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思想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3 12:47:3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文化思想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企业文化思想内涵论文
企业是社会中的重要组织形式,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国家和企业和谐发展,国家和社会才能和谐发展。而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企业管理经历了古典科学管理、行为科学、而到现在经验管理和科学管理已经不能很好的解决企业在发展中以及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这就需要企业文化来进行管理。企业文化石一种高级管理,将“人”放在了义个历史的高度,这符合人性的发展需求,更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然而,一个企业的文化即使是构建的再好,如果落实不到位的话,也只是徒然。下面我从企业文化的思想内涵、信息网络、行为规范、企业形象四个方面说明企业文化与落实之间的关系。
一、企业文化的思想内涵
企业文化的思想内涵包括企业哲学、经营理念与企业精神。企业哲学主要有企业的价值体系等,在总体上规范了企业的经营宗旨和行为。经营理念是企业经营的指导思想,是经过整理后可以宣示于人的条理性思想,是企业的经营目标和使命。企业精神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促进企业发展并能够激发员工干劲的一种无形力量,包括创新精神、独立协作精神、顽强拼搏精神、务实精神等。
(一)、企业哲学——上下同欲,确立共同的目标及价值观念
企业哲学是企业处理经营与环境、经营与人、经营与物、经营与事等的根本指导,而企业哲学中,最根本的则是价值体系。人们的价值观影响着人的行为举止,企业员工的信仰和行为又决定着企业的行为方式,企业的价值观念是一个企业获得成功的指南和动力。一个企业如果没有正确的、明确的价值观念,就没有正确的方向,就不可能获得成功。
中国古代兵法也强调:“与众同好,靡不成;与众同恶,靡不倾”。讲的都是一个意思,只要指挥员与士卒有共同的好恶,共同的欲望,就没有不成功的事业。上下一心,士气必然旺盛,众志成城,打仗时个个奋勇向前,当然就攻无不克了。如果上下离心,那就必然军心涣散,号令不明,以之对阵,焉能不败?
和谐文化思想观念转变论文
摘要: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高职工素质,是目前新形势下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文章就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和谐文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思想工作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利益关系日趋复杂化,使企业职工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不断发生变化。
1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企业改革的一些新形势,出现的一些新特点,使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单位和谐文化建设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薄弱环节和问题。其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
(1)部分领导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对目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激烈性、长期性、复杂性认识不足,对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认识上不够深刻,思想上有为难情绪,行为上不重视。
安全文化思想煤炭企业论文
一、我国煤炭企业安全文化思想建设存在的不足
我国的煤炭行业在安全文化思想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煤炭生产安全文化的制度和操作方面都取得进展。煤炭企业各级部门坚持安全第一、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实现了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安全文化思想模式。但是,煤炭企业安全文化思想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我们分析和改进。
1、管理层缺乏安全第一理念
一些煤炭企业的管理层过分关注业绩和经济利益,在实行矿长负责制后,为实现生产任务,达到指标产量,缺乏对安全和预防的重视程度。尤其在生产任务紧急时,为了加快生产而忽视对安全的强调甚至违规操作。有的领导在发生各类安全事故时,强度事故是常态,推脱责任。不主动对各类安全设施和建设进行投入和重视,对技术设备的维护和改造、对安全设备的资金投入等都不到位。
2、作业人员缺乏安全意识和能力
煤炭企业的基层作业人员主体是重体力工人,一般文化素质不高,操作技术不强,对高强度的集约化、机械化生产作业适应性差,工人缺乏安全预防和操作的主动性,被动遵守操作章程,认不清安全操作的重大意义,缺乏总结安全事故教训的自觉性。
企业文化思想政治工作论文
一、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促进作用
(一)企业文化建设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有了新的内涵。一个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立足于企业发展的根本,在意识形态领域对于员工进行知识教导,让员工能够不断提升自己,更加积极地投入到企业发展中。一个企业的文化建设属于整个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使企业凝聚员工力量、树立良好形象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工作之一。企业在开展各种文化建设的同时可以让员工对于企业更加有凝聚力,为企业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各种精神使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增加了新的内涵,同时使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增添了新的活力和生机,一改以前简单硬式的工作方法,使其紧紧跟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企业加强文化建设使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更加清晰和明了,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贴合企业的经济发展方向,同时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转化为推动物质生产的充足动力。
(二)企业文化创新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有了新的渠道。人既有适当的经济诉求又有合理的精神诉求是当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企业员工的做事方法和原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企业的文化是一种凝聚全体人员力量积极进取,把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相结合的一种精神,企业文化可以让员工把最大的热情和集中的精神投入在企业生产中去,达到企业和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同时一个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最终目标也是如此,二者有机结合可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把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到企业的文化活动中,通过企业的文化建设来带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让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更加强有力的作用。企业的文化建设是让全体员工自觉遵守一种原则,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三)企业文化创新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有了新的机制。企业的文化建设可以有效改善企业的进行氛围,让员工增强对于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让他们对于企业领导者更加信任和认可,从心底里愿意为企业做出自己的贡献,使思想政治工作有了一个稳定的奖励机制。企业文化可以引导员工奉公守法,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生活和工作习惯,提高员工的精神文化素养。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以人为本,企业的文化建设注重提升职工素质,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激发员工为企业积极贡献的热情,使其更贴合企业发展。这种新颖的奖励机制对于企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对于员工个人综合能力的提高也是有很大帮助的,以文化建设带动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一定会让企业的发展来到一个新的阶段。
二、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建立在企业文化建设上的思想政治工作才有坚实的基础,才能够跟上时展的步伐。企业应该创新企业的管理理念,带动全体员工参与到企业的文化建设上来,让员工的素质随着企业文化建设逐渐提高。企业应该采取灵活新颖的方法有效结合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传统文化思想论文
一、思维形态的内在汇通
客观上讲,马克思主义虽然建立在西方的话语系统上,不可避免地存有欧洲文化习惯、思维模式的一些特征,但它毕竟体现了人类一般的思维本性和发展规律,这与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在哲学形态、思维智慧与精神气质上均有一定的相似性和趋同性。我国传统哲学中,朴素、直观的辩证思维传统源远流长,《易传》中的“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孔子的“执两用中”;老子的“反者道之动”;张载的“一物两体”;二程的“万物莫不有对”;朱熹的“一分为二”,等等,都是中国古代辩证法的一些精彩的表述,说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具有简单对举和二分法的鲜明特点。中国传统思维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重视习行践履,知行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家普遍关注和探讨的命题。《尚书》中就已出现“知之匪艰,行之惟艰”;孔子提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朱熹主张“知先行后”;王阳明倡导“知行合一”;王夫之认为“知行相资以为用”;孙中山则主张“知难行易”。这些哲学思想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实践观、认识论都有着某种相通之处。前面所述,思想所达到的马克思主义与我国传统文化在语言形式上的结合只是初步的、表面的、外在的结合。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我国传统文化,探寻马克思主义精神内涵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哲学思维、行为习惯上的契合点,并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进行合理的、彻底的改造,使之既保留民族特性,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与科学性,这无疑是一种更为深层的统一,是思维形态上的内在结合。从根本上把握住了马克思主义内在本质上的辩证性和实践性的思维方式,主要通过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矛盾观、知行观进行创造性的转化,把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用中国人的思维习惯表达出来,深入浅出地论述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促成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传统文化在思维形态上的结合。思想的代表性著作———《实践论》和《矛盾论》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实践论》公开发表时,特意给它加上了一个副标题“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不仅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关系进行总结和继承改造,同时也说明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全面阐明了马恩、列宁都没有系统论述过的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创立了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基础的“现代知行合一论”。在《矛盾论》中,在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立场下融合、扬弃了中国哲学的辩证观,建构起一个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以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为精髓、以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为基础的辩证法思想体系,不仅远远高于中国古代的辩证法,更以别具一格的中国特色把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学说推向新的阶段。可见,这不仅是一种思维形态的结合,更是一种理论再造和超越。因此,中西文化水乳交融,中国传统哲学的直观性、朴素性得到克服,马克思主义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里找到了坚实的生长点。中国人在接受外来文化时的那种隔阂、疏离的心态亦得到极大融释,马克思主义真正得以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二、价值理念的深层融合
之所以说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我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在于发掘出我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具有恒久生命力的民族精神与价值理念,并结合近现代中国的历史使命,做出马克思主义的重新阐释与塑造,不仅使中华民族文化内涵得以传承,而且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精髓与价值趋向,使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中国人民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无疑,较之语言形式和思维形态上的结合,这种价值理念方面的结合要深刻的多。这方面最值得一提的是对我国传统的“自强不息”和“民为邦本”文化理念的整合与弘扬。“自强不息”出自《周易》中最为核心的“乾坤”两卦:“乾”取象于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取象于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意为,君子应当刚毅坚卓、发愤图强,应当宽以待人、容载万物。这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主基调之一,早已深深融入到华夏儿女的血液之中。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都将其视为座右铭而身体力行着。中华民族几经沧桑兴衰,始终能团结凝聚在一起,并保持永不衰竭的生机活力,是同这种民族魂分不开的。事实上,能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中提出“独立自主地组织和使用自己的力量”,强调“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并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一连串的伟大胜利,也是因为秉承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与意志。显然,从“自强不息”到“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经由的全新改造,作为一项价值原则,已然成为思想活的灵魂之一,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形形色色的“民为邦本”思想绵延不绝。《尚书》中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记载;孔子提出“宽则得众”,主张“保民”“爱民”“富民”政策,反对“苛政”;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贾谊指出“民者,万世之本”;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这些传统的民本思想虽然带有明显的阶级烙印,但仍不失其民主性、人民性的价值与合理成分,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导向予以重塑。实际上,也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唤醒人民群众起来掌握自己的命运。正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进行批判、继承和扬弃,把这一民族文化传统与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结合起来,形成了富有创造性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理论。无论是《论持久战》中的“兵民是胜利之本”,还是《论联合政府》中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都指出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从而把群众利益作为实际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把是否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视作衡量共产党人一切言论和行动的最高标准。思想使马克思主义深深融于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血脉和气质里。
三、结语
西方文化思想政治论文
一、西方文化霸权对大学生的影响表现在方方面面
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提出了“文明冲突论”,他认为:“从西方文化中心主义角度,鼓吹文化中心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特别是从美国价值观优越论的立场出发,将西方的社会和文化模式视为全球普遍化的模式,认为西方文明和价值体系是高级的,其他的则是低级的,其出路和归宿将是与西方文明和价值体系认同。”[1]在此扑面而来的西方文化席卷中,年轻的大学生无力抵抗,对西方文化产生很大的好感。现实生活中,《生活大爆炸》、《绯闻女孩》、《老友记》、《实习医生格雷》、《犯罪现场》等都是大学生成为网上追求的美剧,学生从美剧中了解到西方的生活方式,对待事件的处理态度和年轻人的社交方式,在欣赏故事情节的同时不自觉地受美剧价值观的影响。美国的好莱坞在电影产业中占支配地位,随着全球化的加剧,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美国大片式的影响力,借助娱乐业西方文化铺天盖地的席卷而来,让中国的青年学生目不暇接,为其折服。现代的大学生对西方的节日也表现出非常大的热情,尤其是情人节、圣诞节,几乎成为大学生必过的节日,在商家、媒体的宣传下,显得尤为热闹和重要。相反,他们对中国的传统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甚至春节都表现得很冷淡。肯德基、麦当劳、卡拉OKKTV、桑拿浴、高尔夫球、保龄球、网球、皮尔·卡丹、XO、人头马……西方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在中国的某些阶层中风行,也成为部分青少年追逐的目标。年轻一代民族认同感被弱化,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有所丧失,并出现了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的倾向。西方消费思潮也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生的生活消费方式。一部分学生爱慕虚荣,在购买商品时都以购买外国货特别是美国货为荣,崇尚洋牌名牌,并把它作为时尚、高品位的表现,盲目攀比现象愈演愈烈。这些不顾个人消费能力的行为,加重学生的家庭负担,使人际关系世俗化,侵蚀着社会风气。本质上,青年学生的政治观念发生改变。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强势宣传和打包出售,许多青年人不顾中国革命建设的实际及具体国情,盲目否定中国特色政治制度并对西方政治观产生了认识上的误区。学生的价值观念上西化。西方文化的渗透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一定影响。西方个人主义思潮涌入中国,使得青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变化,个人主义在大学生思想中已有广泛影响。这种个人至上、金钱万能、生活就是享乐的价值观对正在成长中的青年一代产生不利影响,也对社会主义的义利观和道德观带来挑战。西方国家的文化传播也对我们国家的民族文化带来了显而易见的负面影响,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的淡化。
二、要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一词由费孝通先生于1997年提出,一般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在历史长河与世界格局中所处地位及未来发展有充分的认识。即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大学生文化自觉是指作为一个群体的大学生对自己民族和执政党在长期历史实践中所形成的历史化和革命文化的认同和觉醒以及追求和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国际思想文化领域交流日益增多,西方发达国家对优秀人才尽力争夺,对外文化渗透的力度不断加大,利用各种方式来传播西方国家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这就需要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比较中华文华和其他文化的差异,增加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中华文化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奋斗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积淀了悠久的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的力量,是纽带,在新时期是具有创造力和生命力的东西。只有深入学习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才能抵抗西方文化的侵蚀。在高校中,长期以来,我们比较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忽视了用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来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其实,思想政治德育课和优秀的传统文化课应该相辅相成、不分薄厚的同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显性的教育活动,文化育人应该是一项隐蔽性的教育活动。文化课是艺术性的课程,它不像思想政治课那样咄咄逼人,目的性、说教性明显,容易让青少年接受教育者,不产生抵触情绪。它可以采取温和多样的方式,生动活泼地把中国文化中优秀的文学、伦理、思想与宗教等和弦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教授给学生。往往文化中的美好爱情、热爱祖国、团结奋斗、孝心勤奋等主题都会得到学生的认同,其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渗透性与感染力都比较强。也就是说,文化课能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把深刻的思想艺术化,对人的全面成长和发展往往起着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2]也只有大量的接触到中国的优秀文化,大学生才会自觉自动地产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在与异文化的碰撞中,深刻地理解自己的优秀文化,克服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只有建立自己文化心理的防线,在面对西方文化的林林总总的时候,才能做到不惊慌、不震惊,守住自己的道德与伦理底线,也有思想武器与其对抗,经得起西方腐败思想的诱惑。
三、要健全大学生的校园网络文化
虽然大学生作为正在形成中的知识群体,其主要任务是学习、成才,但学校绝不能仅仅是课堂上系统知识的传授,在课堂之外的空闲时间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也要生动活泼地开展起来。要重视教育和娱乐功能,校园文化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是十分必要的。对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熏陶,对大学生增加人生经验、扩大知识面、加快成才步伐的影响,都是教育功能的体现。与此同时,学校还要努力做到使校园文化满足大学生的需要。校园文化是个动态系统,这种动态性决定于大学生思想活跃、价值观呈现较大的开放性,加之他们处于青春期,生命力旺盛,对新事物极为敏感,对娱乐活动感兴趣,因此,必须发挥校园文化的娱乐功能。[3]网络是现代大学生必不可少的生活设备,甚至有些学生坦言,自己一天没有网络就好像无法生存一样。所以,我们的思想教育工作一定要利用网络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不能再仅仅照搬课本知识或根据个人经验获取德育信息从而对学生进行授课。网络上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比如,一些好人好事,感动中国、给中国正能量点赞等节目平实感人,能以非常亲切的方式给学生的思想与心灵进行洗礼。学校还可以与其他兄弟院校进行资源共享,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更新、多的德育教育内容,实现德育信息的现代性和实效性,更能体现与时代同步的精神。教师可以通过下载视频,有教育意义的电影、纪录片,做幻灯片来使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更具趣味性以及多样化,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这样更容易为广大学生所接受,提高了说服力,增强了德育工作效果的影响力,可以说网络优化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方式。同时还要注意的是,校园的网络系统要很好的监管,因为网上的内容鱼龙混杂,有好的也有坏的,要尽力采用先进的技术将负面的东西屏蔽掉,让学生接触到干干净净的网络空间。教师给学生以“以学生为本”的关怀,既可以采用课下谈心的方式,也可以采用有主题的集体活动或者远程教育的方式来与学生沟通,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引路者。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学生也可以在网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教师选择合适的内容教学,教学的主体都不再是一味地全盘接受,而是成为信息的主动获得者。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不再仅仅是被教育者和被接受者,他们也可以成为网上德育教育内容的者,这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双向传播的目地所在。
利用传统文化思想建设企业文化论文
摘要:优秀的企业文化应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企业文化是亚文化,必然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包涵着丰富的、具有规律性的管理思想。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不仅可以与市场经济相容,而且能够成为现代企业文化的深厚基础,更能使我们的企业显示出突出的中国特色,即中国作风、中国气派。
关键词:企业文化;传统文化;中国特色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并沉淀在企业员工心目中的一种价值理念,它是一种文化哲学。优秀的企业文化应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企业经营哲学,是指导企业生产与经营活动的一种思想观念和行动准则。在当今产品更新换代步伐加快,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背景下,企业竞争的成败取决于企业的整体实力,而企业文化作为企业价值理念的一种体现,为企业的发展壮大,适应激烈竞争而生存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进程中,文化的力量将愈显示出它的功能。
中国现代企业文化,首先要体现中华民族特色。优秀的企业文化总是在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统一的基础上,吸收本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并显示出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企业文化是亚文化,必然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包涵着丰富的、具有规律性的管理思想。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不仅可以与市场经济相容,而且能够成为现代企业文化的深厚基础,更能使我们的企业显示出突出的中国特色,即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中国传统文化,从广义上说,指中国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物质、制度和思想文化的总和;从狭义上讲,它是包括风俗、习惯、心理、道德、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观念形态的思想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兵家和道家思想在许多方面与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所倡导的经营理念、战略思想和管理原则是相符的。儒家尊仁德,法家严赏罚,兵家重谋略,道家讲无为而无不为,都可以给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借鉴。如儒家的“仁义”、“慈爱”、“忠信”、“诚敬”等思想,同现代企业发展的精神是吻合的,可以指导企业家和从业人员更好地做人做事,爱岗敬业,凝聚企业的向心力,培育中国现代企业文化最深厚的根基就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我们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养料,吸收传统文化合理内核,从六方面建设中国特色现代企业文化:
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是中国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中国现代企业制度要吸收儒家文化传统,坚持以人为本,对职工讲仁爱关怀。重视人际之间情感的交流和情感型的管理,成为企业文化民族化的突出表现。在企业中注重道德教化,培植敬业乐群、合理奉献和人生理想等人文精神,可以使企业文化具有更加深厚的底蕴。
加强道德教化。中国的泛伦理型文化在现代社会虽流弊日多,但其精华部分仍光彩照人。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最理想的成就是所谓的“三不朽”,其中最大的不朽是“立德”,其次才是“立功”、“立言”,道德上的成就是人生最有价值的成就。中华文化基本思想之一的刚健有为思想,包括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两个方面。自强不息是讲自立之道,厚德载物是讲立人之道,自立是立人的前提,立人是自立的归宿,二者讲的都是从道德上立人,以人之德性来包融天地万物。这些思想在现代社会无疑仍有积极意义。一个人格低下、道德品质恶劣的人,无论如何是难以给社会创造财富、作出贡献的。当今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道德沦丧现象,不能不使人忧虑,整个社会对“堂堂正正做人”的呼声日益强烈。因此,企业人文精神建设首先应围绕道德建设来进行。在企业管理者中,应提倡“百行德为先”的思想,通过他们的道德人格力量去影响人、带动人、鼓舞人,真正做到“身正为师,德高为范”。对企业职工,应加强道德自律教育,提高群体的道德水准。具体说,就是强化“六心”教育: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热心献给集体,关心献给同事,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如果企业能够从这些具体的、员工易于接受的东西入手进行道德教育,就有可能培养出一代富有社会道德责任感的时代新人。
文化价值论文:文化思想及当代价值概述
本文作者:胡剑工作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文化自信思想的产生原因
(一)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熏陶与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研习是具有文化自信的前提自幼年起就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教育。他从《三字经》、《百家姓》、《增广贤文》、《幼学琼林》等普及读物入手,接受起儒家传统文化。虽然幼年的对这些枯燥难懂的经书不甚喜欢,但是这些自幼烂熟于胸的知识,是很难抹得去的,成年后常会自然的使用。[3]6-7《水浒》、《西游记》、《三国演义》、《精忠岳传》、《隋唐演义》等旧小说更是让幼年的欲罢不能,这些小说的影响及于以后的革命和建设岁月。据统计,“选集”中引用最多的不是马列经典著作中的原文,而是儒学经典论述。到一九六六年,的藏书已达几万册,一些著名类书和丛书,如《永乐大典》(部分,影印本)、《四部备要》、《万有文库》(部分)、《古今图书集成》等都收录其中。[6]对中国史书读得最多,四千万字左右的《二十四史》他是通读了的,有些部分不只读过一遍,并做了大量的批注。通过广泛而又深刻地潜心阅读大量中国史书、古典小说、诗词曲赋、各家经典,不仅批判地汲取了丰富的思想营养,还造就了对中国历史与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更培养起对本国文化的自信。(二)湖湘学派的经世学风与湖湘学人的惊人事功对文化自信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宋明以来,重内圣之道的理学和重外王之术的实学,在湖南交织扎根。学子们历代相传,不断阐发,到了晚清,形成以推崇性理哲学、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为基本特征的湘学士风。[3]21这种学风对作为湖南人的影响甚巨。生长于斯,自然被这一浓厚的文化土壤所感染。在长沙求学期间,就曾认真研习过开湖湘一代风气之先的著名学者———王夫之的学问。近代以来,湖南学人大多关心世事,热衷投身于政治活动及各种社会活动,涌现出一大批有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如魏源、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罗泽南、谭嗣同、黄兴、蔡锷、陈天华、宋教仁等,这些湘籍学人或阐发启蒙思想与维新思想,或整军经武、驰骋疆场;或兼“传教”与“办事”。虽则有些湖湘学人的所为有违历史潮流,但从总体而言,这些湖湘学人在立德、立言、立功方面做出的功绩极大地鼓舞了同样身为湖南人的。早年对湖湘学人的惊人事功与杰出贡献非常景仰,对自己身为湖南人极为自豪,这种感情也增强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三)西方列强的入侵与中国对西方文明的被动接受是文化自信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总体而言,近代以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个被动的过程,是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的刺激下进行的。从文化角度而言,也是如此。西方文明以武力做后盾,以一种入侵者的姿态进入中国,并对中华传统文化造成了极大地冲击。所以说,这一文化交流过程不是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每个中国人心间造成的苦痛必定在文化领域有所反应,这种亲身经历的苦难必然会造成每一个有觉悟的中国人对资本主义压迫的反抗;必然会造成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在心理上一定程度上地抵制;必然会造成每一个关切国家、民族命运的中国人对西方文明的反思。也是生活在国家受帝国主义欺凌的年代,国家的现状对早年产生了深深的刺激,他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产生强烈的愤概。早年一方面如饥似渴地学习西方十八、十九世纪资产阶级的代表著作,如卢梭的《民约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亚当•斯密的《原富》、孟德斯鸠的《法意》、赫胥黎的《天演论》、斯宾塞的《群学肆言》等,研读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但是学习和研读的目的是为了探求解决中国的根本问题,是为了实现中国的国富民强。是以批判的眼光对待西方文明的,而他的内心是不赞成西方文明的。这从一九二O年为发起文化书社而撰写的文章中可见端倪:“不但湖南,全中国一样尚没有新文化。全世界一样尚没有新文化。一枝新文化小花,发现在北冰洋岸的俄罗斯。几年来风驰雨骤,成长得好,与成长得不好,还依然在未知之数。”[7]这一方面说明已经把中国和世界的希望寄托在马克思主义上,另一方面说明对传统西方文明表示否定。(四)西方文明日益显示出的弊端从另一方面强化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西方文明所标榜的“自由、平等、博爱”相对于封建社会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在一段时间内也成为中国人民反封建的武器,但资本主义在经历了早期的发展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之后,资产阶级在政治上日益反动,先前鼓动人民进行反封建的信条渐渐变成欺骗人民的空洞口号。对西方社会政治上的反动认识地非常深刻。在新中国成立的前夜,就写作了一系列重要文章,如《别了,司徒雷登》、《为什么要讨论白皮书》、《“友谊”,还是侵略》、《唯心历史观的破产》等,来揭露美帝国主义所谓“民主”与“自由”的虚伪面目。“美国也有‘民主政治’,可惜只是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独裁统治。”[8]资本主义社会充斥着拜金主义,资产阶级的逐利本性无处不在。“资产阶级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其他的联系了”、“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9]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伦理、道德秩序在金钱面前显得苍白无力。这些与中国人重伦理、讲道德的文化传统格格不入。对资本主义的唯利是图本性深恶痛绝。自二十世纪之后,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其腐朽性、虚伪性、侵略性更加暴露无遗。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财富的集中及与此相对应的人民群众的贫困、资本主义社会间歇性爆发的经济危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放荡腐朽、资产阶级对国内人民的压榨与对国外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疯狂掠夺,这些成为帝国主义的主要特点。“这些特点使人必须说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10]这些不仅给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造成了苦痛,给全世界带成了灾难,而且增强了深受西方帝国主义压迫的人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五)解决中国根本问题的出发点与目的增强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早年即立志探求解决中国根本问题的大本大原。虽则早期理解的大本大原与后来的认识有差距,但是一生所从事的革命活动和建设活动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问题。如何才能解决中国社会面临的根本问题,如何才能改变旧中国积贫积弱的面貌,如何才能实现民族的独立、人民的幸福、国家的强盛,这些问题一直是思考和希望解决的根本问题。认为,从改造中国之目的出发,中国问题之根本解决需要求得对中国问题的根本了解。早在一九一九年,他就指出:“吾人如果要在现今的世界稍为尽一点力,当然脱不开‘中国’这个地盘。关于这个地盘内的情形,似不可不加以实地的调查及研究。”[3]47在随后的革命生涯中,愈发认识到研究中国国情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与急迫性。时期,他指出,中国共产党对于国内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任何一个方面还是研究得太少。严肃批评了一些共产党员对于研究今天的中国和昨天的中国一概无兴趣、只把兴趣放在脱离实际的空洞的“理论”研究上的主观主义的恶劣作风。认为,在中国从事革命和建设的同志不能言必称希腊,而应该“不单是懂得希腊就行了,还要懂得中国;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5]801号召全党同志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矢去射“中国革命与东方革命”之的。这种解决中国根本问题的出发点既是对本民族文化与本国国情进行研究的动力,也增强了对本民族文化与本国国情进行研究的决心和信心。
文化自信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学习与传承是一个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11]166可见,文化自觉的前提是本民族人民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学习与掌握。党和政府历来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加强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建设,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12]目前,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学习与传承。第一,要在国民教育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事业不断取得发展,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成就,国民教育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力度也在增强。但从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主义文化强国的角度观之,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学习力度似仍应加大。现在的一些学生言必称美国,对韩流、日流也是趋之如骛,对待自己的老祖宗,则对不住,忘却了。长期以往,不仅伤及国人的文化自信,甚或对国家的文化安全构成威胁。文化渗透固然是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之一,但也反映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力度不够。在国民教育中,应该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应该拿出更多的时间研读经典。第二,要创新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方式。一些人对传统文化有错误的认识和感知。他们见到传统文化就如同见到一位不拘言笑、刻板生硬的道学先生。这种面目可憎的形象必须除去。在新时期,必须要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与传承形式,通过各种富有时代性、新颖性、乐趣性的形式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延安时期的文化工作者就通过贴春联、唱民歌、挨家挨户拜年、跳秧歌、写墙报、画壁画、讲民间故事等方式传播先进文化,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这些方式在现在仍然有很大的价值。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文化工作者在信息社会中也应该积极利用网站、短信、微博、公共聊天室等方式去传播先进文化,并应该积极努力思考如何开辟一些新的传播媒介去传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13](二)吸取他民族文化的长处,以融贯中西的视野看待世界文明“‘文化自觉’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归’,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11]166文化自信即需要对本民族文化深深的热爱与了解,也需要开阔的胸襟与世界的眼光。具体而言,第一,学习其他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方面。文化自觉不是要求全面回归我国传统文化,不是文化保守主义,而是要求我们在学习、知道、掌握本民族文化的同时,以一种开放豁达的心态对待其他民族的文化。正是以这种旷达的心态学习、吸纳中外文化中优秀的因子,成就其渊博的知识和博大的胸怀。在世界各国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经济上的闭关会导致民生凋敝,文化上的锁国将自绝于世界文化之路。各国文化上的互相借鉴、交流,甚至碰撞,是有益的,它即有益于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也有益于世界的和平稳定。第二,抵制与摈弃其他民族文化中一些腐朽落后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与他国进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受益匪浅。但是,不同文化或文明之间的冲突也不可避免。“在这个新世界中,区域政治是种族的政治,全球政治是文明的政治。文明的冲突取代了超级大国的竞争。”[14]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以经济、军事实力为后盾将一些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东西做为普世价值在全世界推广,任意贬斥其他国家优秀文化。这是冷战思维的延续,也是西方中心主义心态的反映。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和对待这一现象。早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就多次对西方国家腐朽伪善的一面加以揭露。这些言语至今仍有重要价值。我们应该坚决抵制一些腐朽落后文化的侵袭,坚决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摒弃不符合我国国情的文化思想。第三,推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走出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是发展民族优秀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一个民族文化自信的表现。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15]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已经初显成效。目前孔子学院已在106个国家的350多个教育机构落户,中小学孔子课堂数以百计,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及汉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当然,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充满自信地走向世界仍需要一代代优秀的中国人努力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种子。(三)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指导思想,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是指引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指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之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和智力资源。在现阶段,我们应该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第一,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是最好的真理,但是这一普遍真理若不能与中国革命、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中国革命、建设的面目就不会改变,各项事业就不能取得发展。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24],也要用中国的语言、中国的形式、中国的文化传统来表达、发展马克思主义,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理论,使之成为融合中国文化、中国传统的新文化。第二,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意蕴。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中华民族文明史中,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形成了异彩纷呈的思想文化宝库。这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产。虽则有些内容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迁,已经在现实中无施用的可能,但是很多内容却可以在新时期得以重新阐释,可以焕发出新的生机。我们应该大力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意蕴,应该在今天丰富的改革、建设实践中重新审视、发掘传统思想文化宝库,在新的时期赋予其新的阐发、新的意义与新的发展。
大学生传统文化思想教育研讨论文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态,指出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思想教育的必要性,并就如何加强传统文化思想教育提出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教育;思考
一、引言
现在高校中的思想教育基本上是依靠“两课”,然而大学生却普遍排斥其“生硬的说教”,这就造成了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功能弱化收效甚微,从而把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以及道德教育推入瓶颈。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偏重于灌输,老师以教育者的身份,以居高临下的心态,将自己的教育意图灌输给学生。这种教育方式带有规训与约束性,而使学生感到与老师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在这种状况下,往往不但起不到良好的教育目的,而且很容易使学生听而生厌,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是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从小就接触了大量的西方文化,接受传统文化和民族美德、民族精神的教育却很不够,造成了大学生思想上的传统文化断层,这是导致诸多问题出现的最重要的原因。面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诸多状况,加强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已经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但是如何才是解决这一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却是应该首先思考的。其实,作为一个有着厚重文化背景的文明古国,我们完全可以从自身当中挖掘出适用于自己的解决办法。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经历了几千年的积累和沉淀,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一笔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这些都是取之不尽的、鲜活的思想教育资源。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状态分析
大学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1大学文化的深厚底蕴
大学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价值观、培养目标、学校传统、校风和学风、校园文化活动、师生行为方式以及大学的灵魂、本质,是亚文化的社会文化体系[2]。它坚持主导文化,来源于主导文化,不同于主导文化的异质性。大学文化是青年文化的分支,具有鲜明的特点,具有全面的学校文化教育,是通过整套的大学教育教学活动建立起来的行为习惯、语言习惯、知识体系、符号和建筑风格。从大学的基本属性或基本功能来看,大学文化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大学在继承、整理、知识交流和创新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大众文化和社会文化或其他相关的、差异的,由此看出,大学文化是具有深厚底蕴的。
2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文化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能影响人们的思想、政治、思想和道德,符合现代社会和时代的思想行为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人文精神向导已成为时代这个时代必备之精神,通过引导先进的大学文化建设,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在各式各样的大学文化活动当中,灵活渗透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让大学生充分幸福式体验教育,享受大学生活。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大学文化建设理论和形式的进一步升华,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思想政治教育能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精神环境,让大学生在精神思想上对其完全认可,两者互助互益,意义深远。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文化建设要与时俱进,要有创新精神,让思想政治教育把文化、教育和环境教育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现如今,大学文化的核心精神弘扬的是党的精神理念,以先进文化先进精神理念为指导,在大学文化的建设中,应当首先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大学文化精神理念的基准,为大学文化建设提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3]。
3大学文化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略
3.1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革新。在大学文化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因材施教,让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思想政治教育不发生冲突,两者要建立互助互益的关系,创新各种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大学活动,并能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大学的文化不仅具有丰富的内容,同时在各个要素之间,还具有相互关联的作用,所以在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革新时,也需要对活动进行统一,发挥教育的关联作用,将大学文化的内容,转变为具有社会实践性的知识,为学生的行为作出引导。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引人大学文化,老师需要提供恰当的理论依据,对文化的制度、精神、物质、行为等都要相互协调。在大学文化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现了大学整体发展的核心理念,也凸显了社会的精神和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革新中,学生要学习到以马克思理论为基础,完善自我的大学社会文化意识,升华自我思想意识,从而树立正确的人文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除此之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明确指出了马克思的指导思想对我国大学文化占有重要的指导地位,对于掌握这方面的内容,学生应该多关注这方面的内容,多阅读有关这方面的书籍,升华自我人文精神思想和价值理念。3.2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变革。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变革需要协调教师与学生的价值观。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理想和不同的价值观。在偌大的大学校园里,除了主流意识形态之外,非主流意识非常容易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这些非主流的思想意识,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利益和政治愿望[4]。在这种环境下,教师不在思想政治内容的简单的错对之分,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这些思想行为结合起来,努力在党的领导下,思想内容,与党和国家的利益更一致,这也可以在一定的大学发展中的作用。为了使文化整合,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建立一个共同的价值体系,通过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避免利己主义价值观,使其价值观发生某种变化,弱化矛盾,帮助学生有相同的价值观,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5]。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变革方式总结有以下几点:第一,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内容上,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创新所选知识,在学习中加入时事新闻、趣闻趣事、网络视频了解等来提高学生自我学习兴趣。第二,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变革中,要让教师以学生为主体,最好采用体验式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切身体会。第三,每个同学都具有不同的性格和遭遇,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中,要综合学生各项特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情况创设情境,让学生发挥重要角色作用,并且也能通过不同的情境化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3.3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建设。大学文化的形成的道路不是一朝一夕可完成的,而师生参与的积极性和积极性将对这一过程必然会产生影响。大学文化视阈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掌握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尤为重要,这也是教师所要关注的一大重点问题,学生也渴望教师关注到这一点,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心理素养。学生比较希望老师能在思想政治的教育课堂上利用惯性大学文化积极积累的内容,来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加强,让大学文化建设与学生的思想政治相得益彰。这有利于真正体会到在大学文化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除此之外,也能让学生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产生精神和知识的碰撞,很多学生认为,教育环境可扩到户外不要太局限于一个小空间,过于压抑的教育环境容易阻碍大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老师也可尝试在户外上思想政治教育课,通过实际生活来调动学生本质性格,遵从学生的思想要求,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大学视阈下,让学生思想和精神进一步升华。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文化长城