句话以及各层级标题中有所提及,它的内涵、特征或价值等未做单独论述,对教学实例的分析也没有体现“体教融合”的理论。

(二)实践不落地

查看全文

现当代文学论文写作综述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规模的日益扩大和社会对实用性人才需要的增加.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人文素质的提高.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作为中文专业的必修课,中国现当代文学因其课程特点.决定其教学目的应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批评能力为主.而论文写作作为该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下面笔者结合几年来的教学经验.想就专业论文的写作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论文选题应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难易程度应适中。教师应注重加强学生的选题意识,提前告知学生在平时读书、上课的过程中.注意寻找自己阅读的兴趣点,积累与之有关的知识并勤于思考,发现其中有意义的话题。同时,学生应对本学科的选题范围有所了解,最好能选择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难易适中的话题。我们知道,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有四个研究方向或选题类型,它们是文学史研究,作家作品研究,文体研究和社团、流派、思潮、创作群体研究。选择论题应考虑自己的学术个性、知识背景等实际情况,量力而为。一般来讲具有综合全面的知识、擅长宏观把握的研究者,可能更适合选择文学史研究以及社团、流派、思潮和创作群体研究;而对于一个感受力较好、文体意识较强的研究者来说,可能更乐于选择作品研究和文体研究这样的方向。具体到高职院校中文专业的学生.由于他们接触这一学科的时间较短,缺乏本科生那样的系统全面的知识储备.对文学史流于浮光掠影式的印象,因此,选择作家作品研究这一范围更适合、也更容易把握一些。

二、掌握有效的收集材料的方法和途径.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强。

学术研究的方法规则是实证和逻辑,所以,当确定了研究课题之后,紧接着要做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收集材料。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而言.任何课题的研究都必须包括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作品三方面的材料。文学理论的功能在于确定研究者的思维框架.建立逻辑结构。文学史的功能在于为研究者提供一个坐标和标准尺度.它决定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选择,使其知宏观大局和纵横深浅。而作家作品是文学研究的核心对象、本体对象.是文学研究成为文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直接与研究者的审美才能、文学修养发生关系。从大的方面了解了需要收集哪些方面的材料后,还要熟悉收集材料的途径。对于现当代文学来说,材料简单地说表现为图书和论文两种形式。图书一般通过图书馆的检索系统查询。论文和某些文学作品则要通过期刊检索。教师可适当向学生介绍推荐一些在本学科有影响、且对学生论文写作有帮助的研究性刊物和工具类书.使之在收集材料时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三、认真阅读作品。熟悉材料。培养问题意识。形成论文观点。

查看全文

发北大核心期刊如何操作

北大中心是北京大学图书馆联合很多学术界权威专家鉴定,国内几所大学的图书馆根据期刊的引文率、转载率、文摘率等目标确定的。承认中心期刊的规范也是由某些大学图书馆制定的,并且各学校图书馆的评比、录入规范也不尽相同,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

北大中心是学术界对某类期刊的界说,一种期刊等级的区分。它的对象是,中文学术期刊。是根据期刊影响因子等诸多要素所区分的期刊。北大中心是北京大学图书馆联合很多学术界权威专家鉴定,国内几所大学的图书馆根据期刊的引文率、转载率、文摘率等目标确定的。承认中心期刊的规范也是由某些大学图书馆制定的,并且各学校图书馆的评比、录入规范也不尽相同,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1].从影响力来讲,其等级属同类区分中较权威的一种。是除南大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以外学术影响力最权威的一种。又称"中文中心(PKU)"。

发北大核心期刊的人员主要为评审高级职称或是对于博士、研究生等一些学术研究人员比较受欢迎。北大核心期刊在发表上要注意的事项与期刊的了解上,这些都是对于北大核心期刊投稿的主要掌握的信息。就总结了有关发北大核心期刊的相关信息。

1、论文质量

我们都知道北大核心期刊的要求十分严格,只要论文质量上有所保证,那么论文被收录的几率就是很大的。比如:的过程当中自己的文章质量一定要提上去,这是最关键的一点,重复率必须要滴,一般国内的核心期刊要求的重复率都不能超过10%,当然了不同的刊物对于率上有所不同,为此建议我们还是对于要投稿的刊物信息进行掌握。

2、论文原则

查看全文

南朝文学的形式美学分析论文

一南朝文学形式美学倾向的哲学基础

弄清南朝文学的形式美学倾向的成因和它导致的结果,是重新认识这一现象的关键所在。概括而言,其形成受到了玄学哲学在思维上的语言策略和南朝后期儒、玄、佛合流趋势中,佛经翻译对语言与文体的探索风气的直接影响,因而有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变革的背景。众所周知,东晋南朝时期,社会文化较西晋有很大的变化。从根本上说,先秦以来中国哲学在实践中体味哲理的思维方式,在玄学哲学中发生了趋向于形而上学的转变。正是这一转变,使具体的社会规范与人间秩序的合理性受到了质疑和追问,世界万物的终极性问题被凸现出来。汤用彤曾指出,从汉末到魏晋,思想和议论从“具体人事”到“抽象玄理”的演进是学问演进的必然趋势③。宇宙万物、社会伦常等实体性问题不再是哲学家关注的中心,宇宙的本原与终极的依据就成了核心话题,而“有”与“无”、“言”与“意”就成了思想史的关键性词语。思想界形成了热衷于探讨宇宙本原等形而上问题的风气。依照哲学发展的一般规律性,哲学思想的形而上学倾向,必然会引发人们对于表达思想的工具——语言的重新认知这一时期士人思想空前活跃,挣脱了一尊儒学与一统帝国文化统治的十字转换思维角度,从群体转向个体,从共性转向个性……生动地显示了时人对于宇宙间物质多样性法则的特殊注意。这种致思趋向,引发了人们对于两汉以来掩蔽于经学羽翼,桎梏于儒学一统格局的文化各门类的全新认识,从而推动文学、艺术乃至史学进入本体独立发展的轨道④。玄学哲学的语言策略,即玄学家通过对传统经典的重新诠释活动而完成对玄学哲学体系的建构。玄学家大多借助于对经典(儒家经典如《论语》、《周易》等,道家经典如《老子》、《庄子》等)的再诠释而阐明己说。玄学在对儒、道思想和佛

教思想的批判与调和中,发展了文士的语言逻辑思辨能力,并把语言从业已僵化的形式(儒家经典章句注疏)和内容(礼教)中彻底解放出来,使之成为玄学体认世界和自身的重要媒介。梅洛?庞蒂说:“只有通过语言的媒介,我才能把握住自己的思维和自己的实存。”⑤玄学家正是借助于语言这一媒介,经过对经典语义层面的颠覆,进行对传统哲学观的改造。玄学清谈的形而上学特征,导致哲学对语言问题的高度关注;后期玄学甚至发展到不重视谈论的内容,而专注于其语言形式⑥。谈者出言须“辞约而旨达”,言语特别注重简约,要能片言析理⑦。玄学不再是处于原创阶段的思想,真诚的哲理思索意味逐渐淡化,更多的是作为语言训练式的思辨游戏和表达人生态度的文学演练。东晋以后的援佛入玄和佛教的进一步本土化,使“礼教”与“性情”之争、儒学与玄学之争终于以彼此和解告终,推动大规模的汉译佛经以及梵呗诵经活动。宋文帝立儒、玄、文、史四馆;宋明帝立儒、道、文、史、阴阳五部。齐武帝、梁武帝等君主都推崇佛教,支持译经、说法及唱导诵赞活动⑧,上层文人如谢灵运、颜延之、沈约、王融、张融等都热心参与。译经文体常在不失原义的前提下,采用汉文学的形式⑨。梵呗与唱导歌赞,俱为佛法传入以后产生的宗教诗歌,它们的句式略同于佛偈,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据载南朝时有些唱导师在斋会上从事唱导,竞能连续咏唱出一长串五、七言歌赞。他们宣唱的歌辞体制铺张恢廓,声音贯若连珠,往往达到使听者忘倦的程度,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⑩。这从声韵、词汇、语法、及文体风格等诸多方面影响及于文学文体11。玄学哲学所使用“寄言出意”、“得意忘言”的方法,是通过有限的言象世界把握无限的世界本体。佛教本土化的关键也倚重于语言策略12。南朝文人主要以诠释、谈说、论辩、译经、著述等语言活动为策略对“有无”、“形神”等命题进行逻辑推论。可见思想界的革命实际上是从语言的革命开始,又是以语言功能的分化与廓清为终结的。在这一人潮流中,以诗赋为主的文学的本体特点,从语言形式的角度得到了越来越明晰的界定。文学语言没有了载道宗经、叙事记言的种种束缚,进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于是形成了以文学语言形式的探索为焦点的“形式主义”文学思潮,确立了语言形式在文学艺术中的主导地位。沈约、王融、刘勰、钟嵘、萧绎、箫纲等人以文学语言形式的演变为尺度考察、评价此前及当时的文学,并建立了以形式为主要视点的文学观,并提出了对诗赋创作的具体要求。

二形式美学观照下的

文学观、语言观南朝哲学思维的语言策略,促使文士在创作中对语言潜在表现功能的进一步发掘。在先秦学术的“自家争鸣”和秦汉以来文学创作积累的经验的基础上,受玄学思辨及佛经的转译等风气的影响,南朝文人对语言和社会文化、思想情感的表达之关系有了充分的认识。汉语的语法特点、表现功能在和梵文的对比中更加明确。玄学讲“寄言出意”,佛教也以为“非言无以畅义”。“言意”关系是重要的玄学命题。王弼、荀粲一派及佛家虽认为语言只不过是表达手段,但意的表达义不得不依靠语言。所以他们虽然在理论上讲“得意忘言”、“不落言筌”,认为“名”“言”皆非实相,但实际仍很重视语言。欧阳建、王导等主言能尽意论的一派则充分肯定语言对哲学实践的重要性,认为是语言给了人认知世界的契机。欧阳建《言尽意论》云:理得于心,非言不畅;物定于彼,非名不辩。言不畅志,则无以相接;名不辩物,则鉴识不显。鉴识显而名品殊,言称接而情志畅……名逐物而迁,言因理而变。此犹声发响应,形存影附,不得相

与为二矣。这段话十分精辟地说明了语言和思想情感的依存关系:理得于心,非言不畅,二者犹如形影,不能分割。王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查看全文

双核心期刊简介

2000年8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召开了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座谈会,研讨创建品牌,迎接“入世”挑战的问题。这次会议在中国期刊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期刊创品牌的意识有所增加。2000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部长丁关根就国家新闻出版署召开的全国百种重点科技期刊座谈会作出批示:“尽最大努力,建设‘中国期刊方阵’,创出10~20个有世界影响的名牌期刊”。国家新闻出版署将建设“中国期刊方阵”,创立有世界影响的名牌期刊,作为促进我国报刊繁荣发展的工作重点。

将中国现有的8725种期刊分为四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双效”期刊,就是选取10%~15%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好的重点期刊,大约1000种,这是“中国期刊方阵”的基础;第二个层面是“双百”期刊,就是每两年评选的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和全国百种重点科技期刊,约200种;第三个层面是“双奖”期刊,就是荣获“国家期刊奖”和“国家期刊奖提名奖”的期刊,约100种,实际上是国内的名牌期刊;第四个层面是“双高”期刊,就是高科技和高学术水平的期刊,可以作为创立有世界影响的名牌期刊的基础。争取经过5年的努力,创出10~20个在世界上有影响的名牌期刊。按“中国期刊方阵”中层面的划分,“双高”是最高的。这些期刊都是从已荣获“国家期刊奖”的期刊中精选出来的。

根据“中国期刊方阵”的正式工作方案,全国科技期刊的评选推荐工作统一由国家科技部负责。科技部公布的评选结果,共评出716种科技期刊进入“中国期刊方阵”,高校期刊入选113种。其中,高知名度、高学术水平期刊(双高期刊)40种,高校占7种;国家期刊奖、国家期刊提名奖期刊(双奖期刊)58种,高校占3种;百种重点社科期刊、百种重点科技期刊(双百期刊)122种,高校占18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好的期刊(双效期刊)496种,高校占85种。

2004年度核心期刊是指被列入2004年版《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期刊。《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介绍:

1.产生背景

80年代末期,由于期刊品种大量增加、期刊价格连续上涨,图书经费严重不足,图书情报部门只能裁减期刊订购的数量和品种。当时特别需要对学术期刊进行评价的参考工具,以帮助确定必须订购期刊和可以裁减期刊的名单;此外,图书情报部门在期刊读者导读工作中也十分需要这方面的参考工具。那时,虽然已有一些零星的单学科核心期刊研究成果,但在对我国出版的全部中文学术期刊进行评价方面仍是空白,找不到一部实用的大型参考工具。于是,研究和编制一种兼具科学性、客观性、实用性的中文学术期刊评价工具便成为图书情报部门期刊工作者的共同责任和心愿。

查看全文

骨外科学类科技核心期刊评价指标分析

科技期刊是一种发表自然科学理论及专业技术的杂志,是科技工作者宣布科研成果的直接渠道,同时也是积累和传播科学技术的平台,最终促进先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自1987年开始从事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工作,经过严格的同行评议和定量评价,每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选取国内各学科领域中较重要的、能反映本学科发展水平的科技期刊,即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笔者就国内主要的几种骨外科学类核心期刊近5年的评价指标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数据来源根据2019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1]显示,骨外科学类核心期刊有16种,分别为《骨科》、《国际骨科学杂志》、《脊柱外科杂志》、《颈腰痛杂志》、《临床骨科杂志》、《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实用骨科杂志》、《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中国骨与关节杂志》、《中国脊柱脊髓杂志》、《中华创伤骨科杂志》、《中华骨科杂志》、《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中华肩肘外科电子杂志》、《中华手外科杂志》。以上杂志中《中华肩肘外科电子杂志》2016年进入目录,而其余期刊近5年均未被退出核心期刊目录。选取核心影响因子排名前5位的骨外科学类核心期刊进行分析,分别是《中华骨科杂志》、《中国脊柱脊髓杂志》、《中华创伤骨科杂志》、《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9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的数据来源于2018年度期刊发表的论文。1.2评价指标与研究方法选取5个主要评价指标[2]进行比较分析:①核心影响因子,即期刊前2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与期刊前2年总数之比。②核心总被引频次,即期刊自创刊以来所有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③学科影响指标,即期刊所在学科内引用该刊的期刊数占全部期刊数量的比例。④AR论文量,即期刊所发表的论文中文献类型为学术性论文(Article)和综述评论性论文(Review)的论文数量。⑤基金论文比,即国家、省部级以上及其他各类重要基金资助的论文占全部论文的比例。统计期刊2014~2018年的各项评价指标,列表并采用描述性分析。

2结果

《中华骨科杂志》、《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近5年平均核心影响因子高于其他3种期刊,总体上《中华骨科杂志》、《中国脊柱脊髓杂志》、《中华创伤骨科杂志》核心影响因子趋于平稳。《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近5年核心影响因子呈上升趋势。《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近5年核心影响因子波动较大,但2014年影响因子为2.614,在当年所有医学核心期刊中位列第一。见表1。《中华骨科杂志》近5年平均核心总被引频次最高,《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其次,《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最少。见表2。《中华骨科杂志》、《中华创伤骨科杂志》、《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近5年学科影响指标均达到100%,而《中国脊柱脊髓杂志》与《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仅达到90%左右。见表3。《中华骨科杂志》、《中华创伤骨科杂志》、《中国脊柱脊髓杂志》近5年平均AR论文量没有太大差异,但明显大于《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与《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见表4。《中华骨科杂志》、《中华创伤骨科杂志》近5年平均基金论文比明显高于其他3种期刊,接近50%,而《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近5年平均基金论文比最低,仅22%。见表5。

3讨论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