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源机制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4 01:08:2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文化资源机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公共文化资源配置机制研究
摘要: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关键是建立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公共文化资源配置机制,创新资源配置方式,促进公共文化资源有效保障、高度统筹、高效循环和精准使用。在分析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基础上,理清公共文化资源配置的内在逻辑和基本要素,提出创新公共文化资源配置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资源配置;服务效能
党的五中全会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科学判断,提出“十四五”时期要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要求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高质量发展,就是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作为国家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已经从建机制、搭框架、建设施、铺网络的阶段步入完善服务体系、扩大覆盖面、增强实效性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资源配置是所有门类公共服务的核心问题。建立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资源配置机制,促进公共文化资源高度统筹、高效循环和精准使用,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一、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及要求
高质量发展是发展经济学的核心概念。高质量发展是定性要求,突出成本意识、效率观念,强调提高事业发展的能力、效率、效益。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着力解决好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以更加平衡更加充分的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公共文化服务主要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内涵,构成了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决定了公共文化服务具有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特点。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必然要求充分体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特点,高水平实现基本功能。
(一)空间布局体现均衡性、便利性
人力资源管理视域下企业文化落地机制探讨
摘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人力资源,核心是“以人为本”,起关键作用的是以人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当前企业文化没有真正落地是我国大多数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而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构建科学的企业文化落地机制,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落地;机制;路径
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系统内的一个生命体,它的生存与发展严重影响着整个系统的有序运转。从某种程度来说,研究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是时代课题,必须重视。
一、问题的提出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立足之本,牵涉企业立足之本的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都是“以人为本”,两者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尤为重要。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管理过程,这个过程的本质是对人的一种科学管理和有效利用。企业文化则是一种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的实质是人性的要求,就是一种人文关怀下的统一[1]。我国学者们对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展开了广泛的研究。一方面,从企业文化的视阈研究它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和作用及两者的整合与互动性,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另一方面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视野研究它对企业文化的影响和作用及对企业文化建设的促进,这一领域的研究文献不多;而专门研究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落地的研究成果甚少。同时,当前学界在研究企业文化落地的概念时,大多数界定它为一种过程,但从未定义为一种管理过程,即强调这个过程需要管理。此外,当前我国企业已经开始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但企业文化建设到一定阶段后,遇到了企业文化没有落地生根的普遍性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一是企业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后企业员工不理解,甚至不了解企业文化;二是企业员工不认可,甚至抵制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三是员工认可并愿意遵循企业文化,但自身行为表现与企业文化相悖,企业文化未内化为员工的价值观。究其原因,一是企业没有认同企业文化也是一种管理理论,大多数企业仍只是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进行企业形象设计和品牌文化建设等。二是缺乏专业性的企业文化建设职能部门。当前多数企业的企业文化工作分散在党委工会、人力资源部及行政后勤部等部门上,因传统职能部门有其具体业务,工作重心自然不放在企业文化的工作上,从而导致负责企业文化工作时缺乏系统的思路。三是企业文化落地的机制和工作滞后,缺乏企业文化落地的运行机制。因此,综述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我国企业文化落地存在的问题及未落地的原因,笔者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认为企业文化落地是一种管理过程,这个过程需要通过规划、组织、实施、评估等管理职能促使企业使命、愿景、企业家精神等企业文化理念被全体职工认知、认同、并自觉执行、最终达到价值观和行为匹配的过程。而这个管理过程的根本就在于如何有效地让员工认同企业文化,进而引导和约束员工的行为,最终使其价值观和行为匹配。这就必须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设计者”角色,科学地构建企业文化落地的机制。
二、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文化落地的内在联系
文广局年工作计划
区文广工作要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精神为主线,以推进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为目标,以实现文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为着力点,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行城市形象、增强行城市软实力、城市凝聚力、文化感召力,为全区建设发展提供强有力文化条件和舆论环境。
一、全面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按照党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总体目标要求,在提升文化内涵上下功夫,加强全区文化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文化三级管理机制和三级管理网络队伍,完善文化服务功能,加强阵地建设和资源配置,更好保障市民的文化权益。
1、加快文化设施建设。推动“三馆合一”工程土建全部完工;区群众艺术馆开工建设;区博物馆规划选址落地。改建和新建4家社区文化中心。开工建设梅陇、颛桥两个镇的社区文化中心,改建吴泾镇和马桥镇的社区文化中心,实现全区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全面达标。加强357个标准化文化活动室管理工作,继续实施50个村、居委标准化老年活动室的文化功能和信息化建设。逐步探索开放大中学校、区属单位的文化活动设施,使社区居民享用更多的文化设施资源。
2、健全文化管理机制。完善文化三级网络管理机制。健全区群众文化指导服务中心(区群众艺术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镇、街道文化站)、村(居委)文化活动室三级网络管理机制,加强三级文化阵地规范化管理。按照《上海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管理标准》要求,加强对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文化活动室的建设管理,健全文化活动室管理制度和文化服务员考核制度。启动文化培训服务工程。对全区文化站长、社区文化中心的业务干部、文化活动室服务员,组织全面业务培训,加强艺术教育和队伍素质建设。
3、完善文化资源配送机制。按照文化下乡、服务基层、满足群众文化权益和艺术需求的要求,整合市、区两级文化活动和服务资源,形成包括知识讲座、宣传版面、影视唱片、专业辅导为主体内容的“菜单式”文化服务项目资源库。实施“百千万”文化资源配送工程,组织“家门口的高雅艺术享受”活动,将100场高雅艺术演出、5000份文化产品、20000场数字电影送到基层村镇街道,融入到全区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之中。形成“基层点菜、区里配菜、按需送菜”的菜单式宣传服务配送机制,将文化服务、培训、讲座和产品配送到各个公共文化服务网点,为镇、街道社区文化中心提供文化资源和配送文化产品。
小议体育产业整合机制及策略
一、区域特色体育产业与整合机理
区域特色体育资源整合机理。区域特色体育资源由于资源分布较为宽散,就会导致一些特色体育资源不能被社会所关注,难以引导产业发展。例如湘中梅山武术则主要是集中于湖南省新化县等周边区域,而离开该区域的人员一般很少有人来关注与认识。这样类似的特色体育资源在我国还有许多,这样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同时也将难以产生有效的经济效益,这就需要对特色体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资源整合动力来自于产业内部需要以及外部的推力,通过一个有效的机制来协助资源进行整合。通过市场调节、政府引导、文化激励以及区域协调机制来促进特色体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从特色体育产业价值链整合、特色体育产业集聚发展、以及特色体育产业与其余产业衔接与耦合三大路径来实现资源整合,进而提升特色体育产业内涵价值,促进产业良性发展。
二、区域特色体育产业整合机制
区域特色体育产业的有效发展,不仅是需要自身发展,而且还是需要相互之间进行有效整合,通过一种有效的机制来整合特色体育,为此形成有效的、具有充分竞争能力的行业。在此构建一个政府引导、文化激励、市场调节、区域协调的“四位一体”的整合机制。
(一)政府引导机制。实践证明,市场并非是万能的,它需要政府适当干预。体育产业有效发展与形成,离不开政府的有效支持与引导。当前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时间较短,是属于后发市场主义国家。体育发展基础与国情就决定了我们国家开展体育产业市场化的过程注定是曲折的、复杂的,因而其需要政府来适当引导。在这种体育资源非常稀缺的情况之下,仅仅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从而就是需要政府部门来进行干预以及调节。政府部门就是需要利用强化的政策制度、完善的规划管理以及有效的行业支持等相关机制来破解体制的约束,从而充分地整合整个市场的资源,推动整个特色体育产业规模发展。[3](p65-68)
(二)市场调节机制。自从我国在确定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市场化程度不断加快,对于体育产业的发展也是逐渐从计划配置资源的时代向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时代转换。市场调节机制也是逐渐在体育资源配置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特色体育具有独特性与观赏性,因而蕴含着巨大的投资价值,零散性的特色体育资源不利于形成整体化的规模效益,容易降低特色体育本身所蕴含的内在价值,这就是需要市场化的调节机制来帮助特色体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合理配置,从而达到整个市场需求均衡。实践证明市场机制是配置资源最为有效的方式,在特色体育产业化整个过程当中,市场化的因素已经成为资源配置最为决定的作用。我们国家的整个体育需求市场潜力大,要努力培育特色体育产业,提升特色体育市场品位,引导市场化竞争机制,以此来达到促进特色体育产业的创造与实现。[3](p65-68)
企业个人资源开发研究论文
[摘要]如何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和持续的开发,需要从企业人力资源文化、人力资源机制与政策、以及具体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三个层面采取有效措施。本文从这三个层面探讨了企业合适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
[关键词]人力资源开发体系
一、引言
在现代企业中,人力资源已经逐步取代传统的机器、厂房、设备甚至资金,成为企业中最为宝贵的资源。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逐渐改变了市场竞争的游戏规则。传统企业所看重的资金、设备、规模等都已不能再支撑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而学习、知识、灵活性和速度则成为现代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主要来源。根据资源基础理论,一个企业的核心资源必须同时满足四个条件:有价值、稀缺、不可完全模仿、不可替代。过去企业所看重的机器、设备、资金等都难以同时严格满足这四个条件,而企业所拥有的优秀人才完全满足作为企业核心能力的所有四个条件。因此,人力资源成为当今企业战略家眼中的战略性资源。然而,我国目前多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都是不到位的,要么企业领导人没有把人当“宝”看,要么企业的文化或具体的政策措施不利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因此,探讨有效人力资源开发的环境和体制,对我国企业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人力资源开发文化
文化对企业管理活动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文化本身也并不是生产力,它只是对生产力有促进或阻碍作用。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角度而言,建立一种合适的组织文化,直接关系到企业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问题在于:对一个给定的企业而言,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呢?什么样的文化才是企业合适的文化呢?如果我们笼统地谈企业文化,那么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清楚。因为文化的合适性具有明显的“权变”特征,一种文化对企业A可能很适应,但可能不适应企业B。人们都知道,美国有两个著名的公司:微软和IBM。尽管这两家公司都是美国文化下诞生的,但它们却具有非常迥异的文化。在微软公司,企业文化是很“随意”的,员工穿衬衣、牛仔裤和运动鞋上班是随意的,工作的时间和地点也具有非常的弹性,雇员甚至可以在家里办公。在微软公司,上下级之间的等级也不是很严肃的。相对而言,IBM公司的文化是“古板”的,员工上班时间穿戴整齐,上下级之间等级森严,具有明显官僚体系特征。然而,两家公司都取得了或取得过骄人的业绩,都是当今世界著名的标杆型公司。
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经济产业的逐渐转型,社会对于国民素质的要求不断提升,在这一社会背景之下,精神文明建设已经渐渐成为当前国家重点建设工程。一个企业的兴旺发达离不开企业文化的建设,而企业文化的建设正是围绕着人力资源为核心而展开的。由此可见,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是关系到企业繁荣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顺应时展的潮流,企业需要在当下经济转型的背景之下,积极地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同时将人力资源管理置于企业文化建设工程当中,以响应国家“以人文本”的文化建设主题。本文从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两者间的关系入手,进一步分析两者间存在的问题,以探寻相应的解决方法与管理措施,从而促进企业自身实力的不断增强。
关键词: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建设
1企业文化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建设之间的关系
企业文化是影响企业整体发展方向与发展态势的核心理念,人力资源管理是决定企业文化内涵与企业进步的基础性机制,因而,企业文化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依赖于企业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得以实现的,是企业得以高效运行的关键法则,但是,即便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再完善,缺乏核心企业文化理念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并不能实现企业发展的一切。同理,只具有自身特色但是缺乏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基础的企业文化也是空洞的,是不具备可实践性与可发展性的。想要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性繁荣与发展,就离不开以企业文化为主要导向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措施,也离不开具有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机智的科学的企业文化。
2人力资源管理建设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不适应性。由于传统的企业管理理念根深蒂固,许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之中常常忽略了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建设,甚至忽略了企业文化的建设。在精神文化高度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企业文化已经逐渐演变成为衡量企业发展实力的关键性因素。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要顺应时代环境的变化,不断完善、不断进步。2.2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工作理念脱节。企业文化建设这一理念在我国的推行时间尚短,加之企业对于企业文化的推广工作十分匮乏,因此还有许多企业员工未能及时地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企业员工未能认识到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这就使得企业员工在树立自身的工作理念时常常与企业文化相脱节,不能适应企业文化的需求,因而使得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处于相对滞缓状态,企业发展陷入止步不前的困境。2.3企业员工对企业文化认识不足。企业员工是企业文化的践行者,影响着企业整体实力的构建。一个庞大的企业离不开各个部门间的有效配合。但是,由于许多企业在企业文化推行工作之中忽视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作用,忽视了对员工工作理念的建设,这使得许多企业员工常常认识不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难以掌握企业文化的核心魅力,更难以将这种企业文化付诸企业工作实践活动当中来。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探讨
[摘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的新概念,其内涵和主要特征体现了时代性、创新性和开放性的要求。针对影响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导致的“管理失灵”严重;资金投入不足,使用不当;服务质量不高,人才队伍建设滞后;法律制度不健全,考评机制不规范;创新意识有待提高等主要问题,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是要按照现代国家治理理念,把握好凝聚共识、整合资源、创新方法、以人为本、建章立制等具体路径。
[关键词]公共文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路径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概念,并提出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时代任务。认识和把握这个新概念及时代任务的深刻内涵,探寻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途径,是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重要议题。
一、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和主要特征
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现代政府的重要职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前面加了“现代”二字,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意义重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代性”,源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按照现代治理理念,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突出法治基础及政府职能转变,强调多元主体协同合作。认识和把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代性”内涵,就是要按时代性、创新性和开放性的要求,摒弃以往囿于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及理念,根据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重构公共文化供给和分配方式。认识和把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代性”内涵,必须理清两个概念,一个是公共服务的概念。所谓公共服务,就是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由政府主导提供的保障全体公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求的各类服务,其中就包括文化服务。判断一种服务是否属于公共服务,关键在于其提供主体及其使用的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的性质。另一个是基本文化服务的概念。所谓基本文化服务,既不是满足公民所有的文化需求,也不是满足个别人或少数人的需求,而是满足社会大众的公共文化需求。国家现阶段界定的基本文化服务范围主要包括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上互联网、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方面。更高的要求是“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而公民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的文化需求则应该主要由市场来满足。“现代性”内涵,决定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一是服务目标的标准化、均等化。均等化强调促进公共文化资源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社会群体之间的均衡配置,当然这种配置不是简单的平均化和无差异化,而是具有“保基本”和“托底”的性质,而且是动态发展的概念。标准化则是达到均等化目标的手段,是衡量均等化程度的依据。当然,由于中国是个大国,地域差异很大,因此应该有国家强制性标准和地方选择性标准两个层面。二是供给主体的社会化、多元化。这里强调的是政府仍然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主体,但不是唯一的主体。必须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方式,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的多元化,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所要求的:“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2]三是运行机制的民主化、法制化。这是确保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必然要求。只有强化社会公众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及运行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增加决策透明度,才能确保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四是服务管理的高效化、现代化。但凡公共服务都容易出现效率低下问题,因此,服务管理的高效化、现代化就显得特别重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是要建立健全自下而上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表达机制,根据群众实际需求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同时,要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创新服务模式,促进管理方法和服务技能的现代化。
二、影响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
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
[摘要]图书馆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质量的优劣、服务效能的高低直接影响示范区建设工作的达标程度。因此,各级各类图书馆应该发挥自身优势,合理利用自身资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提高服务水平,积极宣传倡导文明、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切实提高市民精神文化素养、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服务路径研究
公共图书馆建设在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指标中占据很大的权重比例,承担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参与社会教育培训等多种职能,已逐步成为市民文化学习与教育、交流与展示、休闲与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服务型场馆。因此,图书馆应该用均衡、可持续发展的眼光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不断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创新服务方式、完善服务制度、加大服务保障,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促进大庆市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创建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并将创建成果与市民共享,形成典型示范效应。
一、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的目标及意义
大庆市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的目标是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并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1]。这就要求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过程中各级相关文化单位及机构在完成创建指标的过程中要处处体现公益、均等、便利等特征,不断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的意义是可以加大公共文化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显著增强;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制度成果,典型示范作用充分发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彰显城市形象;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项目,让市民共享创建的惠民成果;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城市涵养,进一步彰显城市文化软实力;整合文化资源,协调生态环境建设与公共文化建设。
二、大庆地区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困难
湖湘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
摘要:湖南是“革命摇篮,伟人故里”,有着门类齐全的红色物质内容和永恒的红色精神内涵,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是红色文化资源大省。湖湘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存在着内涵挖掘不够、机制不健全、缺乏整体规划、传播同质化问题严重、整合力度不够等问题。为了实现对湖湘红色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和传承,需要不断深挖湖湘红色文化特色,健全保护与传承机制,拓展其育人价值及功能的渠道,加大整合资源的力度,大力推进传播创新。
关键词:湖南;红色文化;保护;开发
作为中国近代革命的摇篮和红色文化发源地之一的湖南,有着门类齐全的红色物质内容和永恒的红色精神内涵,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是红色文化资源大省。深入保护和开发湖湘红色文化资源有利于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有利于提升湖南省的整体文化形象,有利于湖南精神文明建设。
一、湖湘红色文化资源概述
湖湘红色文化资源是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湖南人民为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而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所形成和积累的集物态、事件、人物和精神为一体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既包括秋收起义浏阳文家市会师旧址、水口革命旧址、芷江旧址等革命旧址,各地烈士遗物与革命文献资料等文物,长沙烈士陵园等各地烈士陵园及纪念馆,、刘少奇、等伟人将帅故居、烈士陵园等物质资源;也包括炎陵红军标语博物馆等各地的红色标语,《浏阳河》《东方红》等革命歌曲,《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等红色影视剧,两把菜刀闹革命、红军长征《半床被子》、欧阳海舍身救列车等革命历史故事,桂东沙田镇“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军规等红色制度文化,诗词等文学作品,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心忧天下的担当精神等革命精神,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以及物资资源所承载的精神财富等非物质资源。作为近代革命的摇篮、伟人将帅的故里、工农红军的故乡、思想的策源地,湖湘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内涵丰富、历史悠久、门类齐全、分布广泛、形式多样的特征。湖南是少数几个红色旅游资源景点多、门类齐全的省份之一,14个市州都有自己代表性的红色文化资源,有众多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还有岳麓山、新民学会旧址等红色教育基地以及长沙会战、衡阳会战、常德保卫战等红色遗址。湖湘红色文化资源内涵丰富、历史悠久还表现在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影音作品、革命故事、革命精神等多方面。湖南走出了、刘少奇、、、、罗盛教、刘维汉同志等一大批红色人物代表,他们的革命理想、坚定信念、爱国精神等先进事迹都是生动的教材,也是湖南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湖湘红色文化具有鲜明的湖南地方特色的文化属性,是源远流长的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出自湖南的一大批伟人将帅身上所体现的心忧天下的爱国情操、经世致用的务实作风、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是革命精神也是湖湘文化精髓。又如湖南境内的伟人故居、博物馆、纪念馆等红色物质财富也有湖湘文化的鲜明特色。湖南红色文化中有形的物质形态和无形的非物质形态都是具有明显的湖南特色的资源属性,其开发利用的方式、价值都深深地体现了湖湘文化烙印。当然,湖南红色文化资源因其多样化形态的存在而产生历史性、政治性、教育性等不同的属性,但都有明显的湖湘文化特色。湖湘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体现在因其丰富的内涵而具有的十分珍贵的历史史料价值,因其具备政治信仰导向功能而具有重大的政治价值,因其具备可保护、传承、开放而具有的可观的经济价值,也因其鲜明湖湘文化特色和教育属性而具有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作用。
二、湖南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现状
区域创新资源整合的机制诠释
论文关键词:区域创新资源整合实现机制
论文摘要:创新资源整合对于提高创新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从区域创新资源及其整合的概念入手,基于资源整合的三大驱动力量——市场、政府和社会的视角,详细论证了区域创新资源整合的实现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政策建议。
1引言
创新资源的有效配置是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要实现“有效配置”,“整合”是首要基础。2005年科技部等四部委联合《“十一五”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意见》,在实施原则中“整合”与“共享”被明确为平台建设的主线。在科技部的指导下,各地区不同程度先后启动了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并已取得良好成效。然而,我国科技资源共享建设启动时间不长,总体尚处于探索阶段,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推进必然会面临资源整合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其主要表现是整合难、共享难。这个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企业的创新、高校和科研机构成果的转化,而且直接造成了创新资源的闲置、重复购置和浪费,进而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如何充分有效整合已有创新资源、形成高效的创新资源体系、提高创新资源配置效力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国内外学者对创新资源的配置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现有的文献资料看,由于科技资源是创新资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学者们对创新资源配置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科技资源的研究。国外关于创新资源配置的研究目前主要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展开的,他们对宏观层面的科技资源配置研究主要是基于国家视角来进行的,其主要研究方向是关于宏观科技资源配置的比较研究和关于在科技资源配置中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的研究,并且认为,国家进行科技资源配置主要是通过科技政策和科技计划来实施的;他们对微观层面的研究主要是关于企业的研发资源配置来展开的,而在区域层面上的相关研究则比较少见。国内对创新资源整合的研究尽管涉及到了国家层面、区域层面和企业层面,但主要以国家层面的研究为主,对区域层面的研究散见于有关文献中。其主要代表性的理论是:谭清美认为,为了有效配置创新资源,必须建立区域创新资源共享网络系统…;吴建南等将科技资源整合模式划分为大学资源开放模式、孵化器整合资源模式、行业资源集聚模式以及政府下设中介机构整合资源模式;乔冬梅和杨舰等提出了利用区域科技计划整合中央与地方科技资源的具体措施;张文霞和李正风等(2007)探讨了利用地方科技投入指南来整合科技资源的制度性途径;刘丹鹤和杨舰认为科技资源的整合模式有官产学研联盟模式、技四种。本文从资源整合的三大驱动力量——市场、政府和社会的角度详细论证了区域创新资源整合的实现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简单的结论和建议。
2区域创新资源及其整合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