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2 03:50:4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文化艺术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文化艺术教育

满族文化艺术传承教育技术初探

摘要: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深入满族文化艺术传承的工作。如何推进信息技术在满族文化艺术传承教育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传承内容的整合,是从事满族文化艺术传承教育工作者有待解决的问题。对教育技术应用于满族文化艺术传承教育过程的优势以及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如何在满族文化艺术传承中充分利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应用问题进行初步探究。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满族文化艺术;传承;教育技术应用

在辽宁省满族地区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中,民族艺术贯穿在我省满族历史文化发展的始终。满族传统音乐、舞蹈、美术、文学在满族民间节日习俗和庆典中使用广泛。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满族文化艺术可以通过教育系统得以保护并传承,传承此类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民族独特性、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保护满族族群标志、社区(村社)发展的文化根源、提高年轻人的民族文化认知和文化自信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深入我省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的工作。如何推进信息技术在满族文化艺术传承教育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传承内容的整合,是每位从事满族文化艺术传承教育工作者有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对教育技术应用于满族文化艺术传承教育过程的优势以及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在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教育中正逐步显露出它特有的教学优势,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新型教学媒体和手段在传统文化的传播中被应用,而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正在改变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理念和方式。现代教育技术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满族文化艺术,增强艺术实践的参与性,同时为教师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先进的传承教育理念、传承教育模式和传承教育手段,是促进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和传播的有效路径。因此,在满族文化艺术传承中如何充分利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

(一)“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李克东,1999)”。(二)“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活动,以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南国农,1998)(三)“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教育理论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着重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两个方面相结合的角度,探讨和解决运用现代科技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的问题”(宋成栋,1998)以下满族文化艺术传承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以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解释为基础进行探讨。

二、现代教育技术学的运用在满族文化艺术传承过程中的优势

查看全文

群众文化艺术教育论文

一、群众文化艺术教育的社会意义

1.群众文化艺术教育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活的质量要求也日益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活的质量也日益逐渐提高,关注精神生活方面的追求。群众文化艺术已经逐渐渗入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内,自娱自乐文化传播日益成为群众实行自我发展的方式。长期来自群众生活的文化艺术的传播是相对迅速的,并且也呈现出一定的广泛行。群众文化是通过个人创新,病采用自身的方式来传播到每一个人那里。艺术是与人们的生活是紧密相关的,社会逐渐发展、壮大,逐渐渗入到生活每一个方面。比如,在竞争日渐激烈的社会中,个人的审美理念、人际交往以及艺术思维等,艺术教育既是生活中所必须追求的,更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谋生的重要技能。当前社会发展是需要能适应社会的人,重视群众文化艺术教育,才能成为社会发展的必备品,顺应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将群众文化艺术教育提升到重要的日程上。

2.群众文化艺术教育是推动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

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在社会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大力倡导群众文化艺术教育,能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效弘扬正气,提升自身素养等方面的作用,将会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是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非常重要的。文化艺术教育是源自古代文明,琴棋书画就是最好的证明。提升群众文化艺术教育水平,能满足精神文化生活活动,进而大大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艺术素养,进而不但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教育,也能为社会营造好的氛围。特别是我国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期,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群众文化艺术教育能起到调节作用,也就是在心理方面、心理方面以及参与者意识方面能产生积极效能。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大力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方面的教育活动,能为在紧张劳动中的人们及时得到休息,调配多种矛盾,消除相关的隔阂,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构建好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情绪的正面释放,缓和社会矛盾,逐渐走向和谐。

3.群众文化艺术教育正是审美教育的重要体现

查看全文

文化艺术教育发展论文

国家对文化艺术的重视和投入今非昔比,党的十七大又宣示着我国的文化建设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文章以为,新时期的建设重点应该是在过去的基础上更深一层次的、在内涵上的提升,以实现中华文化可持续性的发展和繁荣。要达到这一目标,最为根本的途径就是要逐步实现艺术教育在全国的普及和质的提高。我们的文化部门和教育系统应该联起手来,突破思维定式,共同建立起一个新的艺术教育的格局,踏踏实实地推动文化艺术教育的蓬勃发展。

——题记

近年来我国文化建设的成就有目共睹,文化艺术市场日益兴旺,许多文化基础设施及其管理运作方式都已接近或达到了国际标准,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前所未有地丰富。可以说,文化艺术已经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建设的重要因素。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要使全体中国人变得更有文化涵养,审美鉴赏力、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能力有较大的提高,以实现国家建设的良性发展。因此,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并不意味着要建造更多、更好的文化场馆,而应该是将日益成为越来越多人生活中一部分的文化艺术,达到一个思想上和精神上的高度。很显然,实现这样的目标,必然要以艺术教育的普及和质量的提升为先决条件。

一、文化艺术的教育性和审美性

教育作为文化深层次发展的前提,首先是由文化艺术“产品”在创造和“消费”过程中所体现的教育性和审美性所决定的。与普通商品的流通和消费方式不同,文化艺术品的“消费”往往不是作品的简单购买和使用,而是人脑的艺术鉴赏,视觉和听觉的享用,是一种非物质的、精神上的感染和经历。比如人们在参观博物馆里的青铜器、石刻、绘画等艺术展品时仅仅就是一次欣赏的过程而已,并不形成任何实质性的“商品交换”。我们观看戏剧或舞蹈节目,聆听音乐会,目的也只是一次审美的感受,达到一种愉悦情感、陶冶性情甚至开启心智的精神满足。

文化艺术作品的这种独特的教育性“交易”方式决定了文化艺术“市场”不可能是一般概念上的商品市场。文化艺术品的“消费”需求也不全在于老百姓购买能力的高低或艺术品供应量的多寡,而主要在于人民群众所接受的文化艺术熏陶的程度和他们的教育水准。这就需要通过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培养美感、陶冶情性等多种多样的教育手段才能逐步实现使大众从生活性的初级消费提升到文化艺术层次的“消费”。可以说,教育是唤起文化精神“生产”和“消费”的前提和根本基础。学校的教学和学术性研究既可以进一步提升文化艺术产品的美学价值,又可以带来大、中、小学以及社会其他各界的“学习型”观众,唤起宝贵的市场效应。

查看全文

教育局文化艺术节的通知

各市教育局、各职业学校:

为庆祝建国*周年,深入开展“我爱我的祖国”主题教育活动,同时宣传展示中等职业教育恢复发展30年来的巨大成就,经研究,决定结合全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全省职业学校“文明风采”大赛和省第*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暨第五届少儿艺术节的开展,举办全省职业学校庆祝国庆*周年文化艺术节活动。

一、文化艺术节宗旨

1.突出国庆主题。以国庆*周年为契机,重点围绕“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和竞赛,对广大职业学校学生进行广泛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展现职业学校学生热爱祖国、奋发有为、投身实践、创新创优的精神风貌和艺术风采。

2.彰显职教特色。职业学校文化艺术节活动要突出专业特色,彰显职业道德,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的良好风尚,充分展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优势。

3.体现文化底蕴。各地各校在文化艺术节活动中应充分挖掘和打造本地本校的地域文化、校园文化、专业文化,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推动学校“三个文明”与和谐校园的建设。

查看全文

文化艺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

摘要:文化艺术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对于做好大学生政治思想建设工作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把文学艺术应用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同步推进,借助新媒体时代的互联网技术特点,以及有效党员学生的带头引领,把文化艺术同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政治素质、专业水平相结合,培育出浓厚的文化艺术学习氛围,进而带动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努力向上的人生目标和高尚的爱国情怀,提升高校大学生道德水平和思想觉悟。

关键词:文化艺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用途径

总书记曾经说过,我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独特的国情,这就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1]。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任务就是让大学生拥有独特的文化认识,清楚的了解文化艺术,尤其是我国优秀文化艺术的历史源头、发展的过程和其中独具的价值和理念,而且能够做到准确的应有,从而全面增强高校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当下大学教育以提高就业为主的大环境下,绝大部分高校和学生更加关注的是大学的专业方面教学水平,把专业学习和就业问题放在了首位,对思想政治教育更多有应付了事的倾向。这种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思想,带着应付的态度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很难有效的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仍然大行其道,老师是课堂的中心,学生只能在下面安静的听,很少给学生发言互动的机会,互动性的缺乏,课堂的趣味性就很低,很容易导致学生排斥思想政治课堂。再者思想政治理论方面建设的比较落后,严重脱离实际,没有跟新时代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能够对当下的热点问题给于很好的解释,这就导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学习缺乏动力,且赶到非常的枯燥,让人昏昏欲睡。

二、文化艺术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查看全文

德育教育在校园文化艺术节的作用

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中学生,他们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价值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来自网络世界的影响。初中生的年龄基本分布在12-16岁之间,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是形成人生三观的关键时期,他们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但又由于现阶段缺乏辨别和分析事物的能力而很容易误入歧途。这一现状决定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刻不容缓。如何用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完成德育教育是学校一直孜孜不倦探索的话题。而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无疑是一个完美的选择。

一、校园文化艺术节在德育教育中的价值

校园文化艺术节是学校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德育的本质是将我们的社会意识形态灌输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并让这种意识转化成他们的内在气质和行为习惯。而这些抽象的思想观念只有和一定的文化形式结合起来,才能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达到育人目的。因为相比于以应试教育为代表的“硬教育”,用更贴近人自身审美诉求的“软教育”更容易达到教育以人为本的终极目标。这种艺术形式摆脱了以往老师对学生空洞刻板的说教,采用朗诵、绘画、音乐等多种艺术方式传达德育内容,寓教于乐,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释放了个性,最终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艺术和教育的相互渗透。

二、德育教育在校园文化艺术节中的渗透方式

德育教育在校园文化艺术节中的渗透主要是将校园文化艺术节的内容德育化,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以中学德育教育为出发点,通过一系列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传递积极向上的精神信息,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传承给中学生,如诗歌朗诵,话剧表演,书法展等,体现时代精神要求,凝聚正能量,展现、检验和评估学生的特长和价值,树立学习生活的信心,确立学习努力的方向。(一)将德育教育融入音乐教育。将德育教育渗透到音乐教育中,充分发挥音乐陶冶人的作用。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人。”音乐欣赏作为文化艺术节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形成学生的良好个性、培养个体的审美能力、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并且这也是学生们最乐意接受的一种教育手段。对于音乐对人的感化作用,古人早有论述。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有过精辟阐述:“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侵入心灵的深处,如果教育方式合适,它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而在东方,我们的《荀子•王制》中有过类似的表述:“论礼乐,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这也是在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从实践层面来讲,在艺术节中我们可以选择过去的一些优秀的弘扬正能量的作品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像在《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这样一些让人热血沸腾地革命歌曲中,学生会在那些激昂的节奏里体会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辈们用自己宝贵的生命换来的,从而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我们也可以采用合唱的形式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一首完美的合唱作品,需要其中每一个人的配合和服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慢慢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在和他人的磨合中也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实践表明,当音乐进入人的大脑皮层,能刺激人的神经系统,使人产生崇高的情感和美好的品质,这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在这种长期的熏陶和感染下,学生会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成为一个拥有独特个性的人。(二)将德育教育融入文学教学。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教育资源,将德育教育融入文学教学就是要充分发挥优秀文学作品的育人功能。例如诗歌朗诵、作品赏析就是培养学生高雅文学趣味的重要方式。诗歌简短押韵,节奏鲜明,读起来琅琅上口,不仅能让学生置身于情景之中培养热爱生活等情操,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如朗诵屈原的《离骚》,学习诗人崇高的理想,满腔的爱国激情和献身国家的愿望,以及为正义而斗争的勇气等。同时,激励学生也成为一个像屈原一样拥有崇高而完美的形象,高尚的追求,洁白的人格,坚贞的操守,高贵的心性的人。(三)将德育教育融入传统文化节日。中华民族有很多承载重要文化信息的传统节日。学校文化艺术活动应该结合能体现地域特征的艺术文化活动,传承传统文化,培养独特的人格魅力;如陕西的秦腔,高昂激越,强烈急促,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要扯开嗓子大声吼,正如歌谣所唱“民风淳朴性彪悍,秦腔花脸吼起来。台下观众心欢畅,不怕戏台蓬要翻”。学习独有的传统文化,做一名有深度和广度的陕西人。

中学校园文化艺术节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为主要目标,无论采用何种艺术形式,无论是参与者还是观看者,最后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这一形式也最充分地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具有不同爱好的学生在这个舞台都能得到尽情地发挥。作为学校来说,借用丰富地艺术形式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于双方来说一个双赢的事情,应该继续坚持做下去。网络时代,学校的德育工作面临机遇也不乏挑战。学校要利用好网络这一把双刃剑,积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网络能够更好的为学生服务。新时代下,学校也要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继续加强对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将社会主义价值观渗透到各种文化活动中去,为国家培养更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查看全文

视觉文化艺术教育在摄影教学的作用

〔摘要〕摄影教学包括认识摄影成像的基本原理、简易摄影器材的运用、摄影美学、影像鉴赏、解读与批判学习、摄影创作等教学活动。除了摄影基础能力与拍摄手法的学习外,在视觉文化当道的现在,重视影像意义的探索解读以及融合艺术鉴赏进行影像鉴赏,以提升学生对影像的敏感度和鉴赏能力深化摄影创作内涵也是十分重要。本研究探讨将视觉文化艺术教育融入摄影教学中的必要性,以符合现阶段学生需求的摄影教学课程,引导学生运用摄影认真观察生活,进而进行探索、了解自我。

〔关键词〕视觉;文化;摄影

一、摄影的发展

摄影的发明源于人们对“永久保存影像”的向往和坚持。早期透过针孔成像,人们能将眼前所见景象在暗箱中再现,但影像无法永久保存。之后,配合光学技术及化学材料的改良、尝试,终于在1839年确立达盖尔摄影术,该年被视为摄影术发明年。从此,摄影开启视觉文明的新页,不管是在生活或是艺术领域,都较为深远,直到现在,摄影已成为当代普遍且重要的艺术创作形式之一。

二、摄影特性

摄影兼具科学与艺术性质,其与绘画材质不同,可归为工具机械性、复制性、写真记录性这三种。(1)工具机械性摄影一词的英文翻译———Photography,是希腊文Pho(光)Grapho(描绘)的结合字,也就是利用光来描绘的意思。任何景物被看见都是因为光的反射,聪明的人类想到利用针孔或透镜来聚焦对象反射光,并利用感光材料将反映的影像留存下来。当人们发现化学材料———溴化银与暗箱中的投影产生化学反应,顺利地将影像保留下来,这样光学和化学的结合,促成了摄影的发明。罗兰巴特表示:就技术而言,摄影正位于两种完全不同程序的交汇口:一是化学程序,指光在特定物质上的作用;二是物理程序,指影像透过光学装置形成。摄影比起其他视觉艺术媒介,与科学有更紧密的关联。摄影不同于绘画的手工性质,没有一笔一划展现个人情感、思想的笔触传达画者的情感与个性,是独特、有机的线条,但摄影作品若非经过后期处理,其成像是单纯相机质地,是一个机械技术图形,因此,许多摄影师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去除机械复制的性质,如在底片上进行刮、画,在照片上涂抹颜色,试图减低摄影机械性的冰冷感觉。然而摄影独特的机械性质也是有其独特的特色,像是瞬间捕捉、全域清晰等,是手工描绘作品所没有的特质。当摄影从光学走入数字化,不只是相机的影像载体从底片转化为感光元件等结构上的不同,其作品形式也由纸质相片,变成数位影像及动态的影像等丰富的样貌,而且随着工具和技术改良,其工具性格越来越显著,在操作上,数位相机更加人性化并且容易上手,能够立即浏览,自由选择套用不同的场景模式,甚至有自动搜索脸部对焦、美化肤色的美颜相机,摄影越来越简单、容易,但也更工具化。(2)复制性“摄影师艺术形式中,最适合机械复制的一种,因为连复制照片的印刷术都是摄影的应用。”(陈雪圣,1988)。摄影便于复制的特性,在过去可以透过照片和印刷术流通广大,其复制的方式很多,透过光学放大成相片,也可以使用影印将影像列印出来,甚至可以透过印刷机器大量复制,以广告传单、报纸、书籍的形式渊源流传,而当今数位摄影更可以透过网络媒介达到瞬间复制、分享、传播的境界。若以一项传播工具而言,摄影的复制性打破了艺术作品的单一性,卻也走出了艺术碍于时间、空间、经济能力因素,只有少数人能亲眼观赏的局限性。摄影作为一种艺术的创作媒材和技术,其复制性是便于操作“挪用”和“拼贴”手法的,可轻易把不同时空的影像复合成一体,古典和现代可以同时存在,理性和浪漫也可以共存,摄影的复制特性,促成了一个崭新的、更自由的后现代艺术创作形式。(3)写真记录摄影完成主要在按下快门的一个瞬间,与其他描绘工具比较,少了材料感,几乎所见即所得,对于事物写实的记录成为摄影的原始本质,也是被摄物“曾经存在”的证明。在摄影尚未发明前,人们请画家来描绘肖像,但摄影发明后,相片渐渐取代肖像画,成为人们更信任的方式,1840年画家paulDelaroche(1797-1856)第一次看见达盖尔式照片时说:从现在起绘画已经死了!摄影卓越的记录性对绘画界造成强大冲击。相对于绘画和文字叙述,摄影的写真影像提供给人类珍贵的一手资料。工具性、复制性、写真记录性三者是摄影有别于传统绘画的特殊性质,但摄影也跟传统绘画一样,作为一种艺术表现的“创作”空间。从画意摄影、现代摄影、超现实摄影、后现代摄影灯不同流派一路走来,摄影也表现了摄影家的创意,在当代艺术创作中占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查看全文

素质教育下校园文化艺术活动问题研究

[摘要]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对大学生思想、心理、意识、价值认同、行为举止等的引导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对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育人功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就当前高校在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中强化素质教育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和改进措施,是研究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有益补充,以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素质教育工作良性发展。

[关键词]文化艺术;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

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育人功能

1.教育引导作用。共产主义的目的是“使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并且不会因此而危及这个社会的基本条件”。大学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具有显著的教育导向作用,对于大学生来说,校园文化艺术活动能培养其正确的思想观念,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规范的生活行为,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方向。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多彩,一台校园晚会、一场演讲都会使学生在其中陶冶情操、激发感慨、产生共鸣,实现思想升华。另外,校园文化艺术活动还能激发和提升学生的艺术潜能,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具有催化作用。2.教育促进作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这充分说明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对于人的素质教育具有无比强大的促进作用,能丰富教育内涵,拓宽教育外延,体现一定的办学特色和理念。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塑造对美的正确认知,提高自我修养等。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得到多方锻炼,还能重新认识自己,便于实现全方位自我提升。3.规范、激励、顿悟的作用。大学的校训、教风、学风、优良传统、规章制度、校园规划,甚至以物化形式存在的学校建筑,以及校园广播电视、文艺演出、学校官方微博或微信等,都直接或者间接地融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对参与者都有一定的要求和规范,可约束学生的言行,使其明白学规、懂规和遵规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证明自我的平台,同时,还能教会学生如何面对困难、挫折,如何与人沟通,更好地处理问题,使学生较早地与社会和现实生活接轨。学生通过参加校园文化艺术活动,能更深入地认识、剖析自我,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评判,并激励自己朝着更加自信、完美的方向努力。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提高了,自我反省能力增强了,必定会激发积极向上、努力拼搏的励志心理,获得心灵的感悟和思想的成长。

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中面临的问题

1.各方参与主体的认识及重视程度不够。从目前高校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实施情况来看,活动和素质教育的关系是断层的,部分学校以学科项目、科研成果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忽略了文化艺术活动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致使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提升素质教育的效果没有凸显出来。学校各主管部门认为这是两种不相关的教育形式,对文化艺术活动不够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没有深刻认识到自身在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中存在的不足,未能利用活动加强素质教育。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一线辅导员,他们要和各个部门对接,熟悉各项学生工作,琐碎而繁忙的事务使得他们无心无力去关注、组织校园文化艺术活动。2.内容简单、重复,形式主义严重。有的学校举办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只是根据相关日程循规蹈矩地安排;有的人员甚至简单地认为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就是组织学生唱歌、跳舞、办晚会,丰富学生的生活而已,而忽略了活动对学生的指引、塑造、锻炼、调整、提升等功能,更没有意识到活动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学生工作部门为了落实有关政策、收集资料、迎合检查,会举办一些活动,但活动内容简单、重复,难以达到预期目的,无法引导、启发学生,不仅浪费资源也浪费时间。3.教育及评价体制的局限性。在学校里承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大部分是一线教辅及思政教师。教辅忙于各种学生事务,身兼多职、工作繁忙,难以顾及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思政教师为了职称评定,忙于各种项目、课题,大部分人对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提高素质教育的方法知之甚少,不可能在教学中渗透文化艺术教育,也不可能从文化艺术教育的角度去传授知识。虽然国家在相关指导文件及方案中明确,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是学校素质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之一,但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并没有真正得到健康、良性发展,现实问题依然存在,如归属问题、责任问题、活动体系的设置、人员管理、经费来源等,都需要再次调整和规划。4.社会因素的影响。在市场经济、多元文化价值取向的冲击下,社会上多种负面因素对学生产生了诱惑,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实用主义等,加之就业人数多、难度大,学生普遍认为,实用就是最大的实惠和现实。当前,许多学生的学习生涯都是为考试而忙碌,所有与考试无关的事情都是可有可无的,致使学生认为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是无关紧要的,根本没有意识到活动对于提升自身综合素养的作用。

查看全文

新时期群众文化艺术教育论文

一、新时期群众文化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对群众进行文化艺术教育,能够满足群众对精神生活的各种需求,并提高群众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从而为社会的和谐提供良好的群众基础。

(二)群众文化教育是社会进步的要求。群众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能够为社会进步提供良好的氛围。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教育工作,可以调节群众的心理变化,对其错误思想进行及时调整。艺术教育在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同时,也促进群众的全方位发展,使人们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

二、新时期群众文化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政府部门的重视。政府部门要将群众文化艺术教育放在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计划的日程,对其做好各项部署。比如财政部门要为群众文化活动预留经费,设有专门的款项;规划部门要为群众文化教育提供固定的场所,使教育工作稳定开展;文化机构要多向社会大众开放,承担向大众普及文化知识的重要职责,应当深入群众内部,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群众文化的建设离不开各界的大力支持,国家应当在政策上给予鼓励和保障,推动文化教育事业的进一步繁荣。

(二)文化人才的培养。人才队伍的建设主要分为以下几步:首先要建立人才库,挖掘优秀的文化人才;其次,要定期对这些专业人才开展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再次,要鼓励这些人才多参与到群众文化教育当中,通过人员编制、激励措施留住更多的优秀人才;最后,应当多发现民间存在的优秀人才,开展基层的群众文化教育工作,使教育能够渗透到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查看全文

民族文化艺术在高等教育的传承与发展

一、广西民族文化艺术保护和传承的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失去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土壤,作为“创作动力”的民众实际生活功用也在逐渐衰亡或变异,导致传统艺术传承出现断层,传统技艺后继无人。尽管政府和社会已意识到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但是目前的文化遗产保护更多的是重申报而轻研究,重理论而轻实践。随着大众审美观与价值观不断更新,许多民族艺术作品传统表现形式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度和时代感,难以引起现代人的共鸣。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少数民族年轻一代对本元文化缺乏自信和文化自觉。从整体看,广西民族文化艺术产品市场化程度低、民族品牌意识淡薄,导致市场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低下,在市场化经济大潮中难占一席之地。

二、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置入高校教育的重要性

由于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广西大量珍贵的民族文化正在流失或消亡。将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置入高校教育体系,无疑是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入口。2002年召开的“世界文化遗产年”大会,就明确提出将民间文化艺术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引入高校教育中。2014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也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作用。”可见,将广西各族传统文化艺术置入高等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高校教育平台构建广西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可以推动地域文化传承创新,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新层面,同时也能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从而增强学生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亦是现代艺术教育和艺术审美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源,能启迪和丰富各种艺术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为广西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和各类人才培养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

三、广西民族文化艺术在高等艺术教育中的传承和发展

(一)实施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