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素质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2 16:19:3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文化素质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文化素质教育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实践研究

摘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推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应该与实际切实结合起来,强化其实践导向作用,努力做到将文化素质教育融入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做到实践与学习同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对文化素质教育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并将这一项长久的教育教学改革切实实施起来。这不仅仅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现实意义,也为以后的教育发展提供着方向。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实践

一、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解读

在理解文化素质教育之前,我们首先应该明白素质教育是什么。简单来说,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才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以及健康成长为主要内容。其中又包括提高专业素质、丰富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为基础,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健康是必要条件。在新时期文化素质在素质教育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多。对于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可以有很多种解释,但是总结起来所谓文化素质教育就是指对大学生的知识、能力、境界这三个层次的教育。具体指加强大学生在文学、哲学、历史、艺术、自然社会科学等多方面的教育来提升这三个层次。对于如何实施文化素质教育。首先,明白文化素质的内涵是基础,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没有在认知上对文化素养的有一个正确定位,在行动和实施过程中就会不断地出现问题。强化文化素质教育是大学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众多的实践表明我国的大学生的在能力和境界这两个层次很欠缺。

二、新时期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导向

1.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

查看全文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分析

对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和意义不是十分明确。长期以来,我们似乎总是习惯于宏大的命题和模糊的思维。笔者曾在天涯网上看到有人将中国、日本、美国、英国的小学生守则对比后发现,日本、美国、英国的小学生守则非常明确具体,都是做人、当学生的底线要求。而中国小学生守则多数都是宏大的命题,看起来很美,似乎无所不包,但几乎没有哪一条能告诉学生究竟该怎么做,每一条都够一个人学一辈子。如果真能做到守则的要求,那不仅是个杰出的公民,而且简直就是完人、圣人。然而,细细一想,大多数又难以做到,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所以,这种宏大的命题、混沌的表述的小学生守则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无。小学生守则如此,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和意义的认识也差不多。且让我们看看权威的观点:中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杨叔子教授认为,现代大学应高度重视的第一件事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首先是解决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问题,而社会责任感内含人格的养成和价值的取向。[1]西北大学名誉校长、中国文化思想史专家张岂之认为:“文化素质教育是大学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和思想道德教育、身心素质教育、科学素质教育等相互渗透、相互促进。”[2]章仁彪认为:现代教育、尤其是现代大学只有坚持“全球意识”和文化认同、潜能开发与本能改造、知能传授和人格塑造的统一,才能实现“两种文化”的协调发展,走出高科技与低情感的悖论,为文明的对话和进步、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作出更大的贡献。[3]这些学理上的争论无疑有助于认清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和意义,但问题是这些宏大的命题不仅给人空泛之感,而且认为文化素质教育无所不能,夸大了文化素质教育的作用。而如何将这些宏大的、模糊的命题落实于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则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我们不妨看看欧美一些大学对通识教育的定位。如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结合”,即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其目标及途径都十分简洁明了;哈佛大学2009年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哈佛的教育是自由教育……,自由教育的目的是动摇陈见,是使‘熟悉的’变成‘不熟悉的’,揭示隐藏在表面之下与之后的东西,摒弃原来方向并帮助他们找到确定新方向的方法。通过教会学生质疑陈规,促进自我反思,训练批判性的、分析性的思考,通过让他们体验一种由于接触极其不同的历史事件与文化现象而产生的疏离感,这种事件与文化是超越他们甚至是我们教师自己理解能力的东西,自由教育由此达到上述目的。”[4]相对于多伦多大学而言,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的目的更具体而明确,那就是训练批判性、分析性的思维,培养创新型人才。

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的理解存在误区,课程设置存在明显的盲目性与随意性,未能建立起完善的评价体系。由于中国高校通识教育目的不是十分明晰,从而出现了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存在误区。一些人认为:文化素质教育是通才教育,是人文学科教育,是文化知识传授,是文化素质课教学,或是开设几门文化素质教育课。甚至有些学校将开设人文课程、文化素质讲座来代替文化素质教育,或是将文化素质教育视为人文学科教师的任务等。与教育的内容误区相关的是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王凌彬通过调查发现,目前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存在所开课程种类少、比重小;课程内容单调、陈旧,特色不鲜明,教学内容和水平基本上还停留在对家庭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文化素质缺失补课的层面上,没有真正发挥出大学教育在更高层次上全面提升文化素质的功能;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成长规律缺乏研究,对现代网络环境中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复杂性认识不足,缺乏有效的指导,导致大学生对铺天盖地而来的教育内容无所适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5]。徐高明、张红霞通过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和南京大学等五所一流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进行调研后认为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如专业课和人文教育课内容相关度低,尚未实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交融;课程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不足,没有合理的“课程梯度”[6]。此外,诸如课程设置不成体系,盲目性大,往往因人设课,一些价值不大的课程混杂其中,特别是普遍较多地强调政治素质的培养,而忽略了最基本的公民素质的培养;重视人文知识的传授,忽略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实践环节上缺乏综合性考虑,没有与第二课堂、与校园文化、与社会实践实现有机结合;学生态度不端正,不重视,混学分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学往往成了教师表演的独角戏等等问题,都在各高校较普遍地存在。由于对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和内容的认识不清,使目前的文化素质教育仍然处在跟着感觉走的阶段。迄今为止,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尚未建立一套切实可行、可以推广的评价体系。现有的以学校为单位的评价体系各自为政、各有侧重,容易受到行政力量与个人好恶以及传统思维的影响,难以保障文化素质教育科学的、持续的发展。可喜的是,黎琳的《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评价的理论思考》[7]一文从文化素质教育评价的概念、评价的目标、评价的理论模式、评价的功能等多方面系统地探讨了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评价的问题。作者在考查了泰勒模式、CIPP模式、目标游离模式等模式后提出了符合中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评价的理论模式。在笔者所能检索到的研究成果中,该文是最具有理论色彩的,它从理论的高度系统地研究了文化素质教育评价的诸多理论问题。

文化素质教育边缘化的地位长期没有改善,教师本身的文化素养和奉献精神有所欠缺。新中国建立以来,为了摆脱一穷二白的落后局面,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发展科学技术,比较而言,人文社科领域不仅投入偏少,而且在特殊年代还免不了遭受意识形态或多或少的压制,即便是在呼吁复兴人文教育、回归大学教育理念的今天,大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边缘化地位并未有太大的改变。[8]笔者就曾经遭到一些理工科老师的质疑“:你们学中文的有什么用?”如果一切从“有用”“无用”的功利出发,那么,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将不会有未来。此外,科研与教学“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在高校有愈演愈烈之势。多数高校重科研轻教学,存在过强的功利主义色彩。教师忙于搞科研、拿课题、写文章、评职称,疲于奔命,无心于或有心无力于教学,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关心学生,对学生缺乏真诚的关怀,育人观念趋于淡薄;而从事文化素质教育的教师文化素养良莠不齐,有些老师对所开设文化素质教育通识课程缺乏全面深入的研究,各校普遍匮乏既有高超的学术水平又具高深的文化素养并能以其强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的大师级人物。教学水平整体落后于科研水平,几乎是当今普通高校的一个通病,这成为制约文化素质教育取得成效的又一重要因素。当然,上述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还只是表面现象,而产生这些现象的背后最根本的原因是教育目标的模糊性、教育体制的僵化、教育观念的功利化等,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那么在大学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永远是治标不治本,收效甚微。

查看全文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反思

一.理论探索存在的偏误

有关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理论研究,目前虽然成果颇丰,但仍存在认知上的偏误或歧见,这主要表现在:其一,对文化素质教育内涵的认知,莫衷一是。不少人以为文化素质教育就是一种通才教育,更多的人则以为文化素质教育即人文学科教育,或将文化素质教育视同文化知识传授,或简单地理解为文化素质课的教学【1】;还有人以为文化素质教育是一种“互补”教育,或是一种“兴趣教育”或第二专业教育【2】。这些说法,虽言之有理,持之有据,但又未免以偏概全。其中,“通才教育说”,仅仅强调了人才的一专多能;“人文学科教育说”,则没有意识到新世纪人才的综合特质,忽视了科学意识与科学精神的培养;至于“文化知识传授说”,则又把文化素质教育简化为知识的累积与授受;“兴趣教育说”也是将系统的素质培养看作简单的兴趣培养;“互补说”,虽看到了文理知识结构的偏差,但较少将文化素质教育看作是一种心灵的潜移默化与健全人格的习养过程。因此,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尚需进一步的研讨以达成共识。其二,对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培养之关系的认知失当。目前,多数人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视为专业教育的补充,但也存在“颠倒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的地位”的现象【3】。在我们看来,这两种认识都不恰当。我国的高等教育方针和实际状况都表明,具有优秀专业素质的人,才是国家立身安民之本,经济发展尤其需要各种专业人才。因此,专业素质教育是主体,文化素质教育是基础,思想品质素质是根本,身体心理素质是物质保证。不能片面夸大文化素质教育的功用,只能在专业素质培养的大前提下,进一步完善文化素质教育,培养在知识、能力、修养、品格各方面都均衡发展的优秀的综合型人才。其三,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存在偏误。研究资料显示,有的高校为了配合素质教育,多则开设近500门文化素质选修课,或近300门选修课【4】,少者也有150-160门选修课;也有的学校将一些适合专业培养的课程拿来“下放”进行素质教育,这些做法都有操之过急、过犹不及之嫌。而且,某些高校尽管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文化素质教育,但对课程的实用性、系统性、建设性、平衡性考虑欠周。2008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通识教育现状调查表明,通识教育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为外语、计算机、体育、马列课程和德育课程,占全部通识教育总分的70%以上;人文类课程量的比例很小。”【5】华南师范大学曾将自然科学与技术领域课程的学习纳入人文社科类学生的必修课,3学分;人文社科类课程纳入理工类学生的学习中,也是3学分,且二者同时必须修满艺术类学分3学分。【6】尽管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但显而易见,课程设置的整体性还有待完善,力度有待加强,效果如何也须检验。由于课程设置存在问题,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实际成效就不容乐观。譬如,体艺类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令人堪忧。调查显示,在五大类173种中外文化经典、中外文学名著、马列经典中,体育系学生有87%没有听说过或者读过;在2大类160幅中外精品名画中,有80%的学生表示没见过;2大类113首中外名曲中,63%没有听过或者张冠李戴、不甚了了。【7】其四,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职能定位存在偏误。目前,片面强调高校物质文化环境改善和学生主体素养提升的学者大有人在,但他们却有意无意地轻视了文化素质教育的隐性化育功能,不太重视教师的言传身教与垂范作用。其实,文化素质教育职能定位,应该是人格培养、精神塑造,而不只是学校教学硬件配套的升级、教学服务设施的完善、校园文化的丰富、图书信息的增量等,这些都只是外在的催化剂,真正内化成精神心灵的力量则在于学生能够吸收这些知识、信息、能量,潜移默化成思维方式与行动能力。【8】而教师自身人文素养、言语行为对学生的潜在影响尤为关键。一项关于“目前在文化素质教育方面的最大不足”的调研结果显示,45.7%的学生认为“学校人文环境差,没有配套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14%的人认为“老师水平不高,教学方法落后”。【9】因此,文化素质教育的教育者即教师,急需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和整体水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论探索,之所以存在上述偏误,究其原因:1.我国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受欧美通才教育、通识教育的影响,在目标、宗旨、课程、途径等方面借鉴了欧美现成的教育理念与模式,在理论阐释上难免中西杂糅,出现概念歧解,由此带来认知上的偏差。2.从事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理论研究的,多为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者,他们往往根据实践成效来对文化素质教育进行反思与评估,缺乏高屋建瓴的理论视野,尤其是对大学生文化素质及其教育状况的调查、评估,目前尚未建立比较科学的测评方法与评价机制,以致在调查、测评的过程中,往往各行其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理论观点,也就难免会发生龃龉。3.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还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文化素养教育的实施与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升,并非多设几门课程让学生选修,就可立竿见影。加上目前大学生受市场经济影响,开网店、课外兼职、勤工俭学,把短时的经济收入与实践能力当成自我塑造的中心,目光短浅、本末倒置。因此,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升,除了目标定位尤为关键外,还应从更具体而微的层面进行引导。

二.理论探索的完善与创新

明确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在理论探索上存在的偏误及其原因,庶几可以进一步地建构与完善目前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理论。为此,需要做到:

(一)正确认识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目前,关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解,主要存在两种观点:第一种也是主流观点,认为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人文精神的教育”;第二种观点则认为“全面的文化素质教育,应该包括科学精神的培养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两个方面”,文化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素质的融合。【10】到底哪种观点更科学更契合中国高校素质教育的实际呢?越来越多的理论研究成果显示:第二种观点逐渐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认同。其中,杨叔子、余东升对文化素质教育内涵的揭示较有代表性:“文化素质教育就是中国高等教育思想和实践的一种本土化创新。在汲取欧洲自由教育、美国通识教育经验的同时,特别是在汲取通识教育在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方面成功经验的同时,文化素质教育有着自己独特的品质和特征。这些品质和特征表现为:文化素质教育的中心在于融知识、思维、方法、原则、精神教育于一体,大力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将实践列入教育过程。而其现实要求则是强化人文教育,其中重点又在于高度重视民族优秀文化的教育。”【11】至此,人们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定位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而这对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无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查看全文

小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研究

摘要:文化素质是国民素质教育重要教育内容,小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培养培养健康心理、塑造合格人才、提升小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小学生教育工作中,文化素质教育应该贯彻在小学生学校学习活动中,贯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育人宗旨,服务于文化素质教育,推进社会和谐发展。本文针对文化素质教育内容和特征,提出了加强小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对策,为培养小学生文化素质全面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文化素质教育;现状分析;对策

1文化素质教育

1.1文化素质教育定义

文化素质教育,顾名思义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教育发展。学生的文化素质,广义文化素质指的是传统文化的能力品质,包括文化素质、知识能力、运用素养等等;狭义素质上面就是文化素质能力,对于文化理解和运用。不同于原有的应试教育,小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必须要走出片面、淘汰式的教育误区,按照“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全面发展育人理念,从学生的文化知识、文化审美、文化理念和文化认同等方面,提高小学生全面发展能力素质。

1.2文化素质教育特征

查看全文

医学院文化素质教育分析

1对文化素质教育内涵的再认识

定义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目前一些医学院校对文化素质教育内涵的认知不同,导致在国家所倡导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中出现很多误区。笔者认为,探讨医学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发展的新途径,必须从对其内涵的理解入手,而要正确认识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就必须分析其与相关素质教育的关系,对文化素质教育概念做出科学界定。现代教育学理论认为,素质以人的生理和心理为基础,内在地、综合地体现了人的身心特点。素质是“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与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1]国内学者认为:“素质可分为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其他各种素质的基础。”[2]文化素质是指人所掌握的人类文化、文明成果的程度,并将这些成果内化到个人身上,表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成为个人发展的动力。正确把握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应厘清其与以下概念的关系。第一,文化素质与思想品德素质的关系。文化素质是人所具有的人格特征、做人方式等品质;而思想品德素质是人所具有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政治倾向等品质。因此,两者不是并列关系,文化素质包括思想品德素质,思想品德素质是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一部分。第二,文化素质与人文素质的关系。人文素质是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及其反映在人身上的气质和修养。“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3]而文化素质教育既包括人文教育,又包括科学教育,是二者的统一。第三,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的关系。首先,两者相互补充。大学生除了要掌握好专业知识外,还要注重学习非专业的文化知识,提升综合能力。其次,两者互相促进。这是高校把握办学方向的根本要求。“文化素质教育是人才素质的基础,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经之路。”[4]因此,高校必须同时抓好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第四,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两者都注重培养人文精神,都以培养“完整的人”为追求目标。但两者有关键的不同之处。首先,文化素质教育比通识教育的内容丰富。通识教育的方式主要是开设一定相关的课程,而文化素质教育“不仅涉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还涉及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5]。其次,通识教育要求整个教育过程体现人文素质教育的思想。“通识教育追求的不是知识的广博性,而是知识的文化意蕴及由此对人的心灵和智慧的陶冶作用。”[6]通识教育的目的明确,更注重对受教育者的文化熏陶。由此可见,文化素质教育是一种现代教育理念,其目标是使受教育者获得全面发展。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两个方面。因此,笔者认为,文化素质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融合的教育,它以培养“完整的人”为宗旨。

2医学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一些医学院校在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中,对这一概念存在着许多片面化的理解,从而导致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出现了些许偏差。

2.1对文化素质概念完整性的认识有误

近年来,由于专业分工细化,一些人将文化素质教育片面地理解和归类,存在着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替代文化素质教育的观念。“对文化素质基础性地位的认识不足,从而引起了几类素质本身之间的此消彼长乃至相互制约。”[7]一些医学院校将专业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硬性指标,极力塑造其“特色教育”,而把文化素质教育视为专业教育的一种附加。这就极大地制约了文化素质教育的发展。

查看全文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需求研究

1国内外同类工作现状

西方国家对文化素质教育并没有统一的提法,他们倡导的是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这与我国的文化素质教育有相通之处。通识教育,又称为自由教育,经历了从自由教育、人才发展教育再到新的自由教育模式的发展过程。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意识到文化素质教育与科学技术教育的比例在高等教育中严重失衡。于是,这些国家相继提出了改革教育模式,大力实施通识教育。英国的学校教育十分重视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如果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一味去展示个性突出自己而连累到团队时,则会被认为是“没有团队精神”的学生。在美国,人文教育被当作美国教育之魂。美国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人文精神教育,人文精神本质上是一种崇尚自由、自觉、批判的精神,同时也包含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培养善恶、美丑、是非的判断能力,是一种宽容合作的精神。美国的学校教育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以学生的人文素质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美国和加拿大的通识教育主要特点是建立了一套明确的通识教育目标;通识教育的方式灵活多样,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其要求不尽相同,通识教育的课程结构有名著课程型(哥伦比亚大学)、核心课程型(哈佛大学)、分步修读课程型(西北大学、约克大学等);通识课程的内容上不仅强调基础性、全面性,更加强调课程的整合性和融通性;重视组织和管理,重视名师的作用。日本的大学把人文素质教育称为教养教育和一般教育。2004年,东京大学制定了“平民化的精英”的教育目标,其目的是把东京大学变成实现社会公正、科技进步、为文化创造作出贡献的“平民化精英”的培训基地。台湾于1984年开始全面推行通识教育,其特点是由教育行政机关规定共同必修课程,各大学在课程设置方面的自主性不足,所开课程之间关联性不大。香港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容主要涵盖自我与个人成长、社会与文化、科技与环境三大方面。2005年,中国政府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文件,明确提出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2012年,教育部了《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试行)》(征求意见稿),要求职业院校组织学生开展顶岗实习,实施素质教育,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职业能力形成规律,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文化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就业。同时,《教育部2012年工作要点》中,也将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今后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由此可见,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培养综合型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世界职业教育改革的热点。对于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国内外的学者提出了许多方法和途径。杨叔子院士[1]指出学生来到大学,要做三件事,一是学会如何做人,二是学会如何思维,三是学会掌握必要的知识及运用知识的能力,这已成为很多学生的座右铭。他要求自己的博士生读老子、读论语。周济院士提出了“育人为本,三足(教学、科研、服务社会)鼎立”的办学思想。其次,他提出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中的结合改为融合。深职院原校长刘洪一[2]认为,我国高职院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要在正确认识和深入理解文化素质教育的本质和内涵的基础上,从育人理念入手,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地探索有效路径与方法,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高职教育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之路。石亚军(2003)[3]认为,特色是文化素质教育的点睛之笔,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特色包括理念和思路,特色项目和举措两种类型。裴印山和武士勋(2007)[4]认为高等院校对大学生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有三个途径,分别是加强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领导,拓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师资和教材建设。“文化素质教育”这一说法在国外不多见,国外接近的说法就是通识教育或者人文教育。王义遒教授(2006)[5]指出,通识教育可以当作我国高等院校发展文化素质教育的一种手段,但并不应该当成一种教育模式;国内高校可以将文化素质教育的发展作为通识教育的先导。杨叔子和余东升(2007)[6]的观点认为,结合了我国本土特色进行创新得来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式,仅仅适合我国而已;而美国实施的通识教育也仅仅是适合美国的,这也因为通识教育是美国教育的本土创新,是根据它教育体系发展的情况而实施的一种教育模式,并不适合我国。国内高校不能完全摒弃通识教育,而要取其精华,借鉴它的先进管理方式,来发展我们的文化素质教育。巫阳朔(2011)[7]的观点是,在社会需求、历史发展传统及教育实践经验基础之上,美中分别提倡通识教育和文化素养及政治教育。以该观点来看,若从一个国家的社会需要、历史传统和教育实践出发的话,由于文化素质教育和我国目前的教育形式相符,所以更适合我国发展的需要。汪为春(2012)[8]阐述了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认知,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要结合高职教育教学的特点,通过对高职学生加强人文学科教育以及育人环境的熏陶,使之逐步形成稳定的内在品质和价值取向,以达到提高高职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的教育。梁丽萍等(2012)[9]认为文化素质教育嵌入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制约因素在于:思想观念障碍、组织机构障碍、功利主义教育倾向、文化素质教育自身的不足等,根据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突破口提出文化素质教育应如何嵌入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张宏海(2014)[10]认为,把传统文化的教育思想已有对教育的平民化、教育的普及化、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其丰富而深刻的教育理念和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值得深入挖掘和传承,对当今我国高校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创新有着启示、借鉴作用。综上所述,研究者基于国内外教育环境和实际情况,一致的观点是目前在我国更适合而且可以普遍实行的是文化素质教育,而不是通识教育。

2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大规模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从1995年开始的,主要是针对当时高等教育中所存在的重理轻文、培养模式单一、专业面窄、人文教育薄弱等弊端提出的。文化素质教育强调高校通过一系列措施使大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进行包括文、史、哲和社会、艺术等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校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进而达到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的提升。文化素质教育在我国高校实施20年来,大体上经历了试点探索、实施推广和普及提高三个阶段。到目前为止,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已经建立了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文化素质类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等。近年来,各高校越来越重视文化素质教育,并尝试将文化素质教育嵌入到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之中,并进行了大胆而有益的探索。但是,总体上文化素质教育仍然游离于创新型人才培养之外。有些高职院校简单地把文化素质教育等同于人文课程,以为多开设几门公共课就是实施了文化素质教育。还有的把文化素质教育等同于校园文化活动,用一些校内外课余活动代替文化素质教育。纵观近二十年来我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研究状况,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整体上讲我们对文化素质教育这一新的教育思想仍处于探索阶段,理论研究与现实需求之间尚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表现为:第一,在研究内容上,不少研究是对一个学校或地区文化素质教育经验的总结,还没有深入提炼并上升到理性思维的高度,从规律这个角度去探讨文化素质教育实施和运作的文章还不多见;第二,对一些重要问题的研究深度还有待加强,这些问题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文化素质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关系,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等等;第三,在研究方法上,缺少细致调查基础上的个案研究,比较研究太少。

3设计文化素质教育需求的调查问卷

以往的文化素质教育,一般都是自上而下,按照顶层设计者对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解,进行各种不同的文化素质教育,缺少实际调查学生需要的文化素质教育。随着社会多元文化的发展,特别是90后、00后的新生代,他们的生长环境和接受的教育和以前大不相同,导致他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接受也大不相同。因此我们需要依据新生代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设计出合理的文化素质教育调查问卷。另外,文化素质教育的调查,涉及到很多定性内容,如何把定性问题变成可以测量的指标,也需要课题组成员探索,讨论和潜心设计。问卷从当代大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偏好、对中西方传统文化的认识、对中西方文化的认同、对洋节在中国盛行的看法以及是否需要继续学习并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等问题进行了设计。本课题组向深圳职业技术学学院各专业学生共210人发放了问卷调查表,收到有效问卷190份,并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查看全文

英语专业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与改革

摘要:通过调研,发现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存在一系列问题:人文知识缺失、娱乐倾向明显、功利意识突出、思想认识片面、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淡化。这种状况是当前社会的文化快餐化、学校重视不够、家庭教育缺失、学生自我放逐等多种原因造成的。增加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开展校园人文活动,并在课堂上将文化素质教育与英语专业课程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地改变这种状况。

关键词: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文化素质教育;改革

1概述

自1995年教育部大力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以来,提升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教育的真谛不在知识的传授与学习,而在于智慧的启迪,在于素质的提升”[1]。因此,对于整个高等教育而言,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能够让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语言的同时,获得身心、智力、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上的全方位发展。我们对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大学生的文化素质进行了调研,基本掌握了此类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然后通过分析,提出了应对现状的办法和措施。

2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大学生文化素质现状

2.1调研基本思路与方法。课题组成员通过多方收集、查阅相关资料,分析界定文化素质教育的概念和内涵,明确研究对象和范围。在此基础上,课题组成员提出具体的研究方向,弄清调研目标、对象和内容,制定调研问卷,最后邀请相关专家对调研方法的合理性、可行性进行讨论。该问卷共计十五个问题,分别涵盖了历史、文化、政治、艺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问卷完成后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向四川省内四所高职院校英语大一和大二的学生投放。本次调研是通过抽样调查,共投放问卷电子文档428份。问卷收回情况如下:绵阳职业技术学院121份,四川工程职业学院98份,四川建筑技术学院82份,四川职业技术学院77份,共计378份,其中男生27人,女生351人。通过问卷发放,针对问卷的回收情况,研究人员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课题组成员一起统计、分析数据,并对所反映出来的现象共同商讨,召开专题研究会进行讨论。通过数据分析及经验探讨,发现问题并探究原因。在对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现状有所了解后,课题组成员利用经验法及行动研究法,针对现有的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课题组成员试图把英语语言教学与文化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在英语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中渗透文化素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研究人员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相互讨论交流,科学概括成果。2.2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大学生文化素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收回的问卷调查的数据,我们发现,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大学生文化素质存在以下问题:1)文化知识缺失。部分学生对一些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常识一无所知。虽然比例不大,但也不小,竟占了30%。对于历史,特别是传统历史文化知识的缺失相当严重。而对于《左传》《三国志》《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之类的中国经典史书,一本也没有读过的学生占59.6%。对于政治、经济、哲学方面的知识,知道的也不多。比如,知道康德、黑格尔并读过介绍其思想的著作或文章的同学只有27%,另外有55%的同学仅限于听说过,但对他们了解不多,有18%的同学完全没有听说过这两个伟大的哲学家。2)娱乐化倾向明显,对艺术、音乐的知识比历史、政治丰富较多。高职英语专业学生对于娱乐方面的信息较为灵通,对流行音乐及时下流行的东西尤为了解。如,对于“英国著名的甲壳虫乐队主唱是谁”这一问题,超过90%的学生都知道,并能准确地回答出来。学校开设的艺术的选修课程,97%的学生愿意学习,认为有助于增加个人修养,陶冶情操,只有3%的同学认为与专业无关,觉得浪费时间。3)过于浮躁,功利意识突出,重物质生活享受。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心浮躁,大学生急功近利,不能静下心来学习。学生对人生缺乏长远目标,价值取向趋于功利化和实用化。特别是高职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把英语语言当作一种将来谋生的工具,忽略了语言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内涵的沉淀较为欠缺。那些具有短期功利性与实用性的活动对大学生有巨大诱惑。这导致很多学生讨厌基础文化课程,甚至逃课。另外,他们看重物质生活的享受,宁愿把钱花在衣服、化妆品或吃喝玩乐上,而对于学习上的花费则非常吝惜。据调查,86%的英语专业学生会把多余的生活费用在娱乐活动、吃穿及化妆品上,而非用作购买书籍及学习用品。4)思想认识片面,特别忽视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就“你认为就业时用人单位最看重哪方面的能力”这一问题,大学生大多认为“学习与执行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为人处事的能力”这三项同等重要。只有17%的学生认为“道德品质”是用人单位最重视的。5)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淡化。在本次抽样调查中,65.7%的同学认为个性发展应当以无害于社会和自身的发展为前提。有29%的同学认为个性发展无须社会认同,只要自己喜欢就行,剩下5.3%的同学认为应当考虑学校、家长或朋友的感受为前提。高职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有现代大学生的一个通病:以个人及自身的发展为中心,个人主义严重。在人际关系方面往往处理不当,与室友及同学之间的关系不够融洽。

查看全文

高职校园文化素质教育的融合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的时代诉求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时代特色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优化育人环境的时代要求,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1]。校园文化建设渗透在高职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各个方面,校园文化的内涵在发展中不断地被丰富。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决定了其校园文化的职业性,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其校园文化的应用性,专业设置的发展决定了其校园文化的行业性,专业技能的渗透决定了其校园文化的特色性,学生生源地相对集中决定了其校园文化的区域性。良好的校园文化营造出的教书育人氛围,对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起着重要作用。

(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

当前,人类社会已然迈入知识经济社会,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最基础、最根本的趋势。素质教育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切实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其根本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始终把教育放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重要位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使各层次学生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的切入点。在教育过程中要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人文素质和身心素质,不是某一个环节、某一项举措所能达到的,必须通过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才能得以体现和实现。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查看全文

文化素质教育对策论文

摘要: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文化素质教育应该成为商科院校素质教育的主体,必须确立文化素质教育在高等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基础性地位。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师资和教材建设。

关键词:商科院校;文化素质;教育

Abstract:Strengtheningtheculturaleducationforall-rounddevelopmentisahighquantitytalentedpersondevelopmentofimportanceconstitutethepart,mustthewholeprocessthattheculturaleducationforall-rounddevelopmentpiercesthroughtoeducateintheuniversity.Theculturaleducationforall-rounddevelopmentshouldbecomethecompanythecorpusofthesectioncollegeeducationforall-rounddevelopment,mustestablishtheculturaleducationforall-rounddevelopmenttoeducatethefoundationpositionintheworkatuniversityandcollege.Settinguptheallneweducationprinciple,turntoeducatethereformineducationdeeply,strengthentheuniversitystudent''''steachersandtheteachingmaterialconstructionoftheculturaleducationforall-rounddevelopment.

Keywords:commerceandsciencecollege;culturaldiathesis;education

一、我国高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

我国从1995年提出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这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四有”新人,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一项基础工程;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

查看全文

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研究

摘要: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的创新应立足地域文化,植根地域文化并传承地域文化。高职院校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地域性,依托岭南文化创新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岭南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其开放兼容的社会品格、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灵活创新的思维品质和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正是高职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文化背景和特色资源。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创新路径在于深刻领略地方文化的精髓,在理念上深化文化育人和全面育人,在目标上立足文化自觉、文化创造,在资源上共享地方文化成果,实现以文化引领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转型升级。

关键词:岭南文化;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创新

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效果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本科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相比,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起步较晚,应汲取其丰硕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突出职业教育的个性特征,依托地域文化进行创新,不断充实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论构建和实践探索。本文以广东省高职院校为对象,探讨如何依托岭南文化来对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进行创新,为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提供新的思路。

一、必要性:高职院校的基本特征

高职院校自诞生之日起,就烙上了地域性的基本特征。从高职教育的责任主体来看,地方政府是高职教育的主要责任人。早在2002年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就明确界定了“发展职业教育的主要责任在地方”,我国一直实施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1]地方政府是各地高职教育的顶层设计者、政策制定者、条件保障者、监督指导者,也是高职院校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从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来看,高职院校要贴近区域经济,面向社会和市场办学,与地方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密切结合,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服务于地方的行业、企业和社区。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要紧跟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紧跟区域社会发展的需求,及时作出调整才能顺应产业调整的需要,才能培养出一线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来看,要与地方不可避免的发生各种联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专业结构的设置、毕业生的就业面向、在校生的实习实践、教育教学的改革、“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等诸多方面都将与地方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高职院校、地方政府、行业与企业的多方联动和深度合作才是共赢之道。从高职院校的生源来看,主要来源于地方。以广东省为例,2016年广东省高职教育的新生来源只有3.5%来自于省外,绝大多数新生均来自于本省。[2]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于其所在省市,具有相同的地缘文化背景。依托高职院校所在地域的各种资源,才是高职院校特色发展的必然之路,在高职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亦是如此。依托岭南文化创新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出适应经济变革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要求学生既要有扎实的职业技能,又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作为服务一线的高职毕业生,既要会做事,更要会做人。会做人是会做事的基础,只有会做人才能将做好事情做大事业。文化素质教育就是教会学生做人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工具主义利益至上的多元文化社会里保持向上向善的勇气和信心。社会需要的不仅是技术人,更需要社会人,文化素质教育使专业人具备人文内涵,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高职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要充分利用其所在地区及周边区域的优秀文化资源,将其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融入课程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地域文化素养,使其深入了解所在地域的文化,适应现阶段的学习和未来的生活。广东省高职院校身处岭南文化区域,利用丰富的岭南文化资源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将使其人才培养适应华南地区企业的文化和社会生活,成为其人才培养的一大特色。依托岭南文化创新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经过近二十年的迅速发展已颇具规模,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为了适应正发生深刻变革的社会的需求,还需要不断地提高办学水平,在内涵发展上狠下功夫。高职教育的地域性特征赋予了其对地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使命,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则成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主要特色。[3]高职院校只有挖掘地域文化、研究地域文化、依托地域文化,才能增强其办学特色和生命力,更好地满足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而反哺地域文化,形成良性循环,拓展地域文化的内容和内涵,赋予地域文化新的时代特征。高职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增强学生对地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培养学生对地域文化的自觉和自信,主动融入地域文化,主动成为地域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岭南艺术、岭南名人、岭南建筑、岭南山水等极具地域特色,均可成为广东省高职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优秀素材。高职院校培养具有岭南文化底蕴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传承岭南技艺,赋予岭南文化新特征,弘扬新时代广东精神,提升广东省高职院校发展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服务于广东省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和和谐发展。

二、可能性:岭南文化的内涵属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