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素养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3 13:46:4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文化素养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高中生历史文化素养教学论文
摘要:历史文化素养是指人对于历史文化的认知、理解、感触,从而激发其培养历史情怀的素质意识。高中生在学习历史课程中,要积极培养自身的历史文化素养,更好地投入历史课堂学习,感受历史文化带来的知识乐趣。
关键词:高中;历史文化;素养;教学
文化素质指人们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表明人们在这些知识及与之相适应的能力行为、情感等综合发展的质量。历史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知识集合,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需懂得历史情怀,不断培养个人的文化素养,才能提高个人知识水平。因此,教师积极培养学生历史文化素养是不可缺少的,也是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1重视课堂教学实际成效
当前,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促进人的素质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教育活动。一个有学识不具备教育能力的人可以从事别的职业,但不能从事教师职业。历史是培养学生历史观念的主要科目,可从主观意识方面培养学生的先进理念,引导其树立科学的学习观念。结合有效教学思想内涵,从课程教材、历史素养、结构组合等方面,提出高中学习历史教法调整对策,为高中历史教学改革提供可行性指导。为了避免早期教学平台造成的不利影响,高中学校开展历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考虑教学思想应用的实效性。树立科学的教学原则,坚持教学方法多样化,实现教学形式创新化,这些都是有效教学思想的新方向。有效型教学是现代高中课堂常用方式之一,可从多个角度设定不同的教学任务,辅助教师全面开展思想历史教学活动。面对日趋更新的历史教学准则,高中学校必须调整原有的教学模式,以实效性为核心准则调整教学平台,这些是当代高中教育改革创新的基本思想。基于有效教学思想引导下,高中历史教法改革将朝着多样式方向进行,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路径等,均是有效教学思想改革重点,对学生未来高中化转型具有促进作用。“实效性”是衡量历史教学的硬指标,体现了课堂教学实效与质量水平。随着教育模式不断改革与调整,高中学习历史过程中更加重视有效性原则,从而为学生创设更具高效率的教学平台。
2广泛开展历史课堂阅读
高校学术期刊编辑新要求
一、刊网融合形势下高校学术期刊功能的变革
高校学术期刊是学术成果交流、和传播的重要平台之一。[1]高校学术期刊自诞生伊始就肩负着引领学术发展的神圣历史使命。高校学术期刊的刊网融合是目前高校编辑出版人员关注的热点问题。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这标志着刊物发展正式步入刊网融合新阶段,体现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是大势所趋,不仅是传播手段的融合,更是内容制作、推广方式和经营的融合。高校学术期刊承载学术传播的重要使命,刊网融合形势下高校学术期刊功能也将悄然发生变革。[3]一是刊网融合背景下高校学术期刊的宏观引领与微观服务功能。在传统纸媒时代,由于读者个体情况过于分散而认知模糊、无法获知,高校学术期刊只能实现宏观领域学术引领且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用户的网刊阅读或浏览情况可以精确获得,包括读者的浏览论文种类、时间、时长、研究旨趣等。通过大数据分析,高校学术期刊可以实现刊网融合背景下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实现引领学术发展的权威地位。[4]二是刊网融合背景下高校学术期刊的学术交流功能得到最大化发挥。高校学术期刊是学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期刊的天然使命就是为学术研究搭建一个权威、公平、公正的学术成果交流平台。学术研究不再是个人孤军奋战而是正逐渐走向专业化和职业化,研究也从单一领域走向多学科相互渗透、交叉融合。因此,刊网融合不是简单的纸刊内容移到网络这么简单,而是可以上升到基于跨终端的多样化、多媒体资源带给读者的互动性的优质阅读体验,可以满足用户随时、随地、随心的个性化学习服务。刊网融合后高校期刊的学术交流功能将大为提升。三是刊网融合背景下高校期刊的学术传播途径、媒介、速度、理念均发生变化。传统纸刊是通过赠阅交流、邮局订阅、实体店购买等方式传播,范围有限,互联网时代的期刊网络出版将使传播范围全空间化。在国家财政的支持下,未来学术期刊有可能改变读者付费的传统销售模式,全部实现OA(开放获取),读者将免费获得学术数据资源。这将大大改变原来学术研究只限于部分学术精英的研究专业化、职业化的现状,使更多人可以参与到学术研究中。刊网融合背景下网刊能在第一时间传播,实现了传播速度及时化和传播效用的最大化。传统纸刊时代秉承“内容为王”发展到刊网融合时代“内容、服务”并重,高校学术期刊不仅要清晰、准确地传播学术,更要注重内容建设,有针对性地将内容推送到目标客户,为用户服务。[4]四是刊网融合背景下高校学术期刊的学术评价仍是采用同行评价为主、量化评价为辅的方法,但由于大型网络学术资源库的建立,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等的出现,能更大程度和更广范围地实现防范学术伦理失范、遏制学术腐败及权力寻租。
二、刊网融合对高校期刊编辑文化素养的新要求
随着新闻传媒事业的发展,编辑开始朝着专业化、职业化方向转变。高校学术期刊作为高校学术传播的平台与载体,其编辑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更是一个无法回避也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学术期刊编辑不仅要有专业的研究方向和学科专长,更需要良好的个人素质和综合能力,尤其是文化素养。高校学术期刊编辑的文化素养主要包括三个维度:一是能力维度,指文字与文章的素养;二是思想维度,指知识与思维素养,三是责任心维度,指尊严与使命的素养。高校学术期刊编辑只有在三个维度都具备了较高素养,再加上一份对职业的热爱与痴迷,才能在一个更高层次上创造性地高质量地完成工作。高素养的高校学术期刊编辑能够指导作者将论文在保持严谨与严肃的前提下,把文章修改得尽量形象、生动和优美。因为学术论文并不排斥语言的美感。[5](一)刊网融合形势下高校学术期刊编辑要具备较高文化素养,善于“沙里淘金”,更要善于“点石成金”。传统的编辑工作更多体现的是文献的收集和编纂等较为浅表性的工作,但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与文化的演变,高校科研氛围日益浓厚,尤其是科研考评机制的现实存在,高校工作者的科研动力与热情空前高涨,申报课题撰写论文成为高校工作者的常态化工作。高校学术期刊编辑在这种大的学术环境里,一方面要有慧眼,能在海量的作者来稿里“沙里淘金”,挑出高质量的符合期刊栏目的稿件,另一方面,又要提升自身素养,能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作者修改提高,善于“点石成金”。这就要求编辑要自觉提升编辑主体意识,充分认识编辑工作的不可替代性和创新性。编辑工作的过去和现在存在一个历时差异(纵向方面的差异),而不同编辑个体之间又存在一个共时差异(横向方面的差异)。[5]所以,刊网融合下的高校学术期刊编辑要主动通过课题研究或论文写作培养能力素养,扩大与传统编辑的历时差异,缩小与高水平编辑的共时差异,提升自己。(二)刊网融合形势下高校学术期刊编辑不再是只强调传统的“勤苦大于创造”,也强调编辑更高的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高校学术期刊编辑的文字编辑工作共时差异非常大,体现在实际工作量可深可浅的弹性上。浅层次的编辑工作主要是形式的规范与文字的修饰,即让编辑后的论文语言达到文通字顺、摘要关键词的写作及参考文献、注释等论文格式符合规范要求。深层次的编辑工作则要走进作品的信息、知识生产过程,是编辑与作者共同创造性地参与到知识和文化的创造过程中,需要编辑广博的知识、精深的专业素养,体现的是编辑深层次的修养和能力,以及更高的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高校学术期刊编辑职业发展到现在,工作的创新性在不断加强,原来仅一味强调“勤苦大于创造”已经成为了历史。现在的编辑不仅需要传统的“工匠精神”,更强调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因为现代高校学术期刊编辑已经逐渐集编、审、校于一身,其中“审”的地位逐渐提高。当作者咨询自己的投稿是否被采用时,作者关心的是稿件的内涵水准,而非论文形式上的规范。可以说,“审”的过程是高校学术期刊编辑工作地位提高的体现,编辑工作的对象是论文与论文作者,其中论文是物,作者是人。对待论文,编辑须讲科学精神,视文章质量标准及知识和创新标准决定取舍;对待作者,编辑须讲人文情怀,应以尊重、理解、发展的心理倾向来沟通交流,当论文无法避免批评时,最好在批评中不忘真诚的肯定甚至赞美,尤其对于学术新人。高校期刊编辑要学会对作者的文章进行批评和鉴赏,这里要厘清的是,批评不等于否定,而是理性的分析和检评;鉴赏更不是安慰的姿态,而是对作者作品独到、深刻之处的由衷而理性的判断。这是非常考量编辑的哲学思维和文学眼光的。(三)刊网融合形势下高校学术期刊编辑更强调职业能力与职业使命认知这两方面的文化素养。普通的高校期刊编辑与卓越的高校期刊编辑的区别体现在职业能力与职业使命认知两个方面。能力决定工作的顺利完成情况及效率高低,使命认知则决定职业工作的境界。有了责任与使命意识的高校学术期刊编辑能走出机械、重复的匠技境地,将自身的工作放在文化生产与传播的大系统中思考,让平凡的工作在意识中拥有了丰富的内涵,在工作中体现自己的创造性价值,从而拥有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刊网融合时代的来临对高校学术期刊编辑素养提出了多方面更高的要求,编辑在面对海量信息时要有更卓越的选择能力、鉴别能力、质疑能力、思辨能力、创新知识能力。[6]还要求编辑有更好的网络沟通能力,即利用网络进行调查采访的能力、利用社交网站发起讨论的能力、创建网络社区作为栏目策划或组稿的能力等。这其中,很多报纸的编辑已经走到了前列,有了很多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如《人民日报》官微的“你好,明天”已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三、刊网融合形势下做一个“走心的”学术期刊编辑
改革创新,理念先行。刊网融合最关键的节点是人的融合,其中思维方式的转变又是实现人的融合的最关键的环节。[3]高校学术期刊编辑如果要将工作做好,必须与刊物保持一辈子的热恋。在与刊物的恋爱里面,如果每天编辑审稿校对,不花心思,想必也难以做出成绩。有人称真正的爱情是“走心”的,因此,我们可以做一个“走心”的高校学术期刊编辑。“走心”的编辑可以具体细化到“四心”:(一)培养一颗公正之心。高校学术期刊编辑需要具备一双火眼金睛,通过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等手段,将抄袭、剽窃、一稿多投、重复发表、伪造数据等存在学术伦理失范的学术不端稿件识别剔除,让作者不再有侥幸心理,对刊物心存敬畏,对学术保持尊敬,从而在以后的学术实践中抛弃浮躁,脚踏实地,这也是帮助作者成长。学术期刊编辑要怀着一颗“公正的心”在来稿里“沙里淘金”,从大量来稿中挑选出符合刊物要求的有创新价值的原创论文,同时对每一篇录用的论文公正地用心地“点石成金”,对于有前瞻意识又存在一定缺陷的论文,编辑要从专业知识、文章结构、谋篇布局、逻辑推理等方面给作者一些指导,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让作者细化完善,以达到“点石成金”的效果。高校学术期刊编辑通常都接受了某专业的系统教育和训练,拥有知识优势,在某一领域有专门甚至是专深的知识,但在处理他人文本时,即使是自己所学专业的范围,也会因某一学科专业的细分、高度细化而产生程度不同的陌生感,因而,高校期刊编辑为能更公正地挑选稿件,必须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拓展,然后再逐步走出自己的专业领域,对其他相关领域学习,获得更加广阔的视野,[5]这样才能培养出一种卓越的能力,具备一颗“公正的心”。(二)拥有一颗细腻之心。高校学术期刊编辑对于符合刊物要求的文章,要细致审读,指出作者推理、结论、逻辑、语言中不妥之处,给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修改意见,帮助作者加强规范提高文章质量。高校学术期刊编辑对于文章的审查首先是对于主题意义的整体审查,判断其内涵高低,然后进入衡量作品表达水平的审查。这个时候,编辑字斟句酌的职业精神和较真态度常常会让作者觉得“苛刻”“挑剔”,但正是这种精雕细刻,编辑的细腻和文字文章素养,才成就了一篇篇质量上乘的学术精品。只有具备细腻之心的高校学术期刊编辑才能在拥有较专深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投入工作。高校学术期刊编辑拥有某一专业知识,就等于拥有某一看问题的视野,但若仅限于该单一视野看问题显然很局限。[5]所以必须怀着一颗细腻的心不断以自己专业领域为圆心向外围拓展自己知识,形成多层面多元化的立体知识架构。这不仅是高校期刊编辑个人的自我完善,也是高质量地完成本职工作的需要。(三)怀着一颗柔软的心。有一颗柔软的心的高校学术期刊编辑对于不符合本刊物要求但文章质量又不差的作者来稿,不是一拒了之,而是站在作者角度,细心体会作者写作的艰辛、完成一篇文章的不易,给出建议指导作者投给适宜的刊物。这样有人情味的高素养编辑无疑能得到作者的敬重和感激。高校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境界可高可低。较低的层面上,仅限于文本的校对。在较高的层面,编辑可组织作者进行学术探讨,对论文内容进行补充。刊网融合形势下要求高校学术期刊编辑更需要一颗柔软的心,以自己的勤恳付出得到作者读者的敬重和称赞,悉心为作者服务、为读者服务。高校学术期刊编辑的个性、行动能力、工作素养都与其广阔的视野息息相关。编辑若具备一颗柔软的心,就多一种视野从而多一种获得旁人无法捕捉的信息的能力,也就更多一种工作创新的可能。高校学术期刊编辑只有在工作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不断加强积累,形成内心柔软、本性善良、意志坚定的品质,一切行动都是为了提升刊物质量和影响力,具备这样柔软的心的高校学术期刊编辑才是最有力量也最受读者尊重和作者青睐的。(四)保持一颗感恩的心。高校学术期刊编辑对于高水平的作者,要加强联络,积极交流,让对方参与到栏目策划、组稿甚至审稿的工作中。高校学术期刊编辑要充分认识刊物水平的提升基石是高水平的作者,刊物质量和影响力是靠一篇篇高水平作者文章造就的。所以,高校期刊编辑对这些作者要有一颗感恩的心。高校学术期刊编辑若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就不会对自己工作认知肤浅,不会在工作中表现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没有激情,仿佛工作只是为了生计的劳务。具有感恩心的高校期刊编辑会意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时时有一种文化的自觉,有一种使命感,会主动钟情热爱自己的职业,有一种情怀,将有限的自己和平凡的工作融入社会文化生产和传播的整体系统中,对工作热爱珍惜且知足感恩。高校学术期刊编辑是一个技术人员,但有感恩之心的编辑绝不会把自己仅限于技术人员,会在工作中自觉学习专业的知识、方法,培养文化素养,通过博览群书提升文化品位,通过洞察社会提高文化敏感度,通过自省反思完善自身修养,怀感恩之心的编辑能在较高层次上完成学术期刊的编辑工作任务。
科技期刊编辑素养问题与提升途径
2018年11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对进入新时代科技期刊的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2019年8月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发文《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对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提出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重点任务。在新的形势和任务下,面对未来科技创新发展,加强和提升科技期刊发展质量,推进期刊可持续健康发展,编辑人员的修养与素质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1编辑素养对推进科技期刊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科技期刊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知识性创新成果交流与展示、传播的重要平台和窗口,期刊编辑在推进期刊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编辑素养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1.1编辑素养是期刊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
科技论文质量水平高低,一方面取决于论文作者的写作和知识能力水平,也与期刊编辑有直接关系,提升期刊的影响力则主要取决于期刊编辑的修养与素质水平[1]。一个修养和素质较高的期刊编辑,可以从专业、社会、科技、文化等多维度对科技论文进行考量、全方位进行编辑加工和质量把关,使科技论文具有很高传播价值和内容价值,使读者充分受益。同时良好的政治素养更是推进期刊编辑工作和期刊发展的重要因素。
1.2编辑素养是促进期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创新创业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论文改革
[摘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为切实落实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和就业竞争力,急需对地方本科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创新创业
当前,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育面临着人才培养过剩与传媒市场人才供不应求的矛盾,如何加强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育的针对性、前沿性,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栏目策划、节目编导、文稿撰写、采访、摄录、剪辑等方面的实践能力,作为本专业重要实践教学环节的毕业设计,对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如何通过与媒体机构的合作,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践性和专业化,是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理论研究选题多于实践应用选题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是具有一定意识形态性的文化创意产业,生产的产品既有精神产品属性,又有文化商品属性。因此,地方高校培养的应用型编导人才既要有一定的创意性,又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过硬的职业素养。以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只撰写毕业论文,且论文选题多为理论研究,实践应用选题往往也缺乏针对性和实际应用价值,最终完成的毕业论文缺乏创新。理论研究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学术修养和理论积淀,这对于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艺术生来说有一定难度,超出了大多数学生的真实知识水平和学术能力范围,最终撰写的毕业论文与快速发展的传媒行业实际相距甚远,对传媒行业亟须解决的问题基本没有借鉴意义,更不要说前瞻性和指导性,而且对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与职业素质的提升帮助不大,因此,毕业论文没能很好地实现其教学目标。
大学图书馆学术写作服务研究
[摘要]学术写作服务是大学图书馆信息资源、空间资源与学科服务能力的综合体现。运用文献述评、网络调查和案例分析3种方法可以发现,国内外大学图书馆写作服务实践概括为3种服务方式:基于LibGuides的写作资源导航服务、基于学科服务的写作课程指导、基于共享空间的写作文化服务。借鉴其成功经验,我国大学图书馆学术写作服务应该重视写作服务、凝练服务主题、创新服务方式、融合空间-信息-技术。
[关键词]写作素养;写作服务;大学图书馆;数字学术
1引言
学术写作是运用文字、图片、公式、视频等符号描述客观事物、表达学术思想、传递专业知识的创造性活动。系统完整的学术写作训练有利于促进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职业发展和终生学习。国内外大学图书馆以讲座、课程、空间支持、资源支持等形式开展了学术论文投稿、学术伦理、文献管理软件培训等各种服务。学术写作服务与图书馆出版服务、数字学术、信息素养教育、学科服务等领域紧密联系,是图书馆一个亟待深入探讨与探索的领域。国内外大学图书馆学术写作服务实践与研究主要包括如下4个方面:(1)大学图书馆学术写作服务案例介绍。蒲红斌介绍了美国瓦尔帕莱索大学图书馆写作中心服务内容与流程,分析了阅读服务与写作服务的关系,提出大学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其写作服务功能[1]。学术诚信是学术写作的重要内容,韩丽和廖英介绍了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图书馆与其学校写作中心开展的学术诚信课程,提出图书馆应与相关部门合作建设学术诚信课程体系,并开展相应的辅导体系[2]。在日本,写作辅导服务也是大学图书馆学习支持服务的重要内容,如名古屋大学图书馆、大阪大学图书馆等开展的写作支持服务项目[3]。(2)大学图书馆学术写作服务调查研究。在我国,大学图书馆数据库培训中已经增加了文献调研、论文写作、投稿指南方面的专题培训[4],但是缺乏突出性和显现性。罗艺杰对我国39所“985工程”高校图书馆学术指导课程开设现状的调研表明,论文写作指导课程在我国高校图书馆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学理念传统、教授内容太少[5]。(3)大学图书馆与写作中心合作研究。馆员与写作中心指导老师合作非常重要,他们之间的合作可以提供一站式服务,馆员也能够为本校的写作教师提供必需的信息素养教育[6]。加拿大圭尔夫大学-汉博学院(UniversityofGuelph-Humber)图书馆参考咨询部与写作中心合作的实践表明,当学生能够在同一地点获得参考(研究)服务和写作支持服务时,焦虑就会减少;参考咨询馆员、写作指导老师与学生互动的频率越多,学生写出的论文质量越高[7]。尽管多数大学设立写作中心等机构,但是与图书馆合作方式却存在较大差异,合作成效也不尽人意,写作中心与图书馆的沟通和规划是需要努力改进的地方[8]。因此,学术写作服务机构应重组服务来促进研究与写作过程的衔接与融合[9]。通过挖掘写作中心日志数据的研究发现,只有13%的写作服务对信息素养进行了讨论,并且大多数学生在引文格式方面需要帮助[10]。(4)嵌入学习课程的学术写作服务研究。美国杜肯大学(DuquesneUniversity)图书馆员与写作教师合作,将“信息素养”嵌入至“一年级写作”课程,结果显示学生在学术资源查找、评价与引用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11]。威斯康星欧克莱尔大学(UniversityofWisconsin-EauClaire)图书馆将服务嵌入一年级英文写作课程,通过一站式信息素养教育,增强了信息素养与写作课程的整合度,并提高了图书馆服务能力[12]。从文献调查结果来看,国外研究主要是探讨图书馆与写作中心的合作模式,以案例研究为主,国内研究以宏观调查国内写作服务发展情况、介绍国外案例为主,缺乏对大学图书馆写作服务的系统性总结。本文通过网络调研国内外大学图书馆写作服务典型案例,并逐一访问所在图书馆网站和检索相关学术论文,比较与归纳其服务模式,提出优化建议以促进大学图书馆写作服务发展。
2调查过程
本文通过文献调查、网络调研选择研究对象。在文献调查方面,主要是检索中国知网、WebofScience、Elsevier、Emerald等知名数据库,查找与大学图书馆写作服务紧密联系的文献资料。在网络调研方面,主要是利用Google、Bing等搜索引擎,以“writingsupport+universitylibrary”为检索式,筛选开展学术写作服务的国内外大学图书馆,并逐一访问其网站,收集相关资料。最终,本文选择学术写作服务信息较为丰富的9所大学图书馆作为研究对象(见表1),选择依据是:(1)典型性,由图书馆负责开展的学术写作服务,且能够代表不同服务方式;(2)资料的可获取性,服务内容较为丰富完整且网站可访问。
新时代信息化在学术期刊编辑的应用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速度极其迅猛,主要具有信息化与“互联网+”等特征。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等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中,人们交流、沟通的方式以极快的速度完成更新,信息传播的形式也有很大的不同。社会信息化发展对传统出版业有着较大影响。新媒体时代,读者的阅读方式从传统的纸质阅读发展为纸质与网络阅读相结合,为了使学术期刊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求,各杂志社纷纷建立网站和网络交流平台,利用流量较大的客户端进行期刊宣传,目的在于提高学术期刊的知名度与社会影响力。在这种情况下,期刊编辑的综合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背景下信息化的具体概念“信息化”是当下人们很熟悉的一个词汇,这一概念于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开始传播,是指培育并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将其积极应用于社会,为社会带来积极改变的历史进程。智能化工具又称信息化的生产工具,其功能主要包括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再生以及利用。智能化工具高效的处理过程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变得简单,同时将其科学、合理地融入各个行业的生产过程中,能有效促进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升,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做出极大贡献。通过调查研究可以发现,我国的信息化发展战略主要是充分且合理地利用信息化技术,高效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从而加快信息交流的速度,在实现知识共享的同时,促进我国社会形态的转变。信息化是当前我国的时代特征,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在信息化改革的大趋势下,各个行业都面临着互联网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也不例外。要想紧随时代脚步,保持较好的发展状态,学术期刊编辑就一定要注重信息化建设。
学术期刊的特点和信息化对其发展的影响
学术期刊的特征以及编辑的主要工作学术期刊所发表的内容有一定的限定,主要展示不同研究领域的学术成果,其作用一方面是对研究成果进行公示,另一方面则是供同一领域的研究者学习与参考。从内容来讲可以划分为原创研究、综述类文章以及书评等。与学术类期刊相对的是非学术类期刊,其发布的主要内容为各类文件、报道、知识等。学术类期刊与非学术类期刊所发布文章的最大不同在于前者发布的文章是论文,而后者发布的文章只能当作研究的资料使用。学术期刊的文章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思想性,不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还从事实出发,与时俱进,对现实存在的问题进行积极的研究,用实践活动来推动理论知识的创新。所以,学术期刊编辑的日常工作除认真筛选各种信息,策划学术活动的选题外,还涉及组稿、审稿,严格审查稿件的质量等。信息化对学术期刊的影响如今,我国处于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在不同行业的渗入程度不同,所造成的影响也不同。学术期刊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权威性,在学术期刊的编辑工作中,信息技术的融入在为编辑工作带来不小挑战的同时,也能促进其效率的提升,使以前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的工作变得简单、轻松,并且促进其发展速度加快。具体来看,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信息化使不同领域、不同作者、不同内容的稿件变得更为丰富,文章的观点更加新颖,且见解也呈现多样性的趋势,如此一来,在学术期刊每一期的内容有望更丰富的同时,其文章的质量也有提升的希望。再者,社会的信息化进程也能有效提升学术期刊编辑的工作效率,使其不用再耗费大量时间在邀约稿件、跟进、编辑等工作上。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5G网络的协助下,以前消耗编辑太多精力的事务性工作变得简单且轻松,校对、排版等工作可以通过计算机完成,使编辑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提升学术论文的质量,为期刊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使其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新时代背景下编辑工作者熟练掌握信息化技术的积极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改革与创新,全球信息化趋势不断加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无不受到信息化的影响,学术期刊的编辑工作也要不断融入信息化技术与观念,提升工作的质量。具体来讲,期刊编辑要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全球化与网络化意识,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与网络资源带来的优势,在树立全局观的同时,还要有超前的眼光,使学术期刊从创刊理念到具体内容都得到不断创新,从而在专业领域内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得到广大专业人士的认可。充分利用信息化优势,促进学术期刊理念的创新学术期刊要想获得知名度与认可度,必须重视其理念、定位、选题与策划。学术期刊的关键性因素——编辑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必须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对一些学术内容与走向有准确的预见性。除此之外,学术期刊的编辑还要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能对学术论文内容的创新性与实用性价值有准确的判断。这些要求对学术期刊编辑自身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学术期刊编辑不仅要学习先进的编辑处理技巧,还要对学术知识的最新动态有清楚的认识,对相关学科的学术进展、科研工作的动向都有所了解,从而为学术论文的编辑工作提供帮助。除此之外,编辑工作者要对互联网有充分的认识,掌握通过互联网查询资料的方法,便于查询需要的资料信息与学术信息,这有助于提升编辑工作者知识储备,开阔其视野。通过编辑的认真工作有效提升学术期刊的品质,从而使学术期刊的质量有保障,拓展其发展空间。有效促进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人员信息化程度提高学术期刊作为学术理论的重要传播媒介,能够让更多的读者对学术领域的最新进展有清楚的认识,这就要求学术期刊编辑既要具备较强的文字处理能力,还要具备专业的学术素养,而信息化知识的掌握程度与编辑工作者学术素养的提高有着重要关系。学术期刊编辑要想提升学术素养,首先需要通过大量资料进行学习,而编辑的信息化水平是开展高效学习的基础,如果编辑可以熟练地运用百度、谷歌等国内外知名的搜索引擎,或者对各个学术期刊数据库的分类、定位有清楚的了解,便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搜寻到更有价值的信息。提高搜索的精确性,使编辑的专业能力与知识储备处于领先状态,这对提升学术期刊的质量有直接帮助。编辑在学习时,要明确信息的采集方向,这样才能有效提升效率。通过请教一些有丰富学术期刊编辑经验的编辑工作者可以了解到,信息的采集可以通过国家或省部委下达的各种研究课题完成,还可以从学术带头人计划、国内外最新出版的学术期刊和国内外知名数据库中搜索获得。最重要的是学术期刊编辑要通过搜集各种信息建立属于自己的数据库,以自己习惯的方式对采集来的信息进行梳理,把对个人学术素养有提升价值的内容筛选出来,并应用于学术稿件的编辑工作中,这对学术期刊理念的改革与选题的创新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借助信息化技术有效促进学术期刊编辑工作方式的革新
中职汽修学生职前素养培养实践研究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的环境,提升学生的职前素养,本文以我校的汽车快修工作室为载体,开展中职汽修专业学生职前素养培养的实践研究。
1汽车快修工作室的实践特点
1.1实战教学“真车辆”。我校的汽车快修工作室运用实车开展教学,将规范操作视频、实车模拟与实战教学相结合,将真实的汽车搬进课堂,通过教师引导、同学间相互协助的方式,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满足企业所需的实用性人才。1.2晨会开展“真情境”。通过学生主持的每日校企对接式晨会,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还为学生展示自我才华提供了平台,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1.3角色扮演“真客户”。学生在快修工作室中开展角色扮演活动,根据企业的实际运行情况,设立接待、操作、协助、复查、技术总监审核等岗位,形成一个完整的汽车维修流程。整个维修过程全部由学生担任,面对的是真实的客户,最后由教师扮演的技术总监对车辆的维修结果再次审核并签字。1.4学生展示“真任务”。学生大多具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欲望,但由于性格内向和上台机会少等原因导致很多学生不敢上台展示学习成果,通过学生的学习成果展示活动,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得到锻炼,提高综合素质。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教师则可以通过学生的上台展示演讲,多方位地了解学生、发现学生优点、挖掘学生潜力。1.5论文撰写“真案例”。在日常的汽车故障排除过程中,指导教师让学生尝试记录汽车维修故障排除的具体过程,帮学生列好专业技术论文撰写框架,分故障现象、故障诊断、故障排除、故障总结等4个步骤,记录自己在车辆维修和检测过程中的步骤,指导教师再对论文进行指导、修改。通过撰写专业技术论文,使学生在学会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总结,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排故思维,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
2快修工作室的实践过程
企业适应能力影响学生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是学生实现理想与自我价值的关键能力。可以利用快修工作室的平台培养学生的职前素养,研究在课程设置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职前素养提升的影响。2.1技能培养体系的构成。充分利用汽车快修工作室平台,根据教学活动的内容,形成任务页→视频拍摄→生成二维码→教材编写→扫二维码自主学习的中职汽修学生技能培养体系(图1)。2.2以学习任务为中心组织技能基础课程内容。以汽车定期维护课程内容组织为例(表1),组织技能基础课程的内容,要以学习任务为纽带,根据每个工作任务的教学目标、技术要求,确定学生的学习任务,每个学习任务中的实践知识点都要具体到各个操作步骤;通过实践→理论→拓展的顺序使学生掌握每一个知识点,突破每一个技术难点。2.3以排故思维为中心组织技能提升课程内容。在汽车故障诊断的课程中,传统的教学只要求学生掌握故障排除方法,而忽略了排故思维的培养。学生在学习汽修故障诊断的实践知识后,鼓励学生尝试撰写汽车故障诊断步骤(图2),理顺排故思维,要求学生学会反思、学会创新。汽车技术在飞速发展,学生只有不断钻研,才能走得更高、更远,才能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2.4汽车快修工作室的考核评价体系。汽车快修工作室的考核评价体系由学生自主评价、教师评价组成,另外还增加了企业晨会评价表,借鉴企业晨会制度,结合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建立了由学生自主主持的校企对接式晨会制度。通过企业晨会制度的引入和实施,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企业所需的关键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职前素养,使学生尽早感受企业文化氛围。
3汽车快修工作室的实践总结
督导视角下青年教师的人文素养
摘 要:人文素养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精髓,其范畴内涵深刻、外延丰富,是教师实现自我超越的基石。本文拟 从督导的视角解析青年教师的人文素养现状及探索培养途径。
关键词:青年教师 ;人文素养; 现状; 培养
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自身所拥有的教养、学养以及折射出的人性的综合素养。主要包括有形的人文知识和无形的人文精神。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其职业道德的重要精髓,内涵深刻、外延丰富,是实现自我超越的基石,具体体现在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以及教育思想生成的源泉。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其人文素质的高低对教育的成败具有深远影响。特别是卫生院校教师的人文素养对学生具有久远的、直接的影响。
一、现状概述
当下教育的商业化以及社会功利思想,严重冲击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治学态度,教师人文素养普遍缺失。笔者通过对近几年招聘入校的青年教师的教学督导,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理想失落,得过且过
西北地区信息化实践探讨论文
高的速度来推进西北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有极大的帮助。
第二,工业信息化研究。目前,我国煤炭、钢铁、石化、电力、建材等传统工业在利用信息技术提升行业竞争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取得实际进展。大型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经营、企业管理等各环节,大力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取得较好的成效,有力地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中小企业信息化日益受到重视,各级政府制定了相关的支持政策,鼓励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研究论文在这方面也比较关注,直接涉及此的论文有18篇,占整个论文的8.2?,其中以整个西部或西北地区作为研究的2篇,陕西、青海各2篇,宁夏1篇,甘肃5篇,新疆6篇。有关企业信息化研究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信息化的现状、障碍与对策建议。如张晓峰[10]从西部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优势、制约因素入手,指出西北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重心在于把传统工业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二是企业信息化建设问题。不少学者就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原则、指导方针、任务与发展重点等进行了分析探讨。如何彦平[11]的《宁夏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再认识》、李纯英[12]的《对青海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三是企业信息化管理问题。如《甘肃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的思考》[13]。四是新型工业化问题。基本从理论上阐述了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的必要性,提出了一些如何大力推进信息化进程中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具体措施。如滕堂伟[14]的论文。另外有关工业信息化研究的硕士论文有玛依努尔·阿不力米提的《新疆实现新型工业化的思考》、宋海峰的《新型工业化条件下的甘肃工业增长质量研究》、王琼的《兰州供电公司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
上述论文都指出了目前传统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就如何加快发展传统工业改造、企业信息化进行了思考,提出了加快信息化进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政策建议。通过这些文章我们认识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实现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由之路。但论文对于西北地区目前取得的成绩基本没有谈及,更没有讨论到成绩的取得是用什么方法,这些方法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但从我国工业化发展来说,信息化与工业化如何结合,如何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必将成为热
点。
第三,服务业信息化研究。企业信息化的持续发展和电子商务应用的日益普遍,加速了我国服务业信息化的步伐。金融业、交通物流业、对外贸易和旅游业信息化建设也都取得了显
著进展。对于信息服务业的研究,共有14篇论文,占整个论文的6.4?,其中以整个西部或西北地区作为研究的4篇,研究各省服务业信息化的论文有10篇,其中陕西6篇,甘肃1篇,新疆3篇,宁夏、青海没有。付小妮[15]论述了西北民航的信息化建设,宋雪飞[16]分析了西北地区信息咨询业的发展现状及社会经济效益,梁春阳[17]谈论了西部地区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投资取向,李晓东[18]和黄智杰[19]则分别从西北物流业发展规划的管理和甘肃省商务物流建设的基本框架对现代物流业进行了分析。其他研究服务业信息化的论文基本是在分析信息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论述了信息服务业发展应有的特点,提出了信息服务业发展思路。
国内音乐心理学发展现状探析
近期,“第六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在四川绵阳召开。据不完全统计,本次会议参会代表有一百六十余位,是历届中国音乐心理学研讨会中参会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在开幕式上,音乐心理学会会长、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周世斌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音乐心理学在研究领域、研究问题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发展历程。其次,回顾了过去3年音乐心理学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并对未来新形式、新机遇下的音乐心理学发展表达了期盼。随后,来自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教授、中国音乐学院刘沛教授以及上海音乐学院李小诺研究员分别从音乐心理学的不同角度作了大会发言。周海宏教授提出人类六种本能需要以及行为动机的“调色板理论”,并以此解释孩子为什么不爱练琴以及音乐学习动机问题。在此基础上,周教授又提出未来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将走向演绎的心理学道路,并强调回到演绎的心理学道路必须严格地遵循实证研究方法。刘沛教授首先提出由于“东方重和合,西方重分别”的文化差异导致西方心理学传统与中国人认识论传统的悖论的产生。在此基础上,刘教授对我国未来音乐心理学的发展提出了“贯通古今、交融文理、寻根问祖、启迪当代”的发展构想。李小诺研究员分别通过三个不同的实验研究阐述了绝对音高能力与语言环境、早期音乐教育之间的关系以及音色对音高判断的影响,并运用功能磁共振(functionalmagneticresonanceimaging,fMRI)技术,分析了绝对音高和相对音高这两种不同音高认知方式的脑机制。随后,与会代表分成12个讨论组进行报告,主要围绕音乐心理与儿童教育、国内外音乐心理学实证研究最新动态、音乐治疗、音乐表演与音乐审美、音乐心理与网络科技、音乐心理与文化传承等多项议题展开。本次学术研讨会共收到参会论文51篇,这些论文集中反映了三年来我国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因此,本文对本届研讨会的参会论文进行了整理与分析,并从研究领域、研究主题及研究方法3个层面对文献进行详细梳理,以使我们获得关于我国音乐心理学研究现状的重要信息。
一、文献梳理与分析
1.关于研究领域。根据此次会议的相关数据统计显示,目前音乐教育心理是国内音乐心理学研究者的热点研究领域,三分之一的学者将研究视角定位于此;其次是音乐与脑神经机制、音乐表演、音乐治疗及音乐审美等相关研究。这说明作为一门交叉性很强的边缘学科,音乐心理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更注重跨学科的融合。2.关于研究问题。关于此次研讨会参会论文研究问题的分布情况由(图1)可知,其中音乐心理学实证研究、音乐表演心理及音乐心理与儿童教育是本届会议的主要议题。另外,关于音乐心理学人才培养的论文有5篇,占总数的10%,这表明部分研究者开始有意识地培养音乐心理学研究和教学的新生力量,从而让学术梯队人才结构趋向合理化。3.关于研究方法。针对本届研讨会参会论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统计结果显示:运用思辨性研究方法的论文共有32篇,占论文总数的63%;而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的论文有19篇,占论文总数的37%,即采用思辨性研究方法的论文数量明显多于实证性研究论文。并且在思辨性的论文中,属于严格的哲学思辨论文很少,部分论文是从研究者个人教学感受出发进行阐述,其研究结果主观色彩较浓,缺乏信效度检验(见图2)。在具体研究方法运用层面上,采用混合研究方法的学术论文比例为29%(见图3),这表明研究者开始有意识地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研究方法同时运用到研究中。但也有少数论文缺乏关于研究方法使用的明确说明。由此可见,研究者仍需对研究方法的科学运用予以重视。
二、会议论文研究动态
本届研讨会论文主题主要聚焦以下五个方面,即转变研究方向、跨学科交叉与合作、加强应用型研究、关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以及追踪国际研究动态。1.转变研究方向在本届学术研讨会上,可以看到有些研究者的研究方向开始转变,从研究外界事物转变为对人自身的认识,特别是探索大脑的工作机制。例如,广州市教育研究院的王昕研究员在其论文《负向情绪偏向音乐情绪诱发的神经机制对比》中,通过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potential,ERP)和行为实验两种方法,对音乐中的负向情绪,即悲伤情绪和恐惧情绪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虽同属于负向音乐情绪,但听者对悲伤情绪和恐惧情绪的偏好、感受、聆听意愿以及脑加工方式均存在差异。此外,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蒋存梅教授在题为《音乐训练对先天失歌症者音乐句法加工能力的影响》的报告中,针对音乐训练是否能够有效提高失歌症者对音乐句法结构的外显判断这一问题,对失歌症者进行每周两次、每次30-45分钟、共计9次的音乐训练。结果表明,短暂的音乐训练可以提高失歌症者对音乐句法加工的能力,并使其达到正常水平,这种提高既体现在行为水平,也体现在脑电水平。这一研究结果为失歌症者的音乐教育提供了实证依据。2.跨学科交叉与合作会议中有多位学者提到要通过跨学科合作拓展音乐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促进音乐心理学的发展,其中包括与医学、声学以及建筑学等学科之间的合作。例如,上海音乐学院的万诗慧在题为《音乐厅感知效应的声学参数研究》的论文中,从声学和建筑学的角度来探究音乐厅的建筑结构布局,进而提出音乐厅的音质效果是建筑功能的主要评价标准,各项声学参数的最优阈值与音乐厅建筑之间的关系是通过声学参数测量的数据显现出来的。随后,雅安市第四人民医院蒲道深和英国爱丁堡大学高弋力博士合作的论文《境外音乐治疗在痴呆症治疗中的应用与研究文献回顾》阐述了音乐治疗能够改善痴呆症患者的行为、情绪控制以及记忆唤醒等方面,同时也能够让患者的护理者受益。3.加强应用型研究一门学科的价值既体现在理论层面,也体现在应用层面。可喜的是本届会议的论文拓展了音乐心理学在应用型研究方面的深度与广度。例如,中央音乐学院的李丰学者以《养老机构中的音乐活动构建及其音乐选择》为题,阐述了音乐活动作为养老机构中的重要活动,如何构建和开展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首先对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和走访观察;进而从音乐活动的各个角度切入,尝试构建系统性的音乐活动;最后通过每次活动后老年人群在认知、情感和社交方面的表现,对音乐活动进行反复完善。首都师范大学的郭猛等三位研究者在其论文《订阅式团体音乐减压对大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研究》中,对400名2016级大一学生进行一个月的订阅式团体音乐减压实验。一个月后,研究者再分别对实验组和控制组学生进行SDS量表测评。结果发现实验组整体分数下降了32%,而控制组由于邻近期末课业压力增加,SDS量表分数相比一个月前提升了10%。由此说明,订阅式团体音乐减压对缓解学生心理亚健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4.关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从音乐心理学的视角来探讨文化传承中传承人和艺术家的重要性,以及地区音乐文化所蕴含的积极心理品质成为本届会议部分学者关注的问题。例如,中国音乐学院的乌日瀚在其论文《简析锡林郭勒地区蒙古族民歌所体现的民族积极心理品质》中,阐述了锡林郭勒地区蒙古族民歌的曲调及歌词当中普遍蕴含了对生活乐观的态度,并且当地人也具有此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因此,希望能够继续探索民歌中所特有的积极心理品质以及待人处事的生活哲学观和独特的人生价值观。同时,青岛大学音乐学院的韩忠岭学者在题为《核心素养视角下羌族文化传承课程化实施路径思考———兼评羌族音乐文化》的研究中发现由于多种因素导致羌族音乐文化正面临后继寡人的局面。在此基础上,韩忠玲学者提出建立以核心素养教育为理念的框架体系,将羌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植入学校课程,开展“课程实施校本化,教材内容本地化,教学过程本土化”教学实践层面的改革路径。5.追踪国际研究动态关注国内外音乐心理学研究动态以及对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与分析,既能够为研究者自身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框架,也能促进国内音乐心理学的研究与实践。例如,哈尔滨音乐学院的宋蓓教授在其论文《打通实验室到音乐教室之门———国内外音乐神经科学研究现状分析》中,阐述了音乐神经科学现有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主要体现在超扫描(Hyperscaning)技术的迅速发展所带来的脑间同步互动性研究和更接近真实情境的研究。这表明国内外的研究者开始关注音乐活动等社会互动过程中的群体心理与脑际认知。中国海洋大学艺术系的李庆昱博士在《国外音乐社会心理学研究综述》一文中,从音乐的情绪情感与人的心理和行为等五个方面对国外音乐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阐述了音乐社会心理学作为音乐心理学研究与现实情景互动和沟通的桥梁,进一步扩大了音乐心理学的研究空间。另外,国外的音乐社会心理学也是近十年才逐渐得到重视,但其研究内容的连续性和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值得国内学者学习和借鉴。
三、讨论与建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文化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