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源概论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3 08:47:3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文化资源概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文化资源概论

设计概论“课程思政”建构论分析

摘要:为提高设计概论“课程思政”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提供一个理解和讨论的参考文本。通过对专业“课程思政”的基本经验、形态特征、价值本源和标志元素等关键性问题的梳理,在“适应-不适应-新的适应”循环往复中,进一步对设计概论“课程思政”建构的相关结构状态作出检视和辨析。搭建起了一个可以理解和讨论设计概论“课程思政”的基本框架。有利于澄清思想认识,纠正实践偏差,深化设计概论“课程思政”教育理论及实践。

关键词:课程思政;设计概论;建构论;艺术设计专业;基本框架

当前,专业“课程思政”在各大高校有序推进,逐步深化,加速了设计概论“课程思政”的生长。设计概论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入门的核心课程,在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中,始终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德育处于首位,建构高质量的设计概论“课程思政”,成为任课教师的一种教育责任与担当。正本清源,从逻辑上讲,设计概论“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思政”,它们在基本经验、形态特征、价值本源和标志元素等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对其进一步梳理,进行设计概论“课程思政”建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根据专业“课程思政”的基本经验,建构设计概论“课程思政”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专业“课程思政”的普遍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一)专业“课程思政”的普遍经验。专业“课程思政”在传播和弘扬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聚焦用好课堂主渠道、促进教书与育人统一[1]等方面,成为设计概论“课程思政”建构的范式。设计概论引入“课程思政”,将进一步强化和发挥它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作用。1.设计概论“课程思政”的内涵。在“全课程、全员育人”的背景下,设计概论“课程思政”关乎设计专业基础理论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教育和思政教育,课程目标与原初“纯课程”较之,在功能性质、目标任务上,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设计概论“课程思政”不是要新开设或新增设一门课程,不是在原课程中再附加一章或一节或一段思政教育内容,而是在知识育人基础上对原课程育人功能的重组重构,包括:(1)深度挖掘蕴涵于原课程中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强化“显性”(形态特征、标志元素)思政、细化“隐性”(价值本源)思政;“显性”与“隐性”并重,提升育人能力,形成综合功效。(2)开辟课程新场域,将课程育人落到实处,形成知识与育人并重,高度契合,从而使“隐性”思政“显性”化、“显性”思政“工具”化、“工具”思政“系统”化。2.设计概论“课程思政”的意义。它改变了设计概论“学科中心”的课程模式,将专业“课程思政”延伸到设计概论中;它遵循设计概论的特点,将专业“课程思政”的一般原理应用到设计概论“课程思政”的建构中;它整合设计概论课程中的各个知识点,突出设计概论课程中专业知识蕴涵的育人价值,特别是整合那些对学生职业道德修养、人文艺术素养等有作全局整体发展意义的知识点。(二)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启示。专业“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为设计概论“课程思政”建构提供了可资借鉴和参考的范本。1.理论探索及成果。上海市部分高校深入贯彻和全面落实关于加强高校思政教育重要讲话,率先推出“全课程育人”方案,从而推动了多地高校专业“课程思政”理论研究的步伐。陆道坤的《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一文,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分工协作作出了明确界定;刘文红的《新闻传播课程思政论文集》一书,汇集起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孙在福、丰颖楠、齐海明的《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与实践——以〈立体构成〉为例》、以及王计平的《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实践研究——以〈环境设计原理〉课程为例》等一些文章,对艺术设计专业一些课程引入“课程思政”进行了诠释,从中管见其设计概论“课程思政”的雏形。遗憾的是,在论及专业“课程思政”大量文献中,由于研究者各自的任务目标及侧重不同,在如何建构某一门具体课程的“课程思政”上,并没有给出更进一步的阐释。2.实践经验及后果。专业“课程思政”从理论到实践,一些原先隐藏的问题先后显露出来,认识上的偏差,是将专业“课程思政”概念化和标签化,产生了严重的后果:一是负载了一些非“课程思政”本质的内容;二是偏离了专业课程标准和目标;三是削弱了“课程思政”的实效性和针对性。3.认识成果及启示。研究文献的积累,实践的进一步深化,学术界、教育界逐渐对专业“课程思政”的认识达成共识,“专业知识+思政教育”成为认识成果的“表达式”。通过可复制性,它在部分高校的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得到了固化,在推出的一些精品特色课程中也有相应的体现。主要启示:(1)在认识上,专业“课程思政”与设计概论“课程思政”这对范畴,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设计概论“课程思政”建构过程,是一个从一般到个别,实现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过程。设计概论“课程思政”孕育于专业“课程思政”,有其共性,设计概论“课程思政”具有自身的特点,是其个性。(2)在策略上,将设计概论“课程思政”建构放置到专业“课程思政”中检视,是一个从“适应”到“不适应”到“新的适应”的循环往复、不断上升的过程,设计概论“课程思政”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在检视、辨析中逐步明朗化。

二、依托专业“课程思政”的形态特征,建构设计概论“课程思政”

查看全文

思想和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

摘要:文章以遵义市为例,首先分析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其次介绍了课程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意义,最后探析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和运行。

关键词:“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红色文化;实践教学基地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程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习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通过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成就,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伟大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本课程着力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现实生活,增强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及各项方针政策的理解,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本文从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和运行出发,探讨此课程的改革方向。

一、“概论”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概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我国高校大学生必修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党中央、、教育部等相关部门一再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重要性,更是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作出重要指示:“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到教学工作的全程,而其中四门思想政治教育课则是实现以上目标的“桥头堡”[1]。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真正实施的过程中,却面临着难题,我国高校教育仍然没有打破以专业教育为核心的教育观念和模式,重视专业教育,轻视思想道德教育,这种现象不仅体现在学生层面,还体现在教师甚至学校领导层面;某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严重不足,未达到国家规定的师生比例;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经费没有全额配备;上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学生逃课现象严重,上课不认真听讲屡见不鲜。作为四门思想政治教育课之一的“概论”课,同样面临这些难题。作为“概论”课的一线教师,应当着力于学生层面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解决[2]。

二、“概论”课程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意义

查看全文

艺术概论课优质资源利用

2011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强国战略决策。而作为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之一的艺术,其发展和繁荣必须强化艺术教育的职能作用,大力发展高校艺术教育是迫在眉睫的大事。对艺术教育体制进行不断改革和反思,确立完整的多层次、立体性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真正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艺术品位,使之成为合格的21世纪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时代要求和必然选择。艺术教育对发展人的个性和创新意识、人格的完善和提升与全面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就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而言,当务之急是进行艺术教育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而其关键在于以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根本的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更新。就艺术教育中的艺术概论课程而言,建设和加强其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就成为其教育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了。众所周知,广义的教学资源是指提供给课程教学的一切基础和条件,它不仅包括人才资源、硬件软件资源、课堂环境与情境等资源;还应该包括教学主客体关系,或师生关系构成的主体间性资源,以及教材、教学内容及其教学方法资源等。狭义的教学资源则主要针对课程教学内容而言,是指提供给教学内容的知识、方法、材料等要素构成的资源。基于此,作为理论型和专业基础的艺术概论,其课程教学资源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艺术理论知识资源;二是艺术创作审美实践资源;三是艺术历史传统资源。这就不仅需要古今中外的理论体系、知识结构、学理依据及其知识谱系作为其理论资源的支撑,而且还必须依赖其他包括美术、音乐、舞蹈、书法、工艺、设计等艺术门类课程,也包括艺术史、艺术创作、艺术鉴赏、艺术批评等课程,这就构成了艺术概论课程体系和结构的关联性和课程间性。在信息化、全球化的语境下,虽然有着资源繁多、信息畅通、检索便利等有利条件,但也存在浮躁浅薄、虚实难辨、资源相对匮乏的状况。故切实做好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选择和利用的工作对于教学改革及其创新人才培养尤为重要。

一、艺术概论课程优质教学资源的辨析与确认

正如徐亮指出:“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有必要注意利用已有的资源,吸取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方面已有的条件和思路中的合理内容。这不仅可体现教育保持的连续性和改革的合法性,而且也是改革措施有可操作性,可得以实施和贯彻的关键。”[1]故而开发任何教学资源,必须重视对原有的资源条件的利用、转化和优化。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对新的优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本来教学资源是依据教学内容的目标、观念和规律来选择及确定的,它是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但作为教学资源的论据材料,过去却常被简单套入理论模式,材料资源本身的重要作用往往被轻视或忽视,出现材料与观点、理论不相吻合或难以言之成理,论之有据的现象。随着社会时展,我们应当树立艺术概论应该立足于材料资源优先的基本思路,和一切从艺术实践出发、从材料资源出发的艺术教育改革的理念,进而对艺术概论课程所需的艺术资源和理论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利用优质的教学资源来推进教学内容改革。基于此,新时期艺术概论课程的教学资源应体现以下三个方面的特性。其一,在专业主渠道的基础上拓宽多元渠道,确立多元一体的资源优质性。艺术概论有鲜明的核心价值取向性,确立资源的核心价值渠道是必要的,以具有人民性、民主性和进步性的价值取向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古今中外经历史检验的经典理论和作品作为核心的真善美统一价值体系构成了优质资源发掘的主渠道。在主渠道资源的基础上还需要多渠道拓展。从理论资源而言,西方20世纪以后的形形色色现代艺术及批评的多元资源;中国新时期以来形成的多元化、民族化、本土化的理论资源,“全球化”语境中比较文论的资源,当下学术讨论和争论的“热点”所提供的理论资源等,构成理论发展和艺术创新的“百花齐放”的资源开发格局。这就为艺术概论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渠道,需要我们通过社会调研将其合理开发,转化为教学资源,并在历史与现实的条件下,改变资源材料匮缺老化、观念陈旧的教学现状,形成多元一体的资源开发渠道和经典化选择的优质资源构成格局。其二,选择具有一定特色与优势的教学资源,加强教学资源的优质性和典型性。艺术概论课程具有指导性和前瞻性,故而资源的优质性和典型性很重要。对资源材料的处理和选择,就必须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入里,抓大放小,其目的是为了确定教学资源优质性与特色。一方面对教学资源提出更高选择要求,另一方面体现出资源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风格个性等特色。既在优质上体现出特色,又在特色中确立优质价值。因此,资源优质和优势主要体现在质量上而非数量上,当然,数量也提供了质量选择的空间和余地,只有具有一定的广度的数量支撑,才能达到一定深度、厚度的质量要求。从理论实践资源的精选而言,除艺术理论实践外,也应该从民间艺术理论实践、民族艺术理论实践、通俗艺术理论实践、大众艺术理论实践、新媒介艺术理论实践等入手,扩大理论实践资源开发途径,吸取其特色精华,使之转化为艺术概论课程教学资源。其三,注重个案、案例的典型资源的选择与开发,加强案例教学的应用性和创新性。理论课程的实践性品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个案分析和案例教学中。无论是理论个案还是实践个案都可提供实践教学和强化课堂教学实践环节的资源。过去在教学中并不缺乏例证和材料,但往往是堆砌罗列一连串材料,只有面而不见点。以个案分析和案例讨论方式教学,不仅使理论教学深入浅出、联系实际,而且也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兴趣。例如,艺术概论非常强调艺术起源及其原始艺术发生问题,过去因为缺少实物性材料,大多数观点都是依靠推论和各种各样的理论学说支撑,既没有太大说服力,又枯躁乏味,学生根本接受不了,而且也听不进去。如果在教学中选择好典型案例加以分析讨论,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明显加强。因此,必须把好精选这一关,使材料真正实现作为个案分析、案例教学的目标。

二、艺术概论课程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途径

从课程建设和教学内容而言,资源开发不仅在于选择,而且重在发现,也就是说寻找优质资源开发途径很重要。这如同作家必须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而在生活中发现和选择素材一样,提出文艺要“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2];王国维提出作家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不仅能“写之”,而且能“观之”[3]。故而“入乎其内”的“写之”才能对材料资源有所发现,有所感悟;“出乎其外”的“观之”才能对材料进行精选和创造。艺术概论教学资源是面对古今中外的艺术和理论而优选的结果,故而针对优质教学资源开发主要有三个途径。其一,开发具有创新性和前沿性的优质教学资源。艺术概论课程最大的问题在于理论与实践脱节或者说理论落后于实践,理论解释不了实际问题,故而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往往给人以陈旧和乏力之感。这就要求课程资源的创新和教学内容的创新,必须立足于教学实际和艺术实际,以新材料、新论据支撑新观点、新知识。正如胡有清认为:“对于有潜在发展意义的科学知识,如边缘性科学知识、综合性科学知识,也应列入讲授内容。同时,有的放矢地介绍学科领域内的重大争论问题和新动向,也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4]新世纪以来,艺术实践与理论发展提供了各种新的艺术思潮和新的艺术理念,诸如行为艺术、实验艺术、新材料艺术、新媒介艺术、数字艺术、3D动漫艺术、生态艺术、环境艺术、景观艺术等,不仅与高科技、新材料、电子媒介紧密结合,而且与艺术理念观念变革结合,更为重要的是与生产力、生产方式变革结合,提供艺术创新发展的机制动力,也提供艺术概论课程改革的机制动力。从这一角度而言,教学资源的创新更应优先于观点的创新,新的材料就会支撑新的观点,也会支撑教学内容创新改革。其二,立足于知识结构和体系的系统性开拓优质教学资源的渠道。优质性不仅表现在资源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普适性和个别性、特殊性的结合上,而且也表现在基础性、知识性和创新性、变化性的结合上。艺术概论具有艺术理论体系、结构、知识谱系,需要在材料选择利用上整体全面考虑材料的实用性、对应性和实效性。过去在教学资源的选用上往往带有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由此必然产生就事论事、各取所需的偏颇,而忽略了理论体系和知识结构的相关性和系统性。优质教学资源并非为某一范畴、命题、理论的合理性而选取的,而应该是为整个理论体系和知识结构而设置的,它还会有整合理论的作用,具有建构理论系统性、相关性和体系性的作用。因此,优质教学资源的意义在于资源本身具有系统性,具有整体性的实践材料和理论材料的意义,精选优质教学资源和考虑教学资源合理运用才能保证理论和教学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充分认识资源运用的辩证性、合理性和逻辑性。其三,立足于艺术发展趋向和学术前沿成果,确立以核心价值体系开拓优质教学资源的渠道。艺术与艺术理论都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社会性,但也具有一定的超时代性和超社会性,故而从时代要求和时展趋向及其文艺规律而言,确立起核心价值体系及其评价体系是十分重要的,它影响和支配艺术理论发展的价值取向。也就是说,优质资源的精选必须有标准、原则和规则,必须依据艺术规律建立价值评价体系及其标准来确立优质资源。当前随着艺术及其艺术教育发展趋势,艺术上升为大学科门类,艺术学成为一级学科,以及美术、音乐、舞蹈、影视、戏剧等艺术门类也从二级学科升格为一级学科,艺术学下属的艺术理论、艺术史、艺术批评成为二级学科,面临着艺术升格后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以及一系列问题。因此,艺术理论发展创新反映到艺术教育和艺术概论课程教学中,必须强化学科创新性和学术前沿性,以先进理论推动艺术创作和艺术发展,建立起艺术标准及其艺术评价机制。艺术评价机制表现于艺术观及其艺术评价的核心价值取向上,往往以标准、原则、规律来体现。教师对优质教学资源的选择其实也是一种评论或评价形式,除依据教学需要而设立的评价标准外,更重要的是根据艺术标准、原则、规律来选择。这说明,核心价值体系具有贯通性和时代性的,更具有前瞻性和开放性,教学资源选择必须确立核心价值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才能保证资源开发的优质有效性。

三、艺术概论课程优质教学资源的转化和利用

查看全文

艺术概论课优质教学开发与利用

2011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强国战略决策。而作为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之一的艺术,其发展和繁荣必须强化艺术教育的职能作用,大力发展高校艺术教育是迫在眉睫的大事。对艺术教育体制进行不断改革和反思,确立完整的多层次、立体性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真正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艺术品位,使之成为合格的21世纪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时代要求和必然选择。艺术教育对发展人的个性和创新意识、人格的完善和提升与全面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就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而言,当务之急是进行艺术教育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而其关键在于以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根本的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更新。就艺术教育中的艺术概论课程而言,建设和加强其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就成为其教育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了。众所周知,广义的教学资源是指提供给课程教学的一切基础和条件,它不仅包括人才资源、硬件软件资源、课堂环境与情境等资源;还应该包括教学主客体关系,或师生关系构成的主体间性资源,以及教材、教学内容及其教学方法资源等。狭义的教学资源则主要针对课程教学内容而言,是指提供给教学内容的知识、方法、材料等要素构成的资源。基于此,作为理论型和专业基础的艺术概论,其课程教学资源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艺术理论知识资源;二是艺术创作审美实践资源;三是艺术历史传统资源。这就不仅需要古今中外的理论体系、知识结构、学理依据及其知识谱系作为其理论资源的支撑,而且还必须依赖其他包括美术、音乐、舞蹈、书法、工艺、设计等艺术门类课程,也包括艺术史、艺术创作、艺术鉴赏、艺术批评等课程,这就构成了艺术概论课程体系和结构的关联性和课程间性。在信息化、全球化的语境下,虽然有着资源繁多、信息畅通、检索便利等有利条件,但也存在浮躁浅薄、虚实难辨、资源相对匮乏的状况。故切实做好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选择和利用的工作对于教学改革及其创新人才培养尤为重要。

一、艺术概论课程优质教学资源的辨析与确认

正如徐亮指出:“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有必要注意利用已有的资源,吸取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方面已有的条件和思路中的合理内容。这不仅可体现教育保持的连续性和改革的合法性,而且也是改革措施有可操作性,可得以实施和贯彻的关键。”[1]故而开发任何教学资源,必须重视对原有的资源条件的利用、转化和优化。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对新的优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本来教学资源是依据教学内容的目标、观念和规律来选择及确定的,它是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但作为教学资源的论据材料,过去却常被简单套入理论模式,材料资源本身的重要作用往往被轻视或忽视,出现材料与观点、理论不相吻合或难以言之成理,论之有据的现象。随着社会时展,我们应当树立艺术概论应该立足于材料资源优先的基本思路,和一切从艺术实践出发、从材料资源出发的艺术教育改革的理念,进而对艺术概论课程所需的艺术资源和理论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利用优质的教学资源来推进教学内容改革。基于此,新时期艺术概论课程的教学资源应体现以下三个方面的特性。其一,在专业主渠道的基础上拓宽多元渠道,确立多元一体的资源优质性。艺术概论有鲜明的核心价值取向性,确立资源的核心价值渠道是必要的,以具有人民性、民主性和进步性的价值取向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古今中外经历史检验的经典理论和作品作为核心的真善美统一价值体系构成了优质资源发掘的主渠道。在主渠道资源的基础上还需要多渠道拓展。从理论资源而言,西方20世纪以后的形形色色现代艺术及批评的多元资源;中国新时期以来形成的多元化、民族化、本土化的理论资源,“全球化”语境中比较文论的资源,当下学术讨论和争论的“热点”所提供的理论资源等,构成理论发展和艺术创新的“百花齐放”的资源开发格局。这就为艺术概论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渠道,需要我们通过社会调研将其合理开发,转化为教学资源,并在历史与现实的条件下,改变资源材料匮缺老化、观念陈旧的教学现状,形成多元一体的资源开发渠道和经典化选择的优质资源构成格局。其二,选择具有一定特色与优势的教学资源,加强教学资源的优质性和典型性。艺术概论课程具有指导性和前瞻性,故而资源的优质性和典型性很重要。对资源材料的处理和选择,就必须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入里,抓大放小,其目的是为了确定教学资源优质性与特色。一方面对教学资源提出更高选择要求,另一方面体现出资源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风格个性等特色。既在优质上体现出特色,又在特色中确立优质价值。因此,资源优质和优势主要体现在质量上而非数量上,当然,数量也提供了质量选择的空间和余地,只有具有一定的广度的数量支撑,才能达到一定深度、厚度的质量要求。从理论实践资源的精选而言,除艺术理论实践外,也应该从民间艺术理论实践、民族艺术理论实践、通俗艺术理论实践、大众艺术理论实践、新媒介艺术理论实践等入手,扩大理论实践资源开发途径,吸取其特色精华,使之转化为艺术概论课程教学资源。其三,注重个案、案例的典型资源的选择与开发,加强案例教学的应用性和创新性。理论课程的实践性品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个案分析和案例教学中。无论是理论个案还是实践个案都可提供实践教学和强化课堂教学实践环节的资源。过去在教学中并不缺乏例证和材料,但往往是堆砌罗列一连串材料,只有面而不见点。以个案分析和案例讨论方式教学,不仅使理论教学深入浅出、联系实际,而且也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兴趣。例如,艺术概论非常强调艺术起源及其原始艺术发生问题,过去因为缺少实物性材料,大多数观点都是依靠推论和各种各样的理论学说支撑,既没有太大说服力,又枯躁乏味,学生根本接受不了,而且也听不进去。如果在教学中选择好典型案例加以分析讨论,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明显加强。因此,必须把好精选这一关,使材料真正实现作为个案分析、案例教学的目标。

二、艺术概论课程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途径

从课程建设和教学内容而言,资源开发不仅在于选择,而且重在发现,也就是说寻找优质资源开发途径很重要。这如同作家必须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而在生活中发现和选择素材一样,提出文艺要“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2];王国维提出作家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不仅能“写之”,而且能“观之”[3]。故而“入乎其内”的“写之”才能对材料资源有所发现,有所感悟;“出乎其外”的“观之”才能对材料进行精选和创造。艺术概论教学资源是面对古今中外的艺术和理论而优选的结果,故而针对优质教学资源开发主要有三个途径。其一,开发具有创新性和前沿性的优质教学资源。艺术概论课程最大的问题在于理论与实践脱节或者说理论落后于实践,理论解释不了实际问题,故而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往往给人以陈旧和乏力之感。这就要求课程资源的创新和教学内容的创新,必须立足于教学实际和艺术实际,以新材料、新论据支撑新观点、新知识。正如胡有清认为:“对于有潜在发展意义的科学知识,如边缘性科学知识、综合性科学知识,也应列入讲授内容。同时,有的放矢地介绍学科领域内的重大争论问题和新动向,也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4]新世纪以来,艺术实践与理论发展提供了各种新的艺术思潮和新的艺术理念,诸如行为艺术、实验艺术、新材料艺术、新媒介艺术、数字艺术、3D动漫艺术、生态艺术、环境艺术、景观艺术等,不仅与高科技、新材料、电子媒介紧密结合,而且与艺术理念观念变革结合,更为重要的是与生产力、生产方式变革结合,提供艺术创新发展的机制动力,也提供艺术概论课程改革的机制动力。从这一角度而言,教学资源的创新更应优先于观点的创新,新的材料就会支撑新的观点,也会支撑教学内容创新改革。其二,立足于知识结构和体系的系统性开拓优质教学资源的渠道。优质性不仅表现在资源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普适性和个别性、特殊性的结合上,而且也表现在基础性、知识性和创新性、变化性的结合上。艺术概论具有艺术理论体系、结构、知识谱系,需要在材料选择利用上整体全面考虑材料的实用性、对应性和实效性。过去在教学资源的选用上往往带有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由此必然产生就事论事、各取所需的偏颇,而忽略了理论体系和知识结构的相关性和系统性。优质教学资源并非为某一范畴、命题、理论的合理性而选取的,而应该是为整个理论体系和知识结构而设置的,它还会有整合理论的作用,具有建构理论系统性、相关性和体系性的作用。因此,优质教学资源的意义在于资源本身具有系统性,具有整体性的实践材料和理论材料的意义,精选优质教学资源和考虑教学资源合理运用才能保证理论和教学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充分认识资源运用的辩证性、合理性和逻辑性。其三,立足于艺术发展趋向和学术前沿成果,确立以核心价值体系开拓优质教学资源的渠道。艺术与艺术理论都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社会性,但也具有一定的超时代性和超社会性,故而从时代要求和时展趋向及其文艺规律而言,确立起核心价值体系及其评价体系是十分重要的,它影响和支配艺术理论发展的价值取向。也就是说,优质资源的精选必须有标准、原则和规则,必须依据艺术规律建立价值评价体系及其标准来确立优质资源。当前随着艺术及其艺术教育发展趋势,艺术上升为大学科门类,艺术学成为一级学科,以及美术、音乐、舞蹈、影视、戏剧等艺术门类也从二级学科升格为一级学科,艺术学下属的艺术理论、艺术史、艺术批评成为二级学科,面临着艺术升格后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以及一系列问题。因此,艺术理论发展创新反映到艺术教育和艺术概论课程教学中,必须强化学科创新性和学术前沿性,以先进理论推动艺术创作和艺术发展,建立起艺术标准及其艺术评价机制。艺术评价机制表现于艺术观及其艺术评价的核心价值取向上,往往以标准、原则、规律来体现。教师对优质教学资源的选择其实也是一种评论或评价形式,除依据教学需要而设立的评价标准外,更重要的是根据艺术标准、原则、规律来选择。这说明,核心价值体系具有贯通性和时代性的,更具有前瞻性和开放性,教学资源选择必须确立核心价值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才能保证资源开发的优质有效性。

三、艺术概论课程优质教学资源的转化和利用

查看全文

思想与特色社会主义路径探析

一、引言

“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核心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阵地,教授大学生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帮助大学生理解和掌握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发挥思想政治课的育人功能,帮助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教授这门课的一大难题和挑战。、教育部在2005年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自2005年起,各高职院校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从不同角度对“概论”课教学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很多新的思路和教学方法,但效果不佳。因此,笔者认为必须在如何提高“概论”课的教学质量上进行一些必要的探索。

二、高职“概论”课教学现状分析

1.教材内容缺乏高职教育特性

目前全国各大高校的“概论”课均采用由教委统一编写的高等教育版的教材。教材主要介绍了思想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各理论体系、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作者简介:卢剑锋(1987—),男,广东陆丰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系,逻辑严密,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军事、外交以及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党的建设问题等方方面面,理论性较强。就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概论”课因其理论性过强,缺乏高职教育特性,让学生有些“知难”,没有意识到该课程对自身的长远发展将会起到巨大的影响作用。这种状况的存在,必然导致学生缺乏持久的动力来完成“概论”课的学习任务[1]。

2.教学模式缺乏高职教育特性

查看全文

思想和特色社会主义体系分析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医药类人才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医药院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为我国大学生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进其教学模式的改进,使课程内容更具时效性,对医药院校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医药院校大学生;教学模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的课程性质和任务决定了其在我国大学本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是高等学校思政课课程设置中的一部分。为了更好地引导医药院校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发展的历史过程与现状,培养未来医药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当前,进一步发挥思政课的教育作用,积极探索《概论》课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下部分就从三方面分析《概论》课程教学模式的改进。

一、提升教学能力,更新教学理念

一名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课程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医药院校的思政课,更为明显。因为对于医药院校大学生来说,很多学生都认为大学的思政课与中学时的思政课有重复的现象,导致学生对课程缺乏兴趣,学习热情不高,与此同时,现阶段在思政教师的队伍中,有部分教师习惯使用“填鸭式”教学,致使授课过程中教师照本宣科,按照既定的模式推进课程进度,完全忽略学生的认同感与获得感,《概论》课余其他思政课相比更加理论化,灌输式的授课方法使得大学生学习效果更是大打折扣。因此,进一步提高《概论》课授课教师的教学能力,转变教学理念就迫在眉睫。(一)夯实课程基础,增加知识储备。作为一名《概论》课教师,想要讲好这门课程,首先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真学、真懂、真信,那么认真读好原著就是夯实课程基础的必经之路,只有熟读原著,才能对相关理论有更加全面、系统的理解,才能在授课过程中自如并正确的运用,才能真正做到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帮助同学分析现实问题。同时,只有完整、准确的理解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思想的发展过程和基本内容,才能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和难点,应对自如。增加知识储备最好的办法就是进修培训,在集体备课和互相听课交流学习之余,需要学校要做好顶层设计,以各大院校为依托,积极鼓励《概论》课教师参与省市举办的各类教师培训活动,让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认识,及时掌握不断更新、不断丰富的教学扩展内容,以期在今后的授课中能够进一步带领学生拓展知识视野,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度。(二)强化主体观念,转变教学理念。医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直接影响着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更新教师教学理念对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改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概论》课程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而学时有限,为保证教学进度,教师往往选择以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这就导致在授课中常出现“一言堂”的状况,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因此,要改变现阶段的《概论》课教学效果,作为授课教师就应该意识到,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吸收知识,两者都是具有独立自主和主观能动性的课堂主体,又存在双向互动。一方面,教师要全面、客观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重学生的发展,只有教师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更好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选择有益于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反之,如果在教学中,教师否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很容易让课堂变成单向道,只顾灌输不问效果,造成客体性教育。另一方面,两主体间要实现平等对话。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两个主体不存在霸权地位或支配地位,教师虽然是知识传授者,但教育对象是有思想、有意志、有实践能力的学生,所以平等对话才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的相互理解,教师不会抱怨医药院校大学生对国家发展不甚了解,学生也不会埋怨自己与教师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代沟。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在授课中坚持民主、平易见人,与学生平等的交流,同时学会信任和鼓励学生的自我教育,让学生学会并习惯主动的思考与分析,使得课堂授课的内容更好地发挥教育作用。

二、锤炼教学技能,创新教学方法

查看全文

“广告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实践路径

摘要:文章结合“广告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经验与教学思考,指出了教学目标要保证思政目标与课程目标相统一,教学范式从传统教学模式向因材施教转变,设立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融合的评价机制。提出以“三贴近”为驱动,营造课程思政生态;以“两型课堂”为阵地,形成课程思政张力;以“双向动力机制”为杠杆,完善课程评价体系的建设路径。

关键词:广告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创新方法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是我国高校的特色,又是办好我国高校的优势,高校课程要与思政理论课协同发展。在这一背景下,相关研究在近两年成为教学研究的热点。“广告宣传也要讲导向”[1],在思政大旗的引领下,广告专业课程纷纷开始启动思政建设。

一、广告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现状

以“广告”和“课程思政”为篇名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搜索,共查到37篇文献,其中涉及“广告学概论”课程的文章仅4篇,从教学研究的角度可见,广告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查看全文

高职旅游学概论多媒体教学论文

一、高职《旅游学概论》课程的特点

要将多媒体教学合理、准确、高效地运用到高职《旅游学概论》课程的教学中,我们首先应全面而准确地了解该门课程的特点。在高职旅游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与其他课程相比,《旅游学概论》具有以下几个较为显著的特点:

(一)该课程是高职旅游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和必修课

在高职院校,《旅游学概论》的教学目的是使高职旅游专业的学生初步掌握有关旅游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帮助高职旅游专业的学生形成对旅游的总体认识。该门课程是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学习和掌握旅游专业知识的入门课程,它不仅仅是高职旅游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国家教育部和国家旅游局规定的专业必修课。

(二)该课程在旅游专业的系统学习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性

《旅游学概论》是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入门基础课程,对学习旅游专业知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学习旅游专业其他后续课程的基础,为进一步学习旅游专业的其他专业知识,以及毕业后从事旅游相关工作奠定基础。本课程的先导课程旅游经济学等专业基础课;后续课程包括了旅游心理学、酒店管理、导游实务和旅行社管理等多门专业核心课程。

查看全文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专业基础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对促进高校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意义重大。以专业基础课《社会学概论》为例,对其“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与实践进行了探索,主要涉及课程的模块、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目标、思政元素参考模式、“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实施方法五个内容。

关键词:专业基础课;课程思政;改革;实践

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国外并无“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此相关的研究是各国对高校通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探索。19世纪中叶,杜威认为在课程内容上自然科学知识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一样可以满足社会需要,引发了美国通识教育运动和选修课程改革。20世纪70年代,哈佛大学再次对通识课程进行了全面改革,重视大学生共同价值观、方法论和思维方式的培养,被公认为迄今为止实施通识教育最好的模式之一。我国教育部在2017年12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此后学界开展了大量“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与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课程思政”在高校全程全方位育人中的作用研究。邱仁富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理论进行了研究。[1]张正光(2018)认为应该从战略高度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2]李如占(2018)认为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相比,“课程思政”具有独特的渗透性、潜隐性特征。[3](2)“课程思政”改革的路径探析。刘磊(2018)认为应加强顶层设计,致力实现“课程思政”的统筹规划。[4]谭晓爽认为应通过明确主体责任、构建“课程思政”体系、破除专业壁垒、提升教师育人能力等路径。[5]王禾玲认为应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6](3)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许多高校在学习上海“课程思政”的经验基础上,充分尊重不同学科特点,把学科内容与思政内容有机结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在教师培训、课程教学目标与大纲、教学内容、教育资源与教学设计、师资力量建设、第三课堂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总之,国外高校的通识教育已经很成熟,对国内各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思路及教学方法有借鉴意义。国内高校对“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探索仍处于起步阶段。面对众多高校及众多不同的专业,需要有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探索来更好地实现高校全方面育人目标。

二、专业基础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意义

专业基础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对促进高校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1)专业基础课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有助于探索高校专业基础课育人功能的发挥。在社会多元价值背景下,单纯或过度依赖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导的局限性日益凸显。专业基础课的“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改革,可以努力挖掘专业基础课中丰富的育人资源,探索出在教学主渠道中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立体化的育人路径。(2)专业基础课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有助于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通常大学生对专业课教师的认同度更高,与专业课教师的接触更多,大学生的价值观更易受专业课教师的影响。专业课教师应更加努力发挥专业课程的隐性教育资源,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统一,让专业课教学课堂内容更丰富,思政教育内容更深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专业基础课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能为其他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较好的借鉴。高校任何学科都蕴含着人类对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规律的探索,蕴含着道德、伦理、法律及价值观等内容。专业基础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参加者有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可以更好地进行思政老师与专业老师的联合备课,共同探索专业基础课的育人功能,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好的模板。

查看全文

思想概论论文

思想概论”是我国高等学校本专科生必修的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通过多年建设,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想概论”课程,已成为一门教学特色鲜明、可用资源丰富、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该课程在2003年获得湖南省精品课程和重点建设课程的基础上,于2004年获得了国家精品课程,成为该课程全国目前唯一的精品课程。

“原来‘思政课’也可以这么精彩,”在学完“思想概论”课程以后,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徐博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听了老师的课,参观了韶山,课后浏览了本课程的课件,并阅读了老师推荐的课外读物,使我们深有感触。这种‘立体化’教学确实能调动我们的学习积极性,让我们既学到了理论知识,又受到了思想的熏陶。”

我校“思想概论”到课率较高,课堂气氛活跃已是不争的事实。2003年6月在教育部组织的课程改革调研活动中,学校选取了60名文科生、60名理科生问卷调查,并召开了小型座谈会,学生对“思想概论”的评价均在85分以上。

“枯燥乏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何以被演绎得如此精彩?

“改革与创新并举、教学与科研相济就是我们的‘法宝’”。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思想概论”课程负责人柳礼泉教授如是说。

“五结合”教学法提高教学实效性和吸引力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