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源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1 21:24:5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文化资源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旅游资源与文化保护论文
1案例分析与研究
1.1国内外研究水平和发展案例俄罗斯对本国古代宗教文明小城镇——苏仕达的开发、意大利对其南部阿玛尔菲海岸最漂亮的小镇——波西塔诺进行的整体规划。我国四川九寨沟等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以及正在规划的黑河新生乡的鄂伦春族聚居区等。
1.2对于怎么样保护和传承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1)保证民族文化艺术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地和环境正所谓“一方水土,一方人”比如黑龙江省黑河市新生乡鄂伦春族聚居区,该村和周围的一些村子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习俗。而正在研究当中的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的哈拉新村,民间也还普遍保持着传统的种种民俗,乡村里还自发组织的民间歌舞、民族节日等活动。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也会使更多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层出不穷。
(2)提高对民族特色文化的自知、自识、自尊、自重的意识民众的文化品位、认识水平、时尚潮流是需要正确地引导的。由于受城市建筑现代化的影响,很多居民都想拆掉传统的土木结构房屋改建钢筋水泥房,认为这才是进步的。事实说明,当前中国的文化建设最为迫切的就是对民族特色文化的自知、自识、自尊、自重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减少“文化灾难”。
(3)采取多元性的方法进行民间文化的传承发展
网络传播文化资源论文
v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东莞地区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建设情况;依托总分馆体系,推进共享工程建设;依托总分馆体系,提升共享工程服务效果;对东莞共享工程建设的经验总结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东莞共享工程的概况与建设目标、如今东莞共享工程的建设情况、东莞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的简介、依托总分馆体系,把镇级图书馆改造成基层服务点、以镇(街)图书馆为依托,发挥其辐射作用,向农村推广共享工程、以丰富的电子资源为卖点,"推销"共享工程,吸引基层加入成为服务点、定期组织培训班,通过考核制度提升工作人员的素质、不拘形式,以创新的服务方式服务群众、依托总分馆体系,推进共享工程建设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共享工程目前存在的不足、对进一步完善共享工程服务的探讨等,具体请详见。
1.东莞地区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建设情况;
1.1东莞共享工程的概况与建设目标;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东莞市分中心自2003年成立以来,根据国务院、文化部的要求,结合地区实际和图书馆发展趋向,依托全市城乡图书馆总分馆网络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文化共享工程分中心、镇级基层服务点和村级基层服务点三级网络建设,形成了城市帮助农村、中心带动基层、区域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1.2如今东莞共享工程的建设情况;
民俗资源弘扬民族文化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简介;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开发与利用现况;已取得成果、不足以及改进方案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南京素称六朝胜地,十朝都会,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一组具有典型明清建筑风格的古建筑群、南京地区收藏陈列民俗物品、研究民风民俗、弘扬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专门机构、资源整合与关联开发、南京市相关部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原貌修复、一期工程范围内的南捕厅历史街区传统民居保护的主体部分、民俗技艺现场表演与旧时习俗重现、与各大高校实现基地共建,促进文化交流、民俗资源开发利用,硕果累累、开发中的不足以及改进方案等,具体请详见。
南京素称六朝胜地,十朝都会,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南京的民俗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蕴藏,包孕着南京地区主要是汉族人群的共同心愿特征,代表着南京地区人群参与意识的选择。南京地处长江下游,属长江流域风俗文化圈,因地理位置、人口构成、社会形态、经济条件等因素而形成独具金陵古都特色的民俗文化。
一、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简介
"甘熙故居"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为甘熙之父甘福所造。后经甘熙等续建,占地达12000平方米,由三组五进穿堂式古建筑群组成,民间俗称"九十九间半"。还建有后花园、藏书楼,惜于太平天国时期毁于战火。现存古建筑面积约8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位于南京市南捕厅15、17、19号和大板巷42号,这是一组具有典型明清建筑风格的古建筑群,"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置身此地,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浓厚的市井生活气息和古代民居建筑艺术的精巧。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于1986年开始筹建,1992年11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它是南京地区收藏陈列民俗物品、研究民风民俗、弘扬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专门机构。1982年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4月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是目前我国南方大城市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民居巨宅。
原始根亲文化的资源研究论文
摘要:根亲文化旅游作为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旅游形式。固始县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因缘,成为闽台及东南亚华人华侨的重要的祖根地之一。加快根亲文化旅游发展,对推动固始旅游的发展,振兴固始社会经济文化事业,加强区域交流和合作,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都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分析了固始根亲文化旅游开发的优势条件,提出了根亲文化旅游开发的战略措施。
关键词:河南固始;根亲文化;战略意义;策略措施
河南省固始县地处鄂豫皖三省结合部,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那里的地势平坦,便于牛马车驾的行驶,同时也是南下渡过长江到闽浙必经之地。在由晋唐至明清的漫长岁月里,作为历史上中原地区向皖苏闽粤浙赣尤其是闽台一带移民的肇始地和集散地,在中原移民史上具有重要位置和深远影响。其间有四次较大规模的“移民潮”,举族南迁固始籍民,带去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和农耕文明,加速了我国东南边陲社会的发展进程。经数代繁衍迁徙,移居闽地的固始籍后裔渐次遍布闽、浙、粤、港、澳、台等及日、新、马、菲、加、美等国,无数闽台同胞、海外侨胞,由古至今谱载口授,代不失传;牢记乡关祖地,勿忘“光州固始”。每年都有数以千计的华人华侨来到固始寻根谒祖、反哺投资兴建家园。固始因而成为蜚声海内外的“中原侨乡、唐人故里”。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如何发展区位地缘和旅游资源优势,无疑是固始旅游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
根亲文化的定义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定论,但比较一致看法是:以血缘、地缘关系为基础,以姓氏和宗族为纽带对祖先发源地追索和探究的一种区域文化现象。它的主要特点有:血缘性、地域性、凝聚性和情感性。主要内容涉及到:姓氏文化、移民文化、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它不完全等同于寻根文化,除寻根这个主体之外,还有突出的是亲缘,亲情,即寻根恳亲,认祖归宗,缅怀先贤。
一、根亲文化旅游开发的条件和优势分析
河南省固始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历史因缘,历史上曾作为中原地区向东南沿海数次大规模移民的肇始地和集散地,现已成为闽台和一些海外华人华侨公认的的祖根地,这为固始发展根亲文化旅游带来得天独厚的条件。所形成的旅游资源的个性与特色是其他地区无法相比的。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实证思考论文
【论文关键词】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模式
【论文摘要】本文以廊坊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为例,分析共享工程建设模式,提出以群众文化需求为根本,以政府主导为关键,以资源建设为支撑点,以服务创新为着力点的共享工程基本模式,从而建成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文化需求的惠民工程。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我国文化事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对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整合并利用现代通信、传播技术,把优秀的文化信息资源直接传送到城乡基层群众身边的一项国家级文化重点建设工程。廊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坚持从地方特色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人手,把文化共享工程资源建设与数字图书馆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各级公共图书馆和基层文化站为依托,初步形成了市、县、乡统一联网、资源共享的文化信息资源网。截止目前,廊坊市已经建立了1个市级支中心,10个县级支中心,366个基层站点,在共享国家中心、省级分中心共享资源的基础上,市、县两级又收集了45万册电子图书、5401)种电子期刊、10个专题数据库、近20部地方戏曲、700余部农业种植、养殖视频资料及地方实时动态新闻、消息等,积累数字资源达10TB,为文化共享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
1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基本情况
1.1整合与提高并重,搭建技术服务平台
廊坊市按照国家中心的标准规范要求,紧紧依托市、县两级图书馆,以基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社区)文化站、村文化室、校园网、有线电视网、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为依托,在原来数字图书馆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资源,添置新的机器设备,丰富网络资源,提高服务能力。以此,建立了全市统一的技术服务平台、资源建设中心、技术支持中心,搭建起开展文化信息服务的平台,提出实行统一服务、分级管理,建立起覆盖全市的文化信息资源服务网络。在建设过程中,首先是坚持调查研究先行,组成专门调研组,调查了解现状,明确各地专业技术人员、设备安装场地及内外部环境的具体要求,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在此基础上,又多次召开专业技术人员研讨会,并请专家论证,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在国家、省拨设备的基础上,又分别购置了交换机、磁盘阵列柜、不间断电源、投影仪、PC机、卫星接收设备等,以此搭建共享网络,使各站点既能成为信息的接收地,又能成为信息的源。其次是坚持点面结合、以点带面。采取先试建、再推广,先建网、再提高的方法,推动基层服务站点建设,先在各县建立起分中心,之后确定一批地方政府重视、财政保障有力、硬件基础较好、技术过硬的乡镇建立基层服务站点(中心),通过首批基层服务站点的实际服务效果和社会影响力,辐射和带动其它乡镇,充分展示了文化领域的信息化发展方向和先进文化传播的渠道。
云南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探讨论文
论文关键词:云南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思考
论文摘要:随着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我省的深入实施。出现了一些认识上、投入上、机制上的困难和问题。结合云南的实际,就如何做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提出了几点看法。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是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工程,其主要内容是利用计算机、网络通讯和多媒体等高新技术,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通过共享工程服务网络.以卫星网、互联网、有线电视及数字电视网、镜像、移动存储、光盘等方式,实现各类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的共建共享.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数字化、均等化的公益文化服务。笔者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图书馆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就如何实施好文化共享工程谈几点看法。
1建立健全文化共事工程的保障机制
1.1制定云南省各级支中心和农文网培学校管理办法
由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与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通知相衔接。上世纪80年代云南省文化厅制定的《云南省州、市图书馆工作条例》和<云南省县级图书馆工作条例》分别成了各级政府实施图书馆建设的政策依据。因此,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及时制定下发关于文化共享工程的管理办法,将能够敦促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切实做好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工作。
人力资源的跨文化管理论文
一、跨文化管理的内涵
所谓跨文化管理,是指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事的管理,是跨国公司在跨国经营过程中,对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类型、不同文化发展阶段的子公司所在国的文化采取包容的管理方法,并据此创造出公司独特文化的管理过程。它要求管理者改变传统的单元文化的管理观念,把管理重心转向对企业所具有的多元文化的把握和文化差异的认识上,运用文化的协同作用,克服多元文化和文化差异带来的困难,充分发挥多元文化和文化差异所具有的潜能和优势,使国际企业具有生机和活力。需要强调的是,跨文化管理,决不是文化的同一化,而是在保持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兼收并蓄,不断创新,建立既有自己特色又充分吸纳人类先进文化成果的管理模式。
跨文化管理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企业外部的跨文化管理问题,即针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并且与企业打交道的供应者、顾客、竞争者、相关利益群体等的管理;另一方面是企业内部的跨文化管理,即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雇员的管理。
二、跨文化管理的特征
跨文化管理比其它企业的管理要困难得多,这是由跨文化管理的以下特征决定的。
1.人员结构多元化
文化资源共享十一五综述论文
[论文关键词]共享工程贵州省中心;十一五;综述
[论文摘要]概述了贵州省共享工程的实施建设情况、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2002年文化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的一项社会文化建设标志性工程,是一项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新工程,是国家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二号工程,是“十一五”期间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项重大工程。它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将中华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与整合,通过互联网、卫星、光盘等方式,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
1基本情况
2002年共享工程开展试点工作以来,贵州争取到了当年国家的两个基层试点单位名额,在贵阳市图书馆和遵义市图书馆开展试点工作;;2006年5月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贵州省分中心经省人事厅、省编委办批准在贵州省图书馆正式成立,批准中心编制为12人,在省文化共享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及省图书馆的领导下专门负责贵州的“文化共享工程”工作。目前有工作人员9人,省中心工作运转正常,贵州数字文化网已建成开通并对外提供优秀数字文化信息服务,网站点击率已经达到33万余次。省中心自成立以来,接收国家中心下发光盘12533张,刻录了中国农业知识仓库、农村医药科普知识库、农广天地、共享美好夏日系列电影、贵州民族戏曲、少数民族舞蹈等2000余种83000余张光盘发放到各基层点为群众服务。目前,省中心文化信息资源总量已达30TB,每月平均刻录光盘5000张发往各级支中心。“十一五”期间,省中心完成资源建设总量近2.STB,2009年上交国家中心(侗族大歌》、《玉屏萧笛》、《蜡染》、《八音坐唱》等5个多媒体资源库和1个高清专题片;另外有3个视频资源库已经完成,即将上交国家中心。2009年底,省中心又派人前往黔西南、黔东南等地,完成了10个多媒体库和10个文化专题片的资源收集、拍摄工作,将于2010年上半年制作完成。
省中心定期向国家中心和贵州共享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报送工作简报,现已连续出版23期。共享工程的实施迅速扭转贵州贫困地区的信息匾乏和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将产生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文化资源共享推进信息化探讨论文
论文关键词:文化信息共享农村信息化
论文摘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一项文化创新工程,本文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所具备的有利条件,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发挥共享工程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进行了阐述。
“三农”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农村地区信息相对闭塞、教育相对落后。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是衡量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现代化程度和经济成长能力的重要标志。农村信息化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方面。在新农村建设中,不仅农业生产需要信息化,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等都离不开信息化建设。
2007年,称得上是我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发展进人快车道的标志年。在这一年里,中央各部委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给予高度重视,从政策规划、项目安排、资金支持、人才培养等多个环节提供保障。国家的信息化宏观政策、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基础设施、重点工程的建设、科技创新步伐、国际、国内IT企业对中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关注,我国农村网民的数量等都有了一个长足的发展。据统计,截止2007年10月,全国约70万个行政村,通电话的行政村比重已经达到了99%,农村网民数量突破3700万人。农村信息化加快了农业科技的普及,提高了农民科技和文化素质,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指出:按照求实效、重服务、广覆盖、多模式的要求,整合资源,共建平台,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积极探索信息服务进村人户的途径和办法。深人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民书屋工程,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
1共享工程助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有利条件
传统法律文化与法治资源论文
[论文关键词]法治传统法律文化借鉴
[论文摘要]推进中国法治进程,不仅需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法律制度和法治经验,也要重视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扬弃。中国的传统法律文化在价值取向、内容和形式方面都蕴含着现代法治的资源。
如何设计和建设当代中国的法治大厦,无疑是一个政府和民众都非常关注的问题。达成共识的一点是必须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法律制度和法治经验,因为尽管各个国家法律产生的历史条件不同,但作为法律制度则有共同之处。正如当代美国法律哲学家埃德加·博登海默所说:“我以为,任何值得被称之为法律制度的制度,必须关注某些超越特定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相对性的基本价值。在这些价值中,较为重要的有自由、安全和平等。”“尽管社会秩序会因社会和经济制度的特定性质不则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我却依然相信,一种完全无视或根本忽视上述基本价值中任何一个或多个价值的社会秩序,不能被认为是一种真正的法律秩序。”①的确,学习和借鉴是非常必要的,但似乎另一点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那就是如何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吸收养分。笔者认为,建设当代中国的法治社会,要充分吸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合理因素,这不仅是因为传统法律文化已内化为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一部分,而且无论在思想层面,还是在制度层面,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都有值得我们汲取的法治资源。
一、在法律价值取向上,整体、系统的法律价值观具有借鉴价值
在思维方式上,强调整体性、和谐性、统一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从先秦诸子的天人之辨,到汉代董仲舒“天人合而为一”命题的明确提出,再到宋明理学家“万物一体”论的形成,整体观鲜明地贯穿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全过程。《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这种整体思维方式对中国传统法律的价值取向和运转模式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传统法律的运作模式是,实现太平盛世,仅仅依靠法律是不够的,“礼乐政刑”交相使用才是合理可行的选择。《礼记·乐记》称:“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政、刑,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隋书》称:“夫为国之体有四焉,一曰仁义,二曰礼制,三日法令,四曰刑罚。”②后来,白居易,朱熹、丘浚等人也有类似的论述。明丘浚说:“礼乐者,政刑之本;刑政者,礼乐之辅。”③“德礼政刑四者,王道之治理之具也。”④可以看出,在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眼中,礼、乐、政、刑各有其功能和作用,礼乐启人向善,政刑惩奸止暴,四者各司其职,交相为用,形成一于运动的、系统的整体,从而使自然、社会、人生得以和谐,法律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在价值取向上,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强调“集体本位”。中国古代以家庭和家族作为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和国家政权的社会基础,个人是家族的缩影,国家是家族的放大。法律的功能首先在于确立和维护宗法等级制度,在确认社会总体利益的前提下来规定个人的权利义务。
不可否认,这种系统的法律价值观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伦道德对法的精神的阉割和整体性对个体性的淹没。但蕴含其中的“以整体的观点发挥法在治国和维持社会秩序中的作用”的理念,对于推进我国的法治进程仍有借鉴意义。其一,法治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由法治原则、法治制度、法治组织、法治观念、法治过程共同构成的整体,是一个由合乎法治要求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律监督共同构成的整体,甚至是法治内部各要素及其整体与社会协调统一的整体。只有单项发展,没有全面推进,是不能建成现代法治的。其二,在司法实践中,应注意防止单纯惩罚主义,既重视依法审判,也要重视思想教育,劝人悔过自新,导人向善。其三,就法治的驱动模式而言,中国法治化应当走政府推进型与社会推进型相结合的道路,既需要国家和政府自觉地担负起正确引导法治方向的时代责任,也需要社会民众的广泛参与,使依法治国拥有牢固的社会群众基础,进而保证法治旺盛的生命力和动力来源。其四,当前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时,至少在一段时间内仍须把社会的安全和秩序摆在重要地位,而不是只强调个人权利与自由。现代法治已形成了一套普适性的价值体系,包括正义、安全、权利、自由、秩序等等。然而,在不同的法治模式中,体现这套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却可以有所不同。中国的传统社会结构具有独特性,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的是群体、亲情、和谐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法律所要实现的首要价值不是别的,而是社会秩序。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传统的群体本位的价值取向和心理惯性的影响,以及体现这种价值取向的习惯法或民间法在调整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都要求我们在推进法治的进程中,不能一味地追究排他性的个人本位,而是要同时高度重视社会的秩序和安全,以保障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文化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