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概论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4 07:44:2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文化艺术概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学校艺术教育保护与传承研究
[摘要]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各地方所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绚烂多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是十分宝贵的资源。学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基地,充分发挥学校的群体优势,必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综合推动力。因此,通过学校教育保护好、传承好各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凝聚本民族精神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大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艺术教育;传承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及分类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于2003年9月29日至2003年10月17日在巴黎举行了第32届会议,会议中正式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其中给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为了使我国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更加具体化、规范化,通常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五大保护体系,并制定出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共五级保护体系,分别所指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丰富、种类较多,其表现形式十分复杂多样。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根据我国各级政府与单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过程中整理并将其划分为10个类别,分别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Traditi-onalSports,RecreationandAcrobatics);民间文学(FolkLiterature);民俗(Folk-custom);传统音乐(TraditionalMusic);传统技艺(Tradit-ionalSkills);传统美术(TraditionalFineArts);传统戏剧(Traditi-onalOpera);曲艺(ChineseQuyiMusic);传统医药(TraditionalMedi-cine);传统舞蹈(TraditionalDance)。
二、大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简介
大庆市地处黑龙江省西南部,素有“天然百湖之城、绿色油化之都”之美称。所属大庆市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所在地方的宝贵财富,它经历了悠久的历史沉淀,散发着无限光芒。目前,大庆市共有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4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表(其中大庆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项从属于其2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1项从属于5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此说明,下表中不再赘述)展示如下:黑龙江省大庆市虽建市不久,但由于这里汇聚了醇厚的历史积淀和悠久的文化遗产传承,使得大庆市现有的5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纷纷活跃在大庆市的方方面面。大庆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对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在此工作进程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使得各方的保护工作得到了不断的加强和改进,并从中取得了宝贵的传承与保护经验。
艺术史课程群改革研究
摘要:艺术学学科门类是年轻的,而艺术史论专业也是一个正在探索中的学科专业,如何对这一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规范已经成为了制约很多开办此专业的院校发展的瓶颈,因此有必要对这一学科的学科、课程模块进行梳理和规划。本文将以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艺术史论专业艺术史课程群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该课程群在课程体系中的作用以及进一步优化改革的方案,希望对艺术史论专业的专业建设有所裨益。
关键词:艺术史论;艺术史课程群;课程改革
2011年3月,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新修订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艺术学成为第13个学科门类下,设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5个一级学科,艺术学从此不再归为文学门类之下。伴随着艺术学学科门类的升级,艺术史论作为其下设5个一级学科都有所涉及的二级学科,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与作用。艺术史论专业作为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是整个艺术学理论研究的基础学科,更是亟需加大力度扶持的特色学科。在广西艺术学院设置艺术史论专业,既有支撑艺术学各学科基础教学的重要作用,又有拓展艺术学各学科史学研究层面的重要作用。自上世纪60年代起,广西艺术学院即已开始开展有关艺术学理论的学理研究,并于2005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11年获批一级学科硕士点。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拥有艺术史、艺术理论与批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艺术人类学、艺术管理、艺术教育研究、艺术文献翻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民歌传承研究等八个方向,在多个方面对美术学、音乐与舞蹈、设计学等一级学科提供有力的学理支撑。2014年,艺术史论专业获得本科招生资格,现已连续招生三年(2014—2016年),在读学生共计85人,2018年第一届毕业生即将毕业。梳理2014年至今的艺术史论培养方案不难发现,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的艺术史论专业正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合自身、因地制宜的培养模式。在学院的支持下,艺术史论按照既定培养方案,教学活动扎实推进,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绩,教学质量与管理水准不断提升。在最开始的培养方案中,艺术史论专业更多停留在碎片化的课程设置阶段。艺术史课程群主要包括《中外美术史》《艺术设计史》《中外音乐史》《中国舞蹈史》《中外戏剧史》《影视艺术史》《世界文化史》等。这些艺术史课程群中的各门类艺术史是相对独立分散的,彼此之间联系不足,课程之间缺乏前后关照,没有形成互为支撑的课程群体系,在授课的过程中也割裂了门类艺术史之间的相互关系,变成了门类艺术史的大拼盘。针对这些问题,在新的培养方案中主要做出了如下调整。
一、将艺术史专业与学院其它各专业方向互为融合,发挥成熟专业方向对艺术史论专业的辐射作用
目前学院共有文化产业管理、音乐学(文化艺术管理)、美术学(文化艺术管理)、艺术史论等专业。相较而言,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自2004年办学以来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培养经验,并取得了较好的培养效果。艺术史论专业应该借鉴和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将相对成熟的教学成果纳入到课程体系当中。故而在新的课程体系中,纳入了一些较为成熟的课程从而使原来分散的艺术史课程群更好地整合完善。在新的培养目标中我们力求达到培养具有全面艺术素质、宽厚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掌握中外艺术学史和各个艺术门类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艺术鉴赏与艺术批评、艺术综合的方法分析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文化遗产调查与项目策划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了《艺术经济学》《艺术管理学》《文化市场营销》《文化创意项目与策划》《文化场馆经营管理》《文化经纪人》《艺术品经纪》等实践性、实用性强的课程。这些课程可以更好地将学生所学的各门类艺术史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从而让将课本知识更好地与应用结合。在学生进行项目创意策划、文化场馆经营管理的实际工作势必需要对所负责的项目进行甄别、选择和包装,这些艺术鉴赏能力都有赖于艺术基础审美能力的提高,而艺术史课程群的作用之一就是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历史上经典的艺术作品、艺术家和艺术流派的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读史以明鉴,艺术史中的作品都是经过历史时间考验而留存下的艺术精品,通过音乐史、美术史、舞蹈史、文化史各种经典作品的浸润,学生才能更好地了解经典作品的标准,在进行项目设计的时候也才能选择高质量的项目进行孵化。
二、尝试将艺术史类理论课程与实践类课程相结合
少数民族文化融入高校审美教育
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是少数民族灵魂的象征与身份的表征,是少数民族赖以生存的重要的精神支柱。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在市场经济、现代科技、文化霸权等的全面冲击下,已经处于被“他者化”、“边缘化”的境地。高等院校特别是民族地区的高等院校作为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阵地,如何将学校的教学科研与本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相结合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以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柳州师专”)中文学科课程教学与改革为切入点,对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融入到柳州师专审美教育的学理依据、政策依据、现实可行性和实践路径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一、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融入柳州师专审美教育理念的学理依据与政策依据
“桂中”是一个概述地域方位的名词,是广西中部地区的俗称。桂中民族地区拥有丰富多彩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如有首批入选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四绝”———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侗族的楼,还有具有深厚历史内涵的麒麟山文化、盘古文化、红水河文化、土司文化,等等。这些民族文化艺术为高校的审美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将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到柳州师专的审美教育中来,推进学校中文学科的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将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到柳州师专的审美教育也有着一定学理依据和政策依据。
(一)学理依据
民族文化与学校课程教学之间有着非常密切内在关系,高校课程的设置、教学改革与高校传承民族文化的职能的内在关联也有着深层的理论依据。在人类学家的视野中,学校“课程”是“课程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是人类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纵观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我们不难发现,每一个民族都创造发明了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人们将其认为“精华”的部分编写成教材,放到学校中作为“课程”,以便能够进行代际“文化传承”。可见,课程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传承形式,它在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少数民族文化是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民族交往、民族发展和民族教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其生存与发展受到了极大地威胁。高校特别是民族地区的高校作为传承民族文化主要机构和场所,应当义不容辞的承担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神圣职责和艰巨任务。课程作为高校传授文化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素质的主要工具,总是体现着一定社会的文化,将一定社会的文化转化为适合学生接受的方式,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与教师的日常交往中,有意无意、或多或少地习得了这些文化。高校审美教育是高校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目标,教师通过选择一些具有丰富审美意蕴的艺术文本和艺术样态作为教学资料,在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感受艺术美的生成、理解艺术美的内涵、把握艺术美的价值等各种审美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积极的审美态度,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作为高校特别是民族地区高校的一种特色鲜明的优质审美教育资源,既要传承发展,又要应对文化现代化的矛盾,因此,科学合理的设置既能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又能适合学生接受能力和接受方式的课程,处理好民族文化差异与学校课程多样化的关系,是当前民族地区高校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所面临重大问题。
(二)政策依据
传统民间艺术传承问题探讨
摘要:传统民间艺术在本世纪受到极大的冲击,正在走向“消亡”,同时后继乏人,能够演绎古老艺术的人越来越少,优秀的文化正在不断流失。与此同时,新型的学校音乐教学模式日趋西化,音乐课中传统民间艺术模块的缺失导致传统民间艺术传承失衡,其主体地位受到动摇。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何去何从是我们这代人需要思量的。
关键词:传统民间艺术;传承;音乐教育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是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生产生活而孕育、形成和发展而来的艺术形式,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劳动人民日常生活和民俗文化的真实写照。它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有着特色鲜明的地域性,风格迥异的艺术性,体现出各族人民在观念、情感、视听审美经验上的差异,也全面反映了各族人民不同的风俗习惯、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民间艺术是各族人民对生命的最真实的感悟、对自然最真切的感知、对生活最朴实的写照。
一、传统民间艺术地位堪忧
(一)传统民间艺术走向“消亡”
20世纪以来,各地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从农业大国逐步走向工业大国,民族文化赖以生长的空间受到挤压。所谓的“文明”与“落后”,所谓的“流行”与“传统”,相互交错,中国传统文化在这场变革中受着极大地冲击。现如今,大家更多思考的都是如何改变、提高自己的物质生活,加上流行艺术的普及,挤压了传统艺术存在的空间,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长年致力于民间文化艺术保护的冯骥才先生曾在不同场合指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每一分钟都在流失。”他呼吁:“我们现在要跟每一分钟赛跑!”但是谁来充当民间艺术的“守护神”?这是一个沉重但又不得不回答的问题。
现代艺术设计分析论文
内容摘要:在“艺术设计”一词中,“艺术”只是定语,它本身成了对“设计”的装饰。国内工艺美术界对“装饰”“装饰艺术”“工艺美术”“实用美术”“艺术设计”等概念的逐步过渡和划分,体现了时代的变革和社会对艺术与设计的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设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变化反映着时代的物质生产和科学技术水平,也体现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的状况,并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艺术要想真正取得成功,必须积极探索民族文化与艺术的继承、发展而走向世界。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现代设计必然要出现大分化、大改组的局面。
关键词:艺术设计传统文化现代设计发展与变革
一、关于艺术与设计的概念反映
如果我们将1919年在德国小镇魏玛成立的“包豪斯”学校作为现代设计教育诞生的标志,那么正规的艺术设计教育在西方从包豪斯开始已发展了近100年,而在我国真正接近西方现代设计概念的历史,却只有20年的时间。“包豪斯”成立的那一年中国爆发了,这之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潮流、新观念和新思想的传播,现代设计的观念也开始传入我国。中国的设计教育经历了从“图案”“美术工艺”“实用艺术”“工业艺术”“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的过程,在今天看来确是走了一个弯路才又回到了其原始的跑道,但这对于未来中国艺术设计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从1956年成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至今,我国的工艺美术领域无论是在道“器”还是器“道”上都取得辉煌的成绩,但随着时代步伐的迈进,工艺美术渐渐地被艺术设计所取替。有人以1999年11月20日中国唯一的,也是最早的工艺美术最高学府——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不但并入了清华大学,还更名为美术学院,作为在中国的高等专业教育中工艺美术已被艺术设计所全面替代的标志。笔者以为这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正如张道一先生所言:“工艺美术……现在改称‘设计艺术’了。”我国1998年学科分类目录中艺术设计是艺术学下的二级学科,至此我国现代设计的概念以艺术设计作为“国定”科目基本上画上了句号。艺术设计一统过去工业设计、包装设计、室内设计、视觉传达、服装设计等专业科目混乱的局面,而工艺美术却随之逐渐悄无声息地退出了设计类院校的主战场。综观几十年来国内工艺美术界对“装饰”“装饰艺术”“工艺美术”“实用美术”“艺术设计”等概念的逐步过渡和划分,体现了时代的变革和社会对艺术与设计的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有人说设计本身就是问题,而艺术不需要解决问题。这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分歧,与“艺术是我,设计是他”有同工之妙。那么两者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呢?又该如何深入认识和重新定位艺术与设计的关系呢?
目前我国对“艺术设计”的说法,主要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对“艺术与设计”的简称或模糊化思维,省略了其中的“and”。这种方式比较概括,但对于艺术和设计的关系表达不明确。另一种则是在当前中国特定阶段设计教育者们对设计的“国情化”解释。所谓“国情化”解释,是在人们还停留在“工艺美术”的概念上,对“设计”的定义缺乏全面理解的情况下,在“设计”前面加注“艺术”二字,使人们更容易接受这一概念。然而在“艺术设计”一词中,“艺术”只是定语,它本身成了对“设计”的装饰。同时“艺术设计”还是对过去“装饰”概念的最好演绎,比如过去的室内装饰系就改名为环境艺术设计系。从更深层看,这一概念反映了中国当代一批工艺美术界学者们对设计的认识。
试论我国现代艺术设计特色性
摘要:在“艺术设计”一词中,“艺术”只是定语,它本身成了对“设计”的装饰。国内工艺美术界对“装饰”“装饰艺术”“工艺美术”“实用美术”“艺术设计”等概念的逐步过渡和划分,体现了时代的变革和社会对艺术与设计的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设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变化反映着时代的物质生产和科学技术水平,也体现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的状况,并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艺术要想真正取得成功,必须积极探索民族文化与艺术的继承、发展而走向世界。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现代设计必然要出现大分化、大改组的局面。
关键词:艺术设计传统文化现代设计发展与变革
一、关于艺术与设计的概念反映
如果我们将1919年在德国小镇魏玛成立的“包豪斯”学校作为现代设计教育诞生的标志,那么正规的艺术设计教育在西方从包豪斯开始已发展了近100年,而在我国真正接近西方现代设计概念的历史,却只有20年的时间。“包豪斯”成立的那一年中国爆发了,这之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潮流、新观念和新思想的传播,现代设计的观念也开始传入我国。中国的设计教育经历了从“图案”“美术工艺”“实用艺术”“工业艺术”“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的过程,在今天看来确是走了一个弯路才又回到了其原始的跑道,但这对于未来中国艺术设计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从1956年成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至今,我国的工艺美术领域无论是在道“器”还是器“道”上都取得辉煌的成绩,但随着时代步伐的迈进,工艺美术渐渐地被艺术设计所取替。有人以1999年11月20日中国唯一的,也是最早的工艺美术最高学府——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不但并入了清华大学,还更名为美术学院,作为在中国的高等专业教育中工艺美术已被艺术设计所全面替代的标志。笔者以为这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正如张道一先生所言:“工艺美术……现在改称‘设计艺术’了。”我国1998年学科分类目录中艺术设计是艺术学下的二级学科,至此我国现代设计的概念以艺术设计作为“国定”科目基本上画上了句号。艺术设计一统过去工业设计、包装设计、室内设计、视觉传达、服装设计等专业科目混乱的局面,而工艺美术却随之逐渐悄无声息地退出了设计类院校的主战场。综观几十年来国内工艺美术界对“装饰”“装饰艺术”“工艺美术”“实用美术”“艺术设计”等概念的逐步过渡和划分,体现了时代的变革和社会对艺术与设计的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有人说设计本身就是问题,而艺术不需要解决问题。这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分歧,与“艺术是我,设计是他”有同工之妙。那么两者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呢?又该如何深入认识和重新定位艺术与设计的关系呢?
目前我国对“艺术设计”的说法,主要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对“艺术与设计”的简称或模糊化思维,省略了其中的“and”。这种方式比较概括,但对于艺术和设计的关系表达不明确。另一种则是在当前中国特定阶段设计教育者们对设计的“国情化”解释。所谓“国情化”解释,是在人们还停留在“工艺美术”的概念上,对“设计”的定义缺乏全面理解的情况下,在“设计”前面加注“艺术”二字,使人们更容易接受这一概念。然而在“艺术设计”一词中,“艺术”只是定语,它本身成了对“设计”的装饰。同时“艺术设计”还是对过去“装饰”概念的最好演绎,比如过去的室内装饰系就改名为环境艺术设计系。从更深层看,这一概念反映了中国当代一批工艺美术界学者们对设计的认识。
艺术管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探讨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研究方法包括一般层面与具体层面的分析结合相关因素,从艺术品的特点来探讨艺术管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艺术管理;研究方法;层次分析
艺术管理学20世纪70年代才在美国诞生的,中国艺术管理的历史与实践年代久远,经过长期演变成为一门日臻成熟的新兴学科,其包含的内容体系庞杂,但至今还未形成完善的学科体系,因此,在当今时代条件下要理解并学习艺术管理需要掌握目前艺术管理学的基本发展规律和研究方法。
一、时代影响因素
西方艺术与祭酒神联系紧密并来源于希腊古戏剧中祭酒部分,发展到文艺复兴时期,已经是相对成熟的阶段,因为在这一阶段戏剧已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在17至19世纪之间,各国陆续出现了艺术院校,而这一期间铁路的发展也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便利。中国的古代艺术和宗教祭祀联系在一起,周代的礼乐制度也是早期艺术管理的雏形,中间的各朝各代也相应有富有特色的乐坊和艺术机构,过渡到清初的如意馆,主要负责殿宇设计、园林建造和一系列相关的艺术设计。以往各个时代对于艺术管理的发展和推动有着相当的影响和推动作用,系统地了解和分析有关艺术管理的演变来源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同的时代自然对艺术的发展有不同的影响,围绕着时代核心不变的是人们对于艺术越来越多的审美需求和与经济挂钩相关联的营销模式的学习,由此可见,时代主导着消费者艺术审美和消费倾向,进而影响着现代艺术管理的诞生和艺术管理学科的应运而生。时代不会停止发展,艺术管理学也会越来越丰富,囊括人们生活中各方各面,如果说艺术品价值规律是一种无形的大手在调控着艺术市场,那么时代因素则是这艺术市场发展的航向标、指南针,把握住时代核心规律发展这个不变的条件是永久的支柱。
二、艺术管理学的特点
文化艺术元素对二维动画短片创作启示
摘要:河西民间文化底蕴深厚,有着很多值得一提的文化元素。在二维动画短片的制作中,制作具有民间文化元素的短片可以展现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更能体现出这种文化底蕴所培育出的民族精神。河西民间文化有着鲜明的特点,该文先分析河西民间文化艺术元素,然后具体探讨河西民间文化艺术元素对二维动画创作的启发。
关键词:河西民间文化;二维动画短片;艺术元素;启示
目前,中国的动画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动画类节目不断增多。但是,国产二维动画受到国外动画审美的很大影响,存在传统艺术特色缺失的现象。部分创作者对本民族文化艺术元素的认识不足,难以很好地从本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因此,我国的二维动画想要得到发展,就要取得突破。
一、河西民间文化艺术元素分析
河西地区因位于黄河以西,自古称为“河西”。它包括酒泉、张掖、武威、金昌、嘉峪关5个地级市和永昌、金川、肃州、玉门、金塔、瓜州、敦煌、肃北、阿克塞、张掖、山丹、民乐、临泽、高台、肃南、天祝、民勤、古浪、武威等19个县、市、区。它的文化积淀非常深厚,民间艺术的形式丰富多样,有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敦煌莫高窟精美的壁画、深厚的佛教文化,裕固族民间传说,嘉峪关传说,高台的秦腔脸谱,肃北蒙古族风情,阿克塞风俗,天祝藏区风情,等等。奇风异俗在这里璀璨生辉。河西民间文化艺术因地域、感情、气质、风俗等的差异,形成了丰富的品类和风格,这些民间文化艺术元素渗透着河西粗犷、豪放的风格,留有许多古老文化的影子,古朴大方,表现了西北人民的阳刚之美。这些各有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元素都可用于二维动画的创作,为动画主题与思想的确立、风格的形成等提供更多、更加具有民族化特点的选择,这也可为河西民间文化艺术的数字化保护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二、河西民间文化艺术元素在二维动画中的应用分析
五四时期艺术歌曲创作风格与演唱特色
是中国史上的一次寻求思想启蒙、个性解放的运动,在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批进步的知识分子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深刻地认识到:要想振兴中华就必须进行精神层面的改革,彻底改变文化心理结构。新文化运动自此拉开了大幕。由于新文化运动的推动,新音乐文化建设也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作为音乐文化建设架构中关键一环的音乐创作,逐渐为一些热心于新音乐文化发展的音乐家所注意,新型音乐创作开始起步。
一、五四时期艺术歌曲的发展概况
(一)产生条件
1919年爆发的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一次民主主义革命,同时也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对封建旧文化的重大革命。正是在这种追求新思想、新知识、新艺术思潮的影响和推动下,才引导了中国艺术歌曲的出现。在此之前,“选曲填词”学堂乐歌可以算得上中国艺术歌曲的最早雏形。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许多学校开始普开乐歌课,强调用音乐来加强学生的“美的教育”,这种音乐教育使得艺术歌曲的产生提供了客观上的需求,成为艺术歌曲产生的条件之一;其二,新文化运动中所大力倡导的“白话文”“新诗”“国语”使得许多优秀的新体诗接踵而至,这也为艺术歌曲的形成在歌词方面提供了准备;其三,最重要的还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出现的一批优秀音乐人才的有力推动。以萧友梅、赵元任、黄自、青主等为代表的留学欧美的音乐人纷纷回国,带回了西方古典、浪漫派的音乐理论和作曲技术,并将其同我国的传统音乐元素紧密结合,创作出了许多耳熟能详的优秀作品。
(二)发展梗概
“选曲填词”学堂乐歌是我国艺术歌曲的雏形,大多学堂乐歌选用日本或欧美现成曲调来填词,也有少部分是选用中国传统民歌曲调或音乐家自己创作的,代表性的音乐家及歌曲有沈心工的《竹马》《春游》,李叔同的《送别》《西湖》,曾志忞的《练兵》《游春》等。20世纪20—30年代,一大批作曲家用音乐的武器担负起了时代的责任,带着对祖国、民族的极大热情投入到了艺术歌曲的创作领域,在作曲技法上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涌现出来许多反映时代特征、具有爱国情怀,同时对中国前途命运的思考忧虑及对中国劳苦大众深表同情的不同题材和形式的艺术歌曲。如青主的《大江东去》,萧友梅的《问》,赵元任的《卖布谣》《教我如何不想他》等。
影视艺术课教改
近年来,随着影视艺术教育的迅猛发展,影视艺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显突出。如何审视、探究和解决这些问题,已然成为影视艺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影视艺术教育专业基础课程《影视艺术概论》为对象,结合教学实践,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考核三方面来探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以期优化该课程教学,促进影视艺术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一、深化拓展教学内容
“影视艺术概论”课程通常包括影视语言基础及其规律、场面调度基本知识、影视叙事表意及有关影视艺术史论等内容。由于大多数学生入学前一般都接受过相应的专业培训,对这些内容已有程度不一的初步的接触和认识,因此,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进行相应的深化、拓展,这是“影视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教学改革的关键之一。首先,要摸清学生的底子。通过问卷调查,摸清学生对影视艺术的把握状况,了解其感兴趣的和有疑惑的相关问题,从而在备课中有针对性深化和拓展课程内容。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对影视艺术的影像、声音有一定了解和认识,他们的兴趣和疑惑主要集中于作为故事元素的剧作、作为视觉元素的影像、作为听觉元素的声音、作为性格元素的表演及其彼此之间的关系等等。通过分析可知,学生渴望在已有接触的基础上实现对影视艺术更为全面、系统和更深层次的认知和把握。这便成为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相关课程内容进行有针对性深化和拓展的重要依据。如围绕影像,可从透镜、视点、景别、摄影机状态、光、色、构图以及影像的表意等方面来较为全面、深入认知和把握影像,从而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其次,补充完善教材内容。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国内高校还没有一本通用的“影视艺术概论”的教材。尽管如此,一般情况下,学校还是要求使用教材。因此,补充、完善教材内容也就必不可少。为此,教师一定先要准确理解教材内容和观点,这样,才能避免在深化和拓展教材内容时造成思想观点的混乱,甚至与教材观点相左的现象。之后,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补充、完善相应的内容,力图使之达到专业性、前沿性、易读性,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如,伴随着互联网、数字技术、新媒体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的运用,作为“技法”、“表现方式”、“叙述故事和传达思想的手段”的影视语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影视艺术的传播能力和艺术魅力得以不断增强。因此,“影视艺术概论”课程内容应当将影视前沿动态,如IMAX3D影像及最近兴起的关于48帧影像的探讨、后技术时代电影艺术“泛美学”倾向等现象引入课堂,以保持教学内容的丰富充实与常讲常新[1]。再次,确定难点、重点和疑惑点。教师可在“影视艺术概论”课程教学开始之前或者每一章节开始之前与学生充分交流,进一步了解他们对课程各章节内容的熟悉程度,以确定各章重点、难点和疑惑点。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选择相应的重点、难点问题来进行深度交流,重点突破。譬如,笔者在交流中了解到,多数学生对电影蒙太奇的规则、类型、剪辑方法及声画蒙太奇,影像表意,声音表意、场面调度等章节的内容分辨不太清晰,存有疑惑;而对影视明星与明星制、镜头运动方式等内容却有较好的把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前者自然应做重点难点讲解阐释和把握,后者则只需大体提及有所加深即可。可见,确定难点、重点和疑惑点能够为深化和拓展课程内容留下时间和空间。
二、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近年来,我国影视艺术教育发展迅速,许多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教学理论被引进,教学方式也越来越多样丰富。笔者依据学生对“影视艺术概论”课程内容的把握程度,从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入手,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一,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基本以“呈现任务———明确任务———解决完成任务的问题———完成任务———评价任务”[2]为主要结构。在“影视艺术概论”课程教学中,一开始就应向学生提出这门课程要完成的创作任务,然后围绕作业创作的问题展开学习。如,教师可将3~4个学生分成一组,要求每组学生摄制一个5分钟左右的短片,并要求从景别、运镜方式、构图、光、色等镜语方面结合叙事表意来阐释说明。那么,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后,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有关理论知识就会有的放矢,抓住学习的关键。之后,经过讨论、明确分工到创作实践,完成实践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观摩、议论和点评实践作业。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团队合作意识就容易被调动起来,课程也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又比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就某一新近上映的影视作品或者经典作品写作一篇专业评论。为此,学生先要仔细观看、研读文本,尽力捕捉富于个性的感悟、体验。同时,通过网络、图书馆搜集相关资料,并运用相关理论来写作,之后还需要反复修改,最终完成评论写作,接受教师和同学评阅、讨论。在此过程中,学生是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学习实践相互促进,从而掌握课程内容和相关技能技巧,并提升文化修养。其二,“双元制”教学法。“双元制”学习形式是从德国引进的先进的教学模式、教学理论,其核心思想是将“学校和企业两个学习场所结合起来,把高等教育与企业职业培训或企业工作相结合,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以学校为主体,以企业为依托,以实践为核心,把学校设在工厂里,把教室搬进车间里,学生在老师和师傅的共同指导下,学习理论和专业技能”[3]。贵州民族学院传媒学院和贵州电视台、贵州日报、贵阳电视台、多彩贵州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等一批媒体传播机构、公司具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它们是我院的重要实习实践基地,这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实习实践的条件。就“影视艺术概论”课程教学而言,教师可根据本课程教学大纲的有关实践实训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学生到不同的实习基地观摩见习,接受一线生产制作者的指导,并逐渐参与具体的制作实践。以贵州民族学院传媒学院学生参与贵州电视台第5频道的“真情纪事”栏目实习实训为例,教师事先要让学生认真观看该栏目的几期节目,以形成一种感性的认识。接着,学生跟着栏目组参与该栏目一两期节目的具体策划设计、脚本写作、采访、摄制以及后期制作等整个流程,这样就能够学到大量实际的操作经验。之后,学生再根据本课程教学大纲的有关内容及要求写出相应的总结。最后,还要求学生对参与的节目(栏目)进行相应的评点总结,并在师生之间进行深度交流。这样一来,学生对“影视艺术概论”的“策划”、“叙事”、“影像元素”、“声音元素”等课程内容就会有比较深入的体认和把握。显然,“双元制”教学法真正实现了“学校与企业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徒弟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育人与创收合一”[4],达到了“产学一体”的境界。值得注意的是,“双元制”教学模式只适用于影视艺术教育部分专业课程或部分专业课程的部分内容。其三,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并结合运用无声言语及其他媒体工具,向学生系统地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方法。它是教学的一种主要方法,也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讲授并非灌输,但运用不好很容易成为灌输。在“影视艺术概论”教学中,诸如影视艺术发展概况、影视艺术艺术属性与商业属性的辨析、影视语言的有关原理等内容的教学,显然离不开教师的讲授。如何有效地使用讲授法,应着重把握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讲授的独特魅力。主讲教师学问大小、水平高低、权威与否固然重要,然而,如果没有学生听,学问再好,水平再高,名气再大,也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在于独特的讲授魅力。而教师独特的讲授魅力主要包括个人的气质、语言以及讲授时的肢体语言等,其中,个性化的讲授语言尤为重要。讲授的语言宜具有影视艺术的特点,强调形象生动、妙趣横生,或抑扬顿挫、铿锵有声、充满激情,或严谨周密、深入浅出。这既是基于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学习特点的考虑,也是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师自身优长和特点的考虑。另一方面,是讲授的情境性。广播电视编导教学的培养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情境情感体验能力,使学生学会并养成在情境中思考的习惯。在理论讲授中,要设置相关问题,将理论渗透在问题之中,就在教师依据逻辑结构阐释理论之时,问题便成为了情境,逻辑便成为了情节。跟随着教师的思路和分析,处于情境和情节之中的学生自然会主动加强体会、思考、感悟,实现深度互动。其四,讨论法。研讨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教学中的某一中心问题,在独立钻研基础上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以掌握知识的一种方法。讨论法的优点在于,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师生在多元互动中交流认识,由思维的碰撞而产生智慧的火花,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对于“影视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来说,研讨法的有效运用需要注意以下方面。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来确定讨论主题,它必须具有讨论价值。讨论主题允许具有争议性,如“数字技术时代的电影真实性”就符合选题要求。其次,教师要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学习和思考,充分准备讨论的意见,拟定发言提纲,使学生拥有讨论主题所需要的有关知识和经验。再次,现场讨论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和引导学生深入到问题的实质,并适时、适量地介入讨论,以确保讨论不离题不走型,注意控制时间、调节好气氛。最后,教师还要做好总结与评价。要积极肯定学生的发言,对其提出的观点给予客观的评价,如有必要,还可就有些观点和看法继续研讨。同时,一定还要指出学生发言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指导意见。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适用时机和范围。教师应当依据教学规律和原则、学科特点和具体教学内容、具体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以及教学条件等因素,来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与组合,并不断调整和校正,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文化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